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2024-04-26

听障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共8篇)

篇1:听障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听障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摘 要]伴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逐步完善,素质教育成为各学校势在必行的教学模式。在社会教育领域中聋哑教育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不高,对比与教育领域中其他项目,聋哑教育在响应国家政策中所面临的困难十分严峻。当前,国家教育部门计划通过对听障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来强化其能力,使聋哑教育能够取得巨大的突破。本文通过对听障?W生的特点进行研究,为听障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一系列的策略。

[关键词]听障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一、关于听障学生的认知特点

信息技术课作为听障学生的重要课程,教师应在课前进行细致全面的准备,充分了解听障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效率能够最大化。听障学生是指具有听力障碍的学生,其多是由于先天形成的,面对与周围人的正常交流时较为困难。其主要依靠手语的交流方式,对于信息传达的清晰性、准确性、形象性有较为严重的不足。但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窗,具有听力障碍的学生在视觉方面反而比平常人更清楚,对于直观事物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更为轻松,同时其对于具体事物的有较强的理解力但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普遍低下。

二、信息技术在听障学生学习中的应用

听障学生的教学模式对比普通的教学模式而言是特殊教育的领域,学生本人身体的障碍对教学的展开具有一定的挑战。信息技术教学当前应用程度过低是因为其本身的受认同程度不够,而听障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又相较于普通教育学生的问题更为复杂繁多,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也更多,在此情况下如果再加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师所面临的困难将成几何倍数的增长。因此,当前对与听障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还极大程度的缺乏,许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当今社会教育模式的不断前进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教育模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面对听障学生的教育中落实信息技术是其快速提高听障学生学习的重要保证,对于聋哑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选择和制定适合听障学生的信息教学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学既要使学生对其产生新鲜感和好奇感,又要使其拥有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从而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为自身提供便利和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目标,使其与身边的同学产生良好的竞争关系,互相监督、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学生因此有了前进的动力,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效益逐渐提高。信息技术老师要通过信息技术的独特魅力,让学生被其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方式的改进

因听障学生自身的局限性,掌握教学内容基本靠手语,在学习新知识的速度中与普校学生有巨大的差距,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对听障学生应主动引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科学的教育方式并不全在于老师讲解的内容,更多的在于学生本身对知识的探索和渴望。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面对听障学生与普通学生的不同,安排的教学方式也应不同,面对听障学生理解力较低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多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抓住教学的主题,对教材中的难点重点不厌其烦的反复讲述,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教师应多加鼓励、多帮助、多交流,要有耐心、有爱心、有决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越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听障学生的特殊性,其交往范围较为狭小,多是于身边的同类人进行交流或是与身边的人接触较少,社会活动的无法参与极大的加深了这种情况,大部分学生常常伴有自卑心理容易形成孤僻症。在新教育模式的开展下,信息技术教学不应只教授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更应使其树立良好的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于听障学生的鼓励和评价,提高听障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增强听障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潜力,让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4.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

信息技术课由于在教育领域普及时间较晚,社会信息的不断发展和教材版本的日益更新,使特殊教育教材没有完善的编写成书,诸多学校采用普教教材进行教学,听障学生因自身原因从中获取的信息较为稀疏,对听障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严重阻碍。为了听障学生在信息教学中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教师应在教授过程中多结合听障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社会需求,把教学中较为困难和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反复讲解,以学生掌握为基础、以社会运用为补充和培养其自身的信息素养为根本,逐步提高听障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同时要注重对听障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律知识培训,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质,多采用对比了解的方式加强观念、深化记忆。把握住听障学生在信息教学中存在的思维特点,突破教材的局限,使听障学生在信息教学中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四、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部分,其在教育模式中的不断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听障学生对与信息技术的运用较为缺乏。对于信息技术引入听障学生的教学,能增加教学水平,改善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其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本文根据对听障学生学习的探索和研究,对信息技术在听障学生教育中的运用提高了一系列方法以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钟志贤.面向终身学习:信息素养的内涵、演进与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13(8):21-29.[2]刘建荣.聋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3]江梅.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听障学生的书面沟通能力[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34):7805-7809.

篇2:听障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间存在各种差异:入前概念差异、接受新知能力差异、动手能力差异、学习主动性差异和美学鉴赏能力差异等等。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差异,采用正确的策略去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具体可采用的策略有:学生学情的分析、分层教学的实施、教学梯度的搭建、多样化教学形式的营造以及同伴互助的推广。关键词:关注;学生差异;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指出: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1】实践也表明,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关注差异、正视差异、理解差异、突破差异。无独有偶,海宁市教育局教研室出版的教学管理指南及学科教学建议中又明确提出: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根据教学实际落实多级学习目标,提倡学习目标的自主选择。【2】由此可见,关注学生差异,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这要求在教学开展过程中,针对学生差异提出有效措施,采取合理策略,推动学生整体得到相应的进步,实现人人发展。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生差异分类

1、前概念差异

每位学生在接触信息技术学科前都有不同程度地接触计算机,对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深浅不一,参差不齐。这会充分影响学生对信息课程的学习,有些知识点部分学生一点就通,甚至无师自通,而有些学生就算教师多次提点还是一窍不通。这是先前概念对他们的影响。倘若一个环节把握不好,后面学习就会出现障碍,从一节课到一单元到一册,最终导致厌弃信息学科。要相信孩子的天性如此,很难喜欢越学越吃力,还缕缕让自己碰钉子的学科。但是学生间的前概念差异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有效地控制和缩小差距是非常有必要的。

2、接受新知能力差异

课堂应该是公平的,面向每一个孩子的。每堂课的设计都应该尽量让每个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要尽量有效的减少先前知识经验的影响,避免造成新知接受的障碍和缺憾。有些学生接受新知快,有些学生则比较费劲。对新知的渴求度不同,对新知的感冒度不一,接受能力的差异也就存在。

3、动手能力差异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旨在培养学生的技能。其本身的学科特点就充分说明:学习效果是暴露的完全呈现的,每个过程和环节就是环环相扣,诺米骨牌效应般。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在创设条件弱化学生间的差距,那么才会不断强化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学科强调动手操作。有些学生可以跟上教师的思路,在教师的提示下一步步完成操作过程,而有些学生尽管仔细倾听认真记忆还是落下一拍。等自己练习时脑子又开始混乱,难以记清步骤,或者忘记简单的小步骤而导致后续操作完全无法进行。

4、学习主动性差异 有些学生喜欢这门学科,学习主动性强,自发自主自动,动机强烈。而有些学生则反之。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度不同,对知识和技能的感冒度也不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动机的强烈对比势必造成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明显分化。

5、美学鉴赏能力差异

信息技术课堂中常常要求学生完成作品,也少不了作品评价的环节。从画图工具的绘画作品,word的电子小报、幻灯片的演示作品等这些无一不需要良好美学的鉴赏能力。从颜色的搭配、版块的设计、图片的选择等等对学生都是一个考验。有些同学欠缺的并不是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美学鉴赏能力的欠缺会最终影响呈现的作品。

二、基于学生差异的教学策略

1、学生学情的分析

教师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前概念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对新知的接受能力差异和自身学习主动性的差异都要面面俱到,不可忽略。只有教师在课前做足准备,才能有效弱化学生的差异。从而实现良好的课堂效果。

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九课《花香满园》中有一个环节:播下“种子”。作为一线教师在上这堂课时,我时常有种种困惑。“花种子”怎么播?什么时候播?谁来播?播怎样的“花种子”?第一年,我在实施教学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花种子”,但实际呈现的课堂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作为一个以新海宁人子女为主体的学校,同学们整体的信息技术素养还有待提高,学生间的差距明显。不要让一个细节牵拌了整个课堂过程的走向,如果能利用它,反而来更好地服务教学目标的达成,何乐而不为呢?

2、分层教学的实施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3】 让所有学生都得到提高,取得进步。分层教学的实施,能削弱学生间的差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里的分层教学不指分班教学,而是更小范围的分组分个人的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可以设置学习小组,分组合作,小组探究。

3、教学梯度的搭建

在教学中,教师要搭建合理的教学梯度,要因材施教,有易入难,层层推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取得进步。在教材内容上可以由易入难,在教学环节上可以由易入难合理安排,在作业布置中可以由易入难,选择性完成。

《花香满园》采用任务驱动展开教学,在《春天在哪里》音乐伴奏中出示春天美景图片,揭示课题《花香满园》。接着出示本课教学的三个任务。教学片段再现:

片段一:

教学任务一:百花盛开——利用“花种子”开出一大片漂亮的花

师:大家想不想在自己的画布上开满美丽的花朵。可是要画这么多花朵,时间可能很紧张。现在啊,老师给大家一颗神奇的“花种子”,用它我们能变成许许多多花朵。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小组中讨论一下,怎样让这颗“花种子”发挥魔力。(1)各个小组内讨论

(2)有没有同学知道?请一位学生上台操作演示。重点要让学生理解先用“选定”工具选中“花种子”。使用透明工具(如果学生对于连续粘贴不太明白的,可以用生活中敲印章的方法进行演示说明。)(3)学生进行练习。这是我提供的花种子

第一环节处我是这样处理的。教师来播花种子,播的是如上图显示的花种子,在任务一直接播花种子。为什么没有让学生自己设计花种子,这个环节对部分学生而言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这是先前知识经验对他的消极影响。但后续的教学又必须让他有花种子,不能因为设计花种子的障碍而阻碍他学习后续的知识。正如我开头所说,课堂应该是公平的,面向每一个孩子的。每堂课的设计都应该尽量让每个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做,就是再尽量有效的减少先前知识经验的影响。至于为什么我提供了这样的花种子,请看下面描述的教学片段。片段二:

教学任务三:解密“花种子”

猜想:它是怎么画出来的?联系刚才所学的知识。请学生示范怎么画出来的。请同学们试一试。

仔细观察这个花种子,不难发现这里的花芯是一个圆形,四朵花瓣是形状、大小一模一样的椭圆形。这个花种子的设计就是应用了复制粘贴和旋转的功能。安排这个环节是对前面两个任务的实践练习和巩固提高,便于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也许有人会置疑这样由教师提供花种子,是保守派的做法,这大大限制了学生创作设计和想象能力的发挥。这样的质疑是合理的,但当备课时充分进行了学生的学情分析,我想我会做出适宜的选择,到底怎样才是最合适本班的学生的。对基础好的可以鼓励在后面的环节创造小花。而如果一开始就由学生画花种子,学生速度有快慢,要满足每个学生都可以顺利进入下一环节后面的时间只会更紧张,反而导致重难点知识的一笔带过,没讲到点上。教学时间要用在刀刃上,为更好地突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4、多样化教学形式的营造

教学中营造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更好地吸引学生眼球,贴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程度。新知操作时可以由教师示范操作,也可以边说边示范,复习旧知时可以由学生示范,或者教师说学生操作同步进行示范,也可以由学生组合操作示范。摒弃灌输式、单一传授制教学,可灵活采用对话、谈话、合作、小活动、小游戏等多样化的形式,一切朝着学生适应和喜欢的方向努力,一切朝着突破学生差异,让人人掌握技能,得到提升而努力。

5、同伴互助的推广

同伴互助(peer tutoring),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帮助,轮流辅导或相互操练等。它既可以指同学之间在学业上相互帮助,相互借鉴,也可指同学之间在情感上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沟通。【4】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操作问题,而本身缺乏信息素养或者动手能力有欠缺的同学很难自己发现问题,这时需要旁人的引导和帮助。教师个人可能很难兼顾全体学生。这时寻求周围同学的帮助,通过同伴间的相互指导发现问题就显得非常有效,且更切合教学实际。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平衡了他们之间的实际差距。在《花香满园》出示的三个任务中都可以寻求小组同学的帮助,从对象的选中、移动等的操作,复制、粘贴、清除等功能的应用,整体作品的创作设计、颜色搭配、布局安排等环节都离不开同伴互助。

综上所述,面对学生的不同差异,作为教师我们要合理对待,有效引导,采取不同的策略,克服学生差异对课程开展的羁绊和影响,从而推动课堂朝着高效率发展。让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相应的进步,为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操作技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文教资料》2010年第07期 新课程理念

篇3:听障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自新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 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令人目不暇接。而“小组合作学习”堪称是教学方式百花园中的一朵独特的小花, 日益受到教师的关注, 成为教学研究与探讨的热点。

“小组合作学习”, 顾名思义, 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 围绕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或问题, 进行的“合作性”学习。理应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 充分地发挥“小组”的作用, 合理地参照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规律, 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而主动体验、合作探究, 从而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

听障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有其重要意义。听障学生由于听力的缺陷, 主要靠视觉直观的获得信息, 他们视觉相对敏感, 形象思维相对发达, 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 往往能够很快的掌握固定操作方法, 却不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缺乏运用和内化知识的能力。例如学生学会了上网搜索信息的方法, 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关键词进行搜索。而在信息技术的小组学习过程中, 学生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课题, 并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 从最基本的做起, 互相学习交流, 随着研究的深入, 参与程度的提高, 自身的潜能也慢慢得到发挥, 不仅获得了新技能, 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

此外, 有些听障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 在生活中不善与人交往, 并且存在自卑情绪。小组合作学习给听障学生提供了满足需要的机会和形式, 能带给学生自尊和归属感。小组合作学习也有利于听障学生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人的心理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供成员之间合作的机会, 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听障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

听障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困惑 我们为什么要合作学习?

在我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几乎每到一个知识模块的结束, 都会围绕这个知识模块开展主题活动, 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刚开始学生很不解。既然都学完了练完了, 干吗还要“多此一举”。一部分学生便开始产生厌烦情绪, 不愿意参加合作学习。再加上自身的教学经验不足, 起初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这样的质疑声中匆忙收场。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 我总结了失败的原因, 吸取了教训, 以后每次开展主题活动, 我总用醒目的标题打出:“通过这次合作学习, 你需要付出…, 你可以获得…”, 让学生清楚的明白这次活动对他们的意义。此外, 尽量设计贴合学生兴趣, 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主题, 例如在学习完FLASH动画制作后, 带领学生在墙角观察蚂蚁搬家, 让学生合作设计完成主题FLASH动画《小蚂蚁搬家》, 将学生的厌烦情绪转化为兴趣和积极参与的动力。在小组合作活动结束后, 我还要求学生说一说, 在这次活动中, 你收获了什么, 让学生们了解合作的意义。

听障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困惑 我们应该怎样合作学习?

有了合作的意愿, 却不知道怎样合作, 是听障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 突然间要让学生在课上课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 学生会茫然不知所措。上学期开展的一次小组学习合作的主题是“用WORD制作电子杂志”, 杂志主题自选。合作时组员七嘴八舌迟迟定不下主题, 组长不知道如何调控小组进度, 组员也是接受分派的任务, 各做各的。此时, 如何合理引导, 承担好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管理者的角色, 是我要面临的问题。我采取了如下一些方法:1.在准备活动前认真考虑本次活动的流程及时间;准备相关材料;细化和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详细向学生阐明本次活动, 让学生对任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2.选定有能力的组长, 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开始时, 请组长填写任务分派单, 并征得组员同意签字。其中如有不合理之处, 教师应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 适当调整, 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3.请组员们填写讨论记录单, 记录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些可能事先不能预设到的问题, 教师应考虑全面,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4.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 教师应告诉学生要尊重对方, 理解对方, 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 也要等对方说完, 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 要心平气和的解决问题。我们应该看到, “合作”的能力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练成的, 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 潜移默化。

听障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困惑 小组合作学习中为什么总是冷场?

在教学过程中, 我常常将要讨论的要点分配下去后, 有些小组能积极响应, 投入讨论的状态, 而有些小组却死水微澜, 没有丝毫合作交流的意向。即便是教师给其施加压力的情况下, 他们也只是把头凑近一点, 以求“蒙混过关”。我认为, 这样的小组除了对讨论内容不感兴趣之外, 通常组员性格内向、缺少与他人交流的热情, 总是保持“只扫自家雪, 哪管他家霜”的孤僻姿态。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始时, 教师要努力实现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即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性别差异、心理状况等, 尽量保证小组内的每个学生各有所用, 尽量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时要将小组固定化, 不要随意重组小组, 以培养组员间的默契。此外, 教师还可以充当临时组员, 参与到小组中去, 引导小组讨论, 带动小组的讨论热情。

听障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困惑 小组合作学习中, 为什么发言的总是他?

在小组合作的汇报成果环节, 我常常发现, 往往总是那些学习能力强、思维水平高的学生上台代表全组发言。其他成员则成为听众。久而久之, 这一部分学生就会养成一讨论就洗耳恭听、坐而待答的习惯, 自身的思考热情也就会随之冷却消失, 慢慢地依赖于他人。自身的思考探索无从谈起。对于这种现象, 我的做法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汇报成果的形式。例如, 在“认识病毒”小组活动中, 我请小组之间互相指定发言人, 上台发言。最后评比“最佳合作小组”和“最佳发言人”。发言人必须与其他组员充分沟通协商, 共同撰写发言稿。在“今天我当心理咨询师”活动中, 我请同学们从调查问卷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上网收集资料进行研究, 最后请每位同学上台对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在学生发言时, 多给一些鼓励的暗示, 说一些鼓励的话。通过这样的学生, 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 化被动为主动, 让他们知道, 原来自己也能行。

篇4:听障班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讨

一、运用差异策略,激发学生动机

听障班学生在中学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习与其它课程相比,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在上学之前已经接触过计算机,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有的的学生则是在中学阶段在初次接触计算机。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重点照顾学困生,因材施教,运用差异策略,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整体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运用分层教学模式时,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包括对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作业设计分层和教学评价分层等,从而能够面向整体学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正视自己,通过相互激励,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过程中互相竞争,激发学习潜力,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感,乐于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二、寓信息技术教学于生活的快乐之中

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要让学生体悟到信息技术给学生生活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就要通过生活情境的设置,把生活元素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的火把,让学生“乐着学,学着乐”,让学生伴着快乐在信息技术中遨游,从而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提升身心的境界。例如让学生在家中搜集PPT素材的时候,就是在完全自由化、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也是学习PPT制作的基本步骤。当信息技术教学和生活情境完美融合的时候,教学、学习都是快乐和自由的,效率和质量自然而然得到提升,信息技术才真正变成生活和教学的贤内助,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快乐使者。

三、以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信息技术是知识,更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能使知识活起来、动起来,是知识再生产的驱动器。所以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口口相传,而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达到融会贯通目的,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价值导向。对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而言,既要让生活元素和教材知识融会贯通,又要让所学的知识、理论可以为生活实践所用,帮助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反之,生活中的经验、阅历和积累,同样可以用信息技术的原理、理论进行解释,生活内容可以反照到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牢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讲到信息资源管理的时候,我们就以信息技术中学到的建立文件夹、给文件夹命名和分门别类等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大凡此类,其实都是生活中“资源管理”的写照。借助信息的启示,在现实生活中,碰到对繁杂资源整理时,依然可以做到纲目分明,“井井有条”。其实无论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管理,还是计算机的信息资源管理,其目的都是为了更清晰、更快捷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提升人们的生命境界。

四、教学方法生活化,构建和谐信息课堂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信息技术课程与一般的理论学科不同,是在特定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室上课的。因为信息课程需要大量实际练习,学生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不敢求助老师,那么信息课程的实际教育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信息老师大可不必那么“严苛”,可以适当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坐在学生中间上课,手把手教学生怎么具体操作某一流程。不少学生在遇到不知道怎么进行下一步操作时,会习惯性地问旁边的同学,甚至起身离开座位等。这种“交头接耳”、“四处游窜”的现象是信息技术课上难以避免也不必严令禁止的,从另一角度看,这也是学生投入学习的一种表现。此外,信息老师在课上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不阻止或打断学生的发言,不禁止或干涉他们的尝试性操作,不到处巡视“监视”学生。信息课堂中学生交流是很必要也必然存在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给予学生交流的自由时间,引导他们进行适当讨论。

五、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篇5:听障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摘要】当代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力,才能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以新课标为指导,以课堂为阵地,以激发兴趣为起点、以营造创新氛围为关键,树立创新观点着力丰富学生创新想象力,加强实践操作、灵活教学方法、运用激励评价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关键词】创新思维兴趣激发和谐氛围丰富想象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课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越来越被重视,它是一门基础课程,又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其特点是: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应用广泛。从这些特点来看,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领头羊。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形势下,在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我们决不能在信息技术课中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课堂为阵地,以新课标为指导,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石。

赞可夫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小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画画、写文章、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给计算机设置屏幕保护,为计

算机美化桌面,在画图中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在Word中输入字母、文字、编辑、排版„„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因此我在信息技术课上,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例如:在学习Word之前,我先制作了一副图文并茂的墙报作品,画面生动、颜色鲜艳,当中综合包含了Word的一些知识点和操作方法,在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激发学生:“你们想不想做出和这一样美丽的墙报?”学生自然是羡慕不已、急不可待。我进一步激发学生:“做这幅墙报需要哪些知识和操作方法?”让学生讨论出需要排版、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插入表格等时,我趁势激励学生:你们再过一段时间也能编出这样漂亮的墙报来。于是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方设法采用最有效、最快捷的学习方式——自主看书、同学间合作探究、查资料、向老师请教等方法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既唤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愿,使学生始终满怀信心、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又实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保持学生了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使学生始终爱上电脑课。

二、营造民主宽松氛围,树求新、求异观点,提供创新的土壤。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创新就是要求异,不要雷同。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积极和谐、探索创造的课堂气氛,让所有学生都能愉悦、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意识,敢于参与,敢于提出,就是成功。在教学中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倒他们,我们只介绍操作技能而不是系统的理论课程,只讲“怎么做”而不讲“为什么”。我们要为他们扫清创新活动中所有的障碍,让他们没有任何压力,全身心投入创造活动中去,最

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而要保护学生的创造勇气和创新精神,着力引导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大胆的设想和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寻到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在不断的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们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三、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不要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有想象力才有创造。教师应尽力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鼓励学生充分地想象。讲课时注意形象性,联系实际,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学生边听边想,把老师讲的形象“再造”出来。如:剪贴板的功能,剪贴板是计算机中保存交换信息的一段临时性存储区域,在进行移动或复制操作时,剪贴板的功能是在“幕后”同时进行的,学生在前台窗口中不能直接观察到,比较抽象,我就把剪贴板比喻成“周转站”,一旦执行了移动或复制操作,“周转站”中就放上了要移动或复制的内容,哪里需要这部分内容,就可以随时从“周转站”中取出来粘贴到相应的位置。这样以来,剪贴板的功能形象化了,从而变得好理解、好记忆。在其他知识的教学中长期坚持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想象力自然就丰富了。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四、重视实践操作,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教育理论家认为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一现代化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只要我们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弘扬出来的。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在课堂上,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则成为他们的“协作者”。如在讲解画图软件时,首先使每一名学生都面对画图软件的界面,让学生熟悉画图软件的界面,了解工具的用途,再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帮助”,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学生在刚开始操作时,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一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此时我亲切和蔼地耐心指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并适时提供可行的处理办法,使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方法,在质疑与解疑的实践中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最终学生们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创造、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一幅幅美观、精致、富有创造力的作品创作了出来。他们不仅全部掌握了画图软件的基本内容,而且对他们来说感到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为学生今后能独立地、创造性地使用其他工具软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创新的欲望。

教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教学形式的转换,着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使计算机教学活动成为生动活泼、学生乐于从事的学习实践活动。如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画图中画《森林动物园》;用比喻法讲解“文件”与“文件夹”,把建立新“文件”比喻成新买个“练习本”,在“文件”中输入文字比喻成往“练习本”上写

作业,把“文件”的命名比喻成给“练习本”写名字,把“文件夹”比喻成具有多层结构的书包,可以直接装作业本;把“复制”功能比作“复印机” 的功能,把文件的“复制” 比喻成“抄作业”,把文件的“移动” 比喻成“搬家”等。利用生动形象地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理解了这些似懂非懂的概念。用问题学习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有想解决问题的冲动,动手试试的想法。常有疑问,才能常思考,常有创新。创新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产生创新的动机,才付诸于创新的实践活动。如利用计算机查一查你出生那天是星期几?画图时能不能不用“橡皮”把画布擦干净?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实践,从而引发了创造思维。用任务驱动法和协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元旦到来前为同学《制作美丽的贺卡》,为班级《制作图文并茂的墙报》;用成功体验法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展示优秀作品,介绍自己学习电脑中的高招、窍门、新发现等,以此来使之获得成功感、自豪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争取更佳的表现、产生更强的创造欲望。使其创造兴趣得以延续。实践证明,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也确实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六、运用成功效应,点燃创新的激情。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的„„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成功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并通过这种体验激发其继续探索创新的欲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想法,如果这些想法有意义,更应该鼓励并加以引导。例如,在利用“画图”软件让学生画一弯新月时,我让学生尝试着利用画图工具和菜单命令自己画,结果同学们纷纷开动脑筋,互相交流,用不同的方法画出了新月。有的先画两个交叉的圆,再用橡皮工具擦去多余的部分;有的用曲线工具画;有的用铅笔工具画„„对于

学生的想法教师都给予了肯定。通过不断的类似的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索成功激发了他们创新的热情,在以后的画图课上每画一个小作品或每教一个新的知识点后,学生都会在规定画的作品中增加自己的想法或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可见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教师应该恰当把握教材,寻找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成功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成功,不断激发创新的热情。而且,每当一项任务完成后,我总是把学生制作的富有创意的作品收集起来,在课上进行展示,通过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了肯定,其余学生也受到启迪,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提高了学习效果,全体学生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探索任务中去。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身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探索、改革、创新、为国家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只要我们善于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天地,鼓励各种思维方法自由发展并加以引导,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积累、更新,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21世纪人才,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论文参考】《江苏教育技术》《江苏电教》

篇6:听障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摘要】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预测。它体现由学生对自身学习的一种自信和期望,不仅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业成就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且是教师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本文从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入手,讨论了何谓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以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从六个不同的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我效能感 培养策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学习动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效能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作为社会心理学和动机心理学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诸多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着重探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一、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有的从自我效能感的过程或表现形式进行界定;有的从自我效能感的对象和范围进行界定。这些界定虽然各不相同,但学者不管从那个角度来界定,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预测。它体现由学生对自身学习的一种自信和期望,不仅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业成就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且是教师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2][1]

对此,我们可以简单理解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实质上讲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哀莫大于心死,一件事无论多么有价值,如果人对自己很失望,感到自己做不到,他就不会去做。例如,如果学生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去进行学习,他就不会

在学习上下功夫,因此,在教育中应该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以增强他的自信心。然而,现在学校教育中的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不够,虽然学生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却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过高的要求,过分的竞争使很大一部分学生进入了失败者的行列,他们把自己看成是无能者,变得自惭形秽,产生了自卑感。因此,新课程形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新课标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堂作为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阵地,在此过程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和努力程度以及遇到困难时的坚持程度,直至影响自身信息素养培养,所以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环节。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则是在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对自己学习信息技术课并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之中,更突出的是信息技术效能感。

信息技术效能感即为个体对自己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个体对自己在组织、执行行动达到目标的信息技术过程中的能力的判断和信念。作为一种自我调节的动力机制,信息技术效能感可以从三个层面解读:首先,信息技术效能感是一个多层面的整体性概念,既包括认知成分,也包括情意成分;其次,信息技术效能感中的认知成分的对象主要是信息技术程序性知识,包括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具体体现为对自己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和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和信念;再者,信息技术效能感反映了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通过对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分析,结合自我效能感理论,笔者认为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可从课堂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奖励机制、学习监控、内容表达六个方面阐述。[3]

(一)依据新课程标准,细化信息技术课堂目标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关键的环节,是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阵地。细化信息技术课堂,学生达到目标时,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六个模块, 在这六个内容模块的学习中,每个模块以及其中每个主题均有内容标准,这些内容标准可以指导每堂课的学习目标。例如:在选修内容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的媒体采集与制作的内容标准中有“能根据信息呈现需求,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分别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能解释多媒体信息采集的基本工作思想”, 就可以细化为许多信息技术课堂目标:用麦克风和录音机采集声音、通过光盘或网络获取视频或抓取视频、从网络获取图片、使用Photoshop软件对获得的图片进行加工处理、使用Gold wave软件对音频文件进行编辑等目标。值得一提的是细化之后的目标如信息检索、网络交流等可以在其它学习内容中重复出现,甚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巩固学生该方面能力。依据信息技术课堂现有的条件,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让学生“跳一跳摘葡萄”,即目标必须是经一定努力可实现的,它的实现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潜在的学习动机,并在学习活动中持之以恒,直到长期目标的实现。

(二)任务分步驱动,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

在细化的信息技术课堂目标下,信息技术课堂常用的任务驱动方法可以将任务分步逐层深入,使学生在一系列与任务有关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与乐趣。例如:在数据库管理技术的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主题的教学中,可以以设计“个人学程档案”数据库方案作为总任务驱动,在完成此任务之中,可以分为几个步骤:观察实际范例,分析掌握数据收集、分类和建立以及描述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方法;利用某个通用数据管理软件添加数据和编辑数据库,建立“个人学程档案”数据库;在该库的基础上掌握查找、筛选和排序及统计的方法。这样通过任务的分步驱动,让学生有明确的细化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方法,可在解决任务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虚拟群体合作探究,促进群体积极暗示

在虚拟群体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下自主探究,契合了信息技术新课程标

准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在此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等的活动要求。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中,这种形式也有益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学生既合作又竞争,群体互动则可以传递替代性经验。在虚拟群体的情境下,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较容易倾向于认为自己与群体中其他人的起点是一样的,于是群体中他人的积极暗示对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效能感的提高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程序设计语言初步学习中,当学生个体看到同伴成功用VB语言设计实现在屏幕上画100个同心圆,会激励自己也按照教师的指导推测修改以及调试自己的程序直至获得成功。

(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奖励机制

积极评价可以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而消极评价可能使学生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信息技术课堂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亮点,不失时机地进行积极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潜能。信息技术课堂中可以以个人虚拟物品的拥有或者物品的升级来优化奖励机制,解决了在传统奖励机制中淡化奖赏的外部控制作用、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问题。例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前,公布奖励的原则,对学生的闪光点采用对个人电子学案添加虚拟阳光、虚拟鲜花、虚拟宠物、虚拟偶像等结合高中生特点的标志进行奖励。作为一种特别的精神奖励,信息技术手段表现的奖励,作为传统奖励的优化或补充,促进了学生积极地自我评价。

(五)信息技术手段辅助监控,引导学生自我监控

信息技术课堂中,在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时候,由于教师角色的淡化以及网络信息庞杂无序,容易导致学生“信息超载和信息迷航”,此时要求有一定的约束机制、监控机制和管理机制。信息技术手段监控,如:利用网络监控软件极域教师V6版本监视学生屏幕,可以辅助教师巡视监控。但是外在监控只是辅助学生内部自我监控,学生自我监控才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真正保证和前提,教师监控和信息技术监控的终归目的是将外部控制逐渐变为内部控制。

(六)运用多媒体表达,唤起学生积极情绪

焦虑、压力、唤起、疲劳和情绪等生理状态都能提供自我效能的信息。因为学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自我信念,而且他们的生理状态也会有力地影响其自我效能。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材料可以以多媒体形

式表达,从而降低学生的焦虑感,舒缓学生的情绪。恰当的多媒体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处于正常水平。例如:在学生探究活动的时候,用轻音乐来营造比较轻松的教学情境,缓解学生的焦虑感,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活动成就水平。

【参考文献】

[1]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0-64;

[2]李荟,辛涛,谷生华,申继亮.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4):48;

篇7:听障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程背景;听障学生;体育教学

一、课程背景下听障学生的体育教学概述

在课程背景下的听障学生体育教学发展中,不仅需要保证学生健康第一的原则,还需要在合作、竞争、创新的原则下,进行人格的构建,并树立学生自信、自制、自尊、自立、积极、乐观的精神世界,并寻找一个平衡点,实现有效的和谐统一境界。不仅如此,体育教育还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全面性和娱乐性、竞争性、连续性、艰苦性、实践性的特点。换句话说,体育教学在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人格塑造进行影响,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塑造健康的性格。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爱上体育项目学习,自主参与到集体的运动当中。力图构建技能、和认识、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

二、课程背景下听障学生的体育教学措施

1.少一些传统,多一些优化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感官和认识、情感行为作为基础,融合学生身心发展,关注学生健康意识的养成和美好生活的构建。听障学生本身就和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生活也比较的枯燥无味,难免会出现紧张的状态。而可以进行调节这些情绪的课程就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身体,还可以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排泄宣泄、减轻压力。与此同时,体育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定制课程,不断的学习新思想、新理念,发展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以“听障学生”为中心,展开课程的过程实施,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保持特殊群体的健康体魄。

从本质上看,听障学生正是学习知识,成长身体的最佳时期,与此同时也是树立争取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对外面的世界也充满了好奇心。在传统的教学项目中,体育教师应该开拓多种教学渠道,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智力和体力并重的体育项目,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少一些规定,多一些探究

在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劳体和动脑结合起来,构建同于基础和身体锻炼精神的相互结合,渗透应用意识。从“被训练、被管理”的的传统理念下解脱出来,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设计和课堂组织,课堂评价,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例如:体育动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自选”功能,并有效的进行分组,在层次化教学基础上,建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甚至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动脑思考,自行编制体操,构建创新精神。

3.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方法

新常态的背景下,想要倡导体育教育的个性化,就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听障学生形成主动的,独立的学习思想。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体育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所在,并针对问题,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技巧及途径。并利用问题串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肩肘倒立”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按照标准进行倡导学生收腹举腿,无需强行要求学生达到什么程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动脑筋完成动作,并实现创新,让动作更合科学和优美。

4.多一些兴趣,多一些自主

体育教育和其他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之处,更加具有活力和生机。由此可见,体育教育更应该照顾到听障学生的心理成长。通过体育运动的实践精神体验会运动的乐趣所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在进行讲解和示范。例如:“投篮的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针对于聋校的学生,并不是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进行投篮,什么时候投篮,利用什么样子的手型去投篮。而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创造“条件”。比如,跨出第一步的时候需要实现接球的任务,跨出第二步的时候应该在空中完成投球的动作。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的能关主动性,通过实践体现失败和成功。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准确的对自身和学生的角色进行定位,以兴趣为导向,以情感为激发,以方法为引导,以发明为创新,进行构建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育过程。体育教师也可以以游戏的形式,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构建多彩的體育游戏,掌握学生运动的密度和运动强度。体育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性和易行性、趣味性等优势加强的体育项目。同时也符合聋校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渐渐的也成为了聋校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体育形式。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激发聋校学生参与创编体育教学的精神,构建强有力的创新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教育的范畴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面对价值回归的本质,生活化、人性化、社会化的理念。体育教师更应该从听障学生的自身特点作为出发点,进一步展开分析,提升学生身心健康为中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目标。保障听障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发挥听障学生的爱好和专长,为听障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海群.体育教学中听障学生兴趣的培养[J].现代特殊教育.2013(05):144-145

[2]唐艳,朱志明.听障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报告[J].高教学刊.2017(08):196-197

篇8:听障学生语文教学的有效行动策略

身为语文教师, 我们深知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涵盖口头语言能力和语言写作能力两方面。但是对于听觉有障碍的人而言, 由于听力受损, 口头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他们虽然经过几年的语训, 其口语能力会有所提高, 但口语的清晰度总是有限的。同时听障者习惯用的手语往往表意含糊不清, 健全人很难理解, 从而文字成为了听障者最适用的语言, 也是与健全人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但目前特教学校的实际情况是听障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只能仿写一两句话, 到了初高中年级阶段根本谈不上能完整地写文章, 即使勉强写出来也往往是语不达意、空洞无物的, 让无数特教学校的语文教师茫然无措。

造成听障学生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有三点。

其一, 听障学生由于自身听力方面的缺陷造成语言发展迟缓, 语言发展水平滞后。

其二, 听觉障碍和语言发展水平低极大地影响了听障学生对外界认知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使他们很难用语句表达自己的意图。加之聋校封闭式管理, 导致他们信息缺乏, 生活经验匮乏。

其三, 听障学生语言逻辑能力较差, 语文教师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去修改他们不通顺的语句, 却忽略对其阅读、写作方法的指导。

长期的语文教学经验证明, 听障学生阅读能力、写作水平的提高, 着眼点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语文教科书的教授上, 而应从语言材料的收集、语文素材的丰富、阅读写作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

策略一:重视阅读训练, 做好阅读指导。

阅读能力需要长期的积累训练才能够提高。只有让听障学生大量阅读才能帮助他们熟悉语言, 积累词句篇章, 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因此, 要想有效地提高听障学生的语文水平, 必须重视阅读训练, 做好阅读指导。

1.帮助听障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籍

目前, 出版部门还没有专门出版适合于听障者的书籍, 教师、家长又缺乏对听障学生的指导, 他们面对大量的普通书籍往往无从下手, 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书籍, 这种没有目的的阅读对他们学习语言的效果不大。因此, 语文教师要在初中阶段开始帮助听障学生选择适合其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层次的课外书籍。如七年级推荐《朝花夕拾》、《城南旧事》、《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神话故事新编》等;八年级推荐学《童年》、我的大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九年级推荐《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傅雷家书》、《羊脂球》、《巴黎圣母院》等。这些文章能对听障学生学习课文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还能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2.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听障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 阅读时离不了教师指导。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方面我作了尝试。

(1) 阅读前教给学生理解生字新词的方法, 如“查字典”、“根据上下文推测”、“问老师和同学”等方式理解语句的意思, 由句进而理解段章的意思。

(2) 学会默读, 边默读边思考。

(3) 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圈点勾画, 如在段落旁边写反思, 准备摘抄本, 分门别类摘抄好词佳句、名人故事。

(4) 经常背诵好词好句好段。

(5) 多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方法、写作方法, 并动笔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6) 遇到好文章就仿写, 以强化写作能力。

(7) 每周深入了解学生阅读的篇目, 帮助他们查找阅读中问题, 及时给予指导。

策略二: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强化写作技巧的指导。

现今特教学校中听障学生的生活圈子狭小, 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机会少, 造成了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的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十分贫乏, 再加之教师对其写作的指导不够重视, 从而使他们的作文水平整体不高。要改变这一状况, 语文教师必须在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基础上, 下大力气对学生的写作技巧进行指导。

1.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长期以来, “仿例文—列提纲”是特教学校作文教学的主要方式, 听障学生往往能列出提纲, 但在作文时无话可说, 认为写作是一个极大的负担。要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 必须打破这一局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在体验中写作, 使写作更具体化, 写作过程更直观, 尝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作文的源泉, 将活动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观察四季的变化, 写观察日记;组织学生留心校园活动, 记录活动过程、畅谈活动场面和自身体会;创设机会让听障学生与正常人交往, 积累语言, 增加社会经验。在这样一系列的实践中听障学生能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 为积累写作素材奠定基础。

2.强化写作技巧的指导

初中阶段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议论文这两种文体。对于记叙文, 要突出中心, 美化语言。对于议论文, 最关键的就是指导学生把观点写明确, 结构写严谨。我针对初中学生的议论文教学进行了尝试, 发现进行片断训练, 再整合成篇的方式非常有效。如“勤奋与成功”, 围绕这个话题, 先让学生写几个句子, 力求句式整齐, 内容适当, 并且把它们作为每段的开头来论证论点, 如“头悬梁, 锥刺股, 苏秦寒窗苦读;勤练笔, 染墨池, 王羲之苦练书法;凿墙壁, 借书读, 匡衡勤奋好学”等, 使学生的文章有理有据。这样规范了议论文的写作, 就练好了作文的基本功。

听障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策略说起来简单, 做起来却实属不易,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必须耐心细致、持之以恒, 还要努力与其他语文教师达成共识。相信这样坚持下去, 听障学生的语文能力定能得到显著提高。

摘要:听觉有障碍的人习惯用的手语往往表意含糊不清, 健全人难以理解。文字是听障者最适用的语言, 也是与健全人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但听障学生到了初高中年级还不能完整地写文章, 即使勉强写出来也往往是语不达意、语句混乱、空洞无物的, 让无数特教学校的语文教师茫然无措。针对这种现状, 作者提出:听障学生写作水平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着眼点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语文教学上, 而应从语言材料、语文素材的丰富、写作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 并提出了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

关键词:听障学生,语文教学,语文能力,提高策略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叶立群.特殊教育学.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3]朱诵玉.我的幸福语文.语文出版社.

上一篇:寒假小感想下一篇:书——我的朋友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