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整体推进学生阅读能力实施方案

2024-04-29

区域整体推进学生阅读能力实施方案(精选10篇)

篇1:区域整体推进学生阅读能力实施方案

高家镇堰沟子完小

区域整体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研究

实施方案

为了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县级“区域整体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研究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一)课题组成员

程登云戴国祥徐凌云李芳秦卫陈先安雷仕珍吴三蓉李成(二)专家指导小组

县教科所相关专家

二、研究目标

(一)提高教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能力,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

(二)激发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打造各具特色的课外阅读课程和实践活动,加强阅读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书香氛围。

(四)形成区域层面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特色,打造全国的课外阅读品牌

三、研究内容

(一)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目标体系

1.建立课外阅读书目资源库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语文课程发展的需要,挑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各类优秀读物,并按学段推荐必读和选读书目。

2.制定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目标

按时间划分,制定课外阅读的每周目标、每月目标、学期目标和目标等; 按内容划分,制定课外阅读的书目数量、识字数量、阅读笔记数量、读后感数量、教师指导次数等。

(二)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课程及实践活动体系

1.打造课外阅读精品指导课程

包括对“如伺选取优秀书目”、“如何开展高效阅读”、“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如何撰写读书心得”以及“如何进行自我评价”等专题指导课程的打造。

2.创设课外阅读精品活动

包括“主题阅读活动”、“读书故事会”、“佳作赏析会”、“人物评论会”、“心

得交流会”、“速读比赛”、“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读书笔记

展评”、“故事大王比赛”、“阅读储蓄卡评比”、“阅读手抄报评比”等活动。

(三)创设阅读平台的研究

1.学校图书室的建设

添置、配齐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建立建全图书借阅制度,定期开放学生阅

览室,保证学生的借阅数量;定期做好新书推荐工作。

2.班级书架的建设

以及教室的一角作为图书廊(图书角)、班级书架的地点;由学校、社区、家

庭共同添置优秀读物;制定图书借阅的相关制度,养成学生的良好品行;

(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研究

1.探索制定评价量表或评价标准;

2.确定评价方式(如定性与定量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自评、他评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等),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测评。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学

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收集教师、家长、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建

议。

(二)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课外阅读研究的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视野。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相关的最

新教育观点和动态。

(三)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

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验证、提炼、总结,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

形成经验理论。

(四)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程和读书活动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坚持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合作

性、持续性、创造性原则,采取个别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补充、修改、完善方案。

五、阅读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了各年级课外阅读总目标和具体的阅读指导计划和

比较完善的课外阅读指导目标和各年级的课外阅读目标。

低年级段

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为载体,着力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的实践

和探索。指导教师从阅读材料的推荐、阅读时间的安排、阅读方式的指导三个具

体层面,对学生进行正确引领,使学生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

习惯。

中年级段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为先导,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

运用迁移规律,由课内指导课外,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2)教会学生

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阅读;(3)指导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相结合,提高课外阅读效率;⑷强化自主阅读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高年级段

以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情感的体验、丰富的积累、趣味的熏陶、个性的发

展为培养目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如何引领学生独立阅读,形成较强阅读

能力;(2)如何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个性化阅读需求;(3)如何进行主题性阅读,并书写阅读报告;[4]如何珍视学生读书体验,通过实施多元化的阅读评价,促

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可持续性发展。

学生课外阅读年级目标

年级 阅读目标

一年级(1)阅读浅显童话;(2)诵读儿歌、童谣;(3)背诵古诗10篇;

(4)听故事20个;(5)读完一本必读书和一本推荐书;(6)完成《快乐阅读》

10篇;学年阅读量不少于1万字。

二年级

读浅显童话集、寓言集,诵读古诗;(2)学会做一些填充式阅读笔记;(3)

学会做简单的摘抄,能准备自己的《采蜜集》;(4)积累一定的成语、格言、警

句,背诵古诗30篇及优秀诗文10篇(段);(5)读完一本必读书和一本推荐书;

(6)完成《快乐阅读》10篇;学年阅读总量不少于4万字。

三年级

(1)阅读著名童话、寓言、故事集和浅显科技文章、儿童报刊、人物传记;

(2)背诵古诗30篇,诵读优秀诗文,并背诵其中10篇;(3)学习阅读的一般方

法;(4)读完一本必读书及推荐书,学做摘录笔记;(5)完成《快乐阅读》10

篇;学年阅读总量不少于15万字。

四年级

(1)阅读一些著名童话、故事以及儿童报刊、儿童文学、人物传记、历史

名著;(2)背诵古诗30篇;(3)诵读优秀诗文,背诵其中10篇;(4)学习阅读的一般方法,学会在阅读时作批注,会做摘录笔记;(5)阅读必读推荐书目,完成《快乐阅读》10篇;学年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五年级

(1)开始阅读名著和科技类文章;(2)学会写阅读笔记,一年内不少于6000

字;(3)掌握一些如速读等的阅读方法;(3)背诵优秀诗文20篇(段);(4)

阅读必读推荐书目;(5)完成《快乐阅读》10篇;学年阅读总量不少于45万字;

六年级

(1)阅读名著和科技类文章;(2)会写阅读笔记,一年内不少于8000字;(3)

掌握一些如精读、跳读等的阅读方法,;(4)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5)个

人订阅两份以上的报刊;(6)阅读必读推荐书目;(7)完成《快乐阅读》10篇;

学年阅读总量不少于55万字。

六、课题研究的策略

1、开设“课外阅读指导”校本课程

学期初,由各年级分别制定课外阅读指导计划;学期中,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开

展教学研讨,进行阅读指导实践;学期末,进行学生课外阅读评价。如:绘本阅

读课,品读欣赏课,读物推荐课,读书汇报课,阅读综合实践课。

2、确定课外阅读指导目标、内容

一是明确各年级段阅读指导目标,二是制定每学期阅读计划。每各学期

计划的制定既有经典的传承又能根据实情有所创新,以此循序渐进,不断提升课

外阅读指导课的实效性。

3、致力于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阅读方法指导课上,我们针对预定的阅读指导目标,在不同年级进行相应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探讨。如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会读书动笔的方法,指导中年级

学生学会用读书符号作阅读批注,指导高年级学生撰写读书笔记以及浏览和速读的方法等。

4、营造健康阅读氛围,推荐优秀书目

在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为引领孩子健康阅读,每学期

初,各年级教师都会根据每个学段的阅读主题以及学生年龄特点,坚持做好为学

生推荐各类优秀的儿童读物这一重点工作,包括必读和选读书目;推荐的形式有

教师推荐、学生推荐、家长推荐、专家推荐、作家推荐、全校师生投票推荐等。

5、紧扣课内教材,链接课外文本

教学中,我们结合课本,运用文中的阅读提示、阅读信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

紧密联系的书籍。如六年级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与文本作者相关的书,在上完《最

后一头战象》后,便向孩子推荐了作者沈石溪的动物系列小说。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

班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营造书香班级是校园书香文化建设的第一

步。开学初,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献计献策,用自己的智慧装点教室。如悬挂张

贴用名人诗句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精心布置学习橱窗,为课外阅读提供优秀文本;

通过多种渠道募集可阅读的书籍,建立班级图书角;开辟了阅读墙,展示学生的好书推荐、阅读感言。

7、开展读书活动,留下童年书香

阅读育人场的营造,还需借助活动载体。充分利用各种契机开展独具特色的阅读活动,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如:趣味伴读活动,亲子共读活动,“红色

经典”阅读活动,读书节系列活动。

8、加强家校沟通,实现书香沁家庭

一方面,学校对家长进行具体的指导,如各年级教师定期与家长通过书信交

流学生的阅读情况,提出阅读建议;积极为家长建立相互交流的平台,开展家庭

阅读之家长征文活动,成立班级家长读书委员会,举行家长读书专题讲座等。另

一方面,学校也号召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阅读活动中来,如邀请家长参加读书节

活动,开展“书香家庭”、“附小故事爸爸妈妈”评比等等。

9、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了小学生阅读书目推荐策略

选择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的课外阅读文本,是本课题

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在实践中为孩子推荐书目。如:推荐贴近孩子生活的书,推

荐科幻类、探索类的书,推荐动物小说,推荐图文并茂的神话、童话故事,推荐

名人经典名著,推荐新书。

10、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

一是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养成了多读的习惯,三是养成了勤思的习

惯,四是养成了动笔的习惯,五是养成了读整本书的习惯。

1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多元评价体系

阅读能力的评价体系是有效落实课外阅读的保障。制定《课外阅读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调节、改进阅读方式和方法,增强自我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三年,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具体实施:

(一)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1.申报课题,制定课题总体方案;

2.各班阅读课教学计划、阅读课活动方案等:

3.总结前期研究的初步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二)实施阶段(2012年1月一2015年6月)

1.开展实验;

2.收集有关资料:

3.组织撰写相关的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

4.收集整理有关阅读课教学资料,整理出优秀阅读课教案、阅读活动方案。

(三)总结阶段(2015年7月——2015年9月)

1.进行后测:

2.撰写总结性研究报告,形成辅导教材;

3.进行后续性研究:

参考目书及文章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王松泉.阅读教育学.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4]石小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金生宏.理解与教育.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开明出版社,1998.[7]商金林.叶圣陶传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8]朱学清等.“大语文”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李杏保,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丰都县高家镇堰沟子完小课题组

篇2:区域整体推进学生阅读能力实施方案

学科教研员引领课活动的通知

作者/来源:高区教研中心发布时间:2011-11-0

4各中小学: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省市两级《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精神,结合《2011年高区教研工作要点》,经研究,决定开展高区 “区域整体推进生命化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暨学科教研员引领课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科研引领作用和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以“尊重与发展”为核心理念;以培养学生全面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的生命化教育为重点,通过课堂教学培训,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进一步转变,积极稳妥地打造“理念先进、目标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合理、方法科学、氛围和谐、教学相长、质量提高”的生命化课堂,进一步提升我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二、培训目标

以规范办学行为、区域推进生命化课堂课题研究为契机,加强教学研究,转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性,调动学习积极性,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努力打造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以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有效互动为主要特征的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培训原则

1.针对性与实效性原则。各学科围绕本次课堂研讨活动主题,结合本学科实际,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培训活动内容,力求做到有实效,不走过场,不走形式。

2.系统性与开放性原则。利用一切优质资源开展有效的区域教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培训方式:

课例展示:观摩研讨课,评课研讨。

讲座交流:专题讲座、典型经验交流。

五、参加人员:

由各学校分管教学的负责人带队,各学科教师全部参加本学科培训活动。

六、具体安排:

八、培训要求:

1、因假期教师调动,请各学校教导处重新将教师花名册于11月7日上午前分学科报给相关学科的教研员,学科教研员制发学科教师花名册,备点名、记分用。

2、请各校教学负责人认真组织老师参加,积极研讨。通过理论学习、教学观摩及专项研讨,不断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届时教研中心将严格考勤,请各位老师提前10分钟到场。

3、学科培训结束后,与会教师要以各学科推进生命化课堂研究的培训主题为中心撰写论文一篇,并于培训结束后一周内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统一将电子稿打包发送给区相关学科教研员的邮箱中,逾期不交者或抄袭者均视为作业零分。

4、本次培训情况及作业情况将继续计入教师专业化成长考核当中,请各个学校各位教师继续积极参与,认真对待。如有特殊情况必须请假者,请各校出示请假条(盖学校章)报送教研中心李颖华老师处存档(电话:5629035),培训及作业计零分。

5、同时兼不同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参与专职学科的培训和完成相关作业,并以此评定个人培训成绩,其兼职学科的培训原则上也要求参加,学校在报送的学科教师花名册中需备注“兼职”二字。

篇3:区域整体推进学生阅读能力实施方案

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语文现代文的阅读应该注重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受到这个意见的影响, 近年来在各地方的中考语文中, 加大了对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 即使一个单独的知识点, 也设法从整体的角度去命题。纵观近几年的中考, 学生最大的失分也是在这方面, 他们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 提高学生整体感知现代文的阅读能力, 确实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所谓整体感知文章, 就是要求学生着眼全文, 综合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全面的通读与理解。整体感知不仅仅指内容的大意方面, 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等也属于整体感知的范围。对文章的全篇统摄、整体驾驭的程度是衡量学生阅读水平与阅读质量的一个标准, 老师要在学生阅读活动中加强对他们的训练, 对其个侧面、各个局部也要深入的挖掘, 以便学生以后能独自的进一步的研读文章。

一、指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的阅读

1、阅读全文, 理解文章的大体意思。

这是整体感知的基础。在阅读活动中, 首先扫清全文中的语言障碍, 并用笔做适当的圈点与勾画, 必要的时候还应该将各个阶段的主要信息提取出来, 加以整合。

2、理清文章的思路, 抓住文脉, 这是整体感知全文的重点环节。

在阅读活动中, 老师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 细察作者的思维轨迹, 弄清全文的思想脉络, 将结构框架准确地勾画出来, 这是了解作者观点和思想的前提。

3、领悟情感, 把握主旨, 这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能力的关键。

在阅读活动中, 老师要指导学生对文章要由表及里的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通过归纳、分析、综合, 把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和思想从繁杂的文字中提炼出来, 这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读懂全文的主要标志。

二、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能力的措施

1、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

所谓文章的主旨, 就是指在文章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的意图。主旨是全文的核心与灵魂, 它具有统摄全文的作用。中心思想、中心论点、要旨、题旨、主题等等都是主旨的别称。

要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文章的主旨, 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一般分两个步骤进行, 先是通读全文, 使学生通过全文的通读, 了解文章的大意, 然后再提炼或概况文章的主旨。提炼文章的主旨与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抓住了文章中的关键语句,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才能把握文章的重点和精神实质, 从而提炼出文章的主旨。

2、精准的把握文章的内容

把握文章的内容与理解文章的主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进行阅读活动的时候, 要让学生知道文章“为何这样写”, “写了什么”。如果是阅读那些以叙述、描写方式为主的文章, 就要了解作者在文中叙述了什么事, 写了什么景, 记了什么人, 状了什么物, 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并将文章中表达的内容与反映的时代, 作者的生平、处境等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这才能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阅读以说明方式为主的文章, 最重要的是把握说明事物的特性。所谓特征, 就是特定的说明对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事物的特征往往体现在性状、构造、性质、成因、发生发展过程、制作方法、效应功能等方面;事理的特征往往体现在概念、种类、本质、变化规律和应用方法等方面。

阅读议论文方式为主的文章, 最重要的是抓住文章的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与主张, 它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把握论点是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关键。要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首先要从全文的内容着眼来分析, 应该在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概况段意、分析各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因为文章的内容、论证说理的步骤层次, 乃至语言的运用, 都是以中心论点为依据来安排和选择的。论点一般用判断来表述, 因此文中能统摄全文内容、体现全文材料的简明确切的观点性文字便是全文的论点。

3、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 要求学生能沉浸到文本之中, 认真体会作者的思绪感情。假如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水平、知识水平, 用想象、联想等方法去感受作品, 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就能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4、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读任何文章, 无论是阐述道理的还是说明事物的, 甚至是反映社会生活的, 都要求学生力求体会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以及主要的写作意图。具体来说:

审清题意。在解答的时候, 要分清题干要求包含的几层意思, 透露了哪些信息。只有弄清了题意, 才能更好的按题目的要求解答, 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在具体训练的时候, 要求学生认真审题, 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是很清晰的, 从分段考查到牵涉上下几段概况、总结, 步骤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从段落上来看, 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的, 逐步深入, 先分后合的。这样一来, 就能很好的找到作者写作思路了。

上下联系。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 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 也可能涉及上下几段内容。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 划定答题所需要的大体范围。在联系上一定要注意考虑全面, 同时要缩小范围, 抓住关键。

综合分析。就是在上下联系锁定范围的基础上, 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 找出有用的信息, 概况、总结, 提炼要点。在这一过程中, 常常最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是正确解答的关键一环。

组织表达。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将头脑中分析的有用信息付诸于解答。在具体的解题中, 要求学生首先要考虑用原文的句子, 如果原文的语句量过大, 那就进行压缩、组织, 用自己的语句表达。在解答的时候, 注意语言表达的精准和连贯、得体, 避免写错别字。

总之, 培养学生对全文的感知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是新课程全面发展学生思想的重要体现,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及发展学生的终身再学习的能力。

摘要:在传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学中, 常常采取肢解式阅读, 学生对文章中的字、词、句的理解比较到位, 但对于文章的整体感知上比较欠缺。本文侧重阐述如何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提高学生整体感知现代文的阅读能力。

篇4:浅谈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初学课文时,让学生通读全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做到“心中有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急需解决的问题,设定学习目标。这对促进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开始训练的时候,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离散的、肤浅的,我随机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比较独立的单纯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比较筛选,使问题集中到与课文内容或中心思想相关的一、二个主要问题上来。一般来说,这些问题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血脉。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步领悟哪些是关键的,可以解决课文难点的好问题,提问的质量会越来越高。

学生在初读《少年王勃》这篇课文后,我要求他们想一想: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让他们各抒己见: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王勃接受都督的邀请去参加宴会,在宴会上即兴写下《腾王阁序》的故事;王勃很有才气;王勃写的《腾王阁序》是千古传诵的名文;王勃是一个奇才……那么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呢?让他们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急需解决的问题。我抓住“为什么说王勃是一个奇才?”这个问题,提示学生: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所在。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转入下一步的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取了对课文初步的整体感知,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了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二、抓住重点,细细品读

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是对孤立的、片面的知识的咀嚼,也不是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的串讲式的教学;而是通过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训练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在围绕这个问题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每一个重点段落,每一个关键的词句当中。抓住重点,细细品读,使他们产生真切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这样变碎读为整读,使他们能用大块的时间,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当学生提出“为什么说王勃是一个奇才?”这个关键问题之后,我引导他们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去深入探究。如第三、四自然段,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

师:王勃站在滕王阁的窗前凝望江上迷人的秋景(多媒体映示江上秋景),面对这么美丽的秋景,你想干什么呢?

生:(1)我想用画笔把它画下来;(2)我想把所看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3)我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师:那,你们就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第三自然段。

(这一环节,我能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既培养了学生整体阅读、感悟的能力,又发挥了学生的特长。)

师:这么美丽的秋景,王勃只用两句话就把它写了下来。(多媒体映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你能根据这一幅秋景图,并联系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王勃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妙的诗句呢?

生:(1)因为王勃很有才华;(2)他年纪虽小,但具有丰富的知识,从小就喜欢写诗,所以,他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句;(3)看到这么美丽的秋景,激发了他写作的热情;(4)王勃“边看边想”,他在琢磨怎样把眼前所看到的景象用简单的句子描绘出来……

师(引):小小的年纪就能写出千古传诵的佳句,可见王勃真是个——

生(答):奇才。

……

围绕学习的主要目标,抓住重点的语言材料,品读感悟。既着眼于整体,培养了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又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总结归纳,激情赏读

对课文的重点内容深入了解以后,还要对所学的课文进行总结归纳,回归到整体。

最后,我作了这样的总结:《少年王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王勃接受都督的邀请去参加宴会,在宴会上即兴写下《腾王阁序》的故事。王勃真是个“奇才”,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把学生发现的要点进行归纳整理。学生清晰地看到他们已经掌握了众多的依据:

1、“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的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可见,要写好这篇文章,得到大家的认可,绝非一件容易的事,这句话从侧面衬托出王勃的非凡才华。

2、写诗时王勃胸有成竹的语言——“让我来试试吧!”,“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的表现,更显出他的勇敢和才气。

3、这么美丽的秋景,王勃仅用两句话就把它写了下来。

4、都督“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连都督都被王勃的才华所深深地折服了。

5、王勃写的这篇《腾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

这些材料充分说明王勃具有非凡的才华,他的确是一位“奇才”。这些都是学生亲自参与阅读,经过思考、分析、归纳所得。

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对王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我请学生带着对王勃的赞美之情,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使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

按照这样的思路组织阅读教学,不仅体现文章的完整性,不破坏教学的情境,而且能逐步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和驾驭能力。

篇5:区域整体推进学生阅读能力实施方案

学科教研员引领课活动的通知

作者/来源:高区教研中心发布时间:2011-11-0

4各中小学: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省市两级《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精神,结合《2011年高区教研工作要点》,经研究,决定开展高区 “区域整体推进生命化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暨学科教研员引领课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科研引领作用和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以“尊重与发展”为核心理念;以培养学生全面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的生命化教育为重点,通过课堂教学培训,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进一步转变,积极稳妥地打造“理念先进、目标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合理、方法科学、氛围和谐、教学相长、质量提高”的生命化课堂,进一步提升我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二、培训目标

以规范办学行为、区域推进生命化课堂课题研究为契机,加强教学研究,转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性,调动学习积极性,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努力打造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以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有效互动为主要特征的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培训原则

1.针对性与实效性原则。各学科围绕本次课堂研讨活动主题,结合本学科实际,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培训活动内容,力求做到有实效,不走过场,不走形式。

2.系统性与开放性原则。利用一切优质资源开展有效的区域教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培训方式:

课例展示:观摩研讨课,评课研讨。

讲座交流:专题讲座、典型经验交流。

五、参加人员:

由各学校分管教学的负责人带队,各学科教师全部参加本学科培训活动。

六、具体安排:

八、培训要求:

1、因假期教师调动,请各学校教导处重新将教师花名册于11月7日上午前分学科报给相关学科的教研员,学科教研员制发学科教师花名册,备点名、记分用。

2、请各校教学负责人认真组织老师参加,积极研讨。通过理论学习、教学观摩及专项研讨,不断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届时教研中心将严格考勤,请各位老师提前10分钟到场。

3、学科培训结束后,与会教师要以各学科推进生命化课堂研究的培训主题为中心撰写论文一篇,并于培训结束后一周内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统一将电子稿打包发送给区相关学科教研员的邮箱中,逾期不交者或抄袭者均视为作业零分。

4、本次培训情况及作业情况将继续计入教师专业化成长考核当中,请各个学校各位教师继续积极参与,认真对待。如有特殊情况必须请假者,请各校出示请假条(盖学校章)报送教研中心李颖华老师处存档(电话:5629035),培训及作业计零分。

5、同时兼不同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参与专职学科的培训和完成相关作业,并以此评定个人培训成绩,其兼职学科的培训原则上也要求参加,学校在报送的学科教师花名册中需备注“兼职”二字。

篇6:区域整体推进学生阅读能力实施方案

八十年代初,我区各校分别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单科、单项的教改实验,到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由单科、单项转向多学科多项目的综合整体改革的实验。实验课题先后涉及领导体制改革与学制改革实验;课程改革实验与教材改革实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及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一体化的实验。1993年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指导下,我们本着“德育为首、素质为上、队伍为本,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办出特色”的原则,制订了《西湖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明确提出了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攻方向,强调了运用系统原理进行整体改革,各校都制订整体改革方案,启动了我区区域性整体改革的工程。经过几年的实验、探索,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区特色的,以“两全一主动”的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以政府统筹协调为依托,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以特色校建设为突破口,以督导评估为导向,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证的区域性整体改革的运行机制,确保了我区教育工作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统一思想,更新观念,确立有效的导向机制

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教授曾指出:“任何改革都要以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我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事业的复苏和发展,都是从变革观念开始的。”因此,我区始终把转变观念放在首位,贯彻于改革的全过程。对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区教委党委组织干部认真地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一纲三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作为学校教工学习的重要内容,并先后推介了《素质教育简论》、《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汨罗义务教育就学管理》等理论书籍作为必读课本,并要求每周一篇笔记、每月一次交流、每学期一次总结。同时以讲习班、研修班等形式,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学,使我区全体教师统一在素质教育系统理论的指导思想下。

二是重视政策导向。如果只是坐而论道,必然会形成“空对空”,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注重采取具体改革措施,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如为了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制订了《小学办学水平综合评价方案》,强化了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权重;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我们提出了“两严、两不”的要求,即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课,不得随意增减科目和课时;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不得占用节假日进行补课。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定期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劳动节。为面向全体学生,我们把转变后进生、帮助贫困生列为评价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既解决了在实施“转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又促进了观念的更新。

三是开展素质教育大家谈活动。这是一次群众性的大讨论,我们通过先领导,后骨干,再教师,层层发动,反复争论,各抒己见,取得共识。

历时半年,使全区教工在下列三个问题上取得一致的看法:

(1)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就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也就是说,人们在步入社会之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都应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基础教育本来就是素质教育。

(2)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全盘否定现行的教育模式,摒弃应试教育主要是转变它的指导思想,应试教育中作为育人的具体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时仍然需要使用。如考试同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质量评价和鉴定的必要手段;课堂教学无疑仍然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等。只是要从社会对人的素质需要出发,改变它的方向、方式、程度而已。

(3)任何教育都在影响、改变着人的素质,过去的教育改革,其实许多都是指向素质教育。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既没有一个严格的时间界限,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形式区别。从而理性地认识我们以往的教育,看到成绩,树立信心。由于我们注意了加强学习宣传,坚持了思想工作先行,澄清了对素质教育的模糊认识,消除了表现在实施过程中行为上的误区,提高了认识,更新了观念,为推进整体改革的区域化奠定了广泛的、可靠的思想基础。

二、制订方案,落实措施,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区域性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不是各个学校整体改革的简单相加,又不能脱离各个学校的整体改革,必须对全区各校的整体改革进行通盘规划和部署,探索建立素质教育区域性整体改革的运行机制,才能确保整体功能优化,产生整体效益。因此,在推进区域性整体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抓了五个环节:

1.抓整体设计,制订区域性整体改革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好坏是实验成功的重要条件。实施素质教育的许多重要环节,如体制、结构、师资、评价等等是学校本身无法解决的,区域性整体改革必须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在政府领导下进行。为推进“转轨”进程,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在市教委指导下,我们在充分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分析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确定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学校特色建设为切入点,以全区26所小学为大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制订《西湖区小学教育区域性整体改革实验方案》,明确基本思想和目标,明确操作策略和实验步骤,先选择6所有代表性的小学进行试点,作为全区推进整体改革区域化发展的骨干学校,专门指导,重点突破,要求他们针对影响素质教育的主要问题和学校自身的优势,抓某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要素,带动整个学校系统的运行,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再逐年增加试点学校,分期分批,从部分到全体地稳步进入整改轨道。实行“整体设计、分类选点,专题深入,从点到面,滚动发展”的运作策略。

2.抓组织建设,建立强有力的整体改革机构为了确保区域性整体改革的顺利发展,必须突出政府行为,设置专门组织机构实施强有力的领导。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关怀下,我们建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区长牵头,办公室、教委、人事、财政、体委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区整体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小学整体改革的决策、指导、评价、统筹及协调工作。区领导小组下设整体改革办公室,负责整体改革方案和工作计划的制定,协调整体改革网络各层次、各方面的力量,提供信息和咨询,确保实验方案的落实。学校也相应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校课题组,负责完成本单位的研究任务,并承担区整体改革办公室交给的研究任务。从而为区域性整体改革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3.抓中心环节,构建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学生的内在素质要靠课程这个载体来发展,因此我们把课程结构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来抓。首先,加强学科课程改革力度。其着力点放在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上,把学法指导作为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建立“以教学目标导向,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同时强调把有关练习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自然地进入课堂,使之既加强课堂训练,又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其次,提高活动课程的深度。我区已初步建立起一支专兼职活动课教师队伍,制订下发了《西湖区小学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具有一定规模的活动课教学设备和场地,形成了常规性活动课、整体性活动课、学科性活动课、兴趣性活动课、技能性活动课的基本框架,明确了活动课的

要求,建立了活动课的常规,做到了一种活动多种效果,多项活动一个目标。第三,扩展环境课程的广度。一是充实校园文化中物质环境的教育功能,做到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每一种设计都能做到教育化、艺术化、儿童化。二是注意校园文化中精神环境的开发,加强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建设,重视行为规范、仪态仪表、集体气氛、人际关系的养成,严格执行校规、校纪,形成有本校特色的校训和校歌。另外,在课程内容改革上,我们还适当地开设了微机、英语口语、国情教育、法律常识课,以及自我保舰环境保护等现代生活指导课程。

4.抓师资培训,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区域性整体改革的关键。因为教师集体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效应,关系到学校整体改革的深度,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向教师要素质要质量是我区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要求明确一个目标:又红又专。抓住两个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发挥骨干教师作用。采用三项措施:坚持岗位培训;给足发展条件;重视多方激励。提出四个要求:改革意识要强;教学理论要钻;对事业学生要爱;教学基本功要硬。并开展了系列化的教育活动加以落实。如下发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制订了《教师师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开展了“为人师表”的师德教育活动等等。在业务素质提高方面,我们除定期举行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等常规教学实践培训外,还开展了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新秀杯”教学大奖赛,二年一次的教学基本功比赛,提出了我区教师业务素质提高的“四项工程”:即业务达标工程、驾驭教材工程、特色教法工程和一专多能工程。并制订下发了《青年教师业务达标方案》,评选了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学骨干。鼓励教师报考各种业余大学或函授大学进修学习,目前全区45岁以下教师有14.88%具有大专以上文凭。为整体改革创下了根基。

5.抓督导评估,完善素质教育质量标准建立全面的、科学的督导评估体系,是促使教育教学行为向着预定的素质教育目标方向发展的有效保证。几年来,我区狠抓了督导评估,逐步完善了素质教育质量标准。制订了《小学办学水平综合评价方案》,把办学思想、领导班子、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学生质量定为一级指标,全方位多侧面地考察学校办学水平,使过去只重智育和考试分数转变为五育并重。制订了《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把教师师德、行为规范、业务水平、个性特长等作为评价标准,引导教师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挥各自的才能。制订了《小学生十项素质能力达标方案》,由只重学科成绩转变为整体素质提高。

三、初步成果

我区小学教育区域性整体改革时间不长,带来的变化却是很大的,具体表现在:

1.涌现了一批特色鲜明、有示范作用的整体改革实验学校几年的整体教育改革的实践,由于坚持了用先进教育思想统一全校教师的意志,办学方向明确,大大提高了办学水平,不少学校由于抓特色建设,目标明确,主题鲜明,改革成效显著,对全区起到了示范作用。如站前路小学打破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该校的“五三”式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已列入拾九五”教育科学规划的重点课题。羊子巷小学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形成以美育见长,各育并进的办学特色。船山路小学从心理素质教育入手,摸索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方法,已取得初步成果。此外,珠市小学建设德育工作的九大系统,全方位编织德育网络;上海路新村小学的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树形象工程;松柏小学的科技活动;进贤门小学的计算机教学;干家巷小学的少年军校等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几年来,由于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了区域性整体改革,小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使广大学生有了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和发挥自己的特长,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几年来共8人获得了市陈香梅奖,十余人获市十佳少年和优秀少年称号。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奥林匹克赛、华罗庚金杯邀请赛、江西省青少年“明星杯”发明创造比赛、江西省小学自然知识比赛、南昌市小学生射击比赛、南昌市科技劳动节、南昌市少儿艺术节以及各种美术、书法比赛,均获得好成绩。

篇7:区域整体推进学生阅读能力实施方案

1 健全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体系

要在一个区域之内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 必须要强化组织管理, 要建立一个推进此项工作的组织机构, 以统领相关工作、协调部门关系。为了推动全县的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 我县建立了以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县教委主任为组长, 县教委分管副主任为副组长, 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规定各个直属学校、教育管理中心直至一线学校都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以健全从县到直属校或各个镇街教育管理中心、镇街所属基层学校的县、镇街 (委属校) 、镇街所辖学校三级组织管理体系。

2 建立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制度

为在区域内推动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工作, 必须建立一套制度。比如应当建立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组织领导制度、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改革制度、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活动制度、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研讨制度、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竞赛活动制度、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督促检查制度、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经费保障制度、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师资培养制度、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激励制度、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果推广制度。

3 造就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

区域推动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最终要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教师身上, 因而,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能够顺利开展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要通过组织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骨干教师培训班、聆听专家创新能力培养主题报告会、举办创新教育专题论坛、考察创新教育示范区等形式打造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 创建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学习创新的理论、吸收创新的知识、传授创新的方法上, 还必须落实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之中。而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就必须要解决实践的场地问题, 最有效的就是与相关方面联系, 争取创建一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 以确保中小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制度化、常态化。

5 探究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

课题组经过广泛而深入地研究, 认为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有以下八个方面:即更新观念、优化环境、实施课改、组织活动、开展教研、举办节庆、开展竞赛、运用成果。

5.1 更新观念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教会上指出:“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 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要牢固树立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人的基本属性等观念, 精心组织开展科技专家进校园、青少年科普报告会, 努力更新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

5.2 优化环境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优化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为中小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着力创新提供比较充裕的时间和尽可能完备的条件, 在小学, 建设合格的科学实验室, 配置必要的实验器材、仪器设备;在中学, 建设标准的实验室和功能室, 营造学科实验的良好环境。在高中, 建设科技实验室、微机室等科普活动阵地, 为中小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创造优良条件, 营造浓郁氛围。

5.3 实施课改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开设创新课程, 要根据各个学校和各个学段的实际情况, 在校本课程模块中开设创新能力培养相关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要整合优化现有的教育教学内容, 凸显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培育、创新能力培养这一重点;变革教育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实践活动, 大力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问题式教学, 着力培养中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 增强中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逐步提升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4 组织活动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精心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小课题、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支持高中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活动;举办中小学生“小小科学家”论坛和网络虚拟论坛;指导中小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引导中小学生开展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科技创新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高中生落实选课走班制, 开设科学教育选修课, 学科渗透科学教育内容, 并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增强其创新能力。

5.5 开展教研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县、镇街定期举办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活动设计大赛;主办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活动观摩评比活动;开展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主题教学研讨活动, 通过提升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主题教学研讨活动的质量, 来推动区域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

5.6 举办节庆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县里定期组织全县中小学生参加创新成果宣传展示活动, 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确定自己的“科技周”、“科技节”, 并充分利用“科技周”、“科技节”开展弘扬中小学生创新精神, 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5.7 开展竞赛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坚持举办全县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活动;坚持举办荣昌县优秀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展评活动;坚持开展“小课题、小制作、小发明”“三小”竞赛活动;坚持联合县科委、县科协、县环保局、团县委等单位开展撰写科技创新主题征文、调研报告等项目比赛。

5.8 运用成果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各级各类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 大力推广并竭力运用中小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成果, 这不仅能够大大激发创造发明者的创新动力, 而且能够极大地振奋学生群体的创新精神, 有助于掀起更大的创新热潮, 从而推动中小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6 建立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机制

要将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长期坚持下去, 离不开科学的机制保障。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建立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机制、健全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实施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

6.1 建立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取得实效, 必须要建立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师资保障、设备保障、基地保障、制度保障、时间保障等保障机制。

6.2 健全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

将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纳入综合督导考核范畴, 定期在全县开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开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秀教师”评选表彰活动。

6.3 实施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

坚持每年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评选表彰“科技发明县长奖”、“科技发明县长提名奖”活动, 定期全县召开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部署会、总结会、表彰会;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评选表彰“科技创新小明星”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10年) 》[S], 2010年7月。

[2]张廷贵, 孙龙存:《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 《辽宁教育研究》, 2001年第6期。

[3]曹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N], 《考试周刊》, 2008年第39期。

[4]陈丽:《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黑龙江教育》1999年11期。

[5]胡庆芳:《论美、苏、日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9年第5期。

[6]孙菊珍:《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7]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年6月第1版。

篇8:整体推进区域学校文化建设

古人有独木不成林之说。这话其实说的是一种“场”,一种共生共长的环境。对一个区域或一所学校的教育来说,显然也需要一个共生共长的“场”,这个“场”就是区域或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试点,而不需要标本。举全区之财力,举全局之人力办一两所“高大上”的有品味、有内涵的学校,不能代表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也偏离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当然,也不能否定这一两所学校在区域整體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试点、示范和引领作用。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不同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确定自己的办学方向、学校发展愿景和培养目标,说到底,就是依据不同的教育资源现状确定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路径,促进师生个性、品质、能力的提升,进而成功引发师生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办学条件的均衡是相对的,真正的均衡是对教育价值认同上的一致性。如果一个区域仅停留在打造一两所特色鲜明、个性独特的学校,无异于新时期重点校和优质校的重建,势必引发新一轮择校热、择班热。

整体推进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一支有强烈文化自觉的校长队伍。学校文化建设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架构,需要纳入区域教育整体发展规划,需要出台推进文化建设的项目、策略和措施等制度体系,更需要一支对学校文化建设有深度认同的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校长的文化自觉和教师的文化认同共同构成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核,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的学校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激情,他们会以重生的视角重新考量所在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校园一角的池塘,校门口的一棵老槐树,食堂师傅的胡琴,村口的祠堂都会走进课堂,成为独特的课程,学校文化便因此而发育、生长。教育是什么?教育是长善救失,教育是培养幸福人生。一门手艺,一项技术,一份好工作固然让人衣食无忧,然而,这只是生活而非人生的全部,自信、自尊才是一个人终身幸福的根本。

整体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其长远目标需要具备三个可选择性。一是课程的可选择性,二是教师的可选择性,三是学校的可选择性。国家把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视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主要思路在于突出学生发展的可选择性,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基础教育如何主动积极对接?这个问题必须摆在每一个有良知的局长、校长面前。如果基础教育实现了课程、教师和学校的可选择性,便可为学生高考乃至未来发展的多样化选择奠基。

实现这三种选择要有一段时间,要走很长的路,需要办学方式、管理方式的变革和转型。现实生活已给我们很多成功的典型和可应用的资源,让我们确信这一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国家三级课程的宏观指导,北京十一学校的走班制,以MOOC(慕课)为代表的大规模在线学习方式,成都、深圳、广州等地出现的有别于体制内的各种私塾、学堂教育形式等,都为课程、教师、学校的选择提供了学习借鉴的经验和可能性。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课程和教师的可选择性激发了师生乐于求知、幸福成长的生命状态,是学校文化构建和发展的原动力,也为学校的可选择性打下了基础。我们说的学校的选择性是基于不同个性、爱好的学生对相应办学特色、学校文化的选择,而非对当下办学条件优越、高升学率学校的选择。

篇9:区域整体推进学生阅读能力实施方案

一、整体规划, 统一指导, 行政推进

1. 加强组织领导, 统一指导。

为了提高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能力, 我县成立了高台县中小学学校课程开发审定委员会, 具体组织管理和指导全县中小学的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县教体局先后印发了《高台县中小学学校课程开发指导意见》《高台县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 制定了《学校课程审议制度》《学校课程评价制度》《学校课程教师培训制度》《学校课程制度》, 进一步明确了学校课程开发的内涵、目的意义、原则、方式和要求, 明确了学校课程开发工作进程。

2. 切实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加强学校课程管理。

教体局制定下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管理的若干意见》, 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有效落实了全县统一的中小学作息时间、各年级周课时总量和学生家庭作业总量。各中小学要严格遵守课程计划, 严格控制各年级周课时总量, 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授课时数的基础上, 留足适当的教学时间保证学校课程的实施。

3. 整体规划, 行政推进。

全县在义务教育阶段积极实施学生培养层面上的“123”工程, 将学生的才艺培养、运动健身技能培养、生活自理技能培养和学校课程建设紧密相结合, 各校将“123”工程的实施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之中, 教体局编写下发了《123活动实施指导意见》, 各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制定出详细的课程纲要, 大力实施活动类学校课程。同时, 县教体局开发了《北凉古都骆驼城》课程, 作为七年级的必修课在全县实施。

二、注重示范, 区域联动, 整体推进

1. 建立试点校、项目校带动, 以点带面。

在全县全面启动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后, 县教研室教研人员加大调研力度, 深入到全县初中、学区, 调研学校课程建设情况, 把一些不同规模、不同区域内开发得好的学校树立为试点校, 先期将全县初中、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定为试点校, 进行学校课程建设。同时, 2009年县国庆小学和我校等五所学校被确定为甘肃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示范校建设项目试点校, 教体局以项目校建设作为全县学校课程整体推进的抓手, 加大了对这些试点校和项目校的指导和帮扶力度, 对各校定期开展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反思等问题研究活动, 指导这些学校及时纠正开发与实施中出现的偏差, 根据不同区域的社区特点、学生需求和学校的办学目标分别对试点校和项目校进行指导, 共同研讨, 认真总结出能反映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生需求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 然后在全县推广成功的建设经验。同时, 试点校和项目校的课程开发也为其他学校准备好了第一手较规范的学习资料, 可以全面推进课程建设。

2. 城镇带动农村, 区域联动。

我县城区学校课程建设起步最早, 已经开发和实施了多种学校课程, 这些学校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体局多次组织农村学校观摩学习城区学校, 并通过送教下乡、召开研讨会、培训会等方式培训农村教师, 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实施的能力。同时, 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结对帮扶, 建立学校课程建设共同体, 用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弥补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 克服了农村学校课程建设进展缓慢、层次不高的困难, 区域联动。

3. 中心小学引领全学区农村小学。

全县各学区相继成立了学校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学区课程规划、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教师参与培训、进行课程课时的安排和管理, 及时组织研讨活动, 组织教师进行总结反思等工作, 不断提高教师对学校课程开发的认识和开发能力, 并督促、检查和指导学校执行情况。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辖区内不同学校特点、学生需求和学校的办学目标分别对各校进行指导, 共同研讨, 认真总结出能反映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生需求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

同时, 充分发挥中心小学示范引领作用。学区学校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各校课程开发组学习中心小学的经验, 召开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 将中心小学比较成熟的实施方案、制定的实施细则、评价制度、课例、课程编排的框架、视频音像资料、实验教师的体会与反思等进行展示, 并通过下发问卷、召开研讨会等形式, 集中全学区优势力量修订完善中心小学的校本教材, 还组织全学区性的学校课程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开展评优推优活动。对于规模小的学校, 直接使用中心小学校本教材, 以点带面, 促进区域内整体推进。

篇10: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探索

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创设氛围

经过了十几年素质教育的实践历程之后,观念问题已经不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问题,而体制才是制约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矛盾和瓶颈问题。因此,建立一个融政策、制度与操作于一体的“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运行系统和实施环境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坚持党政主导,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 环翠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不动摇,确立了素质教育在教育现代化中的核心地位,并以体制改革创新为抓手,在组织、政策、投入上优先安排,逐步建立健全了素质教育政策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了教育投入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设立了教师培训、教育科研专项经费,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奖励政策,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二是建立健全了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实施目标管理,区政府与各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素质教育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各部门、乡镇政府及党政一把手的主要依据;构建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确保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和有效落实。

争取社会支持,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合力 转变家长观念、争取社会支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注重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学校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的积极效应,在全区范围内形成素质教育的正确舆论导向。另一方面,要构建开放的教育格局,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亲子活动、课堂开放日、开放周,依托网络开设的“家校直通车”及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教育博客”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使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感悟、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强化教育主体,激发实施素质教育的活力 创设一个管理高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内部管理体系,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其一,坚持依法治教,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秩序。全面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教育教学工作规章制度,使全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实现了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其二,加强行风建设,创设稳定和谐的教育发展氛围。不断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妥善处理师德、收费、招生、安全等各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加大治理整顿力度,制定一系列监督约束机制,树立良好的行风形象。其三,深化体制改革,激发自身活力。启动以“职务分级、工资活化”为核心内容的内部体制改革,按照“按需设编、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原则,教职工全员聘用、双向选择,中层干部及农村学校校长一律竞争上岗,建立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

以均衡发展为目标,夯实基础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显著特征和坚实基础。坚持从外延拓展和内涵提高两个层面上同步推进,制定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及实施策略,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奠定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在“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原则指导下,环翠区结合本地教育实际,通过目标管理、落实责任、以奖代补等有效措施,加大了布局调整力度,农村学校数量由127所调整至19所,实现了一个乡镇一所初中和一所中心小学的调整目标。

加强规范化学校建设,提高教育均衡发展的质量 坚持规模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调整学校布局与建设高水平学校同步进行。按照省规要求,不断加大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力度,目前,全区中小学全部建成市级规范化学校,省级规范化学校占学校总数的83%。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教育均衡发展的平台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方针,在全区内实现了“校校通”、年级内实现了“班班通”以及建成全区远程教学评估中心之后,形成了本地特色优质教育资源库。目前,每所学校都拥有一间互动录播教室,教师足不出户就可及时开展教研训活动。

加强学区、片区一体化建设,创新教育均衡发展的形式 城乡学校联合建立学区,制定学区教育发展规划和共建措施,实行学区内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和“捆绑式评价”,充分发挥了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带动作用,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初中和小学联合建立片区,强化中小学教学研究,教学使学校特色得以传承,使学生个性特长得以持续发展。

以学科教学为核心,抓住关键

确定“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学科渗透、课堂攻坚”的整体教学改革思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落实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强化德育首要地位,确定素质教育方向 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内容生活化、目标梯次化、渠道多元化”的环翠德育工作特色。一是内容生活化。确定“德育生活化、生活主题化、主题活动化”的德育工作模式,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在行动中感悟人生。二是目标梯次化。根据年级特点,将德育工作进行系统设计,设置了序列化、层次化的德育培养目标,针对每个层面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途径、管理和评价进行序列化研究,促进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与发展。三是渠道多元化。积极探讨家校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作用,设立了校长信箱、在线留言、家长沙龙等栏目,通过网络与家长进行直接对话交流。此外,家长学校、开放课堂、亲子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促进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整合,德育工作水平整体提升。

实施学科素质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以素质教育“三要义”为准则,以教学常规管理为保障,以全员参与开展的“同研一节课”系列活动为载体,重新建构了学科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操作体系和评价体系,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落实到了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第一,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构建学科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在理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细化、分解为各学科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培养目标的梯次完成来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而有效地解决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悬空的问题。第二,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重点,构建学科素质教育操作体系。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突破口,把“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科素质教育操作体系的核心,进行重点攻关。第三,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构建学科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了内容全面、形式多样、主体多元的学生评价机制,包括学科专业水平考试、学科能力及特长项目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等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实施分层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在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第四,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出台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实施意见,并修订新的教学常规,强化学校自主规范科学管理,将“三要义”分解细化为子目标,纳入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中,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使之既是指导规范课堂教学的指标,又是监控教学行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量标,促使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落实到每一个课堂,落实到每一个教育环节,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以队伍建设为根本,提供保障

坚持名师强教战略,把提高干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治本之策来抓。

大力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工程 制定了《环翠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名师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不断加强教师的全员培训力度。设立专项经费,健全组织机构,探索有效方法,逐步形成了以校本培训为重点,“校本培训、远程培训、集中培训”相结合,“学习、教研、培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和“名师带动,整体优化”的培训机制,促进教师自觉提升素质教育能力。培训要突出重点,一方面要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以“学区建设”为平台,以“学区学科中心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和师资培训活动。组建名师团队,深入开展学区师训工作,鼓励骨干教师跨学校兼课与讲座。城乡学校之间积极开展干部、教师对口交流活动,定期参观、访问、交流,达到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充分发挥“网络”在培训中的平台作用,积极开展“网上教研”“虚拟教研”活动,农村教师可以和教研员、城区教师之间进行即时交流、研讨,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素质。另一方面,要培养特色教师群体。为突出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两大主体特色,与时俱进开展信息技术和英语专业能力专项培训,全区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目前,环翠区培养了一支“教坛新星——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育拔尖人才”4个梯度的名师队伍,带出了一个教学有特色、发展有后劲的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群体,为“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 以素质教育总课题为引领,以小专题研究为抓手,初中开展“自主学习”“生命化课堂”研究,小学开展“习惯养成”“全纳教育”研究,创新开展“同研一节课”活动,探索构建“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操作模式”“初中自主、高效、生命化课堂操作流程与实施要点”等教学模式,立足常态课广泛开展小课题研究。部分学校、教师自主研究的课题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逐步发展成为区级、市级、省级甚至于国家级课题,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和推广价值。

以特色建设为战略,实现发展

环翠区注重“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决不是“拉平”式发展,更不是千校一面,而是鼓励学校自主创新,特色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创建特色学校,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的发展思路,将特色品牌战略作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以配套的措施积极引领、助推学校开展切合自身的素质教育思路、策略、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探索丰富的学校运行模式。

以督导评价改革为抓手,推动学校自主发展 改革学校评价制度,设立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和特色指标,使学校真正成为自主、自觉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追求平庸的面面俱到,而是鼓励优势发展和特色创新。将定量和定性结合,突出质性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定期评价结合起来,突出过程性评价;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突出自我评价。同时,提倡多角度的学校评价,畅通评价渠道,成立家长委员会,开设局长信箱、行风热线,发放调查问卷、网上调研等,尽可能广泛地引导家长和社会参与学校评价,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在结果运用上,激励学校发展,对办学行为规范、特色明显的学校公开表彰、大力宣传,把评价结果与评优选先、绩效考核挂钩,起到了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形成了互相学习、公平竞争的良好局面。

以特色品牌战略为重点,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按照“优势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发展轨迹,全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品位。经过几年的创建过程,目前环翠区的许多学校个性特色已经形成,“人文教育”“英语文化”“习惯养成”“科技领航”“经典诵读”“绿色课堂”“阳光校园”“生活化教育”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努力探索和破解学生全面发展及个性化成长中的难题,并提炼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成为落实素质教育较为成功的典型案例。

综上所述,环翠区“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生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经验,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收获不是形成了哪些经验,而是从认识层面到具体实践都在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着、发展着,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渐达到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发展状态。

上一篇:中山南头镇将要大发展下一篇:师德师风建设自我剖析材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