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23-05-22

第一篇: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发展方式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影响

从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现行发展方式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或矛盾。

(一)内外部经济不协调。突出表现在贸易顺差的持续大幅度增长和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累积上。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对外开放战略的长期有效实施,也不利于国内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容易引起国际贸易纠纷和遭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二是发展成果的共享性较差,资源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三是造成流动性过剩,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形成不利影响。

(二)消费与储蓄关系失调。长期以来,由于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消费率一直相对较低,储蓄率一直相对较高。分析本世纪以来中国国内总储蓄率上升的源泉,一个显著特点是,从2000年到2008年,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的储蓄额占全国增加值总额的比重都上升了,分别上升了5.

49、2.

55、7.77个百分点。从中可见,中国国内储蓄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企业储蓄和住户部门储蓄。

(三)传统竞争优势减弱的同时技术进步推力不足。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提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过去几乎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的转变,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已经开始逐步减弱。二是随着中国资源价格改革不断深入和环保力度不断加大,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也在逐步减弱。三是随着中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模仿、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空间越来越小,由后发国家地位所决定的低成本适用技术优势也在逐步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并成功应对资源环境方面的严峻挑战,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通过增强创新能力,使技术进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中逐步发挥主导作用,实现竞争优势的转换和升级。但总体来说,中国经济仍属于粗放式增长的经济,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两点:一是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规模上的大国地位不甚相称。二是创新能力仍然不强。

(四)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增大。中国人口规模比世界上现有56个高收入国家的全部人口之和还要多出3亿多。如此规模的人口进行现代化,相当于把过去一两百年来世界范围的现代化历程在中国重演一次,而中国既不具备发达国家在发展早期所具有的相对宽松的国内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也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开拓殖民地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资源。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正赶上世界范围新一轮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客观上使中国面对的资源环境挑战更为严峻。

(五)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二是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发展不足。

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体制性矛盾及其影响

中国发展方式存在的上述问题,既与中国的发展阶段有关,也与中国国情特点有关,但最关键的,还是与中国经济体制存在的缺陷有关。因此,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最重要的,就是要准确把握这些深层次体制性根源,深刻分析其影响发展方式的路径,找到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

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四个体制性因素,一是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未能充分反映其稀缺性和市场供求状况。二是社会性规制制度不完善、政策执行不到位。三是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四是国有企业现行制度安排存在缺陷。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国有企业一方面以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成本甚至是零成本获得这些资源,形成竞争优势,获得超额利润;另一方面,获得利润后又不向全民的代表者政府支付红利,而是留在企业进行投资,成为企业储蓄,从而既导致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又导致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不合理。

体制性因素对发展方式的具体影响机制则包括:

第一,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影响机制。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问题的体制性根源主要是两条,一是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问题,二是社会性规制不到位问题。

第二,对技术进步推力不足的影响机制。导致技术进步推力不足的体制性原因,除资源和要素价格不合理、社会规制性政策不到位等导致的节能降耗减排创新需求和动力不足之外,还有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不完善。

第三,对内外经济不协调的影响机制。资源价格不合理、社会性规制不到位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这三个体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中国产品的不完全成本和竞争力虚高,而这正是内外经济不平衡的主要诱因。

第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影响机制。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收入差距大;二是基本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不仅均等化程度低,而且水平标准也与中国现有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不相适应。

第五,对消费储蓄不协调的影响机制。储蓄与消费关系失调直接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居民消费倾向降低;二是收入分配体制有问题,企业收入份额增加多,居民收入份额下降多,制约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居民消费倾向下降,主要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不健全、保障水平低、居民在消费方面存在后顾之忧等相关。而收入分配不合理、企业比例上升、居民比例下降,则是上述四个体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建议

针对发展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深层体制性缺陷,“十二五”时期应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产业中高端竞争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和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战略重点方面,取得突破。同时,要着力的政策重点包括:

第一,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首先,要加强对非传统资源的产权界定和保护。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中国资源税费制度,改革计征办法和征税标的,合理确定税费标准的调整机制;并参照国际经验,立足国情,改进资源税费在不同利益主体和不同利用相关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再次,要着力推进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利率、汇率等要素价格体制改革。

第二,切实加强对资源、环境、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社会性规制,正确和有效发挥政府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作用。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有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重点解决法律体系不健全和标准不合理的问题。其次,增强社会性规制执法的约束力和严肃性,特别要避免短期调控政策考虑对规制政策的影响,或将社会性规制政策作为短期调控政策加以使用的做法。再次,要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信用评级、调查审计、认证认可、公正仲裁等专业性中介服务,充分发挥其在增强社会性规制政策有效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要把对资源环境、质量安全等的管理纳入对各级干部的考核当中,从体制机制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切实贯彻。

第三,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变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状况。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改变那种把社会保障仅仅视为一种社会福利的观念,充分认识社会保障对于扩大内需、提升人力资本、促进技术进步、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等的积极作用。其次,要以实现基本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提升统筹层次,努力改变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不接续的状况。在这方面中央政府尤其要发挥主导和关键作用。再次,要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和相关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改进中国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在公共服务事务方面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各地政府都有充足收入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最后,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立法的层次,增强相关法律的权威性,使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提供有法可依。

第四,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剩余分配机制。要积极探索完善国有企业利益分配的有效途径。建立国有资产(国企股份、国有土地和资源等)及其收益补充社保基金的长效机制。同时,将国有企业利润按合理比率进行“分红”,上缴国家财政,彻底改变国有企业实际上在无成本地使用国有资产的状况。调整国民收入和国有资本收益的分配结构。

第五,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强化政府在非商业化基础知识领域的作用,弱化政府在应用技术和商业化技术领域的作用,相应改革政府研发经费投放机制和政府科研机构。真正确立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

位,通过开放市场准入,“逼迫”企业创新;通过加速折旧等政策,扶持企业创新。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创业,在创业中创新,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改革大学和科研机构,使其在竞争中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切实承担好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应有的作用。

第六,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消费政策,促进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消费模式。一要完善消费品价格政策体系。二要完善税收体系。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大幅度提高筵席和奢侈品税率,变消费税主要从生产环节征收为流通环节征收。三要建立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严厉制裁过度占用和消费重要资源、尤其是过度占用和消费土地、水等不可贸易资源的行为。

作者:张军扩 侯永志 刘培林

第二篇:借鉴台湾农业成功经验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借鉴台湾农业成功经验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009年9月9-18日,以省农业厅副厅长赵兴泉为团长的浙江省农学会农业考察团一行7人,赴台就台湾的精致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营销、农民组织、农业支持保障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考察,就浙江与台湾农业合作进行探讨交流,就学习借鉴台湾现代农业建设经验,推进浙江农业转型升级进行思考,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台湾农业的主要特点

台湾地区地狭人稠,境内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有耕地1290万亩,农户78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占总人口的19%。台湾农业总产值为4000亿元新台币,占经济生产总值的3.3%。台湾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精致农业发展较快,主要呈现六方面特点:

(一)基础设施十分完善。台湾农田经过70、80、90年代三次大规模整治,基础设施齐全,田间三面见光,排灌沟渠配套,水泥铺设的硬底化机耕路四通八达,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台湾的农田沟、渠、路等基础设施以及田间地头的道路硬化等,全部由各级财政投入,田内部分由土地所有人承担。农业生产基本形成了“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生产格局,如台南的兰花、嘉义的香草、池上的大米等。

(二)科技水平处于领先。台湾建有世界重要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亚蔬-世界蔬菜中心。农业科技发达,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新技术研发、品种改良、农业设施、农业机械等方面在国际上都处于较领先地位。科技让台湾成为国际蝴蝶兰种苗输出基地,享有“蝴蝶兰王国”美名。

(三)质量安全监管严格。台湾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十分严格,建有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齐全的农产品安全标准。管理部门职责明确,检测体系健全,由农业委员会、卫生署、标准检验局三个部门承担农产品进入市场前的检验、市场销售农产品的检验、进口农产品的检验。严格实行农产品追溯和市场准入制度。

(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台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已有20多年历史,已成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主要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休闲牧场、教育农园等几种类型。台东县鹿野乡永安村永安社区充分利用当地有名的福鹿茶茶产业基地,结合农民庭院绿化改造和利用原有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休闲观光,其观光收入主要用于壮大农村社区经济,改善社区设施,提高农友福利,形成良性循环。

(五)农民组织功能齐全。农会是台湾分布最广、影响最大、最为完善、功能最为齐全的农民组织,服务涉及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领域。根据农会法,农会分为乡镇农会、县(市)农会、省农会三级,分别接受同级相应农政部门的指导。农会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大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能为农民提供金融、科技、营销等方面的服务。金融服务是农会最大的盈利项目,近10年来占农会总盈余的98%以上。

(六)政策保障力度较大。台湾农业有关法律法规健全,对基础设施投入、农田休耕、农业推广经费来源、农业保险等都有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农业生产补助力度较大,政府对农业机械、各级农会兴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设施设备给予50%以上补助,高的可达80%,并免征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率为5%。实行农产品保护价收购。以高于成本20%的价格向农民收购稻谷,为了解决稻米生产过剩问题,农民如果将稻田改种玉米、高梁、大豆等其它作物,可得到每公顷1000公斤的稻米补贴,休耕田则可得到1500公斤的稻米补贴。对60岁以上老年农民每户发放每月6000元福利津贴,每年约73万户农渔民受益。

二、台湾农业的几点启示

浙江与台湾在地理位置、山水资源、农业产业等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精致农业是我们共同的发展目标。台湾农业成功经验对我省农业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台湾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农村城镇化率达80%以上,农村与城市已基本融为一体。要借鉴台湾对农田基础设施整治的成功经验,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运作机制,整合各级财力,分期、分片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集中整治,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二)健全育繁推农业技术体系。台湾农业科学研究、农技推广、农民培训体系健全有效,职责分明。建立了科研、教育、推广相结合的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包括经费充分保障的“农委会”下属的农业改良场(所)推广体系(“农委会”每年都拨付专项推广预算)和农会自上而下农事推广体系(《农会法》规定农会收入的60%以上必须用在农业技术推广)外,还有大学的农业推广体系。要借鉴台湾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模式,加强良种育繁推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大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选育,鼓励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扩大优质良种覆盖。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借鉴台湾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农产品安全标准。加快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加强重点县(市)产地检测站建设,严把农产品质量准出准入关,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依法严格处理生产销售农残超标农产品行为。同时,制订激励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质量体系认证。

(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近年来,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很快,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6万多家,但仍然存在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服务功能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要学习台湾农民组织的运作经验,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升质量;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中的作用和,提升其服务功能,除参与技术服务、产品营销外,也可以参与村镇银行建设、信用担保等金融服务,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各级政府财政扶农的主要载体,确立其农村市场经济主体地位。

(五)拓展农业休闲观光功能。我省农业旅游资源丰富,要借鉴台湾“农委会”专门颁布休闲农业的管理办法,鼓励农民举办各种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的做法。同时,台湾畜牧业在休闲观光农业中的作用值得借鉴。这次考察的花莲县新光兆丰农场,是一个以休闲观光为主的牧场,其中包含了大量畜牧业内容,这个观光农场占地726公顷,分农业区(水果、花草等)、牧业区(观赏动物区和家畜饲养区),还有食宿区、游乐园等。在牧业区内,经营着一个360头的奶牛场,其中犊牛和培育牛饲养区对游人开放,允许人们观看牛群、饲喂饲料,而成乳牛区则不允许参观和接触人群,所产的牛奶直接供人们在场内消费。我省观光农业中畜牧业内容较少,可以因地制宜发展。

(六)注重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据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韩选棠教授介绍,过去台湾新家园建设也以道路硬化为主,近几年借鉴欧洲等地农村建设,注重保持水土流失,推行绿房子建设,农村道路已进行重新设计改造,变灰化为绿化,硬化为软化。在新农村建设标准中修改有关道路硬化标准,提倡房前屋后和农田道路砂石化,道路两旁绿化和农田生态,池塘、溪流尽可能用石砌。注重发展循环农业,对畜牧场排泄物经过沼气工程化处理后,再辅之以农艺净化措施,在畜牧场附近种植相应牧草、花果等进行循环有机处理。

三、几点建议

学习借鉴台湾农业,结合浙江实际,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目前,经农业部、国台办、商务部批准已先后在福建、海南、山东、等12个省(区、市)设立了9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8个“台湾农民创业园”,我省没有。在台考察期间,台湾企业对来浙投资有强烈兴趣,不少已在浙投资。建议在生态条件优越、区位优势(产业特色)明显、旅游资源丰富的苍南、湖州、仙居、衢州和嘉兴等地筹建 “台湾农民创业园”,享受省农业经济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并参考外省进一步制定对台农业优惠政策,如用地政策、减免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优先融资政策、智力引进政策、扩大行业准入政策等,以进一步推进我省与台湾开展农业合作。

(二)加快种子种苗研发对接。在台考察期间,亚蔬-世界蔬菜中心理事长对两岸联合进行种子种苗合作研发表示支持。浙江与台湾气候条件相近,台湾种子种苗在浙江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建议:一是加强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与亚洲-世界蔬菜中心在蔬菜种质资源交流、新品种(材料)区域试验等方面开展合作,以利于我省培养一批蔬菜育种技术人才,进一步提升我省蔬菜种业的研发能力。二是设立台湾瓜菜新品种展示示范区。目前,我省正在筹建省级瓜菜新品种创新和展示示范平台(以萧山国家原种场为核心包括若干个分中心),建议专门增加台湾瓜菜新品种展示区块,引进吸收这些企业的新品种,结合本地实际开展配套耕作制度、农艺栽培技术的研究,以有效筛选适宜我省栽培的新品种。

(三)加强休闲观光农业合作。近年来,我省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渔)家乐、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产业达到相当规模。建议:一是推出一批休闲农业合作项目。以台湾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等休闲农业观光园区为样板,在杭州、宁波等城市附近,推出一批休闲农业合作项目,吸引台商合资合作。二是举办浙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论坛。通过交流,加大我省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田园山水生态景观、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和深度,把科学管理、农艺展示、特色产品等与旅游观光融为一体,使之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休闲基地。三是推介浙江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组织我省休闲农业园区赴台举办专题推介活动,扩大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台湾游客。

(四)促进两岸农产品贸易。两岸农产品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台湾的热带水果如芒果、菠萝、莲雾等深受浙江市民的欢迎,而浙江的杨梅等水果台湾市民也非常欢迎,多数台湾市民还不认识杨梅。建议:一是以省“农博会”和各地农产品展示展销会为平台,为台湾农业企业、农会、农民合作组织尤其是中南部农民前来参展销售创造条件。二是借助台湾有关农产品展销平台,组织我省企业赴台展销适合台湾需要的特色农产品(如杨梅等),并举行专题推介活动。建议在明年台北举办的国际食品博览会上组织有关企业、合作社等进行浙江杨梅品偿推介,提高我省杨梅知名度,拓展台湾市场。

(五)推行水稻湿谷收购试点。台湾的农业机械化涵盖了农、林、牧、渔各行业,水稻生产的整地、插秧、收获以及干燥等主要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水稻收购全部实行湿谷收购,农户不用晒干,之后再进行烘干、去杂、贮藏处理。台东县池上乡农会水稻收购全部实行湿谷收购,并根据稻谷容重量、食味道、糙米完整率三个主要指标进行分类收购,做到优质优价,从而保证池上大米的品质。建议加大对水稻烘干机购买、使用电费的补助力度,推行水稻湿谷收购集中烘干试点,以减少由于阴雨天气对稻谷的影响,并有利于减少晒场等设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三篇:持续增强银行业金融服务能力 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在2010新浪金麒麟论坛上的演讲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很高兴出席新浪金麒麟论坛。今天我主要就如何提高银行业金融服务水平,促进经济转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谈一些看法。在今年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党中央就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了具体部署。不久前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会议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十二五”时期将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本次论坛以“经济转型中的金融业使命”为主题,十分及时,也有很强的针对性。面对这样一场攻坚战,银行业如何履行自身所担负的使命,支持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面临四大任务 一是经济驱动向以内需为主、内外需结合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依靠出口拉动,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拉动的作用相对较弱。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严峻,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大力扩大内需、实现内外需结合,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次“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专门用一章阐述了扩大内需的任务和措施。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转变。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等特点,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尽快摆脱“高耗能、高排放”的发展老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实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刻不容缓。

三是经济格局向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但与此同时,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平衡现象,二元经济发展模式的矛盾较为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问题。

四是经济制度向更好地促进包容性增长转变。最近,胡锦涛主席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制度改革等手段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普惠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努力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二、银行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四大着力点

我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银行业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银行业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主动促进和推动经济转型。这里,我主要强调四点。

这是创新 第一,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着力促进内需。银行业机构要积极拓展消费金融供给渠道,开发多样化的消费金融产品,支持居民多样化消费融资需求的满足。继续落实房地产差别化信贷政策,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建设的信贷支持,合理满足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房地产开发贷款,有效抑制房地产投机融资需求,推动个人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第二,优化信贷结构,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信贷结构调整重在“优化”二字。主要是:优化信贷业务的行业结构,积极支持符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及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业务,严控“两高一剩”和落后产能行业项目的授信,真正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优化信贷业务的资本配置,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高经济增加值的信贷项目;优化信贷业务发展目标,抑制规模扩张冲动,更多地关注信贷业务的质量和效益;优化信贷业务的产

品结构,满足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需求。通过行业结构、资本配置、绩效目标和信贷产品的优化推动信贷结构的优化,进而发挥信贷杠杆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第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着力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银监会高度重视支持“三农”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促进农村金融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的政策措施,包括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适度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等。下一阶段,将着力打造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推动农村金融创新,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积极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问题。结合西部地区特点,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努力推进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金融网点建设工作,继续加强对西部地区的信贷支持,为缩小东西部差距提供金融支持。

第四,更加重视弱势群体的金融可获得性,着力促进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的一个重要制度特征,就是国民大众合理分享增长成果,强调发展权利同质均等性。落实到银行业,就是要努力将银行服务惠及所有人群,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构建功能齐全、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金融服务体系,扩大服务覆盖面,增强服务渗透力。二是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截至今年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7.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3万亿元,增长22.3%,高于全部企业贷款14.5%的增速。下阶段,要继续推进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制建设,认真落实“六项机制”,提高小企业信贷技术。三是重视发展小额信贷,规范发展民间金融,努力使低收入群体越来越方便地享受金融服务。

三、银行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要积极推进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型 银行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这里,我主要讲五点。

一是做好银行自身的发展战略转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银行面临着进入或退出特定市场的选择。银行一方面要结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科学制定战略规划,并与业务领域的具体目标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提高宏观经济分析、行业

分析研判能力,更好地把握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的方向和趋势,抓住机遇,实现银行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双赢。

二是致力于打造特色化银行,走差异化竞争之路。通过多年努力,我国银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质化竞争状况还比较严重。当前形势下更重要、更紧迫的,不是要继续追求“做大”,而是要努力在“做强”上下功夫。银行应立足自身条件,走差异竞争和以特取胜之路,将资源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真正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努力营造富有活力的银行业格局:既有国际一流的大银行,也有扎根地方的小银行;既有专注于提供小企业服务的银行,也有着重为“三农”服务的银行。

这是创新 三是加快改革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提高创新能力和运行效率。按照集约化经营原则,通过引入现代组织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稳步推进机构扁平化和业务垂直化管理,构建业务条线清晰、职责分工合理、管理运行高效的组织体系,建立有利于持续创新和不断改进金融服务的管理架构。要以客户为中心,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各环节操作的专业性,提高运行效率。

这是创新 四是确立注重效益和质量的绩效考核机制,从以规模扩张为主转向以质量效益为主。不同的绩效考核机制决定了经营者不同的行为取向与经营方式。绩效考核机制要逐步转向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效益考核,从追逐规模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重视平衡风险与利润、重视质量效益的集约型模式转变。努力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从制度上引导和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基于长期稳定的收益而非单纯规模扩张开展经营。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还要体现对退出落后产能、淘汰行业的激励,对进入国家支持行业的激励,并推动银行信贷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五是有效增强风险管控和风险抵御能力,以银行自身的稳健经营促进实体经济的稳健运行。首先,有效防范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银行业必须正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积极调整信贷资源配置,趋利避害,有效管理由产业结构变动带来的信用风险。其次,有效防范创新业务的潜在风险。银行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实体经济的真实有效需求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宗

旨,立足自身实际和发展战略,审慎开展金融创新。坚持做到“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在“了解你的业务,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风险,了解你的交易对手”的基础上,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有力管控金融创新风险。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长期任务,又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主动迎接挑战,抓住宝贵机遇,加快自身转型,全面提高金融服务能力,积极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贡献,实现银行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谢谢大家!

第四篇: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领导方式转变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只有转变、转快、转好领导方式,才能有力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此,领导干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更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深刻变革;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既是时代的命题、实践的命题,也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是现实经济发展的挑战。就渑池而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转变领导方式更是刻不容缓。

怎么认识转变领导方式

转变领导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支撑。领导方式是执政党对执政规律把握的外在表现,是各级党政机关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阶段性中心任务的组织及施政方式。从科学内涵上讲,领导方式是观念理念,是思维方式,是体制机制,更是方法举措和干部作风表现。省委提出这一命题,抓住了各级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领导方式不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或在落实效率、效果上大打折扣。不同领导层级有特征不同的领导方式,不同阶段中心任务有方法不同的领导方式。现阶段,中心任务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因此,领导方式必须随之转变。

转变领导方式是推动县域发展的引领因素。渑池是资源大县,以资源开发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发展已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已到了不转不行,非转不可的地步。十多年来,渑池虽然实现了高速增长,完成了原始积累,但资源工业的粗放

发展也带来了种种弊端。一方面突出表现在:一是工业大而不强。二是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压力加大,环境约束趋紧。三是三产过于弱小,导致社会就业不足,城镇化进程缓慢。如果不转变发展方式,必然面临资源枯竭的风险,产业发展停滞,产业困局、生态困局、发展困局将积重难返。另一方面,社会建设滞后,社会矛盾叠加,这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发展为民的目的背道而驰。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因此,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首先需要转变领导方式。

如何转变领导方式

一靠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转。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纵观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凡是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显著的地区,干部的思想解放程度就高,眼界就宽,思路就广,办法就多,其共同特征是,不只是个别领导干部,而是整个干部队伍的思想解放程度都高。渑池是建制2000多年的历史名县,历史遗址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仰韶文化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北部山区、黄河沿岸,山水秀美,景观独特,然而渑池的三产却做不大。因此,转变领导方式应着力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抓起。

二靠科学决策转。现代决策涉及的要素越来越复杂,范围越来越广,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单靠领导本身的智慧难以应对。作决策时应注重领导与群众结合,政府与专家结合,用程序的科学性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注意充分听取班子的意见、基层单位的意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立信访评估制度,听取广大群众对重大决策的意见,避免决策的盲目性、片面性。

三靠强化责任转。近年来,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传导快,安排部署清晰、具体,但一些好的决策还是落不到实处,究其原因主要在基层干部。为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一是建立分级负责的责任体系。二是明责无缝隙。三是评议面对面。四是强化问责,加大对不作为干部的问责。通过建制、明责、评议、问责,努力解决中梗阻、下梗阻

的突出问题。

四靠转变作风转。转变领导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有针对性地戒“浮”求“实”。要多学习勤思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要加强实践,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总结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要通过加强作风建设,在渑池形成清正的党风、清净的政风、清纯的民风。要讲究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发展的规律、尊重群众的意愿,通过持之以恒的积累实现量变到质变。要讲究实在,工作措施要具体扎实,要把工作部署变成具体的项目,一件一件抓好。要讲究实效,干什么事情都要讲究实际效果,以此带动干部作风的根本好转。

五靠体制机制转。机制的支撑,体制的保障,是转变领导方式长期的决定性因素。这应该是县域当前最具现实针对性和执政挑战性的问题。去年以来,我们成立了渑池商会、仰韶文化研究会、传统文化研究会、社区自治组织和铝工业、建材耐材产业协会及渑池县新能源发展促进会,有效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第三方社会力量、中介力量,构建行业协会组织协调、沟通交流、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服务企业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有效机制。与此同时,组织成立渑池科学发展促进会北京、深圳、郑州分会,整合渑池籍在外人员及在渑工作、服役的外籍人员资源,构建外部力量收集信息、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合作交流的平台。以体制机制的完善,在更广领域整合资源,支撑转变。

六靠政策制度转。在常委班子自身建设上,渑池研究制定了《县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关于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的意见》。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制定完善了实绩登记制、末位淘汰制和干部任前公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规章制度,试行公推直选乡党委书记,加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力度;建立了重大项目稽查制度、行政效能监察制度、政府投资项目评估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尝试

探索县委及县委书记权力的规范化、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运行。在产业发展上,建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产业聚集区发展基金,并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了项目准入、节能减排、平安建设、信访稳定等一系列工作规范。通过政策和制度引领,推动领导方式转变。

总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央立足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在我国现代化进程关键阶段做出的一项重大而关键的决策。这一决策确定以后,各级领导干部就成了能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最为关键的因素,而能不能转变领导方式,就成为能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决条件。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的重大考验。作为基层县级领导干部,要跟上中央、省委决策的步伐,适应加快转变的要求,肩负起加快转变的领导责任,在领导方式转变中提高领导水平。

第五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总体要求: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具体分析: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措施: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细化为:

1、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2、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3、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4、必须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

5、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6、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7、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措施:

1、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统筹区域发展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措施:

1、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大力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最终目标:加快推进“三个转变”,逐步形成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相协调的新格局,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上一篇:质量问题分析整改报告下一篇:质量管理资讯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