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考

2022-09-06

第一篇: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考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须正确处理十个关系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河南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大省的迫切要求和根本途径,在实际工作中须正确处理好十个关系:

正确处理加快当前发展与实现长远发展的关系。立足当前发展就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确保河南农业发展不停滞、不倒退,更不能出问题,继续当好保障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定盘星”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要以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新发展,着力增强创新发展的动力性、协调发展的整体性、绿色发展的永续性、开放发展的融合性、共享发展的公平性,坚决把过高的农业资源利用强度缓下来,把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降下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扩大数量增长与坚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关系。河南现有人口超过1亿人,常住人口超过9000万人,吃饭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必须继续扩大农业产能。强调数量增长,绝不意味着忽视质量效益。按照更均衡更全面的现代农业发展观要求,必须坚持数量、质量、效益三者并重,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向科技创新要质量,向科学管理要效率,向节本降耗要利润,实现数量与质量、投入与产出、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统一,确保数量、质量、效益同频共振、协同共进。

正确处理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底线,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高品质口粮基地作为重要目标,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做到藏粮于土、藏粮于技,是河南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保障粮食安全绝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要建立完善种粮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扩大粮补项目,增加补贴金额,让农民获得更多政策性收入。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粮食加工转化,让农民以粮食入股,并获得加工增值收入。培植新的收入增长源,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营性、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实现保粮增收。

正确处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转变农户生产行为的关系。目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河南农业转方式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生产过程中粗放的生产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制约,必须引导和约束农户安全生产行为,提高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品牌建设。要坚持“产”“管”并重,治地治水,净化产地环境,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坚决把住农产品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两个安全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正确处理发挥主体功能与挖掘多样性功能的关系。农业的主体功能是生产功能,在人增地减趋势难以逆转、食物需求刚性增长的背景下,强化主体功能对河南农业发展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挖掘农业的多样性功能,积极发展与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以及农村第

二、第三产业等,不断强化农业多功能的延伸融合,走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种功能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正确处理放活土地经营权与守住耕地红线的关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目的在于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但是,绝不能以改革的名义冲击耕地红线,这也是农村改革的底线。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贯彻好《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切不可为了追求土地利益的最大化,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导致耕地红线失守。

正确处理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家庭承包经营是党在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但如果一味局限于家庭承包经营,现代农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就得不到有效释放;如果无视家庭承包经营,加快建立更加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就会失去根基。要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引导农户依法自愿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研究制定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措施,强化土地流转服务,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质的飞跃。

正确处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实质性成效,现已累计达2742万人。做好“转得出”这篇大文章固然重要,确保“留得住”意义更加深远。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升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统筹重点培养农村“新农人”;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引领,培养现代农业新生力量;制定培育规划,实施培育工程,开展精准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擅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切实解决“谁来种地”的大问题。

正确处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积极引进国外发展资金、关键技术、种质资源、管理经验等,推动农业快速发展是河南的一贯做法,必须继续秉承。“引进来”更要“走出去”,要充分发挥河南农业技术先进、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农业装备、生产资料等优势产能对外合作。要制订实施农业对外投资发展规划,探索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基金和海外农业发展基金,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农业大开放、大融合、大发展。

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的关系。坚持市场导向,运用市场的办法指导和组织农业生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必然遵循。同时,要厚植重农氛围,强化政府引导,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完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强化农业保险支持,加大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扶持,使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篇: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傅汝仁

当前,我省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探索一条适合山东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对于在新的起点上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意义重大。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一是加快农业增长由追求数量的增加向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转变。加大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大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促进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二是加快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节约农业、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三是加快农业功能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不断开发农业功能,加快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功能由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功能,向同时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转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农业优质高效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目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子,加快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投入转到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来,由主要依靠资金、劳动力的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经营管理上来,由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到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建设经营集约化、功能多元化、发展可持续、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

一、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努力提升农业整体素质。科技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一是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良种培育、生物技术开发、绿色肥料研制为重点,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尽快取得突破。二是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业科技交易市场网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在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突出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三大重点,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撑。

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大力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形成符合标准要求的种养模式,把标准化生产贯穿到产业化经营全过程。二是加快标准化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三是实施质量兴省和名牌战略,积极培育新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叫响“山东产”这个大品牌,建设农产品品牌大省。积极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促进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比较利益。要积极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研发能力,鼓励跨区域经营和相互间的联合与合作,“走出去”建立国外生产基地,促进龙头企业规范化、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参与加工和流通,帮助农民把产品变成商品,实现增值。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鼓励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对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

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以节地、节水、节能为重点,推广节约型生产技术。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搞好作物秸秆、生活垃圾、

污水粪便等农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增值,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培育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绿色产业,推广间作套种、高效立体种养等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化。推广科学施用技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农膜的投入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注重把握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进一步提高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迎接世界经济挑战的角度,充分认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必要性,积极引导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理念的转变。

切实搞好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分类指导。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面广量大,在区位环境、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新、特、优”上下功夫,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增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工作重点的确定上,各地要各有侧重,从自己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选好突破口,实施重点突破,务求实效。坚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改革30年的历程表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长期坚持。同时,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也暴露出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低等问题,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一是在法律规定上,要使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更具体、更明确、更具法律效力,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不变。二是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快完善土地流转办法,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土地的规模效益。三是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近郊要扩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通过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会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的办法,促进农民变市民。四是积极探索适应在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村集体之间的土地置换制度,为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创造条件。

进一步加大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政策支持力度。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在全省加快形成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培育新型农民、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等配套完善的政策体系。要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营造鼓励支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政策环境。制定更加具体有效的扶持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同时,要认真抓好政策的落实,保证发挥应有的作用。

加快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考核监督体系试行意见,制定农村工作考核监督具体办法,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切实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三篇:生态视野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汪湖北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多次强调“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没有出路”,本“十二五”的主题就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为上海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农业也同样面临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到2020年要率先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高效生态现代农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全面完成这个宏伟目标,“十二五”是关键时期。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现实要求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通俗地讲,生态农业应当包含安全的产地、友好的生产技术、优质的农产品和较好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内容。

近年来,本市生态农业发展有了较大发展,从2000年第一轮农业环保三年行动开始,到今年已经是第四轮,农业生态发展从点到面,从畜牧业到农业全产业,从农业领域到农村环境,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发展态势,成效也比较明显。

但客观地看,农业面源污染仍然存在,对环境特别是水环境的污染依然较重,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威胁依然没有消除,农业的生态功能还没有更好地显现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三个不够”:一是农业生产方式不够清洁。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化学投入品过度依赖,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对环境造成破坏,给农产品带来安全隐患。本市复种指数过高,土壤被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亩均用量仍相对较高,化肥平均用量是全国的1.5倍,农药是全国的2倍,而且在现有的生产方式下,肥料利用率不高,流失严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农作物秸秆特别是麦子秸秆焚烧比例还比较高,污染空气环境;秸秆机械化

还田成本高,大面积推广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秸秆综合利用途径的多样化、产业化、市场化比较困难;二是种养结合不够紧密。根据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畜牧养殖和种植业是农业污染的两个“贡献大户”,种植业中的蔬菜特别是保护地蔬菜化肥平均用量很大,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利用的总量依然偏大。将畜禽粪尿就近还田、制作有机肥,既能减轻畜牧养殖污染,又能为种植提供肥料,一举两得,实现双赢。但由于种养分离,种地的不养猪,养猪的不种地,农业废弃物生态循环链条尚未有效建立,且种植业生产季节性强,畜禽粪尿综合利用别是就近还田难度很大。三是农业生态政策体系还不够健全。尽管现在有了有机肥、绿肥等补贴政策,但生态农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没有形成,比如还缺乏种养结合的补贴和扶持、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政策,对生态农业的引导和扶持不够。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当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下真功夫。只有转变,才能合理布局农业空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只有转变,才能摆脱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只有转变,才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发展。同时,在转变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创新工作方式,在转换的速度上,体现中央“加快”和“刻不容缓”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好”的同时保持“快”,才能让上海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已具备多重有利条件

当前,上海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对此有准确清晰的描述: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尽管耕地资源少、劳动力紧缺和粮食保障任务重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但在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定位发生了新的变化,农业的功能已经得到了拓展,更加注重生态功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

式已经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完善的制度环境、丰富的市场需求。一是上海经济发展总量巨大,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物质保障。2010年上海GDP总量达到1.68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73.58亿元,城市发展总体上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全面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反哺政策。二是城乡统筹有了实质性启动,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制度保障。近几年,在支持和扶持农业发展方面,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税的免除使“不取”已经成为现实,农业补贴政策的建立使“多予”方针也进入了操作层面且力度逐年加大,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使得“放活”有了新的内涵。城乡一体化建设从制度层面有了很好的探索和起步,如城乡结对、薄弱村路桥建设、村庄改造、万河整治等工作的全面开展,农村投资比例逐年提高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等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等等。三是市民对农副产品和休闲旅游的需求日益旺盛,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市场保障。作为国际化大都市,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301.9万人,市民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已经从“能吃得到”向“吃得放心”和“吃得好”转变,需要更多的安全的、优质的农产品,特别是地产农副产品;同时,市民也需要更多的空气清新、环境良好的场所休闲度假,这都为我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旺盛的市场需求。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则和途径

上海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就应当站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要紧紧围绕“四个率先”、“四个中心”建设和国际化大都市这一重要的环境中来衡量。在功能定位上,应当立足于服务城市、服务于市民和服务于全国,突出农业的生态功能,不仅是城市的粮田和菜地,更是城市不可缺少的“湿地”。在此前提下,切实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还必须坚持“三个不能”,即坚持家庭承包的基本经营制度不能改变,坚持完成20亿斤的粮食任务的决心不能动摇,坚持确保城市农副产品最低自给率的底线不能放松。

在具体途径上,应做到“五个转变”:一是转发展理念,坚持高效、生态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走循环发展的可持续道路。要发展低碳农业,实行种养结合,循环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重新构建农业生态链。二是转生产方式,从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要强化科技支撑,培育节肥、节水、抗病型农作物品种,研究推广平衡施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对化肥、农药的投入,要采取生态还田和沼气技术,加强对畜禽粪尿的综合利用,减轻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三是转经营方式,从分散式向组织化、规模化转变。要充分利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转移农民进城进镇,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流转,有条件的地方对土地进行整理,形成集中连片规模。鼓励探索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组织化形式,提高农业产业特别是粮食的集中度,形成规模效应。四是转农业技术服务,从专业推广型向社会化服务型转变。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乡镇农业推广队伍建设;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在施肥、植保、农机作业、农产品营销等方面,探索社会化服务的途径和模式。五是转农业劳动者,从传统型农民向现代型农民转变。对适龄农民开展文化知识和职能技能培训,特别是信息化和市场营销与管理方面的培训,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需求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化农业,不能光靠自身力量,需要更多的外部条件支持,根本的办法还是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始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当前,“三农”发展时机好、环境好,在农村各项改革发展方面要有进一步的推进和成效,关键在政策上有创新,要坚持政策的稳定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一是梳理和完善现有政策。对已有的政策要进一步梳理和评估,如农业投入政策,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保险政策,农民培训政策,区域利益调节政策等,凡是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利的要坚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凡是效果不明显,难以操作的,要进一步修改和细化,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下功夫。二是要注重农业环境政策的研究,在畜牧水产健康养殖、种养结合、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低碳农业扶持等方面加强研究,在重视农业经济功能的同时,更加重视农业生态功能效应的发挥。三是要保证政策的公开透明,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强政策的宣传,在形式上多探索,确保政策原原本本传递到农民手中,真正把政策用好用足。

作者单位:上海市农委城镇规划处

文章来源:《上海农村经济》2011年第7期

第四篇:党组织助推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时间:2010年08月26日 15时30分来源:人民网作者:刘保顺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

处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企业,正经历着一场思想观念和管理领域的深刻变革。加快转变企业发展方式,这是关乎企业发展的重大抉择,从未像今天这样刻不容缓,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作为企业党组织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助推企业转变方式,调整优化结构,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一、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

作为企业党组织在总结落实科学发展观经验的同时,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助推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科学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滞后,行动迟缓。在一些党员干部中,背着老行业的包袱,方向不明,心中迷惘,责任感、紧迫感不强。突出表现在:等、靠、要的思想根深蒂固,固守传统思维模式,创新视野不够;怨天尤人,讲客观、谈条件、不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困难往后退;有些工作想到了,但跟进的慢,与思想认识上的执行力相关;前怕狼后怕虎,左顾右盼,丧失发展的机遇。在个别党员干部中存在“慢、混、散、满、浮、懒、庸、差”的现象。现实告诉人们早“转”早“调”早收益,慢“转”慢“调”少收益,迟“转”迟“调”吃苦果。

(二)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不高。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助推企业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科学发展,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抓各项工作在基层的有效落实。党建工作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逐级抓落实上下功夫不够,执行力不强。会议开的不少,制度和措施制定的很多也很好,也有不少的检查和监督办法,但真正逐项、逐条落实的不够。往往是安排部署的多、检查督促的少;坐在上面喊的多,细节性的检查少;注重工作结果和成效的少,工作越往下越粗放,越往下执行越差,越往下落实越少。因此,首先调整好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才能快速推进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各项工作。

(三)人才匮乏,业务中坚力量较少。近年来,企业的党员骨干队伍构成虽然有很大的调整和改善,但是由于培养的速度跟不上发展的速度,特别是市场化用工人员使用比例越来越大,基层党员骨干队伍普遍裂变太快,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操作人才不能及时补充,造成三支队伍人才建设出现断层。最突出的就是一线基层干部、技术人员,特别是关键岗位操作人员短缺断档。这个问题在改制企业更突出一些,已成为企业党组织在助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科学发展道路上,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二、开启助推企业发展的新征程

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务实的态度、切实的举措,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把助推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坚持观念创新,确立党组织助推工作的新理念。观念决定行动,统领工作思路。没有观

念创新,工作就迈不开步子,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在助推发展方式的转变上的作用,必须从观念创新入手。一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想、发展的办法解决助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转变方式,调整优化结构,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就企业科学发展的需求来研究和开展党建工作,用企业改革发展的效果来检验党建工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打造党建品牌,不断提升党组织助推科学发展的创造力。二是党建工作是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去谋划,做到思考问题、把握问题和解决问题都从这一主题出发,主动将党建工作融入到企业中心工作中去,用新一轮思想解放来解决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工作中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畏困难、奋发有为。

(二)创新党建思路,转变工作方式,提升助推水平。要转变观念,把观念转到自主创新上来。自主创新能激发企业党组织的原动力和创造精神,要靠智慧、靠技术、靠创造来提升助推力。因此,党组织要用心去想,用力去做。首先通过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规划、专业规划、专题规划等形式统一起来,明确下来,并通过一套完整的全面绩效管理体系,把目标分解到基层党组织,形成党员干部人人有愿景、个个有标准的浓厚创新氛围。

(三)进一步落实转方式、调结构的党建工作责任制。在制度和机制建设方面,健全一个体系、一个制度、两个机制。即“构建党员骨干转方式、调结构,联系和服务员工工作体系”、“建立党员素养定期分析制度”、“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党内转方式、调结构的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员转方式、调结构的目标具体化、党性实践行为规范化、考核评议科学化,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要求,建立以定量为主的目标考核制度;实行“上细下行”的工作方式。每一项党建工作,党支部都认真细化,使方案可操作性强,使党建工作模块化、考核目标量化,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提升党建助推工作的执行力。进一步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做贡献、当表率的良好风气。继续以“运用PDCA循环法,唱响我是共产党员”活动为有效载体,落实“争优创先”活动。

(四)适应转方式、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大人才的培养与技术开发能力。人才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强企之本。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决定一个企业的未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必须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立足新的起点做好人才工作,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作为党组织要把在转方式、调结构中涌现出各类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企业转方式、调结构骨干,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得制度、机制。

总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企业党组织要以昂扬的意志激发执行力,要以改革创新提升执行力,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保障执行力,要以实际成效检验执行力,抢抓发展机遇,切实把思想转化为行动,把理想变成现实,把规划变为成果。为企业转方式、调结构,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新引擎、创造新优势。

第五篇:仙桃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思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主线,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域竞争中获胜,对于仙桃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

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战略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内需拉动不足、第一产业基础仍然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资源消耗大、粗放增长等诸多不良因素,目前我国正在采取一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主要有:

1、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着重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

2、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更加注重第

一、三产业发展和与第二产业的互动,促进

一、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3、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扩大内需可以促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减小我国发展的外部依赖性从而增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稳定性。

4、实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战略。更加注重节能减排,更加注重发展低碳产业和环保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二、仙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分析

仙桃位居中国中部江汉平原,相对于中部地区县市来讲,仙桃工业化程度较高,农业产业化基础好,城市建设较好,人力资源丰富,产业污染较小,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机遇期,然而仙桃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相对于沿海县市,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不足,工业发展主要靠引进技术而不是自主创新,新办企业很多是靠承接产业转移而非自主创业,市场主导力不够。就仙桃自身来说,轻重比例失调影响社会建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出口依赖度较高,这些都迫切需要仙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三、仙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思考

1、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推动人口城市化是仙桃目前最为迫切的发展战略。城市化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据统计,农村人均一年消费五六千元,城市人均一年消费1.5万—2万,增加10万城市人口就可以拉动10多亿的消费。单从拉动内需讲城市化是顾全国家发展大局,然而对地区竞争却优势不明显,然而城市化还有更多的好处,尤其是对于仙桃。仙桃工业基础较好,尤其是近年来招商引资取得了重大成就,发展后劲十足,然而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劳动力倒显得不足。城市化可以稳定职工、提高职工素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国际经验证明,城市,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更高的规模收益、更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更大的经济扩散效应,明显比小城市节约土地资源,比小城市有更多的排污治污能力。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认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一系列结果,将促进包括工业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摘自新华网《城市化是拉动内需的持久动力》)

人口就业是城市化的核心问题,仙桃具备良好的城市就业基础,可以广泛而稳定地吸收人口入城,城区面积的扩大有利于促使城区功能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又有利于提高工业发展的效率,促进资源的进一步集约,对于位居湖北中部地区的仙桃来讲,我们不具备沿海以城镇化拉动城乡协调发展的产业基础,也不具备城镇化良性发展的技术、环保优势,只能以城市化作为拉动城乡统筹发展的主动力,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

人口城市化的重点之一是户籍制度改革,改革似乎是长久的,然而短期内,给与人才、企业熟练工人以一定的住房、交通、教育等优势,能够在短期内稳定人力资源,支撑企业发展,分批分步实现城市化。仙桃市计划采取搬迁仙桃市委市政府、搬迁仙桃中学等措施都有利于促进南城新区建设,有利于人口城市化进程。

2、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互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拿无纺布行业来讲,被别

人主导的产业永远享受不到高额利润,也永远没有稳定的保障,只能赚到一点微薄的加工费,受国际分工的影响,终究将被更为低廉劳动力价格的地区所取代。扭转这一局面是仙桃市乃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作为仙桃地区来说,重大技术突破显然是不现实的,提高自主创新的方式更多的依赖于输入式创新,也即通过招引高技术企业的入驻、对外合作入股等方式引进外来力量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掌握自主创新能力,或者适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吸纳优秀人才能力,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将湖北的科教优势转化为仙桃发展的人才优势,从而构建产业主宰力。

3、规范推进土地流转,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土地流转和机械化能够对农业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从全国来讲,也许更需要农业来稳定劳力,避免拉美陷阱,然而从仙桃工业化发展的实际来看,劳动力进城却有利于企业发展。在这一次世界金融危机期间,全国各大行业基本都出现发展下降趋势,而农产品加工业却呈现了约40%的高增长势头,仙桃地处中部鱼米之乡,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较好,发展农业产业化大有可为。农业产业化是拉动农业标准化安全化生产的最有效途径,市场拉动的农业产业化会促使企业跟农民签订标准化生产订单,品牌化战略的企业会推动农户高标准进行生产,从而从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构建了利益链条,能够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城市化促使了部分农民进城,机械化进一步促使土地集聚和效益提升,人口减少的农村基础环境更容易改善,城乡统筹发展的局面也在发展中逐渐显现。

4、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产业,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掌握先机。从就业的角度讲,仙桃的发展缺的不是企业,仙桃完全没有必要引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进驻,从发展的角度讲,仙桃的发展缺的是高、精、尖产业的企业。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仙桃在创造低碳经济和节能产业上技术乏力,但在选择这些产业上却有一定的自主权。国家在低碳经济的培育上越来越重视,发展低碳产业、节能产业不仅仅是维护大局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必然选

择。这需要仙桃在发展方向上更加坚定,在选择项目上更加谨慎,在推动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上更多作为。

城市化和产业集群战略也有利于打造节约型社会,打造产业链条,可以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城市化可以集约使用土地等基础资源,集约使用各项政府配套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使用市统一的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备,减少环境污染,从而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5、进一步优化干部绩效考核,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正确导向。经济发展的压力太大可能会引起乡镇间各挖墙脚,也会造成原本有选择的招引变成了好坏企业照单全收的结局,这给转变发展方式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若要扭转这一局面,我们需要利用仙洪实验区这个政策优势,争取政策优先改革,例如可以采取税收分成的方式对推荐企业进城落户的乡镇一定的税收,算入他们的工作成绩范围内,形成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2010年12月10日

上一篇:以最佳状态迎接中考下一篇:预制场专项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