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的整体思

2022-07-16

第一篇:散文阅读的整体思

阅读教学中突出重点与整体把握的关系

在语文阅读文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个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整体,这个整体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有辅助因素也有主体因素。主题因素与辅助因素的关系可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主体因素是灵魂,辅助因素是血肉,一个丰满、完整的形象,既不能没有血肉,更不能缺少灵魂。因此,阅读教学中缺少其中的任何内容都是对文本整体性的破坏。所以,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的内容必须进行整体把握,通过辅助因素深化对重点内容的分析的背景依据的把握,再现对重点内容的分析深化理解的厚重感。通过重点内容的分析深化理解辅助内容的辅助和烘托作用。两个方面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充分完成阅读教学中对新课标整体把握观念的落实。

一、阅读教学整体把握的理念

阅读教学的整体把握理念,是阅读文本的整体性决定的。新课标对整体把握理念的强调,则是阅读教学对文本整体性的回归。传统语文教学为了适应所谓应试知识点的需要,将对文本的解读集中在与应试相关的内容上,与应试不相关或关系不大的,往往忽略不计。由于所谓的重点内容缺乏辅助内容的基础和依托,加之重点内容之间缺乏甚至失去了联系,使整个阅读教学对文本的分析支离破碎。阅读教学整体把握理念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对知识要从整体语境中去理解,要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构成这个整体的任何一部分或因素在文本解读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任何一篇成功的作品,都是内容的形式的统一,尤其是选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质兼美的作品,其内容与形式统一的长度更高。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宏观上体现为具体内容与题材选择是高度一致的,具体则体现为特定思想感情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对内容的理解不能脱开内容,而必须要将两者结合进行整体把握。其次是整体与局部的统一,文本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也就是说整体是由局部融合成的整体,局部是构成整体的局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对某一局部的突出,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视野。

二、阅读教学中突出重点与整体把握的游离状况

整体把握原理要求对于局部内容的把握必须有整体的视野。由于长期受传统阅读教学支离破碎式的分析的影响,以及应试制度的导向,在新课标颁布实施、广大教师理性上普遍接受整体把握理念之后,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虽然有一些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突出重点”与整体把握之间的矛盾和游离状态依旧严重。脱离文本整体性的所谓“突出重点”仍然普遍存在,有两种情况:一是以整体把握作为点缀的“突出重点”。新课标颁布之后,在教育业务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要求、督促下,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整体把握的运作,但又缺少运作的理念,只好做一些点缀性的工作;于是,在将具体内容之前,或就把文本的整体内容复述一遍,或把放在最后的主题、特点的归纳搬到授课的开始阶段,或干脆将习惯中开讲前对文本的阅读当做整体把握,使整体把握徒有虚名而无其实。二是完全不顾整体的重点突出,也就是完全的传统教学方式。比如教学《荷塘月色》,教师在概括地说明前面的内容之后,开始不厌其烦地讲解第四段“月光下的荷塘”、第五段“荷塘里的月色”,由于教师就景物讲景物,就技巧讲技巧,而将其与整个文章的主题游离开去,与整个文章的情绪氛围游离开去,使这个重点越是突出,对文本内涵游离的就越远。学生根本看不出“月光下的荷塘”、“荷塘里的月色”与“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的联系。这种现象在阅读教学中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甚至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正确处理突出重点与整体把握的关系 整体把握是对文本的全面了解和掌握,突出重点则是对文本理解的深化。整体把握是基础,突出重点是目标。因此,整体把握与突出重点是相辅相成的,尤其应对整体把握予以高度重视,没有整体把握或缺少整体把握的依据,往往会导致突出重点的片面性,乃至使突出重点游离与文本而产生误导。但是整体把握仅仅是基础,要提升对文本的理解,深化对文本的透视,还必须突出重点。只有在整体把握中突出重点,才能保证理解以尊重文本为依托的正确方向,才能获得正确而深刻的见解。例如,诸多《背影》的阅读教学就存在着只抓“突出重点”而漠视“整体把握”的弊端,许多教师教学时,把详写父亲背影的段落当做核心,甚至是全部内容,而漠视相关的背景与那个段落及其前后文字内容非常密切的联系,使背影的魅力和父爱的感染力大大失色。将详写父亲背影段落作为重点是必须的,但这个背影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前面部分层次对背影出现背景的渲染,是父亲背影富有感染力的原因所在,而在背影描写之后,意味浓重的自责又使这个感染力具有了更为强烈的辐射,深刻表达了28岁作者对20岁时作为的反思,如果没有对于这些内容的整体把握,那就只剩下父亲为我“买橘子很艰难”这一点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的感动了。整体把握的越是全面、具体,重点突出的就越鲜明。在《背影》的整体把握中我们不能漏掉任何课本中提供的相关材料,包括提示、思考和作业,也包括插图。插图是内容的形象化,通过直观的形象展示文字的描述。但对所有关于整体把握的材料首先是判断然后是使用,“背影”的插图显示的是最经典的“背影”的描写。这里应特别提示,语文教科书上关于父亲“背影”的插图违背了原文的描写,原文中“父亲两手攀着墙”,插图是两手拄着墙,原文中“两脚向上缩,显出努力的样子”,插图是两脚踩着地,所以在整体把握中不能将其作为理解的依据。

阅读教学中突出重点与整体把握之间矛盾的存在是比较普遍的,它不仅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理清阅读教学中突出重点与整体把握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应努力进行教学实践,这是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秦训刚、蒋洪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潘涌《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解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第二篇:关于小学语文整体阅读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整体性感知,局部性阅读,时刻着眼于整体的这种教学方法,我们就叫它整体性阅读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整理文章中不同部分、不同结构之间的联系,自主分析文章的内涵,将其精华转换为自身素养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以及整体把握能力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整体性阅读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整体意识,以整体理念对文本进行多次阅读,在初次阅读时,形成对文章的整体印象,然后反复深入研读,详细了解文章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再最后的阅读中明确文章的内涵,以及作品的思路,并转化为自身文学素养。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文本内涵。

1.整体感知――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整体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初始就是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次阅读文章时,学会捕捉初始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是一种对浅显知识的初步理解。学生在初步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文章的题材、体裁、文本线索,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初读建立一个整体印象。教师在学生进行初读前,应设置好初步阅读时学生需要感知的相关内容,比如,文章中描述了什么人物,什么时间,什么事件,重点阅读哪些地方的内容,初读后产生怎样的感想等等。

2.局部研读――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关键点。

阅读教学并不是浏览一次就完成的教学,而是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多次阅读。学生在初步阅读获取了整体感知印象以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再次阅读,针对文章的局部内容,进行具体的详细阅读,这需要建立在初步的整体阅读基础之上,对文章知识进一步的了解,是筛选重要信息的阶段。主要重点是学会寻找文章中的关键部分、关键语句、关键词语,理解文章中的写作意图,了解文章中各组织结构部分的互相关系,能够明确体会出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局部研读是以整体感知为前提,对局部重点段落的详细分析解读,理清文章中所描写的前因后果,形象地构建文章中所有描绘的整体场景,为探寻文章的正确表达含义,体验个性化文章知识内容,并将其转换成自我文学素养做准备。

3.整体把握――整体性阅读教学的落脚点。

整体把握阅读是整体性阅读教学的最后步骤,这一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能够挖掘出文章中的亮点、重点、意义点,深入地剖析,深入地理解,将局部阅读时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整体性的总结,将所有信息汇入到一起,相互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学生需要通过这一过程,彻底了解文章的脉络构造、表达形式、表达方法、主题意义、内涵寓意等等,进而产生自己个性化的感触,知识体验,从而转化为自身的文学奠基,积累和沉淀自身的文学兴趣,提高自身的文字应用能力。

二、小学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

1.统读法。

统读法通常可以应用在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开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性统读,明确说,统读只是为了快速获取文章大意,获取自身对文章的第一感受,初步印象,无需逐字逐句,仔细斟酌,仔细研读。统读法培养的就是学生对文章整体概括的能力,是锻炼学生提炼文字信息,筛选、分析信息能力的阅读方法。在目前社会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统读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更精确定位信息的能力和习惯。比如学习《中彩那天》,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题目,首先预先设想下文章应该是讲述了关于中彩以后的事情,然后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将多次出现的父亲中彩后的神情做个记录,然后通过上下贯通,可以看出这个文章是描述父亲如何克服自私心理,把奖品物归原主的事情,这样内容清晰明了,文章的脉络也就掌握了。

2.朗读法。

朗读法是传统教学中最常见的阅读教学方法,多数教师以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课文为目标,实际上朗读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体验、语言感受,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相关内容,起到复习巩固的效果。使用朗读法并不是片面地大声朗诵,要带有问题、有情感的进行阅读,可以大声念出来,也可以默读,以一种刺激听觉神经的方法来完成大脑对文字信息的转换。充分的朗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正确的发声,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感情色彩,锻炼学生流利的口语能力。比如《小英雄雨来》的学习,文章中,关于雨来、雨来爸爸妈妈、铁头、日本军官的语言描写,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口语特点,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模仿口语特点、语气、语速从缓,引领学生朗读,为课堂增添教学的情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

3.注读法。

注读法是学生带着问题和学习目标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中可能回答这些问题或者完成这些目标的位置,进行相关标记,也可以对文章中不理解的部分,进行标记。注读法,还可以在学生重复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找回阅读思路,定位思维信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时注释,随时记录,随时注释阅读当时对文字、语句的理解和感悟,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笔记的习惯,同时也有助于将这种能力迁移至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必须立足于开放,即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整个社会的回归,才能适应当今飞速的信息时代。新课标也给提出了要注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阅读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整体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百家争鸣”,我们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情。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会创新。

第三篇:《将心比心》整体阅读感知

《将心比心》整体阅读感知 文章主旨:

《将心比心》这篇课文,是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写起,它反映的却是人们的道德思想问题,意在呼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将心比心,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文章结构:

文章分为三个层次,一段代表一层含义:

本课讲了两件事:一件是一位阿姨为奶奶开门以及说的话让人感动;(第一自然段)

另一件是我的妈妈鼓励护士并谈及自己的女儿的话让人深思(第二自然段)

通过两则故事中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生活中要将心比心,多一份宽容和尊重,总结了全文(第三自然段)

■《将心比心》的教育意义:

《将心比心》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第二单元的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学习本文的目的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人与人要宽容、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多关心他人。

345货源网 http:///

第四篇:抒情散文的阅读

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着重培养、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能力,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7-9年级,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散文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尤其是抒情散文的阅读,学生阅读时更觉得抓不到要领。如何让学生提高阅读抒情散文的能力,是此课要探讨的问题。抒情散文往往是借“物”达“情”来感染读者的一种文体,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由“物”“情”入手,逐步深入地阅读抒情散文。具体地说,可以分为“读什么”“怎样读”两个步骤,来逐步深入地理解、分析、鉴赏抒情散文。

一、导入——明确读法

面对一篇抒情散文,首先要明确“读什么”的问题,即文章写的什么“物”,抒的什么“情”。具体来说:一要读“作者所写的物象是什么”,二要读“所写物象具备哪些特点”,三要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明确“怎样读”的问题。

二、分类解析——展示做法

(一)抓标题,感知主要内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简析标题有助于感知文章内容、文章中心

(二)理线索,理清行文思路 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是贯串全文的一条主线。

(三)绘画面,明确物象特点 阅读抒情散文,需要细读对物象细致描摹的画面,明确物象的外在特点,进而探及物象的内在特征。

(四)找文眼,把握文章主旨

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也就是集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语和句子。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

(五)品语言,感受语言精妙

抒情散文的语言一般具有优美、生动、形象的特点。品味语言就是分析和鉴赏这些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精妙,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析手法,领会写作技巧

分析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一般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联想、想象等角度切入,进而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

三、阅读抒情散文的方法 1.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

从其思路中去弄清作者蕴涵在文中的情感,因为情感在抒情散文中往往决定着作品的主题思想,因而对感情的把握是阅读这类散文的第一要义。把握情感必须从字词的分析、语法修辞运用方法的分析和写作特色等方面的分析入手。

抓住抒情散文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是对作者布局谋篇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常见的线索有:

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2、以作品中的“我”来做线索。阅读时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通常,现代抒情散文阅读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整体把握,理解文章;分析题干,定位提取;筛选信息,提炼整合;揣摩语言,体会思想;分析形象,体会特点;鉴赏技巧,体会特征。

2.理解散文的内容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事„„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感情是散文的意味之本,是散文的中心立意。好的散文记叙、议论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感情。阅读散文要把握散文的内容,获得对散文的整体印象,这样才能读懂全文,把握作者的情感。 2.把握散文的情感

读散文要抓住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就等于抓住了散文的灵魂和核心。抓住散文的“文眼”十分重要。好的散文总是以“眼”显“神”。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个“眼”,就可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眼”往往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有的“文眼”在篇首,有的在篇末,有的在篇中。

把握抒情散文的基调,有助于整体把握作品。还可以从议论、抒情句中分析揣摩散文的情感。联系作者创作背景分析文章的情感也是非必要、有效。另外,我认为尤为重要的是读者要进入作品情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去共鸣,去碰撞,就会更容易感受和把握抒情散文的情感。

3.品味散文的语言

语言是思想情感的外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好的散文,语言既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富于哲理、诗情、画意。

杰出的散文家语言风格各不相同: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梨的散文语言质朴,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我们阅读散文,必须分析散文的语言所具有的修辞之美,认真推敲作品中的遣词造句,深入领略作品的表现手法,以培养对散文作品的审美品味。

4.展开想象,发表感想

阅读散文是一个心灵洗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从文章的内容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者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另一方面,我们自己的情感被激发,思想被启迪,创作欲望被触动,于是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在美好的意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发表自己的感想,呈现自己的灵魂,创作自己的作品!

第五篇:雨中情思优美散文

清晨,推开窗子,凉风穿越肌肤,直透心际。又是一个下雨的日子,很喜欢天空阴霾的美丽。雨丝除去了城市空气中飞扬的尘埃颗粒,剩下地只有顺畅的呼吸。

风依依,伴随雨丝,一种小花开在寒冷的初冬季。没有芬芳的气息,寒冷无法凝固执着的活力,她开得依旧妖娆,依旧美丽。不知道她的名字,花心是蝴蝶的样子,风一吹展翅欲飞。被雨水迷糊双眼,五颜六色的花,像千万只起舞的蝴蝶,动感俏丽。

无法消除,随风起舞的情思。有人说,浪漫会走出年纪。我以为,诗情画意会深入到骨髓里。

前些天,去参加南通市的一次赛事,午饭后走出餐厅,天空飘起了细细的雨丝。餐厅离赛场有一段距离,指导教练说:“我喜欢在雨中漫步,感受风雨的凄迷,每当草原下雨或是大漠飘雪的时候,我从不打伞,会一个人跑进大自然,去尽情享受独特的天气带给我的快意。”我不知道在场的人会有什么感想,也许他们就是一笑了之,但我颇有感触。所有的艺术家,都需要用心感受美的气息,所有的艺术家都需要浪漫的情怀,去感受情感的细腻。浪漫不分年纪,捕捉生活中小小地感动,瞬间就是灵感的源泉,精彩的曲目,演绎动人的故事。

无法做到淡然漠视,每一滴雨都会浸透心底。油然而生的情思,那么冲动的想用文字描述,每一道雨丝,都是一个故事,缠绵着浮躁喧嚣下的心灵深处久远的记忆。每一个晨曦,都渴望随风飘过清新的雨丝。每一个寂寥的夜里,都渴望窗外雨打残蕉,声声都似清新的乐曲,激情孤独地痴迷。

每一道雨丝,都像丘比特的箭戟,落入湖面泛起圈圈涟漪。春雨缠绵、秋雨悱恻、夏雨激情、冬雨孤寂,很有淋雨的冲动和渴望,却没有承受风寒的身体。很喜欢南国的油纸伞,还有戴望舒的那首小诗。

撑一把油纸伞,与你,漫步竹林。曲径通幽,竹林听雨,意在雨中,情在心里。

上一篇:食堂员工管理制度下一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