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发展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债权型货币错配、净值效应与最优外汇干预程度

摘要:在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本币不是“国际货币”的国家或地区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货币错配问题。由于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低,作为世界最大贸易国和第三大债权国的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货币错配风险。尤为重要的是,近年来经常账户的持续顺差加之资本账户的开放,使中国的货币错配问题正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化,非储备性质的货币错配程度迅速上升。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增大了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使得中国的货币错配风险进一步提升。货币错配风险与汇率波动交织在一起,成为影响中国金融安全与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实施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稳定汇率、控制货币错配风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过度的外汇干预也给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货币错配风险不断积累的背景下,如何选择最优的外汇干预程度是货币当局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研究中国的货币错配问题以及外汇干预程度的选择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测算中国的货币错配程度,并进行特征分析和成因分析。首先,本文采用最新的方法和数据,从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两个方面测度了中国货币错配的程度。其次,本文根据测算结果分析了中国货币错配的总体特征,并从储备性质的货币错配和非储备性质的货币错配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货币错配的结构性特征。最后,本文构建了反映资本流动与外部头寸和外币头寸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将本币国际化程度、外汇干预和资本管制纳入模型中,探讨了货币错配的成因。接着,本文根据上述模型分析了中国货币错配的成因,为预测中国货币错配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依据。(2)分析了货币错配的影响机制,尤其是债权型货币错配的影响机制。首先,本文构建了有货币错配特征的企业净值模型,探讨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净值变动影响企业融资的核心机制——货币错配净值效应。其次,本文将货币错配净值效应纳入了单期小型开放经济模型,分析了货币错配净值效应的影响因素、货币错配净值效应与资产负债表效应和竞争效应之间的关系,以及货币错配净值效应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最后,本文分析了债权型货币错配条件下汇率变动、货币供给变动与物价变动之间的协动关系,阐述了债权型货币错配净值效应对经济的独特影响机制。(3)从控制债权型货币错配净值效应的角度探讨了外汇干预程度的选择与调整路径。首先,本文分析了净值效应与外汇干预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净值效应与外汇干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并将这一影响机制纳入了统一的分析框架。其次,本文基于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M-F-D)框架,构建了有债权型货币错配净值效应、外汇干预和资本管制特征的开放经济模型。根据该模型,本文构建了基于物价和产出的福利损失函数,探讨了净值效应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机制。再次,本文基于上述模型探讨了最优外汇干预程度的选择问题以及外汇干预的调整路径问题。最后,本文利用中国的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了净值效应与外汇干预的时变特征并计算出了最优的外汇干预程度。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中国的债权型货币错配总量大、程度高,且近年来出现了重要的结构性变化:储备资产的重要性逐渐降低,而非储备性质的债权型货币错配程度快速上升。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低、外币资产占比过高是造成中国债权型货币错配总量大、程度高的根本原因。常年的经常账户顺差是中国债权型货币错配的直接原因。外汇干预程度的稳步下降和资本账户的有序开放则是中国债权型货币错配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制度性原因。外汇干预程度的下降,使储备资产在外币资产中的地位下降,进而使储备资产对债权型货币错配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的边际影响下降。近年来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使中国非储备性质的净外币资产规模迅速升高,推高了非储备性质的净外币头寸规模,提高了非储备性质的债权型货币错配程度。(2)随着中国非储备性质债权型货币错配程度的提高,净值效应逐渐成为其影响经济的主要机制。本文将货币错配的净值效应总结为如下的机制: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汇率波动引发企业净值变动,进而造成信贷市场波动,并最终导致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动的机制。本文发现,净值效应是资产负债表效应和竞争效应的核心内容。这一发现更新了现有货币错配影响机制的研究框架,深化了我们对货币错配影响机制的认识。基于最新的研究框架,本文发现货币错配对产出的影响存在门槛特征。在最优的(债务型)货币错配程度下,汇率波动引发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可以完全对冲竞争效应,从而使产出不变。货币错配程度距离最优货币错配程度越远,汇率波动造成的产出波动也就越大。在债权型货币错配条件下,资产负债表效应和竞争效应是累加的,汇率波动对产出的影响更为严重。(3)在债权型货币错配情况下,净值效应会造成下面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汇率升值会通过净值效应减少货币供给,使物价下跌,从而保持本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维持经常账户顺差的局面,而经常账户顺差则会使汇率继续升值。经常账户顺差还会使债权型货币错配风险持续积累(机制A)。二是汇率升值还会通过净值效应降低企业的融资额,迫使企业出售外币资产,增加对本币的需求,从而使汇率继续升值。企业出售外币资产将使债权型货币错配风险得到缓解(机制B)。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的数据,发现机制A已经给中国的宏观经济造成了实质影响,而机制B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还比较小。债权型货币错配净值效应对物价和汇率的影响是非中性的。净值效应越大,国内物价和国外物价越接近,这从理论上证明了机制A成立。净值效应对福利损失函数的影响是非线性且不连续的;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净值效应对福利损失函数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在断点处,福利损失无限大。另外,净值效应对福利损失函数的影响大小取决于该经济体的各项经济参数,货币错配程度相同的经济体有可能遭受不同的福利损失。(4)债权型货币错配严重的非国际货币经济体,倾向于持有较多的储备资产,这说明外汇干预是这些经济体的普遍选择。本文发现,外汇干预对物价和汇率的影响是中性的,只有在发生冲击时,外汇干预才会影响物价和汇率。本文还发现,外汇干预可以对冲净值效应造成的福利损失。在最优的外汇干预程度下,福利损失是最小的。通过分析外汇干预的调整路径,本文发现渐进的调整外汇干预程度有可能使福利损失增大,未必是最优的调整路径。在最优外汇干预程度值大致确定的情况下,可采取激进式调整与渐进式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寻找最优外汇干预程度。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目前中国的外汇干预程度高于最优的外汇干预程度,中国可以逐步降低外汇干预水平至最优点,以实现福利损失最小化。另外,实证结果还显示中国的外汇干预程度在逐步下降,而净值效应在缓慢上升。综合上述结论,本文认为,在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和资本账户有序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的货币错配程度仍会继续增加。而外汇干预程度的下降有可能增大货币错配风险。因此,中国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控制货币错配风险:一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降低外币资产占外部资产的比例,控制货币错配程度的进一步上升;二是防止人民币汇率大起大落,通过适度实施外汇干预、有序开放资本账户、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稳定人民币汇率;三是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稳定资产价格等措施减弱净值效应,稳定货币供给。

关键词:债权型货币错配;净值效应;外汇干预程度;汇率制度;经常账户顺差

学科专业:世界经济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内容、结构与理论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货币错配的概念辨析

2.1.2 货币错配的演变与成因

2.1.3 货币错配的经济后果

2.1.4 货币错配的影响机制

2.1.5 货币错配与外汇干预程度

2.1.6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测算货币错配程度的相关指标

2.2.2 债权型货币错配成因的理论模型

2.2.3 货币错配、净值变动与净值效应

3 中国货币错配的测度、特征与成因分析

3.1 外部头寸分析

3.2 外币头寸分析

3.3 指标分析

3.4 国际比较分析

3.5 成因分析

3.6 本章小结

3.7 本章附录

4 债权型货币错配的净值效应

4.1 汇率波动、净值效应与产出

4.1.1 基准模型与模型拓展

4.1.2 净值效应、资产负债表效应与竞争效应

4.1.3 汇率波动、货币错配与产出变动

4.2 债权型货币错配的净值效应

4.2.1 机制阐释

4.2.2 机制A的实证

4.2.3 机制B的微观证据与宏观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净值效应与最优外汇干预程度

5.1 外汇干预与净值效应

5.2 净值效应、外汇干预与货币供给

5.2.1 货币创造与货币供给

5.2.2 净值效应与货币供给

5.2.3 外汇干预与货币供给

5.3 净值效应与外汇干预的模型分析

5.3.1 模型设定与求解

5.3.2 净值效应与福利损失

5.4 外汇干预对净值效应的影响与最优干预程度选择

5.4.1 外汇干预程度调整对净值效应的影响分析

5.4.2 最优外汇干预程度的选择与调整路径

5.5 净值效应与外汇干预程度的量化分析

5.5.1 数据与估计方法

5.5.2 实证结果

5.6 本章小结

5.7 本章附录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中国债权型货币错配面临的主要问题

6.2 控制债权型货币错配风险的政策建议

6.2.1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6.2.2 完善人民币汇率稳定机制

6.2.3 减弱净值效应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信贷业务存在风险分析论文提纲下一篇:美术课堂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