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的硬件包括

2022-08-19

第一篇:冷链物流的硬件包括

浅析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

一、发展现状

冷链物流商机显露,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冷藏冷冻食品每年增产约10%。然而,我国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只有15%左右,而发达国家却达到80%~90%。还有数据显示,由于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达25%至30%,造成约有1200万吨水果、1.3亿吨蔬菜浪费,损失高达1000亿元;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冷链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但这也说明我国冷链物流有待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冷冻冷藏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冷链物流市场商机也逐渐显露。各地政府和企业开始重视冷链物流的发展,截止2012年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有冷库约9.85万座,冷藏总量首度超过2500万吨,同比增长11.3%,其中新增冷库容量约 260万吨。2007至2012年六年间,我国冷库行业以14%以上的年均增速发展。

二、中央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扶持

中央一号文件涉及冷链物流政策: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冷冻贮藏、分级包装、电子结算、对示范社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给予补助、启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等7项政策。针对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情况,今年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建议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技术创新,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地方政府的对冷链物流的发展也大力扶持。如:天津为了提高渔业冷链物流的发展,天津市财政局对29个现代服务业项目提供财政补助,涉及农产品、果蔬、水产品、肉类的配送和电子商务。海口市在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共建成29个肉类蔬菜冷藏库,总库容4.6万吨。

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重视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冷链物流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

第二篇:冷链物流的国际化经营

1 国际化冷链物流简介

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 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国际化冷链物流则泛指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进行的冷链物流。

2 国际化冷链物流的特征

2.1 物流距离远

跨国界的运输势必增加物流距离,相比国内冷链物流而言在时间、空间上都更长更宽,这势必导致对冷链物流设施的要求更高,所以国际冷链物流行业的门槛较高。

2.2 物流商品需通关报检

由于冷链物流进行的商品主要是冷冻食品,而各个国家对食品行业的进出口监管都甚为严格,冷链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相比国内冷链物流多了通关报检的环节,使得冷链物流的国际化经营牵涉部门更广。 2.3 不同国家对冷链产品要求不一

由于国际冷链物流商品的产地、经销地、最终消费地分属于不同国家或地区,而各国对商品特别是食品的要求标准不一,从而使得对国际冷链物流的商品要求更加严格。

2.4 程序复杂

由于国际冷链物流所涉及距离更大、时间更长、部门更多、标准更繁,使得进行国际冷链物流程序复杂。 2.5 物流商品具有地域特性

由于不同地域或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某些冷鲜商品具有地域特性,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稀缺性,因此进行国际冷链物流的的商品通常情况下都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

3 当今国际冷链物流的主要构成 3.1 国际冷链物流的主要商品

进行国际冷链物流的商品一般具有地域特性、需冷冻冷藏贮存,现在国际冷链物流经营的商品主要是食品、花卉、药品。如日本韩国的海鲜进口我国、我国云南的食用菌出口中亚、荷兰国花郁金香进口我国等等。 3.2 国际冷链物流呈现区域性

由于冷链物流商品的特殊性,使得即使是国际冷链物流在空间距离上也有一定的限制,主要集中在某些区域。如中国、日本、韩国组成的东北亚国际冷链物流区,我国西南地区、印度、老挝等组成的西南冷链物流,也就是说国家冷链物流现在主要集中在地缘相近的国家间进行,形成区域性国际冷链物流。而跨洲的远距离冷链物流则不多,主要集中在昂贵的药品、珍惜花卉等特殊商品。 3.3 国际冷链物流设施

陆地上的国际冷链物流短距离主要使用冷冻卡车、远距离使用火车冷冻车厢,如我国云南与泰国的食用菌;跨海冷链物流则使用冷冻船,但距离不是很大,如往来于天津港和日本横滨的海鲜船;而远距离的跨国冷链物流则使用带冷冻仓的飞机。

4 举例说明跨国界冷链物流——香港鹏展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香港鹏展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开通有国际海鲜冷链物流服务,以下是其某海鲜进行国际冷链物流的主要流程:中南亚以冷冻船将海鲜发货到香港―>鹏展公司提供香港收货地址――>中南亚货物发出后客户需提供装箱单、提单――>货到香港后鹏展公司负责将海鲜统一暂存于码头冷冻仓库等待发往内地――>由码头冷冻仓库装上冷冻卡车――>深圳海关通关――>客户内地接货。

整个过程流畅,由物流公司承办报检通关事宜,全程采用冷冻物流设施,大宗货物采用冷冻集装箱,更是可以避免运输期间开箱搬运,既保证冷藏效果,又省时省力。

5 我国冷链物流国际化经营现状

5.1 发展地区偏少

北方主要以天津港、大连港为主,主要进行与日本、韩国、朝鲜的东北亚冷链商品交易,商品主要为海鲜、蔬菜等鲜活产品;东南地区以广东为主,贸易地区主要为香港、东南亚,产品主要集中在食品、药品;西南主要是面向老挝、泰国的云南等地。区域偏少,辐射范围小。 5.2 冷链物流设施不够先进

冷链物流设施如冷冻卡车、冷冻集装箱、冷冻船数量少,规格不一,能耗大,而且分布不均,布局不尽合理,使得本就无法满足发展需要的冷冻物流设施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5.3 冷链物流配套设施薄弱

冷冻仓库、进出口快速报检通关制度、冷链物流线路建设、冷链物流的国际合作机制等基础配套设施严重滞后,严重阻碍了我国冷链物流业的国际化进程。

6 发展我国国际冷链物流的建议

6.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起步较晚,队伍建设落后,特别是从事国际冷链物流的的人才极其缺乏,它需要既懂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同时有精通冷链物流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加强我国国际冷链物流人才建设是我国发展国际冷链物流的关键环节。

6.2 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完善包括冷冻车船、冷冻集装箱、冷冻物流线路、冷冻仓库在内的有形设施建设,是我国进行国际冷链物流的基础。 6.3 简化冷链物流产品进出口手续

鉴于冷链物流商品的特殊性,对物流时间要求苛刻,所以简化冷链物流产品进出口手续,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的冷链商品出口,加快我国冷链物流的国际化进程。

6.4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地缘国家的合作,形成合作框架,建立冷链物流路线、商品、报检通关程序的合作互惠,将为我国开拓国际冷链物流市场带来巨大帮助。

《物流 管 理 》 课 题 研冷究链——物流 的国际化经营

班级:090403

成员:钟国伟

李小波

第三篇: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随着国家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以生物制品为主体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何建设完善可靠、规范管理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全面提升我国冷链冷藏药品的品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冷藏药品的损失,保证质量,已成为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内涵

顾名思义,冷藏药品是指用于治理、预防疾病的并需要在一定温度下冷藏保存的药品,以生物制品为主,即主要指疫苗类制品、血液制品以及用于血源筛查的体外生物诊断试剂等一类药品。冷藏药品与普通药品不同,其研制、生产、经价、使用都有特殊的要求,购、销、运、存过程,实施非常规的方式、方法,进行必需的管理,一旦出现疏漏可能导致人体损害和社会危害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的一个分支,特指为满足人们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目的而进行的冷藏药品实体从生产者到使用者之间的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其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一系列环节。

2 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在医药研发和生产环节上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有些甚至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但是储藏和运输环节仍得不到保证,特别是需冷藏药品,经常发生断链的情况,影响最终的使用,而冷藏药品需要以低温方式保存和运输,因此冷链物流已成为保证冷藏药品品质、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关键环节。

2.1 冷藏药品冷链物流需求激增

近年来,我国制药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疫苗、血液制品等为代表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发展较快。以疫苗为例,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疫情激发了对我国流感疫苗的需求,2002年消费量不超过500万人份,而2004年则突破了1 500万人份,中央则政2007年和2008年分别投入国家免疫规划专项费用27.2亿元和29.2亿元,相当于2006年的10倍I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有着广阔发展空间。

2.2 冷藏药品安全与冷链管理受到重视

2005年,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了经价和接种点应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以保证疫苗的使用质量;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仔管理局公布《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药品生产经价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使用低温、冷藏设施设备运输和储存。2008年11月,省级标准《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经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正式发布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冷链药品物流管理即将有规可循而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将有利于我国药品冷链体系的建立,做到行业的整体规划协调,以打造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服务平台。

3 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面临的问题 3.1 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形

目前我国的药品冷链检测还接近于空自状态,约有80%的药品和疫苗是在几乎没有检测的情况下储藏运输的,冷藏药品的全程冷链是一个必然要求,可是由于管理机制等原因,许多需冷藏药品从出厂一直到患者使用的整个链条上,常常出现“断链”现象据悉,我国已有冷链物流能力仅占社会需求量的 20%-30%,许多需冷藏药品由于储存、运输的条件不能满足冷链要求而导致潜在隐患。目前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存在着发展相对滞后、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尚米形成、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第三方介入少等问题。从

全国各地的统计情况来看,疫苗的冷链流通环节存在着各种问题不容乐观,存在着重大的事故隐患而冷链物流的滞后,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制药产业的发展。

3.2 冷链物流行业缺乏有执行力的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实施尚无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主要依靠的法规标准是2005年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药品流通监仔管理办法》,另有去年刚刚实施的浙江省的地方标准《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在冷藏药品冷藏标准制定上的滞后是整个冷链行业落后的重要因素,在监管上缺乏具有执行力的冷藏药品质量监控体系总体来看,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技术的实施仍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缺乏具有执行力的冷藏药品等药品质量监控体系,冷藏药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

4 发达国家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经验借鉴

在管理和技术方面,日本的冷藏药品的供应链系统已初具规模,管理十分成熟,上游商品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可实现信息共享,而目条形码技术在药品物流行业应用广泛,使物流中心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再加上高自动化程度的储存和拣选设备,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的仓库的管理,保证冷藏药品的物流作业高效率的同时还可降低物流成本。美国的一家制药集团也将在其供应链上采用RFID电子标签,对其实际效用进行评测。美国早在2002年成立了冷链协会,主要为运输温控货物指定标准化的指导原则。2008年,该协会发布了《冷链质量指标》,涵盖了包括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在内的各行业,用以测试运输、处理和储存易腐货物的企业的可靠性、质量和熟练度,并将为整个易腐货物供应链的认证莫定基础。另外,各国普遍建立了冷链物流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在完善行业管理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经验和方法将为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甚至整个冷链物流业的政策制定和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

5 发展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对策

在巨大机遇和挑战面前,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尽快制定出相关的管理标准,借鉴国外的先进物流技术,弥补自身不足,实现中国冷藏药品乃至整个医药冷链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以上分析,针对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5.1 完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体系,打造一体化服务平台

我国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尚未形成体系,因此需要从冷链市场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这个关键问题入手,建立一个能满足患者、制药企业、药品流通企业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模式,建立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服务平台。整个社会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业应该联合起来,统一建立药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以提高冷链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企业价运成本,节省大量资金、设备、土地、人力等并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先进的全温层配送解决方案,在节约社会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创造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5.2 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

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冷藏药品对物流配送的要求较高,从中个企业来讲要实现多方位、门到门的配送服务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同时企业的产品想要辐射全国,就必须借助于提供完整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使冷冻冷藏产品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解决企业冷冻冷藏物流的发展瓶颈。作为物流的先进模式,独立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化分工和现代化物流发展的方向第三方物流自引入我国以来,在各行各业中发展迅速,这些行业的发展模式对冷藏药品流通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将成为冷藏药品市场开展第三方物流的有利条件。

5.3 制定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冷链物流是一个对资金、、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管理和技术都要求很高的产业,一个国家的冷藏药品冷链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政府应当制定冷藏药品冷链发展的扶持政策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行业协会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力推动中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严重缺失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标准衔接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标准,实现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监控体系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疫苗等冷藏药品在冷链各环节的运行状况。

5.4 采用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和技术

若想迅速提高我国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水平,首先应大规模的改造和更新现有的冷链运输和仓储设备,发展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在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技术方面,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在冷冻冷藏方式和技术上要不断进行革新,加快先进技术引进的步伐,尽快普及各种冷藏保鲜新技术如运用“RFID冷温度管理系统”及“GPS(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导航星测时与测距全球定位系统)+温度监控冷链管理系统”,通过先进的RFID技术、GPS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及温度传感技术的有机结合,对疫苗、血液制品等的品质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5.5 制定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政策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十分缺乏,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人才更是寥寥无儿,已逐步成为制约我国冷藏药品冷链运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是一个跨行业、多部门有机结合的整体,必须协调好从生产、贮藏输到销售各个冷藏作业管理当前,国内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业尚乏具有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的员工甚至管理人员,要维持行业的正常发展,适应国际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重视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我国大部分的物流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及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忽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影响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流通服务质量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升自身的素质,重视培养高级物流人才。

第四篇: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难点与突破点

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目前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送,食品冷链变革需要三位一体化。

难点:食品冷链体系尚未成形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目前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买,冷链存在中断现象。

针对这种现状,国内冷链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冷链经营主体出现问题。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大。而目前我国的冷链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食品种类上还不能完全应用,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没有建立生鲜经营管理体系。据介绍相当部分企业始终未能有效地建立生鲜经营管理体系。商品结构和销售策略定位不清晰,导致毛利偏低,损耗难于控制;没有整合生鲜食品的产业链。企业无法有效整合生鲜经营背后的各种资源。随着规模扩大,整体经营成本难以得到控制,“规模反而不经济”。同时企业也未能解决生鲜商品结构日趋严重的同构化和产品更新问题。

二是冷链设施和监管机制不完善。国内冷链设施设备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30%,损耗量居世界首位(可以养活2亿人的营养基本需求),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的。造成这种窘境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严重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提供低温保障。

我国冷链的实施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但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的一些标准,诸如冷藏链中对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没有强制要求执行。因此,在监管上也是空白,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缺乏具有执行力的食品质量监控体系。

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中国易腐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业务多数都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食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食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

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由于中国业的产业化程度和产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行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产品和易腐食品应链上。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必须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目前,我国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缺乏食品冷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的误区。据介绍,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等非常严重的现象。

两大突破点

中国食品冷链发展需要突破两方面的障碍:一是要实现农产品现代化与现代流通体系接轨。中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产品标准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产品保鲜加工是农业生产的延续,是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二产经济”,更是农产品与现代流通体系接轨的关键环节。二是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正带动着以肉类、水果、蔬菜及水产品、奶类为代表的食品冷链保鲜市场的急剧升温。食品安全问题,只有通过优化、改造农产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建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信息管理体系,最终解决食物安全问题。

发达国家把产后贮藏加工保鲜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如美国农业总投入30%用于生产,70%用于产后加工保鲜,意大利、荷兰农产品保鲜产业化率为60%,而日本则大于70%。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比,美国为3.7比1,日本2.2比1,而我国仅为0.38比1。

国际上比较成形的食品冷链有两种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体食品冷链体系,这种模式在美国、日本和西欧比较普遍,日本7-11是其中的代表;二是以保证大量食品的一般质量、降低在途损耗的价格与品质模式,这种模式一般为发展中国家采用。他认为中国食品冷链可以采取企业导向型或平台导向型两种发展模式:企业导向型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食品企业,发展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的食品冷链体系,串联供应链上下游,逐步形成覆盖分类食品产业的冷链保障体系。平台导向型是建设连接农产品主产区和消费地的食品冷链主干网络,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超市需要配置生鲜加工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可以有效整合生鲜 供应链 的资源,实现加工生产和销售环节适当分离。在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成本核算和流程控制,并从强化产品跨区域性经营和自有加工产品的差异化经营上寻求新的利润支撑点。

中国食品冷链变革需要三位一体化,一个国家的食品冷链保障体系建设,单靠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有效推进的,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政府应当制定食品冷链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行业协会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力推动中国食品冷链的逐步发展。

家乐福冷链保鲜措施家乐福货品的新鲜是与其精细的商品 采购 营运制度分不开的,“Reteil is detail”(零售就是细节)就是形象的写照。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需要 采购 、存货、销售等环节的密切配合,在营运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加一个控制点。 采购 和内部监控 采购 是保证生鲜食品质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家乐福对于生鲜食品有严格的 采购 标准。这些 采购 标准基本上是通过严格的挑选,家乐福会在当地建立稳定的 供应链 ,有专门的供应商及时供应货品。在内部监控方面,家乐福中国区总部设有专人负责全国各分店商品的检验,每隔两个月要对每个分店的商品质量、库房、卖场和服务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

自有生鲜品牌的开发

“家乐福质量体系”是家乐福生鲜自有品牌,是具有最好的质量和安全保障生鲜。该产品本着长期合作的关系以确保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符合特定的质量水准。产地和类型及可追溯性是 供应链 的质量主要体系。已应用质量体系的定牌产品有:猪肉、三文鱼(鲑鱼)、柚子、荔枝、苹果、橙子。

库存控制

库存控制是生鲜食品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保证商品的新鲜度,必须做到一次订货量要适当,订货频率要高。家乐福针对不同的生鲜食品,设定不同的库存量,当天卖不出去就扔掉。即使有的货第二天可以卖,但这种货不符合家乐福的存货标准,一定要扔掉。订货

每个店都根据电脑反映的销量来订货,尽可能做到零库存。同时,家乐福尽可能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来最大程度减少缺货现象的发生,平时各门店都指定了相应措施,及时反馈缺货信息,此外还安排专人负责卖场巡视,掌握存货动态。为确保安全库存,家乐福尽可能选择当地最优秀的供应商,使其能在规定的配送时间内及时补货。

保鲜设备

超市中的冷冻、冷藏设备在食品保鲜中发挥着很大作用,所以,家乐福对制冷设备的要求很高。在选择制冷设备时,家乐福要求厂家必须有售后安装和维修服务,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制冷系统昼夜不停地工作,以保持商品的新鲜与质量。

第五篇:VMI在疫苗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疫苗冷链的定义及特点进行了阐述,针对疫苗冷链中出现的牛鞭效应,供需失衡等关键问题,运用VMI的相关理论,设计一个基于VMI的疫苗冷链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VMI在疫苗冷链物流中的优越性,并对疫苗冷链系统VMI运作流程和补库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VMI;疫苗冷链;牛鞭效应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8)06-0014-04

Abstract: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accine cold chain is expati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chai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ullwhip effect and the im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in vaccine cold chain, a VMI model is developed with VMI related theory. In this inventory management model, operation processes and supplement strategy are analyzed in the vaccine cold chain system.

Key words: 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vaccine cold chain; bullwhip effect

VMI(Vendor Management Inventory)即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通过获取用户的库存数据和负责维持用户的库存水平来优化供应链的运作绩效。VMI关注以最有效率的方法补货,利用先进的数据库和信息处理技术,保证实时监测商品库存水平、预测商品流量,从而有效确定什么时间补货以及补多少,并快速完成补给任务,从而获得较高的用户满意度。

1疫苗冷链物流的特点和要求

1.1疫苗冷链的定义

疫苗的质量与温度息息相关,一些主要的疫苗厂商如葛兰素史克将其定义为“Cold Chain:A set of measures intended to ensure that a given product shall be kept at the right temperature range from its production up to the final user”。国内对疫苗冷链的研究很少,大多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业人员对实践工作的总结:“为保证疫苗从生产单位到基层接种单位的效价而装备的多环节链式冷藏、冷运设备称为冷链(cold chain);而同人员、运转经费、管理措施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称为冷链系统(cold chain system)。”

传统疫苗冷链的定义,多以满足疫苗品质需求的合适的温度环境为定义的核心,关注相应的技术手段、设施设备及配套的运作。本文将其概括为:为确保疫苗从生产到接种全过程温度受控,保证疫苗质量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性措施。

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疫苗冷链进行定义:疫苗冷链,即疫苗冷藏供应链,是连接疫苗生产商、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并整合上述组织的技术与运营,形成的疫苗供应网络,并确保疫苗从生产直至消费者接种时,在其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中,使疫苗始终处于2℃至8℃的温度环境之中,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疫苗的质量。

传统的疫苗冷链定义与本文的定义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1.2疫苗冷链物流的特点

1.2.1质量是疫苗冷链的首要目标

疫苗冷链的首要目标是保证疫苗的质量,疫苗冷链的目标存在一个严格的最低质量水平约束,在此基础上取得服务水平与成本之间最优的权衡。

1.2.2冷链成本高

疫苗的加工、储存、配送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特殊的冷藏设施,从而导致疫苗冷链很高的投入成本和运作成本,而且这些成本难以在短期内回收。除固定成本外,疫苗冷链的运营成本也很高。

1.2.3质量控制难度大

由于疫苗直接对人体起作用,而且疫苗在控制传染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质量控制要求非常严格。比较重要的是加工过程的3P(Products、Processing、Package)原则和3C(Chilling、Clean、Care)原则以及储运过程的3T(Time、Temperature、Tolerance)原则。要保证疫苗的质量,就必须保证包括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以及接口环节的质量,使疫苗始终处于合适的温度状态下。这不仅仅是硬件设备的问题,还需要一个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作为保障。

同时,疫苗在流通过程中,需要经过从生产商、经销商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后到地段医院等多个环节,在这段时间里疫苗要经过多次存储、转运,也给有效的质量控制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1.2.4运营和技术的复杂性

疫苗冷链运营的复杂性体现在运输安排、库存控制等方面。以库存控制为例,疫苗的库存控制有其特殊性,疫苗需要较长的生产周期(如流感疫苗的生产周期在半年左右),生产商无法做到连续的供给,一批疫苗生产完毕后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转移到下游的各个环节,疫苗的需求往往也会因疫情的出现而突发性增长,同时,疫苗产品均具有一定的保质期(最长为2年,最短为6个月),从生产商到地段医院之间存在相当多的流通环节,这些因素给有效的库存控制带来了难处。

1.2.5设施设备的专用性

由于特定的温度范围,以及避免不同类型货物之间的相互污染,疫苗冷链所需的冷库、冷藏车等主要的设施设备均只能用于疫苗及其他一些无毒生物制品,不能和普通的食品(奶制品、水果、蔬菜、肉类等)冷链的设施设备共用。

1.3国内疫苗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疫苗的流通和零售一直由疾控预防控制机构(CDC)垄断,中国的疫苗供应链结构如图2所示。

尽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至今仍然是疫苗流通的主渠道,但本文认为,随着厂商分销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厂商的冷链运作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疫苗流通渠道将逐渐演变为以厂商为主体,简化中间环节,直接覆盖销售终端的新格局,如图3所示。

1.3.1渠道库存激增

当前的疫苗冷链运作模式导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环节的过大库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这一方面,各级CDC通常是尽可能采购疫苗,一般以其库存容量为上限;另一方面,厂商直接客户增加导致渠道库存需求增长。在疫苗流通渠道结构的转变中,伴随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逐级退出疫苗分销,并转变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接种点的进程,厂商将面临数量众多的直接接种点。相比以往通过省级CDC进行疫苗调拨的模式,厂商面临着更大的渠道库存需求。

1.3.2疫苗冷链中的牛鞭效应

在疫苗冷链建设的厂商主导模式下,将形成更为简化的疫苗供应链结构,厂商将直接面对接种点,这种变革带来的是供应链级数的减小,弱化了牛鞭效应。但是,因需求预测修正产生的牛鞭效应仍然存在。同时,厂商之间的短期博弈,造成CDC向厂商订购量增加,需求信息扭曲,而厂商通常还要考虑优先满足大客户和资信良好客户的订单,造成此类客户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而许多小客户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甚至面临短期缺货的状态。

在VMI模式下,由厂商管理终端结点的库存,厂商能够准确了解各终端结点的库存和需求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作为需求预测的依据,从而减小牛鞭效应。同时,VMI模式下,厂商主动进行分货,通过对各CDC的库存和销售信息的了解,对其订货量、订货周期、配送时间作出决策,避免各CDC进行博弈,有效地降低因CDC自主的采购决策导致的短期供需失衡,减少厂商和小客户的失销损失。

1.3.3疫苗战略储备与有效供给问题

为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政府高度关注疫苗的战略储备,通常要求省级CDC来进行规划和实施。但是,这种做法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方面,过多的储备会因疫苗过期而导致巨大损失,不可能每个省都设立足够应对可能的疫情危机的疫苗存量;另一方面,大多数突发性事件并不是全国性的,当某一区域出现疫情时,该区域的疫苗存量不能满足紧急的需求,必须从其他区域紧急调拨疫苗,这在操作上存在诸多困难,调拨成本也很高。

厂商的疫苗冷链实施VMI,成品库存更多的掌控在厂商手中,即把分散的应急库存集中起来,当某一区域出现突发疫情时,厂商能够通过集中的库存储备向指定区域进行紧急配送,(注:按现有的冷链运输方式,紧急配送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这也避免了从分散的结点回收疫苗和二次运输的时间消耗,并降低运输成本。

2VMI在疫苗冷链配送中的实现方式

2.1基于VMI的疫苗冷链库存管理模式设计

本文设计一种以经销商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如图4所示):生产商将取消自己的产成品库存,并可增加应对突发性公共健康危机事件的半成品库存;经销商作为供应链上最主要的存储结点,承担“蓄水池”和调拨配送中心的职能;CDC的采购部门与生产商和经销商的销售部门共享疫苗终端需求信息,CDC保持较低的库存水平,经销商的物流部门负责CDC的库存控制。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

(1)疫苗生产商的成品库存都转移到了经销商的配送中心,使得原本由生产商和经销商构成的局部供应链系统的库存控制问题实际上就转化成了普通企业的库存量控制问题。

(2)从供应链整体看,减少了库存点和相应的仓库设立费及仓储作业费,从而降低了供应链系统总的库存费用。在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工作效率。

(3)供应链结点企业间衔接更加紧密,加强企业间信息的共享与实时传递,生产商和经销商通过了解CDC每日销售信息,可以进行更为准确的生产和供应计划,降低牛鞭效应的影响。

(4)经销商(以及生产商)对CDC的库存进行管理,降低了CDC的平均库存量,并且使得有计划的小批量、多批次配送模式得以实现。

(5)整个供应链系统更具协调性和敏捷性。基于VMI的疫苗冷链系统运作模式增强供应链结点企业间紧密性,也提高了其整体的协调性和敏捷性,对市场需求更具有快速响应能力,同时,经销商的库存蓄水池能够更加有效的应对因局部区域发生突发性疫情产生的紧急需求。

2.2疫苗冷链VMI运作流程

疫苗冷链系统的VMI运作流程如图5所示:

(1)CDC将库存余量与日销售量等信息传递给经销商;

(2)经销商对收到信息进行有效性确认,并传递给生产商;

(3)经销商的VMI预测系统对CDC的需求进行预测;

(4)生产商对CDC的需求进行策略性评估,如策略性的增加或减少供给,或者当供应不足时进行策略性的调剂等;

(5)经销商根据VMI预测系统提供的预测需求量、预先为该CDC确定的补库策略(安全库存量、配送提前期、客户服务水平等)以及生产商的策略性评估建议,计算出原始订单;

(6)经销商根据库存管理系统确认实际库存量,以此修正原始订单为实际可以出货的订单,根据运输管理系统确定是否可能实现经济的运输安排,同时对该订单对应的库存进行锁定。产生修正订单后传送给CDC;

(7)CDC进行原始订单的核对和确认,并将正式订单传递给经销商;

(8)经销商根据收到的正式订单,进行货物准备及配送作业,同时把发运信息传送给CDC,以便其进行验收准备,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生产商存档;

(9)CDC依据供应商提供的发运信息,待疫苗到达后进行验收和入库。

2.3基于VMI的疫苗冷链补库策略

在基于VMI的疫苗冷链库存管理模式下,疫苗厂商不再是被动地按照CDC的订单发货和补充订货,而是根据自己对众多CDC需求的整体把握,主动安排合理的补库作业,既满足CDC销售的需求,同时也使自己的库存管理更加合理,从而带来供应链上供需双方的成本降低。在整合发货的概念之下,疫苗冷链系统面向接种点(CDC)的补库有三种策略,并且对应不同的CDC。

(1)基于时间的补库策略。即为CDC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补库间隔期,这种策略注重的是达到一定的顾客服务水平和配送规模效益的均衡。通常,对于需求平稳,且需求量不大的的CDC采取这类策略。

(2)基于数量的补库策略。当某一结点的库存达到库存下限时,立即对其进行补库运输。在这种策略之下,顾客的服务水平能够得到保证,尤其是当疫苗在某一特定时间地点出现大规模需求时,这种策略能够及时配送,但由于对各个CDC配送的时间是随机的,可能无法取得配送的规模效益。通常,对于需求量大的重点CDC,采取这类策略。相比基于时间的配送策略可以获得较高的服务水平,且由于结点需求量大,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

(3)基于时间和数量的混合发货策略。即上述两种策略的综合,对配送区域内的CDC库存进行动态跟踪,当CDC的库存余量达到补库点时,或达到配送间隔期时,即对CDC进行配送补库,并以每次配送决策后为时间零点,进行下周期的决策。通常,对于当前虽然需求量不大,但被厂商视为重要的CDC结点,可以采取此类策略,以尽量降低其缺货率,保证此类客户获得较高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Gerber, N. Objective Comparisons of Consignment, Just-in-time and Stockless[J]. Hospital Material Management Quarterly, 1991,13(1):10-17.

[2] 鲍尔索克斯,克劳斯. 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 林国龙,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 刘丽文,袁佳瑞. VMI环境下的库存与发货模型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3,11(5):31-36.

[4] 王凌云. 疫苗与冷链[J]. 中国临床医生,2000,28(12):2-3.

上一篇:老公要离婚如何挽回下一篇:历届奥斯卡最佳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