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论文

2022-04-29

[摘要]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房地产业向何处去,备受世人的关注。文章从房地产经济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着非理性行为,新经济时代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期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有些许的借鉴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新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论文 篇1:

人工智能时代“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本文简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和产业特点,分析了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人工智能时代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进行了分析。为培养具有“跨界创新精神”的新工科专业人才,本文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培养方案重构、社会需求倒逼、校企协同培养、校内横向协同培养交叉融合和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人才培养 新工科 横向交叉融合 协同

未来将是万物互联、人物相联、万物智能的时代,万物互联后,产生的海量数据具有超强商业价值,需要人工智能来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处理,这将使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被彻底改变,带来很多商业模式的颠覆。对于已经在某些细分行业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积累获得大量数据的相关产业,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是有一定优势的[1]。教育部号召高校开展新工科创新实践活动,深化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促进新工科的建设发展,主要从理念、结构、培养模式、培养质量以及体系构建5个方面展开。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新工科就是有别于传统工科的学科交叉产物[2]。眼下,新技术革命与国内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会促生大量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将会是我国实现弯道超车,在社会经济发展层面和技术层面上超越相关发达国家的有效途径。当然,技术创新与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创新,想要发展新兴产业,那就必须培养相关人才作为支撑[3-5]。所以,发展新工科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要培养出能够达成上述目标的新型人才。

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全面来临之前,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新技术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的新工科人才,势在必行;而如何有成效地进行“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也就成为当今高等教育首要解决的任务。本文旨在介绍我校“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尝试,总结成功经验,并提出今后改革思路。

1 老工科人才培養现况

当下,传统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严重,产教融合的深度不够、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较为薄弱,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相对滞后,教育发展不均衡与社会发展对人才不同层次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较为突出。

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后工业时代,扁平化成了社会组织呈现出的明显特点[6],客户对终端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只关注商品本身,向售后和前端生产两侧延伸。新制造与新服务唯有不断创新理念,发展新的产业形态以应对消费需求的差异化,才能取得竞争优势。现有培养模式无法服务于智能制造对于人才需求的新形势变化,主要在于培养单位对于培养理念、模式以及方法的领会及运行仍沿用传统制造时代的体制,这与现如今传统产业不断跨界整合并不断孕育新业态的飞速发展时代存明显脱节。本课题组经深度调研总结,将这种不适应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培养方案仍停留于传统的学院式模式,培养目标与计划课程体系之间明显脱节,不论是培养目标还是具体支撑的毕业要求都缺乏具体的课程依托,映射关系模糊,毕业要求中所提及的素质、能力和素养在实践中由于缺乏针对性的具体课程导致无法有效落地,当然也没能形成人才培养的有效评价机制。

(2)专业建设不关心产业结构调整,加之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效应,学生毕业后发展困难,上升空间有限。这实质上就是不关心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缺乏有效的外部沟通机制,不顾及对人才的“用户”反馈,没有对其进行有效价值判断。最终结果就是由于专业建设缺乏前瞻性而致使人才培养跟社会真实需求之间严重脱钩,招生就业困难,难以为继。

(3)校企协同培养合作不够深入。传统工科教育缺乏企业深度参与,大多仅涉及到部分实践环节,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缺乏实践机会,无法进行有效的能力提升来增强就业适应度。这对于迫切需要培育“大国工匠”的智能制造而言,是极为不利的。自然也就不可能校企联合,孕育新兴交叉复合专业,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创新。

(4)不够重视校内相近专业的横向协同培养和交叉融合以及加强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大多传统工科专业的建设发展都依托某特定的行业背景,在某个特定领域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传统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也保持特有风格,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在具体培养环节由于过去的“窄而精”意识主导,主要针对工程领域的某一具体环节重点展开人才培养,而没能够树立起面向全过程的培养思想,导致了人才培养视野和格局相对较窄,没有能够建立起相近专业协同培养的良好机制。在校内培养环节,缺乏有效的横向交叉融合和协同培养,所以传统工科学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问题,这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的方面所在。

(5)传统的评价机制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眼下对高校学生就业等方面的考核评估等大多以考研升学、就业、参军等出口方面传统的短期效益指标来对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效果评价。在这样的目标和价值导向作用驱使下,学校和学生都可能会趋利避害而急功近利、舍远求近。再就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考核方式单一,大多都采用卷面考试形式,不利于营造创新能力培养氛围。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最大厚望就是要具有跨领域的创新能力,以便于为社会组织的持续创新战略目标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所以要调整现有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建立起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工科”教育发展新模式。

2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尝试

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学业精深,而且还需要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不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有问题,而且还有能力通过自适应自学习去解决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但在技术上优秀,而且还要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更兼具良好人文素养。人工智能时代新经济新产业对人才提出的这种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发展提供了契机,时代的发展在呼唤着“新工科”的发展。

教育过程需要把学生将来的持续发展前景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有机结合起来,本课题组认为可以从培养方案重构、社会需求倒逼授课内容更新、校企协同培养、校内横向协同培养交叉融合和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多渠道并举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

2.1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

在充分做好OBE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设计调研、课程体系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与实施方式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定位和专业发展实际,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打破以往传统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思维僵化局面,着力引导实施以成果为导向的反向拉动式教学设计。在此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和把握国家、社会及行业发展的需要,综合行业发展需求,学校发展定位及发展规划目标,毕业生持续发展前景及学生家长与社会各界的殷切期盼等多种因素,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毕业要求,再依据毕业要求来制定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确保目标有较高的达成度,课程依托明确,两者之间相互映射关系清晰且容易实现。OBE教育理念的核心理念就是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是一种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过程[7],它克服了传统教育理念引领下一般只能够满足内部需求却无法满足外部需求的诟病。基于这种拉动式的反向教学设计,既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更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专业定位与发展内涵,真正实现服务于社会的专业建设目的。

2.2 根据社会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并保持授课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以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协同共享为主要渠道,努力实现专业建设与发展逐步从学科导向转向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从被动适应服务转向主动创新引领。要充分做好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广泛调研,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战略,并推动传统专业的交叉融合、培育适合行业需求的交叉专业。为了能够适应技术发展对人才要求以及期望程度的提高,要不断鼓励广大一线授课教师积极关心行业和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时把行业发展变化的最新情况引入到课内外的教学过程,科学认真更新授课内容和规范知识体系,建设更新教材资源。为此,需要不断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要重视广大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可以采取合理有效的积极措施鼓励青年教师,特别是刚毕业的从学校到学校的年轻教师深入到相关行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学习,不断提高行业认知。

2.3 加强校企企业协同培养深度,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广泛而又深度的客户体验是人工智能时代一个明显的特点。通过客户体验来验证或者说判断产品或者服务创新自身社会价值,实质上就是让用户加入了产业链,真正实现市场导向的理念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就是为其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要想培养出深受用户欢迎的新工科专业人才,这就需要企业作为用户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校企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惠互利。企业不论是在实践教学方面,还是在产业以及行业发展预测、行业标准、制造过程以及服务标准的理解把握等方面都具有自身优势,可以协助高校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此外让用户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既能起到质量监督把关作用,还可以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提高,甚至还可以对专业结构调整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既增强了契合度,也提高用户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校企协同培养,既能够增强学生的行业认知,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扩大了学校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增强人才培养的外部适应性。

2.4 以行业平台为基础,实现校内横向协同培养

新工科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视角下学习,也就是所谓的厚基础。对校内相近专业的横向协同培养和交叉融合,让“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共识。在具体操作模式上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有机结合的手段进行。以“大平台、多专业融合”为基本原则,以工程项目为主线,搭建跨专业的教学平台,组建跨专业的课程教学团队,制定出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合作编写教学资料,实行联合授课[8]。教师之间互相听课,集体备课,深度掌握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合相关专业知识。学生在传统工科专业模式下从各自专业的角度来“仰视”行业,新工科培养模式下通过行业平台课程的学习,是站在行业的高度上来“俯瞰”专业,理解各自专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各自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关系,着有利于提高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性与自觉性。此外,构建跨学科、多专业、集成化、融合式横向协同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开展联合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9],培养学生的协同能力。组建跨专业学生团队开展联合毕业设计可以将整个项目过程有机统一,既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全局意识,提高工程实践综合应用能力。

2.5 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的矛盾将主要表现为教育发展不均衡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存在层次结构区别,学生的兴趣和禀性各异,所以就不能按照统一的尺度标准来评价高等教育教学效果,应该按照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别评价。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科技创新在教育评价中的权重来建立良好的导向机制,从而合理引导学生投入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看,考虑到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现实,不能再以“就业率”或者“升学率”等单一的效益指标来衡量和评估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效果,而应该考虑到“大国工匠”所需要的文化底蕴和宽厚的专业基础以及创新思维,采取多维度评价高校教育质量;从学生角度来讲,由于学校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从而可以结合个人兴趣和能力基础,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充分发展自己;学校层面,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综合考核模式,政策导向也要鼓励创新创业,努力构筑以创新竞赛、创新基地以及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创新实践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产业视野、创新竞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3 结语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既需要考虑人才培养方案自身的内部适应性和教育教学自然规律,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的外部协同环境、社会需求变更、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变化、教学手段的创新、激励机制、社会预期等。

随着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云物大智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人工智能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培养面向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的任务已日渐紧迫。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注重满足社会以及行业发展需求,更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既要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要加强家国情怀培养,塑造健康的身心。

参考文献

[1] 张祺午.职业教育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21):1.

[2]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3] 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19.

[4] 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5] 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6]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一部21世纪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6.

[7] 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8] 雷学文,郄恩田,周传辉.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4):66-69.

[9] 基于能力本位的交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10):75-79.

[10] 鄭芬芸.物流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176-178.

作者:彭伟功 李镇

新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论文 篇2: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理性思考

[摘要]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房地产业向何处去,备受世人的关注。文章从房地产经济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着非理性行为,新经济时代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期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有些许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经济;房地产;非理性行为;寻租

[作者简介]吴力,涟源市房产局房地产经济师及建筑工程师,全国注册房地产估价师,研究方向:房地产管理开发评估 ,湖南涟源,417100

新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它呈现出很多特征。首先,新经济的社会网络化,使得整个社会对信息的获取处理都变得极为容易和便捷。其次,在新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开始改变,如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人们逛商场购物的习惯将会逐渐改变。再次,新经济时代的资本运作、资金流动趋向数字化、虚拟化、迅速化。

传统房地产行业的特点是: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传统的房地产业,在项目开发前往往需预测一年后甚至若干年后的市场,并且一旦资金投入,就必须顶着各种风险,继续投入下去,其中,成本的风险,往往难以约束。因为无法确定现在的产品是否符合一年后市场的要求,所以面对一年后的市场风险,更是形同于赌博。在其漫长的开发过程中一旦社会公众形象出现问题,项目就可能陷于危机。

新经济时代的核心是产业信息化、信息产业化。当人类的生活、办公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网络来进行时,势必对我国的房地产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向何处去,怎样才能步入一个健康、正规的轨道?有必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为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房地产经济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

近年来,关于房地产的话题在各种媒体上议论不断、争论不休。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大中城市房价百姓不能承受论;二是政府不作为或调控不力论;三是开发商暴利、黑心论。在对无论哪种观点和议论的研究和分析中,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房地产业在近十年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绝对不能因噎废食,否定房地产业在促进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过程中的积极而重大的作用。必须要明确目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房地产业仍然是我国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之一。这主要体现在:

(一)房地产业发展需要国民经济中许多部门和行业提供物质资料,与之配合发展

发展房地产业需要国民经济中的建材、设备、机械、冶金、陶瓷、仪表、森工、化塑、玻璃、五金、燃料动力等许多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相配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性十分明显。据测算,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每投入100元的住房资金,可创造相关产业70~220元的需求;每销售100元的住宅,便可带动130~150元的其他商品销售。因此,住宅建设若增加10个百分点,可望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个百分点,住宅行业每吸纳100人就业,可带动相关行业200人就业。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房地产业提供的产品,为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场所

房屋能为商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房屋装修业、园林花木业、家庭通讯业、房屋金融保险业、物业管理业、家庭特约服务业、搬家公司、房屋买卖中介业等等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发展场所。如果没有房地产业为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场所,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难免会受到瓶颈的制约。

(三)住房消费是综合性消费,它带动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

房地产的消费特别是住房消费是种综合性消费,波及吃、穿、用、住、行、娱乐、健身、学习、社交、享受、发展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发展房地产业,提高居民住房消费水平,从住房综合消费方面讲,为人们生活其他方面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进生活消费水平全面提高。作为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的消费,它的增长和发展自然会带动经济快速向前发展。

二、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着非理性的行为

我国地产市场中存在着的非理性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非理性行为具体表现为:

(一)以供给决定需求,城市化规划脱离市场化进程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让城镇土地使用权,其地块的选址、规模、范围和时机的选择,应该是由市场的需求决定的,而不是由政府的供给决定的。但是,现在我国不少地方政府把厂房、住宅、交通、商业区、环卫等预先规划实施好,然后以优惠条件吸引投资者、居民户来投宿,美其名曰“筑巢引凤”。这种做法虽然也有成功的,但是不成功者居多。这说明脱离市场实际需求的盲目“筑巢引凤”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实际上这是产品经济“以产定销”的翻版。从市场经济的观念看来,城市化的进程是市场化的结果,城市规划中的选址、规模和时机是由生产者(企业)和消费者(家庭)的需求所决定,它们选择的原则是比较成本利益、规模利益和竞争风险利益,政府的行政抉择不能代替它们的利益选择,也不能靠优惠政策恩赐。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做法是只能按照需求决定供给的原则,进行规划协调,这样才能使房地产市场的供需运行保持一种良性状态,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向前发展。如果还是不问时间、地址、条件到处盲目地“筑巢引凤”,其结果必然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土地的超前开发,基本建设的投资效益大大下降。

(二)片面追求高层次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脱离市场化导向

在市场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平均利润规律作用的结果,市场导向既有盲目的一面,又有合理的一面。政府的理性思考是尊重其合理性,调整其盲目性。在地产市场中政府利用批租权实现其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城市集聚经济的功能。现在的问题是,或者不顾投资者的经营方向,下命令定指标,谁出高价就批租给谁;或者不尊重投资者的市场取向,强行改变投资方向,片面追求高技术、高消费的高层次产业。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产业结构的特点是:第一产业仍是基础,第二产业还将占主要比例,然后慢慢地由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的结构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结构过渡,由中低技术产业、中低消费结构向高新产业、高消费结构过渡,需要经过多次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实现,何况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另外,各种城市集聚经济的功能是不同的,有工业带动型城市、经贸汇聚型城市、港口交通枢纽型城市、消费服务型城市、文化风光旅游型城市,还有各种因素的相互交叉渗透,这就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交通实施、建筑风格、环境保护、文化教育等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三)地产市场不成熟,导致盲目的高地价和低地价

土地本身不是商品,在市场经济中它的价格不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所决定,而是地租的资本化,也就是由对土地的投资收益率决定,并且受供求关系影响。现在可供计算地价的方法有“收益还原法”、“成本法”、“比较法”和“剩余法”等等,但可靠地运用这些方法的先决条件是地产市场已经成熟,有已经积累的市场统计数据作参数。可是,我国地产市场的“买方市场”还并未真正形成,确定土地的批租价格很大程度上靠“拍脑袋”。有两个问题显得很突出:一是盲目的高价行为。表面看来,地价高的国家总是收益大,其实不然。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地价过高会使房地产业投资或成本上涨,商品房价格上涨又会限制生产和消费,这反过来会导致经济萎缩和地产市场的不景气。正因为这样,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初期和上升期,都是以低地价为条件的,只有经济发展到城镇土地资源严重短缺和垄断,供需矛盾对认,在平均利润率作用下,地价水平才高居不下。因此,盲目性的高地价对经济增长并不利,是一种非理性行为。二是行政和政策上的需要,竞相压低土地价格,这带来了土地投资的盲目性,实物地租的无谓流失,这种行为暴露的是现行政治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四)政府对自由市场的干预,带来了愈演愈烈的“寻租”热

在地产经济中,由于政治体制、权力结构、经营管理方式等原因,创造出了不平等的竞争环境,这样就有可能给每个环节的直接经营者带来额外收益。土地批租是“垄断性活动”,其收益实质上是“垄断权收益”,也就是“权力和货币相交换”,出卖“土地使用权”如同给予“许可证”、“配额”、“户口”之类一样,都会产生为了取得额外收益而进行种种“寻租”现象。现在地产经济中的“寻租”相当活跃,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寻租”者有三:第一,“地方保护主义者”的寻租,主要表现为不合理地分享本来属于国家财政的份额,为“地方造福”,或利用国家在吸引外资投资方面的优惠政策分享税、利,几乎无条件地向境外投资者批租土地。第二,“经济集团”的寻租。通过优先占有土地使用权获得额外收益,以“增强企业活力”,其实它们的活力相当程度上来自本该属于全民所有的地产收益,其中以形形色色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为最。另外一些“三资”企业、国有、集体企业以及机关事业性单位也在积极“寻租”。第三,“个人”寻租。主要是国家机关、企业中极少数人利用职务之便,庇护亲属、裙带关系、分配偏爱,给予特定户优惠合同和价格,优先照顾追随者,把本来属于社会的财富装入私人腰包。尽管这三种“寻租者”的目的、性质和程度不同,但最终都是国有资源流失,地产市场机制被扭曲,分配不公,将成为腐败重要滋生地。

三、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未来应然走向

城市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振兴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要克服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房地产业的发展是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未来应然走向,下面主要谈四点。

(一)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搞好“城市经营”

很多人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炒地皮”,地方政府单纯通过土地出让增加财政收入,以房地产开发拉升GDP。这种简单的“城市经营”理念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房地产开发项目有的是短期通过出售直接获利,比如商品住宅、小商铺等;有的是长期出租或经营获利,比如大型商场、写字楼等;有的是通过其他经济行为的加入而长期获利,比如工业厂房、娱乐用房等;有的则作为公共设施本身没有获利能力,但却提升了城市形象、品味,吸引资金或客流前来投资置业或旅游观光,使城市经济收入增加,比如公园、旅游景点、综合性大学、大型集市、金融市场等。在城市什么位置?建什么样的房子?达到什么样的规模?能否成为城市的记忆?能否复制和再生?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看待城市建设。

(二)强化政府经济职能,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化

综合当前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及房市表现,从房市周期论的角度分析,我国房地产投资目前还处于繁荣期,整个房市还处在有利的上升阶段,但从市场表现看,房市则处于不成熟到成熟前的调整期。在未来的几年里,市场理性将逐渐回归。毕竟房地产开发是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的参与者(有的是城市运营商),而房地产消费属于长期使用的大宗物品,盲目不得。“不管好房、坏房,只要抢到就好”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从当前城市居民的经济实力和市民购买力分析,只要经济形势保持平稳增长和楼市不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楼市就不会倒掉。近期,国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强了对房地产的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是指楼市崩溃,而是引导房地产业进入一个成熟理性的稳定发展期,将涌现越来越多的性价比优越的产品,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化。

(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地价将趋于合理水平

如前所述,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对GDP增长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同时又依赖于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市场需求,取决于经济增长所决定的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加强宏观调控,借助规划、计划、行政、法律和经济等宏观调控手段,适当调整地产价格,使之趋于一个合理的水平,引导和保持房地产市场繁荣稳定发展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这是因为,房地产业是一个土地与金融两种要素紧密结合的特殊产业,土地是一种极度缺乏供给弹性的要素,而金融资源则是理论上可以无限供给且极具流动性的要素。一旦房地产业深入投机要素,将会在短期内形成经济泡沫,如果房地产市场资金链突然中断,泡沫经济将会立刻崩溃。自然将会给关联产业及整个城市发展带来致命破坏。日本、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均有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四)创新制度和体制,遏制“寻租”及腐败

根据公共选择学者的“寻租理论”,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干预和管制是寻租产生的根源。因此要抑制“地方保护主义者”、“经济集团”和“个人”等寻租现象和腐败的产生,必须从制度或体制创新方面入手,消除腐败和寻租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从而一方面保护好国有资源和地产市场机制,使国有资源不致白白流失,使地产市场机制不致被扭曲;另一方面,使资源和利益的分配做到公正公平,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在加快市场体制形成、实现经济体制变革、推进政治—行政体制改革的同时,形成一整套制约行政权力的行政法规和办事制度,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廉洁、透明和公正的政府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罗清.日本金融的繁荣、危机与变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石静.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地位不能动摇[J].消费导刊,2007,(5).

[4]付杨.新经济时代房地产业运营新模式的现实建构[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S3).

[5]王钢.浅谈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因及发展构想[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4).

[6]马协标.房地产经济发展趋势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24).

[7]王钢.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政策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6).

[8]车家骏.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城市房地产经济的发展[J].企业家天地,2008,(8).

作者:吴 力

新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论文 篇3:

以数据驱动的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摘 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数据驱动创新成为当前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新契机,探讨了基于大数据的企业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思路,提出企业以创新应用为前提进行发展,构建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途径。随着数据的生产要素化,将大数据处理技术应用于企业,使企业在模式、内容、技术上实现协同创新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大数据;协同创新模式;数据处理技术;企业信息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3. 040

由于近年来互联网、云计算、移动通讯和物联网的迅猛发展,无所不在的移动设备、无线传感器、智能设备和科学仪器每分每秒都在产生数据,面向数以亿计用户的互联网服务时时刻刻在产生巨量的交互数据,数据无疑是新型信息技术服务和科学研究的基石。根据著名咨询公司IDC的调查与统计,即使在全球遭遇金融危机的2009年,全球信息量仍达到800EB,未来每隔18个月,整个世界的数据总量就会翻倍,预计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5ZB,预示着全球将正式进入数据存储的“泽它(Zetta)时代”。因为在企业中各种业务数据正以几何级数的形式爆发,其格式、收集、儲存、检索、分析、应用等诸多问题,不能再用传统的信息处理技术加以解决,大数据的使用将成为未来提高竞争力、生产力、创新能力以及创造消费者盈余的关键要素,成为领军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最显著的差别。因此,各类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对规模化数据的分析和使用,企业用户迫切需要借助大数据战略进行协同创新,更为全面地了解运营情况及运营环境,从而获得更多经济价值。

1 大数据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最大契机

随着数据科学向其他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渗透,数据的包容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容量和质量,其重要性更是上升到生产要素的战略高度。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产业升级、打造新兴产业的引擎,又极大地推动了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由于本身所附带或隐含的价值,被类比为新时代的石油、黄金,甚至被视为“一种与资本与劳动力并列的新经济元素”,也就是说大数据不仅对生产过程中形成产品和产生价值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本身更是作为像资本和劳动力这样的生产要素,是产品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根据Wikibon发布的报告《大数据厂商收入与市场预测2013-2017》显示,2013年与大数据相关的硬件、软件和服务营收达到186亿美元,较前一年增长58%,其中大数据相关的服务收入占整个市场的40%。2014年大数据市场增长速度放缓至53%,收入达285亿美元,到2017年市场收入将达500亿美元,如图1所示[1]。Wikibon所指的大数据专业厂商指的是那些大数据相关收入占总收入超过50%的独立硬件、软件和服务供应商。他们在数据管理和分析方面引入的新方法让大数据成本当今IT业最热的话题。

传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和技术的落后,导致了大量数据被分离、限制在各类彼此隔离的系统之中,同时大型行业企业、政府等也面临实施数据处理、应用方面的巨大挑战,依托传统信息技术已无法取得质的突破,因此如何以新的DT(Data Technology)整合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应用数据,解决业务系统实时性、并发性问题、海量数据存储计算问题、数据价值挖掘及应用问题是传统行业迫切的需求。比如国内某家大型家电制造商,通过在生产线上安装传感器,记录大量一线的生产信息,利用这些分析、处理后的记录来提高产品的优品率。而这些还只能代表大数据应用的一个起点,大数据的精髓在于把自己记录的数据对外分享产生更大的价值,以及用外部的数据来解决自身的业务问题。以国家电网为例,智能电表及电能采集系统收集数据的目的当然首先是收费,但实际上该数据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能够判断房屋是否限制,这对一个城市来说可以指导房价、地价的调控,其次,电网的监控可以用来判断整个区域的工业、制造业、商业在不同区域发展情况[2]。

以数据为生产要素的新一代信息化建设对新兴技术及应用需求迫切。一方面,一些企业为了自身业务的发展需要,确实迫切需要新的技术解决在大数据处理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数据在开拓市场、提升自身竞争力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挖掘数据、寻找新价值的需求逐渐受到重视。目前众多行业已成功地应用了大数据技术,例如,互联网行业借助大数据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金融业使用数据挖掘、数据流处理等技术成功探索金融欺诈模式,实现金融欺诈的实时预警;零售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了零售市场细分和实时精准营销。可以预见大数据必将成为各机构提高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成为企业从“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的重要推力,为企业带来自主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的新契机。

2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协同创新问题

过去在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同行业之间的系统与数据几乎没有交集,同一行业,比如交通、社保系统内部等,也是按行政领域进行划分建设,跨区域的信息交互和协同非常困难。甚至在同一单位内,比如一些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病例管理、病床信息、药品管理等子系统都是分离建设的,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和互通。继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传统行业各项指标就一直下滑,行业的同类质竞争十分严重,产能过剩,各国政府和企业家们都迫切需要创新和转型。数据创新往往首先从一个行业先行切入,待到逐渐成熟后再向关联行业渗透。如果这个行业关联和渗透的维度很多,就会得到迅猛发展。例如,阿里首先关注的是江浙一带的中小企业的商贸环节。虽然五花八门,但关联的行业和机会很多,升级也就很多,到后来发展到全国乃至全球,现在已经覆盖了几乎所有的行业和领域,甚至造成对“高大上”的金融业的冲击。

现代企业中存在各种不同的应用、各种数据格式及存储需求,但在企业之间、企业内部都存在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的现象,各个企业之间的数据不能实现可控的数据交换和共享,而且各个应用之间由于涉及开发技术和环境的限制对企业的数据共享也造成了障碍,阻碍了企业各个应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不能满足企业在数据可控、数据管理、数据安全方面的需求。为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整合,需要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交换接口及共享协议,这样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格式的数据才能基于一个统一的基础进行访问、交换和共享。如图2所示。对于数据访问,还需要制定细致的访问权限,规定什么样的用户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可以访问什么类型的数据。在大数据及云计算时代,不同行业、企业的数据可能存放在同一平台和数据中心之上,我们需要对一些敏感信息进行保护,比如设计企业商业机密级交易信息方面的数据,虽然是依托平台来进行处理,但是除了企业自身的授权人员之外,要保证平台管理员以及其他企业都不能访问此类数据。

3 构建以数据驱动的企业协同创新模式

传统创新活动主要局限在组织内部,而开放性、网络化的创新方式提供了事前设计的可能性。从社会媒体获取潜在顾客需求,以及竞争对手产品的市场表现,可以帮助组织准确制定新产品创新策略和预测市场反应。在可视化环境下,工程师可以在一个集成视图上看到整体情况,从而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和完善作出更加精准的决策。针对经常性的干扰事件,如航空中的大风大雾天气、物流中的交通堵塞、生产制造中的原材料短缺等,研究消除干扰的策略和措施。互联网经济不断成熟,在线商务开始出现产业集群化迹象,表现为参与的个人和企业数量急剧增加,类型逐渐多元化,而且协同关联性强。电子商务不再只是买卖双方之间交易的简单电子化,其他行业机构如银行、物流、软件、担保、电信等也逐渐开始围绕网络客户需求进行集聚,通过互联网交织形成新产业环境,并进行更广泛的资源整合。无论是信息服务业还是传统制造业,供应链模式必须变革,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的双赢局势,供应链大数据将是商业决策的基础,如图3所示。

在局部领域科技创新成本逐渐加大、消费严重下滑的形势下,依托信息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协同创新的呼声日益升高,这使得数据创新有了极大的发展动力。比如,精密制造、三网融合及近来各国都在试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信息化与数据应用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由于我国的基础技术和基础学科底子较为薄弱,在单一学科和单一领域的科技创新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周期越来越长,并且学科与学科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不畅,思维灵活度、融合度都不足。改变这种不利局面的一个最好做法就是,以大数据的理念运用到每一个单一领域,使思维活性和市场活性充分发酵,为创新做好准备。数据能迅速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技术,以集成创新、模式创新和内容创新的方式落地,进而产品化和商品化,促进各领域、各行业的发展。

大数据作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对现代组织管理运作理念、组织业务流程产生着深远影响,使得组织管理决策越来越依赖于数据分析而非经验甚至直觉。大数据可以为组织带来新的价值,但其真正的价值还没有得到有效验证。在当下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必须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变化,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正努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要将样本数据的逻辑推理,尽可能地改为全量数据的结果预判,树立大数据的思想,把数据当成生产要素,加载到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地用全量数据而不是样本数据说话,并反馈到上一个甚至上几个环节纠正偏差,并植入互联网众包、开源、长尾的基因,致力在模式、内容、技术上实现协同创新。

4 结 语

在大数据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首先收集汇总全行业的数据,然后通过分析挖掘其中的规律来精确地解释数据,定位模式,进行判断、决策和趋势预测,数据成为他们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拓展业务的关键。互联网企业一旦在平台和模式上有了突破,就极有可能迅速病毒式蔓延发展,不仅使资本和人才的投入获得巨大的收益,而且会给社会和行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如今互联网携带者数据的基因,秉承符合自身发展的新思想,以全新的模式,向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发起了冲击。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化,信息处理技术的作用将日益凸显,而大数据处理技术将成为在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信息化建设中实现核心技术的弯道追赶、跟隨发展、应用突破、减少绑架的最佳突破点。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勇,林辉,沈寓实,等.大数据革命——理论、模式与技术创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J Bughin,M Chui,J Manyika. Clouds,Big Data,and Smart Assets:Tentech-enabled Business Trends to Watch[J].McKinsey Quarterly,2010(3):1-14.

作者:梁莹

上一篇:数学专业概率统计实验设计论文下一篇:人流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