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如何教育子女

2022-08-21

第一篇:农民工如何教育子女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报告

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并且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其权益保护不容忽视。我们对长沙市马王堆等中学部分农民工子女及其家长展开了问卷调查,学生年龄段为13—16岁。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权利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发出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70.41%的孩子是在家长先行安顿好后再到城市的,

56.12%的孩子是与父母一起住,并有稳定住房。这其中可以看到近几年在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的上已有所改善。但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同时显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占58.33%,经常更换地点租房的占37.5%。有4.17%的家长表示其子女曾有过停学或休学的情况。在农民工子女择校时,16.67%的家长表示“做了多方面努力学校才接受”,4.17%农民工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且情况很严重。并且在有的学校甚至存在“择优录取”的现象,这也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面临的一个障碍。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闭塞的偏僻农村,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进城务工具有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与父母一起无稳定住房的比例也占到了40.82%。这些都揭示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中存在的种种十分艰难的问题。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超出了许多城市公办学校的承受能力,民办学校仍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一个主要渠道。而因为涌入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迅速增多,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很多公办学校难以敞开接受全部前来报名的农民工子女。民办学校的教育条件又令人堪忧。此外,在入学问题上,费用是首当其冲的。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显示,24名家长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25%的家长认为学杂费用收费较高,4.17%的人提出有学校收取借读费或赞助费且费用偏高。按照现行标准,农民工子女不管上什么学校,都是要交费的。在公办学校借读,要交借读费。至于私立学校,收费标准不一,也不透明,很难统计。在费用问题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面临三大难问题:就读私立学校费用太高,一般家庭根本无法负担;就读公办学校却因为户口的问题,使得孩子根本不能和同龄人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第三是一些为农民工子女专门办的学校却因为工商部门对于学校的定性和自身办学经费的问题而常常出现运转困难,这一类学校的本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而在是否愿意将孩子送入政府开设专门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或者学校建立专门的班级问题上,37.5%的家长愿意,41.67%家长表现为无所谓的态度,20.83%的家长明确表示不愿意。而

33.67%的孩子表示愿意入读此类学校或班级,52.04%表示无所谓,有14.29%明确表示不愿意。

尽管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度都充分考虑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尽管许多城市的主管部门都在承诺着手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但实际上都收效甚微。农民工子女教育困难的原因究竟在深层次的体制矛盾上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的看法是:

首先,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的时候,基本上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如果增加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既要增加财政投入的支出,还要拉低已经被人为高

估的教育水准,影响到部门的政绩和形象。因此,当地主管部门只得采取排斥和关闭的办法,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其次,出于对农民工进城数量增加的担忧。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步习惯于单身农民工在城里就业。因为他们只提供廉价劳动,来去自由,由于没有子女和家庭的负担。可是一旦要把解决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作为城市政府必须要解决的日常工作,直接导致的现象就是,农民工家庭的整体进入。那么城市政府要解决的就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还要涉及到他们的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甚至对于城镇公共设施供给的压力。

第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问题。尽管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在对农民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公平现象,而且也需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和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逐步加以解决。但现实中,农民工子女离开了农村后,由于交纳的教育统筹费用没有根据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而农民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等于在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体制中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实际上的受害者就是这些在城市打工就业的农民的下一代。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说,农民工子女教育属于九年义务教育,享受义务教育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这完全符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

那么,就上述体制矛盾上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各级政府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认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是否能够从心理上把他们与城里人公平对待,并逐步从体制环节上来解决这些现实的矛盾。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以下建议:

首先,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要正确认识农民工也是城市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在无法享受城里人各项公共福利的状况下,以极低的成本为城市的企业提供了大量利润,并创造了城市的税收,同时还在很多方面承担各种不公平的费用。因此城市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来解决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这是政府对于作为纳税人之一的农民工的正常的服务。政府应着力解决导致教育领域受教育权利事实上不平等的体制性问题,取消二元户籍制度所强加的受教育界限,取消教育赞助费等其他不合理的收费制度,保证流动劳动力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其提供公平的教育环境。注重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内部效益,必须建立严格的教师人力资源配置制度和合理的学校设置制度。

其次,是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是在以一部分农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换取了近些年城市的快速发展。当我们看到农民工的子女大量失学,而在一部分城市却盲目地提出教育已经现代化的口号,把大量投资用于提高城市教育的硬件设施,使城里人的后代和农民的后代文化素质的差距日益扩大。这不仅不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而且会拉大我国的城乡差距,引发长期的社会矛盾。因此,应允许在城市里专门解决农民工子女基本教育的民办学校存在,不能以降低城市教育水准为借口关闭这些学校,使大量农民工子女失学。对农民工子女应放宽就学准入,减少甚至取消部分入学就读程序,畅通人员流通,尤其是加强民工子女教育引进的绿色通道,在民工子女的就学、就业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消除体制障碍,改善地区、城乡关系,进一步放宽农民工子女来杭就读的准入条件,切实做好教育、社会保障等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为民工在城务工减少后顾之忧。

再次,消除偏见,提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福利水平,加强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和建设,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不必担心农民工大量的涌入城市,会带来城市的不安定。因为根据近些年对农民工的调查跟踪,农民工的流动就业行为是完全理性的,并非盲目的。因为农民工也需要就业的稳定,特别是携带子女的农民工家庭。如果没有稳定的收入和就业条件,农民工很难选择带着妻子儿女饱受颠沛流离。他们在家乡还有一块土地作为他们永久的社会保障和满足温饱的收入条件。作为中国农民还有一个十分眷恋家园的传统。从未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上看,农民也应该享有这个国家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正常权利,这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当然这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逐步要解决的城乡分割体制的根本矛盾,要有一个历史过程。

最后,应加快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实行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首先具有“义务”性质,各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来普及和落实这项目标。推进义务教育是关乎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工作,各级政府应真正落实研究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的监督和实施,应是中央政府的事权职责,也就是应由中央政府来解决城乡基本的义务教育经费支出,而不能实行两种国民待遇。因此,应确定中央对于各级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支出,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教育问题。在过渡期间,政府应对在城市内私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予以补贴,提供基本的场地,并严格监督不得乱收费,防止增加农民工的负担。 流入地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的补助政策。这种补助,一方面体现在对学生的补助,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的资助。对农民工子女来说,可以以政府财政资助、补贴等形式加以资助,体现“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精神,避免把农民工子女往民办学校一推了之。而在我们的调查发现,45.83%的学校没有设立关于农民工子女的助学金或补助,这是教育部门应当切实做好的一个重要部分。教育部政策与法制建设司副司长孙霄兵认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民办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受教育,要由流入地政府负责首要责任。政府要把这些子女安排到公办学校当中,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地接受教育。在政策运用上,当地政府要采取措施积极扶持农民工子女学校,使他们的办学条件达到规定标准,而不能采取达不到标准便取消的方式。

农民工学生已经成为城市学校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学生群体,因此,针对他们的心理行为特征,采取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已成为学校、教师、家庭的当务之急,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我们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在以下几方面切实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

首先,学校应给与农民工子女更多的关心与爱护。由于农民工孩子来自农村,使他们与集体中的城市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表现为交往中具有退缩、提心吊胆、没有魄力等特点。有的孩子还是半路转学,就更加缺少和同学们认识熟悉的过程,在活动中容易受到冷落,胆小一些的学生越是受到冷落就越不愿和同学们交流,于是恶性循环形成孤僻的性格,导致了自卑心理的形成,他们想融入到集体之中,却又害怕来自城市同学的冷漠。共同的处境使他们同病相怜,常常在农民工孩子内部自成“ 一帮”,形成一些小团伙。这些小团伙具有极强的小团体性,并和班集体存在一定的距离,成为一个游离的群体。还有一些学生放弃学校环境到社会上寻找温暖,与社会中的无业青少年相结识,这些处于青少年期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社会阅历浅,认知水平低,从而导致相应的问题行为频频出现,也对社会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学校在对待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应该注意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多发现他们身上的其它长处,并给予足够的表扬,帮他们提高在集体中的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且要努力防止形成小团体,注意它们于社会上的交流,避免给社会和正常的学校教育带来隐患。

其次,学校应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对待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孩子的父母千辛万苦来到城市,把子女送到城市读书,渴望的就是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能有一个健康的发展,能像城里孩子一样生活、学习。因此,无论是成绩的差异,还是性格的不合,抑或是心理的缺陷,学校老师都要一视同仁,从内心去关心他们,并努力做好他们的心理转化工作,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爱护,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支持。

第三,学校多开展集体活动,增强与同学间的亲和力,使农民工孩子尽快“本土化”。由于农民工学生的自卑心理,不能很快的融入到集体中去。那么学校就应该组织班级学生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并有意地安排这部分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并让他们承担相应的管理工作。老师还要积极地协助他们,为他们出谋划策,让他们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自己,为他们树立信心。并有意安排他们与其他学生一道共进退,增强与同学间的友谊和凝聚力,也能使他们尽快与班级融为一体,适应当地的学习和生活。

第四,注重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如果开设有专门的心理课程或配备有专门的心理教师或组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就可以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状况,把握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这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帮助。

第五,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与农民工孩子父母的联系,是促进农民工子女尽快融入学校的一个关键。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因此,多组织农民工家长学习孩子的心理,了解教育,更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心理上的种种问题。

综合我们从问卷调查中发现的一些现象与提出的一些浅陋的观点看,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城市人不应歧视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我们要认识到农民工子女面对的不单单是读书的问题,更有如何融入城市的问题。农民工的后代,将不再是“农民工第二代”,而是城市新公民。他们可以成为农村走出来的最有希望的一代。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突显在我们面前,更让我们深思现在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十分严峻的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转型期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成本,这个成本需要政府、全社会和农民共同来承担。政府要把农民工问题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合二为一,切实解决好农民工这个特殊的城市群体的问题。而教育部门应该和社会共同协起手来,办好教育,办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学校应把农民工孩子的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尤其是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尽快且和谐融入城市。这样不仅仅对于农民工及其子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篇: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在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我国城市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愈发引发社会关注。但是,由于异地就学政策的演变和家庭背景的差异,农民工子女就学状况不尽相同,且还会因时而变。本文主要探讨了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一些对策。

在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夫妻移民或者家庭移民这种移民模式正在逐年增加。根据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农民工人数大约3500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约700万人。在农民工移民城市的浪潮中,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相伴出现。据六普数据推算,0-17周岁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相比2005年增加1048万,增幅为41.37%,其中随迁子女达2877万,占80.35%。随着“两为主”教育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公办学校取代民工子弟学校成为其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

截至2013年底,全国义务教育教学阶段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达1277万人,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9.3%,其中,进入公办学校就学的学生比例达80.4%,比2012年略有提升。由于规模庞大、增速较快和分布集中等特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热点,也是历年两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尽管政府针对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得大量农民工子女能够较好的接受义务教育,然而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由于教育资源配置增长的速度远不能满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需求,教育资源仍然十分紧缺,当前农民工子女上学很大比例还是要花钱托关系,并且价格不菲。此外,二胎政策的放行,农民工非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将更高,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

(二)教育环境不够公平

由于缺乏各级政府的经济支持,大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投入少,待遇低,软硬件实力跟不上,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因此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偏低,严重影响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此外,农民工子女往往以插班的形式就读,但他们受到的待遇与当地学生相比,仍有差别,譬如对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视他们为“外来户”,个别教师排斥,对他们不关心,不辅导,不疏通,甚至有意疏远[3-4]。此外,农民工子女一般家庭经济较差,接触环境不多,穿着不入时等容易受到城镇同学的嘲笑,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学前和后续教育困难重重 学龄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范畴,农民工难以承担城镇幼儿园高额费用,因此很多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抚养,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另一方面,鉴于现行的户籍升学制度,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完成义务教育后,也难以在流入地参加后续的髙中、大学考试,绝大部分农民工子女难以享受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此外,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的后续教育也亟待解决。城市高中、职校的学费也不菲,农民工的收入也难以支撑他们的后续教育学习,很多人往往初中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没有一技之长,难以适应工作上的要求。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因剖析

长期以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直凸显,每年的两会报道也会提及,其形成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如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城镇人口的排他心理等等。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未落实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在部分城镇尚未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部分流入地政府并没有考虑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他们视为外来者,没有承担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更有甚者有的城市担心增加当地人口密度,造成当地交通堵塞,并挤占当地紧缺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只想利用农民工建设城市,却不愿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宽松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排外观念的不转变,以及各级政策的难以有效落实,阻碍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

(二)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当前国家虽然出台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的差距不断拉大,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经济的落后又导致农村教育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教育水平滞后,教育体制改革明显落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更加凸显,“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长期以来,尽管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法规,但是部分当地政府从眼前利益出发,一味认为农民工子女教育与本地区的发展无关,相反会挤占紧缺的教育资源总量有限,因此部分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不愿加大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将其视作负担。此外,城市部分学校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也加大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难度。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策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涉及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的协同努力与合作。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5-6]。如果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阻碍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本文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剖析,从以下几点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一)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差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要彻底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国家要对农村及落后地区加强资金投入,通过选派、定向培养或培训的方式,提升农村师资队伍水平,改善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壁垒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落实和解决,也是不能有效衔接后续教育的根源。因此,国家有必要改革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建立与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统一身份的一元户籍管理制度,并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取消入升学过程中各种身份的限制。

(三)加大政府投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 国家要加大财政支持,每年可以从财政留下一部分,专门用于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条件,流入地政府,每年也应预留一部分资金来支持农民工子女教育。另外,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通过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企业赞助、社会捐助等方式,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有了可靠的经费来源。

(四)整合优化教育资源,解决义务教育后续教育问题 为了提升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避免教育设施闲置和师资出现过剩,必须加大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针对农村地区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一般的情况,地方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加强城乡学校间的交流与学习。此外,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壁垒,制定政策,为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后续教育问题服务。

(五)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子女教育

家长要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重视子女教育。子女教育的责任主要在于政府、学校和家庭三方,而家庭起主导作用。因此,家长应改掉不讲卫生、赌博、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同时,家长要经常与子女沟通交流,并定期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活动,为子女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三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问卷

说明:本问卷是为了了解现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问卷,不影响个人声誉,希望您能帮助我们完成以下问卷。对于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表示衷心感谢。本次调查所得的数据仅用于参考,请您将最符合您与您的孩子的实际情况的答案选(写)在标题前的括号内,无特殊说明的均为单选题。问卷将不记名,并且对于您孩子的相关情况,我们将严格保密。

()

1、您有几个孩子来本地学校上学?

A、没有B、部分C、全部

()

2、您是否遇到过当地公立学校不让您的孩子去他们学校上学的情况?

A、有B、没有

()

3、您的孩子现在在哪上学?

A、公立学校B、民工子弟学校C、私立学校()

4、您让孩子来现在的学校上学是出于什么考虑?

A、教育质量比老家的好。

B、让孩子留在身边,便于照顾。

C、二者都有。

()

4、与家乡学校相比,这里的收费情况是?

A、偏高B、可以接受C、比较低

()

5、您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与本地学生相比怎样?

A、优秀B、较差C、一般

()

6、在这里,您的孩子有没有受到过本地同学的歧视?

A、有B、没有

()

7、在这里,您的孩子有没有受到过老师的歧视?

A、有B、没有

()

8、您的孩子所在的学校,老师是否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A、有B、没有

()

9、您的孩子是否经常因为要帮您干活而耽误学习?()

A、是的B、没有

()

10、您的孩子是否经常因为您的工作而中途转学?

A、不是的B、一次C、两次以上

()

11、您的孩子是否经常因为自己是打工者的子女而产生自卑心理?

A、是B、 否

()

12、您为孩子选就读学校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A、办学质量高B、 收费低C、离家近

()

13、您对您孩子现在就读的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是否满意?

A 、满意B 、不满意

()

14、您希望自己的子女受教育程度是什么?

A 、 能做生意就可以B、大学或以上毕业

()

15、您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吗?

A、能B、否

()

16、您是否有能力辅导孩子的课业学习?

A、父母一方有能力B、父母双方都有能力

C、均无能为力

()

17、您是否有足够的家庭教育理论支持,能采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教育您的孩子?

A、 觉得没问题B、觉得还行C、觉得匮乏,需要提高 ()

18、在教育方面,您最大的烦恼是?

A、 没时间教育子女。

B、 不知道教育方法。

C、 夫妻意见不合。

D、老人溺爱孩子。

()

19、您是否希望有一些学习成绩好、道德品质优秀的大学生利用假期义务为您的孩子补课?

A、希望B、不希望C、无所谓

20、您是如何看待子女的教育问题的?是认为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是很差,自己就会尽力满足孩子上学的需求,让孩子接受很好的教育;还是这样认为,读书没用,还不如趁早帮我干活、赚钱。

21、您对现在自己的孩子所在的学校有什么看法?(学费、师资、教学设备、双休日是否应该补课)

第四篇:农民工子女入学教育情况汇报

一、我校目前农民工子女入学情况

我校是2005年郑州市政府督办的20多所学校之一,主要解决学校周边以及附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解决就学难问题,几年来,我校入学学生主要以附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基本占到总学生的70%左右;目前,我校学生共1569人,其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生957人, 占61.6%。

二、我校保障农民工子女入学教育工作情况

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做好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的精神,按照郑州市教育局、中原区教体局有关文件精神,竭力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从建校到现在我们积极接受来郑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报名,及时服务,及时解决,确保农民工子女100%的入学率。

二、克服一切困难,确保农民工子女正常入学。

经济上的困难,建校时郑州市计划学校的各项设施和人员均为规模24各班,但近几年由于城市扩建、社会发展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工子女急剧猛增,学校班额人数在增加,从40人到现在近60人,班级数目在增加,从12—16--20—24—28,教师严重缺员,教师常年满工作量、超工作量情况严重,教室不够用,桌子、凳子都严重缺少,近几年为了确保孩子们能入学上学,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在学校的努力下,我们常年外聘十几位教师,把原来的仓库腾出来做教室,班级合并---等等,采用一切可能想出的办法,保证了每一位农民工子女的正常学习条件。

三、坚持平等一致义务教育。

凡来郑务工人员子女到我校就读,其所负担的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一律不收取任何借读费、杂费。并对农民工子女从安排教师、班级、座位等方面给予以协调照顾,同时在评优评先(班级评选各星级学生、学校、班级评选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参加集体活动等方面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做到随到随读,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教材不够,学校多方联系,想尽办法为他们购买教材。创造条件,服务农民工子女。

四、坚持政策公平,确保农民工子女升学权利。

凡来郑务工人员子女在我校接受完义务教育的,由学校发给相应的毕业证书。同时,积极服务我校有特长的学生组织成学习小组进行辅导、培训,今年我校组织了体育、音乐、美术、舞蹈等小组,使他们能在艺术生等特长生方面在升学,就业等奠定基础,为他们考上理想的高中做了很好的平台。

五、坚持教育帮扶,确保农民工子女教育质量。

1、在学生学习、生活、课外活动等方面加强管理,比如在本学期我校实施课改,在建立学习小组时,在小组的人员组成时,我们兼顾本地学生、外地来郑创业、务工人员子女之间构成,以及学生家庭情况,个人性格,学习习惯等等。

2、建立教师学生结对联系,安排骨干教师对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农民工子弟进行课外谈心、学业辅导。

3、我校针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后存在的一些特殊问题(如进城务工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的临时租房居住,没有固定场所,有的居住地离学校较远,学生上学不便,学校与家庭联系不便,学生脱离父母监护等),通过建立党员教师一帮一,每一名党员帮助一名民工子弟,并建立家访制度,深入到农民工家庭,及时与家长联系,比如今年春节前期,我校组织部分班主任、教师到学生家中进行慰、问家访,交流学生学习和生活表现,帮助学生家庭解决实际困难,这样家校形成合力,促其成才。

4、对学习进度不一致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转学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漏。对不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刚转入同学,老师们能及时与家长配合,做细做通思想工作,让孩子们尽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六、积极营造育人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1、学校强调校内师生交往全面推广普通话,把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拉近了距离。

2、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配备有经验的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解决在学校、家庭困难,做到烦恼时有人诉,困惑时有人沟通,遇到“麻烦”时有人援助。

3、利用班会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农民工子女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从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利用周一升旗仪式时间开展自我教育活动,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教育农民工子女,用自强不息的事例激励他们,让他们在学习榜样中学会自我教育,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并促使他们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七、争取家庭配合,形成关爱合力。

1、召开家长座谈会。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等育人阵地,通过举行家长培训班,召开家长座谈会、汇报会等途径,加强对学生做人、学习方法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学校与亲子类等教育机构联系,向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介绍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讲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推广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努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如组织信息工程学院学员为农民工子女捐赠服装和学习用品活动等。

八、加强养成教育,提升流动人口子女的素养。

积极开展主题班队会,邀请农民工子女共同参与,比如班主任在学期总结会上,让学生组织,参与表演、朗诵、舞蹈、唱歌等活动,以及学习经验介绍等,让他们在表演、观看中,与父母之间架起一座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爱心”的桥梁,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建立扶持贫困农民工子女的救助机制。农民工子女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最大的关爱不是同情,而是尊重,应该被平等公正地看待并尊重,而不是被当成所谓的弱势群体去怜悯,建议政府特别是有关部门应加强以正确的引导,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等。

2、出台相应的管理机制。一是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大。农民工本身特点决定其具有不稳定性,许多农民工随着就业和居所的变化,为就近入学,其子女上学的学校也在改变,这部分学生数量较大,频繁,转学手续不规范,随意性大,给学校管理增加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二是父母文化程度有限又忙于生计。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农民工子女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单靠学校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学校、家庭、社会、政府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共同为他们出谋献策,共同努力。

第五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

我也是一位农民工子女,此次调查主要想了解其他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度和他们的受教育状况,然后再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一、调查情况分析

在对农民工发出的100份调查问卷中70%孩子在家长先行安顿好后再到城市56%孩子与父母一起住并有稳定住房。调查中显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占58%经常更换地点租房占37%;有4%家长表示其子女曾有过停学或休学情况,在农民工子女择校时16%家长表示“做了多努力学校才允许入学”,4%农民工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且情况很严重并且在有学校甚至“择优录取”。在调查中与父母一起无稳定住房比例也占到了40.82% 。涌入学校农民工子女迅速增多教育资源公办学校难以敞开,民办学校教育条件又令人堪忧此外在入学问题上费用首当其冲。在家长问卷调查中显示24名家长表示最大愿望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待遇”25%家长认为学杂费用收费较高,有4%学校收取借读费或赞助费且费用偏高。现行标准农民工子女不管上学校都要交费在公办学校借读要交借读费至于私立学校收费标准不一也不透明很难统计在费用问题上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三大难问题:就读私立学校费用太高家庭无法负担;就读公办学校却户口问题使得孩子和同龄人享受同等受教育权利;为农民工子女办学校却工商学校定性和自身办学经费问题而常常运转类学校本教育质量也难以而在否愿意将孩子送入开设农民工子女学校或者学校班级问题上38%家长愿意41%家长为无所谓20%家长表示不愿意。另外44%父母偶尔辅导们学习而5%家长从不对孩子学习辅导。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教师和网上得来了解,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众多的问题 :

1、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规模进一步扩大,夫妻双方均外出务工的人数开始增多举家外出的农户显著增加,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流动人口的增加和教育投入的增长不平衡导致接受教育难,其次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

1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教育公平发生偏差,个别学校和教师歧视民工子女学生,无情地剥夺了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教育权利。如民工子女学生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等。四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难解决。有的地方甚至百般阻扰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兴办,或武断地加以取消。五是农民工收入较低。这一系列原因都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问题

2、教学内容相异

一般来说, 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入我校。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尤其是英语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 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

3、安全无法保障

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4、心理问题突出

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5、家长思想观念落后

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意见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一)入学教育问题

1、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首先,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其次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子女正逐步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克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农民工子女比较懂事,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总之,农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们的父母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

2、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转。这样,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就没有了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合理整合资源,竭力增加投入,尽量降低成本,全面提供援助,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

的教育环境。

3、各地政府要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到本区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让公立学校成为吸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主渠道。同时扶持一些条件相对好的自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发展成为规范化学校,进而按公立学校进行管理,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改善学校的软硬件质量,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要高度重视,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二)心理问题

1、营造尊重农民工子女的良好校园氛围

学校应该首先端正态度,从教师做起,公平对待每一个农民工子女,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合理引导,让他们重拾自信,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工子女,应给与农民工子女更多与爱护,学校应有足够耐心和爱心来对待农民工子,同时学校多集体活动与同学间亲和力使农民工孩子尽快“本土化”农民工学生自卑心理很快融入到集体中去那么学校就应该组织班级学生多集体活动并有意地安排这学生到活动中并让们承担管理工作老师还要地协助们为们出谋划策让们能在活动中为们信心并有意安排们与其学生一道共进退与同学间友谊和也能使们尽快与班级融为一体当地学习和生活

2、家长积极配合

学校与家长形成合力为了子女能有个健康的心理,农民工要经常与子女沟通,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孩子的思想动态是什么,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问,不能只在考试时强求孩子取得好成绩,应该加强平日的教育和监督。 要经常与学校沟通,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情况

3、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民工子女

学校、老师、城市子女以及城市子女家长都应该消除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和歧视,应该对他们给予尊重。社会机构也应该为农民工子女创设条件,如开展歌舞、书法、手工等兴趣活动,提供为农民工子女交流、放松、减轻心理压力的平台,帮助他们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可成立心理辅导机构,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农民工子女解决心理问题。

(三)增设相关课程,增强流动儿童防范意识

针对流动儿童存在的安全隐患,学校应增设安全教育课程,教会学生注意在家、外出的安全、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以及常见伤病的自救方法,确保流动儿童的人身安全。

上一篇:努力学习国旗下讲话下一篇:农民工维权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