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本科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闻本科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是新闻理论教学模式的深化,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属于薄弱环节,存在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媒体资金及设备短缺、专业实习匮乏等相关问题。只有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培养实践型师资队伍,加大实践教学资金的投入,拓展新闻实践基地,才能扎实推进新建本科院校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发展。

第一篇:新闻本科论文范文

应用型本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探析

摘要: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今后持续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然而,当前不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存在目标与地位设置不明确、教学方法与内容选择过于传统等问题。明确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的目标,确立文学审美体验中心位置、选择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考核方式的革新是当前培养应用型新闻专业人才文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文学教育;新闻传播专业;应用型

2018年《新闻传播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指出:“新闻传播学主要以文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为学科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融合性”。作为应用性较强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在积极探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之路的时候,如何做好学科基础中的文学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都是依托在文学院或者是从文学院脱胎出来,它的文学教育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以及相关实践活动为主,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文学方面的修养,通过文学作品感悟世界、认识世界,形成对社会的洞察力,对事物的观察力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力,是人文精神和审美修养养成的重要途径。

当下文学教育与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确出现了新的矛盾,一方面,新闻传播人才需要较强的文学修养和语言文字表达功底是大家的共識,另一面,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加重了采、写、编、评等专业知识课程的比重,文学教育课程和活动都受到了压缩。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学生毕业以后能很快适应职业的需求,但是缺乏长远发展的深厚内涵,相比较具有中文、法律、经济等专业基础的新闻从业人后力反而更足。

新闻传播专业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人文基因,它本身就归属于文学这一门类的二级学科,文学教育在本科阶段新闻传播专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文学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普利策曾经说过:“新闻永远是文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社会力量,新闻专业是所有职业中最重要的职业,要具有最渊博的知识和最高尚的品格。”对于任何一个新闻人而言,进行任何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以及传播信息时,必须能够对新闻事实和新闻价值有明确的判断,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之于新闻的重要性。新闻传播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传媒行业的生力军,遍布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报刊、网络、文化创意产业等行业中的各个岗位,除了采写编评等职业技能外,在人际交往、价值坚守、道德操守等综合素质方面都有更高要求,很难想象,如果新闻从业者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如何去引导社会舆论,如何去参与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在文学课程中包含着古今中外作家的思想精华,里面包含着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品味,是一场场思想启迪和精神洗礼,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文学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在融媒体时代,行业对新闻人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应用型人才的整体培养模式是“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其中宽口径,厚基础,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应该具备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在对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中发现,文学素养较好的学生在后续的职业发展中会更好,特别是撰写深度报道、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文体新闻等方面的能力更强。新闻专业更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实际来说,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掌握众多的科学门类和知识显然不切实际,文学教育的开设恰恰可以弥补和排除这种不足。古今中文的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人类世界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信息,学生学习,可以从不同角度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学习能力,提升思辨能力,还可以汲取文学中的精神财富,为今后继续学习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文学教育可以提升学生新闻传播专业技能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无论新闻媒介如何变化,语言文字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载体,新闻专业学生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技能训练都是以良好的文字驾驭能力为功底的,新闻学专业的文学教育就可以为学生文字功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批判意识;剖析作品并写一些小论文或者对作品进行续写,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评论、语词运用和创新能力;开展文学朗诵辩论等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为了解应用型本科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文学教育开展的现状,本课题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对象展开调查,认真分析了该专业近5年的教学计划与文学课程大纲,对文学院中12位老师(其中8位担任新闻专业课教学,4位担任文学课教学)进行了访谈,并向大一至大四学生发送调查问卷120份,收回107份,有效问卷98份,访谈了16名不同年级的学生。从调查结果中可发现新闻学专业的文学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文学教育目标与地位设置不够明确

在近几年的教学计划中,该专业主要开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外国文学、文学概论4门文学教育课程,主要放在专业限选模块课程中。在就文学课在新闻学专业的重要性的访谈中,4位教师认为文学教育在新闻学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必须开设,而且应该适当增加课时。8位认为比较重要,作为基础性课程应该强调它的重要性,但应该结合专业做适当的调整。学生中有32.3%的学生认为文学教育对自己的专业学习非常重要,55.6%认为重要,也有12.1%的学生认为不重要。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大都认可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少部分学生不是很重视。但是与重视程度相悖的却是文学课慢慢的被边缘化,文学课程的学时一年年的在减少,甚至文学概论、外国文学课程也不再开设了,大型的教学改革活动也没有。更多的是增加了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新闻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和相关教学活动。而且这些课程的设置只是在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基础上做了删减,并未形成与专业相对应的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特色课程。

在对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中,一周课外阅读文学作品达6小时以上,一年累积阅读过20本文学著作的学生仅有22.3%,能完整地看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原著的学生仅有13%,大部分都是只看过电视剧或者电影,对于当代文学热点现象关注度比较高。说明学生虽然意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并不是很明确文学教育对自己专业学习的具体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过于传统

该专业文学教育课程都是汉语言文学老师担任,将新闻学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相比发现大部分都是在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删减,教学内容上并未注重选择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内容或者篇目。老师们也表示教学方法上也大都是延续传统的文学史教师讲解和分析的方式,也会结合文学系的文学实践活动开展演讲、辩论等比赛活动,但是视角主要是以文学作品的评析为主,未能结合新闻学专业来进行选题,文学专业的老师也不能很准确地掌握新闻学专业学习中应该选择的篇目和实践要求。

在对是否喜欢文学课的问题上,27.2%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30.3%学生认为喜欢,30.5%的学生认为一般,12%的同学认为不喜欢。谈到不喜欢的原因,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这些内容和专业无关,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了也没什么用处,还有人认为课业压力很重,诗歌和小说只有在消遣的时候才会考虑。在提及参加文学相关讲座的频率,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一年最多只有一次,原因在于学校举办的场次比较少,开讲座的专家或者内容自己不感兴趣。

在考核方式上,大部分老师表示他们基本都是采取笔试考核的,考核题型以选择填空和作品分析为主,也会比较侧重审美和思维方式的考核,但是由于相关考核机制的限制,尤其是对新闻学专业人文素质目标不够了解,一些与新闻学专业能力相结合的新形式的考核内容开展较少。

为适应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科阶段新闻传播专业的文学教育更应凸显专业特色,适应当前媒介融合新形势,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树立文学审美体验中心地位

本科阶段新闻传播专业的文学教育是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服务的,新闻专业中的文学教育不能等同于中文专业的文学课,它的重点不是做文学研究,也不单是文学常识的积累,也不是遣词造句的训练课,而是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不断地提高鉴赏和理解文学作品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感知力和道德修养,进而内化为深厚的人文精神,来指导今后工作和人生的发展。它需要的是学生把文学审美放在中心位置,把阅读当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选择新闻学专业相符合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施中,应抓住新闻和文学的切合点,选择与新闻学专业相联系的内容。一选择是那些思考性强的文学作品;二可以选择与当下现实密切相关的文化与文学的热点,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与现实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如网络文学作品,还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产业发展等;三可以选择文学与新闻传播相关的知识点作为讲授的内容。如五四时期文学中报刊杂志的繁荣发展与文学创作;四是结合文学作品进行常见的写作手法讲解,与通讯、深度报道中的表达方式与语言规范讲解相结合;五是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前特殊的文化现象,例如文学经典的影视剧改编、动漫画改编、作家明星化等,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指导专业学习。

(三)创新教学思维,改革实践模式

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文学世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在评析作品时,应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采用情境法、案例法、小组研究、合作学习、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不断创新課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文学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新闻写作能力。利用全媒体时代提供的各种信息和平台,可以让学生根据作品的意境拍摄微电影或者短视频,或者对小说戏剧等进行改编,或者采用情景剧表演形式等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利用这些平台进行展示。

另外, 可以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使用微博、QQ群、超星、雨课堂、翻转课堂等平台与学生在课前、课后进行互动性沟通和交流,结合新闻专业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编印学生文集、撰写文学作品推文、开展影评活动等。也可以多聘请一些当地有代表性的作家或者学者到校给学生开设相应文学教育的讲座。

(四)改革文学教育考核方式

对于考核的方式,可以采取多元化和强调创造力的考核方式改革,淡化以纸质考试作为导向的教学倾向。在新闻学专业,大部分文学课程都是作为专业限选课或者任选课,所以考核方式可以比较灵活,主要采取考查的形式,所以平时的文学常识考核可以利用测试平台进行训练,期末考核更应重视审美与思维方式的考查,可以采用小组制作作家作品专题报刊或者拍摄作家作品纪录片的形式进行考核,将对文学作品的品鉴分析与专业技能实践相结合。

文学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应用型培养目标下的新闻人才而言,关乎他们能否以人文关怀之心,肩负起文化传播与社会使命,也对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高校教师来说,要不断寻找更好的教学方式,让文学教育与专业实践相融合。除此之外,要结合时代需求,不能仅仅是依靠文学专业师资,积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学专业文学教育专职教学队伍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徐承刚.全媒体时代新闻人才的综合素养分析与对策[J].新闻界,2014(2).

[2]何李新.高校新闻专业建设中人文教育的若干思考[J].东南传播,2012(2).

[3]付志峰.高校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改革探究[J].北方文学,2012(3).

[4]刘桂华.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类人才文学素养的培养[J].青年记者,2018(6)

[5]徐瑛.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研究——以福建工程学院新闻学专业为例[J].东南传播,2014(5).

[6]李燕群.应用型地方高校文学课开放式教学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6(03).

作者:黄艳碧

第二篇:新建本科院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摘 要 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是新闻理论教学模式的深化,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属于薄弱环节,存在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媒体资金及设备短缺、专业实习匮乏等相关问题。只有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培养实践型师资队伍,加大实践教学资金的投入,拓展新闻实践基地,才能扎实推进新建本科院校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发展。

关键词 新建 本科 新闻 实践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Research

LIN Jia, JIN Yangchun

(Colleg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Fujian 365004)

Key words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news; practice

1 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

1.1 课程安排不合理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美国大学一般一、二年级时不分专业,学生要完成占学分总数1/3的公共课的学习,一般到了大三学生才决定自己的专业。①中国新闻教育在不断学习美国式的培养方式,通识教育开始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然而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三明学院新闻专业主要课程中,文学系列、语言系列、写作系列等课程占到总课程50%以上,基本课程与其他中文专业差别不大,而在其新闻专业课上,专业课程安排不突出,专业课上课时间偏迟,导致专业课教学缩水,专业课程紧凑,学生学习压力大等情况,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1.2 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新闻专业的教师,有些在课堂上已进行了多年的理论教育,而他们真正参加过新闻媒体行业实践的几乎没有。并且有些新闻专业的教师可能不是新闻专业毕业的,对于新闻理论的研究亦不是很全面,而且这些教师一般也是身兼数门学科的教学,对于他们来说,新闻实践更是无从谈起。而新闻专业毕业的教师,也是从学校到学校,还没到社会历练过,对新闻实践也是懵懵懂懂,教授新闻实践也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成了实践教学的一大障碍。

1.3 媒体资金及设备短缺

美国学者沃克温1989年对86所大学的研究表明,与高校质量、水平和成功程度联系最紧密的是政府提供经费的多少和学校规模的大小。这说明,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是需要资金支持的。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离不开媒体设备,但由于教育经费不足,一些必要的实践教学场所设施建设不全,尤其是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的报纸编辑实验室等,更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拥有。

1.4 专业实习基地匮乏

据统计,19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66个,到2005年底,新闻类专业点已发展到661个,其中2004年一年就增加了202个专业点。据专家推测,2007年中国的新闻学专业点已经超过了770个。③各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都会寻找媒体单位实习,但媒体行业规模基本稳定下来,发展需求速度减缓,提供的岗位供不应求,往往会出现一批在办公室倒茶打扫的实习学生,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2 改善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2.1 转变教学思路

我国新闻实践教学已开展多年,理应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教学模式,但学者李飞强经过调查发现,近几年对实践教学的总结很少提到具体的实践教学模式。④这导致刚刚开始实行实践教学的新建本科院校无例可循,无疑限制了其实践教学的开展。现在大部分教师教学的基本思路是“理论-事例-理论”的模式,先系统的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再通过相应的例子来分析其理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理论,缺乏必要的实践性。新闻专业的教学相比其他专业更讲究实践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对新闻传播的实践方法和技巧有所掌握以及对理论的体会,而不单单是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⑤因此“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才是当今高校所应提倡并实施的,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应当采用的教学方法。这样就能把实践真正融入新闻专业的教学中。同时针对专业课程安排不合理的情况,应该适时调整教学课程安排,将新闻专业课程提前教学,与其他基本课程交叉教学,改变原来大一大二没有专业课程教学的传统。也可以通过加开选修课,来弥补专业课上课时间不足的问题,教学时间分开,更利于学生课后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

2.2 培养实践型师资队伍

实践型师资队伍是指教师在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相对应专业的工作经验。培养实践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派遣原有教师到媒体单位去实习外,还可以从相关媒体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士来进行教学。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使教学由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转化为对实践经验的理解,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调查显示,在美国大学的新闻学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没有当过记者,37%的人认为新闻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博士学位,大部分教授认为,新闻从业经验 更是聘任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先决条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只有18%的教授或教员拥有博士学位,纽约州立大学新闻学院的老师更是以有经验的新闻记者为主。⑥国外新闻专业的教师需要的是经验,而不是学位,可见教师实践经验在新闻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当依据自身情况,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新闻教学的质量。

2.3 加大教学资金投入

正如前文所述,新闻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媒体设备的支持,面对媒体设备不足情况,教师想要开展实践教学很难,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多人共用一台设备,要是使用时间没把握好,部分同学可能都没机会接触设备,这种客观情况导致的教学困难是最不应该出现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在保证其他方面经费充足的情况下,拨给新闻专业更多经费,让其能够添置必要的设备。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媒体企业建立输送桥梁,为企业提供其需要的人才,企业则可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的支持,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实践的地方,又能填补实践教学中的不足。

2.4 拓展新闻实践基地

新闻专业教育存在经费不足,媒体设备短缺,媒体资源匮乏等困难,新闻实践基地的建设,能很好地缓解以上的问题。首先,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学习为依托,与媒体单位“合作共建”。媒体单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环境、设备以及岗位,这样学生就能在校内学习的同时,可接受新闻单位的培训,这也解决学校与媒体需求脱节的问题。因此,新闻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学生进行新闻实践的良好平台。其次,也要重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将校内刊物、广播台、电视台、校内网等媒体资源整合起来,为学生创造短期的实践机会。分散的资源很难对实践教学产生帮助,因为资源的分散性而失去了更大的作用。

3 新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3.1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在大部分教学中,学生一般处于被动吸收的地位,而实践教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促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可以使他们在观念上逐渐树立起主体意识,学会自觉学习、自我约束、自主发展、自立创造、自强奋斗,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和实践主体。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以适应、顺从为特征的被动生存的人,而是能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主动生存的人。⑦

3.2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新闻专业对理论的传授比重大于对实践方法的传授,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进入媒体单位后,对于一些实践性的工作感到陌生,还需要媒体单位对其进行业务培训。这样的教学方式造成媒体单位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面对这一局面,实践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就是符合媒体单位需求的人才——应用型人才。新闻媒体单位不仅要求员工要学历高、基础知识扎实,更需要一个能马上投入工作岗位的新人。所以,新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就能使学生做到进入工作后迅速上手,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3.3 提高新闻专业教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弥补了原有教学体系中实践不足的情况,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转变。同时,实践教学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由“学”到“好学”到“乐学”的转变。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感到乏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4 结语

当今社会更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新闻专业长期以来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开展。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新闻专业要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改变教学思路、拓展新闻实践基地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思考,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社会实践中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基金项目:三明学院2012年校级教改项目

注释

①③杨雨丹.新闻教育的背离与回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7).

② 黄录良.广播电视新闻学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J].网络财富,2010(7).

④ 李飞强.我国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2010(5).

⑤ 张明新.新闻传播学专业案例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东南传播,2009(8).

⑥ 李希光.是新闻记者的摇篮还是传播学者的温室——21世纪新闻学教育思考[J].新闻记者,2001(1).

⑦ 王卫.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5(9).

⑧ 刘玉新.浅谈实践教学的目的与方法[D].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作者:林加 靳阳春

第三篇:北京体育大学新闻学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摘 要:在北京体育大学确立了为北京奥运会服务的办学任务和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内外新闻传播教育面临深刻转型、中国体育传媒正在发生变革的背景下,北京体育大学的新闻学本科专业建设必须理性地应对当前的形势,提出科学的办学思路。“大体育、专新闻、泛传播、全媒体”是当前北京体育大学新闻学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新闻学;体育新闻;泛传播;融合媒介

北京体育大学自2000年招收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本科生以来,历经6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结合自身特点、适应当前形势、满足实践需求、接轨国际潮流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思路。自2005年2月从原管理学院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体育传媒系以来,在管理学院进行第三次创业的同时,体育传媒系也开始了新的办学指导思想、学科和专业建设思路、办学特色的思考与尝试。

1 面临的主要形势

1.1 北京体育大学办学目标 北京体育大学在“十五”期间确立了建成综合性、高水平、有特色的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的奋斗目标。在2005年9月被批准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以后,学校提出了为北京奥运会竞技备战提供保障和服务,并且力争取得标志性成果的任务。作为北京体育大学一个新设的教学单位,体育传媒系不仅承担着新闻学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任务,还应该为北京体育大学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1.2 全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现状 新闻传播学教育在最近10几年来发展迅速,根据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2004年3月在中央党校三项学习教育的讲话提供的资料,目前在教育部注册备案的新闻传播专业点有198个,而据不完全统计,那些从别的专业衍生出来的相关专业方向也超过200个。最新的材料表明,全国已经有661个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或专业方向。近10年中,北京地区的大量单科院校也陆续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都在最近10年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专业传播人才的培养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新亮点,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3 北京2008年奥运会影响下的体育传媒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各类传媒机构对于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据报道,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和届时前来北京报道奥运会的NBC需要千名以上体育专项摄像师、各类形态媒介对于奥运和体育报道的重视催生了对体育记者、编辑的需求,大量介入奥运传播的赞助企业及文化、传播、公关、中介公司等对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虽然这期间有体育媒体的消亡,但总体趋势是奥运传播掀起了传媒人才需求的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近3万名体育编辑记者中,接受过体育、新闻或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人所占比例不足1/4,这更加为体育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1.4 国际体育新闻教育的态势 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院校设有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美国4000余所大学有20所左右设置了体育新闻、体育传播、体育信息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并且成为美国职业体育、高校竞技体育相关岗位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比如美国俄亥俄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就开始了贯穿一个学期的体育写作(Sportswriting)、体育转播(Sportscasting)课程。其他一些国家虽然很少有体育新闻专业,但在新闻传播类专业内开设体育新闻传播类课程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2 学科与专业定位

2.1 新闻学的学科归属及其与专业的关系 在国家的学位管理体系中,新闻传播学归属于文学门类。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管理序列中,新闻传播学是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在国家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管理系列中,新闻学与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等归属于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作为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的教学管理单位,体育传媒系承担着发展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双重任务,通过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来完成人才培养、学科创新、服务传媒的基本任务。

高等学校的专业是针对社会就业方向而言,是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是对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一种设计,专业的设置及其规模受社会劳动市场的供需规律支配。体育新闻与体育传播专业方向就是顺应当前迅速发展的对于体育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

2.2 “体大姓体”不代表学科建设不需要理论 关于北京体育大学突出自身办学特色,“体大姓体”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其基本含义是北京体育大学要突出体育特色,立足体育本位。对于这种说法,笔者的观点是,体育大学当然应该以为体育服务和围绕体育发展作为学校事业的重要方针。但是,更为根本的问题是,体育大学一定要注意学科建设,一定不能忽视理论的价值,这是保证各种运动技术进入精深领域和纳入传授范畴的根本保证。

因此,“体大姓体”中的“体”其实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体”,而体育学科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体”,而最终需要达成的是实践论层面上的“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体育大学的新闻学应该立足于服务体育,挖掘体育新闻自身特有的规律,研究体育新闻的重要问题,以构建体育新闻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总之,体育新闻学要服从母系学科的规范,要为整个体育人文社会学科体系的完善做出贡献。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都面临着需要新闻报道和专业传播的问题,而体育社会学、奥林匹克研究等领域更存在着大量可以与新闻传播学结合的课题。

具体来说,体育新闻学的学科性质属于新闻学的分支学科和体育学的应用学科,它可以说是最专业的分支新闻学,承担着运动赛事、规则、明星与体育事务、体育科学、体育文化传播的任务;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庞杂的应用体育学,担负着通过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新闻技能进行体育新闻报道的职能。

2.3 “以体为本”不说明专业建设不需要学科 新闻学专业作为一个归属于新闻传播学类之下的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技能的养成无一不需要在反复的实践中磨练。尤其对于本科专业来说,培养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类人才更是不容回避的重要使命。但是,北京体育大学毕竟不同于其他的综合性大学,也不能简单与其他单科性大学类比。因此,“以体为本”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彰显的是体、理、文、管相结合的专业发展思路。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发展方针,其应该体现的原则是在整个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中凸显体育新闻的特色,始终立足为体育新闻服务的原则来构建课程体系。

有研究成果表明,美国目前设立了体育新闻、传播、信息类专业的院校虽然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很“重视

宽厚的人文基础,宽泛的知识结构,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很多史论类课程,如媒介史、新闻事业史、20世纪摄影史、体育心理学、生物力学、运动机能学。此外,美国的不少新闻传播院系也开始创办媒介融合(Convergence emphasis ofsequence)专业,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当前美国新闻传播界最时髦的两个词是:“融合媒介”(convergence me-dia)和“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

因此,北京体育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建设应该注意把握好专业新闻传播的定位,吸取多学科的营养来补益自身,同时处理好“体用”的关系,利用人文社会学科、体育学科的理论体系来丰富和充实体育新闻学专业严密和独特的“体”,指导体育新闻传播全面和融合的“用”。

在专业建设方面,应确立复合、灵活、宽广的目标,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能适应各种媒介和各种岗位的要求,不能忽视非体育新闻业务、非新闻业务能力培养。

3 学科与专业建设思路

学科、专业、课程分别对应知识体系内在规律性、人才成长规律性、学生能力递进规律。一般说来,科学需求与学科布局、社会发展与专业建设、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是相互对应的。体育新闻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需要考虑体育新闻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社会发展对于体育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体育新闻从业人员能力的递进规律。

3.1 体育新闻知识体系的特点与新闻学科建设的思路 体育新闻是一个包含着众多复杂的辩证关系的领域,是一个看上去风光无限实则艰苦异常的领域。比如,新闻的即时判断与历史的长期积累统一于体育新闻中;工作中节奏的高度紧张与能力的自我完善对于体育新闻记者提出了高要求;体育的特殊属性与报道的专门技能对于体育新闻工作者的能力要求颇高。再比如,体育新闻中还充斥着遗憾的艺术与完美的追求的矛盾、理想的职业与艰苦的磨砺的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新闻的学科特点其实需要深刻的哲学思维和宏观视野才能把握。

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例,我们还不难发现体育新闻的综合性与专业化特色。北京奥运会的交通、通讯、邮票、媒介服务、景观与形象、建筑、特许经营、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环境保护、项目管理、纪念币、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品牌保护等无一不牵涉到多方面的学科理论,无一不需要全面的哲学思维才能审视清楚。

而从目前新闻学自身的学科成长情况看,对于新闻的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伦理学、文化学等维度的审视构成了一系列新闻分支学科,如新闻心理学、新闻文化学等;这些学科对应于不同媒介形态,又生发出了另外一些新闻学科,比如报纸经济学、电视文化学等;新闻自身的业务领域的升华则推动着另外一些学科的不断成熟,比如报纸编辑学、新闻采访学、新闻评论学等。

目前,体育新闻学是少见的依据新闻报道对象而产生的新闻学新学科,经济新闻、法制新闻等虽然基本自成比较独立的报道系列,但还没有上升到足够的称之为新闻学科的层面上。这一方面为体育新闻学学科属性的确立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可能预示着体育新闻学的建设不应该急于自立山头,而应较多地注意在对母学科依属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专业特点。

从国内部分院校新闻传播学类单位的名称可一窥综合和专业传播结合的特色日益鲜明。

从表2可以看出,艺术、文化、文学等已经与新闻、传播、电视、传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院校学科发展的目标也大体可以从单位名称上看出来。具有广泛意义的甚至高高在上的艺术、文化、文学等与新闻、传播、电视、传媒结合的倾向正体现了立足扎实的人文社会学基础来进行新闻传播研究的思路,体现出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因此,在确立体育新闻学学科发展的思路时,应该有宽容、开放、动态的思维方式,坚持与相关学科的紧密联系(图1)。

3.2 体育新闻社会需求的特点与体育新闻专业建设的思路

3.2.1 体育新闻报道对象的延伸与报道深度的拓展 体育事务类报道的增加是近年来体育新闻报道的显著特点。如中央电视台2005年7月21、22日播发的体育新闻中,体育事务类新闻分别为48%、33.3%,即使在大型赛事期间的体育报道,也有越来越多的体育新闻报道不将镜头和视野局限在项目中、赛场内和赛事上,而是从赛场外挖掘新闻选题,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内寻求体育事件的意义,等等。

体育报道的综合性增强也是近年来体育新闻发展的一个难以回避的特点。对于这个奥运会重要的工作的报道,必须掌握足够的相关基础知识才行。对于这些事务的报道仅仅具备一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备这些领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特殊的场域和情境之中的专门知识,才能做好相关的报道,才能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3.2.2 体育新闻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体育新闻教育机构始终不能脱离与社会的联系(图2)。

3.2.3 体育新闻专业建设不应将目标局限在新闻界 为了思考和回答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了解本专业已经毕业的3届110名学生的就业去向是十分重要的。

从表3可以看出,从事体育新闻、出国与读研的毕业生比例分别为30%、28.2%,一般新闻岗位的毕业生比例为18.2%,其余的毕业生流向则比例很低,均不足10%。而总体上看,新闻传播界外的学生比例为51.8%,这说明超过半数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脱离了新闻传播界。

同时,新闻媒体在招收人员时也不拘泥于新闻传播学专业背景。南方部分媒体招聘工作人员的资格要求,体现出十分宽泛的“专业不限”的倾向。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重的,原因之一是体育界外和新闻传播界外有对于体育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许与体育界、新闻传播界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关。而可能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新闻传播业务所需要的能力越来越趋向于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并且是综合和专业相结合。这也是“媒介成为人”、“人成为信息的一部分”等泛传播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显著特点。

3.3 体育新闻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与体育新闻课程的设置原则

3.3.1 体育新闻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3.3.1.1 体育和新闻历史知识与体育新闻选择 新闻虽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但对于它的评价乃至报道往往需要历史知识的积累。比如要对一个运动员创造的成绩做出评价,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溯及以往才能在“时间序列”中找到新闻事件的位置,从而得出准确的新闻价值判断,做出精当的新闻选择。由于任何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有历史原因,因此只有立足体育史和新闻史,才能准确判断体育事件的属性,而体育和新闻历史理念的掌握则有利于理解体育新闻实践。

3.3.1.2 运动锻炼体验和新闻技能练习与体育新闻采访

体育新闻采访往往是对专业人士进行的专业采访,要求采访者具有比较好的专业感觉,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选题,做出精彩的采访报道。可以说,对于体育新闻而言,运动体验是接近报道对象的有力武器,是获得和拓展关系网络的基础,是理解报道对象和事件的条件。很多体育记者新闻采访的成果就来源于他们儿时和日常的体育锻炼经历。而与此同时,对于新闻技能的亲身体验,如校园新闻人物的采访等都是日后形成专业新闻采访能力的基础。

3.3.1.3 文学艺术修养与体育新闻写作 新闻之所以被列入文学门类,一个最为基本的原因是新闻与文学的天然联系,新闻报道本身就需要用文学方式来表达。可以说,文学艺术作品是新闻写作的基本素材,文学艺术素养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条件,文学艺术理论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前提。在体育新闻中,文学艺术修养的作用也极其鲜明和突出,多数知名的体育记者都具有相当强的文学基本功。

3.3.1.4 体育和新闻理论素养与体育新闻策划 体育新闻终究是对于专业性很强的体育的报道,它需要基本的体育和新闻理论素养来支撑,尤其对于体育文化意味鲜明的体育新闻报道,体育理论知识和素养就更加重要。可以说,体育和新闻理论是酝酿体育新闻策划的思想源泉,保证体育新闻策划专业性的重要条件,也是体育新闻策划走向深入的必要条件。比如对于奥运会报道的策划考验的是极强的把握奥运会特质的体育和新闻理论素养。

3.3.2 体育新闻课程设置应该突出的原则

3.3.2.1 厚基础与宽口径 从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专业3届毕业生的去向看,在体育部门和体育新闻部门、攻读体育研究生的学生比例为69.1%,不足70%。这说明有近1/3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脱离了体育圈。

另一方面,从体育媒体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对于专业背景的要求看,也呈现出并不追求专业领域,而逐步泛化专业的趋向。如《百名中国体育记者自述》中97个知名体育记者的专业背景(背景描述涉及多项者有重复计算)中,出身体育界的不足1/5。

根据目前体育新闻专业领域人才招聘和已有就业情况看,已经体现出“专新闻”和“泛传播”的理念,这对学生能力提出了具有专业的新闻理念和技能及广泛的传播能力的要求。因此,北京体育大学在2006年重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时适度扩大了课程涉及的领域,如增加视听语言、运动项目概要等,并且继续保持原有的体育广告学、媒介经济学、运动人体科学概论等课程,力求在有限的课程时数中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与专精。

3.3.2.2 活计划与多方向 相对于一般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体育新闻最大的困难在于,它要培养学生一般的新闻传播理论与技能,还要辟出比较多的课时用于体育理论与知识、运动体验,并且应该有一定的课时用于体育与新闻结合的课程,在学时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这势必增加编排课程的紧张程度。

目前,国内的20多个体育新闻专业点除个别院校外只有一个专业,采用大而全的课程编排,一般以设置课程模块来细分课程。比如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采取“四、三、二、一”的体育新闻教育模式,其四个课程模块为新闻传媒、体育新闻传媒、文学、体育。武汉体育学院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为“夯实基础、突出体育特色、注重实践,面向全媒体”。这些课程设计原则体现的均是在整体教育目标下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思维。根据与其他一般新闻院校的课程比较可以看出,体育新闻专业的新闻传播类理论与实践课程时数明显偏少。

在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专业召集学生(含毕业生)进行的3次座谈会中,学生均反映一般新闻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时数少于其他新闻院系,造成在就业和考研等方面的被动。

虽然体育新闻专业无法做到在新闻传播类课程时数上与其他一般新闻传播院校相同,但是如果通过灵活安排教学计划,当可以减少这种差距。北京体育大学在2006年修订教学计划时,在限制性选修课中设计了5个拉通排课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8学分,要求学生至少整选其中两个模块,其余可零选。这五个模块是媒介管理(传播心理学、体育报道、媒介管理、体育广告学)、平面媒体(体育摄影、体育报道、大型赛事媒体战略、体育平面媒体实务专题)、体育理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学、体育美学、体育法学、体育管理与经济学专题讲座)、广播电视(体育摄像、电视节目形态、电视节目策划、非线性编辑、电视画面剪辑)、播音主持(播音基础、节目主持人、出镜记者、体育解说)。体育摄影这些限制性选修课是在一一对应于必修课的前提下设置的,比如体育理论模块建立在体育史和体育学概论课程的基础上,广播电视模块建立在摄影摄像基础知识课程的基础上。

这种设计减少了以往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局面,使得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就业的方向和兴趣去选择课程。由于限制性选修课拉通排课,学生可以全部选修,因此也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至于当前盛行的媒体融合和跨媒体能力,目前在中国还很难一步到位地体现在课程中,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自己在实践中积累。

总之,课程设计的上述原则具有应对当前学科和专业建设形势的特点。“厚基础”可以为学生提供转向前提,比如北体有学生考取社会学、历史学、体育社会学研究生的;“宽口径”可以开发学生的多向潜力,比如有学生毕业后进入公司从事媒介公关工作、进入体育行政部门从事文秘工作的;“活计划”是一种鼓励学生灵活选择的做法,可以避免以往课程多而不精以及缺乏体系的弊端;“多方向”追求的是突显体育特色和传媒发展形势,比如播音主持模块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体育解说与评论的能力。

此外,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实践、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文学与写作)、媒介形态结合(平面、电子和网络)、体育与新闻结合(体育为对象、新闻为技术、新闻和体育理论为指导、运动体验和新闻技能为基础)等基本原则,力求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4 小 结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的办学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大体育、专新闻、泛传播、全媒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体育特色。在体育学科理论和运动体验两方面设置较全面课程,使学生学习到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与竞赛等体育学科知识,并且有条件得到6个以上运动项目的体验,增强学生在新闻专业领域中体育特色的分量和比例。

2)培养新闻素养。在追求客观、公正、平衡等新闻专业主义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培养学生新闻采、写、编、评、摄等新闻技能。培养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与体育理论基础、熟悉体育和新闻业态的新闻传播人才。

3)跳出新闻局限。立足广泛的需要新闻传播人才的社会领域,不局限于为新闻传播、宣传等部门培养人才,而是将视野放到广大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中,有意识地为培养新闻发言人、媒体公关经理等各类人才提供出口。

4)强化复合能力。每年举办新闻专业技能展示与评比活动,结合实业界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行跨媒体能力培养,为融合多媒体能力的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在2008年奥运会的需求背景下,突出新闻和体育专业英语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体育摄影和摄像等标志性技能。

5)注重学风建设。定期举行学生读书会和早读,确立“据于德,依于察、敏于行”的系训,从新闻职业道德、专业能力、行业规范等角度全面要求学生。

投稿日期:2006-05-08

作者简介:易剑东(1969-),男,江西丰城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体历史与文化、体育新闻传播等。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格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易剑东 蔡文菊

上一篇:案例教学设计论文下一篇:发表高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