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2023-05-12

第一篇: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作者:安徽省阜南县许堂乡农村经济与统计服务站 刘正敏摘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适应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加快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关键词: 机制创新 惠农政策高新技术 现代农业

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今后的五年也是我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五年。当前,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宏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大背景下,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既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可以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加工原料。随着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实施,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农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等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没有得到遏制。这是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关系到新形势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全局,是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迫切要求。

新形势下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

本文作者简介:刘正敏,男,1977年10月出生,安徽省阜南县人,大学本科学历,农业经济师。1

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着力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安徽实际的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一、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深刻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和科学内涵,立足农村,跳出农村,坚持以工业化的思路指导农业,以市场经济的理念经营农业,以现代管理方式改造农业,用现代的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扶“龙头”,强产业,带农户,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放在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上,由资源初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和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转变,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信息化等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积极培育和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

二、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科技是农业突破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物质投入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转变。实行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注重研发和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

新,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积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依靠新型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

三、加快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础。要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基本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批发市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组织形式,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转变。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农地承包权,建立流转市场,积极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增加农村集体积累。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要从微观和宏观多个层面和统筹城乡发展层次上创新农业发展机制,切实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推进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加大公共财政支持“三农”的发展力度。鼓励农民与科技人员、工商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投资和合作经营,培育一批新的农业创业主体。

四、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推进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向实施可持续发展转变。要培育低碳农业的管理理念,提高低碳农业的技术含量;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高效种养生态循环、节水

节肥节药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乡村新能源,积极推广沼气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农村用能结构多元化。

五、依靠农村“阳光工程”农民培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依靠新型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

本文参考文献:

1.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2008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2.李秉龙、薛兴利主编的《农业经济学》教材第二版,

2009年1月1日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第二篇:XX 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情况汇报

乡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依靠科学发展,建设以生态 文明为主的农业产业是广大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几 年来, XX 乡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促进 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不断强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扶 持力度,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发展健康、速度快、拉动 力强的态势。

一、基本情况 (一乡情概况

XX 乡位 于 XX 县西 南 部, 全乡行政区域总面积 174350亩 (其 中地方集体地 41190亩,农场国有地 133160亩 ,辖 3个村委会, 1个乡办橡胶场, 18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有 4613人,总户数 为 1163户,其中农业人口 3963人, 924户,农村劳动力 2449人。 全乡农业用地总面积 41190亩,其中耕地面积为 12462亩,林地面 积(包括果园地为 28518亩,水产养殖用地面积为 210亩,人均 耕地面积为 2.7亩。

(二发展状况

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委、乡政府认真积极开 展“技能型”乡政府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全乡兴建起了种养小型产业的风气, 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取得一 定成效, 如种植香蕉、 竹子、 养猪、 养鱼、 养鸡等得到很好的突破。 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0年末, 全乡累计国内生产 总值 (GDP为 2366万元, 同比上年增长为 7%, 乡本级地方财政年预 算收入 58.7万元,人均 GDP 为 51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034元 , 同比上年增长 21%。

二、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状况

XX 乡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良好,四季如春, 雨量充沛, 土壤肥沃, 年均气温 23.3ºC , 适宜多种农作物和家畜禽

生长。由于全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发育程度较低,群众观念 落后,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结构单一, 群众增收十分困难。 近年来,为有效破解群众增收困难这一难题,乡党委、乡人民政府 立足自身优势, 积极争取上级扶持, 在适宜区大力发展橡胶、 甘蔗、 木薯、竹子、香蕉、南药、花梨等种植产业和“三鸟” 、猪、鱼、 蜂等养殖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橡胶产业

我乡是个传统的农业乡,多年以来,橡胶产业一直是我们的主 导产业,同时也是特色产业,当前正处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期,橡 胶工业仍将继续保持强劲态势,对橡胶的需求还将持续增长,我乡 民营橡胶的发展态势比效好,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很高,目前

全乡橡胶种植面积 17100亩,其中开割橡胶 7200亩,未开割橡胶 9900亩,年产干胶 450吨,实现总产值超 900万元。

(二 甘蔗产业

由于我乡气候条件良好,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多年来,我们 立足于本乡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大力开展了以下水田为主结合适宜的坡地种植优良品种的甘蔗。 现 全乡种有甘蔗 3760亩,年产甘蔗 1.2万吨,亩产 3.2吨,实现产 业总产值达 630万元。

(三 木薯产业

木薯作为一种富含淀粉的块根作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多 年来, XX 乡抓住机遇, 充分发挥优势和潜力, 大力推进木薯栽培的 良种良法, 促进木薯特色产业发展, 使全乡木薯种植面积达到 3650亩,鲜薯产量达到 6000吨,实现木薯产业年产值超 430万元。 (四 竹子、香蕉、南药、花梨产业

全乡统计现种有竹林总面积 543亩, 主要分布于牙加新、 拉什、 红春、金松、孟果、 XX 新等村,除牙加新村和拉什村分别有连片种 植共计 162亩外,其余的无成规模种植,均为点状分布,以“五边 地”种植居多,主要品种为麻竹、粉单竹、四季竹、

甲竹、青皮竹 等; 2010年,全乡实现竹、香蕉、南药、花梨等产业总产值达 100多万元。

(五养殖产业

自 2010年“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乡传统 养殖业数量有所回升, 养殖罗非鱼较 2009年增加了 155亩, 达 218亩, 新增养猪专业户 14户, 新增养鸡专业户 9户, 鸡年出栏达 5.1万只,新增养鸭专业户 2户,新增养鹅专业户 2户,新增林下养蜂 35户。 2010年,全乡实现养殖产业总产值达 100多万元。种养结 构调整优化,特色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三、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了由乡人民政府乡长任组长, 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和实施 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组和实施组。形成了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 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 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 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

(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群众积极进行产业结构 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加强科技培训,不断增强群众的 科技意识,提升产业化水平。

(四与各项工作有机结合

把产业结构调与加强党的建设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 部的带头作用,率先垂范,培育专业户,树立典型,以点带面。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全乡产业结构调整和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受自 然、社会等因素的制约,此项工作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旱灾、水灾、山体滑坡 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产业化发展。

(二群众观念落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

群众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不高,商品意识淡薄,存在着“种粮 为糊口、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的观念, “等、靠、要”思想 严重;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 自足的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缺乏参与热情,疏于管理,产业发 展不平衡。

(三缺乏必要的投入

由于乡财政困难,上级扶持资金有限,群众经济收入不高,导 致农业产业发展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优质产业化发展水平,使产 业的效益与质量大打折扣,缺乏市场竞争力。

五、下步工作打算

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积极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创 新工作方式,千方百计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依靠科 技,加快产业化进程。

二是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对现有产业实行农、工、贸一体化 经营,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种养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例如今年 我乡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进行生姜种植推广,今年的计划任务是 400亩,现已完成备地, 4月 8日由县扶贫办已向我乡拉什村和红 春村农户扶持提供 37500斤姜种,目前正在催芽阶段,预计近期便 可下种,按每亩 300斤种,可种植 125亩。

三是注重示范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逐步组建 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 为农业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建设各类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 环节,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 持下, 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抓好农业产业发展, 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第三篇:关于如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关于如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内容,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当前所极为关注、推进的一项重大农村经济工作。在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乡镇党委、政府如何做好引导工作和发挥应有作用,结合金石镇实际,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金石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状况与成效

金石镇是一个传统型的农业乡镇,全镇人口36700人、劳力19000多人,耕地13251亩。同我市众多的农业型乡镇一样,农业产业结

构多年都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业经营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加慢。长株潭一体化以来,为适应农产品市场变化的新形势,在上级的引

导、支持下,金石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设施农业为主攻,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打造长株潭的“茶篮子、花园子”。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坚持以盘活土地资源、加快结构调整为主线,确立了改造传统农业(水稻、牲猪)、壮大新兴产业(油荣、玉米、蔬菜、畜禽饲养)、发展特色产业(金银花、晒黄烟等)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思路,倾全镇之力,催生和壮大具有市场优势和发展

前景的农业支柱

产业、产品/使全镇的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新的局面,产生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全镇水稻面积31000亩,建立了石坝、文星、益民三村连片

1000亩水稻高产示范片。油荣种植面积9500亩,建立了月形油茶300

亩连片示范区,蔬茱面积4000亩,玉米种植面积1000亩,新开发金银花种植800亩、晒黄烟500亩。苗木800亩,有石坝生态科技园规模特色农产品基础不断壮大,其主要品种有玉兰、桂花、罗汉松等·生猪出栏14.

5万头,禽20000羽,全镇新增规模养殖火户14户,小型养殖户60户,农户养殖产

业进一步发展壮大。2010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

15亿元。

二、农业结构调整对金石镇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是释放结构能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调整农业结构是金石镇发展经济的需要。

金石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决定着我镇经济发展的全局。据调查,2010年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

15亿元,井中农业收入占68%以上。我镇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决于农业结

构的改变。

(二)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增收奔小康的关键。

通过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镇党委、政府积极引进油茶、金银

花、晒黄烟等经济作物,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三)农业结构调整是21世纪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长韶娄高速公路的修建等,金石镇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较好的变化,因而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推进“三农”工作的核心。因此,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心,坚持开展好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

争优“红五星”工程等活动,同时,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

组织进行村党支部负责人届中考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干部威性,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

(二)筛选与论证产业发展点。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首先要针对产业生成与发展的资源、市场、技术、政策等条件进行分析与把握,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催生与发展的产业、产品,并对有可能形成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

0进行科学论证和重点选择。镇党委、政府,把寻求和发现产业项目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是,依

据镇情特点、产品市场前景、农民的生产实践、上级的有关产业政

策导向、外地的发展经验、有无技术上的先进性等。

(三)科学规划、宣传发动。

对确立的产业项目,镇党委、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区域、规模、阶段及实施方式、方法进行整体设计与统一规划。为调动广大农户参与产业经营的积极性,镇党委、政府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动员,如召开多层次会议,组织村干部、农户代表到外地考察,印发宣传资料等,使农户对项目的意义、前景、收益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进而激发出参与热情,使之逐步成为产业经营上的主体。

(四)组织协调,为产业实施提供条件。

农户是产业经营的主体,因而在具体的实施中,镇党委、政府组织协调有关农业、水利、银信、科技、水利等有关部门及人员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条件,开展好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的难题与困难。为解决农户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在项目论证,制定规划时就让镇信用社参加,以增加其对产业上的信心;一方面由村、组组织协助信用社做好信贷

工作。同时,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还与有关的经

销组织联系,为产品的销售疏通渠道。为解决技术问题、由镇党委、政府出面聘请专家顾问和技术人员,让其对全镇农业生产进行技术指导。

(五)出台有关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为发育、壮大所确立的农业产业,镇党委、政府适时出台一些支持性政策。如对积极参加支柱产业经营的农户,特别是对专业大户,在协调资金等方面优先对待;对经营成效较佳的村和农户给以精神和物质上奖励;鼓励支持

村干部带头兴办示范片,并对其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等,使全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可能多地得到政策上的保障。

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思想观念还未完全转变。

几年来的结构调整虽然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未从根本解决。一方面,由于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结

构调整的认识比较模糊,调整结构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产业结构

调整的进程。

另一方面,受传统社会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民难以接受政府产业结构

调整的信息,小农意识使他们窃于探索、不敢冒风险。同时,文化

程度较高、有一技之长、信息灵敏、择业观念强、敢于尝试风险的

农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务农的主力军基本上是老年人和妇女,受传统生产观念影响,这些人产业结构调整意识淡薄,导致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结构与市消费、农民增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

(二)农产品品种单一,质景不高。

从目前来看,我镇生产的农产品品种单一,产业逐步趋于雷同,经济作物的种植仅停留在油茶、油茶、金银花等几类上,无法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

(三)农业生产分散,缺乏规模。

农业生产主体仍然是多个分散经营的农户,势单力薄,缺乏规模,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难以发挥现代农业规模效益,农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四)加工流通路径未建立。

全镇仅有油茶加工、销售公司一家,农产品生后环节开发经营不够,缺乏加工环节,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偏低,农民收入依然微薄。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尽管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不少农业生产仍存在“靠天吃饭”的问题,抗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当前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普遍陈旧老化,保障农业生产的能力有所减弱;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难以有效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

规划与科学管理。

五、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风险承载能力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突出重点,切实解决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的建设,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大棚、节水灌溉等生产设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组织

提高抗风险能力农民合作组织是联接农户、企业和市场的纽带,对于提高农户和企业的联姻,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利益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农业结构调研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培育规模经营大户,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户尤其是规模大户组建各类协会,加强引导和管理,推动产业规模集中经营,产品加工、贮藏、运销等系列化服务,充分带动分散经营的农户融人市场,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

收入。

(三)扶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要围绕提高重点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一条龙”型经济,探索公司+协会+农户的运行机制,让更多的农产品经过加工后提高经济价值,进入流通领域。按照“孵化培育一批,择优扶持一批,扶强做大一批”的原则,充分利用好上级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大型龙头企业。从我镇实际情况出发,主要是培育和发展优质粮、肉猪、油茶、金银花、蔬菜、苗木等产

业链上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带动,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农户产业

结构调整。同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兴办各种农产品加工企业,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规范化水平。

(四)推进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步伐。

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把土地集中连片经营作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采取入股、出租、联营等形式流转土地的使用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

优化种养结构,打造特色经济品牌,向一村一业、一村一品方向发展。同时,要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尽快把油茶、肉猪加工业培育成我镇农业主导产业。

(五)加快新型农民培训

提升农业科学化水平。不断探索现代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建立农民教育长效机制,以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为平台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工作,在培训内容上突出进行种植、设施农业等农业科技培训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第四篇: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意见

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意见

2011-02-16 05:13:00 来源: 甘肃日报(兰州)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关于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意见

(2011年1月21日)

“十一五”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粮食生产连创新高,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农村民生显著改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初步走出了具有甘肃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必须看到,农业基础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农村贫困比重大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实现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以上的高增幅,面临的困难很多,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细化实化工作措施,进一步凝聚支持“三农”力量,奋力夺取今年农业农村工作新胜利。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突出强调“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2011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的要求,突出稳粮、增收、强基础、惠民生,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首要任务,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六大行动”,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主要预期目标:农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粮食总产超过20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减少贫困人口40万人。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生产能力

1.努力实现粮食总产再上新台阶。围绕实现旱作农业区新增5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突出发展玉米和马铃薯;稳定油料种植面积,优化油料生产布局和品种;稳定发展小麦、大麦和小杂粮生产,加快形成与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粮食生产结构。继续实施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1000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工程,优化布局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努力实现粮食增产10亿斤,总产超过200亿斤。对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县(场)给予表彰奖励。

2.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突出抓好农田水利和耕地质量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规模建设以坡改梯和土肥水为重点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高质量做好8个县坡改梯农业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新修梯田150万亩,提升150万亩土地土壤有机质。大力支持高产创建示范片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整乡或整县(场)推进。进一步加大良种良法集成应用推广力度,在重点地区、关键农时推广抗灾增产实用技术,着力提高良种化、标准化率。实施植物保护工程,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扶持化肥等农资生产,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稳定价格、保证供应。

3.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集中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解决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抓紧制定和完善大宗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积极推广节本增效等新技术新机具,推进各种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推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年内完成在全省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任务,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4.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优化农机具购置补贴品种结构,支持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和区域适用性强的农业机械。继续发展跨区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服务,保障重要农时农机作业用油供应,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和技术培训。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机具利用率。支持农机工业技术改造,注重农机新产品研发,为设施农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提供先进适用的机械装备。

二、不断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5.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1000万亩优质林果工程建设,落实扶持政策和规划,加快发展苹果、花椒、核桃、葡萄、红枣等经济林果。重视发展林下经济。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机遇,深入推进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创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大面积推广高原夏菜,进一步提高蔬菜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制定扶持政策,加快葡萄酒产业发展。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推动制种企业并购重组,扶持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制种产业。落实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稳定中药材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加工转化能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做优地方性特色产品,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促进小杂粮、食用菌、百合、花卉、油橄榄、茶叶、枸杞、木耳、黄花菜、白瓜子等地方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乡村旅游。

6.加快发展以草食畜牧业为主的养殖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畜牧业生产标准化创建和规模化健康养殖,扶持农户家庭养殖。加快牛羊产业大县建设,扩大基础母畜,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草食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稳步发展生猪、家禽生产。发展饲料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抓好青贮氨化,加快秸秆综合利用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秸杆转化利用率达到50%以上。扩大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人工种草面积。加强饲料安全管理,从源头上把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关。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疫病综合防控能力。

7.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多渠道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扶优扶强骨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较大幅度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省级继续重点抓好草食畜、马铃薯、果品、中药材等产业21户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各市(州)要确定一批重点扶持的骨干龙头企业。注重引进一批有品牌、有实力、市场占有率高的精深加工企业,参与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提升产业化水平和层次。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联结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

二、三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支持张掖、武威、定西等地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建设。

8.进一步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强化农产品产销衔接,积极发展订单生产,推进农超对接,探索学校、大企业、社区肉菜连锁经营直销等运营机制,努力在流通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骨干批发市场改造升级。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努力稳定农产品市场,防止价格大起大落。择优扶持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兴办的加工、营销等实体,纳入享受优惠政策范围,着力增强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的能力。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规范农产品收购秩序,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恶意炒作、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积极拓展外销渠道,提高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

9.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劳务市场需求,继续抓好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培养一批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把就地就近转移和外出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农民就业的领域和层次。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服务和权益保护,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劳务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支柱作用。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的扶持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对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及时解决进城落户和相应待遇,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注重制度建设,切实解决好社会保障、子女上学、住房租购、公共卫生、文化生活等实际问题。

三、以水利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10.加快推广高效节水技术。继续实施1000万亩高效节水农业工程,完善规划,新增高效节水面积350万亩。抓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区,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开展农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加大田间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加快节水型高效农业发展。积极争取立项建设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级高效节水示范区。

11.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抢抓国家加大水利建设的历史机遇,用足用好支持政策,继续抓好跨区域、跨流域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引洮供水一期及配套、盐环定扬黄续建甘肃专用工程建设进度,抓紧做好引洮二期前期工作。全面完成重点小Ⅱ型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任务。推进引大入秦工程供水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引洮济合、引洮入潭、靖远双永、会宁北部等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因地制宜兴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

12.加快中小河流域治理。全面实施列入国家规划的渭河、泾河、洮河等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继续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做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淤地坝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00平方公里。

1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五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等国家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完成国家年度计划任务。继续抓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功能区、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一期等工程。争取开工建设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和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与生态恢复规划项目,启动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抓好张掖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工作,鼓励发展循环农业。抓好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14.深化水利改革。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构建完善的水利建设和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

四、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15.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两州两市”和革命老区为重点,以贫困程度深、集中连片区域为优先地带,以促进特困群众快速增收作为首要任务,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对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的重点县,按照整体规划、集中投入、综合开发、合力推进的原则,制定实施开发攻坚工程规划,整合资金、项目,统筹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社会事业建设。实施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年内基本实现全覆盖。确保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实现40万人脱贫目标。 16.加强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为基本模式,在具备产业开发条件的地区,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性主导增收产业,形成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充分发挥科技扶贫作用,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在动力。

17.加大智力扶贫力度。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对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贫困人口,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生态移民。对生存发展条件极差的贫困地区,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扶贫工作的突出位置,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定不移地走教育移民的路子。坚持以农村“两后生”培训为重点,深入开展各类农业适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有序转移,逐步实现劳务移民。继续实施以工代赈和异地扶贫搬迁工作,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18.加强社会帮扶工作。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扶贫部门综合协调作用,加强国家对口部委和对口省市帮扶援建项目的衔接,推进东西扶贫协作。积极开展党政机关定点扶贫,进一步组织动员军队、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扶贫工作,形成扶贫开发的合力。重视扶贫开发宣传,营造全社会关注扶贫、支持扶贫的良好氛围。

五、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19.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继续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150万人口的安全饮水,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抓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采取多种方式尽快解决农村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启动“十二五”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实施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加快县通二级公路建设步伐,加快乡镇、建制村油(水泥)路建设,加强村庄道路和田间道路建设,实施国有农场、林区公路“通达工程”、“通畅工程”。鼓励和支持客运交通一体化,改善农民群众出行条件。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0万户。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改造。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工程管护责任和措施,解决管护费用,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20.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政策,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的国家资助向农村倾斜。抓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保险水平和最高支付限额,继续招聘医学类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卫生院工作。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乡村邮政所站、农家书屋、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农民健身场所等惠民工程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21.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转移接续办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加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着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扩大试点范围。研究制定和完善进城务工农民、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健全农村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加强农村孤儿保障制度,费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推进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关心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六、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22.落实财政扶持政策。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切实落实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政策,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突出水利的公益性质,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建立城市资源为农服务长效机制,各部门安排各类资金和项目时要切实向农村倾斜。

23.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认真推广永靖县落实惠农政策和漳县“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经验,省委农工办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通报结果。继续完善“一册明、一折统”发放惠农资金制度,建立和完善惠农资金发放管理和监督办法,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户。继续争取国家扩大对我省农业补贴的种类和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新增补贴适当整合、集中使用,重点向主产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继续落实好小麦、玉米、棉花、水稻、青稞等良种补贴政策,加大对马铃薯良种和以生猪、肉牛、肉羊为主的畜牧良种补贴支持力度。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扩大机具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比例和标准。

24.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总结推广整合财政资金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成功做法,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在全省选择不同类型的县开展试点。通过规划引导、统筹安排、明确职责、项目带动,进一步加大对各类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集中用于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加强涉农教育培训资源和经费整合,统筹规划和使用各类培训设施、经费、师资等资源。深入研究涉农资金整合与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抓紧建立涉农投资规划、项目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机制,完善投入管理办法,发挥资金最大效应。

七、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25.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试点。兰州、金昌、嘉峪关3市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上迈出新步伐。1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县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市(州)所在地的区和有条件的县(市、区)也要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评价考核办法(试行)》和《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县试点工作评价考核办法(试行)》,对试点市、县进行中期评估与年度考核,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切实发挥好试点的示范引导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扩大新农村建设试点范围,突出特色,在一些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因地制宜推进小城镇建设,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26.加快农村重点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覆盖耕地、林地、草原等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总结推广各地依法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经验,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扩大征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因地制宜开展统一经营服务。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有序推进配套改革。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组织实施森林抚育和造林补贴试点。加快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

27.大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健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的激励机制,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和业务的财税等政策支持力度。各类金融机构要增加“三农”信贷投放,特别是增加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保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坚持地方性金融机构改革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并重,通过机构、资源、项目整合,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加快推动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大力发展小额信贷,总结推广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经验,扩大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业务,积极开展农村信用合作。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和支付环境建设。继续推动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工作。抓紧研究制定建立农村金融担保体系的政策措施,破解农民贷款难问题。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资金投入,将玉米、藏区牦牛、藏羊、青稞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研究建立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28.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展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防止产生新的债务。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大幅增加奖补资金规模,提高奖补标准。进一步深化供销社改革和农垦改革。

八、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三农”工作水平

29.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落实“重中之重”的要求,切实担负起领导农业农村发展的责任,做到精力不转移、劲头不减弱、工作不松懈,确保完成“三农”工作目标任务。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三农”工作,县(市、区)、乡镇党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建立健全抓好“三农”工作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在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表彰奖励,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解决“三农”问题有使命感、做好“三农”工作有成就感。注意发现和培育典型,运用典型推动工作,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的作用。涉农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30.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抓好会宁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经验的推广。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进一步推进农村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进一步推行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加强农民工中党的工作,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进一步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重视农村妇女、共青团、民兵等村级配套组织建设。

31.切实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以县乡村换届为契机,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选好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以落实“一定三有”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开展公推直选村党组织领导班子试点。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村干部报酬。继续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给予更多关怀,促其健康成长。推进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建立健全农村老党员、困难党员的关爱关怀制度。

32.切实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全面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广泛开展村干部勤廉双述、村民质询和民主评议活动。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集中力量解决好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环境保护、涉法涉诉等方面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

33.切实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渠道,做好农村信访、调解和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切实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农村创建活动,重视农村警务建设和消防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应急反应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

做好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实现“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对推动我省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切实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全省“三农”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第五篇: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学习活动剖析材料 单位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学习活动剖析材料

据局部署要求,我局在第一阶段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进了共识。结合我局工作的实际,对我局现有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检查,形成了初步的分析检查报告。

一、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学习活动取得的成效

二、工作中存的问题

1、重政治学习,但理论素养提高不够迅速。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的自觉性不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业务、轻学习的倾向,学习制度坚持不够好,学习计划落实不到位,有时遇到工作忙时,冲淡政治学习,存在以干代学的问题。组织的集中政治学习坚持不够好,有时参学率不高,政治学习不能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针对性不够,学习制度遵守不够好。二是学习的系统性不够。对理论学习缺乏钻研,对知识的学习不够,知识面比较窄,没有很好结合工作作深入的思考,遇到问题往往不能很好把握。

2、重学历教育,但整体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由于近几年来从省局到市县局普遍重学习

抓培训,目前我局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已提高到80%以上。但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取得的“党校”文凭,存在“专业”不对口现象,“单一型”人才较多,也有一部分人员实际技能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地税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专业素质整体不强。高素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岗位、公文写作岗位、法规岗位等人才缺乏;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人员不多;熟悉税收政策法规、有较高稽查施展技巧的人才太少。

3、重制度遵守,但创新意识不够强。我局严格按照省新区局要求,围绕组织收入工作,坚持依法治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力保证,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但是工作思路不够宽,不能从尽善尽美、时时处处争一流的标准上去把握,对地税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行之有效的对策,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工作思路。从实际工作中看,也不失有一些创新的举措。但从目前的工作要求看,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创新的思路还不够宽阔,层次还不高,求稳求安,缺乏探索创新、敢于碰硬的勇气,敢试敢闯、求新求变的意识不够强。

4、重制度建设,但督查管理有待加强

通过近几年建设,我局逐步完善和形成了涵盖工作管理、业务管理、行政管理等大而全、小而细的制度考核体系及作业文本,并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但存在制度

好而落实不力和执行力不够强的现象。平时督查和执法检查的次数不够多,处罚力度不够重。

5、重施教式布置,但有时缺乏“灵活”式管理

近几年来,地税“中心工作”齐头并进,环环紧扣,特别是在我局表现尤为明显,20多名干部职工负责138平方公里的税收管辖职能,一人多岗现象严重,加班加点工作非常普遍,干部职工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很大。而与此同时,受场所、路程和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集体组织开展的娱乐活动不够多,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多彩,税务干部缺少活力,工作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

6、重干部激励,但方式方法尚显不足

虽然建立健全了奖惩、考核办法和制度,但受考核兑现不及时,有时不可避免地存在多干不多得,少干不少得的平均主义现象。特别是阳光工资后,奖金作为物质奖励最主要表现形式,失去了原来的激励作用。

三、整改措施

1、树立新的学习观。使大家摒弃那些因循守旧、不合适宜的旧的学习观念,摒弃“一张文凭管终身”旧的学习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受益”新的学习理念。摒弃“学习与工作相互矛盾”旧的学习观念,树立“在学习中工作、

在工作中学习”新的学习理念,树立紧跟形势发展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全新的学习理念。

2、加强培训,提供队伍素质。一是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坚持差别化培训、个性化教学,按需培训、贴近实际,尤其是要分层次、分岗位、分类别地组织干部培训教育,努力做到针对不同的层次对象、落实不同的培训方法。二是拓宽培训渠道。综合运用委托培训、合作培训、自主培训等多种途径,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集中辅导与在职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参观考察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提升培训效果。三是用好内部教学资源。针对新的税收政策,新征管系统的操作运用,以及上级工作中的新要求,采取分级分类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由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负责授课,开展业务技能培训,着重解决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3、坚持科学创新,探寻发展路子。创新是一个单位持续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在遵守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大家找捷径,求发展。定期召开创新展示会,设立优秀创新项目奖,并对获得创新奖项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公开表彰奖励,激发大家持续创新,大胆创新,愿意创新的意识和信心,从而推动工作的开展。

4、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队伍活力。一是创新税务文化建设载体,充分发挥工、青、妇、团组织作用,积极开展健康、活泼的文体娱乐活动,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二是重视精神激励、情感激励和行为激励等非物质激励,激发工作活力。通过通报、会议等手段和渠道,对先进事迹进行表扬和宣传,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营造典型示范效应。坚持和完善干部谈心谈话制度,注重加强与干部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沟通,经常开展与干部谈心谈话活动,了解情况,沟通思想。关心干部的身心健康,坚持和完善干部定期体检制度,坚持干部休假制度,保证每人每年能有一段集中的休息、放松和调整的时间。

上一篇:中班科学溶解教学反思下一篇:中班果美术壳贴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