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2024-04-21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共8篇)

篇1: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一、必修五第一单元整体分析

(一)必修五第一单元内容在全套教科书中的位置分析 1.必修模块三与模块五小说单元的勾连打通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改新教材中,共设计了两个小说单元。第一次出现在必修三第一单元,学习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及《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整个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缩影。《祝福》选自鲁迅作品《彷徨》,鲁迅的小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老人与海》由于体现了 “ 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 ” 而获得 1954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海明威的代表作。

本单元出现的三篇小说依然延续了必修三的选文思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同属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一部针对黑暗的、混乱的主流社会的反抗史。《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的代表作,主人公别里科夫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教材的编者精心选择了不同时期(古代、现代、当代)最好作品,挑选了中国与外国不同风格的名家名作,让我们与学生一同畅饮最醇厚的文学佳酿,同时,也希望藉此为学生打开文学阅读的大门,一窥堂奥。

2.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是对必修三第一单元的呼应、总结和提升

选材上的一脉相承决定了训练目标的延续与扩展。在必修三中,课堂目标着重于小说本身的特点,学习小说如何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表现矛盾冲突,以及再现生活环境;而本单元则在学习小说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指向阅读者自身的提高: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必修三的小说学习更强调基础知识的传递,如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区别,本单元则更注重细节的探讨和艺术特色的领悟。必修三小说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欣赏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品味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本单元则结合小说三要素探讨作品主题,细化情节的展开和矛盾的解决线索。

在“研讨与练习”中,必修三强调对人物的整体了解及某一元素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本单元则注重人物的变化及原因追溯,学习写作独立完整的读书报告,并能够将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与自身相互观照,深刻理解文学的社会意义。

3.把握必修五第一单元与配套读本、选修教材相应部分的衔接作用

要教会学生阅读小说,在一定的技巧训练之后,重要的是量的积累,通过阅读面的扩大,熟练掌握小说三要素,学会给小说的人物和主题归类,以便领略更深层面的东西。所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除了传授课内知识外,一定要引导学生阅读本册配套读本,或引入相应选修教材的内容,通过同类型文本的对比、比较、联想等,实现课内与课外、课上与课下的知识链接。

以第五册读本《珍贵的尘土》为例,共有三个单元的对应小说:历史投影、泥土芬芳、拷问灵魂。其中《群英会蒋干中计》作为另一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可以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照阅读,两文中都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草蛇灰线的伏笔可细细品味,交相辉映。

《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善于运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揭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现代人的困惑”,作品情节荒诞不经却蕴含深意。借助这样的现代派小说,学生可以体味到任的生存危机感、孤独感、压抑感以及人类的精神危机、社会危机和道德危机,同时对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使用的象征、夸张、变形等手法也会有更深的认识。

对应《边城》,读本在“泥土芬芳”这一单元,精选了四篇同样具有诗性之美的小说,读之忘俗。在《荷花淀》的战火硝烟中,彰显的是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人性的纯美和品格的崇高,如同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铁凝的《哦,香雪》则被《荷花淀》的作者评价为“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这样的评语可以用来评价《边城》和《荷花淀》。作为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在写作《受戒》时有着同样的宣言:“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同样是“健康的人性”,小英子与翠翠、明子与傩送之间有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这些同类型的小说,可以作为切入点打开课堂,也可以作为比较点成为作业,更可以成为素材融入作文。在阅读中,经典作品所给予我们的一切,正如帕乌斯托夫斯基在《珍贵的尘土》一文中所言:“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觉察不到的搏动,一如杨树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不都是一粒粒金粉。”在充分的阅读和创造中,我们也会拥有自己的“金玫瑰”。

(二)必修五第一单元在语文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建构小说文体的知识体系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三个要素。

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还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或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小说的主题思想是由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变化发展来体现的。

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还包括序幕和尾声。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有时候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以上是对小说知识的梳理,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从学过的篇目中进行归纳和总结。2.本单元是对小说情节和人物要素的进一步深化理解

在必修五中,对于情节的要求是进行细化的探察,尤其注重细节;对于人物则要求跟踪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为了对小说文本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学习本单元古典小说名著时,可引入高中语文(新课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 中的第 2 课《水浒传》,包括了画说课文、夯实课文基础、感悟课文精华、跟踪自检、读书与做人等栏目,是对本书的创新梳理。第三单元“人情与世态” 中第 6 课《红楼梦》则是对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温故知新。而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关于“人物”的话题给了我们新的思路,诸如“贴着人物写”、揣摩人物的心理、揣摩人物的语言与行动、“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人物在现代小说中的退隐等都会给我们的阅读搭桥铺路。

(三)学情与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 .学情分析

学生最喜爱的文体是小说,但很多学生的兴趣点仅仅是在故事情节上,不了解作家创作小说、塑造人物的目的,不容易通过作品认识社会人生。

小说的情节不难理解,但小说所反映的内容与当代学生生活有着相当的距离。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可以理出故事情节结构,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可以让他们换角度欣赏人物形象,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和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课余时间阅读书籍较多、文学素养较高的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力较强,可以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允许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看法。对于语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引导他们归纳概括情节结构,并尝试分析人物性格。.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主题,以及如何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把握来理解主题。学习难点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小说阅读知识,绘出自己的小说文体知识图表。

(四)课时安排建议(9 课时):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 课时

《装在套子里的人》 2 课时

《边城》 3 课时

“表达交流”板块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1 课时

二、课文分析与教学

(一)课文内容分析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刻画林冲的性格,极力写他从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发展历程,令人信服,而最终被 “ 逼上梁山 ”,揭示出了 “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 的生活真理。人物真实自然,语言凝练传神,其中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技巧是历来被人们所称道的。有几点在具体教学中要落实到位,一是许多地方文字简练传神极富表现力,要引导学生体会;二是要引导学生挖掘出林冲性格中与一般草莽英雄的不同点,他的性格中更多的是善良和隐忍,随遇而安的成分很重,被逼上梁山实属无奈。三是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笔力精深,达到了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浑然一体的境界,二者结合天然无痕。

2.《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 1898 年,是契诃夫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契诃夫生活的时代是俄罗斯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精神与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年代,数百年的农奴制度在俄罗斯人民的民族特性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根除的。作为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后一位古典大师,契诃夫想要表现的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人,而是 “ 一类人 ”,他真正的表现对象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 “ 一群人 ”,不是个体,而是群体。因此,契诃夫的创作虽然是以俄国生活为背景,以夸张和讽刺的笔触表现的是俄国人的劣根性,但细细读来,他的作品对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而这也就是契诃夫创作的真正意义和永恒价值。、《边城》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 “ 美 ” 与 “ 爱 ” 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 “ 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边城》是一幕 爱情 的 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地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凝重,她的感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沈从文笔下的翠翠,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理变化,生动地刻画了少女的羞涩、恍惚,结尾意境深沉,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二)学生的背景知识与认知问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入新课程的高二上学期学生,对语文课本必修 1-4 的学习已经结束,开始适应课前充分阅读文本、适当拓展阅读面的要求,课前已基本了解了林冲在《水浒传》中的情况,对林冲的故事耳熟能详,并对本课的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进而探究《水浒传》全书的主题提供了条件。但学生对小说的解读比较肤浅,习惯 “ 抓大放小 ”,只关注表面生动的情节,缺少 “ 精读 ” 的方法和鉴赏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设计问题恰当,激发起学习积极性,使其能较准确的从文中提炼有关信息,达到教学目的。

《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故事情节不复杂,人物关系也比较单纯,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但是要想让学生真正领悟作品的人物形象、表现的社会主题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就不那么容易了。因而教学重点要放在分析人物形象及其表现人物的手法,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

《边城》:通过前两篇小说的阅读教学,学生会对本课有一定的方法积累,课堂上可以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从而能够顺利接受作品中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1.小说阅读方法归类

小说阅读方法是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生成的。例如,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构成部分,把握小说的主题,必须从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出发。所以,学习小说必须学会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要深入透彻地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通过环境描写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指环境与人物和谐一致,即社会风气、自然风光、气氛和景物色调等与人物的性格、命运、言行等组成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反之则是反衬。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的死,色调是低沉与凄凉的,画面是悲惨的,但祥林嫂却死在了欢乐热闹的 “ 祝福 ” 中。这两幅反差极大的画面,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通过分析情节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性格是通过情节发展具体体现的。例如,《三国演义》中的 “ 空城计 ”,司马懿如果不是深知诸葛亮善用伏兵之计,他也就不会退兵了,反之如果诸葛亮不是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会冒险用 “ 空城计 ” 了,那样 “ 空城计 ” 的情节也就无法产生了。由此可见,“ 空城计 ” 的情节发展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发生联系后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才说把握好故事情节能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作者描写人物的方式。刻画人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肖像描写。例如,鲁迅的《祝福》描写了祥林嫂三个不同时期的肖像,不仅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苦难的一生,还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二是动作描写,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细节描写。如《荷花淀》中水生嫂在听说水生要到大部队的消息后,手指的震动,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一下的细节,读者会感受到水生嫂内心的震动与镇静的心理变化。三是语言描写。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那段谈话,就形象地揭示了套中人道貌岸然、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虚弱本质。四是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又包括内心独白、动作暗示、幻觉展示等,都能够很好地展示人物内心的变化。

2.课后问题打通归类

教材中课后问题的设置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在“跳进去”做题的同时,不妨时时“跳出来”对同类文本的问题设置打量、比较一番,以期获得更多的收获。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问题比较、打通与归类:(1)情节类。《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题考察文本的中心事件,并交待了小说的视角;《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要求概括情节要点,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在后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梳理脉络的同时标注核心事件,同时以不同的视角来概括情节,如李小二的视角,管营、差拨的视角等,这样温故而知新,学生会有更多的收获。

(2)人物类。《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二题考察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求学生比较描写王熙凤和贾宝玉所使用的不同艺术手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样说: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他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异,试总结林冲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将问题中的“一般的草莽英雄”置换为具体的人物,比如武松、鲁智深、杨志等,在学生思考、动手写作的基础上,推荐茅盾的文章《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相应部分,学生会在兴趣被激发的同时学到更多的方法。

(3)评价类。《林黛玉进贾府》的第四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以“话说贾宝玉”为题,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要求在“逼上梁山”的主题观照下,通过补充阅读相关章回,探讨林冲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义的心理变化过程。授课者也不妨在“话说林冲”的漫谈中,抽丝剥茧,顺藤摸瓜,理出林冲的心理变化过程。

课后练习还可以参照读本和选修教材等资源。总之,每一道课后题的设置其实都是文本的不同解读视角,善加利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人物勾联——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鉴赏思路

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对于“套中人”形象的扩展思考,可联系以往学过的文学作品人物:《变色龙》中深怕小镇出什么事情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小公务员之死》中因为一个喷嚏惊惧而死的小公务员;《我的叔叔于勒》中因金钱的枷锁失去亲情的菲利普夫妇;《孔雀东南飞》中造成爱情悲剧的封建族权;《祝福》中笼罩祥林嫂一生悲惨命运的封建礼教;《窦娥冤》中黑暗官府的官官相护、权钱交易;《雷雨》中每个人物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权势、金钱、名声、情感、义气、传统、亲情,这些不都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套子吗?由此可见,“套子”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我们可以借助这个人物打开一扇认识自我的天窗。

“研讨与练习”最后一道扩展类型题: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可引导学生从某一个角度展开讨论:如果把“套子”看作规章制度或各种规矩,那么我们可以将他们进行合理归类。例如,那些必要的规章制度、进步的道德规范、正义的法律法规,属于“合理的套子”,我们每一个人应主动接受这些制约,才能形成和谐的社会局面;那些封建遗留下来的各种不合理的礼仪规定,属于“落后的套子”,我们应当抵制;至于那些阻碍社会车轮向前的反动的套子,我们应当毫不留恋地坚决摒弃。

明确: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不能完全被“套子”套住,要做一个有理性、敢怀疑、善反思的新时代青年,形成开放的眼光和独立的主体意识。正如著名作家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告诫儿子的一番话:一要学会独立思考,二要学会以宽容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有了这样的讨论基础,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思想现状,写一篇关于这篇课文的读后感,或以《我身边的套子》为题,写一篇随笔,要求:观点辩证,言之有据。

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套子观”应用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是个性格平和谦虚随和的人,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生活舒适恬淡,但是一连串难以忍受的打击倾泻到他头上。一开始林冲没有反抗,他不愿跟上司闹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让、委曲求全,想继续过“套子”中平静的生活。林冲的退让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决定的。他继承祖职,有一套祖传的处世哲学,屈人之下,忍辱负重。高俅不杀人害命,置他死地,他是不会上梁山的。他的性格是在残酷的斗争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火烧草料场,林冲的性格得到全面升华,发生质的飞跃。他看透了,绝望了,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生路,就是上梁山。这就是逼上梁山。林冲的例子是从“安于套子”到不得不“冲破套子”的最好佐证。

“套子观”应用于《边城》——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翠翠的那种朦胧的爱情非常美,因为二老,原来“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的翠翠,开始“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心中有薄薄的凄凉”,“会迷乱”,沉思、生气、悲伤、甚至痛苦,这一切全然是因为爱。可惜翠翠自始至终没有什么能表征她主体性的行为。直到小说结尾,她还在等着,尽管那个人 “ 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她甚至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只有这一切都已发生,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 “ 哭了一个夜晚 ”。这一切都说明,翠翠其实一直活在沉默和压抑当中,她的奔放、豪迈、野性一直被压抑着,这种压抑使得她连爱的语言都不会表达。对于命运阴差阳错为她编织的情感“套子”,翠翠缺少冲破“套子”的能力,被动地、迷茫地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对于老船夫而言,他心中其实有一个解不开的心结,一个“套子”,那就是自己女儿对爱的殉情。女儿的死成了一种重压,这种压抑导致他违背了自己的天性,在孙女的婚事上,小心翼翼,瞻前顾后,费尽心机,成了一个“不爽利”的人,最终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离开了人世间。

篇2: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残疾后 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 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 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 最后的常春藤叶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学习方式】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2、体味作者质朴的语言,诚挚美好的感情,体悟其深刻的哲理。【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积极乐观和顽强的人生态度并受到教育。【教学难点】透过朴实无华的语言,领悟全文的深刻意义,并能谈出自己的切身体会。

 鸟啼 【教学目标】

1、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

2、体会劳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教学时数】一课时

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课时安排】预习1课时,研读1课时。

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主人公的战争遭遇,从而理解当时的战争环境。

2、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

3、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破坏,体会本文的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本文的问题与主旨的关系。【教学时间】1课时

安妮日记(节选)

【教学目的】

1、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教学重、难点】1.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认识法西斯的罪恶。2.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运用“问题探讨”方式进行学习。【课时安排】一课时

图片两组

【教材说明】《图片两组》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语文无所不在,能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本专题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图片两组》的学习方式是开展活动体验,结合品评记录战争主题的图片,感受战争中人的命运,理解世界人民祈祷和平的愿望。

【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图片解读,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2.通过画面和说明文字把握画面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比较、综合两组照片的内容,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说出自己的感受。3.学生通过活动实践,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为图片配写解说词。

 六国论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3、能背诵全文,并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学习难点】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学习课时】 2课时

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历史状况的关系,以便与《过秦论》进行比较;

2、了解赋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

3、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教学安排】3—4课时。

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些常识。2: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本词的写作背景。【教学重难点】1:分析、对比、归纳、感悟豪放词的风格特点。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设计指导思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课时安排】一课时

 落日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闻侧记的相关知识。

二、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三、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四、尝试写新闻。

【教学重点】

一、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二、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一、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二、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一、预习课文,尝试完成课后习题。

二、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导航】1.牢记历史,加深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2.学习新闻的特点和“倒金字塔式”的新闻结构。

【相关链接】1.关于背景知识请查看《阳光课堂》的文本导读2.新闻结构

新闻结构,新闻文体的组合形式。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组成。但不是每篇新闻都具有这五个部分,有的新闻就没有导语和背景。常见的几种新闻结构是:

①倒金字塔结构 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新闻的最前面,随后按重要性依次排列其他内容。它的优点是能迅速地将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开门见山的告诉读者,一目了然,节省读报的时间。②金字塔式结构 把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后面,按时间顺序,依次叙述。③菱形式结构 这是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因新闻的内容比较复杂,稻育种容纳不下,也不能概括表述,适于在主体中分段叙述。④车辐式结构 以一个中心事件或事物为纲,其他事实像车辐一样辐射出去。宜于报道比较松散的事件。⑤并列式结构 把众多主要事实并列叙述。适于报道事实各部分的重要性相等或相似的新闻,对见于公报式新闻。

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朱自清,感受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2.通过审美活动体验,能够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3.品味语言,感受意境,能够概括提炼出鉴赏意境美的基本方法。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个性化阅读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创新阅读。

【教学方法】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教学探讨。

【教学时间】2课时

 听听那冷雨(之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⑴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⑵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⑶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二、过程与方法:⑴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⑵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⑵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金岳霖先生

【教学目的】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重在细节)的特点。2.品味本文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2.品味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教学方法】文本研习、自读探究

亡人逸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标: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难点:在“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细节描写及其妙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

 祝福

【教学目标】1.识记 A.关于《彷徨》 B.“烟霭”等词语2.理解.分析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D.倒叙手法(复习)【教学课时】 二课时

边城(节选)【教学要点】1、(主)分析几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的人性美2、(次)分析本文的文化内涵

【教学法】运用探究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引: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大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秋背景,对故乡人民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请问这位大家是谁?对,就是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苗族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今天,我们就欣赏他的小说《边城》中的片断。

一、简介创作动机:《边城》完成于是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作者的创作动是:

“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二、简介《边城》的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李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的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房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房,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先自己阅读分析,然后,分组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同学典型发言,教师可作点拔。

 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目标】1.了解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及其故事情节大意。2.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3.通过文章环境,把握作品的主题。

4.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教学重点】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2.掌握《红楼梦》人物语言含蓄美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品读揭示人物性格的语言,得到一种感性认识。2.讨论分析法。通过讨论分析强化认识人物的出场反映的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了解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

篇3: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根据笔者统计, 在必修五的所有课文中一共有540条注解, 其中涉及到传统文化的注释主要有48条, 包含了道德文化、官职文化、民俗文化、刑罚文化等丰富信息。如何从课文中的注释中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传统婚嫁文化渗透

“舅夺母志”, 选自李密《陈情表》。课文中的注释为: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在这个地方, 学生就会有疑问, 母亲改嫁为什么要说成是“舅夺母志”呢?我们就要向学生补充相应的传统文化。因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影响的国家, 自孔子的儒家学说建立以后, 其仁政思想深为自秦朝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特别是汉武帝时期, 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 更把儒家思想的影响推向全国, 深入民心。而其中, 为愚昧和限制妇女思想及地位的“男尊女卑”的主张, 规定了妇女需遵从“三从四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三从”即“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封建社会里人们把妇女在亡夫以后的改嫁视为丑事, 所以李密用“舅夺母志”来委婉地说母亲改嫁的事实, 这也是作者李密对母亲宽解的一种孝行。如此一讲之后, 学生自然也就明白了用“舅夺母志”的个中原因, 对孝道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二、古代刑罚文化渗透

“刺配”, 选自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材中的注释为:脸上刺字, 发往远地充军。刺, 古时的肉刑, 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字, 用墨染上颜色。配, 发往远地充军。通过查阅相关的典籍, 在《辞海》里的“刺配”条解释说:“中国古代刑罚的一种。在面部刺刻标记, 押送边疆服役或充军, 重者终身不释。始于五代的后晋、宋、元、明、清仿用。”但“刺”与“配”本是两种不同的刑罚, 它们各自的起源要比此说早得多。五代时, 后晋的建立者晋高祖滥用严刑酷法, 煞费心机地把废止了几百年的墨黥之刑重新搬了出来, “刺配”之刑就此产生了。在宋代, 刺配之风盛行, 手段也更残酷。《宋代刑法考》云:“宋人承五代为刺配之法, 既仗其背, 又配其人, 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者。”我们在向学生讲解这个词语的时候不用讲得那么复杂, 可以适当向学生补充一下古代的刑罚有哪些种类。让学生在了解这个传统的刑罚之中, 启发对现代“纹身”时尚的反思。

三、宗教民俗文化渗透

“傩送”, 选自沈从文《边城》。课文中的注释为:傩神送给的 (傩神是驱除瘟疫的神) 。因排行老二, 故小说中也称二老。又因为健壮俊美, 人们给他起了个诨名叫“岳云”。这里就涉及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中的傩神,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给学生补充讲解:“傩”, 主要是我国古代基于万物有灵观念而产生的一种用驱鬼逐疫、迎神纳吉为目的的原始巫术活动。在人们的想象中, 傩神能给人们驱鬼逐疫, 能给人们赐福消灾, 傩神成了人们寻求幸福的信心和精神寄托, 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遍及全国各地, 如江西的“跳傩神”、广西的“师公戏”、四川的“鬼脸壳戏”、贵州的“地戏”、云南的“端公戏”、安徽的“傩戏”、湘西土家族的“傩学戏”、彝族的“撮泰吉”等, 各具特色。由于关公一身正气, 神勇无敌, 在民间驱傩习俗中, 奉为坛神或戏神。在重庆的梁平“双桂堂”, 一进庙门, 见到的是关公的殿堂, 关公带领关平、周仓, 扶佑佛殿神圣。酉阳阳戏、梓潼阳戏、提阳戏中都敬关公为主神, 在梓潼县还有“关公扫荡”的习俗。每年春节或关公生日, 均要从庙里抬出关公像, 在田野、村寨中游走 (扫荡) , 以借关公之威, 驱邪纳吉, 保一方平安。届时, 当地群众, 在村头庄尾, 设坛迎送, 气氛热烈隆重, 可谓一大宗教民俗景观。这样讲下来, 学生听起来很有意思, 也就能对传统宗教信仰有新的了解, 激发他们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四、官职配饰文化渗透

“簪笏”, 选自王勃《滕王阁序》。课文中的注释为:代指官职。簪, 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 朝见黄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簪笏”这个词如果没有注释, 那么学生往往会望文生义以为是筷子的意思。在讲解这个词语的时候, 我们在结合注释的同时应该向学生讲解关于簪和笏在传统文化中的含义。“簪”是由笄发展而来的, 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 可用金属, 骨头, 玉石等制成, 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簪缨是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 借以指高官显宦。而“笏”根据《说文解字》解释为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 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 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 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 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 以防止遗忘。《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 中宽3寸”。大唐武德四年以后, 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 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大明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 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 因为礼节和习俗的不同, 笏板废弃不用了。通过补充讲解, 辅之以文物图片展示, 就能让学生轻松地明白为什么“簪笏”指代的是官职, 进而对古代官阶制度有所直观生动的理解。

五、人伦道德文化渗透

“乌鸟私情”, 选自李密《陈情表》。课文注释为:相传乌鸦能反哺, 所以常用来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孝养之情。其本源来自《本草纲目·禽部》的记载:“慈乌:此鸟初生, 母哺六十日, 长则反哺六十日。”大意是说, 小乌鸦长大以后, 老乌鸦不能飞了, 不能自己找食物了, 小乌鸦会反过来找食物喂养它的母亲。乌鸦反哺的故事经一代代的口授心传, 已为许多人知晓, 并逐渐演化成孝道、亲睦等人伦文化的渗透模式。清代官员邓钟岳在沈氏兄弟的家产案中所写的批文堪为典范:“鹁鸽呼雏, 乌鸦反哺, 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 蜂见花而聚其众, 义也;羊羔跪乳, 马不欺母, 礼也;蜘蛛罗网以为食, 蝼蚁塞穴以避水, 智也;鸡非晓而不鸣, 燕非社而不至, 信也。禽兽尚有五常, 人为万物之灵, 岂无一得乎!以祖宗遗产之小争, 而伤弟兄骨肉之大情。兄通万卷应具教弟之才, 弟掌六科岂有伤兄之理?沈仲仁, 仁而不仁, 沈仲义, 义而不义!有过必改, 再思可矣!兄弟同胞一母生, 祖宗遗产何须争?一番相见一番老, 能得几时为弟兄?”文章将鸟类以及动物的行为模式解释为子女报答母恩、兄弟仁义亲睦,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道德文化模式, 其特点是以低级生物行为模式引喻高级生物行为模式中受人推崇的行为方式, 从而渗透人伦道德文化观念。

六、文学体式文化渗透

篇4: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歌教学实践

一、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歌单元的认识

1.必修二反映了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在先秦到南北朝时期这个关键时期,诞生了以诗歌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最早的《诗经》,到屈原惊世骇俗的《离骚》,都证明了战国人民在诗歌艺术上的造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陆续诞生了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及以《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师对这些诗歌进行讲解,重点要表明诗歌在我国的文化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对诗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也能更加投入。

2.必修三讲述了唐代诗。来自唐代的诗歌,也是大部分人比较熟悉的部分。学生对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人也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诗人的生平事迹十分明白。其实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之外,唐代诗坛也涌现出了其他非常优秀的诗人,诗歌艺术在唐代被推向了巅峰。在必修三的诗歌教学中,收入了李商隐的《锦瑟》、李白的《蜀道难》以及白居易的《琵琶行》。

3.必修四描述宋词。词发展到宋代,进入了黄金的发展时期,在高中语文第四册当中,将宋词分成了豪放派与婉约派进行单独的分析。在婉约派中,有李清照的《醉花阴》有柳永的《望海潮》;而在豪放派之中有辛弃疾的《水龙吟》、苏轼《念奴娇》等词赋,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也展现了宋词极高的艺术造诣水平。

二、诗歌单元的教学实践

1.以补与增相结合的形式来整合课程资源。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应当充分肯定必修教材的核心作用,在学生消化掉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增添课外读物以及辅助联系,有效地将一个单元内的诗歌课文整合起来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将不同类型的诗歌整合到一块进行教学,根据诗歌的表达思想、时代背景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教学,达到连接整个单元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理解程度,根据其理解程度的高低灵活调整能够教学的进度。例如在进行《诗三首》的教学时,由于这三首诗来自于不同的时间段,例如较早的《涉江采芙蓉》,三国时期的《短歌行》,最后是晋朝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因此在导入这一课的时候,用《西北有高楼》这一首诗,让学生理解到诗人在作者失意的时候的情感变化,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2.采用朗诵与背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地点,课堂教学必须得到充分重视,教师要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确保教学目标被学生所理解,并且要保持课堂教学的高效。在一节课的四十分钟内,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进而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这样的教学方法被形象的称为“一二一”。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将课堂上的四十分钟细分成了几个小段,在每个小段内达成小目标,进而让学生分段习得课文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灵活选择朗诵或是背诵的学习方式来辅助教学。由于诗歌主要由言情的表达方式构成,诗人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情感,学生要善于在诗歌中寻找这些勇于表达情感的事物。其次要学会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带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进行意境的再现。而诗人善于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诗歌当中,教师在课堂当中要学会挖掘这一部分情感。具体方法就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在不断地朗读过程中逐渐了解到诗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的朗读应该定时为十分钟左右。而在课程的最后十分钟,应当留给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在这段时间中应当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退居次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确保本节课的内容都灌输到了学生的记忆中。

篇5: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黄开春

(贵阳一中)

摘 要: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主题――“阅读与鉴赏”为核心,探讨了“阅读与鉴赏”课的重要意义、基本任务以及如何促使“阅读与鉴赏”教学达成有效性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与鉴赏;意义;内涵;有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学习,大约占去学生高中三年语文学习的一半时间,而必修教材的编写者把“阅读与鉴赏”定义为这套教材的主体,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清楚“阅读与鉴赏”这一教学版块的重要意义,并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有效。

在谈“阅读与鉴赏”这一教学板块的重要意义之前,我们需要清楚“阅读与鉴赏”的基本任务。阅读,教材提供了读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则要利用文本让学生知晓怎么去“阅”和“读”,要力求培养学生快速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这个着眼于对文本信息的发现和看见。鉴赏,第一是“鉴”,它是在对文本信息发现、看见的基础之上,有意识地对构成文本的各个要素进行相互比照,或者将文本之内的各个构成要素与文本之外的同类信息进行对接或者互相唤醒,这个要求要有眼量;第二是“赏”,“赏”则是在“鉴”的基础之上进行的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它包括文章用语之精当、文章技法之美和文章情感之美等方面的发现和领悟,进而促进学生高水平的语言实践,促进学生心灵的净化、价值观的纯正,这个需要思维和情感的充分参与。总之,“阅读与鉴赏”教学时时刻刻都在考量和培养着学生的眼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阅读与鉴赏”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或者可以随便应付的语文教学活动。鉴于此,持续高中语文教学一年半的“阅读与鉴赏”教学的意义便显而易见:成功的“阅读与鉴赏”教学能把学生吸引在语文课堂;成功的“阅读与鉴赏”教学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很多收获,且就此形成的能力将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成功的“阅读与鉴赏”教学必将促进必修教材其他板块的学习;成功的“阅读与鉴赏”教学定会助推学生选修教材的学习;成功的“阅读与鉴赏”教学必将有力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稳步提升;成功的“阅读与鉴赏”教学必将给高三的语文高考备考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接着,我要探讨的是“阅读与鉴赏”教学有效性的问题,笔者以为,应该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必须促进文本教学观念的转变。“阅读与鉴赏”课的真正目的和任务是什么?基于文本体现出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哪个应该摆在第一位?这是教师要思考的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想透了了,我们就会改变一般常态语文课的现状:机械化的操作流程,导入、作者作品背景介绍、文章结构和文章内容分析,最后基于文章内容,学生就此的感想等,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阅读鉴赏课难以达到有效性。这两个问题想透了,我们的“阅读与鉴赏”课就能从“阅读”和“鉴赏”两个方面真正做到“实”和“透”。

其次,必须准确定位备课的.主攻方向。可以明确地讲,主攻的方向就是“阅读”和“鉴赏”。我们先要根据一定的方法读透文本,发现文本的方方面面,看到其相互之间的关联,能够充分的感受其相互关联之间的艺术趣味。如此,你就可以穿透一篇文章,在教学活动中,就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举重若轻。

最后,必须以“阅读和鉴赏”为核心,设置不同种类、多层次的课堂教学活动。阅读与鉴赏课的现场是一场伟大的艺术实践,这场实践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你对上面两个注意的认知和用功程度,其次取决于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否设计有效的活动形式达成“阅读与鉴赏”的教学目标。“阅”“读”“鉴”“赏”是四种教学活动形式,但每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又是有层次的,低层次的教学活动往往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地挑选设计教学活动形式。

篇6: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反思总结

必修一第四单元包括《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包身工》、《飞向太空的航程》这四篇课文都属于实用文体。

对于新闻,学生在初中时就学过毛泽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所以学生对新闻的特点结构已经有所了解,今天就让我们针对《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以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

本文属于新闻类文章,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

一、导入:多媒体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二、知识积累: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三、信息筛选:学生速读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列出“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文中的记录。

四、能力提升: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五、合作探究: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地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你觉得本文的标题好在哪里?本文是如何处理对香港回归这一事件的报道的?

六、分析鉴赏:文中多处运用了恰当的对比,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根据新闻的特点,就我校发生的新鲜事写一篇短新闻。

这一课用了一课时的时间完成,从学习的效果来看,总体上说比较理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下面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作反思如下:

首先,从课时安排上看。这节课用了一课时,关于课的内容学生很轻易就理解了,所以我觉得这节课完全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上课之前,我总是怕学生把握不了相关的知识,所以,总是放不开“手脚”,但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是有很大潜力的。在这一课中,《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把这一课的重点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课下小组讨论。

其次,应充分反映新课标的思想。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假如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讲一些看过的关于纳粹的故事,说说亲身感受,让文本更贴近生活。二是走向实践,语文唯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为了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实践,在网上寻找相关材料,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同时还能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这一课除了语文的相关知识外,还涉及到历史知识,可以利用历史知识了解文章的背景。四是走向聪明,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答应他们多角度思维,得出多种答案。

再次,语文学习应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聪明火花。在合作交流中,学生被共同营造的氛围深深感染。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体会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针对这些,在他们答对问题时要及时表扬,答错时要适时鼓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假如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设计和把握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如此,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人生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通过这篇课文的设计,我深深感受到: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课改新路,大胆实践课改精神,从现在起就要以全新的姿态,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从而推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爱好。

最后,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说,可以先让学生把课文预习一遍,然后抽出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和教师配合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具体实施如下:可以让学生自主出题,教师进行修改补充,然后,把题印成篇子,发给同学们回答,学生不明白的都可以问这一组的学生,解决不了的可以提交老师,师生共同解决。另外,还可以采取抽条的方式,把学生找到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其他组的学生抽到哪道题就回答哪道。形式的多样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好,让他们在玩中学到知识。我觉得假如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会比我实际运用的方法更有效,而且能让学生喜欢上你的学科。所以,我决定以后会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授课。

篇7: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一、学科思想

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和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他国的语言,加深对他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学会尊重他国的语言和文化,进而更好地认识并热爱本民族语言和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地位及其重要性

本套教材的教学目标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整体提高人文素养。高中英语必修一是高中阶段五册必修教本中的起始册,在进一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材摒弃了以往单纯的外语工具观,以人为本,着眼未来,体现了人文教育思想。

三、教材编排结构

本册教材共有5个单元,每单元七至八面,围绕一个主要话题开展听、说、读、写活动。每单元由以下七个部分构成:

1.热身(warming up):该部分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积极思考,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补充必要的新背景知识,以启发学生对话题的思考;同时,也为学生归纳和总结已有的语言知识,并为其预测、了解和讨论话题作辅垫。

2.阅读(Reading):该部分包括“读前”、“阅读”、“读后”三个步骤。“读前”活动设计了2—3个与阅读主题相关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回答,从而引起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导入话题,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愿望。“读后”(comprehending)设有若干检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练习题。

3.学习语言(1eaming abou tlanguage):该部分由词汇学习和语法两部分组成,词汇部分提供该单元出现的新单词和习语的有关练习,还系统地介绍英语构词法知识、英语释义和习惯用法等。语法部分有计划地和相对集中地介绍了高中的基础语法,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或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4.运用语言(using language):该部分包括口语(Speaking)和reading and listening该部分提供更多的是专题性会话的语言素材(例如对某个话题发表评论、交换看法、展开讨论、提供建议和表达意见等)。活动的方式主要是提供主题、情景和意念功能项目,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说话,讨论,采访或报告等。听力(listening)则通过多种多样的真实语言材料,设计了听前、听中和听后活动,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总结(Summing up):该部分以表格形式设计,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并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回头看看自己到底都掌握了那些内容(useful verbs,useful nouns,useful expessions,a new grammar item)。学到了哪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

6.学习建议(Leaming Tips):该部分主要是综合单元所学内容,用简单的英语就如何运用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提出指导性意见。

7.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该部分内容涉及广泛,形式多样,妙趣横生,有英文诗歌欣赏,绕口令(tonguetwisters),谚语,名人名言,汉英诗歌互译,如:Unit3安排了赠汪伦(to Wang Lun),学生读来朗朗上口,能够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开拓视野。

四、教材内容安排突出特点

1.本册教材排版图文并茂,编写内容新颖,题材广泛,教学理念先进,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且富有时代气息。重视以人为本,强调素质教育,体现真实,反映时代,富于启发。趣味生动,寓教于乐,教育性强,警示意义大。

2.充分体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特点。本册教材各单元之间、各课之间、一课的各部分之间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特点。在教材的处理上,重点的选择上,讲解的方法上都存在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刚由义务教育阶转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3.体现反复出现原则。本册教材在内容上注重语法、单词、语言功能项目的反复出现,对于重要的语言现象,都会保证有足够的再现率。

五、教学思考

结合以上教材编排及教学内容安排的特点,本套教科书在教法上的要求较高,又由于该教材题材广泛,语言素材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质,在教学中应当突出注意以下问题:

1.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自我发展的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且自主解决问题。

5.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疑解惑。课堂设疑的艺术不仅仅在于如何解答,而在于唤醒和鼓舞。设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因而教师提问要富有启发性,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愤”“悱”的心理状态。

篇8: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我们先比较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在写作指导的编排上有着各自怎样不同的构设。

表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见45页表)。

表2: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见45页表)。

通过两个表格内容的比较,我们会发现,与人教版教材写作指导相比,苏教版教材写作指导编排的最大问题是:不系统。具体有三点不足:

一是写作指导不能形成序列。人教版写作指导的编排是,必修一和必修二写人叙事,必修三和必修四议论说理,必修五是写作综合:深刻、丰富、有文采、新颖。由叙事到议论,由基础等级到发展等级,人教版这一合理的逻辑顺序,是以一种金字塔模式构设的,而苏教版的写作指导明显以散状呈无序编排,令作文教学不好把握。再者,苏教版的19个写作专题,有的介绍某一文体的写作要点,有的介绍某一表达方式,有的介绍某一写作技巧,显然,编排缺乏序列化、系统性,使同一文体的几个训练点之间也无渐进式的训练关系。

二是同一文体的写作指导跳跃性太大。这一点尤其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同一文体写作横跨全教材。如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人教版集中以必修三和必修四两本教材连续对议论文写作的各个技术要点作不间断的连贯指导,体现了指导的全面性和连贯性。而苏教版对议论文的写作指导编排甚为奇怪,必修一第二个写作指导“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必修三第三个写作指导“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必修四第一个写作指导“让说理更令人信服”,必修五第三个写作指导“学会分析”。一种文体的系统写作指导竟然跨越四本书,横亘高一、高二两学年,且中间夹杂叙事、描写、文学短评、说明文、鉴赏文等其他文体的写作指导,这种安排跳跃性太大,不利于学生论述类文章写作技能的训练与强化。

第二种情况是同一册教材中设置多种文体写作。再如必修三,按照教材编排,教师要完成三个作文教学与指导,即:诗歌写作→写出人物的个性→为观点提供支撑。再如必修四,按照教材编排,教师要完成四个作文教学与指导,即:学会说理→如何描写→文学短评写作→演讲稿写作。

这种安排实在让人找不着北!这种紧随专题思想内涵的写作指导编排,让教师对一种写作文体的写作指导时断时续,极不系统,极不连贯;让学生对同一写作文体的训练常常是浮光掠影,甚至是支离破碎。

三是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油水分离。苏教版的写作编排“写作指导+写作实践”二元组合样式,“写作指导”是抽取专题文本的突出写作特点,进行写作理论指导;“写作实践”是结合所在专题的人文内涵设计几个作文题。应该说,专题内涵、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三者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如《六国论》《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课文后面配的写作专题是“消息”的写作,《蜀道难》《登高》等古诗词后面配的是文学短评的写作。

另外,在“写作实践”中出示的三至四个作文训练题与“写作指导”的内容还出现了不配套的现象。如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的写作指导安排的是“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详略安排)”,而写作实践却是要求“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你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抒发你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如在“准确、及时与便捷”(关于消息的写作)这一“写作指导”后,提供的训练题是“请写一篇咏史的诗歌或散文”和“写一篇读史随笔”等;在“看好处,说门道”(关于文学鉴赏评论)这一“写作指导”后,提供的作文题是“请以‘美的瞬间’为题写两三个一两百字的片段”和“请以‘老师们’为题写一组片段”等。这些缺憾直接影响到必修课教学阶段作文教学序列化的有效训练。

苏教版写作指导紧随专题内涵,偏重从人文角度构建作文写作序列,忽略了文体写作指导及同一文体写作指导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使写作指导编排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脉络,缺乏清晰连贯的指导秩序。比起人教版布局科学、知识连贯、指导全面的写作指导体系,苏教版的写作指导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难以操作。

教材编排的序列,常常就是教师指导写作的序列。教材编排的无序,指导就可能随意、散漫,学生的写作也会散乱、无序,文体规范的达成就会落空。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写作知识的积累、写作框架的建构,也不利于写作习惯的培养和写作技能的形成。

“有序”才可能“有效”。鉴于此,必须重组作文指导序列,让作文教学变得规范有序。具体设想是:以表达方式为主线,吸取写作选修教材中的相关专题,重组写作序列。即把教材中的诗歌、记叙、论述、应用同类表达方式相对集中,循序展开,并穿插、附加写作选修教材中的相关技术专题,从而建构起写作指导新的操作序列。见下表:

上一篇:我们去旅行教案下一篇:旅行优秀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