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体育要有原则

2022-09-11

快乐体育思想最早起源于日本, 它是指从终身体育与个性和谐发展需要出发, 把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内容教给他们, 让他们体验从事、理解、掌握、创造运动的乐趣, 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主动性的体育教学思想体系。它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有吸引力的事情。快乐体育是一种体育教学思想, 20世纪80年代快乐体育由日本传入我国。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快乐体育逐渐对我国广大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产生影响。

体育无“乐”即为无“趣”, 而无“趣”的体育是缺乏长久生命力的。快乐体育以“乐”为核心, 寓“乐”于健身、促技和健心的教学活动中, 可以较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和要求, 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提高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是现代学校体育实施“健康第一”素质教育工程的理想模式之一。为了更好地发挥快乐体育的整体功能和育人优势, 我们很有必要对快乐体育中的某些实质性问题进行辩析和认识。所以本人的观点是支持快乐体育的。

一、快乐体育的原则

快乐体育不是一味的带着学生做游戏、变着方法让学生高兴, “乐”与“学”首先是“学”其次才是“乐”。“乐”只是一种手段而“学”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都知道每一种教育方法、教学思想和每一种教学模式的诞生, 都必须有一些实施原则与之相适应。快乐体育实施原则包括:

教育性原则, 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快乐体育以“乐”为支撑点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更加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它包括目的、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1、趣味性原则, 即“授之以趣”, 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形

成良好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舒适的、快乐的环境中进行体育学习, 从而使学生快乐地学会动作及技术。

2、情境性原则, 即把体育教学活动置于一定的情境中, 使学生贴近生活, 使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愉快。

3、激励性原则, 教学中一方面要“激情”、“激趣”、“激志”,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另一方面要“激疑”、“激思”、“激智”, 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 从而达成在快乐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求快乐的目标。

二、快乐体育的科学基础

快乐体育理论与实践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它的产生与发明是以其他的学科的研究或成果作为科学基础的。

1、快乐体育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注意关于人的学说是快乐体育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极为重视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主题地位, 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 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另外他还十分强调个人的发展, 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些思想是快乐体育论的基础。快乐体育的本质就是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重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以达到提高体力、培养体育能力、发展个性、培养良好的品德的目的。

2、快乐体育的心理学基础。

理学研究认为, 人的心理系统是由认识和情感两大系统构成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只有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各种运动所具有的快乐感和喜悦感, 体验到经过艰苦努力而取得成功和进步的积极情感, 进而激发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动机, 才能真正提高体育学习的效果。就拿打篮球来说, 喜欢篮球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就会不自觉地关心篮球信息, 有空时就会打篮球过过瘾, 经过多次练习, 篮球水平就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反之, 如果一个人不喜欢篮球, 他就不可能在课余时间去从事篮球运动。

3、快乐体育的生理学基础。

现代胜利学研究证明, 人们的不同情绪体验会伴随人的机体内部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当外界刺激使得原有的动力得到维持、扩大、发展时, 人就容易产生积极的体验。只有使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各种运动所具有的独特的快乐感和喜悦感, 体验到经过艰苦努力而取得的成功和进步的积极情感, 进而激发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动机, 才能真正提高体育学习的效果。比如在接力赛中品尝过胜利的学生, 当又有接力赛时,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从事这一体育活动。

4、快乐体育的游戏理论基础。

“人类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做自己喜欢的事。”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动力来自对体育运动的需要, 来自对体育中乐趣的追求。快乐体育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运动过程能否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赫依笛与卡尔路易斯游戏理论指出, 游戏是人类追求乐趣的一种活动。由于游戏是与非日常、非现实的意识相联系的活动, 而且游戏的结果是实现不知道的、不确定的, 所以游戏具有很大的魅力。在教学中, 学生之间进行拔河比赛, 即可以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使学生乐于去从事, 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 游戏论的这些基本思想奠定了快乐体育的基础。

上一篇:浅议变压器运行与维护下一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办刊宗旨及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