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展论文

2022-05-12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中国科技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中央关于推进我国新型数字基建相关精神,推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领域高质量发展,助力数字基建科学发展驱动壮大经济新动能。4月26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在中目工程院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六大技术挑战(2020)”(以下简称“挑战”)。

第一篇:中国科技发展论文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1》详解中国农业发展现状

5月25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和IFPRI东亚东南亚中亚办公室联合承办的2021中国和全球农业政策论坛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1》和《2021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发布会顺利召开。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详细解读了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当前中国的农业生产,已可满足居民能量摄入需求,不过当前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已出现过剩的现象,同时结构性不平衡问题突出。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城乡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趋同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后院”,农业“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明显,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报告》指出,在未来的“十四五”时期,中国粮食安全仍有保障,重要农产品供应能力也仍在增强,到2025年,粮食产量将增至6.92亿吨(1.38万亿斤),依然有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底线不破。

其中,口粮、谷物和粮食自给率分别为99.3%、93.4%、80.8%,猪肉自给率将回升至94.9%,大豆进口量继续保持高位,玉米进口增长迅速,食糖、棉花进口压力加大,牛肉和奶制品进口依赖程度提高。

同时,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趋同,稻谷、小麦和玉米的直接消费需求继续下降,水果、蔬菜、猪肉和水产品消费总量增幅显著,人均消费量增加是主因,其次为城镇化率提高。

针对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报告》显示,2004年-2018年,三大主粮全要素生产率(TFP)总体保持增长趋势。其中,稻谷和玉米TFP增幅高于农业平均,小麦TFP增幅低于农业平均。

除玉米外,稻谷和小麦技术进步速度快于农业平均水平,技术进步对小麦、粳稻、早籼稻、中籼稻和晚籼稻TFP提升的贡献率分别为76.13%、66.92%、49.14%、14.47%和64.52%。

不过,《报告》也指出,技术效率正在下降,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面临严峻挑战。技术效率的下降意味着新技术没有得到农户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原因包括科技供给与需求脱节、技术推广体系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新技术未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等。

膳食不平衡、浪费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要求,“到2020年,全国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200千卡-2300千卡”。

在今天,这一目标已经实现。《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居民人均食物供给总能量为3952千卡/天,其中国内生产来源为2952千卡/天,占比74.7%。而中国居民人均能量摄入为2248千卡/天,仅占能量总供给的56.9%。

更具体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人均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分别为2248千卡/天、85克/天和79克/天,供能比分别为50.6%、14.7%和34.7%,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相关标准相比,当前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已出现过剩的现象,同时结构性不平衡问题突出。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表示,“中国居民的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都已经超出推荐量。所以‘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优化居民膳食营养结构,强化消费需求预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宣传营养健康知识,实现农业-食物系统可持续健康转型。”

另一方面,食物损耗和浪费严重,超过12%的食物能量和蛋白质被损耗。梅旭荣表示,“‘十四五’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反食品浪费法》,强化食品技术研发,减少食物浪费与损耗;进一步优化居民膳食营养结构,强化以居民营养健康为导向的消费需求预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水产品等优质蛋白质供给。”

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仍不强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数据显示,我国自主选育的粮食种子品种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猪牛羊等畜禽和部分特色水产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畜禽、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到了75%和85%。

《报告》统计了数十年来的种业变迁数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三大主粮经历了5-6次品种更新,至今,水稻、小麦、玉米的品种增产贡献率分别为45.9%、30%和47.3%。近年来,品种增产贡献率平均水平出现下降。《报告》建议,未来仍应加大新品种选育力度,积极创制重大农作物品种,促使粮食生产方式向科技驱动型转变。

同时,我国种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普遍不高。《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种子出口份额前四位分别是荷兰、法国、美国和德国,合计占全球种子贸易额的51.6%。中国种业仍在发展机遇期,国际贸易竞争力整体较弱,但也在逐步改善,2019年,中国种业国际市场份额为1.35%,这一数字在2015年还是0.02%。

具体品种看,谷物种子市场占有率提升较快,油料作物种子、牧草种子整体不具备竞争优势,草本花卉竞争力相对弱势。

农业风险仍在,粮食还有危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是农业风险多发频发的国家,尤其当前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仍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报告》指出了“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气候变化影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国际贸易中的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食物系统持续的冲击”、“草地贪夜蛾危害”、“动物疫病防控压力”、“潜在的政策不确定性”等。

如气象问题,“十四五”期间,气候变化总体弊大于利,降水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将更加不均匀,高温热害也将产生较大影响。下一个十年,灾情加重的风险可能更大。

疫情影响也仍在持续,《报告》指出,2020年,不少国家启动国家库存计划。在未来,疫情的持续流行,可能带来进口源不稳定的加剧,国际市场价格可能出现大幅上调,也会显著提高我国农产品进口的成本。

此外,草地贪夜蛾、动物疫病等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仍不可轻视。《报告》提出,未来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在增加,风险和挑战也在加大,清醒认识、准确判断“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农村面临的重大风险,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猪恢复超出预期,已有养殖户亏损

《报告》还预测了近期生猪产业形势,认为当前生猪产能恢复超出预期,但同时也应警惕“猪贱伤农”。

综合信息显示,全国非洲猪瘟防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四季度以来,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大规模生猪养殖企业产能扩张迅速,出栏量大幅增长。2020年1-11月份,全国以生猪为主的牲畜饲养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110.7%,2021年一季度末生猪存栏已恢复到2017年末的94.2%,能繁母猪存栏恢复到2017年末的96.6%。

《报告》援引国家统计局数据并指出,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与正常年份差距只有3.4个百分点,但产能增长率大概率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在恢复正常年份水准之后,短期内将很难停下增长的步伐,很可能使得生猪产能恢复过度,导致市场供过于求。

调查显示,部分购买仔猪育肥的养殖场已经出现了亏损。据粗略估算,2020年,仔猪均价为每公斤1600元左右,购买仔猪的养殖户其生猪出栏平均成本为每公斤24.6元。但到2021年4月上旬,生猪价格已跌到每公斤21.1元。

为此,《报告》建议,应准确研判形势,加强预警,做好逆周期调控,谨防出现新一轮“猪贱伤农”。

作者:周怀宗

第二篇:中国工程院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六大挑战”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中央关于推进我国新型数字基建相关精神,推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领域高质量发展,助力数字基建科学发展驱动壮大经济新动能。4月26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在中目工程院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六大技术挑战( 2020)”(以下简称“挑战”)。

据了解,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自2014年起持续开展《中回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研究工作,并基于研究成果,每年上半年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最新挑战”,下半年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最新趋势”,旨在为我国科技人员把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为我国制定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该项研究工作由中国工程院、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联合成立的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承担。由余少华、陆军两位院士具体负责,有学部院士、各方面專家共300余人参加,在完成撰写《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综合篇、专题篇和多,卜专题分册的基础上,凝练出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的最新挑战与趋势。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左宁院士表示,当前痘情正深刻改变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信息科技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要走在前刊,助力我国打造数字经济扣信息治理“升级版”,特别要以数字基建为契机,聚焦发布的关键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和挑战,加强协同融合和统筹发展,推动我国信息科技更好发挥经济社会发展中引擎与纽带作用。

“挑战”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16个领域方向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具体如下:

①微电子光电子

摩尔定律不断逼近物理与工艺极限,新结构、新器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封装是该领域补短板、加长板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当前围绕通信用激光的收、发、调制、放大等光子集成和光电集成芯片技术的微小型化、高速率、低成本、低功耗、多功能、光电融合与智能化是该领域补短板、加长板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②光学工程

自然界许多生物具有目前人工系统无法比拟的光学感知能力。围绕“仿生光学如何模拟这些生物的可调谐、宽光谱、宽视野、抗反射和隐身的视觉系统,以及将这些生物及其群体智能感知的机理和功能赋予人工智能系统,提高仿生光学在强背景干扰下的动态感知和处理能力”等是重要挑战。

③感知

遥感技术正向着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和小型化高重复周期观测的方向发展,结合图像信息的智能处理技术推进遥感信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推动着数字化和智能化传感器研发。“具备自主采集、数据处理、传输和安全管理等能力的智能传感器”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④测量计量与仪器

通过实施基于”常数”重新定义的国际单位制,中国计量体系正在经历从多层金字塔架构向扁平化的历史性变革,直接推动国家测量体系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跨越,支撑中国科技、产业、健康和国防的持续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加快研制和生产服务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的计量标准和测量仪器,满足国家迫切急需,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⑤电磁空间

电磁频谱已成为信息时代、智能时代人类社会的主要活动空间和竞争资源之一,用户数量、类型和频次爆炸式增长。电磁空间探测感知、通信传输和管制控制等系统形态和技术体制渐现一体化趋势。实现智能全谱和多元一体的频谱感知、高频宽带高效的频谱利用、动态精细的用频管控以及系统设备的高集成、低成本,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⑥网络与通信

受可用频谱资源限制、关键光电器件指标等制约,移动通信和光纤通信容量提升趋缓。伴随网络流量的爆发式增长和天空海全覆盖的重大需求,技术代际跃升急需突破性的理论和技术。在人网物三元万物互联,以及网络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所带来的网络极大复杂性、巨容量、大连接、广覆盖、高可靠、低能耗、低成本等压力和驱动下,网络架构、服务质量、用户体验、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⑦网络安全

面对各国激烈角逐制网权的变局,“维护网络安全主权需创新主动、自适应的多层联动技术体系,构建以快打快、以智对智的积极防御屏障,突破‘御攻击于外’的网络边防关键技术,形成以我为主的威胁感知和攻击预判能力”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⑧水声工程

针对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开展水下网络化的声学观测,获取海洋水下声学环境规律及水下目标声学信息,以实时化的信息传输和大数据信息处理为手段,实现海洋水下信息自主掌控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⑨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

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及其在高速通信、无人系统、工业互联网、先进能源、先进空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类装备面临严峻的电磁安全问题。突破传统思维和方法束缚,建立电磁环境效应与防护新理论,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器件,提升我国信息电子及其应用的电磁环境适应性和电磁制衡能力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⑩控制

“在智能制造、无人驾驶、深空深海等不确定复杂动态环境下,如何采用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相融合的理论、技术和系统,针对重大装备、自主运动体和流程工业过程等机理不清及难以建立数学模型的被控对象,实现自主智能控制、人机协同优化决策、决策与控制一体化”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⑾认知

脑认知与人工智能加速融合,在无人系统、类脑芯片、智能视觉等领域广泛应用。以脑认知机理为基础创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国际热点。“多尺度动态脑观测,针对记忆、情绪、视觉等认知功能的机理揭示和易泛化、鲁棒、低功耗的人工智能理论与模型的建立”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⑿计算机系统与软件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快速发展,数据爆炸式增长和计算模型日趋复杂,人们对计算力的需求呈高速增长态势。面对后摩尔时代的物理制约,计算系统的体系结构、系统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多个环节面临着高效能、高可靠、低能耗、敏捷设计、智能化及应用多样性等重要挑战。智能计算已经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使能技术。

⒀计算机应用

随着人机融合、区块链、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为代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各行各业融合程度的加深,支持各类工业设备、信息系统、业务流程、企业产品与服务、人员之间的互操作技术也愈加复杂。构建一个更高效、更人性化、更智能的互操作技术体系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⒁工业软件系统

软件运行固有的离散性和工业系统运行固有的连续性之间的适配成为操作系统和中间件等工业基础软件的首要难题,高稳定性三维几何引擎、工程分析仿真求解器、电子设计自动化等工业核心软件,以及大型高可信嵌入式工业软件和新型工业互联网系统软件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⒂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属信息领域的部分)

“如何建立国家、省、市三级重大突发事件(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等)信息化决策平台,集思广益,突破局限性,延伸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如何整合相关部门的数据资源,包括医疗卫生、公安、交通、建设、环保、教育、能源、民政、国企数据等,建设重大突发事件大数据平台;如何建立平战结合能支撑应急科研的计算环境和平台,用于新药、疫苗研发等”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挑战。

⒃新基建

以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正在发挥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支撑疫情期间及后期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随着建设速度的加快和规模不断扩大,新型基础设施在技术协同、大规模组网、应用模式创新、光电芯片和关键软件等核心技术支撑、网络安全、高可靠绿色化低成本、与各行业融合的垂直整合等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第三篇:中国保险科技发展现状及分析

摘要:伴随金融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及生物识别等逐渐应用在保险行业。本文旨在分析新兴技术在保险领域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中国保险科技对于保险行业的影响。

关键词:新兴技术 应用现状 问题 保险行业

一、引言

2020年1月份,在银保监会牵头下,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鼓励加大对保险产品创新的科技支撑,充分运用新兴技术,诸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及生物识别等,从而降低企业的服务成本,加强对业务的管理。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保险科技应运而生,新兴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有助于保险行业的稳健发展,进一步實现中国保险业务向网络化方向的转型。

二、我国保险科技发展现状

新兴技术在保险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及生物识别方面,因此从以上四个方面对我国保险科技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

(一)人工智能在保险领域的应用

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程度来看,该技术已经介入到保险核心业务流程中,从而使得保险部分流程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提升了保险业务流程的效率,提高了核保的精准度。目前,中国人保集团、中国平安集团及中国太保集团等保险集团均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平安集团通过AI甄选模型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由此推动平安集团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在客户服务方面,平安寿险应用AI技术大幅提升承保、保全、理赔等服务时效,升级“智慧客服”。

(二)大数据在保险领域的应用

大数据在互联网保险方面应用广泛,例如,在互联网保险的产品创新、提升风险能力、防止欺诈风险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保险逐渐普遍起来,一些原来不会承保的风险,也有了相应的险种,例如,雾霾险,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但是在最开始出险雾霾的时候,并没有这种保险,而随着大数据的出险,保险公司能够掌握足够的数据,在精算模型的测算下,开发了这个险种。在提升风险能力方面,大数据的应用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例如,2016年1月我国建立了第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即人身险核保理赔风险筛查平台,有助于保险公司对于带病投保、不良从业人员的识别,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也提高了风控能力。欺诈风险是互联网保险中面临的重要风险,而大数据的应用降低了欺诈风险,尤其是可以排除重复保险,避免高额投保所导致的故意造成保险标损失的情形。

中国人寿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户需求,为客户推荐多层次、系列化的保险保障方案;通过营销员大数据社交名片,结合活动主题清晰展示营销员的服务年限、服务记录、累计保障额度、服务品质等,以便客户全方位了解营销员,强化信任与互动。推出全流程无纸化增员、职场线上运作等数字化队伍管理工具应用于百万销售人员。建立线上职场3.8万个、线上团队9.4万个。

(三)区块链在保险领域的应用

目前,区块链技术在保险产品的创新方面应用较广,尤其是物联网技术。例如,由众安在线保险公司推出的“步步保”,是我国利用物联网的保险产品,通过佩戴小米的运动手环,可以检测用户的真实运动量,用户的步数是衡量身体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持续运动,会根据用户历史平均步数越多,推荐不同保额的重疾险,而且用户的运动步数越多,对于同一保额,用户缴纳的保费就越低。

(四)生物识别在保险领域的应用

生物识别在保险的投保及理赔方面应用较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设备可以进行保单的投保,网络化的便利,促使很多客户选择在线投保,为了保证客户投保的真实性,降低欺诈风险,于是拥有了人脸识别技术。在农业保险方面,生物识别技术运用于能繁母猪保险中,降低了农户的道德风险,提升了投保的精准性,降低了运营成本。

三、我国保险科技发展瓶颈

保险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传统保险公司业务的线上化的转型进程,并且降低了一定的风险,但是目前处于保险科技应用的初期阶段,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人工智能程度不够高

人工智能的应用降低了人工成本,例如,智能客服的开发与应用,AI机器人的应用,都提高了保险经营的效率。但是目前,AI 机器人的应用只是停留在产品的销售或者是简单的操作,对于客户的个性化服务仍不能解决。智能客服,虽然可以解决一般客户的问题,但是对于稍微复杂的问题或者对于问题的表述不是很清晰时,智能客服无法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二)部分数据真伪难辨

诚然,大数据对于保险行业来讲是非常有利的,无论是在客户识别,风控等方面,还是在产品创新方面。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数据是真实有效的。新型冠状肺炎的爆发,注定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而大数据的应用便于对疑似病例的确定,也有助于大众对于自己的乘坐车辆,是否有确认病例进行快速判断。但是,对于一些健康类的保险,尤其是通过步数来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的险种。数据的获取是通过可穿戴设备提供的,这很难保证数据的准确,把移动设备佩戴在宠物身上的案例不在少数,从而扰乱数据的真实性。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不够广泛

区块链技术在创新金融产品,构建智能物联网及改善金融基础设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区块链的应用仅仅是起步阶段。虽然,在国外的保险产品中,智能物联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在车险中,还是家庭财产保险中。例如,在车险中,通过应用UBI,保险公司能够针对被保险人的驾驶行为、驾驶习惯等,对于同样一份保险,收取差异化的保费,而我国保险行业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明显不够广泛。

(四)生物识别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生物识别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互联网保险投保环节存在的欺诈行为,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但是在农业保险方面,尤其是应用的生物识别技术的能繁母猪保险及育肥猪保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生物识别虽然保障了农户所投保的猪的准确性,但是对于该险种,当猪死亡时,生物识别技术很难确定农户申请理赔的猪是否是所投保的猪,所以该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保险科技对保险公司的影响

随着我国政府对金融科技的大力支持,在未来中国的保险科技必将会取得较好的发展,也会对保险行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加深公司之间的跨界合作

传统的保险公司要想实现网络化的顺利转型,势必要加强与科技公司、大数据平台之间的合作。传统保险公司在技术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即使让保险企业自身设置相关部门,很难达到科技公司的技术水平,并且对新领域也缺乏了解,而跨界之间的合作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

(二)传统保险集团成为互联网保险的参与者

虽然传统保险公司在开展互联网保险业时,相对于专业的互联网保险公司来讲,存在些许不足。但是随着保险科技应用程度的提升,传统保险公司已经意识到网络化营销的趋势,势必会为了保证市场份额,积极参与到互联网保险中。

(三)创新型保险产品的种类增加

随着保险科技的应用,使得保险公司能够根据获得大量的数据,研发一些场景化的保险产品。例如“加班险”“痘痘险”及“赏月险”等越来越多的场景化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Ramnath Balasubramanian,Ari Libarikian,Doug McElhaney,毕强.保险2030: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写保险业[R].北京,麦肯锡,2018.

[2]中国保险科技发展白皮书[R].北京,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2019.

基金项目:铜陵学院皖江区域经济专项课题“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皖江城市带能繁母猪保险发展研究”(编号:2019tlxywjz41)。

耿西亚系铜陵学院助教,苑维华单位为河北省沧州市献县财政局

作者:耿西亚 苑维华

上一篇:诚信原则法律论文下一篇:学生管理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