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下信息产业发展分析论文

2022-04-30

【摘要】论文简述了一带一路下的经济发展形势,对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企事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旨在通过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制订全新发展战略,为推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创新提供方案参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经济下信息产业发展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新经济下信息产业发展分析论文 篇1:

新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优化分析

摘要:在现代事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在事业单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所以事业单位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成为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市场变换频繁,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环境已经占据市场的主导,企业事业单位作为经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就要求事业单位在新经济环境中找出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隐患,并进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化。本文就从新经济环境背景入手,浅谈在新经济环境对事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隐患以及优化方式。

关键词:新经济;人力资源管理;影响;问题;优化方式

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根据时代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化,现阶段的新经济就是指以信息化产业和第三服务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市场,代表着我国经济市场的逐渐完善和发展。在这一时期,传统的经济产业逐渐被新经济产业所取代,就对企业事业等以经济为主的机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构成,还改变了其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而事业单位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社会组织。其和现代社会新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就需要相关管理者迎合市场对产业的需要,改变事业的人力构成,促进事业的发展,以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但是新经济环境较为复杂,其对人力资源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相关事业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就要求相关人员在新经济环境下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并对其手段进行优化。

1新经济环境和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1新经济环境的含义

新经济是相较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概念,也就是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新经济有着不同的内涵,其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在现阶段,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追求差异化、个性化、网络化和速度化,所以说,当前新经济是指创新性知识在知识中占主导、创意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的智慧经济形态[1]。新经济环境就是指这种新经济影响下所形成的经济市场和产业发展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在发展方式上和普通的经济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是产业规模和产业类型存在差异,相关的构成产业发展的人员和岗位也会受到影响,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改变人力构成,以适应现代化的经济发展需要。

1.2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在企业和事业等单位机构的发展过程,这种依靠工作人员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维护事业企业的运转,由于各个人员擅长的方面不同,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要也不相同,就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2]。在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通过对事业企业的了解,然后结合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社会经济市场的变化,作出人力需求计划,并进行相关人员的招聘。

1.3新经济环境对现代人力资源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的变迁,新经济环境是指创造性经济占据主导的经济市场,这种以信息化为基础,利用网络和科技等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新经济环境,对于人才的需要有了新的要求。首先就是合作型人才,传统的工业性经济相关人员只需要具备一种技能即可,但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程度的逐渐加深,各个产业的联合越来越紧密,而单个的人才不能完全掌握行业的技能,就需要通过合作促进发展,使得事业企业单位效益最大化;然后就是复合型人才,在现代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相关岗位往往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要求相关人员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能够适应事业的多方面要求。最后就是终身学习型人才,在新经济时代下,相关人才需要不断学习、成长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事業单位的发展需要[3]。

2新经济环境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用人观念缺乏创新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经济模式已经实现了新经济的转变,也就对现阶段的企业事业单位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作为和经济市场联系紧密的机构,其发展方向应该跟随经济市场进行调整,就需要在相关人才的录取、运用以及安排方面进行调整,以推动事业单位的决策转变和目标转变。但是在现阶段的企业事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相关管理者对新经济的不重视,缺乏经济敏感性,在人事任用方面用人机制仍然停留在传统简单的人事录用、任命和调配上,没有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人力资源的调整,造成事业单位的发展和经济市场不相匹配,严重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用人机制老化现象,并且铁饭碗现象明显,就导致能力较为优秀的人才难以得到晋升,低素质的员工也无法及时被剔除,不利于事业单位发展。

2.2人员薪酬存在问题

现代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薪酬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多数的薪酬都和工作人员的工龄挂钩,也就是说事业单位中员工只要工作时间够久,其薪酬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其工资和工作年龄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这种方式没有考虑员工工作态度、工作量、工作成果对工作成效的影响,也忽视了员工能力和创造价值的数量。在传统的经济条件下这种方式有其合理性,但是在现阶段的新经济环境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注重创造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事业的经济盈利途径,这种薪酬发放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进步。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传统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事业单位在薪酬方面的计算方式较为稳定,能够满足大部分职员的需要。但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个人的能力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新经济模式下,个人能力突出,就能够为事业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收入,促进企业事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就需要建立起以能力为导向的现代化薪酬支付方式,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促进事业的发展。

2.3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事业单位进行人员招聘、安排以及管理的重要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其進行评价和任命的标准之一就是相关人员所创造的价值,也就是绩效。在新经济背景下,以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事业发展对于绩效的需求更加密切,但是在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在绩效考核方面还存在追责和问责不完善、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不合理、考核责任监督界定不清楚、考核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考核结果较少在实践的时候无法有效区分员工以及考核标准不明确、考核方法不科学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事业单位对人员进行管理[4]。

2.4缺乏培训制度

现阶段型经济环境要求相关单位加大对复合型、合作性以及终身学习型人才的聘请,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岗位难度进一步提升,就需要相关人员具有上述特征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人才并非一蹴而就,相关单位也要担当起人才的培养责任,而且终身学习的特点也要求相关单位定期对员工进行培养,以提升他们的技术深度和广度。但是在现阶段的单位人才管理环节,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在招聘方面要求过多,就导致人员管理方面的难题,不利于相关单位的发展。而且在相关的培训作业中,相关单位也没有根据相关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对口的培训,就造成员工很难发挥出应有的职能。

3新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3.1根据单位性质改革用人机制

事业单位的性质是决定用人机制的重要因素,在新经济环境下,由于产业发展方向和模式的转变,就要求相关单位改革传统的用人机制,从而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一方面,相关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员工之前在岗位上的表现,对其工作进行评价,然后得出其擅长和优势。再结合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要求对其重新定位,让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充分发挥相关人员的功能;其次就是要对岗位进行革新,新经济环境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变化,就要求相关单位舍弃部分不必要的岗位和产业,专注于新产业的发展。人员方面就是要将一些不必要的职位进行合并,然后重新明确岗位的职能需求,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来设置工作岗位。

3.2调整薪酬评定方式

现阶段的事业单位薪酬的评定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新经济环境下必须要保证薪酬制定的合理性,才能推进人力资源的优化,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现阶段的新经济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通过创新创造经济价值,所以相关员工的能力就应该成为薪资评定的决定性因素,工龄可以作为辅助评定方式,却不能喧宾夺主。所以相关事业单位就要对薪酬的调整吸引人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通过岗位差异、员工自身学历情况以及工作经验等因素进行调整,建立起合理的薪酬制度。

3.3要完善相关机构的人力资源制度规范

在新经济环境中,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和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有了很大的不同,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经济开始兴起,就对相关机构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要求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但是事业单位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力度不足,就造成相关人力资源制度存在不完善现象,相关事业单位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考核机制以及薪酬机制等,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3.4建立人力资源发展平台

在新经济环境中,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新经济下的信息化产业占据主导,要想进行人力资源的优化,就需要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人力的调整。就要求相关单位对员工的工作经历、技术等级、发展特点等进行了解,然后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建立相关平台[5]。这样一来,相关单位就能在信息化设备上清晰地认识到员工的技能以及岗位的需要,并对其进行配对,从而保证员工能够各司其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4结语

现阶段的新经济环境是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体系,在其变革的过程中,就对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相关事业企业就需要通过人力资源优化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隐患,阻碍了事业单位对新经济的适应,就需要通过改革用人机制、调整薪酬评定方式、完善人力资源制度以及建立人力资源发展平台等方式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促进单位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郭策.探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点[J].营销界,2021(07):29-30.

[2]姜滢. 新经济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A]. 福建省商贸协会、厦门市新课改课题小组.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六)[C].福建省商贸协会、厦门市新课改课题小组:福建省商贸协会,2020:6.

[3]孙胜涛.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点探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7):34.

[4]王晓芳.简析新经济环境下加强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05):180-181.

[5]张春梅.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分析[J].北方经贸,2016(07):149-150.

作者简介:刘欣,(1979.9.18-),女,汉族,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本科,经济师,人力资源。

作者:刘欣

新经济下信息产业发展分析论文 篇2:

新形势下企事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研究

【摘 要】论文简述了一带一路下的经济发展形势,对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企事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旨在通过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制订全新发展战略,为推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创新提供方案参考。

【关键词】企事业管理;经济管理;市场经济

1 引言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形成了崭新的对外开放格局,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以多变合作为主题的企业贸易成为了市场环境发展的新趋势。然而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在激烈的市场变动及竞争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做好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积极推动管理模式创新,才能保障我国企业在与海外企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研究,对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 一带一路倡议下市场发展形势

自从习近平在阿拉木图演讲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后,该理论得到了世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想法,已经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变动的主要趋势。在一带一路环境下,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往来更为密切,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断深化,对实现联动发展和共同繁荣提供了契机,但在一带一路发展形势下,一方面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更为密切,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能否有效适应全新的市场环境,是当前形势下企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我国企业在同发达国家企业竞争时处于同一起跑线,这意味着长期在市场自由度较高,处于国际化环境下的海外企业可能具有更为丰富的经验和竞争优势,而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的议价、成本、融资等各个方面的风险压力也迫使我国企业急需寻找更为合适的解决方案來应对金融风险。在后经济危机时代,全球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景气导致需求量降低,信用风险提高;部分发达国家为缩小与我国之间的贸易逆差,设置贸易壁垒冲击我国商品价格优势,甚至以“反倾销”等各种借口对我国企业进行惩罚性制裁,都是当前国际经济贸易中市场变动的常态。作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比例不断失调,在国内消费需求显著降低,出口加工业议价能力差的局面下,加速推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成为了转型升级道路上的必由之路[1]。

3 新形势下企业转型定位的正确方向

为促使企业更好地搭乘“一带一路”发展契机,企业应当做好新时期市场环境下转型定位分析。首先,要积极挖掘市场机遇,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走出去的过程既会增多与发达国家企业及机构的交流与摩擦,也会同沿线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互动,因此,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应当注重挖掘市场机遇,结合当地经济情况制订专业的发展规划;其次,做好市场定位,在新形势下,将企业产品与目标客群市场进行精确对接,是有效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渠道,企业应当做好市场调研,结合市场需求对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做好正确认识;最后,遵循客户至上的原则,保持高度市场敏感度,定期调整市场营销方案与经济管理方案,保障现有制度与市场环境的兼容性,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4 企业经济管理现状

尽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事业单位已经认识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但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改革过程中,整体并没有完全做好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准备,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管理理念落后。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的趋势下,企业之间的交流与竞争不断加剧,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改革时,依然沿用着国内相对保守市场环境下的管理理论必然难以适应复杂的竞争环境。在新形势下,知识经济、互联网思维、大数据理念正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经营理念,尽管表面上这种变革发源于IT信息产业,但其背后包容、开放的竞争理念,使得互联网思维等现代化管理理念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企业发展,并渗透到各个行业当中,依旧延续着保守封闭的企业经管理念,必然导致企业创新能力的缺失,最终落后于时代发展。其次,管理制度不健全。任何高校科学的管理都应当是建立在完整科学的经管制度上进行的,这不仅涉及到企业的中长期规划,同时完善的经管制度能够为员工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导作用,进而促使企业向正确的轨道上发展。最后是创新意识薄弱,在新经济形势下,保持创新能力是保障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由于信息化时代下成功案例很容易被仿制,导致任何一项行业领先的模式或产品都可能在短时间内被人超越。目前我国企业创新型人才的严重匮乏,是制约我国企业竞争和发展的关键阻碍,由于我国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局限性,更加难以吸引先进人才,这便出现了企业发展的负面循环,加强专业管理团队的建设迫在眉睫[2]。

5 一带一路形势下企事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第一点,企业应当转变管理理念,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和需求,调整思维模式。在一带一路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这对经济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不仅需要正确认识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还要重视知识经济、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思维等现代化经营理念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以有效指导企业结构升级,帮助企业正确规划经营目标,转变发展局势。其次,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科学合规的经济管理制度应当符合市场规律和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并且体现出高效原则,对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行为加以正确的指导和约束;经济管理制度应当是以严格的书面文案为载体,以保障制度的稳定性,不轻易因各种主观因素而改变,使企事业经济管理走向正规。最后,加强管理团队建设,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前章中有提到我国企业创新型人才的严重匮乏现象,而我国企业由于人才吸引力差,在一带一路經济一体化形势下,同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竞争必然处于劣势。因此企业应当适当调整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科学的管理政策来选拔人才,同时运用人性化管理模式,为员工提供直观的发展方案,明确晋升机制和目标,以增强员工向心力,唤醒员工责任感和文化认同,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强人才培养力度,以企业自身作为发展试点,在市场运营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培养更多自主化人才,缩小与先进企业的差距,进一步推动企业升级转型。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企业缺乏科学高效的经济管理制度,加上自我创新意识的薄弱,导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完全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因此,在新形势下,企业领导层应当转变管理观念,加强企业合作与交流,建立健全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增强创新意识,为企业发展寻求正确的出路,进而实现企业良性发展。望本文研究内容得到相关企业及管理人员的重视,积极推动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在一带一路倡议落实过程中,紧跟时代步伐,使企事业单位加速转型,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宁.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6,

18(1):148-149.s

【2】孙雯欣.基于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西部皮革,2016,38(8):118-118.

作者:万小洪

新经济下信息产业发展分析论文 篇3:

知识经济的局限

[摘要]“知识经济”可以说是经济学界这十年谈论最多的词汇,这源于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但是知识并不能脱离资本和人力而诞生,更不能脱离资本和人力起作用。可以说资本和人力是知识的父母也是知识的伙伴。知识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是独立的生产要素,更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力量无穷无尽。我们在对待知识的时候要多一点理性,基于前人的理论和现实数据来说明知识局限性。

[关键词]知识经济 生产要素 平均研究时间

一、引言

本世纪初的网络经济泡沫依然让人谈虎色变。当年许多所谓的经济学家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为群体癫狂寻找着理由。他们把信息产业穿上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皇帝新装,甚至连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都被蒙蔽其中,他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的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家甚至说新经济是根本区别与旧经济的,新经济甚至可以不需要盈利。不过这种谎言很快就被事实戳破了,最终NASDAQ指数狂泻76%,80%的企业跌幅超过80%,25%左右的企业一次性退市,美国经济出现负增长,世界经济开始疲软。虽然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了,但是人们对新经济、知识经济概念的狂热从来没有消过暑。自从2007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使各国的资本使用效率开始降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又使全球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状况。人们又开始把目光放在了知识经济上,期待知识经济能想美国1996年那一轮经济调整那样,帮助经济提前结束下轨运行并迅速复苏。本文希望通过对知识经济的分析提醒大家知识的力量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无穷无尽,它的产生和起作用都是有条件的。

二、知识经济的现状

自从2003年的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以来,已经很少有人提起“新经济”、“知识经济”这样敏感的词汇,取而代之的是现在人们常提起的长尾理论和“蓝海经济”。所谓长尾理论就是指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企业可以将需求曲线的尾端拉长,形成一个以小客户为主体,以客户量取胜的模式,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长尾理论的核心对不同的客户收取不同的费用,以Google为例,小企业可以通过较低的单位费用买相应的关键词做广告,大企业的广告费用要比小企业高很多。这是典型的价格歧视行为,它必然是通过垄断优势形成的,那么它为什么是合理的呢?为了解释它的合理性,“蓝海经济”理论应运而生。与通过激烈价格竞争获得优势的“红海经济”不同,“蓝海经济”指的是通过创新来创造市场中还没有的技术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以获得竞争优势。也就是说那些通过新技术获得生命的蓝海企业,理应获得垄断优势。而拥有这种优势的企业肯定因为长尾理论获利。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蓝海经济和长尾理论和当年将信息产业包装成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目的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想为信息产业的繁荣甚至泡沫提供理由。这种理论是相当危险的,它使人们不再把盈利能力看作评价公司价值的基础,而是把信息技术本身看作公司价值,这很有可能催生出下一个泡沫。创造这些词的人们是想让人知道,当下以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经济同以往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要素的工业经济是不同的,传统的经济学在知识经济面前是行不通的。

这些新经济学家们的核心理由一般有两个,首先是知识本身的性质知识不同于其它资源,它具有可再生性和自我增长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对知识而言边际递减就不适用,应该由边际递增的理论来代替。这个理论是新经济学家的理论基础,正是这个理论让人们相信当一个企业拥有了技术优势以后,它的这种优势会保持下去。其次的理由就是知识经济是无摩擦的经济,知识产生的过程不是竞争的过程而是信息共享的过程,知识的产生也不占用资源,所以也就没有在资源方面的竞争产生的摩擦。

当我们仔细分析新经济学家的理由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并没有考虑知识是怎么形成的,而只是将知识看作已经存在的独立于资本、劳动力两者之外的生产资料。那么事实是这样吗?知识真的可以独立于资本和劳动力之外吗?它真的可以自我增长,让暂时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可以高枕无忧的认为这种优势能保持下去吗?本文给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知识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函数,它不能自我增长,它需要长期的投入,而且投入到知识领域的资本依然服从边际递减规律。以往的新经济学家对待知识太过极端化,他们的这种态度可能会酿成下一轮的“长尾经济泡沫”或“蓝海经济泡沫”。

新经济,无论是什么样的新奇理论,理论基础无非是知识可以自增长,当期的知识存量是上一期知识存量的函数 。如果知识不能自增长,企业暂时拥有的技术优势转瞬就不再拥有,也就不存在什么新经济。虽然很多著作里面没有明确的说他们的理论基础是知识的自增长,但如果你细读下来一定可以发现他们对这个理论是持肯定态度的。这种自增长理论就把知识看作了独立于资本和人力投入的独立生产资料,这让人们相信没有资本和人力的小公司可以通过组织者的特殊才能获胜,这种知识的自我繁殖真的是存在的吗?

三、知识经济学回顾

历史上没有一个经济学家认为知识是可以不投入资本或少量投入资本就可以自繁殖的。经济学家们尤其是近代经济学家们无一不或直接或间接的阐述了知识是大量资本投入的结果。

人们对知识经济的关注始于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论述,他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1957年著名经济增长模型索罗模型的开创者索罗指出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只能解释当时12.5%左右的产出,另外的87.5%被他定义为外生因素引起的余数。这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5年后的1962年是知识经济理论发展的重要年份。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发表了他的代表作《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这实际上已经把知识看作生产要素。同时著名经济学家阿罗用他的边干边学模型解释索罗余数,模型的核心就是将技术进步看作内生的,并且是影响产出的关键因素。同一时期的宇泽更是直接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引入教育部门,指出知识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它们的经济增长模型使人们开阔了视野,之前的经济增长模型只是简单的将个人收入的增长看作是人均资本的增加,他们使人们把经济增长理论的重心从外延式的投入增加型增长转移到了知识带动生产效率的内涵式增长。这一质的飞跃使人们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而且从这一时刻开始经济学家就相信知识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它和资本积累、教育和时间密切相关。本文并不否定知识是一种生产要素,只是否定它是独立的生产要素。所谓生产要素是指围绕它可以产生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行为,从这个角度说把知识看作生产要素并不为过。但它不同与资本和劳动力是独立的生产要素,知识必须通过资本和劳动力起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必须通过大量的资本投入和高级人才的努力才能获得。

1983年可以看作是知识经济理论的分水岭,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他认为由于知识的溢出效应,产业资本完全有可能实现边际递增,人们的收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他的理论就像打开了一个魔盒,使人们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那些令人不快的结论造成的郁结里迅速走了出来,新经济理论迅速发展起来,在这里面尤其对信息产业的探讨为最多。这一趋势到1996年发展到了顶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一篇名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第一次官方使用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到2000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一篇国情咨文中提到美国那几年高增长低通胀的超预期增长的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从此以后所有与知识经济概念有关的股票开始飘红、NASDAQ交易所的交易量直线上升,剩下的事所有人都知道了。

本人对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是持肯定态度的。但他的理论是经济增长理论,是宏观理论。如果非要把他的理论搬到微观领域来我看是要这么考虑的资本的投入能够产生新的知识,新知识可以产生新的资本,这一过程往复下去可以使人均资本增长速度大于人均资本折旧速度。我们可以看到罗默解释的资本投入不是目标性的投入,与其相对的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知识的产生是资本对R&D部门的投入结果。我更同意罗默的看法,原因很简单,世界上绝大部分产出是不能有R&D部门的贡献来解释,但全人类的技能增长和资本增加可以解释这个世界。这个理由在下面的例子中解释的更明显。这一理由直接证明了小企业是很难保持竞争优势的,知识的产生是来自对企业的整体投入而不是简单的对R&D部门的投入,小企业相对来说资本存量和投入量都比较小,知识的产生也就不会很顺畅。

四、结论

面临和产业资本一样的边际递减规律下,企业为什么会有投资于知识的动力呢?这个问题其实才是知识经济学所需要讨论的问题。从中期看,企业投资于知识领域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使它投资于产业的资本回报率增加。也就是说知识会使产业资本回报率上升,企业投资会在知识和产业中寻求平衡,使总投资回报率最大。从现实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大企业无不在知识领域投入巨大,甚至不在乎短期的平衡。其实他们所关注的就只是产业资本回报率,如果产业资本回报率是递减的,那么总有一天企业会由于资本回报过低而亏本,投资知识是唯一的出路。那么从长期看投资知识是唯一的选择。

小企业本身由于自有资本相对较小,产出知识的概率也比较小。在没有充分调研情况下投资小企业,特别是拥有知识概念的小企业是特别需要小心谨慎的。小企业是很难保持在创业时拥有的知识优势的关键是怎样迅速成长并与产业资本结合。客观的讲,只投资于知识是不现实的,只有把投资知识和投资产业的资本结合才有可能实现罗默的AK模型,企业的财富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

其实经济学家对待知识从来没有当作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看,更不认为知识本身能产生效益。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知识都是一个需要历史积淀的过程,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专业技能和个性化差异逐渐拉大,自身的比较优势各有不同,而且差距在拉大,那么人们在交换彼此服务的时候都获益更大。它绝不是依靠几个研究人员的才能和暂时的投入可以获得的。我们应该理性对待知识经济概念,更应该理性对待我们对富有知识经济概念企业的投资。

参考文献: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著,杨宏进、薛澜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R].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2][美]W.阿瑟·刘易斯著,梁小民译,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4.

[3]陈宪.知识经济的由来[N].中华读书报,1998年7月1日.

[4]符福渊.在美国看知识经济[J].人民日报,1998年7月11日.

作者:申 萌

上一篇: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论文下一篇:现代信息技术高中政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