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控制分析

2022-09-10

糖尿病是一种日常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对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相当不利的影响,同事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1]。糖尿病并发的疾病很多、很常见,遍及人体的各大组织、血管及神经系统,主要病变表现在肾脏、眼部、心脑血管方面。所以对于糖尿病的并发症的预防及控制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医在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控制上有着很大的优点,随着中医研究的深入,其并发症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1 在中医研究上对糖尿病并发症的认识

糖尿病,中医古称消渴。可分为上中下三消,其中上消者多为口舌干燥,心肺有热,饥渴多饮。中消者多表现为暴饮暴食,其实质为脾胃实热。下消者则表现为肾虚,缺水,尿频等。从历史上看,中医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记录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经有了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记载。到了元朝,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还是没有许多记述。一直到了近代,才有了对其病理分析及其治疗的论述方案。

《灵枢·五变》有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了发生消渴症状的重要因素是五脏虚弱。《素问·奇病论篇》及《圣济总录·消渴门》等古典中医文献中也指出了糖尿病生病越久对周围的神经系统的病变影响就越大[2]。

中医的最大优势在于中药可以降低长期服用西药的药物依赖性风险,并且可以有效地防止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产生,在降糖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增加气血、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达到控制并发症的效果。近年来,一种叫做“活血化瘀”的中医疗法开始流行,在糖尿病的并发症控制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在糖尿病患者的统计调查结果中,发现在治疗的初始阶段配合中医治疗,可以是超过4/5的早期糖尿病患者的恢复十分理想,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也降到了原来数量的60%。

中医研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自古就有,随着研究的日趋深入,中医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认知。中医主要是从人体的脏器官为中心,加强整体的观念。古代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内生燥热、阴津亏虚所引起的,倘若治疗不及时,有可能使患者出现长期的气血两虚、血瘀脉滞的状况出现[1]。

2 中医提倡预防为主

糖尿病并发症的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中医上,通常采用预防为主的策略,通过对血糖的控制,从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微血管系统的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机理之一,然而高血糖是微血管系统病变的影响因素,在西医上认为控制血糖是重中之重。中医上主要是利用消渴机理,将活血化瘀作为控制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方法。由于糖尿病病发后导致的口渴多饮,古人便称其为消渴病,患者感觉口渴的原因就是气血不畅,出现淤血的现象。随着病情的严重,导致淤血的因素就会增加,在后期,患者一般都会出现舌低出现瘀点的症状。因此,从中医上来说,预防也是控制并发症的首要措施。

《外台秘要》、《诸病源候论》[3]中有提及“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从上述古人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适当的运动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是个有效的措施。这一点与我们现代医学,尤其是西医方面的认知是完全相同的。但是,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强度与运动方式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基本上以不疲劳、不强求为基准。运动的方式也要多样化,可以采取散步、快走、太极、游泳等强度适当的运动,大强度的运动以及长期的疲劳积累反倒会使病情加重。患有严重的胰岛素缺乏并伴有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的患者要严格限制活动量,可以适当练习太极拳,既可以舒筋活血,又可以陶冶情操,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适宜运动。

糖尿病的并发与个人的情绪也有着一定的关系。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忌狂喜狂怒,忌殚精竭虑,凡事心平气和、顺其自然。一个愉快的心情可以使气血通畅,有利于病情的控制,身体的康复。

糖尿病并发症的控制,是目前现代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就成了更为重要的研究。随着中医从古至今的不断发展,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的研究经过日积月累,得出了预防为主、调整为辅的经验。经过千年的积累,一般认为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主要是以饮食控制、适当运动等。两千多年前的神医华佗就曾经创造五禽戏,体现了运动对疾病的预防,一千多年前,生活在唐朝的我们的祖先药王孙思邈就层提出过利用饮食来控制疾病。所以说,疾病的防止是第一位的,相对于糖尿病来说,我们可以拿活血化瘀来举例,一般丹参、威灵仙、桃仁等用于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的控制,总的有效率可以达到将近95%[4]。

3 整个机体的综合协调

中医上讲究阴阳协调,只要机体内阴阳和谐,人的身体就不会生病。绝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都伴随有阴虚的病证,还会伴随这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症状,这些都是气血不畅的表现。中医认为,打通体内气血不畅、实现阴阳调和可以对糖尿病并发症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气滞血瘀是病理的最根本原因,在机体上的表现为胰岛素抵抗。人身体的代谢障碍并不是仅仅由并发症所导致的,而是体内代谢的问题。人体的新陈代谢是属于整个循环系统,一旦人体不能达到阴阳平衡,会导致血管系统疾病、新陈代谢紊乱,即各种并发症的并发。根据研究表明,糖尿病因为并发症的死亡患者有百分之六十和血瘀有直接关系,因此,身体代谢系统的整体调节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配合饮食和运动的预防治疗,达到中医上所说的气血通畅,阴阳平衡。

糖尿病不是一个“病来如山倒”的病症,最让人们担心就是并发症。据不完全统计,糖尿病并发症并发的人群中,其中眼病患者的发病比率占整个发病群体的50%以上,现阶段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上的一个棘手问题。与气滞血瘀一样,眼病这个并发症的控制,也是需要机体的整体调节的。在当代医学的临床上,对于眼病并发症的治疗,基本上都是采用西医方式来完成,绝大多是采用手术治疗,这样的治疗是治标不治本的。从中医角度讲,正是由于机体的平衡被打破了,即时是做了手术治疗,也是无法达到治疗的目的。在并发症控制的过程中,时间证明,中医所强调的机体调节是重中之重[4]。

4 活血化瘀,打通机体

中医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过去的千年里中医对糖尿病的病因有过很多的论述,其中主要认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阳不调、气阴两伤。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及的“瘀血”与“渴”的概念,让人们更加认识糖尿病的病理和病因,血瘀在糖尿病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血瘀的治疗是糖尿病并发症治疗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的中医学中通常采用化瘀活络的方法。对于血管系统的病变来说,血瘀就成为病变的核心。在不同阶段的糖尿病中,出现的血瘀机理也是不同的,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的身体状况来进行防治。此时,在中医上就应该采用滋阴清热的方法,以达到活血化瘀的功效。

糖尿病并发症很多,前面已经提及,在此不再赘述。糖尿病并发症,血液方面的基本都是由于血液粘稠度高,从而导致气血瘀滞、组织缺氧、血流不畅、脉络瘀阻。因此可以看出血瘀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所在,在控制并发症的治疗之中,要合理的应用活血化瘀药物。这样做,不仅可以有助于对血糖的控制,还可以很好的预防及治疗糖尿病的各类并发症。

5 结合中医药有效减少并发症

最近几年来,西药用来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少有采用主要治疗的。这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西药的效力明显,中药的见效时间慢,人们比较容易接受西药。另外,西药控制血糖的效果也很好,深得患者们的青睐。然而,西药的副作用比较大,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何况是经过提纯的效果明显的西药。随着时间的推移,糖尿病病症的加剧,西药的效力逐渐减小,降糖效果也就越来越差。这时,患者往往会加大药量和服药的次数,会增加身体代谢的负担,成为恶性循环。并且,在糖尿病后期,胰岛素注入量会逐渐加大,以此来控制血糖的平衡,不仅增加了药物的开销,还加大了肥胖的风险。

利用中医药,就可以让患者减少了西药的摄入量,降低对西药的依赖性,同时,还可以调节身体的内部状况。例如,肾病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肾一旦出现病变,整个机体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代谢功能就会渐渐减弱,甚至消失。如果使用中医药来辅助控制的话,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肾病发病的进程,有可能还可以防止肾病的发生。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并发症所带来的危害。

临床上显示,糖尿病越来越低龄化,二十多岁得糖尿病的人群数量已经达到了将近一千万。糖尿病所产生的的并发症给患者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困扰和后果。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死亡,现阶段利用中医来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根据调查表明,在糖尿病发现初期,采用中医治疗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使在糖尿病的中后期,中医在其中发挥的效用也很大,可以帮助患者控制并发症的发病几率,针对不同的并发症有着不同的控制方案。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流逝,糖尿病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疾病,糖尿病的并发导致这人体代谢的混乱,并且会遍布在多个系统,而糖尿病的患病人群有着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对人类健康影响很大,甚至危及生命。现在糖尿病的并发症在中医上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作者仅以本人工作过程中中医药对糖尿病并发症控制的状况进行分析,并对此做比较详尽的概述。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中医治疗,控制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蕾,高立华.以饮食控制为主治疗妊娠糖尿病46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68-69.

[2] 江成林.中医治疗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思路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2(4):59.

[3] 徐志伟.糖尿病并发症的中医治疗分析与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17):32-33.

[4] 陈冠琪.中医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控制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7):98-99.

上一篇:药物性肝损害78例分析下一篇:浅谈EAP在十矿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