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城融合理念打造宜业宜居的福州国际化滨海新城

2022-09-10

建设福州滨海新城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提出的城市发展“东进南下”战略构想的深入贯彻实施, 也是实现福州市从“三山两塔一条江”的滨江城市向“七山两江一面海”的滨江、滨海城市跨越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引领福州发展的新龙头。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 也是建设福州滨海新城的指导思想。福州滨海新城将按照“创新高地、开放门户、宜业家园、生态绿城”发展定位, 通过“以城聚产, 以产兴城, 产城融合”来优化空间布局, 疏解老城, 培育新城, 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发展理念, 以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为宗旨, 使福州滨海新城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实现产城发展的有机交融, 打造宜业宜居福州国际化滨海新城。

一、深化产城融合理念, 打造宜业宜居的福州国际化滨海新城的重大意义

近几年来, 福州市面临“五区叠加”这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期, 但同时福州的发展也面临“三期叠加”的矛盾与压力。所以面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 用创新来驱动福州滨海新城的建设, 通过产城融合使福州走上一条通往理想的新城建设之路。

产城融合, 实现产业升级优化将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 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深化产城理念, 走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道路, 打造宜业宜居的福州国际化滨海新城是福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协同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对于优化福州产业发展环境, 完善城市功能,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实现供给侧改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扩大产业空间, 加速产业聚集和人口集聚, 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 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 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 实现福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提升福州省会中心城市地位, 带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福州产城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近几年来, 福州地区生产总量突破了6000亿元, 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具备跨越发展实力。但由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经济运行减速换挡的阶段性特征日益明显, 结构调整阵痛持续, 这对我市经济发展造成较大下行压力。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活力动力不足、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1]。现阶段我市产业结构不优、创新不足;同时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老城提升压力大, 市区发展空间不足。加上福州四面环山, 土地资源匮乏, 建设用地也显得捉襟见肘, 产业项目用地价格居高不下, 制约产业发展。福州发展遭遇土地资源短缺瓶颈。还有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相对薄弱, 龙头企业不多不强, 新兴产业有待培育, 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2]。节能减排形势较为严峻, 环境资源约束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比较突出。另外, 生产和生活配套功能比较薄弱, 不利于高端服务业的引进。近年来, 福州各县 (市、区) 不同程度征迁了部分工业企业用地, 实施“退二进三”, 加快推进城市化, 但也造成了大量企业外迁, 原有产业格局被打破。新的产业氛围尚未形成, 而旧的产业企业又外迁, 对产城融合影响较大[3]。这些都将给福州发展带来诸多挑战。所以面对当前的挑战与压力,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 用创新来驱动福州发展, 借“五区叠加”这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期和福州滨海新城建设, 通过产城融合使福州走上一条通往理想城市转型之路, 从而打造宜业宜居的福州国际化滨海新城。

三、深化产城融合理念, 打造宜业宜居的福州国际化滨海新城的对策思考

深化产城融合理念, 打造宜业宜居的福州国际化滨海新城, 是福州当前协调产业和城镇发展的主导性规划思想。它贴合当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以人为核心的要求, 不仅把产业园区看作城市产业空间, 还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生活空间和未来城市发展增长极。福州滨海新城产城融合的最终导向是建设以研发创新为核心能力的现代化、可持续、生态宜居的产业新城, 引导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使产业与城市共生共长, 互赢互利。

(一) 产城融合, 规划先行, 完善机制

任何城市建设的规划, 都要把新发展理念融入规划的“骨子里”, 把握好战略定位、功能区分、空间格局、要素配置, 人口布局, 坚持城乡统筹, 落实“多规合一”, 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城市规划要做到服务保障能力、人口资源环境、城市布局都要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相协调、相一致。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 做好规划, 是任何一个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

1.产城融合, 规划先行

根据福州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滨海新城主要通过“以城聚产, 以产兴城, 产城融合”, 把滨海新城建设成为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国际滨海新城。而产城融合的实现, 依赖于科学的规划, 以及对规划精确而严谨的有序推进。即产城融合, 规划先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滨海新城建设的规划编制, 特地邀请了新加坡刘太格博士团队、美国SOM设计团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11个国内国际一流的高尖端规划设计团队以及规划、建筑、园林等方面的专家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规划要求, 统筹考虑福州区位特点、整体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容量以及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来指导帮助编制福州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对滨海新城的区位、定位、功能分区等进行规划编制。通过各个部门共同编制和完善相关的规划, 确保以国际标准、滨海特色、高点定位来谋划滨海新城, 通过顶层设计, 高端规划, 多规合一, 一步到位, 科学编制福州全域产城融合规划体系。使滨海新城的城市功能结构、用地结构、产业布局、人口规模、生态建设、建筑设计、景观布局以及交通结构、绿色市政等等协同协调, 科学合理。

2.多规合一, 完善机制

在根据产城融合总体发展方向确定的基础上深化内部产业定位、功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绿色市政等相关内容[4], 从而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进一步落地和实施, 实现上下规划的进一步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 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 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5]。确保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 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由于产城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 牵涉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以及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 所以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是滨海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城建设中, 还需要对一些关键领域如财政、投资、用地、管理以及重要环节要实现突破。所以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 围绕产城融合发展完善投融资机制、土地利用机制、多规融合机制、科技创新机制、农业转移人口机制、人才导入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以及各项风险评估机制等。进一步创新福州滨海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强化政府效能建设, 简化行政审批手续, 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并探索形成协同管理、权责一致、精简高效的管理新模式, 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 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城融合的产业支撑能力

产城融合已经成为滨海新城产业和城镇发展的主导性规划思想, 对滨海新城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的作用。

1.依托主导产业,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滨海新城建设总指挥部综合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建设滨海新城, 不是简单地城市扩张、资源聚集、房屋建造, 而是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从数字福建到数字中国是习总书记亲自擘画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滨海新城就是按照“数字中国”示范区目标来打造的智慧新城。围绕滨海新城开发建设的自身优势, 福州致力产城联动, 坚持高点起跳, 选定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数据产业, 作为滨海新城产业建设的突破口, 随着国家东南大数据中心、福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国字号”项目入驻, 滨海新城将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大数据中心。

由于滨海新城优越的产业政策和完善的软硬件支持, 360、浪潮、神州优车等知名企业纷至沓来。以数字福建产业园、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园、360产业园等重点功能区以及省经济信息中心云计算中心、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安全大数据开发与治理中心、长乐机场扩建、浪潮集团东南运营总部、国际双语学校、漳港医院、国际度假酒店、东湖湿地公园等项目为重点, 各种高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正加速向园区汇聚, 呈现集群集聚发展态势。安置房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也全面铺开, 截至2018年2月, 滨海新城已开竣工项目总投资逾1260亿元, 对接招商项目219项。2018年福州的两会上关于滨海新城的新一轮工作部署—策划生成136个重点项目, 总投资约2300亿元, 这“千亿级”财政预算投入, 预示着福州正在加速滨海新城建设的步伐。

滨海新城立足于福州“五区叠加”的政策优势、区位环境优越、高端产业集聚等特色, 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使产业链得到不断完善, 围绕产业链着重发展链条上游、下游环节, 实现研发、生产、营销环节在城市与产业园区之间的合理布局。以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带动整个福州滨海新城开放开发, 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滨海新城产业紧随国家数字中国战略发展机遇, 开启国际化战略布局, 如贝瑞和康数字生命产业园不仅入驻滨海新城而且还在这里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打造全球首个精准医疗大数据集群。又如东湖VR小镇将围绕国际VR内容创作中心、面向全球VR内容交易中心、国际VR核心硬件产业基地的“两中心一基地”战略目标, 建设成为集VR产、学、研一体化, 具有完整VR产业生态系统的国际一流产业基地[6]。滨海新城创新发展, 多维度提升创新驱动力, 依托自身特色产业服务体系实现高效招商。随着东湖VR小镇和微软IBM、360、腾讯、浪潮等龙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 他们通过强强联合, 实现资源共享, 打造产业能力平台。

2.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建设特色小镇

位于滨海新城核心区的东湖VR小镇是以新型信息产业为特色的小镇, 项目占地面积4580.6亩, 总投资约77.7亿元, 截止在2017年8月在长乐东湖VR小镇就已注册企业89家, 注册总资本约56亿元, 初步形成科技产业集聚。

在东湖VR小镇, 新兴产业活力迸发,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长乐是全国超千亿产值纺织产业集群地区, 蕾丝布料更占全国70%市场份额, 然而产业却备受产能过剩和产品同质化问题的困扰, 如何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据第一批入户VR小镇的福建坐视布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君君的介绍, 他们利用网络平台的一些交易数据, 包括市场导价等, 通过数据整合全球纺织业一百多万的蕾丝的数据库为需求者匹配相应的供应商, 使长乐纺织业能有效捕捉到真实的市场需求信息, 以此来打破这种传统产业的地域局限, 引导他们生产。此外, 该网络公司还自主研发了蕾丝控平台, 提供在线交易, 全国共有2700多家产家, 6000多家贸易商入驻该平台。其中80%为长乐本土企业。目前该平台借助园区的数据资源在蕾丝布领域拿下了全国74%的产销端市场。有效地帮助蕾丝布供应商解决去库存的问题, 而且还解决整个纺织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不仅让长乐蕾丝产品走出去, 还把全球采购商引进来[7], 为长乐传统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也使滨海新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中共长乐东湖VR小镇支部委员会书记、园区开发企业福建新东湖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洒介绍, 随着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加快推进, 盘古集团、东华软件、中国联通、清华大学、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等60多家企业单位均有意在园区落户项目[8]。这将有效解决产业新城最头疼的招商问题, 发挥一个投资孵化的作用。VR小镇顺应“数字福建”抢占信息化制高点的战略大势, 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聚焦全球VR产业前沿和新兴产业, 布局东湖VR企业公园, 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 做大做强数字福建。

根据滨海新城的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布局东湖酒店集群、大东湖、东湖水世界、数字福建、城市生态圈等功能板块, 真正实现功能上的“生产”、“生活”与“生态”自然和谐, 形态上具备独特的风格、风尚与风貌。形成产、城、人、景与自然生态一体化功能聚集区, 使产业和城市由原来注重功能分区和产业结构转向关注融合发展、关注人的能动性和关注创新发展的转型, 实现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长乐东湖VR小镇的建设对促进福州滨海新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提高福州产城融合的产业支撑能力、为滨海新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发挥重要的作用。

3.建设福州滨海新城森林城市, 建筑会呼吸的生态空间, 筑巢引凤, 打造全新的产城融合的滨海新城

《福州滨海新城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017-2030年) 》提出, 依据滨海新城发展定位和自然山水形态, 综合城市发展格局、环境质量状况、生态敏感区分布和社会文化等需求, 统筹考虑滨海新城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框架, 形成以“一核两带, 多廊多园”为骨架的森林城市建设格局。“一核”即东湖湿地, “两带”即西部城市背景的山地森林带和东部滨海森林景观防护带, “多廊”即水系森林廊道和道路森林廊道, “多园”即遍布全城的串珠式公园体系[9]。

在未来的滨海新城不同主题公园将遍布全城, 形成完整的公园绿地体系。新建产业园区达到森林园区标准。据市林业局介绍, 滨海新城范围内新建产业园区达到森林园区标准—树冠覆盖率大于20%, 既有工业区森林化改造比例2030年前应达到50%, 做到园区森林化, 从而优化园区生态环境。建设东湖湿地公园, 构筑城市之肾, 严格保护东湖湿地生物生活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实行湖面与汇水区沿线退耕退养还湿还林, 维系东湖原生元素。在规划期内建成东湖国家湿地公园, 构筑城市之肾、鸟类天堂、生态家园、新城之魂, 实现东湖湿地的保护与发展, 打造未来城市格局与城市建筑中会呼吸的生态空间。同时在滨海新城内打造34条绿道和11条特色景观大道使滨海新城所有区域出门1公里均可达绿道, 70%区域出门500米可达绿道。滨海新城还将重点打造11条能展现滨海新城森林城市风貌、体现国际化园林绿化水平的特色植物景观大道。此外, 滨海新城沿海防护林带建设将沿55.6公里海岸线范围营建宽度不少于300米的综合性防护林, 使滨海新城海岸防护林成为一道兼具防风固沙、休闲健身、度假旅游等功能的生态屏障、绿色长廊和滨海森林公园。实现“夏有片片浓荫, 春开烂漫鲜花”的理想的宜业宜居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滨海新城建设上, 福州市委市政府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以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为出发点, 着力树立生态观念, 完善生态制度。编制《福州滨海新城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017-2030年) 》, 优先保护滨海新城自然山水格局, 构筑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 维护滨海新城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努力建设美丽滨海新城。该规划充分体现了政府高瞻远瞩, 充满理性和智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 从长远可持续发展出发, 保护好滨海新城的整个生态环境。让自然融于城市, 城市归于自然, 将来置身于滨海新城时, 看到的是楼在林中, 人在绿中。森林城市使滨海新城的沙滩更柔软、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风景更美丽。展现出产、城、人、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打造宜业宜居的福州国际化滨海新城生态品牌。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灵魂和独特的魅力, 从而形成了一个城市的品牌, 品牌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可以凝聚人心、推动共识、吸引游客和促进投资。品牌是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力, 是这个城市的无形财富和价值。优美的生态环境便于滨海新城“筑巢引凤”, 那势必也会吸引更多高端的绿色的与智慧企业入驻福州滨海新城, 引导新城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产业的聚集和发展能够产生内动力, 同时形成保障, 驱动着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 这样宜居宜业的滨海新城必将促进大量高素质高收入人才涌入, 进而吸引一切城市优质要素在此聚集, 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繁荣, 这样就形成产、城、人、自然良性发展, 使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生态契合,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又能提升福州滨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从而达到产业、城市、人三者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和谐生态模式。滨海新城森林城市通过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不断为福州经济舔砖加瓦。

(三)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 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推进人的城镇化, 营造宜业宜居宜商的新环境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 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推进人的城镇化, 这是政府的主要职责。福州市正积极从资源集约、资金集中、功能集成、成果共享出发,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推动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中心城区与副中心城区共建共享, 努力放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尤其是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 要做好规划预留、各阶段整合发展。合理布局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建设好高速化、智能化、广覆盖的信息保障体系, 配套建设居住、商业、娱乐、休闲等设施, 尤其是绿色市政基础设施, 将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它既能实现环境的绿色生态, 又能提高基础设施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特别是绿色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设施场所的投资, 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高效便捷、实现中心城区和副中心城区一体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营造滨海新城“宜业、宜居、宜商”的新环境。

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积极作为下, 关乎民生的滨海新城的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今, 地铁6号线、东南快速通道道庆洲大桥以及滨海新城轨道交通机场站等建设加速推进;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升级扩容至国际枢纽机场;松下港建设国家级物流中心和国际邮轮港;福州火车东站打造国内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海峡光缆1号”在此与台湾本岛联通;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开通。可以说滨海新城空港、海港、陆港、信息港资源等交通网络以及其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民生基础配套设施项目也在加快攻坚。云计算中心“两朵云”已投用;大数据产业园已进入全面装配式施工阶段;东湖VR小镇二、三期将于2019年建成;打造国际教育殿堂的融侨国际双语学校建设提速;安置房一、二期动工, 约4000套房将于2019年建好投用;综合医院、福州实验学校、福州三中滨海校区等医疗教育配套工程也将破土而出。东湖国家湿地公园、滨海森林景观防护林等45个配套设施建设也与2018年启动实施。多个民生项目建设大提速。

滨海新城建设始终遵循中央“顶层设计”, 以人为本, 在政策导向、制度安排以及资金保障与工作部署上, 把产城融合发展、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走出一条新型产城融合的城镇化道路, 确保城乡居民在产城融合发展中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 共享产城融合红利。

(四)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的生态体系

产城融合重在平台, 胜在生态。在新城建设上, 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处理好产城融合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 把环境、资源的容量和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滨海新城建设规模的基本依据, 在滨海新城建设之前搞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 做到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在规划制定之后, 做到落实到位, 规范执行。这是确保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编制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 严格做好新上项目的土地、能耗、环境、生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审核。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 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提高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 产城融合规划之初, 就必须统筹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 注重滨海新城自然山水与生态本底的保护, 注重人口增长与环境容量的适应, 严格遵循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的生态体系, 统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严格建设项目及产业准入门槛, 严禁开展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

(2) 控制产业园区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 预防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其他的公害, 同时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避免其他的公害和污染的产生;不断增强环境的净化和调节能力, 进而达到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良好循环的效果。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保障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 合理控制城市开发边界,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用地规模集约节约、科学合理, 坚持集约发展, 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 科学划定新城开发边界和各类生态保护红线,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统筹推进城市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10]。构筑原生态、会呼吸、有活力的生态城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型城市, 是福州滨海新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从滨海新城建设规划之始就必须以生态环境为依托,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佳、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 打造新兴的滨海新城带。

(五) 构建"一带一路"格局打造福州国际化滨海城市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建设)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是构建我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而福州又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 明代, 郑和七下西洋就是从福州长乐太平港扬帆启航。近年来, 福州与海丝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日益密切, 人文交流日趋活跃。如今, 在“一带一路”的宏伟战略中, 福州传承接力续绘蓝图, 努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 谱写“海上福州”建设新篇章。

当前站在五区叠加的历史关头, 福州政府不断优化国际投资软环境和硬环境, 全力打造滨海新城的空港、海港、陆港和信息港, 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目前福州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开放格局, 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最发达、对外贸易最繁荣、利用外资最集中的城市之一。2017年, 随着计划在福州滨海新城的松下港设立“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获批, 该实验区将是福州滨海新城重要海上门户。

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邮轮产业发展, 把打造国际深水大港、发展邮轮产业、建设国际滨海度假城市作为“海上福州”的重点工作来抓。这对全面推动福州邮轮产业更深刻地融入世界邮轮产业发展大环境, 在创建东南沿海海上通道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对更好的构建一带一路格局, 打造国际化滨海新城将发挥重要作用。2017年9月8日在厦门举办的福州市国际投资暨滨海新城招商推介会上, 引发包括德国最大的食品零售商艾德卡集团在内的近千名海内外客商的关注。艾德卡集团愿意入驻福州滨海新城, 建构起福州生产商与欧洲消费者间的桥梁, 帮助福州产品卖到欧洲去, 扩大滨海新城的国际影响力。另外福建与东盟之间地缘相近、习俗相似、文化趋同, 且与东盟国家具有良好的经贸合作基础。

这也有利于加强与扩大滨海新新城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国际化元素正在不断注入滨海新城, 同时随松下港口建设国家级物流中心和国际邮轮港以及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升级扩容至国际枢纽机场, 海港、空港及产业优势也给滨海新城建设注入了国际化元素。

依托优势的产业和滨海新城的空港、海港、陆港等齐备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以及信息港建设, 构建一带一路格局为国际化滨海新建设注入活力。把滨海新城建设成为引领福州发展的新龙头和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新标志, 一个宜业宜居的福州国际化滨海新城正呼之欲出。

【相关链接】

“宜居”是城市关注点的转移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城市的本质是为人类居住和生活, “宜业”作为“宜居”的手段——用发展经济所获得的收益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和优化城市环境、维护城市秩序与安定、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这些都是经济发展、发达的后续效益。

摘要:本文着重对深化产城融合理念, 打造宜业宜居的福州国际化滨海新城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 探索其意义、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从而实现产城有机融合, 打造宜业宜居的福州国际化滨海新城。

关键词: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生态美丽,滨海新城

参考文献

[1]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旺地策划, 2017-02-14.

[2] 习近平把脉北京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引领中国城市发展人民网, 2017-02-16.

[3] 福州滨海新城.百度百科.

[4] 福州滨海新城:平地起形成向海兴未来[N].福建日报, 2018-2-13.

[5] 福州滨海新城即将满“周岁”多个民生项目建设大提速[N].福州日报, 2018-01-28.

[6] 贾若祥.城融合发展的思路、重点任务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 2016-06-16.

[7]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2015]1710号.

[8] 吴晓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J].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3, (06) :5.

上一篇:煤为骨料的巷旁充填材料试验研究下一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胎盘早剥诊断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