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通络法联合西医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2-09-12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会导致肝、肾、血管、心脏、神经等收到慢性损害,引发糖尿病神经功能病变,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关节疼痛、发凉、肌肉萎缩,甚至出现糖尿病神经性并发症[1]。现代医学尚未有治疗该病的特效药,而中医认为糖尿病神经综合症是一种典型的气滞血瘀症,通过益气活血可以有效缓解糖尿病性神经综合症。该文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法联合西医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2年7月—2013年8月该院收治的76例糖尿病患者,现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76例糖尿病患者,男性42例,女性34例,年龄范围42~73岁,平均年龄为(55.6±7.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标准和中医气虚血瘀辩证标准,均出现四肢麻木无力、关节疼痛、发凉、肌肉萎症状。76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8例)和联合组(3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降糖药物治疗,并根据血糖水平注射胰岛素,科学合理控制饮食和体育活动。

2联合组。联合组采用中医益气活血通络法联西医治疗。医药: 甲钴胺分散片0.5 mg/次,3次/d; 依帕司他胶囊50 mg/次,3次/d;羟苯横酸甸分散片0.5 g/次,3次/d。中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气虚血瘀症,可通过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方式调理,处方以生芪25 g、丹参25 g、当归15 g、鸡血藤30 g、川牛膝20 g、桃仁10 g、红花6 g、伸筋草10 g等煎汤服用,400 m L/d,2次/d。此外密切观察患者的其他症状,肢端发凉严重者可加菟丝子、桂枝、制附子等;腰膝酸痛严重者可加枸杞、熟地、何首乌等;口唇干燥者可加天花粉、知母等。

3常规组。常规组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加用西药治疗,药品和使用方法同联合组。

1.3疗效判定

显效:四肢麻木疼痛、发凉症状完全消失,神经功能恢复;有效:四肢麻木疼痛、发凉症状好转,神经功能部分恢复;无效:四肢麻木疼痛、发凉症状无变化,神经功能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1.4统计方法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组间对比应用独立样本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值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联合组中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4例,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5%(34/38)。常规组中显效12例,有效13例,无效13例 ,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5.8%(25/38),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高血糖会引发胰岛素分泌血线及神经生物功能受损,最终会引发周围神经性病变,主要体现在四肢麻木无力、肝肾功能病变、神经功能损害等方面。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约15%的人由于四肢神经功能受损而做非外伤性截肢手术。西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由于代谢异常、血管障碍、氧化应激反应减少,从而引起神经性功能受损,可采取降糖降压和药物对症治疗即可。

中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归因为“痹症、血瘀症、麻木症”等辩证范畴,也就是说气滞血瘀、邪气入侵、湿浊瘀痹是引发该病的根源。该病的病理性原因有虚实之分,虚症是指肝肾阴虚、气虚、阳虚,实症是指湿浊淤血、痰浊气滞[2]。因此在治疗方法上应该以益气补血、通络化瘀、滋阴补阳为主,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加减中药。益气活血通络处方中生黄芪有益气补血、促使血行旺盛之功效,丹参、桃仁、红花是活血化瘀上品,伸筋草有舒经活血、通络养气之功效,川牛藤有滋阴补肾、引血下行至功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5%,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5.8%,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由此可见,益气活血通络法联合西医治疗糖尿病疗效显著,有效缓解四肢麻木无力症状,改善肝肾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法联合西医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8月该院收治的76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38例)和联合组(38例),常规组采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西药治疗,联合组采用益气活血通络发联合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5%(34/38),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5.8%(25/38),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通络法联合西医治疗糖尿病疗效显著,有效缓解四肢麻木无力症状,改善肝肾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益气活血通络法,西医,糖尿病

上一篇:高校建立职业年金制度的思考——以温州地区为例下一篇:档案数字化及安全保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