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宜居城市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国际宜居城市范文

率先科学发展 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在中国共产党青岛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2月10日)

李 群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青岛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全市上下积极应对挑战、经受重要考验的五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拼搏进取,圆满完成了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15.6亿元,五年增长85%,人均超过1.1万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66亿元,五年增长150.7%。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6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

民生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3239元,2011年达到2856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824元,达到12370元。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实现全覆盖,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文化改革和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明城市创建取得丰硕成果,再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连续七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体育、老龄、残疾人、人口计生和关心下一代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提前高标准完成对口援川重建任务。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海湾大桥、海底隧道、环湾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城市地铁、铁路客运北站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城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董家口港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生态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市容环境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夺取了抗击浒苔的决定性胜利,成功举办了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帆赛和残奥帆赛,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强化。重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积极推进民主,落实依法治市,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平安青岛”创建工作,人民群众对治安的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感不断提高。社会应急体系逐步健全,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党建工作不断深化,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人大和政协的作用得到加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对台、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同志们,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归功于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归功于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十届市委向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全市共产党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各民主党派、驻青各单位、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向所有关心支持青岛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推动青岛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公平正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市人民;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善于把党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与青岛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五年的经验弥足珍贵,在青岛今后科学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我们始终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部分党员干部视野不宽、标准不高、能力不足,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创新能力和工作水平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要求还不适应;经济实力和发展质量、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民生改善特别是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城镇化以及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水平与青岛在全国、全省的地位还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融合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公民人文素质和全社会道德文明水平与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适应;党员干部队伍中脱离群众、消极腐败问题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承担的历史使命还不适应,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务必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不懈追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青岛进入了后工业社会的初期阶段,总体上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开启了向更高水平小康,进而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新征程。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被定位为核心区域的龙头城市,再次历史性地承担起了国家使命,我们也迎来了难得的重大机遇。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和省委对青岛发展的新要求,抢抓机遇,全面赶超,率先科学发展;必须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动海洋要素融入城市发展,努力实现蓝色跨越;必须对照国际城市标准,坚定地融入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不断赋予现代化国际城市以新的内涵;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好地顺应人民群众对提升城市内在品质、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新期待,把宜居幸福作为城市发展的新追求,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更大的贡献。

展望未来,在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进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必须把青岛的发展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研究,置于全国发展战略的大格局中谋划,置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大目标中推进。当前,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加快推进,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必须看到,未来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当前世界经济总体低迷,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国内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区域和城市间竞争更趋激烈;转型期各种矛盾多样多发,对我们的执政能力提出新的考验,等等。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不断增强机遇意识,破除自满守成陈旧观念束缚,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坚定信心,善于在迎接挑战、化挑战为机遇的过程中把握好规律,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抓住历史赋予的机遇,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

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把握上述要求,必须明确率先科学发展,就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上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上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在增长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上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蓝色跨越,就是把蓝色引领作为主导战略,通过蓝色经济区建设彰显城市特色,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经济规模,抢占蓝色经济制高点,加快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就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持续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着力打造生活舒适便捷、环境质量优良、生态景观怡人、公共安全良好的环境,让城市更加宜居;着力增进社会和谐与人民福祉,让居民生活更加幸福;着力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文明程度,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着力增强对国际要素的聚集、服务和辐射能力,将城市不断做优、做强、做大、做美,努力使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安居乐业中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按照上述要求,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是:全省蓝色经济龙头城市地位更加凸显,经济实力在转型发展中跃上新台阶;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在调整优化中实现新跨越;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迈出坚实步伐,文化青岛建设在改革发展中开创新局面;民生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建设在加强与创新中取得新突破;率先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改革开放在攻坚克难中释放新活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全面加强中实现新提升。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五年的努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家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让人民群众过上物质更富足、精神更充实、环境更优美、社会更和谐的幸福美好生活!

三、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是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根本保障。必须充分发挥蓝色经济战略的带动作用,突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坚持走向深蓝、走向高端,加快西海岸经济新区和蓝色硅谷建设以释放发展潜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增强竞争实力,加强创新和人才保障以强化内生动力,推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加快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双跨越,力争五年在经济规模上再造一个新青岛。

突出蓝色经济引领作用。彰显蓝色经济核心优势,加快建设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培育壮大海洋产业,加快形成链条完善、技术先进、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西海岸经济新区开发建设,以董家口港区、保税港区为依托,整合西海岸港口、园区、产业和政策等优势,吸引高端生产要素,构筑创新开放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区。高水平规划建设蓝色硅谷,整合海洋科技资源,充分发挥驻青国家和国际海洋科研机构作用,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在大青岛东部尽快形成滨海科技新城。

加快产业转型步伐。坚持工业与服务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重,引导产业高端发展和集群发展,大力培育品牌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努力构筑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服务经济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坚持优势产业高端化,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坚持传统产业创新化,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量;坚持新兴产业规模化,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把推进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转型的战略重点,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海空航运中心、旅游度假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总部商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和中国北方数据中心,努力打造东北亚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坚持以高端农业引领传统农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增长的推进器,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发展现代消费模式,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强化创新和人才支撑。坚持把人才强市作为核心战略,深入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加快推进科教兴市,着力营造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打造人才荟萃的高地和创新创业者的乐园。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形成企业主导、市场运作、产学研资合作的创新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市场导向、以用为本,组织落实各类重大人才工程,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聚集的平台载体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国际化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国际水准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技能大师和创新团队。大力发展与建设大青岛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善人力资源结构。完善各类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培养开发、发现引进、评价选拔、激励保障机制,形成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

四、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是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战略举措。在青岛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城市空间布局有过几次重大调整,每次调整都带来城市的跨越式发展。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深入推进,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已经成为打造发展新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要瞄准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对照世界知名湾区城市标准,继续拓展、深化和提升“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拉开城市空间发展大框架,加快建设组团式、生态化的海湾型大都市,让青岛真正具有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大城市品质。

全域统筹,就是强化大青岛理念,先期实现七区统筹,同时加快推进城乡统筹、陆海统筹,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继续推动城市组团式科学发展。统筹全域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加快大青岛北部区域崛起,缩小城乡差距、南北差距。统筹陆海资源要素配置、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实现陆海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三城联动,就是以胶州湾为核心,东岸老城区重在做优做美,延续青岛百年历史文脉,彰显山海城特色,着力加快城区改造提质和内涵式发展;西岸城区重在做大做强,着力加快城区扩容,打造海洋经济特色鲜明的新区;北岸城区重在做高做新,有效整合周边区域,合理确定城区规模、开发强度和开发时序,高水平打造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有效疏解老城区发展瓶颈。通过东岸、西岸、北岸三大主城区建设,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依托、各具特色的都市区,使之成为大青岛的核心区域。

轴带展开,就是以主城区为核心,以骨干复合交通廊道为依托,沿“一轴三带”向纵深拓展,带动次城区、重点城镇等组团发展,同时向周边辐射。“一轴”,即以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为生态中轴,将大沽河流域建设成为贯穿南北的防洪绿色安全屏障、自然生态景观长廊、现代农业集聚带,打造滨河特色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三带”,即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烟威青综合发展带和济潍青综合发展带。向南对接鲁南,联结长三角;向北对接胶东半岛,融入环渤海;向西对接鲁中鲁西,服务沿黄流域。通过轴带展开,带动全域梯次推进、均衡发展。与此同时,依托口岸和航运优势,打造海上经济走廊,走向深蓝,对接日韩,服务东北亚,联通全世界。

生态间隔,就是以山体、海湾、河流、湿地、滩涂、林带和各类自然保护区为生态屏障,加快构建支撑青岛永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突出“蓝色海洋、绿色城市”主题,加快生态系统建设,提高城乡生态文明水平。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全力办好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低碳发展,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逐步修复胶州湾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组团发展,就是立足青岛全域,依托“一轴三带”,形成若干与中心城区优势互补、规模适度的城市组团。着力推动五市建成区向中等城市迈进,稳步推进鳌山湾新城组团向海洋科技滨海新城迈进,加快建设董家口港城组团,高标准打造空港新城组团,开发世园生态都市新区等组团。加快建设平度新河生态科技产业新城和莱西姜山新城,同时推动一批重点中心镇向小城市迈进,形成布局合理、深度融入半岛城市群的城镇体系。配套搞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地上、地下空间,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城际交通网络,加强能源和水源建设,建设大青岛市政公用体系、公共交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各组团持续协调发展。特别要协调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壮大经济规模,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提高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五、着力打造文化强市,推动城市文明实现新进步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青岛文化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必须着眼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更广视野、更高起点、更深层次上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文化品位高雅、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建设文化青岛、打造文化强市,要以此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到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大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建立健全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创建长效机制,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荣誉。深化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和军警民共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微尘”、“红飘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正气、讲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科普工作,搞好法制宣传教育,着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导形成开放包容、风清气正、奋发进取的社会风气,积极塑造传承历史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凸显时代要求、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时期青岛城市精神,构筑道德高地,全面提升城市的精气神。做好双拥工作,支持国防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

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管、文化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推动转制后的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做大做强。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连接国内外、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深化文化综合执法改革,建设文化环保城市。依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氛围。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构建更加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构建覆盖全市、布局合理、服务便捷的“15分钟文化圈”,率先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突出青岛文化特色,打造全国海洋文化新高地。做强“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等城市文化品牌,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要加大投入力度,鼓励文化消费,优化产业布局,转变文化产品生产方式,提升文化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提高优秀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更好地满足全市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加快推进青岛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联盟”,提高青岛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着力推进社会建设,推动民生事业实现新发展

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是我们党践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关键所在。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和管理创新,更加注重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促进收入分配等结果的相对公平,更加注重百姓内心的幸福感受,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宜居幸福城市的建设者和共享者。

加快实施富民工程。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保证重点群体就业。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使城市更有活力、更具创造力。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的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帮扶贫困群众和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各级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快构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教育强市战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设健康城市。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注重维护弱势群体权益,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稳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积极应对老龄化趋势,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产业。全面做好人口计生工作,促进妇女儿童事业、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努力走出具有青岛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完善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以群众工作统领信访工作。推进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加快构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网络。在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通过体制创新,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释放社会活力,满足群众多样性需求。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建设法治社会。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惩处各类犯罪活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增强公众安全感。大力推进阳光政法,加强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法律服务,促进公平正义。加强食品药品和生产安全监管,防范金融风险,重视防灾减灾,健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七、着力提升发展活力,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最大瓶颈制约在于体制机制障碍,破解障碍的有效方法就是推进改革、扩大开放。

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强整体设计、配套推进,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突破。深化财政、土地管理、户籍管理、投融资体制、乡镇行政资源科学整合、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努力从体制上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落实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等领域,为各类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营造公平的体制机制环境。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向纵深发展。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健全财权与事权匹配的财政运行机制。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强化国际意识和规则意识,营造国际化商务和居住环境,着力提升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优化开放载体,全面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港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和中德生态园等重点园区发展水平,加强园区资源集约利用,更好地发挥对外开放的先导作用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完善招商网络,创新引资方式,坚持内资与外资并重、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并重、实体招商与项目融资并重,加快引进高、大、新项目,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人才。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稳定出口与扩大进口并重、发展货物贸易与扩大服务贸易并举,推动服务外包持续快速发展,实现由传统对外贸易向现代国际贸易转变,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巩固和扩大对重点国家地区经贸合作优势,积极争取成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枢纽城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培育一批立足青岛的跨国经营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扩大对内合作,做好对口支援和扶贫工作。

八、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顺利推进各项事业提供坚强保证

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面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我们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青岛率先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始终把理论学习放在首位,自觉做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不断解放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勇立时代潮头。全市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人生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和掌握反映当今时代发展的新知识,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实际能力。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优化班子结构,增进班子团结,增强班子整体合力,建设干事创业的领导班子。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完善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努力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造就一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一线选拔培养制度,完善经常性考察和目标责任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进一步加强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完善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以“岛城先锋”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针对农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之后,社会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下大力气优化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确保基层有组织管事、有人员干事、有条件办事。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和服务管理,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的积极作用。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把建立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责任追究等制度,促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规范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表大会负责、定期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等制度。改革完善党委领导工作机制,健全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进一步增强党内活力。全市党员都要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制度意识,以自身的模范行为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时刻保持冷静的忧患意识、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居安思危、励精图治,持之以恒地寻标、对标、达标、夺标,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集中到干事创业上来。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保持艰苦奋斗本色,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发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狠抓落实、善抓落实,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毫不动摇地抓纪律、抓风气、抓发展环境,坚持不懈地治庸、治懒、治散、治慢、治拖、治瞒,净化政治空气,优化政治生态,保持全市各级党组织及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创率先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深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干部的团结奋斗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与多党合作事业,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做好对台、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老干部工作。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等制度,积极探索社会各界民主参与渠道和方式,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形成推动率先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反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必须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完善具有青岛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依法依纪严惩腐败分子。深化反腐倡廉教育,深入推进科技防腐,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制约监督。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深化专项治理,进一步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在根治腐败问题上,无论今后的道路有多远、任务有多难,我们都将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推动我们的社会在与腐败的较量中变得更加文明、更加进步!

同志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和省委对我们寄予厚望,全市人民满怀期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进位争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把青岛建设成为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宜居城市标准

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他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实践中,有的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

宜居城市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含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良好的城市大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人工建筑设施环境在内,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中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规划设计合理、生活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亲切的社区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单体建筑内部良好的居室环境,包括居住面积适宜、房屋结构合理、卫生设施先进,以及良好的通风、采光、隔音等功效。 宜居城市应该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城市

因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中心,是经济要素的高密度聚集地,是各种非农产业活动的载体。城市只有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才能为宜居城市物质设施建设提供保证。 宜居城市应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

只有在政局稳定、治安良好、民族团结、各阶层融洽、社区亲和、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才能将城市视为自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归宿。

宜居城市应该是文化丰富厚重的城市

城市的文化丰富厚重有如下含义: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化设施齐备;文化活动频繁;城市文化氛围浓郁。只有具有文化丰厚度的城市,才能称之为思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环境育人造人的职能,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

宜居城市应该是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

生活的舒适便捷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居住舒适,要有配套设施齐备、符合健康要求的住房;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网络发达;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等质量良好,供给充足;生态健康,天蓝水碧,住区安静整洁,人均绿地多,生态平衡。

宜居城市应该是景观优美怡人的城市

城市是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景观的优美 怡人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既需要城市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又要求人文景观如道路、建筑、广场、小品、公园等的设计和建设具有人文尺度,体现人文关怀,从而起到陶冶居民心性的功效。 宜居城市应该是具有公共安全的城市

公共安全度是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暴雨、温疫,防御和处理人为灾害如大**、恐怖袭击、突发公共事件等,确保城市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能力。公共安全度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只有有了安全感,居民才能安居乐业。

第三篇: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岳阳市委、市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城市园林绿化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人居质量不断提升。2006年,岳阳市迈入国家园林城市的行列。2009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社会效益,全面落实“秀美岳阳”的奋斗目标,按照“提速、升级、增效、惠民”的要求,从2009年开始,岳阳市继续开展了规模宏大的城市绿化建设活动,近两年城市绿化建设和提质改造投资近3亿元,城市绿化维护管理手段不断改善,城市绿化景观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绿地功能日益完善,城市绿化面貌显著提升。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人居质量,岳阳市委、市政府将城市绿化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大城市园林绿化投入,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着力扩大城市建成区内的绿地面积,均衡城市绿地分布,让最广大的市民以最低成本分享城市绿化成果,为此,市风景园林局于2009年着手对《岳阳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修编,经报请市政府同意,《岳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工作委托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组织编写并于2010年3月通过评审,该规划在规划期末,岳阳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02㎡,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22%,最终将岳阳建成为理念先进、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滨水景观、特色明显、生态宜居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构筑“城在林中,街在绿中,人在园中”的城市绿色环境,《岳

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修编为城市划定了“大绿线”,也为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以规划为基础,我市近两年先后完成了巴陵广场、金鹗公园南大门、北大湖水景公园、羊角山种质博览园、李家冲游园、火车东站广场等公园绿地建设,完成了建湘中路、巴陵东路、青年中路的道路绿化建设,近两年新增城市绿地30余万平方米,组织开展了2009年冬季、2010年春季城区植树活动,动员城区各级政府,驻市各单位参与城市绿化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城区各级政府在城市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及庭院开展了栽植以市树杜英、市花桅子花为主体,兼顾香樟等乡土树种的植树活动,整个植树活动共计植树20余万株。

自进入本世纪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绿化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9年底,岳阳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了8㎡,岳阳也以其骄人的园林绿化成绩,是湖南省第二个迈入国家园林城市的行列。但是岳阳的城市园林绿化也还存在横纹色块过多、硬质铺装多、草皮面积多、乔木数量少、绿化水平不高等问题。2009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复查专家组在对我市进行国家园林城市复查后,就这些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为此,在2009年3月,市风景园林局将2009年定为“提质年”,着手对我市城市绿地进行以增量补绿为主题的提质改造。4月份,经报请市政府同意,市风景园

林局将岳阳大道、金鹗路、南湖大道、洞庭大道、南湖广场、桥西游园、青年路立交桥绿地纳为第一批改造范围,到国庆节止,第一批提质改造工程基本完工。同年国庆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市政府专题会议又研究城市绿化提质改造工作,作出了我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绿化提质改造工程,将金鹗西路、岳荣路、巴陵路、岳东路、北港路、城东南路、琵琶王立交桥等多条道路纳入提质改造范围,总投资约2亿元。城市绿化提质改造工程按照乔、灌、花、草有机结合的原则,合理配置植物,着力打造城市生态廊道和斑块,构建稳定的城市生态群落,特别是在背街小巷、横纹色块和主次干道两侧补植乔木,增加绿量。到目前为止,我市城市绿化提质改造工程共栽植各类乔木6万余株,栽植各类灌木20余万株。

第四篇:建设大众宜居城市

城市规划专业三班100455田金玲

城市是属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民的,所以城市建设必须为大众服务,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我在上一篇文章《我心目中理想的城市》中谈到一个理想的城市应该是一个能很好的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城市。而我在这里所说的解决,并不是强调经济建设的调整,消除贫富差距。我觉得消除因贫富差距而产生的不平衡心理和对抗心理才是根本之道。城市中最多的、最具代表性的还是那些普通大众,要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就需要城市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利益,所以我们必须以建大众宜居城市为目标,让所有生活在其中的百姓安居乐业,对其生活的城市的拥有一份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的城市才是一座有生命的城市。在这篇文章当中,我想分别从宏观方面、微观方面、硬件设施方面、软性实力方面分别谈谈我认为的怎样去建设一个这样的城市。

告别以经济为城市发展向导的时代,寻求新的原则指导城市的宏观规划建设。

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经济建设成为我们的第一要务,也成了城市建设的首要原则和衡量标准。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面对的压力较大,导致城市建设片面的求规模、求速度、求经济。而现今城市生活中,各种弊端日益暴露,例如当今热议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而这只是众多城市问题的一个很小缩影。经济增长了,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城市扩大了,生活质量却越来越低。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指导城市发展的原则不变,城市就只能走向末路。以人为本,从人居角度去打造城市,建大众宜居城市,这才是城市持续发展之道。

(一)城市发展一定要有整体规划,切不可盲目发展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之中,然而城市规划还未深入进入到每座城市的建设中。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城市的发展,没有整体的规划,来什么建什么,严重阻碍了城市日后的发展。当今日愈显现的城市交通问题,和城市整体规划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举我的家乡为一个反例。一条铁路穿过了城市,导致沿铁路沿线地方始终繁荣不起来,也限制了城市的向外扩张,而且增加了城市噪音,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一座不经深思的选址的化工厂,臭了一条河,坏了周围百亩良田,害了周围一片人的生活。如果有一个整体规划的话,这些令人头痛的问题也许就不会发生了。可见一个合理的整体的规划对城市的发展多么重要。

(二)城市建设要有自己的特点,不可照搬照抄

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城市建设都存在一个弊端,那就是“千城一面”。宽阔的马路、高耸的大楼、钢筋混凝土,便构成了所有城市的意象。一座没有识别性的的城市是悲哀的,况且事实也证明了,这样一座城市,不是大众所热爱的城市,也不是合理的城市模式,是不值得大家都争相模仿的。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地理特征、环境调整、历史背景、文化氛围、民俗习惯等等,这一切就形成了每座城市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氛围,也是最深入人心的。特色是弥足珍贵的,决不可为追求片面狭隘的发展而将其销毁。一座城市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特征,并有意识地发展朝某一方向发展,这是保持城市生机和活力所必需的,而且这样的一种发展也是最贴近人民的生活实际情况的,人民最乐于接受的。

(三)城市发展要时刻考虑到城市新变化,不能因循守旧

城市是复杂的,也是多变的。所以城市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城市建设者要有敏感的神经,针对变化做出及时有效地调整,这样才能避免产生新的矛盾,爆发新的社会问题。当前,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国出现了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我们通常给予他们这样的称谓,如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他们是维持城市运转所必需的一部分,他们属于城市。而且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就有可能永久性的融入城市。所以城市必须积极地从各个方面做好准备接纳他们。一座城市要想持续较好的发展,就不能忽视这一系列新的现象。任一些问题自由演化,只能是在生成诸多问题后才来亡羊补牢,必定会滞后城市发展。

(四)城市建设要注重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

一系列的城市建设工作只是一种导向,一种环境的创造,而各种城市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才是城市中大多数人生活状态的直接反应。可以说外部建设是表,社会生活才是里,表的建设应该为里来服务,而不应该本末倒置。现在人民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主要有,就业难问题、物价飞涨问题、城市居住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暴露的正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情况,它们与人民的生活切实相关,对人民的生存影响巨大,所以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要首先给予解决。否则将激化更深的社会矛盾,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城市发展。

建立完善的落实机制,将城市建设落到每一个细处

城市的宏观导向可以影响整个城市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总体精神面貌。而城市细处的建设才是与居民最息息相关的,最直接影响他们生活质量的方面。就像人体,只有将每一根毛细血管都疏通并维护好,城市这个整体才能很好地运转。

(一)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公平性

很多城市功能布局是严重失衡的,比如学校、医院、图书馆等重要公共资源大多聚集于城市中心,人们要想享用它们就必须大量涌入市中心。那么同是享用这些资源,城市周边地区的人就要比市中心的人花费了更多的代价,如交通费用、时间等等。而且公共资源的集中也必然伴随着无限商机,那么就会导致市中心越来越发达,周边地区得不到发展机会,城市发展越来越失衡。目前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出现了这样的一种趋势: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居住区分离,前者的居住区越来越中心化,而后者居住区越来越边缘化。这样后者收入本来就微薄,反而要在交通上花费更多,这种不合理的布局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而且低收入人群集聚的地方,住房质量差,教育、文化各方面基础设施都跟不上,容易滋生犯罪。由于环境差、资金不足,开发商不愿在这种地方投资。这样该地区的人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生活质量很难提高。最近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全国保障性住房动工率低,建设速度慢,建成的与计划的存在很大差距。城市建设应该采取措施遏制这种趋势,并要在公共资源分布上更多地向这些欠发达的地区倾斜,公平合理,使城市稳步均衡发展。

(二)基层建设要有灵活性,不能只照章办事

最近听了一个讲座,是关于一个小区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整个讲座中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上面也没有这个政策,向我们反映,我们也没办法呀!”这样的建设体制是极其没有效率的。就像法律不可能每种情况都考虑到,国家的建设政策也不可能涵盖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每个小区的情况千差万别,有各自不同的问题和需要。如果只要上面没有规定就把人民意见和建议原样打回,那我们的建设体制永远得不到完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不会得到提高。而只有将人民的需求及时的去反映,积极地去争取,建设才会有更加突出的成效,人民的生活质量才会有本质的提高。

(三)城市建设不能注重面子工程,要注重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实效工程

现在的城市建设经常搞一些形象工程,诚然,其中一些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是很必要的。但若过度注重表面工作,必将导致花费巨大却没有使人民获得最大的利益。现在的社区

都要接受文明小区的评比和各层领导的视察,这些工作的初衷是好的,想要体察民情,监督基层建设工作。但这也造就了一种趋势,那就是很多小区为了评优,做足了面子工程,譬如什么修路不修房,刷外墙不管内墙,花了大笔钱却没有为人民办实事。而这种检查也越来越套路化、陈式化,不深入其中,只看表面的光鲜,越来越发现不了问题,越来越发挥不了作用。而且过多的面子工程也特别容易滋生腐败,网上有传言“上海市翻新路牌,平均下来每个路牌花费4万”,这就是拿人民的钱滋养了一些社会的蛀虫。与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工程才应该是首要工程,市民的生活形象才是一个城市最佳的形象。

城市硬件设施方面要扩大范围,并要保质保量

城市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不想多说,目前全国范围内都很重视这方面的建设和普及。还是要强调一点就是要公平合理,在那些发展不是很好的地区更要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可以消极怠工,放慢建设速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证质量。城市硬件设施建设关乎这个城市人民的生活,而且很多都是百年大计,一旦出事城市和人民都是要伤筋动骨的。上海的“11.15”大火就是最好的例子和永远的教训。警钟长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论从计划上还是从实施上一刻都不容大意和松懈。

全方位加强城市软性实力建设,真正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软性实力包括哪些方面?说不清楚,也说不完。但不管是从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精神需求都不容忽视。中国探索城市化的道路是崎岖的,以往的城市发展往往就是求规模不求需求,求经济不求精神。现在这种发展模式带来的各种弊端已经显现,必须重新重视起各方面软性实力的建设,才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之道。下面仅列举几个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 环境问题

近年来,环保主义者已在各种场合大声控诉城市化工业化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国家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但他们所强调的环境更多是自然环境,而不是全面的人居环境。当然自然环境是人居环境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人居环境远比这要更多更复杂。比如现在的城市噪音对人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影响,只因不是迫在眉睫,便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比如交通问题,现在拥堵了才重视起来,意识到单单的修路是行不通的。以前的城市建设一味的为车开路,行人过个人行道还得分成两段,站在公平的角度,行人的利益遭受到了侵害,这不又是社会的一种不公平吗?这种不考虑大多数人利益的发展也为城市自身酿造了恶果,但最终受害的还是城市居民。

(二) 安全问题

安全包括很多方面,在这里想强调的是食品安全。今年短短几个月,太多新的名词涌入了人们的生活,如“染色馒头”、“避孕黄瓜”、“塑化剂”、“起云剂”等等。食品是人们每天都离不开的,而且它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影响范围巨大。越来越多的问题食品不仅是对全民健康的损害,更会带来全社会的恐慌。有网民发表这样的言论,“中国的发展政策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然后毒死另一部分人。”这不仅体现了对社会分配不公的抵抗心理,更是反映了很多人对社会缺乏安全感,对政府缺乏信任感。若连基本的人民每天吃的东西的安全都不能保证,其他方面的努力都没有了意义的,那么建什么宜居城市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城市建设必须要设法消除人民的安全疑虑,让人民对政府重拾信心,整个城市才能有真正和谐的可能。

结语

刚刚过去的两会,制定了我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可以看到,民生问题成为了两会讨论的重点问题。下一个五年的工作重心已向解决人民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方面倾斜。一方面,

这么多的民生问题被提上议程,其严重性和普遍性令人揪心。另一方面,党和国家的足够重视和积极应对又给了我们解决的信心和决心,让人欣慰。总之一句,城市规划和建设始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为城市中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建设适宜广大人民群众居住和生活的现代化城市。

参考文献:

[1]张松. 短缺还是过剩-------有关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 2011(1)

[2]蒋旻.解决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的思路与模式——基于城市规划的视角,[J]

2011(3)

[3]伊藤兹.世界大城市问题,[J]国外城市规划,1994(4)

[4]余叶.2011年全国两会前瞻 八大热点值得期待 ,四川新闻网,2011/3/2

城市规划,

第五篇:全球宜居城市排名出炉

全球宜居城市排名出炉,中国城市“质”待提高

专家称判断是否宜居百姓感受最重要

晨报记者 韩小妮见习记者 金玉蓉

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日前公布了最新一期全球宜居城市排名。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击败近10年蝉联冠军的加拿大温哥华,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在这份榜单所评估的140个城市中,中国香港排名第31位,大陆排名最靠前的北京为第72名,上海排名第79位。

负责这项调查的编辑琼·寇斯塔克昨天在接受晨报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城市正越来越宜居,但高密度的人口给交通、基础设施等带来了一些负担,公共交通的便利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为何倒数十位5个在亚洲?

战争、动荡致排名靠后

值得一提的是,亚洲虽然有众多城市排名靠前,但倒数十位的城市中也有5个都在亚洲。这些城市分别为斯里兰卡的可伦坡、伊朗的德黑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以及孟加拉的达卡。据分析,它们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社会动荡、治安不稳。

在这140个城市中,最不适合居住的是津巴布韦的首都哈拉雷。

为何中国大陆城市靠后?

杭州等未入选“大框架”

一些网友质疑,中国城市的排名大都较为靠后,杭州、桂林、大理等环境怡人的城市为何没有入选?负责这份报告的编辑琼·寇斯塔克告诉记者,调查范围是全球的140个城市,杭州、桂林、大理等并不在其中。这140个城市的名单是以《经济学家》信息部另一份“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排名”所选取的城市为基础,并加以扩充所形成的。榜单是对这些城市进行打分后排列出来的。

宜居城市调查怎么打分?

5大类,1至100打分

据了解,《经济学家》信息部隶属经济学家报业集团,每年发布两次宜居城市排名,至今已有大约10年。全球宜居城市调查的初衷是为了给公司派遣员工赴国外提供参考。它的理念很简单,那就是评估世界上哪些城市的生活条件最好,哪些条件最差。

排名根据安全、医疗水平、文化与环境、教育、基础设施这五大类的30多项指标,分别按照1-100打分。“我们在报告中提到的每个城市都有记者,并且会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核对。”寇斯塔克说。

为何温哥华首失第一?

公路间歇性关闭被扣分

近十年来,温哥华首次痛失第一的宝座,惜败给墨尔本和维也纳。寇斯塔克表示,温哥华名次下滑主要是城市基础设施方面被扣分。最近间歇性关闭的马拉哈特公路影响了从温哥华到温哥华岛的交通,因此在评分上拖了后腿。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教授张文忠认为,由于去年承办2011年冬奥会,这一契机使得温哥华过去几年在城市建设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因此排名一直靠前。虽然这次排名下滑至第3位,但榜单前4名的竞争非常激烈,相互之间评分仅相差0.1,差别不是很大。

靠前城市以何取胜?

人口少、规模小,注重环保

全球前十大宜居城市中,有4个位于澳大利亚,加拿大占了3席。寇斯塔克分析说:“我们发现,得分最高的通常是那些人口密度较低的中型城市。因为这些城市能够给人们提供许多休闲娱乐活动,地区间的交通和基础设施不会受到人口过量的压力。与此同时,犯罪率和拥堵问题也较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教授张文忠表示,国外一些城市在环境保护上的诸多措施为它们加分不少。比如大件垃圾不能随便丢弃,需要打电话请相关公司上门回收;一星期中规定哪几天只能扔可再生垃圾,另外几天只能扔不可再生垃圾。

相比之下,美国没有一个城市挤进前20名。寇斯塔克认为,这是因为美国的成功反而“害”了它,吸引了大量人口,使得基础设施负担过重,犯罪率上升。

[新闻纵深]

上海公交便利有欠缺

寇斯塔克表示,亚洲城市无一跻身前十,但整体表现不错。其中,中国城市正变得越来越宜居。上海此次以73.8的综合评分排名第79位。寇斯塔克告诉记者,与排名靠前的西方城市相比,上海在医疗水平方面得分最低,为62.5分,尤其是公共医疗的质量方面表现较差;安全方面得分最高,为80分;文化与环境、教育、基础设施得分尚可,但在公共交通的便利性方面有所欠缺。

寇斯塔克表示,上海比北京落后7位,主要是在医疗水平、教育和基础设施这三个大类的分数比北京略低。

中国城市“质”待提高

寇斯塔克对中国城市提出了一些建议:“城市的发展需要经过很多年,高密度的人口目前给交通、基础设施等带来了一些负担。有些城市的文化活动较少。在一些城市,教育和医疗指标没有与城市的发展相匹配。”

张文忠则认为:“与国外的宜居城市相比,我国各方面的条件在‘量’差不多的情况下,‘质’方面还有待提高。国外发达城市有的我们都有,甚至我们一些城市建设更繁华,但城市人均享受公共设施的情况不及国外。”“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宜居,最重要的还是老百姓的主体感受。”

[新闻分析]

什么让一座城市更“宜居”

“宜居城市”尚未界定清楚,名目繁多的排行榜为人们的争吵又增加了一个题目:到底有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面对这样的问题,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吕斌坦言,“没有,也不可能有。顶多有一些指标大家共同来看待,但每一个主体对宜居的判断是不一样的,你的宜居未必是我的宜居。 ”

美国查普曼大学城市研究学者乔尔·科特金比较了《经济学家》信息部、美世生活质量调查及《单片眼镜》出炉的几种“宜居城市”排名后发现,排名结果严重偏向于发达地区的紧凑型城市。

这些城市社会底层人数很少,儿童的数量也相对较少。它们大多处于出生率较低的国家,如瑞士。该国的平均生育率在1.4左右,位居全球最低行列,比美国整整低了50%。

乔尔分析,“这些地方是各种团体理想的观光场所,如旅行中的企业高管、学者和研究人员,他们也正是这些调查的对象。 ”

“然而,这些是评价一个城市的最佳标准吗? ”乔尔问道。

有研究认为,到2050年,将有2000万甚至更多的人迁往美国,其中大部分或许会落户于纽约、洛杉矶、休斯敦、凤凰城等更具活力的城市。这些城市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美国内外不安定的人们,它们也和历史上伟大的城市一样,喧嚣、生活节奏快、缺少舒适感甚至污浊。但经济的繁荣却使人们对这里的忙碌和污浊趋之若鹜。

“无论是纽约、洛杉矶、伦敦、上海、孟买,抑或是迪拜,这些城市或许无法在更加优雅的排名中名列前茅,但它们却呈现出我们城市最有可能的未来蓝图。 ”

乔尔认为,答案和某些调查的评定标准一样,往往都带有主观色彩,是狭隘的,甚至还带有误导性。一座城市的上榜理由,可能也是另一座城市的致命伤。

(据《环球》杂志报道)

宜居城市前30排名

排名 国家 城市 得分

1 澳大利亚 墨尔本 97.

52 奥地利 维也纳 97.

43 加拿大 温哥华 97.

34 加拿大 多伦多 97.

25 加拿大 卡尔加里 96.6

6 澳大利亚 悉尼 96.

17 芬兰 赫尔辛基 96.0

8 澳大利亚 珀斯 95.98 澳大利亚 阿德来德 95.9

10 新西兰 奥克兰 95.7

11 瑞士 苏黎世 95.6

12 瑞士 日内瓦 95.212 日本 大阪 95.2

14 瑞典 斯德哥尔摩 95.014 德国 汉堡 95.0

16 加拿大 蒙特利尔 94.816 法国 巴黎 94.8

18 日本 东京 94.718 德国 法兰克福 94.7

20 丹麦 哥本哈根 94.6

21 澳大利亚 布里斯班 94.2

22 德国 柏林 94.0

23 新西兰 惠灵顿 93.8

24 挪威 奥斯陆 93.4

25 卢森堡 卢森堡 93.3

26 荷兰 阿姆斯特丹 92.826 美国 檀香山 92.8

28 比利时 布鲁塞尔 92.7

29 德国 慕尼黑 92.6

30 美国 匹兹堡 92.3

亚洲部分城市排名

31 中国 香港 92.0

51 新加坡 新加坡 88.7

58 韩国 首尔 85.9

72 中国 北京 76.9

73 中国 苏州 75.5

74 中国 天津 75.2

78 马来西亚 吉隆坡 74.0

79 中国 上海 73.8

82 中国 深圳 72.8

85 中国 大连 70.9

86 中国 广州 69.8

98 中国 青岛 67.7

102泰国 曼谷 65.0

105菲律宾 马尼拉 62.0

112印度 新德里 58.6

116印度 孟买 56.9

122越南 河内 54.2

124越南 胡志明市 52.4

全球三大宜居城市排行榜发布机构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美国城市文化》列出23个项目对全球16个城市的“宜人性”进行打分评比。

●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EIU)的评价体系包括了社会稳定、健康保障、文化与环境、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5组指标,被媒体广泛引用。

●德国《单片眼镜》则提出,“世界宜居城市”须满足11个基本条件:拥有设计良好的国际机场;犯罪率低;国家提供优质的教育;有高素质的保健医疗服务;气候宜人;通讯系统良好;社会容忍度高,能容忍同性恋、不同种族,并让妇女平等就业;凌晨1时仍能买到酒;公共交通包括出租车的收费合理且服务上佳;当地媒体及国际报章杂志数量可观且品质优秀;城市规划可让市民接触到大自然,并尽量避免污染和生态破坏。

上一篇:港航英语试题范文下一篇:各个行业分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