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案例分析管理论文

2022-04-19

语文案例分析管理论文 篇1:

校企合作背景下开展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路径探索

摘要:伴随着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完善和发展,中职教师工作的压力与挑战与日俱增,适应时代需求催生了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向,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即为社会输送全方位且技能型的应用人才。在校企融合的背景下,相较于传统办学模式,教学环境也发生着优化革新。本文以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为案例和出发点,依托校企融合环境趋势,提出强化教学活动路径的相关探索,寻求创新突破。

关键词:校企融合 中職语文 教学活动 路径探索

一、校企合作背景探析

校企合作指的是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合作共赢的模式关系,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尤其对中职学校而言,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摸清当下社会所需人才的脉络,并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为企业输入可用之才,强调人才培养的实效与实用性。校企合作有助于中职学校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整和学校和企业的双方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与市场充分接轨,真正打开中职学校的教育。在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大继续教育投入力度,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的根本素质。

当下很多中职学校采取传统式的教育模式,很难与时俱进地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更多地采用“技能+学历”的模式,在因材施教中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在借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前提下,中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形成“产学研”多赢局面。

二、校企合作背景对于开展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一)推动中职语文课堂的高效构建

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既要契合中职教育特点,在课程中还要具备时代性和可选择性,校企合作的背景推动,有助于中职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语文教学站在中职院校的角度来说,是一门必修工具性的学科。校企合作能够使中职学校更好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安排、设计、互动以及教学实践等多个维度上展开研究,促进中职语文教学更适应职业化道路的发展所需。

(二)有助于学校掌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校企合作的过程能够让中职院校更清晰地掌握职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惠双赢。中职院校透过企业合作能够清晰语文教学的目的性,能够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双向合作的关系,有助于形成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语文教学于学生来说,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还应用语文能力素养提升自我能力和行业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开展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路径探索

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升,校企合作是当下最流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推动着企业文化与课程的交融,企业的赋能也为中职院校课程理论研究实践提供了基础及借鉴。从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路径探索来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企业文化理念渗透中职语文教学里

校企合作的精髓在于掌握企业的形象层、行为层以及管理层等方面的内容,将企业的核心理念,价值观游刃有余地贯穿到中职语文课程体系中,构筑企业化的高效课堂。在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的同时,灌输职业思想和规则,将企业文化、市场需求与课堂紧密衔接。语文课堂可以跳出传统的“干讲”模式,以展览式讲解呈现,把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桥梁纽带,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体验企业情感,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同时凸出个人能力。同时还可以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引入学校,在中职校园里即可实现“理论掌握与顶岗实习”相结合,这样既可以达成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效果,还能解决中职院校实践资源匮乏的问题,真正做到校企资源实现共享,互惠双方,也能及时发现产、学、研中面临的问题,第一时间采取补救和调整措施。就比如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全面发展观强调要创设生活情景,而企业的运营环节就是最好的素材和样本。

(二)更新和填充中职语文教学教材

语文教材不能是几年不变,沿用同一版本,而是根据企业的行业动态变化作出及时性的更新和调整。统一化的标准教材只会让学生闭门造车,而教材只是单纯的介绍相关理论。真正应用在实践里,比如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参与企业产品定位和管理的过程,参观企业运营现场,倾听优秀员工的讲座等等,达成同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有一些实际的案例素材,一方面能让学生理解语文内容,另一方面转换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单纯地依赖课本教材是没有针对性可言的,语文知识的包含内容要始终保持在最前沿的水平,根据企业的变化撰成新的校本教材,保证透过企业理念在语文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中职语文教学的本质性问题在于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交往与互动。通过对企业的关注与互动,将语文教学看成是相对开放的教学观,而不是知识的传递和执行,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让中职语文教学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不断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三)以企业技术要求为契机,进行语文教学实践课程设计

企业文化生硬地加入语文教材里或者与语文教材内容割裂很显然是不现实的。摆脱程序化的流程模式,不同类型的语文课程可以参照企业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教学,或者编撰能语文小诗或者故事,让学生通过趣味式学习能娴熟地掌握语文技巧和方法。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探讨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设立企业对口实训基地,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中职院校提供人才输出,以技能训练为重点,开展教学实习相关活动。比如劳动与教学同时发生,采用工学交替的模式。可以把同年级的学生划分为两段,一部分学生正常上课,另一部分学生接受企业培训,实行定月轮转制。在学生接受系统课程以后,利用所学内容到企业参与实训,实现迅速转换成果的作用。据调查显示,某些发达国家已经启用了这种创新模式,而于我国高职院校而言,也需要借鉴这种模式,由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参与教学设计。每周都要设置语文外阜课程,由优秀的企业员工授课,达成校企双方互聘。除了给学生培训以外,也参与教师培训课,既能解决实训材料紧缺的矛盾,同时更好发挥育人的目的。

(四)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

顺应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大语文”的概念被提出,对传统语文教学形成一定冲击,扩大语文教学范畴,凸出中职语文教学的实用价值。根据学科专业要求,以及企业对语文素养的需求,酌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校企合作于企业来说,可以通过这种渠道挖掘到适合企业特色化长久发展的优质人才。同时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技能,相比之下,中职院校的就业率也会有所提升。这样很容易形成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解决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在教学与生产同步的过程中,能够筛选出更有价值的人才,直接与企业签订合同协议。将实习与就业衔接起来,教学与考试的内容不能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脱轨,增设企业所需专业课程的时长,发挥中职语文课程在企业培训中的作用和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培训,也为企业培养潜在的人才蓄力。相比盲目的理论式教学,校企合作有更强烈的针对性,凸出中职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的适应能力更强,接受固定的标准的考核,考核结束可按照合同规定上岗就业。推动中职院校就业率的持续走高且稳定向好,这种模式唯一不足的地方在于,相比企业,学校处于被动的状态,更多根据企业的喜好和需要培养人才。但总而言之,这是一种最基础的校企合作模式,在中职院校中应用的比较多和明显。

(五)引入先进教学手段,凸出语文教学活动主体地位

互联网、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出现让中职语文教学的课堂形式趋于多样化,让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联更加密切,除了线下语文教学以外,还可以构建远程教育和网络课堂,极大限度地实现优秀语文教学资源的共享。改变重教轻学的模式,打破填鸭式、灌输式课堂的教学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加强与企业对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优化建设,充当学生职业生涯中重要的引路人角色,针对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团队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进行调整,从基础课、理论课开始一一总结反思,在现有教师队伍基础上进行再建设,与企业对接的不仅有学生,还有教师队伍,及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更新,吸纳社会中优秀的技能型教师,同时在学生群体里培养实习型教师,有利于企业文化更好地渗入到中职语文教学中来。在中职院校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创新之余要回归语文教学本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要从多个维度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引入企业实践式教学,拓展教学横向和纵向的空间,引入合作办学机制,创设特色化中职语文课堂。

四、总结

校企融合大背景是当下社会发展的趋势潮流,不能流于形式主义,需要借助校企合作的契机优化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体系,发挥中职院校与企业的合力作用,一方面谋求学生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与企业充分接轨,切实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一线型应用类人才,明确中职语文教学的新视角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李丽丽.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现代职业教育..2020,(42):170-171

[2]鲁男..对中职语文教学中素养问题的思考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20(06).:42-43

[3]朱劲松,庄思源,许崇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省级区域探索勘实——评《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基于江苏实践的考察》职业技术教育[j]..2020,41(30):43-46

[4]溫治鹏.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1).:146

[5]刘瑜.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分析[J]知识文库..2020,(23):76+78

作者:徐陆军

语文案例分析管理论文 篇2:

语文案例分析管理论文 篇3:

语文湿地:以公众自媒体的名义滋养语文自生长与共生长的生态环境

前言 :

把公共的APP,如微信、QQ等应用于教育教学,已经不是新闻了,很多教师在论坛年代就这样做过,之所以使用这些应用,大部分教师应该并不是因为什么高大上的教育理论支持,而仅仅是因为其方便、实用以及免费。

这样的应用往往并不引人关注,更进不了大部分以行政为主导的教育信息化项目的计划之内。但我们却能在“语文湿地”微信公众号等应用案例中看到在很多教育信息化项目中看不到的亮点。

笔者关注“语文湿地”公众号已经一年多了,看着这个普通的微信公众号从一位执著的语文教师的“个人死磕”,到逐渐成为2000名遍布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以及他们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平台,最后成为上万名语文爱好者“滋养语文自生长与共生长的生态环境”。

一个微信公众号,两个QQ群的“生活”协同,几个教育博客的内容聚合,在没有行政推动、利益驱动的条件下,却能聚集上万的语文学习者,将这个小小的“移动互联网学习空间”作为自己“语文生活”的浸润空间。

“语文湿地”的成功,除了湿地人的热情、坚忍、坚持外,还有哪些原因呢?还是让“语文湿地”的创始人尹东老师来为大家讲讲他们“青春语文”的“湿地”故事吧。

“语文湿地”是由人大附中西山学校语文教师尹东创建的,以全国语文教师为骨干的基于互联网的民间教师发展共同体。以“语文湿地”微信公众号为依托,以语文湿地QQ集群为阵地,聚合教师个人博客,通过以王君为代表的教学教育思想研究、专题讲座、课程规划、主题研讨、活动设计、文本解读等线上活动,初步拓展到图书出版、心理咨询、公益献课、名师座谈等线下活动,同时大力开展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模式场景应用的实践研究。至今已经汇聚了全国2000多名一线语文教师,这些栖息在“语文湿地”里的人,因共同的愿景和信仰聚合在一起,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使湿地开始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与自生长与共生长的喜人态势。

● 为何叫“语文湿地”

何为湿地?自然界里的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从地理学、物候学的角度来看湿地,湿地就是一块块的。只是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长、有的圆,不同地理位置的湿地,气候也是不同的。

何为“语文湿地”?笔者从教20余年,从重庆到北京,从山区到城市,越来越感觉到我们的教育,甚至我们的生活,在很多特征上与自然界的湿地重合,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被分布在祖国的各地,有的条件优渥,有的环境恶劣,但不管如何,我们都是那一小块一小块的湿地。搭建“语文湿地”这个平台,就是想把这些一小块的湿地,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

● 一张图看懂“语文湿地”的前世与今生(如下页图1)

“语文湿地”并不是笔者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第一次尝试。

1998年,创建网站“语文在线”,曾被人喻为“语文网络化的先驱”,但一年后因语文内容庞大、网络技术疏浅以及担任班主任工作后无暇顾及而关闭。

2003年,创建网站“写吧——在线写作网络平台”,以写带读,以读促写,探索基于网络的新型作文教学模式,拥有近千名语文老师和数万名注册学生,于2009年因工作调动至北京而关闭。

2013年,开通“语文湿地”微信公众订阅号,从最开始的自娱自乐式死磕行为,到互联网模式下的男耕女织,发展到目前万余关注者的湿地语文生态。

20年前开始执著于技术,深信技术将改变未来;15年前找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语文课程之中的方向并为之努力探索与实践;而如今,伟大的互联网时代告诉我们,只有将技术深度融合到教育里,技术方能真正推动教育变革,改变我们的未来。同时,在技术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人(教师、学生)的素养,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里,我们的学生正在优先成为信息化原住民,而我们很大部分教师却踯躅于移动互联网的门外,耽误于爆炸式的知识增长与碎片化的时间管理的矛盾冲突之中,迷茫于一成不变的应试需求与层出不穷的创新技术的矛盾纠结之中。

开启语文教师幸福的心智模式,激活语文教师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梦想,以互联网的方式减轻或减少教育不均衡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与不公平现象,让无论处于何种境地的语文老师都能活出尊严,活出价值感,给语文教师以生活的远方,这是语文湿地将要担负起的神圣使命。

● 再一张图看懂“语文湿地”的架构(如图2)

这样的架构是基于让语文教师掌握专业发展的主动权,提升语文教师的幸福感。据有关数据统计,教师的幸福指数不及公务员的三分之一,而语文教师的幸福感又是所有学科中最低的。语文湿地一方面从教学上让语文教师更多些方法、技巧,给予能力、思维、观念等方面提升的可能,课堂教学中的自信与智慧,另一方面让他们学会生活,怎么理性地看待社会,如何忠诚对待职业,如何智慧地处理困境。“语文湿地”作为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它也将进一步成为学生、家长及语文爱好者学习语文的助推器。

● “语文湿地”的价值

1.以公众自媒体的名义吹响语文向生活进军的号角

“语文湿地”作为语文人勇敢探索的伟大尝试。既然要探索,就不能忽略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而驱动这个时代前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思维和思想。马云曾以“专注、极致、口碑、快”七个字来概括互联网思维。我们行走于这样的时代,“语文湿地”内容的规划、课程的建设自然也就顺应了这个时代发展的趋势。

“语文湿地”主要依托的微信公众平台,是移动互联网模式下公众自媒体的杰出代表。“语文湿地”通过微信公众号,每日一季,浸濡生活。它不仅仅是为了一日一记,更是提醒大家时光匆匆而过,找到一件值得自己坚持的事情,并一直坚持下去,这也许就是“语文湿地”浸濡给所有关注者的初心——把“语文湿地”做成更多人的梦想,让它成为更多人心目中更有意义的时间消耗方式。

不少学生与语文教师,被这种强大的时间惯性吸引着,从开始的关注与现在的参与,从阅读者华丽转身为参与者、创造者,目前“语文湿地”已成为语文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并开始有计划、有目的、有策略地向公众推荐大量语文与生活的内容。从2015年起,“语文湿地”除了继续推送文本信息外,并逐步扩大到语音与视频,以进一步满足关注者们更丰富的目光。在2015年,“语文湿地”还拥有自己的官网,并正在搭建自己的微课平台,继续探索基于移动互联网模式的语文学习,让语文素养成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让生活成为语文的信仰。

2.“语文湿地”,浸濡生活,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方式,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迈进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也正因为如此,互联网给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生活,提供了一种可能茁壮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目前已经不满足于课堂上或书本上承载的知识,甚至更向往比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的学习或传授方法和模式。因此,我们的语文也比任何时候都要贴近生活,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更新的时代里,我们也许将语文浸濡到生活里,语文的学习会更有吸引力,语文学习的效果更有说服力。

“语文湿地”致力于创造一个生态的世界。它通过微信与QQ群,连接可以连接的一切。它试图吸引着语文观、生活观与价值观一致的人们,坚定不移地实践、开拓,共同致力于培养可持续的湿地语文生态。

3.“语文湿地”,湿地语文,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学习主张

“语文湿地”致力于一种生态教育环境的建设,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家长。作为学习共同体,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批发概念,利用已经养成习惯的平台入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成为可能,而教师在同样的平台上,成长为内容领域的专家、课程设计的专家和学习设计的专家。“语文湿地”参与的群体,除了语文教师、学生、家长甚至更广泛地扩展到整个社会的语文爱好者。

“语文湿地”以多平台富媒体的方式,积累传递各种知识,既包括系统的语文学科知识,也包括各种地方性的、个人个性理解的、日常的知识;既包括定型的、基本上达成一致的知识,也包含各种协商着的、形成中的看法、观点和信仰等。“语文湿地”传播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建构、方法的提炼、能力的形成,更是一种文化的浸濡,给学习者提供一种基于兴趣吸引的、文化濡染的、社会以及家庭生活和教养的知识和经验的获取途径。当然,“语文湿地”生命力的核心还是人,在这样的平台中,每个人,特别是参与的语文教师们,不再仅仅是学校教育中教材知识的代言人和讲解者、阐释者,而是都变成了这个承载着语文学习文化的学习社群中的一分子,每个人都在学习、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多样的、不断变换着的,语文不再是和自己的生活很遥远的课文和作文课,而是每个人的人生感悟、体验,是每个人身边的语文、生活中的语文,在这样的语文环境中,学习者的成长本身成了主题。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语文湿地”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了互动交流、共创理想、共同生长、丰富精神的互联空间,在“语文湿地”的广阔天地里,栖息着众多热爱语文、追求高品位精神生活的语文教学工作者,致使“语文湿地”的规模日趋庞大,并形成了初步共识:构建属于“语文湿地”的核心引擎——基于互联网的湿地语文的课程体系。(如图3)

“语文湿地”倡导的湿地语文,追求着学习者自生长、共生长的最理想化的生态环境。为此,“语文湿地”对“湿地语文”的内涵进行了丰富的阐述,经过极其热烈的讨论、交流,我们共同梳理并归纳得出湿地语文是自生与共生并存,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生态化、多元化、智慧化、草根化、流动化、色彩的、互联化”等特点,在其进行与发展过程中,能内化为人的精神,使学习者的内心永远保持一种清新的滋润。在“湿地语文”的表现形式上,既能回归到最本色的语文学习和生活,又能使学习者基于互联网,拥有广泛而深入的学习机会,持有独特而持续的创新精神和思想。

“湿地语文”是要打造一个经典的、具有人文色彩的、丰富人们生命内涵的超级课程。这课程既要“接地气”、朴实无华,又要“有高度”、点亮心灵;既要柔情似水,又要刚强坚韧;既要活泼灵动,又要富含思想。

因此,“湿地语文”最核心的词可以落在“生长”这个词上。这将是一种怎样的生长呢?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充满智慧、富含个性、多元的草根式生长。在这个生长的过程中,要以自生长为前提,借助互联技术,生成最有价值的创新。

而“连接”将是“湿地语文”最根本的研究思路与创新方法。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的课程在构建过程中,要坚持“@”(连接)的形式,使每一课程内容彼此粘合在一起,既可以独立成为一个系列,又要与其他系列连接在一起,协同发展,共同生长。

4.“语文湿地”,用互联网思想重塑语文课程

(1)“语文湿地”的课程将呈现技术、开放、个性与体验四大特点(如图4)

基于公众自媒体的语文湿地课程体系建设,必将被打上鲜明的互联网烙印。互联网首先是一种技术,然后才是一种思维、一种思想。“湿地语文”课程体现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如利用微信平台强大的信息推送功能、利用QQ群强大的即时沟通能力、利用网络社群无所不知的知识存储、利用4G或无处不在的WiFi、利用日益强大的智能移动终端、利用操作日益便捷的自媒体创作工具与平台,等等。基于互联网的课程体系设计,必须是开放的,否则互联网的精神无法体现,同时,还应该与校本课程形成有效的互补关系。群体教学无法解决的个体差异化,应该由“湿地语文”这样基于互联网的公众课程体系来解决,利用微课平台,搭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空间,再提供有效的学习路径与个性化的任务清单,让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当然这样的课程还必须建立在强大而完美的用户体验上。

(2)知识空间、学习路径以及任务清单,使基于互联网的“湿地语文”倡导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知识空间理论是由Doignon和 Falmagne提出的,它提供了一种表达知识结构的方法,是一种测试学生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的心理学理论。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微课是一个被结构化的知识数集,此时任何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如翻转课堂,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与任务清单,使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3)引入微课与微门户让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语文湿地”更容易实现翻转课堂

如果说尊重并顺应互联网时代,是“势”的话;运用知识空间的理论来重构语文知识树,是“道”的话,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个性化学习,即是“术”来解决的。通过实践与探索,我们发现“微信公众号”是个好东西,它有强大的多点推送功能,有灵活的自动回复机制,更有十分牢固的接口,允许我们接入丰富的第三方运用,并进行二次开发。微门户的二次开发,把“语文湿地”打造成一个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互动社区。引入微课平台,在知识空间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强大而科学的关键词自定义回复系统,帮助学生规划与制定自己的学习路径,从而轻松地完成翻转。

“语文湿地”正在践行着“愚公移山”式的伟大工程。最开始是一个人在坚持,随后有一群人被这样心甘情愿的“死磕精神”所感染、打动并吸引,从“语文湿地”的最初关注者,转换成坚定的追随者,最后变身为“语文湿地”的栖居者与筑巢人,因为他们都坚信:当湿地足够多、足够大时,它不仅是语文人的幸福天堂,更会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教育气候。

后记:

欢迎大家关注“语文湿地”。

“语文湿地”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所践行的正是以“探究/研究”中的建构、协商和参与为核心观念的学习。

“语文湿地”是一种文化活动,更广泛的语文学习者,通过这种文化活动,以这样一个平台积累传递各种知识,这种知识更加广泛,已经远远超出了以教材为载体的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既包括编码的,也包括默会的知识;既包括系统的语文学科知识,也包括各种地方性的、个人个性理解的、日常的知识;既包括定型的、基本上达成一致的知识,也包含各种协商着的、形成中的看法、观点,甚至信仰等。

“语文湿地”给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基于兴趣吸引的、文化濡染的、社会以及家庭生活和教养的知识和经验的获取途径。

“语文湿地”是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社交化手段应用于学习很成功的一次尝试,技术在其中很关键,试想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自媒体的发展,这样的草根平台怎么会聚集这么多的资源生成者?怎么会聚集这么多的语文学习者?怎么会有“语文湿地”蓬勃向上的这种现象?

从“语文湿地”的成功之处,我们不难分析出,技术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但这些技术首先都是参与教师和学习者“生活中”的技术,而不是为了教育“定制的”而忘记了“生活”的技术,这样的技术与教育、生活融为了一体。

当然,“语文湿地”生命力的核心还是人,在这样的平台中,每个人,特别是参与的语文教师们,不再仅仅是学校教育中教材知识的代言人和讲解者、阐释者,而是都变成了这个承载着语文学习文化的学习社群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在学习、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多样的、不断变换着的,学习者的成长成了主题。

“语文湿地”同样在成长,但它能走多远呢?

我想,湿地人的心有多远,“语文湿地”就能走多远。

很喜欢“语文湿地”中的一段文字(摘自“语文湿地”第454季的咖啡时光),以此作为结语吧。

“零点了,酒劲儿也去不少了,我们骑行在夜的黑里。在这黑的夜里,遗憾的是没有星光,哪怕是最黑的夜晚,北京城都在一片明亮中,所以都市的上方少了星空,但其实星星们都还在那里。月儿斜在天边,像极了夜的LOGO,于是把车停在路边,燃起一支烟,袅袅的青烟从眼前飘过,像极了夜的名片上那浅浅的底纹。不由想起以前的课堂上,让孩子们给鲁迅设计一张名片,呵呵,再想想在自己人生的名片上,你敢印上些什么?”

作者:尹东 孟延豹

上一篇:企业发展人才管理论文下一篇:农村公共产品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