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法证据排除中的侦查人员出庭制度

2023-01-03

一、侦查人员的证人身份

刑诉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现有证据材料不能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的, 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可知, 在法庭排除非法证据的过程中出庭的有关侦查人员被要求说明案件证据的情况, 即可认为条文中所谓的有关侦查人员是被人民检察院认为知道案件证据情况的人。根据刑诉法第六十条第一款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那么, 出庭的知道案件情况的侦查人员也就有义务作证。刑诉法第六十条第二款规定:“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 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 不能作为证人。”这是我国法律对证人资格的消极唯一的一项规定, 那么就可以说出庭作证的侦查人员如没有刑诉法第六十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就可以作为证人, 其出庭后的证人身份是明确无疑的。

二、保障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措施

新刑诉法虽然规定了侦查人员出庭制度, 但刑事诉讼法典和相关司法解释都没有对如果侦查人员不出庭作证应该什么后果和如何保证有关侦查人员出庭的措施做出进一步规定。这难免会令庭审陷入尴尬的境地。笔者认为可从前文已经确定的侦查人员的证人身份入手解决这一问题。

其中首要的就是把促使证人出庭作证的基本手段:“强制证人出庭”使用到在法庭非法证据排除过程中经人民法院通知应当出庭的侦查人员身上。由于被人民法院通知出庭说明情况的有关侦查人员根据上文笔者所述应当具有证人的身份, 所以当有关侦查人员受到人民法院通知时如果拒绝出庭作证人民法院一样可以强制侦查人员出庭。尽管侦查人员在侦查阶段可能有很大的权力, 但是在审判阶段, 人民法院就是程序的中心, 法官应该居在主导和指挥法庭的地位。在法庭排除非法证据的过程中当现有的证据材料不能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的时候, 有关侦查人员获取证据方法的合法性其实也是受到质疑的, 比如制作虚假笔录, 采取刑讯逼供等等。如果确有此类情形存在有关侦查人员是要承担责任的甚至如果是犯罪是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普遍的社会观点认为人民警察等侦查人员在适用强制措施和进行侦查行为是与一种打击犯罪与社会犯罪斗争的行为。但是如果侦查人员超期羁押刑讯逼供达到刑法规定的限度的时候本身也是一种犯罪。所以认为把侦查人员作为证人强制出庭作证会束缚侦查人员的手脚阻碍侦查人员打击犯罪的观点其实是对侦查人员行使特权对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侵犯的纵容。证人拒绝作证的行为是对宪法和法律的违反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在受到法庭通知的情况下违反法律义务不出庭也是对法庭的藐视和挑衅, 对于侦查人员更是这样。作为在打击犯罪活动中的侦查人员如果藐视法庭对社会的法制观念的破坏将不可估量。

三、对侦查人员证言的采信

在司法实践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中, 有关侦查人员经法院通知出庭后对公诉方的证据合法性作出说明, 法官直接做出证据采信与否的决定。这会使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成为一种对推定合法证据的肯定而不是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一部分。其间, 辩护方等于是沉默的。尽管在刑诉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中辩护方享有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权利但是在后续程序中其实处于一个缺席的角色状态。非法证据排除成了审判方和控诉方自导自演的程序。

质疑抗辩原则是指控诉双方从对立的角度对证据进行质疑、说明和辩驳的质证原则。美国学者伦斯特洛姆曾说:“交叉询问是通过宪法第六修正案规定的对质条款而获得保障的一项权利。在我国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对有罪证据的质疑和对自己不利的直接言词证据进行当庭询问其实也是辩护权的一部分。而且, 从现实中的实践角度来看, 被告人其实对侦查人员对自己有无刑讯逼供、诱供、强制笔录签字是最清楚的。因此在出庭的有关侦查人员对证据及其收集的合法性说明情况后, 辩护方应该依意愿对侦查人员提出问题并要求回答, 还可以对侦查人员的证言提出质疑、否定, 并向法官说明理由。这一环节会大大帮助法官更充分地形成心证, 最终对证据做出是否排除更为客观的决定。

四、结语

认为对侦查人员权力进行限制是对打击犯罪力度的减弱并且会增加司法成本降低司法效率的观点是片面、错误的。在实践中如果“只要被侦查就等于被审判”, 那法院的审判权将威严扫地, 侦查机关就会成为特权专制的爪牙。一个不愿意付出司法成本的社会以后必将被迫付出更多。

摘要:非法证据中侦查人员的出庭作证对能否正确地排除证据十分重要。但是, 司法实践中要很好地贯彻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将面临很多困难和阻碍, 对于这一制度的规定也没有细化。本文笔者从侦查人员的证人身份、保障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措施、对侦查人员证言的采信这三个角度来探析这一问题。

关键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侦查人员,出庭,证人证言

参考文献

[1] 洪浩.刑事诉讼法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8.

[2] 何家弘主编.证人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6.

[3] 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 2012-9-1.

[4] [美]乔恩·R.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M].何家弘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3.

[5] 王冠卿.法庭证据的理论与实践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1.

上一篇: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下一篇: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及其操作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