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服务现状与建议

2022-09-15

外来务工人员则是从农村流入到城市, 以从事经济活动为主要目的持有农村户口的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除了受雇就业的工人, 也包括那些在城市中自谋职业的农村流动人口。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服务现状进行研究, 并且提出相关建议对于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服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一) 外来务工人员社会支持情况

通过对不同婚姻状况外来务工者社会支持总分的分析发现, 已婚者社会支持总分高于未婚或其他婚姻状态, 这与郝小艳研究一致, 但与黄文兰11研究不同, 原因可能是被试的差异。一般情况下, 外来务工者到城市中工作生活, 能够给予社会支持的主要有来自于亲缘的、业缘和地缘的关系, 除了亲缘关系是大家最为看重的, 其次就是地缘的也就是老乡关系。已婚者除了自身的社会关系外, 还可以获得来自配偶的社会支持网络, 因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从与配偶的生活状态方面的研究显示, 与配偶一起生活的外来务工者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前面提到外来务工的社会支持本身就少, 特别是对于来城市打拼的工作者而言, 也许刚开始时唯一的社会支持就来自配偶。如果与配偶或者家人一起生活, 他们应该会感受到更多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 也可能由于配偶的社会支持网, 进一步获得更多支持和提高对支持的利用度。本研究同时也说明, 社会支持水平在不同教育水平工作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社会支持的良好与否也是情商高低的反映, 受教育水平高低不代表情商的高低。一般情况下, 到新的环境生存, 大家都会尽可能利用所有可能想到的社会支持, 争取更好工作机会, 获得更好的生活, 无论他的教育水平如何。

(二) 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分析

从人口学变量分析的结果显示他们相当部分承担较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 虽然经济收入有一定增加, 但物价也不低, 同时本次统计的为工作月份工资, 如果平均到每个月, 恐怕结果又会不同。而且由于中国二元体制的存在, 虽然城市化的步伐在加快, 但外来务工者依然很难在城市找到归属感。李珂珂等人的研究也说明了这一点, 城市农民工虽然为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多, 但是, 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及自尊水平低, 还有一定的社会排斥, 从而产生归属与尊重的心理需要。根据本研究结果以及以往研究发现, 河南外来务工者自尊水平偏低且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 在这样的基础上, 他们是否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要求更多呢?答案却是相反的。

访谈中发现, 大部分务工者对心理健康不太关注、且所知有限、对心理健康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部分人通过电视了解点心理健康的知识。即便是假设有机构或专业人士愿意为他们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相当部分人也认为没必要, 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他们认为只要身体好, 能多挣钱, 什么服务不服务的都无所谓。以上的调查结果说明, 外来务工者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 根据他们的回答他们好像是心理最健康的群体, 但根据以往的研究显示农民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他们没有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 他们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意识不强。这与李琼等人1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他们可能只在感到生活压力时才能顾及到心理健康的需要。

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调查说明, 几乎每一个人口学变量的分数都偏低。同时, 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婚姻状况外来务工者, 他们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三个维度, 都没有明显差异。因此也从统计学的角度验证外来务工者对心理健康的不重视以及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意识较低。研究发现, 女性在专业服务维度的需求高于男性, 在其他两个维度差异不显著。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每个维度的总分都偏低, 说明无论性别, 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公共服务还是专业服务都没有太多要求, 但女性对专业服务的需求程度明显高于男性。也许是因为她们身处异地, 本身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 再加之大多女性工作在低收入的岗位, 收入并不乐观。在工作的同时, 她们还要经营家庭、孩子等等, 她们承受的甚至比男性更多。如果可以提供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话, 也许她们更愿意去尝试, 这也是压力释放的渠道之一。

不同文化水平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研究结果说明:相比小学及以下和中学文化水平, 大专以上外来务工者在公共服务维度得分最高。本研究与李琼的研究部分一致, 说明文化水平越低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意识越差1。

在与访谈者的沟通中, 有被试明确表示, 他们不知道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是怎么回事, 做心理咨询到底怎么回事。而研究结果表明, 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务工人员更希望从公共机构中获得心理健康服务, 当他们遇到问题时, 希望获得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要求较强烈。受过大学教育的工作者, 学习过或者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 他们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相对较多, 对能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公共机构有更多的认识且更能接纳。

二、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建议

(一) 政府和社会应该更加关注农民工的心理健康

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2.74亿农民工, 其中2012年统计数字显示河南农民工省内就业的达到1268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这个群体在社会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刚结束不久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不止提到经济增长的目标, 还提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的要求。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也需要通过提高人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更好达到。从现有的调查研究显示, 社区、工作单位和他们自身对心理健康都不太重视。政府和社会应该把心理健康重视起来,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不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水平, 进而从一个侧面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二) 提高外来务工人员自尊水平、感受良好的社会支持, 需要不断完善各项措施和政策

通过调查说明, 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作的城市没有安全感, 自尊水平低, 特别是来自于客观的支持不够, 仅靠心理健康宣传和心理咨询并不足以改变目前状况, 而需要政府和社会不断完善社保、医保、子女异地入学、户籍等政策规定, 消减他们来自经济和生活的压力。

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提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15”, 这一目标要求可能为农民工解决户籍及异地入学和高考提供一定的方便。

同时提出“提高教育质量,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 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15”以及“建立更加公平更有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15”。这些目标要求凸显了国家对外来务工人员或者是农民工的重视, 通过不断完善这些政策和措施, 让农民工体会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关心, 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 也让他们感受到更好的社会支持。

(三) 建构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需求服务体系

根据调查显示, 大部分参与调查人员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来源是电视, 虽然现在有发达的网络系统, 但很多被试表示, 不会在网上关注心理问题或者寻求心理健康服务。访谈了来自开封两个社区的负责人, 在她们的社区没有任何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容, 更没有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这也说明也许该进一步健全全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由于本篇文章立足于外来务工者, 所以建议政府、社会以及社团组织, 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社区设置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也可要求一定规模以上的公司或者企业为打工者设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同时社团组织也可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来, 为提高一千多万身处河南各地的打工者心理健康水平, 奉献一份力量。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 进城务工人员心理健康需求的三个维度在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婚姻状况方面差异不显著, 女性在专业服务维度的需求高于男性, 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外来工作者希望从公共机构获得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要求更强烈。政府和社会应该更加关注农民工的心理健康, 通过不断完善各项措施和政策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自尊水平, 并且建构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需求服务体系。

摘要:外来务工人员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有限, 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不够重视, 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相对单一,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意识较差, 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心理健康需求的三个维度在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婚姻状况方面差异不显著, 女性在专业服务维度的需求高于男性, 高学历者希望从公共机构获得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要求更强烈。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现状与建议

参考文献

[1] 段智慧, 石向实, 向叶敏.杭州新生代农民工自尊研究[J].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 2012 (11) :3.

[2] 黄文兰, 曾天德, 朱淑英.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4) :128-132.

[3] 奉先武, 黄柏兰.农民工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2010 (9-10) :1088-1092.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高职服装专业立体剪裁课程教学下一篇:精简文件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