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岛经济区新农村社区规划

2024-04-09

红岛经济区新农村社区规划(通用10篇)

篇1:红岛经济区新农村社区规划

红岛经济区新农村社区规划:河套18村庄计划搬

目前青岛市已经完成红岛经济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编制,河套街道18个村庄搬迁安置已经进行了统筹安排,初步划定形成8个集中安置组团……6月24日,记者了解到,红岛经济区规划建设方面有了最新进展。市规划局将积极协调红岛经济区管委结合奥体中心规划建设,有序推进赵家岭等社区搬迁改造,相关规划信息将通过规划政务网站等媒体对外发布。

6月24日,记者了解到,依据《红岛经济区及周边区域总体规划》,本着就近、就地整合的原则,市规划局会同红岛经济区管委相关部门对河套街道现状18个村庄搬迁安置已经进行了统筹安排,初步划定形成8个集中安置组团,大小涧安置组团、赵家岭孟家安置组团、山角上下疃安置组团、潮东潮西安置组团、罗家营安置组团、尚家沟安置组团、东西河套安置组团、孙东孙西安置组团。结合河套片区控规的深化完善,目前青岛市完成红岛经济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编制,细化明确了村庄的安置区用地位置、用地规模和开发规模。其中,赵家岭和孟家社区涉及奥体中心布局,将合并安置在现状赵家岭社区西侧区域。

另外,交通方面,市交通委会同公交企业进行调研。因受红岛周边公交停车场建设的制约,暂无法开辟宿流开往市政府的区间车,以及河套绕高新区至红岛;从棘洪滩绕高新区到红岛的公交线路,待下一步该区域公交停车场进一步完善后,将根据实际情况将对该区域进行线路规划。

据介绍,市规划局将积极协调红岛经济区管委结合奥体中心规划建设,有序推进赵家岭等社区搬迁改造,相关规划信息将通过规划政务网站等媒体对外发布。红岛组团初步规划东西大洋等7大集中安置片区,河套组团初步规划大小涧等6大集中安置片区。目前,市规划局已经完成村庄现状情况和搬迁意向的摸底调查。记者 李晨

篇2:红岛经济区新农村社区规划

昨日(11月28日),山东省青岛市规划局副局长刘敏做客青岛政务网“在线问政”栏目时介绍,红岛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通过评审,计划年底完成编制工作。另外根据青岛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红岛经济区及周边区共设有5条轨道线网,其中3条为轨道快线。

红岛片规划年底完成刘敏介绍,市规划局在已展开的 《红岛经济区及周边区域总体规划》基础上,同步启动高新区东、中片区以及红岛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目前,《高新区东、中片区控制详细规划》和《红岛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专家评审通过,近期将依法按程序上报审批,并进行社会公示,计划年底完成编制工作。红岛经济区剩余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启动编制工作,计划2013年2月份完成专家评审。

在红岛经济区及周边区域规划编制过程中,按照国际化城市的发展要求和独立城区的建设标准,规划预留了市级文化中心、奥体中心及医疗中心。其中,文化中心项目初步确定选址于红岛组团,奥体中心初步确定选址于河套组团,医疗中心初步确定选址于上马组团。目前,市体育局、文广新局及卫生局正在开展文化中心、奥体中心、医疗中心的项目前期策划和可行性研究工作,并最终确定项目的具体选址位置、用地规模和建设实施方案。

软件科技城分两园区

青岛市将在红岛经济区培育建设青岛市软件科技城,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嵌入式软件、云计算等产业,引领北岸城区实现做高做新。青岛软件科技城概念区规划范围东至红岛连接线、南至滨海岸线、西至龙海路、北至高新区广博路,总占地面积约41.2平方公里,并由中部湿地划分为东、西两大园区。规划借鉴相关案例,采取“板块—特色主题园区—研发单元”的布局模式,在保留区域生态间隔带的基础上,统筹安排软件产业国际服务中心、国际合作区、实训基地及综合产业园等功能板块,打造复合型、多元化、充满活力的新城。红岛及周边设5条轨道线

对于市民关心的交通规划问题,刘敏介绍,根据青岛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红岛经济区及周边区共设有5条轨道线网,其中3条为轨道快线。地铁M8号线:连接火车北站与新机场,在北岸城区经岙东路-上马中心向西至胶州。M1号线:北岸城区环线,经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医疗中心、奥体中心及CBD商务中心区。R2号线:连接城阳中心、北岸城区中心以及黄岛。R7号线:连接即墨鳌山卫与北岸城区。R8号线:沿胶州湾连接青岛火车站与北岸城区中心区。关于红岛经济区的轨道交通建设需依法按程序上报审批,目前青岛市相关部门单位尚未明确具体时间计划安排。

白沙河畔明年建公交站

刘敏还透露,白沙湾保障房所在区域总规划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规划人口3万余人,在规划方案编制、审批过程中按照居住区规模对医疗和商业设施进行了配套,白沙湾区域规划有45班的9年一贯制中小学,三个居住组团均配置了幼儿园。其他项目中,卓越蔚蓝群岛已有投入使用的中小学(与北师大合作),青特花溪地和龙湖项目在南侧的二期用地中也对医疗教育进行了统筹考虑。交通方面经落实,该区域的公交站场正在选址过程中,初步拟定于双元路西白沙湾保

篇3:新农村社区可持续性规划对策研究

1 目前我国村庄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村庄建设缺少规划。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允许,村民开始大量兴建民居,规划的滞后和短期内大批量建设,相应地产生了诸如建设空间组合无序、平面设计不合理、居住舒适度低等问题[2]。从而导致人均面积大幅提高,居住水平基本不变甚至下降的不和谐局面。2)建筑质量隐患大。农民缺乏全局思想和环境意识,互相攀比,往往导致千村一面的排排房;建房施工基本没有设计图纸;农村泥瓦匠大多没有经过有关培训,技术工艺落后,尤其不懂操作规范,导致房屋功能和质量下降,建筑质量隐患较多。3)房屋更新周期过短。在一些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农村,房屋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资金浪费严重,使本可以用作生产投入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资金无休止的用于建房,造成农民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2 新农村社区可持续性规划原则

2.1 尊重地域传承,空间布局合理

新农村规划应以不破坏原有自然纹理为基础,注重与周围环境的结合,挖掘、保留、继承历史文脉,顺应历史特征,同时要注重体现地域建筑特色,从传统民居中发现建筑地域特征,并将其运用在新村建筑设计中。在节约用地和兼顾居住建筑组合需要的前提下,要满足冬季能争取适量并具有一定质量的阳光射入室内,避免冷风吹袭;夏季避免过多的日照,并有利于自然通风的要求。从长期实践经验来看,南向是全国各地区都较为适宜的建筑朝向。但在规划设计时,建筑朝向因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不可能都采用南向,这就应结合各种设计条件,合理的确定建筑朝向,达到节约土地、雨水,节约能源的目的,同时满足生活需求。

2.2 因地制宜,有效利用土地

充分利用原有自然资源和文化条件,因地制宜,为村民创造出一个熟悉的人文环境,同时充分尊重当地住宅建筑文化,对历史性建筑加以保存修复,通过总体设计细部处理来发扬继承建筑特色。住宅设计应符合农民的生活习惯,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需要,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对于仍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民,可以垂直分户的连排住宅为主,结合生活习惯和生产需要进行院落的布局设计;对于已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户,其生产环境与居住环境已脱离,则用上楼的方式,适当增加平台等室外空间,既可使一些生活习惯得以保留,又能够有效的集约土地。

2.3 建立完善的交通系统及配套设施规划

随着现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渗透,汽车已作为农村的主要生产和生活工具逐步进入农村家庭。因此,规划应建立完善的机动车交通系统。车行道设计要简洁通畅,方便生活。对于体型大、噪声大的生产车辆宜集中停放于靠近生产用地的位置,便于生产活动,而家用小汽车则采用就近停放的原则。另外,基础设施配套差是造成农村住宅舒适性差,环境恶劣的原因之一。依据人口规模,在合理位置布置托幼、中小学、农贸市场、储蓄所、邮电所、社区医院、文化活动场所等,丰富村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改善村民居住生活生产条件[3]。

3 新农村社区可持续规划的具体措施

3.1 太阳能技术

1)太阳能光电板。适用于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在社区建筑向阳面屋顶安装大量太阳能光电板,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直接并入电网或用蓄电池储存。此项技术科技含量较高,而且太阳能光电板价格高昂,短期内在我国乡村地区还不能广泛使用。2)被动式太阳能技术。通过对建筑朝向和周围环境的合理布置,内部空间与外部形体的巧妙处理以及建筑材料和结构的恰当选择,无须使用机械动力,利用太阳能使建筑物具有一定采暖功能。目前这一技术在我国农村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3)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在我国的利用已较为成熟,在农村中加快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能大幅缓解由于热水消耗量的增加而引起的能源供应压力和环境压力。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更多的考虑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集热器,延长寿命,降低成本。

3.2 沼气及生物质气化技术

将粪便、厨房垃圾等有机物投入池中发酵后产生可燃沼气,出料即为肥料。沼气与空气混合燃烧时温度可高达1 200 ℃,是优良的炊事、取暖燃料。以沼气为纽带,由沼气池、除禽舍、三格式化粪池和日光温室组合而成的“四位一体”生态产业,是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能流、物流良性循环功能的能源生态综合利用体系,非常适于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应用。

另外,就地取材,将秸秆、稻壳、蒿草、薪柴、木材加工废料等,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使生物质在秸秆气化装置中发生热化学反应,进行能量转化,产生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可燃气体。从而以低品位固体生物质能源产生高品位优质燃气,集中储存,再用管道输送至用户,用于炊事、取暖、发电等。

3.3农宅围护结构保温技术

现今农宅中大多数为砖混结构,屋面为钢筋混凝土板,冬冷夏热。如将屋面设计为种植屋面,加上玻璃或农膜成为屋顶温室,覆土后既能使种植产生经济效益,又能起到保温隔热效果。若能和自然空调系统的进新风系统结合起来,冬季时期新风经过温室后再进入室内,不仅使冷空气得到加热,而且增加了新风的含氧量,改善了室内卫生条件,有益居住者健康[2]。改善农宅的围护结构保温性能是解决能耗高、舒适度差最有效的措施。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地区,北方住宅外窗尽量选用质量较好的双层中空窗,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可以在外窗挂窗帘,这是一个经济实用的保温方式。还可种植花、草、附墙藤类作物,附墙藤类作物可沿墙向上生长而绿化墙体,起到保护墙体和防西晒作用。既美化了环境,增加了造氧量,又起到了生态作用。

4结语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方面。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据与手段,新农村规划只有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为指导思想,从实际出发,考虑农业的特有规律、农民的生活习惯、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强生态意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农村环境与居住条件已具备改造与提高的条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地制宜的推广生态与可持续建筑技术措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作为规划建筑师的我们,必须着眼于大处,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运用生态技术措施,利用建筑和空间语汇,创造出一个健康而又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农村现状,分析了新农村社区可持续性规划设计的方法,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推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涵的生态规划设计理念,是新农村规划与建设对建筑师提出的新课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生态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08[R].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3-34.

[2]呼延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规划理念与建筑技术措施[J].陕西建筑,2007(9):4-6.

[3]方明.注重综合性思考突出新农村特色[J].建筑学报,2006(5):19-22.

[4]戴国斌.农村建设问题及对策[J].小城镇建设,2005(1):23-24.

篇4: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区规划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社区规划;问题;对策

一、农村社区规划面临的问题

(一)社区规划经费短缺

鉴于农村社区规划问题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区规划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各界人士商榷,现总结报告如下:

受历史原因、国家政策、人口素质、地理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的收入来源有很大的局限性。农民较低的经济收入使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学校、医院、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这就加大了社区规划工作的难度。此外,社区规划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的支持,但是政府支持经费的投放往往是有重点的,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完全解决农村在社区规划过程中所面临的基础设施缺乏、公共服务能力低等诸多实质性问题。

(二)社区隶属关系不明

在实际工作中,社区规划建设不能得到相关政府部门人员的充分重视,这就造成社区在规划过程中,不能完全进行自主建设,进而导致权利与义务之间出现严重的不对等现象。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往往把社区看作是办事员,在随意向社区发号施令的同时,又会把部门内一些费力而不讨好的工作任务强加给社区,比如:收卫生费、村容管理费、普查登记、数据统计等繁琐而复杂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社区工作的压力和负担。此外,一些社区规划领导人,一味追求政绩,建设“面子工程”,这就导致社区建设的目的和实效无法得到真正落实,从而使社区服务于民众的职能大为减弱,继而严重阻碍了社区规划建设的顺利进程。

(三)村民自治意识淡薄

农村社区规划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广大村民的广泛参与,但是在工作实践中,村民往往受自身素质以及传统思想等因素的影响,自治意识相当淡薄,其主要表现为:首先,一些村民对社区规划工作认识不到位,不能積极主动的参与社区规划建设,特别是一些服务性工作,大多村民认为既要工作又没有劳动报酬,所以这就导致社区规划的质量和水平大为下降。其次,基层领导对农村社区的规划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而且农村的新社区建设对于土地和资金有着很高的需求,在基层领导者眼里,集体出资来建设农村社区显然不是件好事,因为他们认为大量集体用地投资建设只会对集体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因而基层管理者多数是不愿意做这类组织建设的工作。

无论是基层领导者还是当地村民都更乐于安于现状,对于社区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认识不清晰,进而对组织建设上犹豫不决,所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农民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优点,自主投入到建设规划的积极支持中来。

(四)社区独特性不够显著

搞好社区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重点就是要呈现出农村具体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但是,在具体的农村社区规划中,大多是抄袭城市建设模式,照搬城市居民楼模式,在农村的农田里四处矗立着高楼大厦,而对于农民来说,其本身是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的,这样的规划也在很多方面与农民长期以来所习惯的生产方式不协调,影响村民的社区入住率。如果只是千篇一律的照搬城市模式,对于农村来说,不仅磨灭了其原有的历史特色,还给农民的心理造成了不可消除的创伤,使其配合度降低,阻碍社区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改善社区规划应注意的两点要求

(一)明确目标

在目前的农村社区规划中多数是凭感觉走,比较随意,目标不够明确,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农村社区的整体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起不到该有的作用。因而,要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对一个较大范围内的农村社区建设制定一个具体的统一的社区规划方案,明确搞好社区建设的积极意义,社区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原则和管理方式,,对社区建设的目标内容等加以整顿和规范,同时还要积极指导社区建设。最后在理论方案以及社区建设的具体实施步骤出台后,要加强其执行力度,使建设实践切实落实到建设中去。

(二)健全社区领导机制

农村社区规划是否得当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而社区建设不仅是农村发展中的基础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因而必须建立与之对应的组织领导以及能够及时决策实施的具体机制以保障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要成立统一行之有效的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要的领导机构,与更大范围内的农村建设中相应的领导机构进行工作以及职能上的积极有效对接。并且将各部门的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工作业绩直接纳入到部门绩效考核中去,严格责任制,规范相关的责任追究机制。最后,各阶层领导要密切联系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及时反馈城市社区建设的有益经验,共同规划农村社区的未来。

三、结语

农村社区规划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社区成员对于社区的认同感的加强,只有社区成员社区有了认同感才会感到幸福,继而才会有归属感,只要满足了这三个要求,必定能够很好地调动农民参与到农村社区的规划和建设中来,才能彻底改变以往农村那种零散经营的状况,把农民从生活上集中起来,逐渐形成经济上的规模经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加速进行。

【参考文献】

[1]贾淑颖,于一凡.建构农村社区规划标准推进新世纪中国农村建设[J].城镇建设,2011(09)

[2]孟曰,彭光芒.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意见领袖的特点和作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张志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管理社区化刍议[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篇5:鹤田社区新农村规划章程与公约

要把鹤田社区(鹤田老屋)建设一个适应新形势下的文明和谐农村,在规划区域内做好按标准化设计“三通(即水、路、电)营造一个,住得舒适,饮得卫生,环境优美,休闲快乐,人心凝聚、团结和睦的新农村。逐步使每个农户都能建起一个幸福家庭,邻里和睦的气氛——这是我社区新村规划的宗旨。

新村规划的有关公约如下:

一、新村规划领导小组:(理事会)领导班子由本社区全体村民推荐选举产生,常务理事人员至少由5名组成。以下简称理事会。

二、鹤田老屋的长久规划区域,南以工业园10号公路以北。西边以正段石桥背,东以10号公路以北所有的山地、责任田、住房、闲屋宇,牛猪栏菜地,旱地等住房含:禾场背、案仔上,亚车下等,北至背屋随形势发展,规划到那里,那里所有的土地及土地面上的任何建筑物(即上所述)和农作物、植物等都应无条件地征收为本社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统一规划征收使用。

三、征收的赔偿标准:二层楼房每㎡计人民币补25元,一层有瓦面的住房补22元/㎡,屋基20元/㎡,门坪15元/㎡,菜地、禾场、水塘10元/㎡,牛猪栏、粪坑有瓦面补15/㎡。

四、凡二OO八年元月一日起,在规划区域要建要占土地的,要向新村规划理事会申请批准后方可使用,凡未经理事会申请批准的,都属非法乱占乱建。理事会有权制止和强制折除。

五、要在规划区域建房的农户,先申请报告,通过理事会全体理事人员讨论同意批准后,缴交建房占地费,三通入户费等,统一向上级有关管理单位申报,取得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动工、动建,并自从同意批复后一年内,为该农户办理有关证件、执照等。

六、要在规划区域内建房的农户,首先要遵守本公约的各款规定,先拆除在规划区内任何建筑物及排除一切有碍规划进展的物和事,方可申请报名参加建房。

七、如个别在规划内居住的房屋,确实暂时无法搬迁的农户,要与理事人申报,并订立先建后拆的公约,并缴交占地及一切规定费用后,由理事会指定建房地点建房。

八、凡属原鹤田老屋分出别处居住的子孙,视同原老屋居住子孙一样,都可报名在规划范围内建房。

九、原老屋基一块(不含二块或二块以上)有90㎡以上的,可优先安排其在原地基位置新建住房,但按规划图建。

十、批准后建房户应由新村规划理事会派员实地按规划统一放样,外表门面,墙体按规划图统一形式,不得擅自更改位置或方向。

十一、因按规划图与路道及方位不同,可能会形成建房外的多余的零星地基,都属集体所有,如邻边建房需要的话(在不防碍水沟、道路畅通的前提下)可与理事会商量同意作价,十七、新村规划理事会签章:

缴交地基费用后,方可使用(但不允许建牛、猪栏、粪坑等有各户主签字:

碍环境等)

十二、缴交审批占地使用费的定价,随本年的物价的浮动 而增减。由理事会人员商量讨论定价。

十三、如有及个别农户在规划区域的建筑,仍坚持不拆除 的,其本人及其后代子孙想在规划区域内建房的,一律不按排,即使其原有基地者,也要先缴交“三清三改”误时损失费(价 按批准定价增加十倍以上)

十四、规划区内的各农户门坪一律不准围墙以免阻碍交 通、出檐限50公分(包括砌滴水沟在内)道路两侧不准出悬 臂梁,出檐一律控制30公分之内。化粪池一律不准在房屋后 边建,应建在本房内或自己前檐2m以内。

十五、此章程与公约一式多份,版石镇人民政府、松岗村委会、安远县土管局、版石土管所、县公证处、各户一份,为 了后代子孙以后规划建设中有图所依有章可约,本村的规划 图,一切理事会的决定、公约、协议、权属执照等,要妥善保 存,并列入领导(理事会)任免移交清册。

十六、各理事会签章及各户户主签章是起长久生效,后代 子孙应按原户主人的志愿办,各户后代子孙不得反悔弄端异 说。

二OO八年

月 新村规划建房协议书

为了使我村新农村规划持久有序地顺利进展,做到有章可照,有序可约,人人照章办事,户户按约建房、经规划领导小组(理事会)研究决定既本建房户主

的自愿照章,特订立如下条款:

一、我村规划范围:由工业10号公路以北(即庙仔下,洋灰坡往东至石头嘴坑,上中坑、罗坑尾,西以正段、石桥背)北至本村地域内都属本树规划范围。

二、规划范围内的一切建筑物(含住房、闲屋宇、牛猪栏粪坑等)土地(含责任田、菜地、旱地、山塘等)都划入新村规划领导小组(理事会)统一征收,统一按排使用。

三、自二OO八年元月一日起各户要用土地一律按新村规划领导小组同意审批,统一报上级有关政府部门审批同意方可建造,未经同意,审批的一律安擅自乱建、乱占行为处理。

四、经查核你户在规划区域内有地名,住房 栋计 间,牛猪栏 间,责任田 亩 分 厘,菜地 亩 分 厘,山塘 口限

年 月 日止自动拆除,并归理事会统一征收,统一使用。

五、在限期外不拆除的,理事会有权强制拆除,其一切后果由当事人自己负责。

六、现你申请,经规划领导小组同意在 规划区第 栋 号建房,建筑面积计 ㎡,按每㎡计价 元,合计人民币 万 仟 佰 拾元整。一次性交清。

七为了不防碍道路物畅通,各户门坪不准围墙,房后只准许从本人住房墙50公分内砌滴水沟,如要门前砌化粪池的只许在门墙以2m内砌,道路两侧不允许出悬臂梁,超出规定范围,防碍交通道路者一切后果自负。

八、自你缴交一切有关规定款项后,经理事会指定地点,按统一放样,建房户,方可动工,上报各有关单位批复后壹年内理事会统一为你户办理占地使用证件。

六、统一规划,设计的墙体外型、建造(内室的设计自由不限),尽量做到整齐美观大方,不得擅自更改。

鹤田新村规划领导小组:

签约人:

建房户:

篇6:社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通过实地走访、分层座谈、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等方式,对区属38个行政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查找了新农村建设规划进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

一、全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基本情况

城北区现有38个行政村,农业人口5。8万人,耕地面积3。54万亩,人均耕地0。61亩,农民人均纯收入7085。82元,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城郊型农业区。20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区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城北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导意见》、《城北区建设新农村实施方案》,依据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级规划编制提纲要求,投入资金14万元,委托设计单位对村级规划进行编制。截止20底,全区共有24个村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 14个村由于国家道路项目及生物园区、物流园区整体规划未编制。

(一)村容村貌得到改观

近几年来,全区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发展村经济以乡风文明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为抓手,结合创卫工作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开展以“村美”为目标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积极治理“五乱”、实施“五改”,对农村道路进行全面整治,共硬化道路110多公里;拆土墙、建砖墙,对砖墙进行“穿衣戴帽”4860处;整治农村“三堆”、垃圾死角3023处、栽植各类苗木30385株,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变。

(二)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项目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环节。近几年来,实施了新村、花园台、小寨等11个村的人畜饮水工程;对新村、莫家庄、宋家寨等13个村的村级活动场所及村委办公室进行了拆迁建设;完成37个村的医疗卫生室建设;为3486户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修建卫生厕所2293座、水厕196座;安装垃圾屋82个;修建文化活动广场9处、安装健身器材129件(套);为严小、吧浪村实施上下水改造;实施了温室水电路配套及蓄水池建设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

(三)基层组织作用明显提高

各村“五事”制度普遍建立,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升,农村民主管理能力逐步提高。特别是吧浪、鲍家寨、严小、晋家湾、新村、莫家庄等村的“两委”班子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明确,立足本村实际,大胆创新,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表率作用。

二、新农村建设规划进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一)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宣传力度不够

在调研过程中,大部分村对如何建设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认识不明确,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青海省委农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工作的意见》学习不到位,创新能力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依赖思想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个别村对如何发展集体经济思路不清晰,简单的认为新农村建设规划就是大拆大建,就是政府投资修建,不能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认真谋划,发展思路和思想意识跟不上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村级规划实施存在问题

现在全区有24个村编制了《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除极个别村按规划实施外,大多数都没有按照规划去实施。一些村的村级规划缺乏与市级规划的衔接和应有的前瞻性,导致新农村规划编制费用的极大浪费。由于生物园区、物流园区和青海大学的扩建,致使有的村的村级规划与市上大规划相互冲突,新编制的村级规划本子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本无法实施,也不可能实施,失去了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三)乱搭乱建问题严重

年以来,随着海湖新区、高速路、丹拉国道和铁路复线等项目征地拆迁,全区新征用土地4187。83亩,补偿金额达34216万元。农民得到了补偿,有了钱,开始盖房,大部分村民没有办翻建手续,乱搭乱建成风(如朝阳村、寺台子村、祁家城、北杏园、陶家寨、陶新、小桥、莫家庄、魏家庄等村),将本来紧凑的村庄变得逐步分散。有的农户在自己承包地上建房,有的农户在原有宅基地上进行翻建和加层。由于没有统一规划,绝大多数农户想怎么修建就怎么修建,出现了“新房子越来越多”,造成脏、乱、差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大难度。

(四)监督检查指导不利

自国家开始停止宅基地的审批,受传统思想束缚,有关职能部门缺位不作为,对住宅建设始终没有比较合理的统筹安排。来不批宅基地,导致农民在自己的承包地上新建住宅,没有审批手续、没有统一规划、更无法统一设计建设,甚至宅基地面积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由于对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缺乏严格的监督检查,乱搭乱建现象加大了基础设施配套的费用,仅陶家寨村上水管网长度达10公里,造成基础设施配套的浪费。特别对列入市上大规划,将来需要拆迁的农村,不仅加大政府拆迁费用成本的提高,也使村民翻建房所投入的费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五)农村下水设施薄弱

目前,全区除个别农村下水管网与周边企业或部队(如晋家湾与汽车九团、宋家寨与西钢)联接畅通外,绝大部分农村没有下水管网设施,只有采用道路泼水和明渠排水。夏天污水横流,冬天道路结冰,为新农村建设造成了困难,同时形成对空气和水源的二次污染,成为滋生流行性传染病的温床。

(六)失地农民缺乏保障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前景。由于征地拆迁等原因,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无业或待业,近几年职能部门的“阳光培训”虽然培训了不少农民,但是受多种因素制约就业率不高,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多失地农民就业缺乏劳动技能、文化素质较低,就业能力和社会生存竞争能力较差,而失地补偿无法满足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障等现实问题。

(七)村改居问题制约属地化管理

篇7:关于新农村社区规划的几点探讨

然而,由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缺少必要的规划意识、科学观念,再加之建设资金短缺、建设力量薄弱等因素的影响,结果导致新农村其普遍存在着建设无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建筑质量存在安全隐患、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影响到了乡村产业发展,也不利于乡村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新农村社区规划,必须从地域文化、社会伦理、环境友好、产业发展、农地利用、资源节约等多角度分析,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乡村的主人———农民的眼前及长远需求为核心,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只有当乡村的主人———农民成为实际受益者时,新农村社区规划才算做到位,后续的设施完善配套,地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才有了民众基础。

一、依据农村区域的现状,分析促使其发展的因素,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作为新农村社区规划者,应该首先弄清楚农村社区的固有传统、已有特点,充分了解农村地域的“生产、生活、生态”特征,要尽量使农村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本地域及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只有与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一致,才能较好地发挥农村社区的已有优势并推动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通过制定新农村村域规划(即社区规划),可以促进新农村社区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整合农村社区的区位、资源、环境、交通等优势条件,同时,也有利于统筹规划农村地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它与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密切相关,绝不仅仅是建设乡村房舍与乡村道路,而是影响到乡村向哪里发展的大事。新农村社区规划关系到农村否能稳定发展,关系到构建的新社区未来的经济活力与经济价值。尤其是在那些移动搬迁的村落中,由于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了村庄原先存在的既有生产和生活格局,因而在重新规划时务必要考虑周详,要保障未来的新农村社区在生产和生活上相互协协调。

通过实施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要考虑到农民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善,还要考虑到农业经营的便利性和农民就近就业等问题。只有为农村生产提了供便利条件,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新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

农村产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尤为重要。在做新农村社区空间规划之前,需要先分析当地(或本区域)的产业发展前景,包括第一产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前景、第二产业(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和传统手工技艺加工业)的发展前景和第三产业(交通、物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通过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要实现全面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目标,这是规划根本目标。一方面,要在确定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来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这样就可以为农村产业发展确定大方向,并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新农村住宅设计规划中,应该要考虑到农户家庭经营如何与新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问题。如果这两者协调的好,就可以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并促进农户实现增收。

在我国大力倡导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背景下,在设计农村住宅时,就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农户的住宅面积,来满足农户家庭未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需求。如果能预留出休闲农业发展用房的空间,就能增加农村庭院的产业发展功能,未来就能更好地带动农户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

规划人员在制定新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农村产业发展的走向,比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发展,比如由于土地转包而产生的土地规模经营,比如乡村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等。必须要使乡村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传统手艺的传承、乡土文化活动的开展等所需要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比如乡村要预留出开展公共活动的空间、土地规模经营以后农业机械的放置场所、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农民培训的会议场所等。另外,为了保障乡村产业的长远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修建标准要适当提高,以保障未来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基础设施不需要重新修建而只需要适度扩建。

三、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以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为基本宗旨

集约利用农村土地就要考虑到农村社区的土地价值。在新村社区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土地之间存在的质量差异,要促使农村土地合理利用,并尽量提高土地的价值和土地利用率。

对于农民宅基地的占地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尽量实现集约有效的利用农村已有宅基地,不宜盲目扩大农村宅基地的占地规模。要调整农村土地功能的,尽可能提高农村已有土地的价值。通过调整乡村土地的空间布局,实现乡村土地更加科学与合理地利用。“迁村并点”就是农村社区土地空间布局调整的路径之一。通过这种农村社区土地空间布局的调整,实现居住集中化,这有利于乡村生活设施(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的基础条件的改善,也能提高生活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比如,通过提高生活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可以减少民居用地,这有利于集中建设农村产业园,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可以集中建设休闲农业设施和相关商业设施,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以提高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促进农业综合经营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新农村社区的规划用地,也要区分不同的土地质量和特点分别进行不同的规划利用。

四、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保留原有的乡村地域特色,尊重村庄原有的伦理结构

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保留村庄原有的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要使原有的地方建筑特色和乡村风貌得以传承,要使自然山水环境与新农村社区融为一体,要使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民宅、老建筑、古村落相映成辉,同时,还要有利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

现在,我国不同城市之间的建筑风格已经日益趋向于大同小异,这种发展不利于城市保留各地独特的传统文化,这是前车之鉴。因此,在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时,务必要突出地域特色和村庄既有的特点。乡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因此,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尊重乡村传统文化,要把新农村社区作为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前,应详细查阅村庄的历史资料,并对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乡土文化做仔细研究,并将这些传统文化要素落实到新农村社区的规划之中,使之体现在空间布局中、生活场所中、生产场所中、乡村民居建筑风格中。要使新农村社区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同时,也要促使地域乡土文化能够不断传承。

新农村社区规划应保持传统村落原有的自然特色和地域特色。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如果一定搬迁村庄,那一定要选定一个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丰厚的村庄为建设基础,要保留这个村庄在原址不动,并保留其完整性,而迁移其他村庄靠近这个村庄。当其他几个村庄迁入这个村庄时,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尊重原来村落的完整性,要尊重村庄原有的伦理结构。同时,要让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以整体完善。

规划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结合,要有利于保持农户之间的日常联系与交往。比如,当地农户如果大多都从事果树种植,那么就可以通过合理配置树种和合理布局果园,让这些果树种在发挥其生产功能的同时也起美化乡村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休闲农业设计,使这些果园更加便于人们来赏花和采摘果实。如果当地保留有某项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庙会、秧歌赛等),那就要留出足够的空间来促进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比如在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季节,要为外来的游客提供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空间和便利。

乡村传统产业的经营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增加乡村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为村民拓展了新的收入来源;在增加乡村文化自信和乡村凝聚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宣传了乡土特色和传统文化,更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五、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农村生产活动相结合

农村生产发展是农村保持经济活力的基础。新农村社区建设应该与农民的生产活动紧密结合。规划建设的新农村社区,既是乡村农户的生活场所,也是乡村发展农业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因此,新农村社区规划必须与乡村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必须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

第一,对于那些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村落,在制定规划时,应该考虑到新农村的地理位置与村庄耕地之间的距离,要保证两者之间以步行为主的交通方式的可行性。同时,还要合理配置新农村的产业发展空间。特别要注意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性问题,农村各类资源之间的有效循环利用问题等。

第二,由于农村的社区人口规模有限,在制定规划时,就应充分考虑到为农户提供较为充足的生产活动空间,并提供较多的混合空间。这里所说的混合空间,是指那些可以有多种用途综合空间。比如,传统上乡村农民的居住空间与生产活动空间就是混合在一起的,这可以变现为作物种植空间与生活居住空间混合在一起,生产经营空间与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的混合在一起等。

第三,在交通规划中,应该考虑到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要考虑农业规模经营以后的农业机械的存放场所和空间,要做到既便于农机具的使用,也便于农机具的保养与存放,还不应与农户的日常生活有所冲突。另外,随着乡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农村社区规划中也应该考虑到农户家用汽车的发展需求。在乡村宅基地规划设计中,要考虑到农户家庭生活与庭院经营功能的结合,要考虑到家庭生活生产用房舍与经营活动开展的便利性等方面的需求。

六、新农村社区规划要注重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

新农村社区规划应尊重自然和文化传统,要保护生态环境,要倡导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社区选址时,要考虑到建筑密度、容积率、日照间距系数等,社区建筑规划与布局要讲究科学,并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选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另外,还要注重社区建设中的资源节约问题以及环境友好问题,要发展太阳能的乡村利用技术、秸秆气化燃料利用技术、农村沼气燃气利用技术等,要实现乡村能源的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

要以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宗旨,来提高社区建设的效率和社区运营的效率。在农村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要考虑到降低碳排放的问题,要考虑节能减排的问题,要考虑农村社区的环境承载力问题,要实现以最小的资源代价获得尽可能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在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时要科学选址,尽量避免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选址。在选择地形方面,应当注意避免选择极端地形,要尽量减少村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合理地规划乡村居住地,构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保存乡村的人文与自然风貌,使规划设计更加符合乡村的生活习惯与乡村住宅的传统风格。在设计新农村住宅时,不能按照城市居民的高层建筑进行设计,应该站在乡村的主体———农民的角度,满足他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体现乡村地域的独特景观与文化,满足当地农民对新住宅多方面需求(生活需求、生产需求、发展休闲农业的需求等)。还要通过采用新型建筑技术手段与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的生活成本支出,以达到改善农民生活的目的。

总之,对新农村社区进行全面的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建设乡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相关规划设计时,一定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要立足于长远,设计出农村老百姓认同的实用、便利、节约的满意工程。规划者要充分考虑到乡村的经济发展需求、农民致富需求、乡村传统文化发展需求、村容整洁和环境友好需求、乡村社会和谐发展需求等,努力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基础、把握好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韶英.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问题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侯立白,李新然.农村发展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贾安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5]李晓,林正雨,何鹏等.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3)

[6]帅文波.区域生态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7]徐涞.新农村建设规划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

[8]周灿芳.我国区域农业规划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0(06)

[9]朱朝枝主编.农村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0]周广生,渠丽萍.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篇8:红岛经济区,新城崛起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跳出胶州湾的小格局,着眼全域的大视野,在“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这一全新空间战略搭建起的广阔舞台上,青岛瞄准加快建设组团式、生态化的海湾型大都市这一目标,开始了触及城市灵魂的格局重塑。在大青岛的格局中,青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这座城市,被再次认识,被“重新发现”。

七千年沧海桑田的变迁

温暖如母亲臂弯的胶州湾孕育了青岛地区六千多年的灿烂文明,早在商周时期,胶州湾畔的大片土地(原东夷族所属的营丘)就被划为姜子牙的封地,即后来的齐国。《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自太公始,齐就以渔盐之利而兴国。大臣管仲设盐官专煮盐,将盐铁从私有转变为国有,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开辟了税收之外的另一个庞大财政来源。

煮盐的历史千百年来传承下来,到上世纪90年代胶州湾北岸的渔民们还一直从事着晒盐、煮盐的行当。那里是红岛经济区,曾名阴岛,“1905年胶澳盐田图”上,还是一座孤岛,1913年通过修盐田晒盐修路方与陆路相通。

光阴似箭,虽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但当年那片繁茂的渔盐胜地如今依然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红岛经济区在大青岛格局中担负着“做高、做新”的使命。那里是一片创业热土,规划孵化器总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2015年,高新区新引进了创新型中小企业362家,在孵创新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660家;那里走在时代前沿,软件与信技术、高端智能制造、蓝色生物医药、节能技术与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累计引进项目443个,总投资1711亿元;那是产城一体的生态宜居家园,34.5公里环湾绿道全线贯通,澜湾艺术公园绿草茵茵、风景如画,19个市级重点公共服务项目落户,以济青高铁、地铁八号线、青岛新机场快线、青岛红岛铁路公路地铁枢纽站为核心的立体交通网加速搭建,高标准“海绵”城市邻湾崛起……

未来的“伊甸园”

5到10年后,在樱花绽放的季节,凭海临风,北部新城一片繁荣景象,窗外一望无际蔚蓝海岸,窗内众人捧读书香飘散,这是图书馆里一本书的视野;傍晚,海涛阵阵,大剧院内掌声雷鸣,一时竟难以分辨,这是一部戏的听觉感受;在几何形的建筑中穿行,略带腥咸的海风吹拂着长发,新世纪的科技风潮令人脑洞大开,这是一位中学生的科技馆一日游;在M8号线入口处竟可以直接过安检,乘坐地铁直达机场,真是方便快捷,这是一位外地游客的由衷感受……这样的场景我们还可以描述很多很多。红岛经济区,一座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正步入现实,未来可期。

红岛经济区确定的19个市级重点公共服务项目,涵盖了教育(青岛中学)、医疗(青岛市民健康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文化(青岛文化中心,青岛科技馆)、体育(青岛市民健身中心,国家篮、足球学院)、休闲(旅游服务中心,中国东方伊甸园,红岛绿洲湿地公园)、会展(中国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等领域。目前,青岛中学、市民健康中心、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市科技馆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作为世界第二个“伊甸园”,?伊甸园项目旨在打造中国北方地区唯一的涵盖生态、环保、海洋文明、文化娱乐、科研、教育、论坛等主题于一体的主题公园。它将拥有巨大的温室、广阔的市民开放空间和众多生态、环保、科技以及休闲娱乐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吸引游客将以百万计。

青岛科技馆是青岛市市级公共服务设施,总用地面积8.7万平方米,规划建设科技馆、海洋天文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科技馆展厅为正方形体量,面向大海,是整个建筑综合体中唯一的呈几何对称的建筑,是整个地块的重心所在。青岛科技馆充分展现了城市与大海间的关系,不仅仅展出的内容与海洋科技有关,建筑本身也体现了科技与海洋的关系。参观者从平台远眺海景,一条无尽的天际线展现在眼前,海天一色,辽阔而浩瀚,正如人类对未知世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市民健康中心总投资25.4亿元,占地面积约400亩,设置床位2000张,青大附院、市传染病医院、市胸科医院、青岛眼科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将共同入驻,建成后将是岛城占地面积最大的医疗综合体。?

城市功能日渐提升,全面启动铁路“红岛站”开发建设,加快“六线四站”项目规划,济青高铁、青连铁路已经开工,机场高速、 M8线地铁将陆续开工建设,逐步搭建起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

城市像海绵,宜居又生态

未来的红岛经济区,不止于繁荣,这一崭新的城区在总体规划布局时,早已握紧“生态”和“创新”两条主线,是“产城一体”的科技、人文、生态新城。

在空间发展上,采用“生态经络,湿地岛链”的空间发展理念,形成“一核、两带、三岛群、多园区”的岛链状空间发展格局。其中,红岛经济区的水系荣获亚洲都市景观奖,建成水系面积407.1公顷,约占规划总用地的9.05%。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葫芦巷、祥茂河水系等。

澜湾艺术公园,背倚祥茂河,面朝胶州湾,园内有波澜壮阔,碧波荡漾。也有蓝天绿树,红瓦白墙。座座雕塑错落其中,以材料、表现与当代理念、风格、流派与科技手段相结合,呈现当代公共艺术多元化的空间形态。园区入口处的标志性作品是景育民的《无形之境》,以意象的形态表达结合当代材料语言,如同天地间恣意挥洒的笔锋,空灵飘逸的东方意蕴使自然环境与岁月时空产生相互关联,映射出澜湾的历史更迭与世相图景。

?“海绵城市”建设也是一大亮点,是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防止出现城市内涝,需要时再把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北界河生态景观工程、河东路滞蓄区、工业区雨水截流入河工程、青岛中学配套工程等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贯穿海绵城市理念,以绿化带下渗、雨水收集利用为主要方式,达到雨水回用兼顾提高地下水蓄水量的目的,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的综合目标。

红岛经济区,大势既显,从蓝图到现实,指日可待!

篇9:红岛经济区新农村社区规划

本文通过对多年新农村规划实践的省思,借鉴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理念及行动方法,在海沧区新一轮美丽乡村(社区)共同缔造规划建设中,尝试采用“开放式沟通、多方参与式、弹性动态维护”的规划模式,希望在工作模式、技术方法、规划内容等方面都能够实现一些突破。

1 厦门市海沧区新农村建设历程

1.1 第一代:“金包银”改造工程全面展开新农村建设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厦门市委、市政府决定“十一五”期间,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全力推进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并创造性的提出了村庄“金包银”规划策略。

2006 年,海沧区为了适应新时期工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工业区的建设,全面展开新农村建设,即所谓的“金包银”改造工程,包括霞阳村、新垵村等。

“金包银”改造工程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出路问题而推出的一项惠民工程。“金包银”模式,主要是指政府在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工业区时,预留发展用地,在村庄的外围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底层店面上部公寓”的外口公寓(即“金边”建设),既给工业区提供了配套服务设施,又保障了村民的经济来源。与此同时,按照“路通、水畅、污治、有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同步对旧村内部进行规范化配套改造(即“银里”改造),使村庄内部环境全面改善,就地实现城镇化(见图1、图2)。

1.2 第二代:“环境整治”规划全面提升全区的村庄居住环境

随着厦门市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的不断推进,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已成为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2009 年海沧区为了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全面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包括山边村、莲花村等18 个村庄(见图3、图4)。

“环境整治”是为了解决村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村庄环境恶化,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一种低成本的城市化改造模式,即短期内,在尽可能减少拆迁量、避免发生纠纷的前提下,增加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拓宽村庄道路,整治村庄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环境的品质。

1.3 第三代:“美丽乡村(社区)共同缔造”着重落实美丽厦门战略目标

厦门市按照“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总体部署和“五位一体”要求,以《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指引,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2013 年,海沧区根据“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总体要求和“美丽厦门·健康生态新海沧”总体布局,以“美好环境”为基础,以“惠民利民”为切入,以“同筑共治”为核心,以“网络化·微自治”为支撑,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互”的社会管理体系和“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社会价值体系,缔造一批政府引领、村居自治、群众参与、统筹协调的典范农村试点,包括西山社、院前社等。

“美丽乡村(社区)共同缔造”是以“生态乡村、富裕乡村、文明乡村、和谐乡村”为主题,以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为核心,鼓励多方参与、共同缔造,并注重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2 从“金包银”改造工程到“美丽乡村(社区)共同缔造”的省思

2006 年以来,厦门市海沧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重财政“输血”式的规划方式,造成村庄的不可持续发展。

(2)重村庄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改造,对村民的社会生活习惯和文化风俗缺乏关注,致使村庄原有的传统文化和邻里交往活动遭受破坏。

(3)重政策、重示范村,尚未建立起村庄规划与建设管理的良性循环。

(4)重“自上而下”推进,轻“自下而上”反馈,未充分的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此外,传统村庄规划是一种终极蓝图式的静止规划,弹性不足,造成了很多“随便画画,墙上挂挂”难以落实的规划。

2013 年,厦门市海沧区在美丽乡村(社区)规划中,针对以往新农村规划的不足,从社区营造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规划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希望跳出传统村庄规划思路,进一步研究新农村社区规划方法创新。

3“社区营造”理念的诠释与规划借鉴意义

“社区营造”指的是台湾地区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为解决乡村人口流失、文化衰败、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发展策略,主张居民主导及参与,旨在保护地区传统文化和改善地方环境。

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区发展阶段,可追溯到1960 年代,是采用自上而下的途径,政府直接选定实验或示范社区给予经费来推动,虽有看到立即的成果,但却无法凝聚居民的共识(吴英明, 曾英敏,梁馨云,殷婉茹,2008)。

第二阶段,社区营造阶段,20 世纪90年代,社区营造正式提出与实施,逐步转型为强调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自主规划和参与过程,特别注重以公共参与的方式形成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社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公私协力的营造机制(丁康乐,黄丽玲,郑卫,2013)。

社区营造内容包括了“人、文、地、景、产”5 个方面。“人”关注的是社区的居民,包括共同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以及生活福祉的创造等。“文”关注的是社区的历史文化,包括历史文化的传承、社区文化活动的经营等。“地”关注的是社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植物生态等,包括对其地理特色的维护与发扬,以及在地特质的强调。“产”关注的是社区的经济活动,包括在地产品的创发与行销,以及在地经济活动的集体推展等。“景”关注的是社区景观,包括独特景观之创造、生活环境之永续经营等(见图5)。

社区营造虽然并不是规划专业领域的概念,但却对新农村社区规划模式的突破与创新有着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1)社区营造概念的提出是对“自上而下”的反思和对“自下而上”的支持,同样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应从自上而下的资源分配向自下而上的资源竞争转型。

(2)社区营造主张居民主导及参与,同样,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不仅应包括改善居民(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更应包括培育居民(村民)的自主自治意识,从而增强其居民(村民)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生活共同体。

(3)社区营造以保护乡村本土价值、挖掘乡村在地精神、实现乡村永续发展为核心。同样,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要在强调功能性的同时注重乡村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彰显,在尊重原有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着力探寻传统和现代的有机融合,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4)社区营造以“人、文、地、景、产”等5 个方面为主要内容,同样,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在调研过程中,也应当紧扣村庄的本地特色,从乡村社区的人、文、地、产、景等资源进行深入调查,符合社区需求。

(5)社区营造的重点不在结果而是过程,同样,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作为乡村地区一项长期性与系统性的工作,不仅要营造物质性环境,也要营造社会性环境;既需要政府部门的持续投入,更需要在地组织的长期营造。

(6)社区营造中实施的工作方法和行动计划对于新农村社区的规划方法也具有重要的启迪,值得充分的学习与吸纳。

因此,本轮美丽乡村(社区)规划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借鉴了社区营造理念,将社区营造的核心思想融入规划的各个环节,力图在规划工作目标、工作模式、工作内容及实践方法等方面实践、运用社区营造的相关理念,从而实现新农村社区规划方法的创新。

4 规划实践、运用及创新

4.1 新农村社区规划的案例

其一是厦门市海沧区寨后村西山社。西山社区属于寨后村一自然村, 位于厦门市的西部,海沧区的北部, 与天竺山森林公园相邻,面积约为4.5 公顷,总人口为409 人。该村属远郊村,城镇化带来了认同感消失、公共空间遭侵占、环境恶化等问题。规划中,提倡采用“社区营造”的方式,使村民、企业、政府等人员共同参与进来,各自贡献力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逐步培育基层乡村的参与能力,而且能够在过程中构建起新的社区信任感与认同感,促进村庄社区更好的持续发展下去(见图6)。

其二是厦门市海沧区院前社。院前社属于囷瑶村一自然村, 位于厦门市的西部,海沧区的南部, 与慈济东宫和蔡尖尾山相邻,面积约为18.1 公顷, 人口为620 人。该村地处城市边缘区,劳动人口大量流失。村内青年自谋出路,建立农村合作社,与规划师共同努力,发展城市菜地产业,逐渐带动经济。此外,村民还将传统面线工艺变为旅游产品,促进发展旅游活动。规划以乡村“可持续发展”为第一要义,摆脱传统的“输血”模式,从保护乡村本土价值、挖掘符合地方需求的产业发展动力入手、探索村庄“自造血”发展模式,实现乡村永续发展(见图7)。

4.2 社区营造理念的运用及规划创新

传统规划被理解成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是精英导向的建设蓝图, 缺乏有效沟通,难以真正反应村庄的发展诉求。本次实践从社区营造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规划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力求探索一种全新的农村社区规划方法。

4.2.1 采用驻地模式,实地深入摸底

社区营造最基本且最坚守的一项规划理念便是“在地行动”。这一理念要求各方团体联合社区居民,身体力行地“进入”社区,“阅读”社区。规划充分借鉴了社区营造理念,改变原有办公室作业的工作方式,采用“驻地工作”模式,将工作场所直接搬入村庄,与街道办、企业、村民等多方利益主体一起共同搭建了以协商为目的的“社区工作坊”(见图8)。

这种工作模式,一方面可以将很多规划工作分解到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相结合的工作场景中。例如一边现场踏勘,一边在地绘图,挨家挨户进行入户问卷调研,与村民一道泡茶聊天,挖掘村庄历史记忆、村庄习俗、村庄故事、村庄人物、村庄美食、节日庆典、民间传说、文化活动等有价值的线索,寻找规划切入点。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间与村民同吃、同住、同生活,直接体验村庄设施,能够更真切的、深入的了解社区需求。此外,通过联合村委会不定期的召开座谈会,阐明规划意图,收集村民意见,形成良性互动,让村民参与决策与营造。

4.2.2 转换规划师角色,形成良好沟通

社区营造主张的是一种沟通式规划,即把规划当作一种多方沟通及协商的过程。为了达到良好的沟通参与性和有效性,要求规划师既是“提问者”、也是“催化剂”,提出问题,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复杂问题,促使公众产生良性互动效应。因此,规划师不再仅仅扮演高处不胜寒的技术专家角色,开始趋向多元化,主要有协调者、引导者、媒介者、协作者、促成者、教育家、社会家、改革家等(见图9)。

本次实践中,规划师具有多重身份:引导村民参与规划、表达诉求的引导者,整理需求、挖掘资源、分析研究、制订方案的规划者,联系政府与村民、协调多方利益的协调者,解决村庄发展问题的社会家等。

4.2.3 鼓励公众参与,注重实施落实

本次规划借鉴了“社区营造”的方式,引导乡村社区参与规划全过程,给予村庄各方利益群体知情、决策、参与和监督权,使之在共同建设的过程中,增强社区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促进村庄社区更好的持续发展。

实践中,为了更好的让村民参与到本次规划中来,规划前期,通过登门访谈、问卷填写、座谈会、村民大会决议、投票表决、规划知识普及等方式,鼓励村民就村庄规划发表自己的看法;规划初步成果完成后,利用农村文化馆、村务公开栏、墙报板报等场所、设施进行了规划公示和意见征求,为了让村民更好的了解规划目标及内容,规划展板采用最为平实、质朴、生活化的语言,在村庄公共活动场所展示。同时联合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详细介绍规划内容,收集村民意见,进行进一步的规划修改完善。规划实施的过程中,采用“美好环境共同缔造”的模式,让村民、政府、企业等人员共同参与进来,各自贡献力量(见图10、图11)。

新农村社区规划是一项更加注重实施的规划,要“有针对性、能落地”。本次规划以项目和行动为主要突破口,在规划实施部分提出了“项目库”与“项目策划书”双重内容。“项目库”是明确村庄未来不同时期发展可能需要改造的内容,并为政府及多元的社会投资主体提供参考;而“项目策划书”则是针对近期需要改造的若干项目分别提出的具体行动计划。

4.2.4 开展乡村规划师挂钩帮扶行动,实现对规划动态更新与维护

村庄规划是可变的、动态的规划,不可能通过一次规划完全实现,它更需要长期跟踪和技术咨询。为做好规划跟踪服务工作,适应城乡发展变化需要,本次规划创新性地开展“乡村规划师挂钩帮扶行动”,即由规划编制单位向乡村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在村庄规划实施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利益协调,解决村庄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及时的与规划部门进行沟通反馈。如美丽西山社区规划编制完成后,项目组主动向西山社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乡村责任规划师,要求其每周至少固定一个工作日在乡村办公,每月至少一次走访企业居民,每半年至少一次宣传课,并及时向规划部门反馈成果。

5 结语

当前,我国大陆乡村地区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而大部分的美丽乡村规划和建设出于对现代城市的简单模仿,轻视乡村文化和风貌特征,过分追求村容村貌统一,造成乡村文化特征和特色风貌逐渐消失,甚至出现“千村一面”的景象。反观,我国台湾乡村地区经过长期的社区营造,形成“政府诱导、市场助力、社会自发”的协调治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俗话说“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希望通过我们的转化借鉴,形成自己的新农村社区规划方法,让更多的村庄在发展中找到属于自身的价值,通过社区民众的共同努力规划建设自己的家园。

图9厦门市海沧区东屿村

摘要:本文通过对多年新农村规划实践的总结和省思,借鉴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理念及行动方法,以厦门市海沧区美丽乡村(社区)规划实践为例,积极探索新农村社区规划方法的创新,提出了“驻地工作深入沟通、挖掘村庄特色价值留住记忆、转换规划角色促进多方协商、引导公众参与实现共同缔造,开展规划师帮扶行动对规划进行动态维护”等村庄规划新思路。

篇10:红岛经济区新农村社区规划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规划设计;项目规划实施;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1-0004-02

新型农村社区项目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以及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规划设计和实施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并且引起了国内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1 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新型农村社区指的是在农村地域,以农民日常生活行为所涉及到的日循环或者周循环为周期,具备通勤、休闲、工作、上学等内容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资源,田园风光突出、居住环境优良,并且具有社区互动、社区服务以及管理功能的一个生活空间复合单元。新型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相比主要有以下不同点:(1)社区成员以及邻里关系密切,血缘关系浓厚;(2)社区生活具备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设施资源相对落后,并且社区内的各项服务也相对落后;(3)农民从事的职业虽然由传统的单一农业向多元化的综合产业进行转变,但是并没有完全放弃农业生产,经济收入也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且城市与农村的距离越来越近,交通运输业越来越方便,出现大量从事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农民;(4)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背景以及职业行为差别较小。

新型农村社区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特殊的地域文化氛围,农村地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少,尤其是远离大城市的远郊村,依然保持着特有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村落空间格局以及建筑文化等,在进行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规划时,必须尊重住宅建筑文化;(2)鲜明的自然景观,农村社区空间是在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其聚落形态尊重自然,并且与自然地景、生态功能呈现平衡、协调发展的态势,在进行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规划时,应该根据农村社区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自然地带等进行规划设计与

实施。

2 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规划设计和实施

文章以某新型农村社区为例,该新型农村社区选址于某乡镇政府所在地,为该乡镇典型的新型农村社区之一,在发展定位上,该新型农村社区除了具有新型农村社区功能之外,还承担了负责全乡公共服务以及乡镇级别的行政管理职能,该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主要表现为:

2.1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的总体思路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总体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以人为本,全民参与,村民是新型农村社区的创建者和使用者,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将村民转变成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主体;(2)因地制宜,在规划设计新型农村设计时,应该根据实际状况因地制宜,采用分类规划的方式,在社区中规划出不同层次的社区类型;(3)传承文化,修复生态,在规划设计和实施新型农村社区中,应该传承村庄的文化,并且在建设中应该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促进新型农村社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4)整合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是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经济基础,在整合社区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以此推动新型农村社区能够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5)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以及公共设施建设,配套新型农村社区的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人居生活、生产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

程度。

2.2 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规划设计的方案

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规划的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2.2.1 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布局的规划。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布局的规划与传统的村镇规划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布局的规划重视协调空间布局、优化区域的配套支撑能力、节约集约土地利用以及有效地整合区域的有效资源等,因此,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布局规划的内容包括:防灾减灾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环境以及生态建设规划、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空间管制规划、社区迁并整合规划、社区布局规划、产业功能以及发展规划等。

2.2.2 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详细规划与空间发展

规划。新型农村社区项目的空间发展规划与详细规划根据建设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其一,强村升级型,该种建设类型的规划设计要点是优化区域优势产业,形成区域中心,形成产业聚集区。

其二,村庄合并型,该种建设类型的规划设计是根据村庄居民的不同需求,通过整合资源、集约土地合理的合并村庄。

其三,城镇吸纳型,该种建设类型的规划设计是根据城镇的发展要求,建设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

其四,旧村改造型,该种建设类型的规划设计要点是优先改造村民的居住环境,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并寻找产业动力,带动新兴农村社区可持续的发展。

其五,整体搬迁型,该种建设类型的规划设计要点是产业扶持村庄规划,保证村庄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能够继续传承和延续。此外,对于新兴农村社区项目空间发展的规划,应该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和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的规划管理、产业布局规划与产业发展这四个方面进行有目的的规划和

设计。

2.3 新型农村社区项目的规划实施

新型农村社区项目的规划实施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转变干群思想观念,建立多渠道、多主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支持,并且还应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有效地解决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实施的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项目的规划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居住建筑规划实施,居住建筑应该顺应地形,通过设计围合感强的建筑空间形成核心空间,核心空间保持与其他建筑空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形成独特的新型农村社区的居住空间;(2)交通规划实施,交通运输是新型农村社区的“血管”,通过创建发达的交通网络能够便于村民与外界的联系;(3)绿地规划实施,绿地规划实施是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实施中的重要设计内容,可以在社区内建设中心公园,然后围绕公园建设居民建筑,这样不仅能够整合社区的景致,还能提高社区的经济效益;(4)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施应该考虑集聚效益,通过严格的布局,形成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界面,然后在道路两侧、公园绿地周围、居民建筑区周围规划建设一些商业性、盈利性、文化性、公益性等建筑,提升整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居住

品质。

3 结语

总之,新型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相同,都是一个涉及规划设计、实施的大系统,需要政府、社会、学术界等各个团体、部门的参与,以此保证新型农村社区能够顺利地规划设计与实施。

参考文献

[1] 刘利轩,娄芳.城郊型新型农村社区规划——邓州市白牛乡白牛新型农村社区规划[J].科技信息,2013,(21).

[2] 郝丽君,肖哲涛,陈红涛.“三化”协调发展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策略[J].湖北农业科学,2014,(1).

[3] 董玥玥,权丽,王龙龙.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述评[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

上一篇:前厅销售工作计划下一篇:纪检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