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2022-12-10

第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策略与得失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病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建立起自信,从而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最终得到自身的发展提高。

高中生自我评价能力的自然发展有其优势和缺陷,教师只有针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予以及时的引导,采取主动的教育策略,才能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具体说来,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育促进策略。

㈠认知调整策略

⒈引导学生形成客观、全面、准确的自我认知

客观、全面、准确的自我认知是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基础。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自我评价。⑴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我。⑵通过多向比较认识自我。⑶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我。

⒉指导学生矫正非理性的自我观念

教育实践表明,高中生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偏差,多与其非理性的自我观念有关。教师可通过采用认知改变技术和归因训练,引导学生矫正非理性的自我观念。

⑴认知改变技术

认知改变技术是在心理咨询当中常采用的技术,它是指帮助来访者认识不合理的观念和认知方式,然后对这些不良认知进行质疑,并与之辩论,最后以合理的认知取代不良认知的技术。只有学生承认了自己的非理性观念,教师才能最终使其放弃这一观念而形成理性的观念。

⑵归因训练

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个体会利用各种信息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归因,而归因的结果又会影响个体期望和情绪变化,这种变化会带来行为动机的变化,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新的行为会带来新的结果,又会产生新的归因,如此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高中生正是由于不合理归因而导致了自我评价的偏差,自我评价的偏差又导致新的不合理归因。根据的理论,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多种归因训练,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改变这种恶性循环。

①团体发展法

即采用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归因训练。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分析自我评价不当的原因,最后做出正确的归因。

②强化矫正法

教师可以运用学习和强化原理,在进行自我评价的归因训练时,对学生所做出的积极归因给予鼓励或奖赏,对那些很少做出积极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他们形成比较科学的归因风格。

③观察学习法

教师让学生观看归因训练的录像片,呈现榜样学生对学业和非学业成败作积极归因的各种情境和做法,并要求学生予以模仿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尝试运用。

㈡情感激励策略

⒈唤醒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看待学生的态度和对待学生的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积极性的重要变量,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因此,教师应遵循“无条件积极关注”原则,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少作批评或惩罚,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机会,激发其开展自我评价的兴趣。

⒉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⑴提供外部强化。亦即当学生对自身做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时,教师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和奖励。⑵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这是培养学生以自我奖赏的方式激励或维持自己形成正确自我评价的行为过程。

㈢方法导向策略

教师在激发学生自我评价兴趣的同时,还须强化自我评价方式、方法的引导。 ⒈互评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设置丰富多样的互评活动,学生通过参与互评活动,既能掌握评价他人的方法和标准,还可以不断深化自我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不仅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还要对学生的评价予以点化。

⒉反思法。

自我反思实际上就是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实现自我评价能力再提高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借助以下两种途径和方式,学生可以开展切实、深入的自我反思。

⑴周记法,

亦即引导学生记周记。教师可让学生先在周记中真实再现每周的活动和感受,分析当前的进步与不足,进而对本周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做出恰当地自我评价。

⑵档案袋评定法。

“档案袋评定是一种广泛被采纳的评定方式,它是以文件的形式记录学生的进步”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向档案袋中存入多样化的材料,比如学生的爱好、特长、情感、道德、学习情况、人际关系评价等等。然后要求他们依据档案袋中的材料评价自己。

评课,即教学评价,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通过评课,可以及时与教者认真分析这节课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可以帮助教师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克服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但在评课活动中,由于受到人这一主观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评课功效的发挥。

问题表现从实际评课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评课经常出现以下的误区: (1)散漫自由,敷衍了事、信马由缰。 (2)平淡肤浅,重结果而轻过程。 (3)以偏概全,用老眼光看新课堂。

(4)面面俱到。对一节课的评议确实应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但绝不是不分主次。 问题诊断

出现上述误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主题不明确,缺乏针对性和严密组织。第二,学习意识不足,进取心缺失。第三,评课方法不当,语言缺乏艺术。评课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评课的方法虽灵活多样,但是提意见一定要真实、真诚、真心。第四,认识不足,缺乏素养,缺少理论支撑。出现上述问题还与评课者的理论素养低、教学经验不足,对课程不能作出居高临下的分析密切相关。 问题解决

要实现由传统的听课评课到现代的观课议课的转变,我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在日常评课时,要把握以下三点:明确评课的目的,把握评课的内容,讲究评课的技巧。

亮 毛坦厂中学 2015年12月15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

摘 要:因高中生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不同,致使高中信息技术实施统一化教学存在一定的缺陷与弊端。针对此,文章基于差异化视角,结合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情况,探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具体要求及实施策略,以期帮助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成效。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差异化;分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6B-0076-02

由于学习兴趣、基础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高中生在学习和接受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程度不一,存在一定的“分层”现象。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因差异化而造成的不良影响,教师应当积极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加以应对。所谓的“分层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其所具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的高低,分成“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小组,之后,再针对不同小组的情况,制定与其相应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与其层次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再配合层次化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以及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提升,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整体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与能力的提升。

一、 高中信息技术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一)学生基础存在差异

与统一教学注重整体教学相对的是,分层教学更重视每个学生个体的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不是通过传统模式下的“满堂灌”方式来进行知识灌输,而是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学习的实际能力等,来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充分调动每一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参与课堂,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然而,由于当前的高中生之前所处的教学环境、接受的课程教育等不同,部分学生甚至从未接受过信息技术相关教学,所以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与综合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易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开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实施分层教学,则恰好有助于减小这一不利影?,避免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下”的现象。同时,实施分层教学,还能极大程度地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端正学科认知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既包含理论知识又包含逻辑原理的课程。但因为该学科不属于高考学科项目,导致不少教师和学生对其存在认知偏差,认为该门课程不重要,或者是将其等同于“打字教学”“上网教学”等。而一旦深入该门课程进行学习以后,又很容易因为其中蕴含的艰涩难懂的知识而产生“畏难”情绪。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同时也为缓解学生的“畏难”心理,教师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时,应当采用分层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正确认知,并逐层深入对该课程的学习,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获取更大的学习效果。

二、 高中信息技术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内容及相关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分层教学主要包含教学内容分层、训练分层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教学内容分层

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分层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也是前提之一。在具体操作当中,教师应当在熟练备课的基础上,按照难易程度将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划分,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以鼓励性教学为主,设置难度较低的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对学习程度中等的学生,则可强化其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积累,争取使其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对于学习层次较高的学生,则可适当做些拓展训练,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如针对语言编程类的选修课教学,对中、高层次的学生,可作一定的要求,而对低层次的学生则不作选修要求。

(二)操作训练分层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于一体的课程,在日常教学中,除重视理论教学外,还要重视操作训练。在进行操作训练时,也要坚持分层的策略,具体可将其细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练习,该层次主要为了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初步掌握高中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操作;第二层次为综合层,以简答的综合题训练为主,旨在开动学生脑筋,促进中等层次的学生初步形成信息技术思维;第三层次为提高训练,主要以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信息技术题为主,训练的主要对象为基础水平高的学生,使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适当地得到一些延伸与拓展。总的来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繁多,且难易程度相差较大,对于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的学生,则应当进行不同的操作训练。若无视学生差异,对全部学生提出统一的训练要求,则很可能出现优秀的学生不够做而后进生做不完的情况。

三、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为此,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当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实施备课分层

为保证分层教学法得以顺利实施,也为保障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教师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备课过程中,则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进行备课分层,即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学习能力强、知识接受效率高的学生,可适当提高其练习的难度,反之,针对学习能力差、知识接受效率低的学生,则应当重视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比如,在对《用照片编辑器处理图像》一课进行备课时,针对信息技术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则只要求其掌握照片编辑器的基础功能即可,而对于基础能力较高的学生,则除了要求其掌握照片编辑器的基本功能以外,还要求其能熟练掌握照片编辑器的快捷处理方式。备课分层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其不仅要求教师要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还要求教师能够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从而,保障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重视教学过程分层

重视教学过程的分层,是保障分层教学效果的关键措施。教师在实施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时,对于一些基础牢固、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放宽对其约束,主要强化引导教学。而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知识水平较低且学习自觉性、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则应当强化对其约束,严格规范其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归纳而言,即对于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应主要引导其尝试自主操作与解决问题,对基础于信息技术水平一般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应主要引导其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而对于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则教师要强化指引与约束,确保其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相关基础知识。例如,在教学《用图像素材组合作品》一课时,其中的习题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而言,十分简单,此时教师就可以在他们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布置一些难度更高的练习题,如要求其在课余时间尝试使用软件进行处理,从而提高优等生对图像素材的处理水平与掌握程度。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不止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任何学段、任何课程的教学中,都普遍存在着差异化现象。在此背景下,若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则容易加剧这一现象,且难以使学生得到针对性的训练与提升。为此,教师要善于使用分层教学法,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差异化作为切入点,对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实践,不断厘清思路,并实施有效教学,从而,确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丁继慧.分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J].中小学电教(下),2013,(8).

[2]陈丽.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原则[J].新课程(中学),2010,(9).

[3]谢放梅.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4,(18).

[4]程国清.分层教学与整合在高中信息技术中的实践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

[5]王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研究[J]. 考试周刊, 2018,(24).

[6]韩国惠.浅议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教育革新, 2009,(10).

第三篇:支架式教学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

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 信息技术科 温欢容

摘要:改变师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提升信息素养,是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重点。经过实践发现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逐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本文结合理论和教学实践详细介绍了支架式教学策略的5个教学环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应用及其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注意事项,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教学策略;高中信息技术

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但我校高中学生目前的信息技术水平比较参差,习惯跟着老师的脚步走,自学的欲望和能力比较低下,距离《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要求较远。

因此,改变师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提升信息素养,是目前我校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重点。

2008年笔者开始尝试应用支架式教学策略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逐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初步达到《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支脚架式教学策略理论

“支架”的原意是指工人们在建造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

第 1 页 共 10页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

提供支持的暂时性的平台或柱子等,俗称“脚手架”。把“支架”的概念应用于教育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学应该像“支架”, 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支架式教学策略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形成,它主要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为核心。在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维果斯基将学习者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相交叠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简单说来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学习者将要知道什么”之间的区域就是我们需要找出的最近发展区。如图1。

图1: 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策略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2)进入情境、(3)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每个教学环节中师生的活动如图2。

第 2 页 共 10页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

图 2: 支架式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们通过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这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不谋而合。从支架式教学策略的五个环节可以看到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明显、学生的自我创造比较充分。如果把学生学习的过程比喻为建设一座房子,那么应用支架式教学策略的过程就是:教师先根据房子——教学目标设计和构筑整个学习框架,再帮助学生踏入学习框架,并引导学生开展建筑自己的房子——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了如何建设底层框架后,开始探索自己如何加高房子,并借助小组的力量构建出自己的房子,最后学生还要求审视自我——房子真的构建完成了吗,有无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学习,有无对小组有贡献,有无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因此支架式教学策略非常合适习惯跟着老师的脚步走,自学的欲望和能力比较低下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慢慢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多次这种模式的学

第 3 页 共 10页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

习训练,学生会逐渐形成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习惯,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同时也达到信息素养的养成。

二、支架式教学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应用

支架式教学成功与否关键的是脚手架的搭建是否符合“最近发展区”,能否让学生延着教师提供的脚手架逐步攀登,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找出相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该最近发展区搭建脚手架是非常重要。

笔者一般会从总体情况和具体知识模块两方面结合来了解的学生情况。对每一届高一新生都会进行一次学生情况个人调查,了解学生的家中电脑配置、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有无自学其它软件,程度如何等等,从总体上了解学生的情况。而每学习一个新的专题内容也会或全班或找个别同学了解学生对这一学习内容的了解或者这个学习内容的应有的储备知识的情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部分内容可能与初中有所重复,但教学的目标是不一致,高中更多的是定位在问题解决上,而非单纯学习某一操作方法,从信息素养培养的角度提出要求,眼界要求更高、更开阔,解决方法可以多人多法。因此碰到与初中内容有所重复的时候,更需要了解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初中的知识,调节脚手架,为教学目标更好地服务。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支架式教学策略要做好以下5个环节。 1. 环节一:搭脚手架,教师建立学习的框架。

搭脚手架环节是教师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支架式教学策略能成功实施的关键是脚手架的搭建。因此在进行搭建脚手架之前应先进行学生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制定较合理的教学目标,再根据三者搭建脚手架。

以必修《4.2.1表格信息处理》为例,学生及教学内容分析如下:Excel是我市初中信息技术会考的必考内容,高一的学生基本上都学习了使用公式、函数、排序和自动筛选这些基本操作。但从考试情况分析,学生对Excel掌握情况一般,经过一年较少使用,遗忘较多,因此学生对于Excel的掌握程度是比较参差,基本都比较缺乏表格数据加工意识。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是1.能把信息表格化;2.能对表格数据进行分析、加工、研究,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信息。

因此把这一节定位为“发掘数据的秘密”,并初步搭建脚手架如下:

第 4 页 共 10页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

(1)认识如何信息表格化。教师展现范例表格数据“杀毒软件销售表.xls”,学生认识如何使用表格进行数据的记录。

(2)萌发加工表格数据的意识。教师提出问题“该杀毒软件销售表能让我们发掘到什么数据的秘密呢?需要做什么才能找到秘密呢?”,学生进一步意识到通过表格数据的加工、处理有可能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发现。

(3)明确加工表格数据的方法。教师要求学生在该表格数据找到三个秘密“各个门市各种杀毒软件一周的总销量是多少?哪种杀毒软件最畅销?哪个门市部是销售冠军(比较数量)”,并请学生尝试通过两种方法找到答案。学生通过尝试,发掘该表格数据的三个秘密或其它有益的发现,明确表格数据分析、加工、处理能带来的具体发现和处理方法,并树立表格信息加工的意识。

(4)巩固升华。最后学生反思,明确进行表格信息处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进行表格信息的处理,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及其巩固和升华。

由于学生是有差异的,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不一定都相同,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这个支架。

2.环节二:进入情境,教师帮助学生踏入学习框架。

进入情境环节是要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创设情境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需要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作为问题情境,适当编排具有启发性、挑战性、激励性、开放性的问题作为讨论点,便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围。

如上例中假设了一个情景“由于电脑病毒日益猖獗,人们对杀毒软件的需求大增,陈老板就开了4个店销售各类杀毒软件,现在聘请你来帮他管理和分析销售情况,以作销售策略的调整。”,在教师展示了“杀毒软件销售表.xls”这个excel文件后,提出问题“该杀毒软件销售表能让我们发掘到什么数据的秘密呢?如那个杀毒软件最受欢迎?”,爱挑战是每个人的天性,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过来,思考这样的一个表还能找到什么秘密呢,从而也让学生可以沿着脚手架不断攀升。

又如选修的《声音的编辑》内容需要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了解声音的编辑,笔者选取了“四步打造个性化铃声”作为课题,课前准备阶段播放了部分手机铃

第 5 页 共 10页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

声,上课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自己打造手机铃声,而不是直接使用某一首歌或者音乐作为铃声?”这个情境的创设是具有启发性的,因此大部分的学生都会想到“要选高潮部分”,同时这个情境还具有开放性,部分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使用经验,还会想到手机铃声“要大声点”、经过引导还会想到“选取出来的高潮部分不要显得突兀(忽然很大声或者忽然没来声音)”、“多种形式(电影对白、小品)”等。因此通过这个情镜的创设、引入和问题分析,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打造手机铃声要注意哪些问题,这节课将会学习到什么,对他们有什么帮助,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绪。

3.环节三:独立探索,学生学会自己攀爬,通向目标。

独立探索的过程是学生沿着概念框架独立攀登的过程。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用如范例、问题、建议、向导等进行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仍以《四步打造个性化铃声——声音的编辑》为例,这四步分别为“第一步:截取音乐片段、第二步:无损放大音量、第三步:增加淡入和淡出效果、第四步:输出铃声MP3文件”。第一步是学生的高一必修时已经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则稍作提示,唤起学生旧知,让学生尝试自己探索完成。第二步的设置是新内容,使用了Cooledit的菜单“效果”-“波形振幅”-“音量标准化”,教师详细示范了设置的方法,并在ppt上列出了操作的要点,进行启发引导。第三步与第二步的设置比较类似,使用的是菜单“效果”-“波形振幅”-“音量包络”,设置“淡入效果、淡出效果”,进行第三步设置时,教师让学生自我探索,通过教师的ppt提示,借鉴第二步的经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进行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完成第三步设置。

又如《4.2.1表格信息处理》中首先与学生一起回顾了初中较熟悉的一些excel操作:用求和函数计算学生成绩总分、“查看所有女同学的成绩”和“查看所有语文99分的女同学的成绩”,让学生做好知识储备,为后面的自我探索打下基础。学生在处理问题“这一周门市一销售的金山杀毒软件总量是多少?”时就懂得使用多条件筛选和求和的处理方法,而问题“各个门市各种杀毒软件一周

第 6 页 共 10页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

的销售总量是多少?”就迎刃而解了。学生最后就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找到“哪种杀毒软件最畅销?哪个门市部是销售冠军(比较数量)“的答案。通过教师引导,最后自己能成功探索到数据秘密的经验,会让学生树立了表格信息加工的意识,强化了使用表格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的能力。

在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独立探索过程中需要对学习者自主探究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

4.环节四:协作学习,学生借助小组的力量,达成目标。

协作学习环节是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共享独立探索的成就,共同解决独立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可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如《四步打造个性化铃声——声音的编辑》中,通过前面三步学生已经能制作出铃声了,但何为个性化呢?如何才能制作出大家都认可的又很有个性特色的铃声呢?通过进行小组协商、讨论,每位同学都分享自己的想法,检阅每位同学之前制作的铃声,寻找出大众比较能接受的方案。这个环节就可以让小组内的同学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了学习过程的难题。

又如必修《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中,笔者设计的其中的一个学习任务是学习小组使用思维导图规划一个网站。针对同一个主题,通过小组协商、讨论,可以使这个网站的规划更全面和重点突出,思维导图的方式使得小组成员对同伴的网站规划的思维过程清晰可见,从而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能理解到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达到对这个内容的自我意义建构。

在这一环节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协作要求不明,指令不清,或者纯粹为了实施协作环节而协作,学生在协作过程并无收获。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请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者感受是大部分课程内容都可以实施的协作内容。这个要求使得学生的思维可见:能变成成果或能表述,利于学生本人和同伴检阅自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在共享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意义建构。

5.环节五:效果评价,学生审视自我,检验目标达成度。

效果评价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

第 7 页 共 10页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

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a)自主学习能力;(b)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的贡献;(c)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两方面结合将对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得到比较真实的评价,也有利于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为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信息素养体现之一就是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通过这个环节可以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我和评价他人。

图3学生对“全景图”应用的自我评价

图3是我校学生在学习 “全景图制作”之后对自我的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发现学生基本能够判断到自己是否能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部分学生还增强了自我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支架式教学策略的注意事项 1. 支架的搭建必须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只是一个潜在的虚拟空间,只有当问题呈现出来,并且对学习者构成一个相邻的挑战时,“最近发展区”才能显现出来。因此,观察、了解学生必不可少,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己有水平、经验以及学生的兴趣,才能设计出合适的支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与学生潜在的“最近发展区”不相匹配时,就需要教师增加、或删减、或调整已有的学习支架。

2.支架实施时注意引导性和渐退性。

在实施支架的时候,要注意学习支架在于引导学生,而不是给出答案或替代学生完成。当学习者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时,支架就要逐渐移走,即要具有渐退

第 8 页 共 10页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

性,给学生更多的意义建构空间。另外支架并不是只能由教师给出,同学、家长、专家,甚至学生自己都可以提供支架。

3.教师需要发挥导的作用。

在支架式教学策略中,教师主要起着组织者、管理者、促进者、指导者的作用。比较传统授课方式,教师必须更熟悉教材和相关背景知识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解答和引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水平、兴趣、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在重难点突破时,要设计合适的支架帮助学生跨越学习障碍;在小组协作讨论时,要帮助学生不偏离主题;在进行效果评价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4.要培养使用习惯。

相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策略中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是学生比较陌生的环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要使它们有效施行,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需要给出明确的指引,随时关注学生的情况,帮助学生逐渐学会自学和协作;学生也要改变自己不爱动脑、不爱动手,就等教师“喂”的学习习惯,根据课程特点形成惯于探索、惯于协作、惯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支架式教学策略的支持下,笔者任教的班级都变得比较喜爱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并形成了轻松、乐钻研、乐分享、乐互助的课堂学习氛围。不少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的作品得到其它学科教师的肯定和表扬,甚至在其它学科省、市、区竞赛中获奖。部分学生在近年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得省、市、区的名次。其中2009年一名学生获得了广东省的三等奖。

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就是信息量丰富、变化速度快,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学和协作学习,才能跟得上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支架式教学策略的5个教学环节都是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所有的活动设计也是以学生能学、会学、学到为目标而开展。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只要注意支架式教学策略实施的注意事项,执行好支架式教学策略的5个环节,信息技术水平参差、自学的欲望和能力比较低下的学生一样能激发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优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初步达到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第 9 页 共 10页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3]孔得伟.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6. [4]武爱萍,宋天明,黄海燕.信息技术环境下“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1). [5]闫寒冰. 如何设计学习支架.ppt http://rts.dec.ecnu.edu.cn/zgx10_del/zgx1006/zgx10063/6-3.ppt. [6] 苗玥,金炳尧.支架式教学方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4). [7]高稳.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J].校长阅览,2005(12).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 邮编:510150)

第 10 页 共 10页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及应用范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 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及应用

在新教学理念下,教师地理课堂教学应突出三点,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学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理念和力求学习方式的优化的教师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探讨新课程的教学特点(即内容活化、创新的教学过程;学生思考、体验的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发展的教学过程)和必须探讨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应的教学设计。我经过近几年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实践,觉得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能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并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匹配的教学设计要求 从广义上讲,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的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修改解决方法的过程”,目的是“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是为了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显现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的,那么就必须构建与教学过程本质特点相匹配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必须是对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二次开发: 课程内容是学生求得快速发展的主要“信息源”,对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进行任务分析已成为现代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目的是教学内容要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由于地区不同、 1 学校不同、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也不同,学生不仅在认知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在心理动作、情感态度和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新课程内容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适应性。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在对教学背景进行从宏观和微观在两方面考虑,并结合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诊断性评价的反馈信息,对开发出来的课程进行必要的再“开发”,即二次开发——对新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增删和重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成不变的“复制”教科书上的内容。

2.教学设计的内容必须是知情合一的统一体: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学生的部分智力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发展所必须的其他智力因素。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分析往往只设计各知识点及组成的知识结构等因素,而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具有促进作用的因素考虑很少,如兴趣、动机、意志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这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是不利的。《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挖掘有关情感和能力等方面因素,使教学设计的内容成为“知情合一”的统一体,从而通过教学过程展开,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同时能获得积极的生活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此基 2 础上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最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教学设计的“成果”必须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和书为本位,从教师主观判断或经验出发,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程序化,特别是细节化的准备。一般来说,是一个倾向于“静态”的计划性设计,只适应教师单向的“传递”活动,不能适应交互动态的真实教学过程。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达到“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效果,现代整合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位,从学生学习实际状况出发,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注重于教学策略、特别是多种教学思路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创造条件,使其具有指导性的“动态方案”(弹性化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可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再作出详细的、适时的动态调整。从而弥补原教学流程的缺陷。

二、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

信息技术整合了高中地理教学,促进了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的变革,带来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等变革。计算机技术整合于高中地理教学,将创造多种多样的适应和满足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策略。笔者基于多媒体和网络课堂教学实践,根据新课程理念构建地理教学设计要求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地理学科自身的综合性、开发性、 3 区域性、实践性特点,遵循学生主体、知识建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结论开放、评价灵活等原则,自己摸索出一些在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策略。现把现高中教材地理知识按表述形式分四类:程序性知识(即地理原理、规律)、陈述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和典型案例分析。不同类型的知识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也不相同。现以高中地理为例,针对不同类型的地理知识,采取以下不同的教学设计策略:

1.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策略:这种策略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主要适用于程序性知识,如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月相及其变化、大气的热量状况、大气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候形成及变化、常见天气系统、海水温度盐度分布规律及原因、海水运动、地壳运动、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城市化特点、工业地域形成、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环境问题的成因、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原因等。应用地理信息资源中现有的信息、素材库设计具体教学步骤。步骤如下:

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发现)问题——学生进入情境自主学习思考——有些问题协作学习(分组讨论、交流)——师生总结得出结论(最佳)——课堂反馈(效果评价)——课堂延伸(课下学习探讨)。这种设计将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利于突破重难点,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地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此种设计 4 仍然关注学生群体,缺乏对个性的关注,易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现象。

2.网络化学习设计策略:在网络教室,学生根据需要自行使用教师提供的地理教学资源学习,教师在主机上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即时辅导。这种设计适用于陈述性的地理知识,如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日月地关系、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大气环境保护、土壤和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资源、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陆地自然资源、气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工农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问题、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方式、电子通信、影响人口数量、素质、迁移因素、旅游资源及景观观欣赏、文化源地和文化区、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综合国力竞争、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地理环境背景、区域国土整治成功措施(荒漠花、水土流失、三峡移民、中低产田治理、西南交通建设、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建设、海岛开发保护)等。

教学设计步骤:教师提前教材分析、课件设计、明确学习目标→资源呈现,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查询信息资料学习→监控指导学生整理分析信息→焦点问题相互交流→反馈评价教师归纳总结。这种教学设计策略使学生从自己的特点出发,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全体学生跟着教师统一内容、进度、程序的形 5 式,更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此种设计也有缺陷,在运用上易受多方面限制,对硬件设备、教学软件及教师监控能力要求较高,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一定要求。

3. 交互——讨论设计策略:主要是师生、生生利用网络上的交流工具实现在线和离线讨论。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完全控制者,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教师主要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学生个体回小组跟着计算机屏幕出现的问题操作、思考、讨论,教师观察进程并及时解答遇到问题,对有共性问题组织全体讨论或解释说明。适用于应用性的地理知识,如农业、工业区位选择、城市区位选择、交通运输点和线、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区位选择、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人口容量估计、人口数量、素质、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合理规划、文化空间扩散类型、旅游活动怎样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三峡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利与弊、解决对策、地外文明是否存在、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沙尘暴的利弊、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的影响等。

这些知识在课堂教学设计步骤:教师明确活动主题和目标引导监控→学生分析教学信息(对象)→设计不同实例的操作脚本→设计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源→操作中相互切磋回答、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展示结果(说明理由)→教师总结。这种设计借助网上平台,学生可克服心理障碍,畅所欲言,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做出决策的能力和对各种地区实际情况做出统 6 筹安排的能力。但教师引导监控非常重要,因为要保证学生讨论和发言能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防止偏离主题和浪费时间。

4. 实际操作设计策略:教师课前分析案例,搜取整理相同案例资料信息,设计网页课件,提出问题,大家共同分析操作。适用于新教材的典型案例分析,如具体地区气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世界农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交通运输具体点、线的区位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具体城市规划、具体景观欣赏及评价、中国不同区域综合整治的方法等。利用资源库中原来教材案例的资料、补充信息内容和相类似的不同案例信息资料。

设计教学步骤:展示案例(掌握案例信息内容)→讨论分析案例具体内容→透过现象归纳这种案例知识原理(规律)→利用其他事例证明原理(规律)→学生能举一反三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设计能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并提高学生运用地理规律进行实践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实例(网络化)

教学内容:高一地理上册“3.2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课前准备:在局域网环境下的网络教室里,从网上收集并下载相关资料,分多个专题制作成网页课件。

课堂过程:

„过程一‟通过视频动画演示,地球表面有山地、丘陵、有平原、高原、盆地,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你知道,这高低起伏 7 的地表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们是一成不变的吗?(华北平原的实例)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节的知识要点。

„过程二‟在教师引导下登录网页,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料自主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学习,即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迅速浏览,预习中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认真查阅、思考。教师通过计算机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有针对性地适时指导。

„过程三‟自学中仍然不能解决的,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此为本节课的核心)

„过程四‟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点拨并适时拓展知识,对学生的表现作适当的评价。

„过程五‟学习中仍存在的疑难问题可以登陆讨论区,或在BBS论坛中发表看法。

这种充满创新情趣的授课,改变了以往教师精心表演、学生苦心陪伴的被动学习情况,探索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新途径,因而深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形成主动学习动机。

四、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策略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在新课程理念要求下,运用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其目的是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无论采用哪种教学 8 设计,采用何种课件最为重要,它关系到教学过程实施的成败。因此课件制作和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遵循教学性原则,即围绕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表现形式;遵循控制性原则,即课件要有良好的操作界面、良好的交互性、容错性、操作简便灵活,便于控制;遵循简约性原则,投影的画面要符合学生视觉心理,布局突出重点,减少无用信息的干扰,在色彩、音响、内容的切入、退出、运动设计上应简约;遵循科学性原则,即原理要正确、细节要深化,允许夸张但力求准确;遵循艺术性原则,在前四个原则的基础上,尽量使画面美观、逼真、流畅、实现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

2.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在整合过程中,符合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但与传统教学相比,传统教学优点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及时肯定、认同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是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成绩,提高学习积极性。但整合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降低学习效率,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对于缺乏自控力的学生是低效率的,网络使用很容易造型横学生的“信息迷失”,无法专心学习。因此运用网络教学设计时,要求教师有控制学生和观察学生能力(班容量大的更应加强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修正,使全体学生能高效率的完成学习过程,真正实现设计要求。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到: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结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教学设计策略在整 9 合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同的教学设计策略各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恰当的结合,可充分发挥优势,使教学过程取得最佳效果。

以上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总结,有不对的地方请专家和同行们给予批评和指正。

内 容 提 要

在新教学理念下,教师地理课堂教学应突出三点,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学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理念和力求学习方式的优化的教师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探讨新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必须探讨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应的教学设计。我经过近几年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实践,觉得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能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并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匹配的教学设计要求

1.教学设计必须是对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二次开发 2.教学设计的内容必须是知情合一的统一体 3.教学设计的“成果”必须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二、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

1.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策略 2.网络化学习设计策略 3.交互——讨论设计策略 4.实际操作设计策略

三、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实例(网络化)

教学内容:高一地理上册“3.2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四、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策略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课件制作和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2.教师要有效控制学生学习效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 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及应用

大良中学

李建芹

2005.12

第五篇:改变信息技术观念,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策略 

改变信息技术观念,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已经多年,从最初的计算机初级学习,到中级培训及高级培训,经过了很多年,老师们从不接受电子信息技术,排斥电脑办公,到逐渐接受渗透到教学领域,这个过程感觉有些漫长,十年前我就接触电脑技术,并对此产生浓厚的 兴趣,也意识到未来电脑必将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继电视之后的又一重要电子产品,果然,电脑很快走进了普通人的家庭,从最初的电子游戏,单一的娱乐需求逐渐成为办公必备的办公工具。 人们对新事物的产生和接纳都有一个复杂的心理演变过程,拒绝-接纳-再拒绝-再接纳,一旦从再拒绝走到再接纳,这必将是走进骨子里的接纳,不会再被拒绝。老师们从最初的继续教育中不得不学的心态,拒绝学习和使用,到现在办公不得不用,被动的接受着电脑走进课堂教学。教师是教学设备积极的使用者吗?我说不是。 最初吸引人眼球的是疯狂的网络游戏,并沉迷于此,本人也曾经沉迷于伟大的帝国战争游戏中,在游戏中学会了电脑的使用。电脑游戏在不同年龄层面中都出现了消极的社会影响,小到少年儿童,大到办公单位,闲暇之余游戏似乎成了人们主要休闲或者消磨时光的手段。网络流行那样的一张图片,一百年前祖先躺在床上抽着大烟,今天我们青年躺在床上同一个姿态,手里拿的是手机电脑,大烟是毒害身体的毒药,而手机电脑成为毒害当代人的精神鸦片。以至于单位办公因噎废食,我校对于电脑办公起初的做法是,每个办公室配置一台电脑,主要领导办公室装网线可以网络连接办公,而老师们不接网线,就是为了防止老师办公之余上网游戏,老师们下载材料只能排队等候,这样的办公方式影响了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积极性,从最初教师们被动的接受电脑使用训练到现在的限制使用,无疑这样的办公理念制约了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媒体设备如不是讲授公开课,就是摆设。通过这次电子信息技术培训学习,我们学习了让手机走进课堂的教学手段,无线信号连接网络多媒体共同参与教学技术,新的电脑教学技术和现在的学校管理成为一种新生矛盾,一方面管理者严禁手机带进课堂,一方面是手机的新教学功能,在这样的矛盾中,教师处在一个可悲的教学工作角色中,一方面推广,一方面制约,管理层的观念不改变,那必将产生上下级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管理层的尴尬:我三令五申说了,手机不准带进课堂,你不服上级领导;开放手机使用教学,你玩游戏让我怎么能够信任你。被管理者被制约着,失去开发教学设备的热情与动力。不能互信,就不能互利!新技术的应用也不过是成为一线教师一个美丽的愿景。好在管理者的管理方法也在改变,教师电子办公,进行了电子备课,而电子备课要求模式统一,一方面用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办公,一方面统一的模式,同样制约着教师教案个性化,创新性的发展。 我认为作为一个教育的管理者在提倡教师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应当提高自己的管理道德,不已私利做法影响教师教学的热情、教学技术资源的开发。做为一个开明的管理者,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和电子产品的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已经让我们目不暇给了,我们的电子教学设备已经落后于现在电子产品生产的速度,更多陈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成为新型垃圾,开放多媒体设备的使用,鼓励教师开发多媒体教学使用方法,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为教师教学创设有利、便捷的教学条件,为教师减负!以达到高效使用电子计算机设备,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我们不能因为它存在消极作用而忽视它积极的功能。现代化达标不能仅成为电子产品销售的一个市场,而是真正的把这些资源启动起来,服务于教学,避免过多的行政制约,责任人,不仅行使它的管理权,也要行使它的维护权。放下身段,更多的参与教学技术研究,为教学提供便利的教学条件,成为教育教学的领航员,督导者,而不是一个制约教育进步的绊脚石。 我们的教育体制不是完美的教育体制,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教学服务网链应当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循环网链,它能促进教学,也能促进教育经济的发展。经济与教育也是不能硬性割裂分开的。教育应当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应适应经济的发展,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促进一系列产业链的形成。计算机多媒体改变现代学校教学,是必然。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会接受,不然我们将无法投入现代生活。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心得下一篇:高中物理电学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