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

2022-08-27

第一篇: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

王小毛钱江 (江苏省宜兴市官林中学江苏宜兴 214251)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高中生物新课标的推广使用,教材从很多方面作了调整和修改,其中突出的一点是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实验,取代了以前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在此背景下,如何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生物科学素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是生物教学最显著的特征。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起到了非实验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在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等方面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生物实验教学的反思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和综合能力,这无疑是当今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所必需的。纵观传统的高中生物学实验,基本上以学生被动式验证性地完成整个试验过程,求证实验结果为主。学生通过实验达到什么目的,需要哪些器材,以及实验方法,教材都事先做了具体的规定。这固然对于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上必然会受到限制,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兴趣下降,科学素养难以全面培养。虽然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也可以获得知识,但掌握的知识难以巩固,无法通过对知识的探究过程达到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验证性实验对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以及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挖掘不够,对学生的情感调动不够充分,大大削弱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的重要作用。对于教师而言,也容易变得思想僵化,使生动有趣的“生”物知识变成乏味的“死”物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学生“想象”实验,教师用放录像、多媒体演示代替做实验的现象非常普遍。

二、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

1.重视实验准备,丰富学科知识

高中生物学实验中,往往是教师做好了实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学生在教师知道下完成相关的实验过程,往往忽略了学生对实验的准备。心理学家苏伯尔主张在正式学习新知之前,有必要向学生提供就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材料,让其事先学习这些材料。通过人为的措施将其中最能与新知建立联系的高度概括的观念“移植”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以确保学生在学习新知是能利用这些观念。实验教学也是如此。组织学生做探究性实验,教师既要成为学生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又要和学生平等参与实验研究,不能越俎代庖,将学生的研究引向既定的结论。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介绍方法,引导质疑,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探究型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每次实验前,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信息资料和背景知识,或这些知识获取的方法,鼓励学生筛选和提取有效信息。如在做“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前,可先让学生查阅资料,思考①可溶性还原糖主要有哪些?②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试剂有哪些?③怎样选择实验材料能使效果更明显等问题。学生在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学会了获取知识,也扩展知识视野。

2. 创设探究情景,培养问题意识

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初步学会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作出合理的结论”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与合作精神。”而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往往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难。因此,生物实验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提问,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正如19世纪末达尔文通过对植物向光性现象的观察,深入思考,探讨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从而开启生长素发现的大门。所以,在平时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在做菜陷时,加入盐就有水分渗出;对农作物施肥过多,就会造成“烧苗”的现象。通过现象观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同时让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在得出结论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发现问题,如植物细胞会由于

过多吸水而涨破吗?植物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还能复原吗?让学生充分挖掘问题的实质,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与探索,能更好地理解知识,获取学问,而且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培养了科学研究方法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3.注重实验探究过程,加强科学方法训练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课程理念,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生物教师不但应该接受这一理念,而且必须将这一理念体现到教学行为中去。探究性实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经历了质疑、思考、动手、分析、解疑的过程,符合中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利于学生把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系统化,整体化,从而转化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学生的整体素质优化增添坚实丰厚的生长点。如在“叶绿素的分离和提取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巧妙地将问题设计成新的探究点,让学生探索,比如:滤纸条的制作时为什么要剪去两个角?用滤液划线时为什么要细、要齐等探究问题的提出,会促使学生设置必要的对照实验,并从中得出结论。又如在指导学生根据生态平衡的原理制作了一个生态球。完成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本生态球是密封的,为什么其中的生物能较长时间生存?②如果把生态球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段时间后将会出现什么后果?③如果生态球放入过多的鱼,后果又将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通过实验探究,把知识真正内化,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知识迁移的能力,很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4.重视学生参与,加强结果分析

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无法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而具备良好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客观,实事求是地开展科学实验。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精神是学生不断探求真理,发现科学事实,解决新问题的支柱。从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对实验的重视还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落实,纸上谈兵,以讲代做,功利主义盛行。殊不知科学实验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在生物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教师要强调学生参与实验的重要性,同时不应该只关注实

验的成功与否,而是要真正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所以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尤为重要,尤其是失败的结果。如观察细胞分裂实验,在显微镜视野里,几乎看不到分裂相细胞,试分析其原因。引导学生思考:①从取材角度看,可能是没有取准生长点部位导致的;②从步骤及操作角度看,可能是没有压片过程导致标本太厚,看不到单层细胞;③从显微镜使用角度看,可能是没有移动寻找。 又如质壁分离后进行复原时发现复原效果较差,其原因可能有哪些?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原因:①蔗糖溶液在配制时,浓度过大,质壁分离强烈,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②质壁分离时间长了,未及时复原,细胞死亡;③滴入清水次数少或只滴入一次。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分析实验结果比得出结论更重要。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和追求科学、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也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实验的艰辛、复杂,有利于学生在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中磨练出求实、探索、创新、协作的科学精神。

总之,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依赖于科学实验。将探究式教学引入生物教学,尤其是与生物实验教学相结合,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实验、实习和观察等实践环节对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科学方法、培养能力和形成科学素养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春和.浅谈高中生物学的探究性实验[J].生物学通报,2003,38(9):31.

[2] 朱正威,赵古良.生物1分子与细胞[S].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1-102.

[3] 刘恩山.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与探究性学习[J].生物学通报,2004(1):27-29.

[4] 方红峰.实验教学在新课程中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10):6.

第二篇: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实施方案(1)

赣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研 究 实 施 方 案

二〇一四年

班级:11级生化系一班

姓名 : 钟丽

1

一、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1.研究本课题的背景:

①1986年,我国专门研究思维科学的学者刘奎林借用了19世纪德国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H.V.Helmholtz)经常使用的“无意识推论”这个术语提出了一种称之为“潜意识推论”的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建立起“灵感发生模型”。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有关文献中所能看到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研究中比较完整、比较有说服力的模型。他力图从脑科学和现代物理学基础上阐明创造性思维过程,突破了仅仅局限于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传统做法。

②国外教育界非常流行的做法:意思是“你听到的,你会忘记;你看到的,你会记住;你做到的,你就学会了。”有尝试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任何发明创造无不从尝试开始。

③在国内,北京、广州等地区率先展开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做法:即充分解放学生的手和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做中学,在快乐中学。探索符合“主体、实践、发展、创新”的改革思路。

④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试一试”,让学生在尝试、发现中探索问题。

综观已有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未来人们的创造能力。中国现行的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的化学新教材更突出实验的地位,构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将着力探索的。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①课题研究的目的:

尽管目前我国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活动较受重视也较普遍,但其科学水平总的看来仍不够高,在研究的方法、观念、角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中学化学实验研究,除了研究具体的化学实验外,还应包括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即还需要研究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范围和体系、方法和组织等等。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智慧品质趋向整体性;使学生的个性趋向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趋向主体性;教育面向的层次更趋向全体学生;在教育理念上趋向全方位、全过程;在创新动机上趋向全民化、终身化。

2 ②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及价值:

初中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学生在初中

一、二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具备较强的适应教学改革的能力。对于初三学生而言,化学世界那变幻莫测的奥秘更深深地吸引他们,他们对化学的兴趣也会在日后的学习中逐渐地升华。此时,老师则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掘新教材特点,引导他们把所学的化学知识与身边的生活、环境、社会等紧密相结合,促使他们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引发知识与实际的“矛盾”,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也提高了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质疑辨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他们以一种全新的理念认识学习,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因此,突出化学学科特征,加强实验教学,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是我们永恒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生发展的目标:

1.在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真正突出学生在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指导下的“机器人”。

2.确立起与初中化学新课程相适应的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

3.培养与开发初中生化学学习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信息处理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教师发展的目标:

1.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使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局限和不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 3.通过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4.加深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5.培养和提高科研能力。

五、研究对象:

1.形成氛围,建立研究小组

(1)设立实验班,定期选取一节化学探究式实验课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创设问题探究的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对照班级所有的标准保持一致。

(2)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保持正常的实验教学秩序,不造成人为的因素。

(3)实验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严格按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进行化学学习,通过学习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水平、学习方式、学习成绩发生改变。

2.调查研究,适时分析:

(1)调查准备:要求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任课教师水平和班主任管理水平上,在智力水平和学业成绩等方面,要大体相当,所使用的教材相同,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的时间大致相等,实验班不另加课时。

(2)调查实施:按不同的调查方法组织具体的实践操作,例如自制调查量表,进行座谈、测试,期间采取切实有效的调控督察措施,确保调查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实效性。并且整理调查材料,查漏补缺,保证调查材料符合教科研要求。

(3)调查分析: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记录,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分析调查报告,包括同时分析实验教师的变化,力求使报告所揭示的现状全面客观,成因分析透彻,对策切实可行。

六、本课题研究的核心

化学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表现在:化学学科的科研成果造福人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能以化学学科知识为载体、科学探究为研究方法、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

4 宗旨,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研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技能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民主、自由、公正、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从而达到不断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方式改革的有机结合,真正摆正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开展探究实践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核心。目前,组织和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一般分为6个阶段:

观察与问题: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假设与预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出大胆的猜想或假设;

事实与实验: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并进行实验;

解释与结论:对事实和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判断事实和证据,肯定了假设还是否定了假设;

表达与交流:与他人交流和讨论你的想法,写出实验报告。

拓展和迁移:将得到的结论应用到其他实践活动中去,使知识融会贯通。

七、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检验研究法。按照“研究方案→实验操作→分析小结”的程序,循环往复,螺旋递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

2.调查研究法。指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凭借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如访谈、问卷等),对某种或某几种教育现象或事实进行考察,并积极、妥善、有目的收集各项数据,运用先进的统计手段对数据进行定量、定性的描述。

3.文献研究法:是对线程的古今教育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形成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形式。文献资料法的开展有利于从教育的丰富历史事实中,获得对教育规律的科学认识。

5 4.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法:通过课件等信息化教学媒体探索实验教学新方法。

5.点面结合法。依据本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按照课题组的安排开展实验。与此同时,课题组及时总结化学实验改进和创新的经验,协同攻关,并将成功的实验改进经验在全区推广。

八、研究目标检测体系:

该课题的研究旨在充分调动我校化学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全面了解情况,课题组向各班、各个老师发放《学校家庭药品器材调查问卷》、《初中化学教师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初中化学学生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和《初中化学实验仪器、药品替换情况调查》等4种调查问卷。通过认真梳理统计调查问卷,形成报告(抽查样本数、数据统计结果、说明存在问题、提出有效策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发和改进实验装置(实验改进指导思想、实验改进的具体内容、实验验证的具体效果)。初步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

九、本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程序分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总结提高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收集整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和理论支撑,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并论证课题方案,完成课题方案。

2.实验研究阶段:调查探索阶段:开题、启动课题实验,设定试验班或实验个体,操作变量、跟踪观察、调查、收集阶段实验报告,撰写相关论文。调查学校、家庭药品、器材。做好个案分析,进行阶段论证,撰写阶段实验报告,形成化学教学探究模式的雏形。

3.总结提高阶段:实践验证与整理资料阶段,此阶段主要任务是收集各类数据、收集各级各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及证书、集结各级各类论文及学生获奖证书。总结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完成课题实验研究报告、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4.结题阶段(2010年12月)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完善,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并作鉴定,撰写课题论文、整理各类资料,请有关专家鉴定。

十、预期研究的成果:

一是锻炼课题研究人员的分析、归纳和写作能力。课题组成员在进一步探索了教材、教法、学法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厚实的研究成果,通过撰写论文,尝试学法指导;凸现教材审美;探讨教法设计模式;

二是加快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历程。是全校化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得以更新,创新意识及活动设计与组

6 织实施能力明显增强,教科研水平明显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更充实、更富有情趣。

三是构建了课题开发和利用实施效果评价体系。课题组制定和完善了学案设计的科学合理评价体系,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时,非常关注过程性、结果性的评价,同时关注活动设计的评价。

探究式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完成角色的转换,由“施教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熟悉和掌握探究式实验教学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方法,以教学方式的转变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寻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最佳方法,从而优化实验教学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篇: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策略与实验研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新世纪以科技创新和人才竞争为核心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普遍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21世纪的工作不要求劳动者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而要求具有综合研究判断、逻辑推理能力,高度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使我国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新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高素质要求,必须改变以往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创新源于优质的教育。对于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来说,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本文认为,着力推行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也是遵循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

1.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探究式教学是按照科学探索的一般规律,创设学生“有所发展”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设计并操作实验,调查和观察、讨论等活动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结论。教学策略的涵义,国内外学者各有不同说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E.D.加涅将教学策略分为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他认为教学策略是指导教师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指导学生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以达到最佳效益[1]。针对传统教学法的弊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学地理课堂的实际,本文构建了探究式教学策略。 1.1 分析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教学目标分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迷失方向,这样的教和学的效益就低。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因而学生有效的学,或者说有效的建构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有人打比方说,没有目标的学习像是饭后散步,有目标的学习像是运动会上的赛跑,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没有目标要节省60%的时间。也有人把目标指引比作高速公路上的“指路牌”。这里的目标包括:地理学科的目标分析,一个教学“板块”的目标分析,最后才是一堂课的目标分析。这样,有利于学生把地理知识看成统一的整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而富有悬念和启发性的开场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好奇和积极探究的心理。如:为了激发学生对密度流的探索兴趣,可以这样进行:日常生活中感觉,船只一旦关闭发动机,便会停止不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军队的潜水艇却在关闭发电机的情况下顺利进出由交战英军严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逃避英军的袭击,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再如:讲日界线时,可以进行:有对孪生姐妹,姐姐先出生,妹妹后出生,可是妹妹的岁数却比姐姐大一岁,你知道这又是为什么?

1.2 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积极体验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力争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并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积极体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如讲季风气候时,由于我们学校位于世界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东亚。可以通过学生的体验来理解季风气候。问学生我们这里冬季吹什么风(偏北风),夏季吹什么风(偏南风),我们这里的房子大部分坐什么向朝什么向(坐北朝南)。再如:讲大气的保温效应,即大气对太阳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大部分被截留下来。同学们身边有种物质跟大气的这种特性很相似,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玻璃)同学们摸一摸窗户上的铝合金和玻璃,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铝合金较热、玻璃较冷),这种体验最好夏天阳光灿烂的天气。生活中,冬天利用玻璃建起来的房子种花卉、蔬菜,这叫温室效应。

1.3 重视小组讨论,强调学生整体参与

在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学生先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这样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在相互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见解时,还能在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能彼此间激发出解决问题的灵感。如:假如让你来当治理海河的总设计师,你将采取哪些措施?下面是大家讨论的答案:学生甲:上游要植树造林,进行水工保持。学生乙:上游要修建水库。(教师可再问:修建水库有什么作用)学生丙:下游要加固堤防,疏通河道。学生丁:把干流挖得宽一些。教师:现在只有一个出海口,是不是可以再挖几条河道,加几个出海口。最后是老师对学生的激励:你们应当感到自豪,你们提的一些方案都被采用了,现在一起看课本。小组讨论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同学、老师不同的意见,必须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必须宽容学生的幼稚和错误,必须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提倡使用鼓励和激励学生的语句,禁用有损学生人格的语言。

1.4 变式练习,归纳整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具有累积性。据此,我们提出了“变式练习,归纳整理”的教学策略。变式练习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前面所建构起来的新知识,并通过“新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实施变式练习的手段有:变更概念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创设实际的各种环境等,使问题呈现新面貌,而保持要领或实质不变,从而引起学生的新兴趣、新联想进而灵活解题。如: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特点时,不必再教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特点,但可以让学生画南半球气旋、反气旋及其天气示意图;讲完“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后,可以提出假设,假设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同在一水平面上,是否会产生“四季”和“五带”?等等。在每节、每单元、每章知识学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主从地位以及解题技能、技巧方面的结论。揭示这些结论在知识上的地位、作用与其他知识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与前面的目标分析前呼后应,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知识系统的整体效应,促进学习,便于记忆、利用、应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2.探究式教学的实验研究 2.1 实验目的

克服传统教学“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习惯,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验证其有效性。

2.2 实验假设

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2.3 抽取样本

从所教的班级中抽取与实验无关的因子无显著差异的四个自然班,

一、二班为100人定为实验班,

三、四班为101人定为控制班。

2.4 实验结果及影响分析

(1)等组实验结果比较该课题连续实验对照两学期,分别以我校初二年段第一学期期中统一考试成绩和第二学期期末统一考试成绩作为基础测试标准。在测试之前各班均采用传统式教学,以初二年段第一学期期中统一考试成绩作为基础测试标准,得出实验结果:采用相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法为主),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之间平均成绩无明显的差异,说明课堂教学方法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后(实验班用探究式教学,控制班仍用传统式教学),以初二年第二学期期末统一考试成绩作为基础测试标准,得出实验结果:在实验班和对照班中,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平均成绩有较大的影响,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实验班学生表现出高昂的学习热情,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比控制班有明显的提高。提出问题的个数也由3个每班每课堂,上升为11个每班每课堂。

(3)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经过实验比较,可以发现实验班的小发明小创作的成绩高于控制班,而且其新颖性明显优于控制班。

结语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验研究表明,探究式教学可克服传统教学法的弊端。

通过分析教学目标,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实施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等策略,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第四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

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十年,但实验教学仍然是中学物理教学的薄弱环节。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研究结果表明:将演示实验中的自制教具辅助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与课外创新性实验教学法相结合,不仅可以彰显出自制教具和多媒体的魅力,还可以使学生在一堂课的教学中经历“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的整个过程。强化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对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较大的帮助。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也进行了改革创新,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们不断探索,开发出了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就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模式做一简要叙述。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模式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从传统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种基本模式上看,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1、有相当数量的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在片面追求中考、高考升学率的思想下,只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科学方法的训练。“课上讲实验,试前背实验”的现象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还广泛存在。

2、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实验器材配备不齐,实验器材陈旧,课堂实验无法正常进行。这是大部分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3、学生实验开出率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式呆板。一般情况下,学生实验课中大部分教师都是在实验操作前花半节课时间细讲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少数老师甚至讲完实验后还要给学生演示操作一遍,从而导致学生只有不到半节课时间进行实验而匆匆了事,没有思考而被动操作,无法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能力的目标,有悖于新课程改革教学的理念。

4、不重视课外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实验数量少且实验缺乏趣味性。

5、学生缺乏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实验课前学生往往很兴奋,但她们只是乐忠于实验课轻松的课堂氛围,而不是期待观察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和享受亲自动手实验的喜悦心情。在实验操作时学生往往表现出不敢动手,不会动手等现象。

二、新课标下几种实验教学模式

(一)、自制教具辅助教学

目前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大多数学校实验器材配备不齐,实验器材陈旧。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大部分是几年前以拼盘的方式采购,有些器材质量不是很好,有的与现行教材不配套,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即使县城部分学校实验条件比较好,但经常使用成套仪器进行实验教学也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并且觉得物理高深莫测,物理实验必须由专门的仪器才能完成,影响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若能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废弃物,经过简单的改装、组合,自制一些教具,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完善,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它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模式,也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演示实验手段----多媒体动画,它提供了一种虚拟的实验环境,可以作为物理演示实验的一种辅助方法。因此,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功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更直观、生动地演示实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

(三)、自主探究式教学

“自主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积极贯彻到学科教学中去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实验之初,教师创设一些新奇的实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探究讨论.通过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倾向自主选择实验方案,根据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最后,将实验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评估出最优方案.做出总结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渗透着自主探究的思想。

(四)、“三环节”教学 “三环节”实验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结合物理实验课程的特点开发出的一种高效、便捷的教学模式.包括准备实验、自主实验和点评实验三个环节。“三环节”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以学生为实验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引导贯穿于实验的始终。在准备实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做好理论、操作技术以及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准备;在自主实验环节,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实践,教师要根据学生做实验的具体情况适时地做引导和帮助,不要过多干涉;在点评实验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验证实验预期的结果是否与实验结果吻合。这种教学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作用.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一种着眼于改变传统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开放式实验教学需要学校将实验室向全体学生开放,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和通过自主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实验课题,学校提供开放的实验室。

教师只做初期的指导,整个实验活动都由学生主动地去实践,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但学校要加强实验室的管理,保证实验室的安全。

三、总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教学模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然而,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改革的目标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实现了,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十年过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也更加得到重视,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还有还能多细节方面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们加以认识和改善,还有更多的教学方法等着我们去开创。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时代是不断地发展的,时代对人才的需要也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更大胆地探索、创新和尝试,保持勇于面对困难和失败的精神,吸取经验教训,像常宁市蓬塘中学的教师们大胆试行“五环渐进”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一样,探索出更多更好的物理实验教学法,加强和优化物理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通过物理实验实现新课程理念,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使人才培养更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罗晓鸣.刍议中学物理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J].江苏:数理化课堂, 2011,156. [2] 孔九生.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田洋.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改进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田世昆,阎金铎.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5-18.

第五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

——浅谈塑料瓶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霍小庆 辅导教师

张利芳 学

焦作市第十七中学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

——浅谈塑料瓶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直观、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不仅能在教育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通过做实验,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都具有强烈的动手欲,都希望自己能亲手多做一些实验,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这种积极性,指导和启发他们踊跃参加到物理实验中来。

适时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便宜的器材做实验,研究、分析物理现象,会使学生倍感亲切,不仅巩固了物理知识,而且在教学上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小实验都可以利用我们身边的废旧物品来完成,如我们常见的塑料瓶等,用身边废旧物品做物理实验,不仅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下面,笔者介绍几个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塑料瓶做实验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一、声学实验

1、声音的产生和空气能传声

在一只塑料瓶中放一些小纸屑,敲击塑料瓶,可以观察到瓶底的小纸屑跳动起来,而不敲击时瓶底的小纸屑并不跳动。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同时,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探究声音的音调 在几个塑料瓶中盛入不同深度的水,将瓶口移至嘴边吹气,可以听到不同音调的声音产生。观察发现,瓶中水液面越高、空气柱越短的,音调越高;反之,水液面越低、空气柱越长,音调越低。

二、光学试验

1、演示光的直线传播

在一个比较粗、透明一些的塑料瓶中充满香烟的烟雾,拧紧瓶盖,用激光笔从瓶底照向瓶口,能清晰地显示出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2、模拟凸透镜的作用

透过装满清水的瓶子观察课文,可以看到放大了的文字,商店里的白酒商标反着贴是为了提高可视效果。这里的水和瓶子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该实验说明了凸透镜的特征及其作用。

三、力学实验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将装有一半水的塑料瓶竖放在一块软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情况;再将塑料瓶内装满水,重新竖放在这块软海绵上,如图1所示,比较这两种情况中塑料瓶对海绵的作用效果,从而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把一装满水的塑料瓶分别正放、倒放在海绵上,观察并比较海绵的凹陷情况,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

2、探究大气压存在实验

先将温开水到入塑料瓶内,用手摸摸瓶子,当感觉到热时,把塑料瓶中的温开水倒出来,并迅速盖紧瓶盖,这时,我们会发现塑料瓶慢慢的变瘪了,该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3、演示“气体的压强随体积的增大而减小”

取一塑料瓶,在靠近瓶底部的侧壁上开一个小圆孔,用胶带封住小孔,接着拧开瓶盖,往瓶中加入水,然后撕去胶带,水便从小孔射出,如图2所示,接着盖上瓶盖并拧紧,不久水便停止从小孔中射出,此时瓶内水面上方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这个实验表明气体的压强随体积的增大而减小。

4、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取一个瓶口内径略小于乒乓球直径的塑料瓶,去掉其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到瓶口处,然后向瓶里注水,会发现水从瓶口流出,乒乓球不上浮,原因是“乒乓球只有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而下表面基本没有受到水向上的压力”,因而乒乓球不上浮(如图3甲所示);接着用手指堵住瓶口,不久就可观察到乒乓球上浮起来(如图3乙、丙所示),其原因是此时“乒乓球上、下表面均受到水的压力,且下表面所受的压力大于上表面所受的压力”。可以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即“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所引起的”。

5、演示物体的浮沉条件

将塑料瓶装入适量的沙子,拧紧盖,放入水中,瓶可竖直下沉;通过调节装沙量的多少,可使瓶在水中竖直地漂浮或悬浮和下沉。

6、潜水艇实验

找一个哈药六厂的蓝瓶口服液小瓶子,在瓶中装入多半瓶水,然后迅速倒扣在装满水的塑料瓶中,拧紧瓶盖,使瓶子漂浮在塑料瓶中,然后用力捏瓶子,口服液瓶下沉,松开手口服液瓶上浮。仔细观察,捏瓶子时,口服液瓶中水变多,松手时,瓶中水变少。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师能使学生在做中学、看中学、玩中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瓶,必能设计出更多的教具和实验,不仅让学生轻轻松松的学好物理,又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入生活,从生活走入物理,从物理走入社会”的新理念。

上一篇:土建质检员工作内容下一篇:土建资料员见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