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课程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心理学课程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针对空军军医大学本科五年制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学员开设的《航空航天理学》是一门对理论联系实际要求较高的课程,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性质和要求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和讨论,初步建立了该课程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对医学本科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实施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第一篇:大学心理学课程论文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探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需要重点分析课程内容标准、教学方式等问题。通过积极提出有效的教育理念,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标准,开展积极的心理理论分析,明确就业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形式,逐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体系发展管理水平,逐步促进大学生的潜在实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的快速提升,达到快速成长、快速发展的目标。本文将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心理辅导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关键作用和需求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积极教学

一、 引言

随着大学生综合人数的提升,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较为严峻。就业问题引发大学生压力大、抑郁、焦虑,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根据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关键形势、发展需求,开展良好的大学生就业发展创新方案,逐步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积极开展有效地快速发展实施方案。按照个性化的需求积极拓展思路,寻找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办法,明确课程指导的建设目标和形式,积极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思路。

二、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基本发展情况

(一)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针对性较强,课程单一,缺乏创新

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课程内容创新,内容单一,针对性强,重点教授大学生如何完成就业,各个课程内容基本一致,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程实践交流,这严重地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心理辅导的开展,造成学生对自身的就业方向、规划方案存在严重的压力,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性过强,这严重地影响课程的拓展思路规划,没有创新,没有内容,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课程失去兴趣,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合理规划发展。

(二) 课程就业指导培训中忽略了心理教学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往往从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分析,建立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培训。例如,简历、介绍信、面试技巧等,但是对心理健康就业引导上缺乏有效的就业实施方案。传统就业指导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就业技巧的传授,忽略了就业学生心理的辅导。据统计,80%的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存在焦虑情绪,严重地影响自身的心理,产生不良问题。

(三) 课程单一,缺乏创新

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课程较为单一,缺乏专业性的教学研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方式方法,开展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对每个不同阶段进行就业指导的分析,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课程理论分析方式,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变化。从大一到大四,开展不同的心理引导办法,分析课程就业的形式和方法。

三、 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心理引导

积极开展有效的心理引导方式,对心理上存在创伤、疾病等问题的情况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如何建立良好的、健康的、幸福的心理暗示方法,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积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心理教学引导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的人格化培养,积极拓展教育理念的分析,重视各类程度的拓展,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兴趣,开展有效的心理抑郁引导治疗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 建立嵌入形式的教育理念引导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素养,改善大学生的依赖性问题,重视自身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开展有兴趣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充分贯彻整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按照教育形式进行思路拓展,教会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类挫折问题,开展有效的教育理念引导。

(二)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学习阶段进行不同程度的分析,通过分析就业压力水平,合理地判断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程特点,建立良好的课程管理体系建设标准,重点分析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分析考虑课程不同阶段的特征形式、实践操作流程。根据每一个学习阶段进行不同教育内容、任务的分析。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主要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主,需要从自我认识上进行定位,充分研究专业教学的学习方式,对自身的专业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大学生正处于步入社会前的适应阶段,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和刺激。开展有效的心理教学引导,通过引导他们适应大学生活,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改善与同学、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不断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知识思路探索,充分掌握职业基本需求,提高社会的需求管理建设,充分挖掘学生的综合发展潜力水平。按照就业指导的目标,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工作。通过市场调查、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等方式,逐步提升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认识,鼓励学生创造适合自身技巧发展的标准,强化学习动力,积极完善教学思路特点,通过有效地运用方式,让自己可以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兴趣特点和性格变化水平,方便为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提供有效的引导。

(三) 积极开展有效地就业指导辅助实践工作

积极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实践工作,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科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日常学习、团体活动中都可以得到有效的促進作用。开展有效的情感表达,采用鼓励的方式,提升积极情绪的辅导,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思维,积极开展学生人格化素质的培养,按照必要的内容,开展有效的活动方式的分析,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积极教学工作方案,完善就业辅助实践操作工作流程建设标准。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分析过程中,需要重视教学就业指导的开发和研究,分析课程就业指导的分析思路,通过有效的体系运作,开展良好的心理教育理论方法分析,拓展教学思路,不断提升教学效果的分析和研究水平建设,积极开展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提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心理辅导工作,引导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正确就业规划,这是符合大学生就业指导发展分析思路的。

参考文献:

[1] 武沁宇.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4.

作者简介:司泰宁,陕西省咸阳市,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作者:司泰宁

第二篇: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针对空军军医大学本科五年制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学员开设的《航空航天理学》是一门对理论联系实际要求较高的课程,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性质和要求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和讨论,初步建立了该课程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对医学本科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实施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航空航天心理学 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401134)。

《航空航天心理学》是我校针对五年制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学员开设的一门课程,课时的设置为52学时,内容包括航空航天环境与应激、飞行空间定向、飞行失误与飞行安全、飞行员与航天员心理选拔、飞行员与航天员心理训练、航空航天临床心理和航空航天工效学等内容。本文对《航空航天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做一简要梳理。

一、课程的教学性质和地位

《航空航天心理學》应用心理学的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随着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对航空航天环境也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特殊环境对飞行员和航天员的心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作为我校的特色优势学科,《航空航天心理学》是航空航天临床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航空航天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和解决航空航天人员心身健康、工作效率和生命安全等心理学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1]。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对《航空航天心理学》的学习,使学员理解和应用现代航空航天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航空航天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职业对从业人员心理品质的要求,整体理解人-机-环境相互依存以及维护心身健康、保证飞行安全的重要性,为更好地从事航空医学和航卫事业奠定基础。

2.分类目标。

(1)基本理论知识。

①能够说出航空航天心理学发展简史、研究对象和研究原则;能够阐述航空航天活动特点及对从业人员心理要求;能够阐述航空航天心理学的学科特性、职业适应性、主要研究问题以及使用心理学和航空航天医学的基本原理解释航空航天心理学的概念。

②能够说出应激理论模型、应激生理心理反应;能够说出航空航天活动主要应激源、应激特点、影响因素;能够阐述航空物理环境、作业环境、人际环境对飞行人员心理的影响,能够使用应激理论解释航空航天应激的对抗措施。

③能够说出空间定向的视觉与本体感觉系统、飞行错觉的一般特点;能够说出失重空间知觉特点与常见定向错觉;能够阐述飞行空间定向障碍的分类、空间定向的前庭感觉系统、飞行错觉的生理心理和发生机制、飞行错觉的预防和克服、飞行错觉临时停飞指征;能够使用感觉系统生理机制解释常见飞行错觉及其机制。

④能够说出飞行员失误的主要因素;能够说出航天事故主要人因与影响航天员可靠性的因素;能够阐述飞行失误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能够使用SHEL模型解释飞行失误的来源,使用事故链的概念解释飞行事故的发生过程。

⑤能够说出飞行员、航天员心理选拔的发展和现状;能够说出飞行职业对心理品质的要求;能够说出心理选拔的组织实施和心理学鉴定的一般流程;能够阐述飞行员和航天员心理选拔概念、飞行员心理选拔原则、预测效果评价;能够使用心理选拔的基本理论阐述飞行员心理选拔内容和方法。

⑥能够说出心理训练的实施阶段、心理能量与流畅状态、人际交往和心理相容性的概念、人际交往模式的测评方法;能够说出航天员心理训练的目的、原则与方法;能够阐述注意与应激的关系、提高心理相容性的方法;使用心理训练的原则阐述放松训练、表象技能训练、注意技能训练的基本原理。

⑦能够说出飞行人员常见心身疾病、心理治疗方法;能够说出航空航天人员心理健康维护的方法;能够阐述飞行人员神经症、飞行职业与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发病机制的关系和预防原则、飞行人员心理治疗方法的共同特点和一般疗法;能够使用飞行人员应激障碍、情感障碍和心理治疗的概念解释相关心理疾病。

⑧能够说出航天员能力和作用、航天器座舱布局、飞船显示器与控制器的特点;能够阐述人的特点和能力、飞机座舱布局以及显示-控制兼容设计特点;使用工效学基本原理阐述显示器和控制器的设计特点、人-机功能分配原则。

2.基本技能

①理解飞行错觉体验,如视性错觉、躯体旋动错觉等,并灵活运用前庭感受器受力的生理心理特点举一反三地分析其它类型的错觉。

②完成飞行相关基本心理品质的测量,如注意、智力、心理健康、飞行认知能力等,并完成其记录活动。

③组织心理训练,如生物反馈训练。

④组织航空航天临床电生理检测,如事件相关电位。

⑤组织航空工效视觉检测,如眼动。

三、课程的教学理念

1.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航空航天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与国家、军队总部的要求相一致。

2.教学全程要树立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全程秉持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培养适应军队需要的人才[2, 3]。

3.教学内容设置上,除了让学员掌握航空航天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技能外,要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增强尊重科学、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求新、勇于实践的航医人理念,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重视学员的智力开发,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动脑设计、动手操作的科研能力。教学方法要突出启发式教学,灵活利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电子幻灯、视频录像、板书、网络课程、学科专业网站等多种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学员学习兴趣、积极性和潜能,进一步强化学员的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开拓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5.在教学中以人为本,重视学员的主体地位。注重学员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进取心的培养教育,强化学员为我国航空航天医学事业做贡献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努力为我军航空航天医学事业和部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服务的优秀航卫人才。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在注意发挥教员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特别注意体现学员的学习主体地位。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就要求教员通过各种方式使学员达到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学中,把时间交给学员,教员运用启发、提问、引导、总结等方法,通过学员自我学习、问题讨论、即兴发言等活动,使学员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有意让学员根据所学的知识讨论分析具体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学要有所用。如讲解科里奥利错觉原理时,结合半规管对角加速度的感受性生理心理特点,加深学员对感觉系统在飞行错觉中作用的理解,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要培养学员独立观察、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实验课上给学员充分的自主权,大胆放手让学员自己去实践,通过自我测试和体验交流,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原理和操作,加强与实际航卫工作密切相关的基本技能训练,为今后工作实践和科学研究培训基本技能。如心理选拔与训练的想定作用实验,要求学员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自行设计、组织完成实验内容,提高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教员在教学全程要明确学员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评价什么”、“如何评价”等教学目标和要求。

四、课程的教学准备工作

鉴于学员对航空航天环境了解较少,因此,考虑以课堂讲授结合视频播放、模拟体验,讲解航空航天环境下的由于空间失定向、失重等因素导致的心理变化规律,通过布置课前作业、资料查询等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整体教学规划中,以航空航天心理学为框架,逐一讲授基础理论,并充分利用幻灯、视频、图片、举例和讨论等辅助手段,深入浅出地讲解有关理论,注重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体验和以问题为中心,同时充分考虑了知识的拓展和前沿知识的介绍,指导参照相关课外书籍和影视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征求学生意见,在教学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做到教学相长。

五、课堂授课设计

1.导入主题:通过视频、案例或图片等导入每次课的内容。 2.分析理论:对航空航天环境中常见心理状态等内容进行分析讲解。

3.讲解案例:通过案例、视频等揭示理论,讲解知识。

六、实践教学设计

1.传授技能:通过实践体验,分析空间定向分类,应激变化规律、人机界面交互,以及各种技能的理论基础。

2.强调知识、学科间的联系:授课中强调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注意联系其他相关学科,以及新知识的引进。

3.激发兴趣: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效带动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中接受知识。

七、讲授原则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内容进行合理整合。

1.讲授基础知识:对基础知识要合理取舍,注意知识点的分配,适当安排自学内容。

2.把握重点难点:在掌握了相应基础知识后,注重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解,使每次课的内容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便于学生理解[5]。

作为一所医学院校,《航空航天心理学》原先是一门非主干课程,只针对五年制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受众面较小。2017年我校划归空军之后,学校提出了“立足空军、面向空军、突出特色、集约办学”的发展思路,《航空航天心理学》课程具备了新的历史使命。在军委总部开展“新时代办学思想大讨论”的实施中,我们计划将《航空航天心理学》作为全校所有专业本科学员的必修课程,使大家在基础学习阶段对航空医学和心理学有一个基本了解,便于将来在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培养合格医学人才,是当今世界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军医大学始终贯彻习主席“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坚持把军队需求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军事医学人才。在传统的基础医学和特种医学的基础上,军医大学率先开展了心理学系列课程,其中军事医学心理学系承担的《航空航天心理学》作为重要内容,率先从理论和体系上探讨了课程的设置、教学实施的方案等内容,希望从基础做起,不断完善,全面促進医学人才素质,优化医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心理学知识的合格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郭国明,中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0,4:203-205.

[2]韩振峰,“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深层意蕴和现实意义[J]. 中国高等教育,2013,20:15-17.

[3]石中英,“三个面向”与中国教育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 2013,10:1-4.

[4]姜能志,王艳郁,孙宏伟.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75-76.

[5]崔光成.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52-54.

作者简介:

武圣君,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和心理测量研究。

作者:武圣君 刘旭峰

第三篇: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以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过于关注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情况,从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品质和道德素质的综合发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无法根据自身意愿选择对自身心理健康有利的课程内容。对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进行创新改革,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从中挖掘自身潜能,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内涵概述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心理疾病,强调人们应该在生活中发扬传统美德,注重提升自身能力。同时,积极心理学还提倡人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打破外界的负面干扰,以积极的眼光看待问题本质,从而收获更多的快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学生优秀品格的培养,加强学生对负面意识的心理抵抗力,避免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保持心理环境积极、健康,促使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还可以让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社会锻炼中发现他人身上的良好品质,并以积极眼光看待问题,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抵触。积极心理学理论包含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内核精神,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强调打破人们心理的悲观意识,以健康、积极心态面对未来。实际上,即便是心理没有问题的大学生也会存在行为方面的问题,或是心理品质的偏颇,而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根本目的并未打破人们行为习惯,而是以正确的行为、心理来探索事物本质,致力于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挖掘自身潜能,以自信的态度去创新、创造,从中体验更多幸福和快乐。

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可以帮助青少年有效避免负面心理状态对行动的干扰,因为大学生接触群体都是身边的教师、同学和家长,他们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事情,从而需要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学生营造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不断加强对积极心理的认知,从而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来看,多数教师都以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验课程,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教育效果。同时,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只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没有结合实际案例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逐渐产生懈怠心理,更加忽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

课程内容不够全面

部分大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并未面向全体学生,只是针对性选择一些心理存在消极情绪、行为习惯不良的问题学生进行诊断教育,而对于一些心态健康、正常的学生,高校教师只是为其讲述一些理论性知识,从而不利于学生身心持续健康发展,也导致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价值被逐渐削弱,教师没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个人修养、道德品质的培养。

教学内容不够集中

高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多以院系师资情况而定,部分院校侧重于如何帮助学生处理人际交往关系,部分院校侧重于如何帮助学生管理自身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差异较大。同时,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中,一些教师注重考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成果,一些教师惯用于心理专题讲座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正是因为高校无法正确统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而导致教师缺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参考数据,更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

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形式

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首先需要注重实践教学改革,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制定合理教育目标。在美国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很多人认为在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后人们可以从中掌握体验幸福的方式,加强心理负面情绪抵抗能力。对此,高校也可作为参考意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形式,借助积极心理学理念帮助学生积极面对难题,促使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合理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主要包含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心理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内容,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写作能力等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有机结合理论知识,在反复验证和探索中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例如,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手,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写一份分析报告,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行为性格、性格品质与他人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在学会知识后,可以通过活动来体验学习知识的成果,从而加强对正确心理状态的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确保学生理论知识足够丰厚,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体验课程,借助心理健康网络测试的的方式加强学生对自我心理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環境。

明确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教育原则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引方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大学生构建健康的学习环境,首先需要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为教育目标,以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导向,教育原则以帮助学生体验积极的生活、学习为核心,从不同角度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幸福体验感。对此,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首先需要树立积极、健康的教学观念,从大学生精神意志、道德品质、情感态度、社会认知等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优良的道德品质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大学生具备以上几点要求,才能够在社会发展中更加顺利。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帮助他人、互相帮助、帮助自己,以此为规律贯穿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面性。

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和自我发现

以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学生接受理论知识情况,并未重视学生是否能够将其内化为自身实践能力,教师也只是根据教材内容准备教学教案,通过课后作业、定期心理检测等方式了解学生身心健康情况。虽然部分心理健康教师也会开展一些教学活动来加强学生学习体验,但在设计教学活动流程、活动主题等方面过多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而导致学生知知晓应对活动过程,心理环境并未发展太多转变。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下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需要转变当前教学形式,不可以过多强调学生是否完全理解理论知识,或是通过相关训练来培养学生具备积极、健康心理环境,而是要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探索,从中发现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幸福感,让学生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中充分体验到心理健康教育对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能够在课后期间实现自主学习,其中不仅包括教师所讲的心理健康知识,还有关于学生对社会新闻的关注和理解,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积极的品质和健康的心态,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品质。

结 语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论,首先需要教师转变以往教学观念,丰富教学课程形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的方式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体验,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小青,宋传颖.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 高教学刊,2017(05):88+90.

[2]李志勇,李艳玲,徐瑞环,李相南.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19(03):51-54.

[3]吕利敏.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策略[J]. 科教导刊(下旬),2020(01):171-172.

[4]胡敏辉,涂巍.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12):25-26.

作者:岳雪

上一篇: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下一篇:优秀小学班主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