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2022-08-19

第一篇: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随着国家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以生物制品为主体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何建设完善可靠、规范管理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全面提升我国冷链冷藏药品的品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冷藏药品的损失,保证质量,已成为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内涵

顾名思义,冷藏药品是指用于治理、预防疾病的并需要在一定温度下冷藏保存的药品,以生物制品为主,即主要指疫苗类制品、血液制品以及用于血源筛查的体外生物诊断试剂等一类药品。冷藏药品与普通药品不同,其研制、生产、经价、使用都有特殊的要求,购、销、运、存过程,实施非常规的方式、方法,进行必需的管理,一旦出现疏漏可能导致人体损害和社会危害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的一个分支,特指为满足人们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目的而进行的冷藏药品实体从生产者到使用者之间的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其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一系列环节。

2 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在医药研发和生产环节上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有些甚至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但是储藏和运输环节仍得不到保证,特别是需冷藏药品,经常发生断链的情况,影响最终的使用,而冷藏药品需要以低温方式保存和运输,因此冷链物流已成为保证冷藏药品品质、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关键环节。

2.1 冷藏药品冷链物流需求激增

近年来,我国制药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疫苗、血液制品等为代表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发展较快。以疫苗为例,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疫情激发了对我国流感疫苗的需求,2002年消费量不超过500万人份,而2004年则突破了1 500万人份,中央则政2007年和2008年分别投入国家免疫规划专项费用27.2亿元和29.2亿元,相当于2006年的10倍I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有着广阔发展空间。

2.2 冷藏药品安全与冷链管理受到重视

2005年,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了经价和接种点应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以保证疫苗的使用质量;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仔管理局公布《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药品生产经价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使用低温、冷藏设施设备运输和储存。2008年11月,省级标准《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经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正式发布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冷链药品物流管理即将有规可循而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将有利于我国药品冷链体系的建立,做到行业的整体规划协调,以打造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服务平台。

3 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面临的问题 3.1 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形

目前我国的药品冷链检测还接近于空自状态,约有80%的药品和疫苗是在几乎没有检测的情况下储藏运输的,冷藏药品的全程冷链是一个必然要求,可是由于管理机制等原因,许多需冷藏药品从出厂一直到患者使用的整个链条上,常常出现“断链”现象据悉,我国已有冷链物流能力仅占社会需求量的 20%-30%,许多需冷藏药品由于储存、运输的条件不能满足冷链要求而导致潜在隐患。目前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存在着发展相对滞后、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尚米形成、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第三方介入少等问题。从

全国各地的统计情况来看,疫苗的冷链流通环节存在着各种问题不容乐观,存在着重大的事故隐患而冷链物流的滞后,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制药产业的发展。

3.2 冷链物流行业缺乏有执行力的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实施尚无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主要依靠的法规标准是2005年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药品流通监仔管理办法》,另有去年刚刚实施的浙江省的地方标准《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在冷藏药品冷藏标准制定上的滞后是整个冷链行业落后的重要因素,在监管上缺乏具有执行力的冷藏药品质量监控体系总体来看,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技术的实施仍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缺乏具有执行力的冷藏药品等药品质量监控体系,冷藏药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

4 发达国家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经验借鉴

在管理和技术方面,日本的冷藏药品的供应链系统已初具规模,管理十分成熟,上游商品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可实现信息共享,而目条形码技术在药品物流行业应用广泛,使物流中心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再加上高自动化程度的储存和拣选设备,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的仓库的管理,保证冷藏药品的物流作业高效率的同时还可降低物流成本。美国的一家制药集团也将在其供应链上采用RFID电子标签,对其实际效用进行评测。美国早在2002年成立了冷链协会,主要为运输温控货物指定标准化的指导原则。2008年,该协会发布了《冷链质量指标》,涵盖了包括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在内的各行业,用以测试运输、处理和储存易腐货物的企业的可靠性、质量和熟练度,并将为整个易腐货物供应链的认证莫定基础。另外,各国普遍建立了冷链物流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在完善行业管理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经验和方法将为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甚至整个冷链物流业的政策制定和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

5 发展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对策

在巨大机遇和挑战面前,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尽快制定出相关的管理标准,借鉴国外的先进物流技术,弥补自身不足,实现中国冷藏药品乃至整个医药冷链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以上分析,针对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5.1 完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体系,打造一体化服务平台

我国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尚未形成体系,因此需要从冷链市场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这个关键问题入手,建立一个能满足患者、制药企业、药品流通企业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模式,建立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服务平台。整个社会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业应该联合起来,统一建立药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以提高冷链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企业价运成本,节省大量资金、设备、土地、人力等并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先进的全温层配送解决方案,在节约社会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创造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5.2 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

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冷藏药品对物流配送的要求较高,从中个企业来讲要实现多方位、门到门的配送服务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同时企业的产品想要辐射全国,就必须借助于提供完整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使冷冻冷藏产品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解决企业冷冻冷藏物流的发展瓶颈。作为物流的先进模式,独立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化分工和现代化物流发展的方向第三方物流自引入我国以来,在各行各业中发展迅速,这些行业的发展模式对冷藏药品流通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将成为冷藏药品市场开展第三方物流的有利条件。

5.3 制定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冷链物流是一个对资金、、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管理和技术都要求很高的产业,一个国家的冷藏药品冷链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政府应当制定冷藏药品冷链发展的扶持政策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行业协会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力推动中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严重缺失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标准衔接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标准,实现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监控体系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疫苗等冷藏药品在冷链各环节的运行状况。

5.4 采用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和技术

若想迅速提高我国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水平,首先应大规模的改造和更新现有的冷链运输和仓储设备,发展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在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技术方面,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在冷冻冷藏方式和技术上要不断进行革新,加快先进技术引进的步伐,尽快普及各种冷藏保鲜新技术如运用“RFID冷温度管理系统”及“GPS(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导航星测时与测距全球定位系统)+温度监控冷链管理系统”,通过先进的RFID技术、GPS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及温度传感技术的有机结合,对疫苗、血液制品等的品质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5.5 制定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政策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十分缺乏,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人才更是寥寥无儿,已逐步成为制约我国冷藏药品冷链运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是一个跨行业、多部门有机结合的整体,必须协调好从生产、贮藏输到销售各个冷藏作业管理当前,国内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业尚乏具有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的员工甚至管理人员,要维持行业的正常发展,适应国际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重视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我国大部分的物流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及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忽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影响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流通服务质量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升自身的素质,重视培养高级物流人才。

第二篇:中国医药冷链存在哪些问题分析

医药冷链运输存在问题分析

[导读]医药冷链是一个庞大的物流系统,涉及到多个环节,为保证药品从生产企业到接收单位的运转全过程中均保证冷链不断链,需要在冷链储存、搬运、分拣、配送等各个环节确保药品一直处在一定的温度区间内,需要冷链物流的各类技术装备、存储设施、货运装备的支撑。

医药冷链物流的关键是要实现全程温度控制,确保降低医药品的损耗,最大限度保证品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从目前需要冷藏的药品来看,中国医药冷链最容易断链的环节就是医药的冷链运输环节。

医药冷链是一个庞大的物流系统,涉及到多个环节,为保证药品从生产企业到接收单位的运转全过程中均保证冷链不断链,需要在冷链储存、搬运、分拣、配送等各个环节确保药品一直处在一定的温度区间内,需要冷链物流的各类技术装备、存储设施、货运装备的支撑。

从工厂到配送中心,从配送中心到省级客户或地区二级配送中心,从省级客户到市级客户再到县级客户,最终到用户,每个环节均需要冷藏,也需要冷链运输,需要冷藏设施与设备,需要冷藏车、疫苗运输工具,到终端客户冷链药品运输量很小,冷藏车运输不经济,需要移动冰箱、冷藏箱、保温箱等。

中国冷链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政府和各级药品批发部门对冷链物流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对于冷链运输环节,普遍缺乏重视,更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与冷链运输标准,缺乏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山东疫苗事件的发生后暴露出的冷链问题引起整个社会和政府对医药冷链物流的重视。药品冷链运输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成本会大幅度上升,同时由于缺乏诚信和全程可视化监控设施,有些物流公司也可能难以保证全程的冷链运输。

很多医药公司为了确保冷链药品不断链,确保药品安全,往往是医药公司自己组织冷链运输,但是自己进行冷链运输有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运输能力不够,运力难以优化,冷链运输货源难以整合等现象,还会出现冷藏车容积利用率低下,返程难以配货等现象,严重浪费资源。

此外,冷链运输中也存在着设备设施缺乏专业性,缺乏专业人才,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尤其是冷链运输普遍缺乏全程、透明的运输监控管理体系,缺乏先进的冷链运输全程温度控制技术标准,缺乏先进的、系列的冷链运输设备。

为了解决医药供应链普遍存在的问题,链四方团队依靠医药冷链物流、医药供应链信息化、软硬件研发经验,依托医药行业顶尖冷链专家团队,历时1年多时间完成了新一代医药供应链安全服务监测云平台的研发,依托互联网+物流的中央指导思想,融入GMP、GSP、新《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三大法规要求,秉承极致、开放、融合、共赢的经营理念,以冷链物流订单为中心,通过SaaS服务云平台整合上下游和三方物流企业,完成全程冷链物流可视化、运输途中及中转仓库温度全程监测、物流KPI统

一、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服务范围扩大、标准的制定,透明医药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

整个医药供应链安全服务监测平台(SCMsafe链四方)通过集成企业ERP系统、WMS系统、GPS系统、库房温湿度系统、冷链监控系统、TMS车辆调度系统等,多方满足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三方物流企业、终端收货客户对冷链药品在途物流可视化、透明化以及质量管理要求。

生产企业、药监部门、疾控中心以及其他终端客户都通过链四方SCMsafe平台对企业的平台数据进行分析,监测物流配送企业的运营能力,同时可针对企业实际运行情况提出风险提示。这样降低了监管部门的责任压力,大家共同承担监管责任。

第三篇:电商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科技的进步,我国引入了电子商务系统,并为其配备了相应的物流服务系统,同时也越来越能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一、电商物流的概念分析

所谓的电商物流其实指的就是简单的一整套的电子物流配送体系,即ERP系统,电商物流的操作者主要的还是机器以及人,就当前中国的物流配送方案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固有的送货上门的服务理念,逐渐走向集约化的配送方式。实现了信息专门化服务、社会集体互动化服务和电商物流服务系统现代化相结合的新型模式。

二、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地位及主要作用

如果说电子商务能成为21世纪的商务工具,而且能像杠杆一样撬起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话,那么,在这一过程中,现代物流产业将成为这一杠杆的支点。

第一,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谈及电子商务,必然要涉及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所谓信息流,是指商品信息的提供、商业单证的转移、技术支持等多项内容。商流是指商品交易和商品所有权转移的运动过程。资金流主要指付款、转帐等资金的转移过程。物流则是指物质实体(商品或服务)的流动过程,如商品的储存、保管、配送、运输、装卸、信息管理等活动。在电子商务下,四流中的前三流均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实现,但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物流,只有诸如电子出版物、信息咨询等少数商品和服务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方式进行,但对于多数商品和服务,则需借助一系列机械化、自动化工具传输。随着电子商务的推广与应用,物流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影响日益明显。试想,如果消费者在网上所订的货物迟迟不能送到,或者送非所订,消费者势必会放弃电子商务,转而选择更为安全可靠的传统购物方式。

第二,现代化的物流技术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无论在传统贸易方式下,还是在电子商务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全过程,即从原材料的采购、各工艺流程的生产到成品的交付,都需要各类物流活动的支持。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可以优化库存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加快资金周转,缩短生产周期,从而保障生产高效、有序地进行。此外,物流还是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消费者通过网上购物,完成了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过程,即商流过程。但电子商务的活动并未就此结束,只有商品或服务真正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即只有通过物流过程,商务活动才得以终结。因此,没有现代化的物流技术,无论电子商务采用多么便捷的形式,商品生产和交换都难以顺利进行。

第三,现代化的物流技术是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证。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消费者购物提供了极其便捷的条件,消费者不必再到拥挤的商业街,而只需在网上点击,足不出户即可轻松完成购物过程。但如果商家不具备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就极易出现不能按时送货、送非所购、商品质量不合要求等问题。这样,电子商务带给消费者的购物便捷便成为一纸空文,“以消费者为中心”更无从谈起。

物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随着绝大多数的商店银行虚拟化。商务事务处理信息化、多数生产企业柔性化以后,整个市场剩下的就只有实物物流处理工作了。物流企业成了代表所有生产企业及供应商向用户进行实物供应的唯一最集中、最广泛的供应者,是进行局域市场实物供应的唯一主体,可见电子商务把物流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物流业在电子商务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电商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

1、电商物流发展历程

具体来说,我国的电商物流是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的市场营销和物流配送服务项目,但是它在我国的市场发展中较其他行业来说更加的快速。1999年王俊涛和邵亦波两人创建了我国第一家电商物流商务平台,标志着我国电商物流的起步。到2003年“非典”的影响,我国的电商物流发展的速度进步加快了,由于“非典”导致了人们的出行减少,把自身的需求消费转向了虚拟化的网络,阿里巴巴借着这个契机,投资了1亿元成立淘宝网,淘宝网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进入了网上购物时代,电商服务系统完善,服务质量提高,出现了盈利。一组数据显示,我国2003年的网络购物速度以30%的比率快速增加,到2013年底,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网络市场注册企业为29303家,网络购物用户达到了3.1亿人,占 全国总人口数的23.8%,同期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营销总额达到了 10.2万亿元,占我国GDP总量的7%左右。现在,我国最主要的电子商务市场主要的还是聚集在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淘宝网和天猫网、当当网和京东商城等企业中,这些企业占去了市场的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是电商市场信息万变,而且在我国相对不完善的经济体制下,很容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发展问题,这就需要各自在竞争中不断地发展和改善自己的经营模式,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2、电商物流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从我国电商物流的规模来说,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这与目前国际电商物流的发展水平来说,我国的电商物流的规模还是太小,没有形成片区经济发展模式,基本是适应各自的单线发展模式,效率既低,又浪费资源;而且配套服务设施并不是很完善,不仅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也没有形成完整的配送基地和完整的道路交通运输网,在服务质量与服务理念等方面还是有待加强。

第二,从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来说,我国现阶段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偏低。虽然我国的物流服务系统相对来说较多,包括顺丰快递公司、圆通快递公司、国通快递公司、快捷快递公司、申通快递公司以及邮政EMS等等的服务网点,但是他们的软件设施并不是很完善,没有一体化的网络服务系统,而且各家为获取更多的配送数量,导致恶性竞争,相互排挤对方的发展,而不是竞争促进共同的发展。

第三,就电商物流的人才储备来说,人才短缺现状伴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从各大快递公司的配送人员的文化水平来看,绝大部分是初中或者中专毕业,这就说明电商物流的人员技术水平低,占物流公司人数的56%,整体来看,这些绝大多数人员是无法彻底贯彻物流公司的服务观念以及服务理念的,对于客户的回馈以及相关环节的思考都是缺乏深度的。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如果物流配送实现了集约化等级,我国就需要一大批的高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的管理人员,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物流公司的人才储备系统。

四、电子商务物流业发展的几点趋势和展望

电子商务物流作为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综合性服务业,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柱。一方面,它是电子商务实施的重要环节和发展推力;另一方面,在物流运作过程中,又有许多环节和问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高效、便捷地解决,二者是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展望今后一段时期,今后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整体规模和需求将快速扩大。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继续深入,特别是信息网络与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电子商务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拓展,电子商务物流需求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3万亿元,接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一半。其中网络零售额达2.8万亿元。保守估计,到2020年,国内网络零售市场规模将达10万亿,由电子商务产生的年快递包裹数将达到300亿个,电子商务产生的日快递量达到8000万件。同时,电子商务交易的主体和产品类型愈加丰富,B2B、C2B、移动购物、社交网络等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小城市、农村电子商务将发展迅猛,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将迎来关键增长期。

2、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新的业态和交易方式不断涌现,对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在城市物流配送方面,随着个人电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为适应网络零售“多品种、小批量、高频次”的特点,消费需求个性化、高品质、时效性的特点日益凸显,这些都要求有精确、及时、可靠、安全的物流配送与之配套。加快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业态融合、末端整合和服务集成,形成合作互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配送机制已经成为城市物流配送发展的趋势。

再比如冷链方面,生鲜电商要发展,冷链物流是关键。目前,服饰、化妆品、3C等品类的电商渗透率已经达到10%以上。但是生鲜电商的渗透率低于1%,在这方面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据初步统计,生鲜电商的潜在市场空间达到2500亿元,按冷链宅配的成本占销售额15%计算,仅生鲜电商物流的市场规模就接近400亿。当然,随着冷链基础设施和网点布局的进一步完善,生鲜电商物流的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利润空间有望进一步提高。

3、融合发展趋势明显。

电子商务物流融合发展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电子商务物流企业主体日益多元,从快递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向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等扩展,涌现出了一批知名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品牌。形成了自营、加盟、合营、共同配送、第三方(如电子商务仓、电商物流运输服务商、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第四方、供应链、平台、联盟等多种业务模式;二是电子商务企业与物流企业彼此渗透和融合的速度加快,电商企业进军物流领域,物流企业反向涉足电商,成为两股相向而行的潮流,形成电商与物流融合互补的新格局;三是电子商务物流不断开拓业务范围,形成电子商务、物流、金融和大数据的融合发展。例如菜鸟网,海尔日日顺与阿里巴巴、中信银行的合作,1号店与邮储银行、平安保险、百度的合作,就是电子商务、物流、金融、大数据融合发展,跨界合作的典型。

4、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将快速增长。

随着“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构想的逐步实施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近年来我国传统外贸发展速度放缓,2014年增速为2.3%,但跨境电子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和活跃,据有关数据,2013年中国跨境电商的交易额约3.1万亿元,增速达25%以上,2014年预计将更高。“海外仓”和“保税仓”的设立,解决了消费者体验和快速分销的问题,海关通关“清单核放”方式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跨境电商的手续流程,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买全球”、“卖全球”和“送全球”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如何为跨境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提供支撑,对物流服务从体系到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我国电商物流的典型代表——京东商城物流体系分析

京东商城的物流体系见证我国电商物流的发展状况。通过调查研究发现2014年京东的商品交易额为2602亿元,年利润收入为1150亿元,较2013增加了66%。就具体的电商物流业的发展,京东商城于2009年开始自建物流配送服务体系,截止到2014年年末,京东的服务配送点已经达到了100个左右的仓储中心,1890个配送服务站和3万余人的配送服务队伍。在完备的物流服务体系下,京东实现了全国43个城市的当日送达、256个 城市的次日送达,这也就实现了物流配送服务的快速化发展,是我国电商企业的领头羊。

第四篇:我国物流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经过近几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物流业已初具规模,但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制定有一定的滞后,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统一的物流法,我国现行的调整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都散见于关于物流各个环节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际条约、国际惯例以及各种技术规范、技术法规中,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物流法律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规范不协调从总体结构上来看,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而系统地调整物流法律关系的部门法。现行的物流立法涉及众多部门,中交通、铁道、航空、内贸、外贸等等,而这些法律法规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性,甚至各个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着不协调和冲突现现象,这就使得物流法律法规的指导和规范作用难以落到实处。

2、现有规范不完整从完整性上来看,不少物流关系没有法律法规加以调整和规范,物流业仍有不少法律真空地带。物流业发展迅速,现代物流业务已经远远超出最初的仓储运输,而对于出现的新业务和新问题,原有的物流法律法规没有对其进行调整和规范。比如对于物流标准化问题,我国目前只颁布了《国家物流术语标准化规定》,而对于其他各个方面的标准则无规定。

3、法律规范效力层次低从法律效力上来看,我国现行的物流法律法规层次较低、法律效力不强。现行很多物流法律法规多是由中央各部委、地方制定和颁布的,大多是一些条例、办法、规定和通知等,规范性不强,在具体运用中缺乏操作性,难以产生法律效力,多数只适合作为法庭审判的参照性依据,不利于调整各物流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4、物流立法相对滞后从时效性来看,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相对滞后。随着经济体制、管理体制以及市场环境等的变化,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已大为不同,但由于现行的一些物流法规还是从原计划经济体制中延续下来的,所以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物流的发展,更难适应我国加入wto 以后物流国家化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物流法律制度的框架构建

完善物流法律制度,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物流法体系,是促进我国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物流法体系是以物流法为基础、以物流主体和行为法律规范为主体的各种法律规范按照一定规律所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我国物流法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主体法,即确立物流主体资格、明确物流主体权利义务和物流产业进入和退出机制的法律规范。物流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物流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二是物流行为法,即调整物流主体从事物流活动行为的法律规范,它是各种物流交易行为、惯例法律化的产物。物流活动涉及采购、仓储、运输、流通加工、包装、配送、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方面;三是物流市场管理法,即调整国家与物流主体之间以及物流主体之间市场关系的法律规范。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物流的组织管理,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四是物流标准法,即确定物流行业相关技术性标准的法律规范。

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应界定为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与物流直接或间接相关节法律法规文件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应涵盖与物流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文件,通过对现有的物流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文件,通过对现有的物流法律规范的清理、修改、补充和整合,理清脉络,疏通各单位法律规范之间的承接和递进关系,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物流法律法规框架

第五篇:宁波物流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杨文俊 黄安全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越来越突出,物流企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企业对于物流领域中的第三方利润源泉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和创新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我国大多数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物流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简单的探讨。

一、物流企业服务理念有待开发

物流业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业,物流活动其实就是为客户提供一种量身定制的服务。同客户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也即意味着物流服务应紧密配合客户的生产、营销或消费需求,根据客户的特定要求,及时、准确地满足他。坚持“客户需要怎样的物流服务,就提供怎样的物流服务”的服务理念,这样一方面,物流服务不仅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且服务的过程还能为物流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高水平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能带来产品的高附加值和产品的竞争优势使物流企业和客户双方受益。但是我国部分物流企业对于服务的认识程度还远远不够。他们多把物流服务看成简单的满足客户需求,把物流服务的各个环节看成是各自独立的物流活动,几乎没有形成综合物流管理的概念,使得大部分本土物流企业无法进入高层次物流服务领域。

二、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截至2009年6月底,全市工商注册的物流业及相关行业个体工商户总量为156381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2750户,物流企业3612家,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上的物流企业仅占总量的1.6%。而全市第三方物流尚属起步阶段,在2011年对宁波市物流企业的抽样调查中,物流业务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占到样本总量的33.3%,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对专业化、社会化物流的需求,同时,物流业市场结构不理想,“小、少、散、弱”的服务主体制约着经营服务集约化,服务同质化明显,物流企业增值服务能力弱。2008年,我市全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4%,而上海市的比率则达到13%左右。

三、物流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的制约

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影响下,我国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因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导致系统功能不强。不同运输方式间存在着衔接不畅,难以满足物流服务一体化的需要。线路和结点的发展不平衡,在铁路、公路

干线较快发展的同时,相应的物流结点,如物流园区等建设相对滞后。部分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仓储业设施设备更新改造缓慢,企业仓库以普通平房库、普通楼房库、开放式堆场为主,占总量的91.4%,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储设施比例极低,具有冷藏、保鲜、气调功能的仓库更少。而且仓储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盈利能力水平较差,宁波仓储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水平是整个物流行业中最高的。

四、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沟通不畅,没有发挥好“信息流”主导“物品流”的作用。在企业层面,物流整体规划能力较低,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只有少量的企业拥有信息系统也仅限于针对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建立内部网以及企业的网站和网页等方面,大部分企业只是将计算机作为一种操作工具用来进行一些简单的单证和表格的处理。在物流公共平台层面,开放式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体系尚不完善,信息共享、一体化服务有待提升。

五、 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滞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横向上,对物流业的管理涉及到市发改委、经委、交通局、贸易局、外经贸局、农业局、粮食局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职责交叉现象较严重,也存在真空;纵向上,省、市、县三级管理部门尚未完全统一。这使得各个部门难以形成物流合力,更不可能做出统一协调、能够得到贯彻实施的物流发展战略。调研表明,物流企业希望政府亟待加强的职能中,协调与指导是众多物流企业的共识。

六、综合性物流管理人才的制约

由于物流活动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贸易、运输、金融、商检、海关等部门和行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程度高,因而迫切需要懂信息、会管理、知法律、通金融、晓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调查表明,在78%的物流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员工占职工人数比重不到50%,物流专业人才比重不到2%,物流分公司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普遍没有受过现代物流方面的教育培训,对企业的物流管理理念还停留在储运管理的水平上。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查显示,物流企业目前最急需的物流人才中,所有被调查企业均选择了“综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宁波作为发展中的城市,物流的快速发展与物流专业人才的严重短缺形成明显反差,从而严重地限制了宁波城市现代物流发展的步伐。

虽然目前我市物流企业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我相信 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紧跟时代脚步, 在政府的支持和大家共同努力的基础上, 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属于我们

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发展道路,为实现我国又好又快的发展增添力量。

上一篇:理化生实验操作试题下一篇:廉洁教育示范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