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学校长应有专业素养的思考

2022-09-11

社会的转型直接带来了教育的变革;教育的变革呼唤能带领学校走向成功, 被教职工、学生、家长和社会普遍认可的现代中学校长。现代中学校长应该具有哪些专业素养呢?这些专业素养怎样外化为教育行动呢?

一、具有教育情怀:现代中学校长的行事之魂

中学校长作为中学教育的引领者和管理者, 虽然要面临诸多尴尬和诸多困境, 但是一定要顶住压力、直面现实。中学校长不是官员, 不应在意什么行政级别, 要守得住清贫, 耐得住寂寞, 不为功利所左右;要潜心研究教育教学, 为实现教育理想而不断追求, 誓将美好的教育情怀作为行事之魂。

1. 要有坚定的教育信仰。

在这个物欲横流而精神匮乏的时代, 信仰的缺失成为有良知的国人所共同忧虑的话题。当今的中学教育, 似乎有陷入技术化和功利化的“泥沼”之嫌, 缺少一些神圣感和艺术性, 缺乏一些崇高精神和超越思想, 患了“半身不遂”之症。

当我们面对仅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的现状时, 中学校长应该有“苏世独立, 横而不流”的教育品性, 应该有宗教般的教育信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须有信仰, 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 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在我看来, 有教育信仰就是对教育有宗教般的虔诚。比如说, 为提升自己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有强烈而坚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贯彻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有夸父逐日般的终身追求和教育行动。再比如说, 对传承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 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对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2. 要有朴素的教育思想。

中学校长要具有“朴素就是教育的真善美”的教育思想。因为看似朴素的东西往往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比如,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知行一致”、“因材施教”、“文道结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长善救失”、“身体力行”、“内省外烁”、“敬师取友”、“教学相长”、“学思统一”、“温故知新”等等, 没有花里胡哨的表述, 但都是古代教育智慧的结晶, 都是现代教育应该遵循的, 都是现代中学校长应该吸纳的。我想, 现代中学校长具有朴素的教育思想, 其实标准很简单:一是校长让教师能认真研究学生, 把每堂课上好, 认真把每个班带好, 做一个学生爱戴、家长认可的老师;二是校长让学生每天在学校有收获, 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并不断为自己全面发展而自觉奋斗。

3. 要有高尚的教育人格。

现代中学校长的教育人格是多方面的, 但必须具备以下三点:一是有爱心。谁都知道,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 为什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并不是都能说得清。我认为, 没有爱, 就没有理解;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的影响力;没有爱, 就没有永恒的动力。校长要有真爱, 避免形式化、庸俗化的爱, 要将爱由一个物理运动变成一个生命运动, 因为爱心是校长一辈子的基本功, 是校长所有品质的土地。二是有胸襟。教育要给学生一种胸怀与情怀。校长首先要有人生境界与教育情怀, 这恐怕比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更重要。校长不要做一只杯子, 而要做一个湖泊。胸襟开阔, 为人大气。校长要明白两种定位:第一, 人是自然之子。因为人是自然之子, 作为教育人就应该简单----物质生活朴素, 人际关系简单 (人是因为自己复杂而导致人际关系不简单) 。第二, 人是万物灵长。因为人是万物灵长, 作为教育人的精神生活就应该丰实充盈, 专注于自己的教育事业。三是有品位。校长有品位, 学校往往才有品位。校长喜欢打麻将、斗地主, 学校一定有好赌之风;其实, 打麻将、斗地主, 是用一种无聊代替了另一种无聊, 是热热闹闹的进去, 冷冷清清的出来。校长喜欢读书, 学生一定有书生气, 教师一定有书卷气, 学校一定有书香气;与打麻将、斗地主不同, 读书是冷冷清清的进去, 充充实实的出来。校长喜欢锻炼身体, 学校一定体育活动搞得好有声有色。因为校长选择的生活方式, 往往影响学校师生生活方式的选择。

二、遵循教育规律:现代中学校长的行事之骨

全国知名校长李镇西曾发表文章鄙视一些学校办学遵循的假“教育规律”:通过重金“收购”优质生源, “泪水加汗水”式的野蛮“应试训练”, 以“去分母” (强迫差生“自愿转学”) 的办法提高升学率等等手段, 让学校“一炮走红”, “名声大振”。然后, 家长带着孩子往学校挤, 学校百里挑一录取优质生源。学校步入所谓的“良性循环”。

我不是抨击这些学校, 我是想表达:学校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教育规律千万条, 我认为以下三条应该成为现代中学校长的行事之骨。

1. 教育是“慢”的艺术, 不能速成。

当下, 急功近利的思想非常突出。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 社会浮躁功利了, 学校浮躁功利了, 家长浮躁功利了。他们错把短期目标的达成当成了评价学生成就的唯一标准, 把学生终身发展的赌注下在了如何获取高分上, 把本应百年树人的教育当成高效运转的制造工厂。

其实, 教育是慢的艺术, 不能速成。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和农业最大的不同在于, 工业可以是快节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线的、批量生产的, 而农业则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 是需要播种、施肥、除草、喷药的, 是需要土壤、水份、阳光和等待的, 它是一个慢的过程。对待学生的成长, 校长、家长和老师来不得半点儿急躁, 要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 尊重它自然生长的性态, 减少教育的浮躁与功利, 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出发点, 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以健康的身心适应社会的发展。

校长要明白:教育是最忌搞运动的, 不要有“文革”思维的影子, 喜欢搞运动式的管理。学校教育是一个不动声色、潜移默化的过程, 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靠时间的积淀和长期的守望。因此, 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 校长别希望什么都会“立竿见影”, 别对老师和学生有“恨铁不成钢”的怨气。很多东西, 需要水到渠成, 需要瓜熟蒂落, 需要耐心守候。如果失却平和的心态, 缺乏足够的耐心, 将教育简化为训斥、禁止与惩罚, 那你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校长。校长对学生不能指望一下子就让他们纠正所有缺点, 改掉一切坏毛病, 而一有问题或违纪, 就去责备他们, 惩罚他们;慢两拍, 放一放, 冷处理, 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 更是一种教育艺术。校长要引导教师明白:在学科教学中, 不能像做工程一样赶时间、抢速度, 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 要把握张弛有度的课堂教学节奏, 给学生留足思考、理解与品悟的空间和时间, 多一些等待与期望。

2. 教育是“放”的艺术, 不能束缚。

在我看来, 现实的教育不理想, 理想的教育不现实。中学教育的现状, 仍然是束缚的多而解放的少。作为品牌运动鞋, 耐克运动鞋有一句很具有诱惑力的广告语----“只管去做”。这句广告语不但恰到好处地传达了耐克品牌的体育精神, 而且从消费者的角度传达了一种生活方式, 那就是放大运动活力, 增强自我意识, 锻铸自信人生。它对我们校长的启示是:相信教师, 相信学生, 大胆放手, 让教师自己做教学工作的“首席执行官”, 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生活的“首席执行官”。

1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提出“教育即解放”。解放就是放手, 就是让教师、学生“只管去做”。让教师、学生“只管去做”, 校长、教师需要勇气;让教师、学生“只管去做”, 校长、教师更需要智慧。比如, 在课堂教学中, 校长要引导教师学会放手。《课程与教学论》中指出, “自主学习活动的策略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放手, 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提高自主学习的成效”。新课程实验背景下的课堂要求教师要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 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 让学生自主进行归纳提炼和总结, 从而实现思路和方法的内化。这种教学方式, 就是课堂“留白”。这种放手, 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想学、乐学且会学。可以说, 没有教师的放手, 就没有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 也不可能有新课程目标的真正实现。

中学校长在教育的“收”与“放”的问题上, 应该有富于成效的行动力。既要当好思考者, 更要当好行动者;既要做行动的思考者, 更要做思考的行动者。满世界都是路, 我只选择自己的脚步!

3. 教育是“看”的艺术, 不能主观。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 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矛盾交错在一起。校长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要像歌词唱的那样“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要在发现中, 作出理性和科学的判断。镜像神经元的发现, 使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眼睛“刮目相看”:原来人的视觉是有思维能力的。他所看到的, 往往就是他所思维的, 所以叫“所见即所思”。由此, 校长应该明白:你的视觉和思考在一起的。要看全、看准, 不能主观臆断, 必须要有三种意识:一有焦点意识。英国科学家波兰尼举了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人手握铁锤把铁钉敲打进木板, 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此, 这就是他的焦点意识。但同时, 他还有附属意识, 比如手握锤柄要握紧, 要抓稳, 下手要狠, 这样敲打的效率才高。这个例子对校长有启示:管理要从纷繁复杂中看出主要问题, 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当然这需要管理智慧和决策能力。二有差异意识。一个健康的社会就像一片森林, 有大树小树也有花草,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充满活力与生机。教育也一样。教育要承认差距。校长看人, 看事, 看问题, 要树立差异意识。不要苛求每个教师都教得一样好, 不要指望每个学生都学得一样好。教育并没有再造功能, 既不能让学生平白无故地滋生出他没有的智慧, 也不能把固有的短板拉得很长。教育无非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质, 让美好的更加美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弱点, 并尽可能地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三有理性意识。当今教育, 乱象丛生。“愤青”们在报纸杂志、微信博客上, 连篇累牍地发表抨击教育的文章;“文艺青年”也呐喊“让数学滚出高考”;北京、山东、江苏等省市高考英语降分, 也引来非理性的“围观”。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最后大家都不讲理。情绪化语言多, 博人同情与笑。当我们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 要有一个理性的判断, 应该有“不管东西南北中, 抓住质量不放松”的笃定意志, 把学校放在心上, 把教师放在心上, 把学生放在心上, 把发展放在心上。

三、懂得依法依规办学:现代中学校长的行事之基

儒家思想虽然影响了我们两千多年, 但综观当下中国, 其社会结构主要是表儒里法, 和谐背后是高悬的法制之剑。当校长不能“乱劈材”, 不能“和尚打伞, 无法无天”, 一定要有法制意识, 一定要依法办学, 一定要常怀敬畏之心。

人生在世, 存乎一心, 心之所系, 在于有所敬畏。孔子讲, 君子有三畏, 一畏天命, 二畏大人, 三畏圣人之言。西方哲学家康德说有两件事物令他始终敬仰, 即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这些哲理性的语言无不深刻揭示了敬畏对于人生、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基督教徒的敬畏是人对上帝的敬畏, 伊斯兰教徒的敬畏是人对真主的敬畏, 佛教徒的敬畏是人对佛祖、佛法的敬畏。教育的敬畏是对真理的敬畏, 对生命的敬畏, 对自然的敬畏。

1. 校长必须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心存敬畏。

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校长要科学决策, 民主决策, 顺势而为, 依规而行;不能今天一个“新招”, 明天一个“方案”, 后天一个“章程”;不能独断专行, 自以为是;更不能“拍脑袋决定, 拍胸口推行, 拍巴掌总结, 拍屁股走人”。

2. 校长必须对学生这个鲜活的生命体心存敬畏。

现在都说“以人为本”, 其实很多人并不懂“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批判宗教神学的核心理念, 它标志着人的觉醒和人性的复苏。校长对学生心存敬畏, 就是以开阔的视野, 从历史的高度, 关注学生一生的幸福, 由此关注教育的现实与未来, 每时每刻把学生的尊严与权利、学生的自由发展看得高于一切;应该像《雨花石》歌词那样“千年以后繁华落幕, 我还在为你守候”。

3. 校长必须对非教育现象保持高度警惕。

由于对教育缺乏应有的敬畏和尊重, 教育领域中出现了许多非教育现象。

比如, 借着改革的幌子, 可以不备课, 可以不改作业;以质量为借口, 可以不尊重学生, 可以让学生陷入“题海”;以安全为托辞, 可以把学生禁锢在教室, 可以不组织活动, 等等。校长还是要有胆量和气魄, 敢于抵制各种“非教育现象”, 不能有羊群效应式的随从心理, 也不能有因噎废食式的胆怯心虚。

上一篇:某内部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下一篇:增强党员干部党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