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土资源信息标准化

2023-03-06

第一篇:谈国土资源信息标准化

浅谈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内容提要:档案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属于企业的资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及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越来越紧迫。从一定意义上讲,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的优劣,是检验档案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试金石”。开发有效的档案信息,挖掘其潜在价值,是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力保证。本文就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浅显的讲述。 关键词: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21世纪是信息需求飞速增长的时代,信息已成为重要资源和财富。信息资源的迅猛发展,掀起了以数字革命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而且快速地将全球推向一条高速运动、共享知识的网络公路,推动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最直接、最真实、最具有说服力的信息,应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搞好开发利用,从而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规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面向市场的直接经济行为,而且对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在信息迅速增长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情形下,对于企业档案工作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档案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和作风,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一、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定义和主要特征

档案信息资源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归档保存的一种资源,对现在和未来具有参考利用价值,并对研究过去的事物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那部分信息。而且档案信息具有原始性、凭证性、权威性、广泛性、连续性和可扩充性等特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信息资源的一种,它具有档案信息资源的一般特征。同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财富,是企业发展所必需的信息保障。企业档案部门只有大力开发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档案信息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内容广泛。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包括科技档案、文书档案、经营档案、财务档案、人事档案信息等等。由于档案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因此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办法对档案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监控,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使内容丰富的档案信息管理有条不絮。

(二)专业性强。每个企业都具有不同的专业特点,具有一定的专业分工。因此,企业在科研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档案信息也相应地具有专业性。由于企业档案的专业性,在实施过程中也要体现一定的专业特点,例如:档案的分类整理、档案馆室设置的结构层次等,都应与档案信息的专业性密切相关。

(三)成套性强。企业科技活动都是以某一个项目或某一特有现象为对象进行的,企业档案信息的成套性是由科技、生产活动的特点检索决定的。围绕着某一项

目有规律地形成一系列相关的科技文件,是在一个整体下,以不同阶段的特点相区别,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成套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

(四)现实性强。企业档案信息主体为科技档案信息,科技档案信息具有较强的现实使用性,具有现行生产功能。在设计和生产单位,较长时期发挥其现实效用,这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某些特殊要求,要求档案信息必须同它记录的科技对象保持一致,不能失真,否则就不能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无法满足其现实使用功能,要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保证档案信息适时、及时地补充,确保档案信息的准确性。

二、影响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因素

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不得不重视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现在企业还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其资源,没有将企业的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企业的优势,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服务。而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企业档案(馆)室藏不丰富。企业档案室要开展利用工作,没有一定数量的档案资源是无法进行的,同时档案(馆)室藏不丰富、门类不齐全就很难满足企业各部门的各种工作及各类人员对档案利用的各种不同要求。

2.企业档案人员队伍不稳定,素质偏低。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乃至提供利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精细的劳动,所以就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相关的业务素质。然而,有些企业的领导在配备档案人员时,很少考虑到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因而导致了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素质低下。

3.观念陈旧,未能走出“重档案实体管理,轻开发利用”的误区。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企业档案工作一直是以管理为主,而忽视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少为企业经济建设服务。

三、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领导的重视和公民的档案意识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前提。

企业档案部门既是企业档案信息的管理部门,也是服务部门,其主要任务是为了满足企业科研、生产任务的需要而进行档案信息管理和开发利用。其一半工作是为了满足科研,生产而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料:另一半的工作是从事档案信息管理的开发,它既要做好档案的收集、归档、整理、编目、保管等日常工作,还要从事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包括编研、编制检索工具、提供利用、收集反馈信息等,因此,档案信息的开发在档案工作中的比重只占四分之一左右时间。企业改革主要从管理上入手,管理的一个重点部分是信息管理,档案信息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管理水平。现在企业领导都注重管理,讲究管理创造效益,要想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不可少,努力提高领导的档案意识,使开发工作在各方面得到支持,,保证开发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也离不开公民的支持和配合,要提高公民的档案意识,才真正有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同时,馆藏的数量和质量也是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就是要挖掘档案信息资源中的潜在价值,这就要求所藏的档案信息应是真实、完整、系统、准确和有效的,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档案信息开发才是有使用价值。因

此做好档案的基础工作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前提条件,档案工作者应严把关,从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入手,每内个环节都应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保证档案基础工作上水平,从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编目、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各个环节,按档案管理的各项要求,切实做好档案基础工作,丰富档案馆藏,提高质量,为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对策

1提高档案人员素质,是开发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力保证。档案信息的开发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作为企业档案工作人员首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钻研和创新的精神,其次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掌握科学的、先进的工作方法,开发出有利用价值的档案信息,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各项工作服务,这是搞好开发利用工作的有力保证。

2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开发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管理需要从管理方法、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从传统的手工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企业档案工作要适应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社会信息化的要求,档案管理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水平上,改变低质档案手工管理的旧模式,尽快实现电子计算机、光盘、声像、缩微等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加快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使企业对档案的开发利用更快捷、更方便、更及时,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对档案部门提供信息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3.更新观念,开展编研工作,是开发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目前,企业档案工作仍停留在收集、整理、保管等基础工作上,档案编研工作仍然落后,编研水平有限,难以满足企业多方面的需求。因此,企业档案管理部门要更新观念,走出重实体轻利用的误区,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大力开发编研工作,档案工作人员要深入基层,熟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了解基层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结合实际需要,从大量的馆藏档案中提炼出规律性、结论的东西,编制出文字精练、结构严谨、系统完整的档案信息整合体,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档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五、小结

综上所述,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是企业档案工作的根本,开发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要不断研究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开发能力。档案无“声”,开发是“金”,企业档案的管理者和拥有者应该拓宽视野,不仅要管好档案,还要用好档案,使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王传宇,《科技档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

2、高庆收,《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科研生产服务》,《航空档案》2001年第2期

3、胡宝珍,《档案学通讯》2001年第2期

4、刘淑云,《天津档案》2003年第2期

5、黄微,《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浙江档案》2001年第7期

6、《档案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第二篇:浅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进行数学教学设计

黄山市信息技术培训28期

浅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进行数学教学设计

47学员 黄山区汤口中心学校 蒋文华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班班通、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课堂,我们教师就要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更有效地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下面我就平时教学实际和这几天学习谈一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进行数学教学设计。

一、备课中要预设灵活地利用电子课本资源库中的教育资源

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各学科资源库中已经配套安装了各学科同步教学资源,有卡片、ppt、Flash、视频、动画等等,这就为我的备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上课时随时可以调出使用,保障常态化多媒体教学的实现。这样就不需要我再从网上查找搜索资料拷贝做成Word文档或ppt来,我只需在教案中备注讲到某个环节用资源库中的卡片、某个环节用库中flash、ppt,节省了我备课的许多精力。

如上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节资源库中就已经备有卡片、flash、ppt,根据需要选用非常方便。

课本上的例题我们可以采用聚焦功能,节省教师抄题目时间,练习题让学生在电子课本的小黑板上练习很方便。

另外电子白板使用划词搜索功能还可以随手搜素,教师需要什么资源,只要在电子白板中一写一划即可将各种相关资源分类展现,减轻了我备课中查找资源的工作量,另外对课堂上学生发生的突发意外生成资源,可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真可谓一举多得。如:在上八年级上册《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时,我叫学生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98×102时,学生这里读作“乘”还是“乘以”争论不休,我用划词搜索,很快就找到这一类资源,通过人机互动,问题很快迎刃而解。

二、在备课中要合理设计应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使学生更多地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

例如我在“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我先下载了多边形内角和的flash课件,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入手,在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时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和,进而提问五边形内角和的求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四边形内角和的求法的回顾与进一步的思考,引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就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证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快地就达到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的目标。

例如,八年级上册中完全平方公式,我又下载了Flash课件,一开始创设出几个动态图形,把学生带到学习中来,在情境中适时提出问题:问题一出引发学生探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达成共识:“几个图形相互组合形象地为我们解释完全平方和公式”加深了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随后我又插入ppt练习,让学生进行演练。这节课学生带着浓厚的求知欲望来上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突破了教学难点。教学效果特别好。

三、备课中合理科学地应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我们现行的义务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实时地、自然地对插入图片和合PPT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会达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一课时,我就插入了一张关于《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阅读材料,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我插入了勾股定理和赵爽的有关的图片,在学习《弧长和扇形面积时》我插入了关于圆周率的阅读材料,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这样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进取精神。

总之,面对众多的信息资源,我们教师要有充满智慧的眼睛,充分运用信息资源和信息化手段,将课本与课外资源有机整合,认真备好课,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篇:浅谈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新思路

2011-04-08 | 来源: 内蒙古国土资源网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执法监察工作始终是贯彻这一整体的保障线和生命线,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执法监察工作是保障和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国土资源部门自身执法力量单一,执法力度相对薄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笔者认为,要做好新时期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除加强自身建设外,还必须建立多部门协作的共同责任机制,形成综合执法合力。

一、做好三个“结合”,加强综合执法,建立多部门协作的共同责任机制

(一)加强国土与司法部门结合,建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司法介入机制,将“强制执行”引入快车道

国土资源部门开展执法动态巡查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行为,但目前的情况是,虽能及时发现,但有些违法者对“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置若罔闻,违法行为往往不能及时制止在萌芽状态。因此,必须加强国土与司法部门结合,建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司法介入机制,将“强制执行”引入快车道。在不违反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司法部门受理对违法占地等“通知类准行政行为”非诉审查案件,高效、经济地解决执行问题。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司法介入机制建立后,国土资源部门在向违法占地者下发《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后,如果相对人拒不执行,国土资源部门可就通知书内容向当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经过法院合法性审查后,法院可对相对人采取强制停工措施,将违法占地行为冻结在萌芽状态。

(二)加强国土部门与基层政府结合,建立国土资源执法与城乡规划执法协作机制,强化现场制止效果

根据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五条关于“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的规定,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时,乡、镇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强制拆除。因此,加强国土部门与基层政府结合,建立国土资源执法与城乡规划执法协作机制,可以加大对新发生非法占地违章建筑的强制拆除力度。破除无序浪费,合理建设保护耕地。

在具体工作中可建立案情通报、协同处理等机制,国土资源部门与乡、镇人民政府共同进行处理,双管齐下,确保现场制止违法的效果。

(三)加强国土与公安部门结合,建立国土与公安联合执法机制,提高国土资源执法效率

目前,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权缺乏保障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九条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就土地违法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应当支持与配合,并提供工作方便,不得拒绝与阻碍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但现实中,国土资源部门在查处违法用地的时候,被检查者往往不提供相关材料,不接受调查和询问,甚至阻碍执法人员进入违法现场。下达停工和拆除决定书后,一些单位与个人采取“你来我停,你走我建”或“口头上停,行动上加紧建”等对策,有的不但拒不停工,还对执法人员围攻、谩骂、殴打,执法人员在得不到人身安全保护的前提下,执法力度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建立国土与公安联合执法机制。

建议设立公安国土派出机构,政府统筹协调、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国土执法与相应职能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制约机制。加强联合执法力度,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执法取证难、执行难和现场制止难的问题。农村土地、矿产违法行为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季节性等特征,联合办案可增强办案的时效性,克服国土资源执法人员调查取证、案件移送难等问题;国土、公安两部门互为配合,互为监督,互为补充,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遏制办案过程中“走后门、说人情”等不良现象,维护执法公平、公正,增强办案的透明度;强制措施由公安部门操作,使国土资源执法工作由国家强制力做保障,更能取得实效,能提高国土资源部门的办事效率,节约办案成本。

二、加强三个“建设”,提高自身能力,形成国土资源执法的快速反应机制

(一)加强保障建设,着力提高执法监察工作的保障水平,在提高国土执法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威慑能力上下功夫

切实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要求,着力提高执法监察工作的保障水平。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具有外业工作性质,专业性较强,风险性较大,必要的物质条件是依法履行职责的有力保障。一是应加大对国土资源执法工作的经费“投入”,提高基层国土资源执法队伍的装备条件:配备有统一标志、统一式样的专用执法车辆,以进一步提高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快速反映能力和威慑能力;配备能够满足现场采集数据处理、现场取证的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等,以进一步提高执法监察工作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确保整个执法活动真正规范有序进行。二是应加大国土资源执法队伍的保障“投入”,应当结合执法监察工作的特点,适当增加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的人员编制,在基层国土所成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中队。2010年,农垦分局率先在东、西部中心所成立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中队,所长兼任中队长,为解决执法监察人员少的问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外,也可进一步转变国土资源所职能,使其主要从事日常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为切实解除执法人员的后顾之忧,还应为基层执法人员缴纳人身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比照信访工作给予执法人员相应的野外岗位津贴等。三是要不断加大对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科技“投入”,要充分利用现有各项国土资源优秀成果和先进科技手段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进行监测,及时、准确打击和杜绝各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

(二)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工作水平,为从根本上改进和提高国土执法水平创造条件

新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完善后,就基层国土资源部门来讲,仍然面临着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问题。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执法队伍建设,才能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基层国土资源执法工作的新要求:一是要建立基层国土资源执法人员学习考核制度,经常性地对基层国土资源执法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国土资源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二是实行末位淘汰制度,每年年底对基层国土资源人员进行综合考评,对不适合继续在基层国土资源执法岗位上工作的人员要坚决予以调整,不断壮大基层执法工作队伍,提高基层执法队伍的整体水平,切实改进和提高基层国土资源执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县(区)、乡镇、村、所“四位一体”执法监察工作“网络”的作用,提高执法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

作为县区级国土资源部门,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网络”, 做到区、镇、村、所“四位一体”,权责结合。县区国土资源执法大队负责组织协调辖区范围内的国土资源执法工作;镇级由镇(街道)政府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镇(街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对本辖区内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承担监管职责;所级则是以各基层国土资源所为核心,加强力量、加大力度,全面实行动态巡查责任制,确保本辖区内的违法案件得到及时发现和及时制止;村级则要发挥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国土资源协管信息员两个积极性,公布举报电话,实行有奖举报,公告国土资源管理重大事项,实行对违法活动时时监控。

第四篇:国土部官员谈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三要点

2013-11-06 18:20:59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原标题:国土部官员谈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三要点

内容摘要:

● 国土资源部姜大明部长近日指出,国土资源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既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基本原则,也是基于现势国情阶段构建国土利用新格局的新思维、新论断和新方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闸门”和人民群众福祉的坚硬“基石”,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既需要科学的宏观顶层框架设计,更离不开具体可性的底层体制机制和规范的操作措施协同配合推进。国土资源工作要真正践行好“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的思想精神,必须加快推进国土资源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积极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发挥改革创新成果的作用。当务之急是,聚焦土地制度“三位一体”改革,强化职能转变,深化生产要素市场配置与管理体制建设,暨以改革管理方式构建新型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以创新补偿安置方式构建新型征地制度,以完善土地权能构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形成一套科学、高效、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管理和高效利用制度,促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 短缺是大国情、节约是大战略,“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坚持行政管控和市场引导并重,约束与激励并举是基本导向和客观要求。一是完善高效利用机制,包括盘活存量控总量、优化产业控布局、把握流量控结构、用好增量控时序;二是完善土地价格机制,针对不同地区、行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基准地价,差别对待、引堵疏结合、因势利导,抑制超大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三是完善经济约束激励机制。实行差别化政策,完善有利于保护耕地的土地财税制度。探索城镇土地使用税费额度分级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挂钩制度,提高保有成本,抑制以地套利;四是完善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在保障农村集体及个人土地财产权益不受损、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序流转,促进“二三产业主动下乡”。

● 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起到了重要基础性作用。历史事实证明,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动摇是土地制度改革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当前,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征地制度改革,众说纷纭,需要理性探讨各个观点科学性和可行性。征地难是一个老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个长效的整体制度设计。一补了之不是长久之计,单一的货币补偿解决不了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的问题。我国征地和供地是两个不同的法律阶段,土地收益都进入公共财政,并用于公共产品的开支,受益者是社会公众。简单的划分“公益性项目征地、非公益性项目直接买卖”,无法解决农村集体之间的公平问题,同时政府投资公共产品所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将无法回收,也解决不了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 从数理上看,土地所有权具有时间无限长、永不磨损、不贬值的特质,其所有者的权益价值在理论上就很难用数值来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只有从土地本身所承载的权益和功能的视角去研究。用途管制制度是全社会的公理,不同的用途规划设定,就会有不同的权益和功能,按照“补够用益物权、留足发展权、配好发展机会、完善组织结构、保障参与权”的思路,才既能有效保护和提高农村集体的土地权益和利益,又能够低成本解决发展用地问题。

● 产权问题是土地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症结主要表现为农民享有的土地权能不完整,行政管理权力与民事财产权利两者各自的行为边界不合理,导致农村集体土地资源一直未能纳入市场配置资源轨道与大量农民集体及个人土地物权权益频繁受侵相并存,掣肘了我国“四化”的快速协同一体化进程。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基础和前提下,重点解决两种产权不平等的问题,赋予农民群众完整的土地权能。同时,以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为契机,加快落实中央提出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化建设及实践,强化以土地为基础的各类不动产物权的保护与救济,进一步完善用途管制制度,在“确保农民集体财产不受损、农

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让农村集体农用地的使用权有序流转,引导农村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入市场配置轨道,逐步建立主体平等、产权明晰、规则一致、竞争有序、配置合理的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全文:

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意味着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30多年后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土地制度作为一个国家基础性、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制度,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现势的经济社会制度是应然之举。国土资源部姜大明部长指出,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要以遵循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为原则,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是基于系统论视野的有机整体论断,是构建国土资源管理与利用工作新格局的大方向,这既需要科学的顶层制度框架设计,又需要科学的底层机制和规范操作措施的配套推进。笔者认为,面对建设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新时代要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落实这一新思想论断的关键点在于找准制度改革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高度统一到“四个利于”的总体目标上来,聚焦到“三位一体”的土地制度改革上来,即把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利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利于生态均衡安全的“四个利于”作为总目标,以改革管理方式构建新的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以转变补偿安置方式构建新的征地制度,以完善土地权能构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形成一套低成本、高效率、公平、合理、科学的土地管理、利用新制度。

一、集约节约用地制度改革

(一)短缺是大国情、节约是大战略。

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将长期面临着供给与需求难解的命题:一方面,资源总量短缺是我国的大国情。在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上,宜居生产空间只有约300万平方公里,而适宜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的只有约180万平方公里,且集中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而这又恰恰与我国优质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高度重叠。今后,高速发展的二三产业仍需要大量的土地,城镇、农村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将呈多边挤压态势。仅城镇化一项,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转移1400万人,用地287万亩。假如城镇化率达到80%,至少还需要8000万亩土地。另一方面,13亿人口要吃饭,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这是党和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必须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的红线不动摇。“吃饭”与“建设”的矛盾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日益突出,决不可掉以轻心。

发展机遇不可失,资源禀赋不可改。“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战略是中央的既定方针,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更是国土人的重大使命。只有旗帜鲜明、坚持不懈地实行节约集约用地战略,“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保护,所有的山山水水都要规划好、利用好”,才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唯一路径,除此别无选择。

(二)理念是基础,方式是关键。

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理念是决定节约集约的基础,管理方式是能否落实节约优先战略的关键。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用地效果。

客观地讲,我们以往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市场配置资源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多涨、快涨GDP,习惯性地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政府之间为了营造投资“洼地”竞相低价大面积出让产业用地,给企业以地套利大开方便之门。企业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土地利益,在项目立项时就大量“注水”,虚报投资额,多占地、占好地,占多用少甚至占而不用,坐吃土地差价和土地增值收益。政府之间招商引资的降价竞争,实质是一种很典型的零和博弈。GDP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企业生产的多少是根据市场来决定的,政府相竞降价的招商引资仅是财富的转移,并不是财富的创造,不但不会增加产品的总产出,反而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流失了大量的土地资产。特别是由于资源配置的事权过多掌握在政府手中,大城市的政府往往会用行政、资金等优势设定优惠条件,吸引项目不断流向大城市,造成了越大的城市规模扩张越快,“大城市病‟日益严重,引起资源浪费、环境

恶化、物价上涨、人满为患、房价高企、人力短缺、投入产出比下降,规模效益不断递减。而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小城市却出现大量的“空房”和闲置劳动力,阻碍了国土利用新格局的构建,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我国经济走到今天,增长中潜伏着风险,成就中暗藏着矛盾,不转型升级则举步维艰。以城镇化发展为例,从1990年至2002年我国41个特大城市主城区用地规模平均增长超过50%,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城市用地增长速度/人口增长速度)达到2.28(美国在1970年至1990年的20年间,曾坚持自由放任的城市化模式,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也只有1.66),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1.12的合理界限。我们当前的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水平普遍明显偏低,不到英国的11%,仅为韩国的18%。长此以往,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用地问题将难以为继。

(三)管控是手段,机制是保障。

今年6月25日,姜大明部长在纪念第23个全国土地日主题讲话中指出,“要按照„规划管控、计划调节、标准控制、市场配置、政策鼓励、监测监管、考核评价、共同责任‟的原则,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完善和制度创新”。姜部长的讲话明确要求,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坚持规划管控和市场引导并重,约束与激励并举,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经济等手段,强化宏观调控政策、完善地价管制制度、健全节地标准体系、加强监管和督察,规范用地行为。笔者认为,要将这一基本精神落到实处,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高效利用机制。一要盘活存量控总量。目前的存量建设用地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完善制度设计,定规范、定标准,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总体评价制度,对于单位面积产出水平明显偏低的省份,实行总量控制的倒逼机制,促使地方加快转变“重增量、轻存量”、“重规模、轻效益”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导向。对于超大规模城市,应建立供地的门槛,培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友好的产业,将技术水平低、劳动力需求量大的产业拦在门外,切实转变靠土地增量供应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发展模式。采取差别化税收、地价等挤出措施,腾笼换鸟,将土地利用效益低的产业挤出超大规模的城市,提升存量土地的利用效益。二要优化产业控布局。按照区位比较优势,从世界经济的发展维度与国家整体的利益角度出发,不同地区要立足自身的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市场等各种资源禀赋特点,定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各自担当好国家总体经济格局中角色定位,有效杜绝无视区位条件、不顾环境容量、不考虑社会成本的低效扩张、无序发展。三要把握流量控结构。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鼓励开展“三旧”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增加建设用地流量。支持通过依法收回、优化使用等手段,大力推进低效用地的二次开发。建立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盘活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四要用好增量控时序。建立增量系数函数,实行计划指标分配与节约集约用地挂钩制度,投入产出比高、规模效益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应提高增量指标的系数,反之亦然。运筹土地利用新格局,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建立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切实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产出效率,抑制政府零和博弈,防止企业以地套利、宽大宽算圈地。

二是完善土地价格机制。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基准地价,差别对待、有引有堵有疏、因势利导,抑制超大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促使产业和人口“择地而居”、流向规模经济效益比较高的中小城市,着力解决市场机制发挥不到位的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优势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完善经济约束激励机制。实行差别化政策,完善有利于保护耕地的土地财税制度。探索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分级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挂钩制度,提高保有成本,抑制以地套利,淘汰落后产能的项目。设置阶梯式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占用耕地的征收标准要数倍于占用其他类别土地,提高占地多、经济规模大的地区的征收标准,让用地者付出相应的发展权成本,同时,加大国家统筹比例,专项用于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以抑制企业多占地,鼓励保护沃土良田,提高节约集约用地的水平。

四是完善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目前,农村居民点用地有2亿多亩,仅住宅用地闲置就超过5000万亩,如果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保障农民居住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序流转,促进“二三产业主动下乡”,减少土地征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快村镇经济发展、提高中小城镇的规模效益,保护好沃土良田。

二、征地制度改革

从历史的纵向维度看,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农业文明的国家,千百年来农民“惜土如金”、“视土如命”的思想根深蒂固,土地是他们子子孙孙的生存保障,寄托着他们未来和希望,非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卖地;从当下世界的横向维度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发展奇迹”,给13亿人民带来了历史以来最好的福祉,足以说明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具有时代的适应性和合理性;从党的土地政策演变历程和经验教训看,只有尊重农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中国的国情,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才能谋划出正确的土地制度。

(一)多种改革观点的分析

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征地制度改革,提出了多种改革观点,各个观点也都有各自的理由和依据,但是否是根治征地问题的“良方”,仍有待深入分析。如:实行土地私有制,自由买卖是否可以解决征地和发展的问题?是否大幅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就能解决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是否可以无条件地马上推行公益性项目征地、非公益性项目直接买卖?

土地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创性与无可比拟的活力。制度成本的高低、公平与否,事关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我们不能为解决一个征地问题,制造更多的社会问题,而应该把土地制度所涉及的全部社会问题关联起来,建立一套符合国情、民情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土地制度,让农民成为城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同时又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观点一:一补了之解决不了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活有保障”的要求。如果只是单纯的“大幅度提高补偿标准”,不但解决不了“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活有保障”和征地难的老问题,还会产生诸多新问题。

首先,从实践看,补偿标准年年提高,却仍未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简单的一补了之,被征地农民一时可能会满意。但可能会有部分农民因理财不善等原因返贫,从而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其次,农民对补偿标准的预期也会越来越高,会使土地征收工作更为艰难。补偿标准大幅不断提高,将要被征地的农民就可能会期待更高的补偿款而抵制征地,使征地将难上加难,“百年断头路”、“百年半拉子工程”将会大量出现,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再次,不断的大幅提高补偿标准,公共财政将不堪重负。若按照全国每年征收830万亩土地测算,征地拆迁补偿的直接性成本支出大概是1.8万亿元,“七通一平”支出大概2.5万亿元,土地取得的总成本不低于4.3万亿元,而每年的土地出让价款收入大概是3万亿元,土地的取得成本已明显高于出让价款,出现“倒挂”。

最后,征地成本必将转嫁给第

二、第三产业。这将提高用地企业的投资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竞争力,甚至有可能导致经济下滑,从而影响中央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战略大局。

观点二:按项目性质征地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在土地用途转变的相关税费制度没有建立完善之前,简单地推行“公益性项目征地、非公益性项目直接买卖”,无法解决农村集体之间的公平问题,同时政府投资公共产品所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将无法回收,也解决不了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一方面,村民组织并非一个统一的经济共同体,将哪个农村集体组织的土地征收用于公益性项目?哪些允许出售?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社会公平问题。我国土地物权体系中尚未有“发展权”这一权利设定,在发展权购买、补偿等配套制度缺失的情况下,难以解决这种征地模式下的土地权益公平问题。另一方面,政府每年需要征收约300万亩土地用于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因为经营性项目用地的直接买卖,其价格传导的作用,被征地农民将要求比照经营性项目地价作为补偿的标准,征地成本势必大幅提高。而经营性项目土地直接进入市场买卖,政府每年投入的2.5万亿元“七通一平”以及其他公共产品的资金将无法收回。

此外,刻意划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也与国情不符。我国的征地和供地是两个法律阶段。政府实行统一征收、统一规划、统一出让,土地的征收基本上没有区分公益和非公益,出让价款都进入了公共财政,并主要用于公共产品和“三农”以及教育等公益性支出,其性质本就是公共利益,与私有制国家直接买卖土地进行商业开发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完善征地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解决征地难问题和落实好“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的中央要求,单靠提高货币补偿标准是不可能达到的。实际上,征地补偿的价格标准也难以科学确定。土地所有权既然时间无限长,其所有者的权益价值在理论上就具有无时间限制、永不磨损、不贬值的特质,很难用数值来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众所周知,“买卖”同时存在才是市场,而我国的征购制度是单向的“只买不卖”,与私有制国家“买卖”同时存在的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此模式下难以形成真正意义的完全市场环境。

只有从土地本身所承载的权益和功能的视角去研究,按照“补够用益物权、留足发展权、配好发展机会、完善组织结构、保障参与权”,才既能有效保护和提高农村集体的土地权益和利益,又能够低成本解决发展用地问题。土地所承载的权益和功能是随着规划用途的确定和基础设施投入而变化的,建设用地的单位面积产出率一般都在农用地的几十倍以上。如果按照用益物权的损失来量化货币补偿标准(从征地日期起到正常经营留用地日期为止的时间段内所损失的种植收入),加上按照承载劳动就业能力和产出能力不减少的原则,将一定比例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留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营,征地后的所有者权益就不会减少。同时,在“留地安置”的基础上,按照不同阶层发展机会均等的原则,给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组织配置具有稳定收入、风险小、管理水平要求不高的项目,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结构,将被征地农民作为二三产业的人力开发利用,让农民从从事农业一产转到经营二三产,“成为城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通过自身的劳动不断获得新的发展,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就不会减少,长远生计才能真正有保障,社会发展的成本也将大大降低。比如征一块90亩的农用地建一个500个房间的酒店,同时将该村集体的10亩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留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出租公寓。这个酒店750位左右的从业人员的房租,按照每人每月400元测算,每年就有360万元,是原农用地产出的18倍以上。

根据我们今年5~6月间的专题调研,全国已有17个省份开展了留地安置和留物业安置,并通过建立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指导和帮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有稳定收入的产业,确保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有保障,制度效果和实践成效十分明显。这些案例都充分证明了留地安置制度的可行性和强大生命力。

笔者在三亚市和陵水县工作期间进行了一线的实践应用,通过赋予被征地村民组织更多的土地发展权,仅用不到相邻市县1/3的补偿标准,农民就很满意,主动拆除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将土地平整好交给政府,政府的征地行政成本几乎为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农民对留予子孙经营的建设用地(约为征地面积的8%)和有稳定收入的项目充满信心,无不全身心地投入第

二、三产业生产。陵水县大墩村村民还将“共产党万岁”这五个鲜红的大字刻在大理石碑上,高高矗立在村口。

三、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问题是土地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症结主要表现为农民享有的土地权能不完整,尤其是没有充分的土地处置权、收益权。这种限定农村集体土地资产属性的产权管理制度,既不符合市场经济和民事权利法理要求,也不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推进城镇化战略精神,影响了整个社会生产资料的配置平衡关系。

一是,影响农业规模化、机械化、规范化生产,难以实现耕地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现实中,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资格界定不明、农村集体没有充分的土地处置权、收益权。可以说,现在仅“耕者有田种”,并非“耕者有其田”。农民在事实上不能稳定长期地占有和使用土地,制约了土地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一方面,直接导致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就会引起农业投入短视行为,土地得不到稳定持续的投入。这一问题不解决,土地尤其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就缺乏内生机制。

二是,集体建设用地权能的不完善,导致农民土地财产权无从实现,造成社会分配不公。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依据土地所有者“身份”,分别设立不同的土地占用、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能,农村集体土地仅在有限的情形下方可进行建设和进入市场。这种对集体建设用地进行严格限定使用范围和用途的做法,限制了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导致他们在社会分配中处于弱势状态。同时,农村集体土地资产属性缺失,没有抵押、融资等功能,农民以及农业经营者就无法以土地使用权获得生产资本。目前,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仅占人均纯收入的3%,远低于城

第五篇:浅谈如何加强基层国土资源党风廉政建设

近年来,国土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目标,围绕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实效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体系,不断提高基层国土系统干部清正廉洁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有力地推动国土工作的党风廉政建设顺利开展,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一、要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形势

随着国家对国土工作进一步深化和调控,国土部门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承担的职能也越来越多。因此国土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做到两袖清风,严于律己,切实开展好党风廉政建设政治保障工作。虽然党风廉政建设在国土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一些问题还需要研究和解决:如个别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期性、新形势认识不足;个别干部在工作中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不高;部分党风廉政建设的机制有待完善;个别干部还有不廉洁的现象发生。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基层国土资源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一是要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性。国土部门承担着土地管理的重要职责,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都担负着一定的土地管理职能。因此要教育国土人员慎用权、用

好权,这既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立足之本,也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

二是要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责任性。国土工作要发展,关键在于人,在于一支高素质、清正廉洁的国土管理干部队伍,“廉则兴邦,贪则亡国”,时刻牢记我们是国土人,勤政、廉洁、务实、高效是我们国土人的标准。

三是要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依法性。在国土系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就是要求大家要遵章守法,树立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执法、依法办事。

二、要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基础性工作,是干部职工拒腐防变的思想保证,国土人员始终要坚持“教育先行、查纠及时、制度保障”的方针,切实改进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切实做到守法行事、勤廉办事、民主议事。在强化意识和教育上,要做的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抓:

(一)抓学习,培育党风廉政建设意识

1、创新学习教育方式。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纲要》。通过学习,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理念教育、 2

权力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进一步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进一步教育干部职工正视权力,正确运用权力,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思想,谈认识,谈体会,把学习方式融入到工作中。

2、创新舆论教育方式。以党风廉政宣传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采取设立专栏、局域网专版和设立举报电话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充分利用观看警示片和反腐典型案例,使干部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警示和教育,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意识,有效地促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3、创新阵地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基层纪检阵地作用,坚持常抓不懈,不断强化教育管理;充分发挥会议阵地作用,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廉政文化进机关阵地作用,时刻提醒基层干部职工做到警钟常鸣,自警自励。通过持之有恒的教育引导,使基层党风廉政的阵地得到明显增强。

4、创新案例教育方式。要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参观一些反腐倡廉展览和警示教育基地,听听犯罪人员的现身说法,做到 “三体验”:第一到贫困家庭体验,好好体验贫困家庭的 3

生产生活,再看看自己的工作环境,竭尽全力地干好本职工作。第二到殡仪馆去体验,那里是人生的最终归宿,无论是荣华富贵,还是贫困潦倒,功名利禄一切都是过眼烟云。第三到监狱去体验,体验自由是多么重要,珍重手中的权力,珍重自己的岗位,对得起组织,对得起家庭,对得起自己。

(二)抓管理,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设 一是要坚持“一把手”亲自领导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实行“一岗双责”,认真履行职责。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之中。同时把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单位和责任领导评先、选优、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二是要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分工,明确工作范围、落实工作内容、量化工作任务、细化工作目标,把每项工作都确定到责任人,明确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党风廉政建设体系。

(三)抓制度,推进“阳光行政”,努力构建党风廉政建设新机制

1、健全部门内部制度。针对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监督有力的制度保障体系,进一步约束权力的运行。

2、建立廉政制度。一是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制度;二是廉政谈话制度;三是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

三、要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保障性

1、加强对工程招投标和比选制度的监督检查。要进一步扩大纪检监察的参与程度,始终把对工程招投标和比选制度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作为重要内容,也可邀请如法院、审计等部门参与监督,并把与工程中标单位签订《廉政合同》作为工程招投标和比选制度的重要条件之一。

2、加强对国有土地用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制度的监督检查。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39号令的相关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供地,坚决杜绝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土地出让谋取私利,切实做好经营性用地、工业用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工作全面落实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投标工作。

3、加强对政府采购制度的监督检查。在国土部门内要设立专门的采购管理机构,落实专人负责,重点从采购范围、方式、程序和预算等方面,加强对采购活动及集中采购的监督检查,提高政府采购计划的约束力和透明度,强化“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定期开展“小金库”清理。

4、加强对征地拆迁工作的管理。严格落实征地拆迁的规定,杜绝新的拖欠补偿费用行为。严格审核拆迁安置资金, 5

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制定征地补偿安置相关政策、措施,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拆迁安置补偿安置工作,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建议

1、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建议通过多种形式在国土资源系统统营造一个浓厚的廉政教育的舆论氛围,从而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能力。

2、党风廉政建设的执行力有待加强。 建议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层党风廉政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有关会议,强化执行力;或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工作,对办事拖拉、相互推诿、敷衍了事的给予通报,确保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人员时刻牢记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3、党风廉政建设的教育工作有待加强。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要充分发挥反腐倡廉教育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可采取如观看党风廉政教育片、到监狱体验等方式。

二0一三年七月 日

上一篇: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下一篇:天津高考物理试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