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控制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2022-09-12

糖尿病患者中较为严重的是慢性并发症,例如冠心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主要导致死亡的是心血管病[1]。该文探究了糖尿病控制以及心血管病并发症的相关性,将糖尿病治疗水平规范化,目的是降低心血管病所存在的风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糖尿病患者28例,并且都符合WH02型糖尿病的确诊标准,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分层于41~73岁,平均年龄为(54.3±3.4)岁,患病时间为3个月~16年,糖尿病伴有并发症的有15例,占53.57%;对照组:非糖尿病者28例,男性占13例,女性占15例,年龄层分布在42~76,平均年龄(53.2±3.9)岁,病程为3个月~16年。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都在早晨实施对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测量。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6.0对于各项的数据资料展开分析、统计讨论,每一项的参数都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现,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糖尿病并发组的空腹血糖FBG)为(8.34±2.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11.89±,2.78)%,无并发组FBG为(7.82±3.21)mmol/L、HbAlc为(8.76±0.21)%,心血管病并发症占52%;对照组FBG为(6.23±0.34)mmol/L、HbAlc为(6.25±0.28)%,心血管病并发症占24%,如表1。

根据表1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心血管病观察组的发病率为52%,对照组为24%,两组间有明显的差异(P<0.01),糖尿病病患发生心血管病的机率是非糖尿病病患的2倍左右。

观察组中的并发组与无并发组两组中的空腹血糖没有很明显的差距,但并发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显著大于无并发组(P<0.01)。

观察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都显著高过对照组(P<0.01)。

3 讨论

血糖测量是防范糖尿病并发症的必要方式,血糖的测量要做到线与点相联系[2]。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是监测血糖含量的主要指标,在近几年来逐渐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它的以下几点特征决定了它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①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值呈平行,血红蛋白被转化后生成的HbAlc的个数和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有着一定的关系,糖化血红蛋白数量越多,血糖浓度就越高[3]。非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7%~5.2%的血红蛋白被糖转化,但是在糖尿病患者中,血红蛋白被转化的数量可能达到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左右,因此,当HbAlc值接近标准值时,糖尿血糖也会慢慢稳定。

②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构非常稳定,不容易分解化。因此,它能够表现出血糖长时期的控制水平。通常情况下,糖化血糖红蛋白能够表现出1~3个月内的血糖水平。

③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较为缓慢,因为血糖值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每次抽血的血糖值只能作为那一时间段的反映,短时间的血糖值增加并不会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增加,反之亦然。由于进食不会干扰到它的测量,所以我们应该在餐后进行监测。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糖尿病控制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并发症有关,特别是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和控制,对于降低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病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控制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降低心血管病的病发率。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2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糖尿病伴有并发症的有15例(并发组),无心血管病并发症13例(无并发组);非糖尿病2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实行心血管病并发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测量。结果 糖尿病并发组的空腹血糖(FBG)为(8.34±2.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11.89±2.78)%,无并发组FBG为(7.82±3.21)mmol/L、HbAlc为(8.76±0.21)%,心血管病并发症占52%,;对照组FBG为(6.23±0.34)mmol/L、HbAlc为(6.25±0.28)%,心血管病并发症占24%,心血管病并发症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为24%、5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控制糖尿病蛋白红的含量,可以降低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糖尿病控制,心血管病并发症,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蒙庆旭,唐毓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8(7):56-57.

[2] 乔洁.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干预[J].基层医学论坛'2011,3(3):158.159.

[3] 邹晖,刘畅,安闽玲.浅谈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3,8(9):245-246.

上一篇:“家电下乡”活动的分销渠道建设思考——以湖北省为例下一篇: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现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