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汇报

2023-05-12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学校、政府、商业组织和民间组织,汇报总是贯穿于各个组织的内部以及相互合作的组织之间,而汇报的具体内容也是多样化的,包括对于工作的概述、总结、要花费的时间周期、时间节点、需要的资源、完成情况等,那么,你懂得写汇报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汇报》,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汇报

局领导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材料汇报

新河县农业局

“以领导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大讨论活动开展情况的汇报

1月30日,新河县“以领导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讨论活动动员会召开。会议结束后,我局先后在班子成员会和全局干部职工大会上将会议精神进行传达,制定了农业局“以领导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并对我局2011年的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对2012年的工作要点按照“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进行了补充和完善。通过学习,统一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提高了对服务“三农”工作的认识,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按照县委、县政府2012年工作要点,根据局工作职能,确定了2012年局工作目标。

2012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19万吨;建设种子基地,2012年培育面积力争达到1000亩;建设有机蔬菜基地,2012年设施蔬菜大棚力争达到2000个;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2012年力争示范面积达到1000亩;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12年力争新增10家。

二、为更好地完成本局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采取以下工作举措。

一是制定特色农业县规划,加强与中国农大协调联系,

力争6月底前完成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整体规划和专业详规,加快中国农大老教授协会新河科技工作站建设,力争6月底前挂牌;二是加快万亩蔬菜基地建设步伐,在发展模式及途径上重点抓好几个多样化:种植品种多样化,建棚模式多样化,时间岔口安排多样化,资金扶持多样化,销售途径多样化,品牌认证多样化;三是农业科技示范园抓试点,重点抓好“双十”工程,即:十个新品种、十个百亩方;四是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方式,继续聘请北京农林科学院、河北省农科院、中国农大、河北农大等科研院校专家教授为我县农业技术顾问。健全县乡村农业服务体系,在农业局建设县农技推广总站,在乡镇建设3个区域站。搞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各乡镇至少成立1个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队。在县农业局成立专业合作总社。在农业局楼下临街门市开设惠农免费超市;五是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六是着力抓好惠及民生的涉农项目跑办等。

新的一年,我局将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实现建设“富裕新河”为目标,大力践行“二同”工作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狠抓工作落实,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优异成绩向县委、县政府汇报。

2012年2月10日

第二篇:关于加快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汇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我市作为传统工业城市,没有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却面临着没有资源依靠和必须依赖资源的禀赋不足问题,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面临着产业创新能力偏弱、自主创新有待提高的现实问题。一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积极探索破解这些发展中难题的新路子,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切实推动柳州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现将各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 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做法与体会

近年来,柳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强市,富民兴柳”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柳州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一)紧密结合柳州实际,树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理念

作为工业城市,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工业城市转型,实现柳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直是我们致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柳州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的“三个同步”的发展理念,为推动柳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工业是柳州发展的命脉。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就是既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经济,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又要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构建与工业发展相适应、与碧水蓝天和谐相处的城市新环境,实现工业快速发展与环境持续改善的有效融合。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确立了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努力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战略,突出抓技改、调结构,挖存量、引增量,降消耗、保环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走工业强、山水美、环境好的良性发展之路。2009年,柳州取得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胜利,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在2006年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元的基础上三年翻了一番。在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9%的情况下,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柳州已经由过去的“酸雨城市”发展成为温家宝总理称之的“山清水秀地干净”的现代工业城市。

二是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柳州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过去走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道路,相比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坚持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就是在城镇化进程中营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空间载体和外部环境,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把柳州打造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宜居城市。近年来,我们以加速构建以莲花山片区为绿心、老城区与柳东新区协同发展的“一心两城”城市新格局为目标,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并举,重点推进“十大建设工程”,高起点策划和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不断掀起城市建设的新高潮,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品味。同时,全面启动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六城同创”工作,打造山水秀美的工业城市,提升城市居住环境。今年1月,柳州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柳江河综合治理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三是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要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上。坚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就是全市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近年来,我们坚持把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得民心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工作力度,切实做到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工作重点向民生倾斜、公共服务向民生倾斜,促进柳州百姓幸福指数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步提升,加快了柳州由单一经济城市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人民生活相协调的和谐城市转型。

(二)紧紧抓住关键环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我们坚持高端战略取向,瞄准先进的产业结构,通过全面实施工业、农业、服务业“二次创业”,着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特别是结合工业这个最大的实际,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推动了柳州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化工、制糖、造纸、建材、日化等五大传统产业,新材料、生物制药、机电仪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四大新兴产业的“354”产业格局,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迅速扩大工业总量,不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为优化工业结构的重大机遇,继续做大做强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推动汽车产业研究开发中级轿车、新能源汽车等新的产品,冶金产业提升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工业总量、结构、层级升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化工、制糖、造纸、建材、日化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扩大产业规模。重点发展机电仪一体化、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

二是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坚持以创新为主导,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环节,积极构建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民间资本为辅助的“四位一体”创新投入体制,有效整合现有研发资源和技术力量,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推动更多的“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转变,促进工业竞争力的升级。加强各类创业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支持企业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与创新,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加快产业技术进步步伐。近年来,柳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均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新产品产值率始终保持在25-30%。2009年,全市有60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工、欧维姆、两面针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市已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个、自治区认定技术中心24个、8个博士后工作站;柳州被评为“2009年中国最具创新力十佳城市”,第五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并成为国家汽车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广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城市。

三是注重统筹城乡发展。以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商强农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机制,大力实施柳州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战略,充分发挥柳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业增效、确保农民增收,加快柳州由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的城市向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转型。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逐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贫困县的扶持力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蔗糖、油茶、桑蚕等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各县由农业县向工业县转型。2009年,柳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并且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在近年来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统筹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到全市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掘柳州历史文化底蕴,不断丰富柳州的城市文化内涵,巩固提升柳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品牌。加快推进柳州工业博物馆、水上大舞台等“十大文化建设工程”,建设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文化阵地。坚持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全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涌现了《八桂大歌》、《铜鼓敲出壮乡情》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作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先进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结合旅游名城建设,加快开发建设百里柳江水上运动项目,成功举办中国柳州世界水上极速运动大赛、中华龙舟大赛柳州总决赛等多项大赛,其中,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柳州大奖赛被2010年第七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新年论坛评为“新锐城市名片”。

二是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提出“有情、用心、创新”的民生工作六字要诀,重点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热点难点问题。实施广西乃至全国首创的“三大民心工程”,即投资53亿元实施改制企业困难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工程,惠及人口8.66万人;投资7亿多元实施少数民族村寨火灾隐患综合治理工程,受益村民近12万户、50多万人,解决千百年来困扰少数民族群众的难题;每年投资近4000万元实施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免费午餐工程,受益学生近10万人。坚持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抓住柳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的难得机遇,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建设充分就业城市。高度重视社会治安治理工作,连续五年开展“平安柳州”创建活动,不断加强“天网工程”建设,柳州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

三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抓好柳钢循环产业示范园建设,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原则,加大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和实施力度,对柳化等6家列入国家千家重点节能的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企业节能规划编制工作,树立了一批节能减排先进典型。与2005年相比,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下降了12.42%和33.5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7.92%。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碧水蓝天,青山绿地”工程、百里柳江综合治理工程,加大对沿江污水和城市垃圾处理的投入,加强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控,柳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连续三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不断改善。每年开展“百万人民种百万棵树”活动,全面开展绿化造林,柳州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1%。

二、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柳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必将对新时期柳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历史等方面原因,柳州发展仍然存在和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2009年柳州市第三产业比重为29.57%,而在2008年全国就已达到40.1%,产业结构极不平衡。此外,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也不合理。2009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011亿元,其中三大支柱产业占76%。工业的增长过多的依赖汽车、钢铁、机械等三大支柱产业。另外,新兴产业比重小。2008年全市的新材料、生物和医药、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等产业产值,分别占全市当年工业总产值1750亿元的0.14%、0.68%、1.3%、0.67%,仅占2.79%,而全国许多城市的此类产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比例达20%以上。

(二)工业经济抗风险能力不强

柳州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比重过大,产业支撑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薄弱。柳州的钢铁、工程机械、载货汽车等产品与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性较高,当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时,这些行业的增速会显著提高,效益大幅提升。但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这些行业的生产就会受影响,从而影响全市整体经济的增长。且我市受资源约束明显。我市以重化工业为主,对水、电、煤等资源需求量大,但是运能不足,原材料紧缺,燃油价格上涨等等这些市场客观因素,必然影响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制约柳州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农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

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产品流通与销售渠道建设滞后,且产业链短,科技含量低,深加工、高附加值、外向型企业少。如蚕丝加工业,目前仅限于加工成生丝外销,产业链短,无丝绸深加工企业;企业规模小,缺乏熟练工人,产量达不到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及技术水平较低,没有充分发挥蚕桑综合效益。此外,我市农业抗风险能力低,抵御可能发生的洪涝、连续干旱和寒露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四)重大项目建设受征地拆迁制约严重,项目用地趋紧

征地拆迁问题依然是当前制约重大项目建设的首要因素。拆迁过程中涉及失地农民的政策处理矛盾较多,被拆迁户对拆迁补偿与期望值落差较大等问题都容易引发矛盾。国土资源部关于征地报批前告知、确认、听证的程序新规,进一步增加了征地拆迁工作的复杂性。

2010年,我市实施的新开工重大项目161项,项目用地大约1792公顷,而通过中心城市用地计划指标上报项目用地面积约为1334.97公顷,仍存在较大的缺口。

(五)融资工作形势严峻

今年中央加紧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调控管理,各金融机构对现金流、项目资本金及贷款投向的审查更为严格。市银监局已严格控制各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各金融机构也基本停止对政府平台公司新增贷款额度。我市各平台公司有效抵押资产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项目贷款的发放。如城投公司四座跨江大桥13.4亿元贷款虽已通过自治区工行的评审,但至今无法落实资金。除土地储备贷款外,我市各平台公司今年新项目几乎没有获得贷款。另外,国家暂缓对城投类企业债券的审批也使得我市政府性投资项目融资受到巨大影响。2010年上半年,我市政府性投资项目到位资金60.03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4.86%。

(六)区域性交通枢纽优势弱化

随着柳州铁路局迁往南宁,以及北部湾发展战略实施,广西铁路、公路、机场建设的重点南移,柳州交通枢纽优势被弱化问题凸现,给柳州经济持续增长带来影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全力推进柳州特色新型工业化,加快实现城市升级转型,建设更加美好的柳州。

今年,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党建引领,创新创业、优化提升,统筹兼顾、和谐共进,建设美好柳州”的“三十字方针”,把2010年作为柳州的科学发展水平提升年,以大力开展“党建引领提升年”、“经济发展提升年”、“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全民创业提升年”、“文化发展繁荣提升年”、“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年”、“生态环境提升年”活动为载体,坚决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巩固和提升柳州的整体实力,推动柳州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我们将大力实施“创新调整、产业升级,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工程,采取通过产品升级来带动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来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发展新兴产业这“三大办法”,用滚动发展、创新发展、产业提升、招商引资这“四条腿走路”,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力争到201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4000亿元,在2009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大力实施“十大建设工程”,推动城市建设加快发展,促进城市面貌、城市品质、城市功能升级转型;大力实施“十大农业工程”,加快发展柳州特色现代农业,努力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上有新突破,形成一批亮点,进入广西先进行列;大力实施“十大商贸工程”、“旅游工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振“桂中商埠”,打造“旅游名城”;大力实施“十大文化工程”,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柳州文化软实力升级,全力打造历史名城、文化名城;大力实施“十大民生改善工程”,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力实施“十大党建工程”,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巩固提高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提升全市党员干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柳州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四、请自治区协调解决的问题

(一)请求自治区继续支持我市的重大项目

1、柳州电厂易地搬迁扩容(上大压小)改造项目

根据“十一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和我市电力供应情况,综合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长远发展所需的能源空间,建设柳州电厂易地搬迁扩容(上大压小)改造项目十分必要。

目前,自治区人民政府已经同意将该项目列入广西“十二五”发展规划,柳州市人民政府和项目业主广西投资集团正在联合编制具体关停方案。请自治区人民政府督促业主单位尽快完善方案,批准通过后上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申请列入关停计划,再按程序开展前期工作。

2、柳州至肇庆铁路项目

柳肇铁路对完善广西铁路网布局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对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以及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国家发改委、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积极争取、大力推进下,柳州至肇庆铁路项目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和2009年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新开工重大项目。该项目正在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国家发改委已在我市组织召开项目立项评审会,中铁二院已经将咨询报告上报国家发改委,请求自治区人民政府协调国家发改委支持今年批复新建柳肇铁路建设项目立项。

3、洋溪、落久水利枢纽工程

我市是国家重点防洪城市,通过柳江中上游洋溪、落久水库(即柳江上游的防洪控制性工程)的联合运行,将全面提升市区及融安、融水、柳城县城的防洪标准,解决柳州市以下柳江二级航道枯水季节航道水量不足的问题,改善和提高柳江航道的通航能力,是柳江水资源配给的控制性工程。

洋溪、落久水利枢纽工程已列入《加快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发展与改革合作备忘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柳江综合规划修编报告》,但未列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批准《全国大型水库建设规划(2008~2012年)》,近期落久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争取国家发改委立项存在一定难度,尚需要得到国家发改委的进一步支持。请求自治区人民政府协调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将洋溪、落久水利枢纽工程列入近期实施的国家大型水库建设计划。协调国家发改委尽快给予落久水利枢纽工程立项。给予洋溪、落久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启动资金支持。

4、广西方元电力鹿寨上大压小热电联产项目

我市是广西最重要的工业城市,是中国南方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现有的工业体系结构下,工业能源需求旺盛,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发展热电联产项目是解决我市能源需求缺口的重要途径。

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协调国家发改委在今年年底前核准鹿寨上大压小热电联产项目。目前已是“十一五”期末,为避免“十二五”期国家热电联产行业政策变动对项目落地可能带来的影响,请区政府协调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在“十一五”期结束前完成项目核准。

(二)在资金安排上对柳州更多的倾斜

1、柳州市东城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有关材料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审批,目前转到财经司待批准,希望我市东城公司发债相关事宜能得到自治区政府的协调和推进。

2、柳州市“十大农业工程”是一项关注和关心“三农”的民心工程,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对该项目十分关心,并于3月22日作出批示:“柳州市提出实施‘十大农业工程’思路清晰,措施具体、责任到位。请区党委办公厅注意跟踪进展情况,及时总结,取得的经验应在面上推广。” 目前,柳州市“十大农业工程”已全面启动实施,由于该项目是纯投入、低回报的民生、民心工程,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扶持。但因柳州市财力有限,只能解决5.21亿元,现该项目缺口3亿元资金,请自治区政府协调区发改委在安排农林水、扶贫项目时能优先考虑我市,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三)在政策上更多支持柳州

1、请求将柳东新区确认为自治区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柳东新区作为我市“再造一个新柳州”和“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主要载体,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但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柳东新区的“户口”即合法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上级的确认。希望在区发改委的大力帮助下,能够得到自治区政府的批复将柳东新区确认为自治区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恳请自治区政府协调区发改委将汽车零部件项目备案权限下放市发改委。我市汽车产业是第一大支柱产业,配套的汽车零部件项目很多,为进一步服务项目业主,建议自治区发改委将此类项目的备案权限下放。

3、请求自治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策划区域发展战略时,对柳州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和倾斜,将铝深加工、铟深加工等项目确定在柳州。

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0一0年十一月三日

第三篇:县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汇报材料

2010年,***县在第一季度,全县gdp实现11.55亿元,同比增长19%;固定资产投资7.55亿元,同比增长2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12万元,同比增长3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4元,同比增长17.3%。

一、抢抓机遇,顺势而为

***县作为农业小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发展不足,相

对滞后”仍是该县最大的县情。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以实际行动,顺应百姓的期待,回馈百姓的信任,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开江破茧而出的蝶变之路。今年,***县在持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发展园区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核心”的思路,保持良好势头,着力抓好产业发展。今年,全县共编制“四个一批”重点项目143个,年度计划投资31.31亿元。第一季度,完成“四个一批”重点项目投资6.5亿元,占年度计划21%;25个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0.59亿元,占年度计划20.4%。

二、激发活力,乘势而上

为有效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开江县大打“对上争取、对外引进、对内激活、对下放权”的“组合拳”,乘势而上,在全面开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的舞台上大显身手。探索建立了综合目标约束激励、财力保障等一系列机制,17条放手放权激发乡镇活力的措施、7条鼓励企业进入工业集中发展区的优惠政策得到落实。

今年以来,***县全面实施融入重庆战略,与重庆市九龙坡区结为友好县区,并充分利用驻杭州办事处以及派驻深圳办事处、重庆办事处扩大招商引资联系面,组织招商团到南京、重庆、成都、广东、杭州等地举办大型项目推介会,成功引进了年产50万立方商品混凝土生产线、金属材料系列加工生产线、金马山休闲游乐中心等项目落户开江。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该县共引进项目29个,到位资金5.97亿元,同比增长56.99%。

三、优化环境,蓄势而发

**县始终把优化重点项目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环境放在“生命线”的位置。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打造硬环境“吸商”。“两河”治理工程和翻板闸工程基本完工,拓宽城普大道工程全面完成,改造环城东路工程接近尾声,延伸橄榄大道、打通东西干道工程正加紧实施。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拆迁改造和开发势头强劲,城镇油化、亮化、绿化、美化档次大幅提升,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中等城市框架轮廓初显。

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优化软环境“亲商”。开辟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搭建信息融资平台,依托投资公司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整合开江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心,加强与开发银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沟通,缓解资金压力。开设了招商引资绿色通道,开通了县委书记、县长“直通车”,成立了外来企业“投诉中心”,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切实解决好项目建设中征地拆迁、土地供应、生活服务、治安环境等具体问题,为客商创造了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第四篇: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汇报

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污染减排

和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汇报

根据《**市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实施意见》(**纪发[2011]11号)文件精神,我局及时开展了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污染减排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污染物减排工作,2006年就将主要污染物减排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一是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减排工作办公室(设市环保局),统筹安排全市的污染物减排工作;二是严格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市政府同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重点排污企业法人签订减排责任状,督促各项减排措施落到实处;三是不断加大减排专项资金投入,2006年以来,市财政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减排项目建设,以此带动了全市减排项目的顺利实施;四是不断加大对重点减排企业的环保监管力度,督促企业加大治污力度、严格落实国家减排政策和减排措施等。

“十一五”期间,由省政府考核的砷、镉两项减排指标和由国家考核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减排指标均超额完成了减排任务,全市环境质量持续好转。2011年,市委、市政府 1

对“十二五”污染减排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力争“十二五”减排工作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二、重点行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全市有色、钢铁、化工、火电、煤炭等重点行业的污染得到全面有效治理。

有色行业方面:我市有色行业主要以*品行业为主,2010年全市涉*企业专项整治,共关闭合法*冶炼企业*家,取缔非法*冶炼企业*家,非法*浮选厂*家,并对保留的*家*品冶炼企业进行了扩能改造升级,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有色冶炼行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钢铁行业方面: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环保部门的督促下,**钢投入巨资,相继完成了生产废水循环利用工程、高炉和转炉烟气治理工程、煤改气工程,淘汰了落后烧结机,目前正在实施2台135平方米的烧结机的烟气脱硫治理工程等环保项目,**钢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治理。除督促**钢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实施清洁化生产以外,我局还投入100余万元,在**钢安装了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系统,24小时实时监控其污染物排放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钢的污染问题。

化工行业方面:尖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福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实施了生产废水治理工程,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为我市的减排工作做出了贡献。

火电行业方面:***火力发电分公司的3台火电机组全部安装了烟气脱硫系统,3#机组安装了脱硝装置,目前正在实施其余两台机组的烟气脱硝设施项目,氮氧化物污染问题得到改

善。

煤炭行业方面:2010年以来,我局开展了涉煤行业专项整顿,对各涉煤企业的环保设施以及是否持有排污许可证等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建立了煤矿企业环保情况信息库。责令无井下废水处理设施的煤矿对井下废水进行治理,并建设规范化煤矸石堆放场、建设封闭式厂房等。煤炭行业对环境的污染逐步减小。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情况

环保审批作为建设项目第一审批关,我局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对不符合环保准入条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污染、高排放或选址不当的建设项目坚决予以否决,从源头上防止了新污染的产生。

四、重金属污染防治

我市为省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为了落实湖南省重金属污染治理要求,我市委托湖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了《**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项目方案设计》和《**地区重金属污染“十二五”综合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目前正在按照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方案要求加紧实施各个污染防治项目,我市重金属污染防治完全符合规划要求。

五、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

严格按照防治规划要求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一方面加强了对重点流域内排污单位的监管力度,督促企业环保

设施正常运转,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另一方面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市污水处理厂于2005年底建成运行,**市垃圾卫生填埋场已建成即将投入试运行。目前正在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和城镇污水处理率,保障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

六、饮用水安全保障

我局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加强饮用水水源安全风险隐患排查。近年来,依法查处了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资江选矿厂、银和选矿厂等多家违法排污企业,不断开展和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基础工作,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了标志牌,并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工作,每月定期在饮用水源保护区**断面和**断面开展水质监测工作,确保了我市饮用水安全。

七、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对重点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进行重点防控,确保我市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我局每月不定期对市政府和市环保局2个采样点进行为其10-14天(次)采样,对重点防控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及时了解我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八、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

我局不定期对全市涉化学品企业开展污染防治专项检查,并下达现场检查通知书,督促相关企业加强化学品的管理,严防化学品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并按要求制定化学品环境风险应

急预案。同时加强了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转移过程中的环境监管,消除了化学品的环境安全隐患。

九、危险废物处置

成立了固废办,专门负责全市固体废物的管理工作,也是××市成立的首家固废管理专门机构。由于机构健全,我局对危险废物的管理力度不断加强:一是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进行了彻底的摸底调查,建立了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档案,方便了日常的监管工作;二是要求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必须转入符合环保“三防”要求的场所贮存,严禁乱堆乱放;三是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同时严禁无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单位和个人处置危险废物;四是加快实施***地区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项目。该项目实施后,将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解决我市***地区数十年遗留安全隐患。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第五篇: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学习活动剖析材料 单位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学习活动剖析材料

据局部署要求,我局在第一阶段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进了共识。结合我局工作的实际,对我局现有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检查,形成了初步的分析检查报告。

一、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学习活动取得的成效

二、工作中存的问题

1、重政治学习,但理论素养提高不够迅速。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的自觉性不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业务、轻学习的倾向,学习制度坚持不够好,学习计划落实不到位,有时遇到工作忙时,冲淡政治学习,存在以干代学的问题。组织的集中政治学习坚持不够好,有时参学率不高,政治学习不能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针对性不够,学习制度遵守不够好。二是学习的系统性不够。对理论学习缺乏钻研,对知识的学习不够,知识面比较窄,没有很好结合工作作深入的思考,遇到问题往往不能很好把握。

2、重学历教育,但整体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由于近几年来从省局到市县局普遍重学习

抓培训,目前我局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已提高到80%以上。但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取得的“党校”文凭,存在“专业”不对口现象,“单一型”人才较多,也有一部分人员实际技能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地税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专业素质整体不强。高素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岗位、公文写作岗位、法规岗位等人才缺乏;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人员不多;熟悉税收政策法规、有较高稽查施展技巧的人才太少。

3、重制度遵守,但创新意识不够强。我局严格按照省新区局要求,围绕组织收入工作,坚持依法治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力保证,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但是工作思路不够宽,不能从尽善尽美、时时处处争一流的标准上去把握,对地税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行之有效的对策,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工作思路。从实际工作中看,也不失有一些创新的举措。但从目前的工作要求看,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创新的思路还不够宽阔,层次还不高,求稳求安,缺乏探索创新、敢于碰硬的勇气,敢试敢闯、求新求变的意识不够强。

4、重制度建设,但督查管理有待加强

通过近几年建设,我局逐步完善和形成了涵盖工作管理、业务管理、行政管理等大而全、小而细的制度考核体系及作业文本,并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但存在制度

好而落实不力和执行力不够强的现象。平时督查和执法检查的次数不够多,处罚力度不够重。

5、重施教式布置,但有时缺乏“灵活”式管理

近几年来,地税“中心工作”齐头并进,环环紧扣,特别是在我局表现尤为明显,20多名干部职工负责138平方公里的税收管辖职能,一人多岗现象严重,加班加点工作非常普遍,干部职工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很大。而与此同时,受场所、路程和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集体组织开展的娱乐活动不够多,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多彩,税务干部缺少活力,工作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

6、重干部激励,但方式方法尚显不足

虽然建立健全了奖惩、考核办法和制度,但受考核兑现不及时,有时不可避免地存在多干不多得,少干不少得的平均主义现象。特别是阳光工资后,奖金作为物质奖励最主要表现形式,失去了原来的激励作用。

三、整改措施

1、树立新的学习观。使大家摒弃那些因循守旧、不合适宜的旧的学习观念,摒弃“一张文凭管终身”旧的学习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受益”新的学习理念。摒弃“学习与工作相互矛盾”旧的学习观念,树立“在学习中工作、

在工作中学习”新的学习理念,树立紧跟形势发展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全新的学习理念。

2、加强培训,提供队伍素质。一是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坚持差别化培训、个性化教学,按需培训、贴近实际,尤其是要分层次、分岗位、分类别地组织干部培训教育,努力做到针对不同的层次对象、落实不同的培训方法。二是拓宽培训渠道。综合运用委托培训、合作培训、自主培训等多种途径,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集中辅导与在职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参观考察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提升培训效果。三是用好内部教学资源。针对新的税收政策,新征管系统的操作运用,以及上级工作中的新要求,采取分级分类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由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负责授课,开展业务技能培训,着重解决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3、坚持科学创新,探寻发展路子。创新是一个单位持续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在遵守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大家找捷径,求发展。定期召开创新展示会,设立优秀创新项目奖,并对获得创新奖项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公开表彰奖励,激发大家持续创新,大胆创新,愿意创新的意识和信心,从而推动工作的开展。

4、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队伍活力。一是创新税务文化建设载体,充分发挥工、青、妇、团组织作用,积极开展健康、活泼的文体娱乐活动,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二是重视精神激励、情感激励和行为激励等非物质激励,激发工作活力。通过通报、会议等手段和渠道,对先进事迹进行表扬和宣传,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营造典型示范效应。坚持和完善干部谈心谈话制度,注重加强与干部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沟通,经常开展与干部谈心谈话活动,了解情况,沟通思想。关心干部的身心健康,坚持和完善干部定期体检制度,坚持干部休假制度,保证每人每年能有一段集中的休息、放松和调整的时间。

上一篇:支部换届选举情况报告下一篇:转变工作作风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