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理念新模式

2022-08-30

第一篇:新课标新理念新模式

化学教学适应新课标新理念再探

何德云

(彭水县民族中学)

内容提要

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呼唤新课改,新课改、新课标、新理念,是时代的要求,是时代的必然。化学教学要顺应这种必然,必需用全新的观念来武装头脑,它需要我们建立一些普遍的新观念:新教材观,新教师观,新人才观,新学生观,新认识观,新知识观,新过程观,新课堂观,新方法观,新评价观。只有更新了的观念,才会带来更新的行动。只有更新的行动,才会带来全新的教育面貌。

关键词

化学新理念

新教材观

新教师观

新人才观

新学生观

新认识观

新知识观

新过程观

新课堂观

新活动观

新方法观

新评价观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地球村已不是神话,地球上每一时刻发生的事,一瞬间就可传遍全球。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已然来临,要适应这个高速变化的世界,不全方位地改革我们的教育是不行的。新一轮课改就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开始的。新一轮课不仅要改革教育的体制、结构、模式、内容和方法,还要改革陈旧的教育观念,这是最核心的也是最艰难的一步,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需要几代人的不廨的努力。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要交给学生知识,而是要交给能通向未来的钥匙。 在新课改,新课标的施行中,我们广大化学教师的化学教育观念已应该统一到新课改,新课标的要求中来。下面拟从十个方面作一肤浅的探讨。

一.新教材观

我们课改前的化学教学内容是比较陈旧的,由于教材的落后给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学生尽管书本知识学了不少,但毕业后面对高速发展的科技社会,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而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一般每隔5年,就要有一次较大的变动;有的国家两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是我国化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材应按逻辑顺序进行编排,它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层次,因此内容繁杂,只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忽视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只一个目标式的把学生往化学专家的路上引领,而忽视了人才的多样性,其实有许多人只需接受那些最基本的东西,具有科学素养就可以了,为今后的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就行了。传统的教材只利于教师教,不利于学生学。现代教学理论则重视教材内容的基本性,主张学习化学的基本结构。新的教材观应是:

①教材现代化。把20世纪以来化学学科中的新成果吸收到教材中来,使教材反映现代 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②教材理论化。在教材中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比重,提高理论水平。

③教材结构化。在教材中反映出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使学生便于学习,掌握本学科的 基本框架。

④教材的多样化。除必修课外,还应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 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⑤教材的趣味化。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增加化学史和化学小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 兴趣。体现趣味化学。

⑥教材的综合化。教材不但要设计本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内容,还必须有同其它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事物内部的规律是相联系的、协调的,只有综合分析才能还事物的本来面目。

⑦教材的活动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其础的科学,它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化学教材的设计,应有利于教师把化学教学尽量做到反朴归真:能充分再现科学发展的历程,使广大学 1 生都参与到发现科学,发现真理的活动中来。这样才更利于培养探索精神,更有利于学生得到各方面的剌激、体验与激励,才有利于兴趣的培养和巩固。例如化学的许多演示实验都可以改由教师预案下的学生自己实验探究来实现。这样做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材内容包括五个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 次、教学思想及方法层次。从教材的结构上,应突破重点,以重点带全面。比如对重点知识, 结合科学发现的过程及化学史,讲清来源和应用范围,使学生掌握学习思路和方法,提高举 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生成思维方法是教学的重要作务之一,应在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新教师观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只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而已。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既是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伯乐,又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既是学生学习进步的良师,更是与学生平等相处的知己。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作为教师,不应只满足于能教好课,而应该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 养。一方面,教师应进修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包括教学论、课程论、化学教育学、 化学学习心理学、教育测量学、智力心理学等。另一方面,教师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这样,教师不是在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象心理学工作 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 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 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不会做的事,很难让学生学会做,教师不具备的品质,也很 难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来。所以,教师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各种技能,化学教师不仅要具备化学知识,还应该有社会知识与实用技术知识,不仅能讲授,还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教师除了应注意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外部行为之外,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个性及心理品质,应该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能力等诸方面提高自己,全面发展,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技师型”的教师。总之,要让学生具有的品质,教师应首先具有,21世纪的教师要走在21世纪学生的前头。

三.新人才观

一般地说,人才分三个层次:那些具有非凡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具有突出智慧,丰富学 识和优良心理品质的高级人才,是人才的第一层次;能够熟练掌握和通晓某一方面的知识和 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专业人才,是人才的第二个层次;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实践经验 的广大公民和普通劳动者,是人才的第三个层次。社会对于这三个层次的人才都是需要的, 缺一不可。比如在厂矿,既要有工程师,也要有技术员和技术工人;在大学和研究所,既要 有教授、研究员,也要有资料员和实验员,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如果 建筑公司只有绘图员没有施工工人,医院只有开药方的医生没有抓药的护士,工作如何开展! 但当今许多人认为,只有高分考上大学才是人才,在高分、大学、人才之间画等号,因而在 中学阶段一切围绕分数转,只抓智育,不抓德育、体育、美育、在智育中,只抓知识,不抓 能力;在知识中,只抓高考要考的知识,不抓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这一切,都是片面人才 观的反映。

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多层次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音乐家、艺术家、体育明星、发明家。我们的学校要把培养多种人才作为我们的任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的大脑分为两个区域,分别控制语言和数学两种智能,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却认为,人具有六种智能,由大脑的六个区域来控制,前两种是众所周知的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后四种则分别为音乐智能、体育智能、空间想象智能和感知自己或他人情感的智能。这六种智能各有自己的信息储存库,这一点可由某些健忘症患者的症状来证明。他们有时丧失了某种记忆力,而另一种智能却异常发达,这同时也证明了这六个区域中的某一区域若缩小,即某种智能衰退。其他区域则相应扩大,占据原属于另一智能的区域。另一智能则有可能发展。这就为我们培养各种人才做了生物学方面的最好注释,也就是

2 说,学生在这六种智能中的任一方面的发展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只以文化课的分数高低来衡量是不是人才,而应努力发现学生的特珠才能,为学生特殊才能的发展提供特殊的条件。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一般都喜欢学生循规蹈矩,而认为那些常问“为什么”的学生是“刺头”,其实,这些“刺头”的创造力都很强。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就因为问了“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而被教师赶出了教室。我们在教学中有时也会发现,学生没按教师的思路做实验,教师大发雷霆;学生对某个问题刨根问底时,教师不耐烦地敷衍学生。所以,德国心理学家海内尔特说:“今天的学校忽视了促进创造力,而且常常跟创造力做对”。海内尔特的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我们不正确的人才观的指导下,在我们的训斥下,有多少创造思维的火花被熄灭,有多少人才被埋没„„,是转变人才观的时候了。

四.新学生观

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只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道授业的徒弟,而是处于复杂关系中具有丰富情感背景的学习者、实践者。

1.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因此,我们传递知识的同时,还要传递文化,赋予学生丰富的文化底蕴。学生既是个体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要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不是做书本的奴隶。

2.学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各种关系中的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人与时空的关系等等,都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脱离这此实际来教学生。

3.学生世界背景中的人。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科技的世界,冲突的世界,关系的世界。我们不能将学生关在课堂里,关在书本中,而应该用开放的方式,多元的方式进行培养。

4.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任由我们乱涂乱画,不是一架被动地接受一切的机器,而是有丰富情感,有思想的生动活泼的人,因此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人格首先要受到足够的尊重,不能受到丝毫的忽视和损害。教学中要和学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感情,进行情感薰淘。

5.学生和老师教学相长的关系,老师在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生活的同时,学生也教会了教师怎样教书,有人呼吁: 向孩子学习!确不为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研究学生的行为,学生的心理,从中反思,调整我们的思想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方法。

四.新认识观

近年来,“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这是由于近半个世纪 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因而,科学、技术、社会这些本属不 同范畴和不同性质的体系,在现代社会中已愈来愈成为紧密关联相互渗透的整体,而化学在 “STS”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现代高科技领域取得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化 学学科发展的结果。因而中学阶段的化学教育应该完成三个任务:①教给学生基础的、系统 的化学知识;②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③使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培养学生美好的 情操。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连一项指标都达不到。因为他们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去思考,而是让学生大量地背诵,靠死记硬背记下公式,会套公式算题即可,而新的教学观 念认为:背诵一些定理定律不是学习,能背诵,记住的东西并不一定能理解,而不理解的东 西是学不会的。 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考虑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把中学生当作“缩小了的成年人”,不注意中学生的思维习惯、认识过程和认识规律,一切教学活动都按教师的思路进行,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具体体现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完美结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提问题找思路,做实验,错误让学生析,是非曲直让学生辨,方法优劣让学生比,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新知识观

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其实,知识不过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目的, 我们还应该注意非知识性素质的培养。

①强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注意培 养能力和技能,不但要培养化学方面的能力,还要通过学习化学养成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态

3 度,如终生学习观点和自学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选择、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②强调渗透和综合,现代科学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即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一方面门 类越分越细,另一方面由于各学科之间的广泛渗透,产生了许多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所以不 但要强化化学知识,还要注意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但要重视书本知识,还要 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使学生的知识“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 础。

③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制作、创造 的机会,把化学变成活生生的实物,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化学。

六.新过程观

化学教学中狭义的过程一般是指化学实验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演变过程或某 一被研究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我们知道,知识与能力是构成现代人才的 两大要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 转化成能力,只有活的知识才具有能力价值,化学过程和终端结论相比,前者属于活的知识, 后者属于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倘若忽视化学过程的分析研究,而强求学生死记硬背结 论,实属本末倒置,在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做好化学实验,分析化学过程中,这样,学生 不但通过研究过程掌握了知识,还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

广义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发展认识能力,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众所周知,在一般的认识过程中,所涉及的是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之间的关系,这可以称为是认识论中的“二体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对象(客体)之外,还有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姑且称之为媒体或学桥)。所以,教学过程是个三体问题。处理好教学过程,也就是处理好教师,学生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由于人们对这三者在总体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矛盾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处理方法,就导致了不同的教学思想,结论及方法。 比如,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注入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这种教法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将知识“嚼烂”喂给学生,而新的教学观点则认为,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可以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定的条件,则靠教师来提供,进行指导和引导,这种方法称为“指导发现法”,也就是说,学生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背景、场所、器材,由教师启发指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思考、问答、讨论、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这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由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被动地位转变为自己发现和获取知识的主动地位。学生自己参与问题的发现、实验分析,结论的整理过程,这种重视过程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强化、提高都是颇有益处的。

七.新课堂观

课堂教学应是生动活泼的充满师生间的心理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发挥到淋漓尽致,则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必然相对圆满。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基本上是教师—— 学生的单向传递,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曾把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学生听;第二种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是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第四种是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所以,我们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该由单一转向多向,即同学 ——教师,同学——同学,同学——社会,应由课堂转向课堂、课外活

以前我们过分地强调保持教师的尊严、保证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使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情绪受到压抑,现代心理学证明,紧张的情绪是妨碍学习,抑制智力的。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和创立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精心设计游戏、实验、情景,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味、有意思,现在流行的诸如“愉快教育法”、“幽默教学

4 法”、“快乐学习”等均属这种类型。 在每节课的45分钟内,目前基本上都是教师用于讲课,而在国外,有些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 ,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不“承包”学生的学习,教师不再以讲为主,而是以导为主,变“讲师”为“导师”,学生不再以听、抄、记为主,而是以练、思为主,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阅读、思考、质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象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那样:“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有气味的东西用嗅觉,有滋味的东西用味觉,能感触到的东西用触觉”,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流进学生的心田,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课堂观。

八.新活动观

传统的活动观是多开设一些活动课,结合历史纪念、时事生活而设计开展一些校园内学生群体性活动,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环保教育等。新活动观认为:教育应当具有开放性,应与开放的世界相适应。活动课不足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不足限于一般的活动,而应广泛的,涉及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网络与信息等领域,围绕着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学生与文化等序列来开展活动,从而使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它的实施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不断地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于活动而不断生成的过程。因此它是开放性的活动观,实践性的活动观,创新性的活动观。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的自然科学,它与其它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完全能够设计出许多适合学生的这种综合性实践活动来。在学习化学的相关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方面的调研活动。诸如水资源的污染调查及其应对策略问题;垃圾问题;空气污染问题;矿产资源调查与开发问题;全球气候变暧问题;沙漠化问题;电池污染问题;能源短缺问题等等。

九.新方法观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生,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把教学搞成了单向传授,把学习搞成了苦差事,枯燥、刻板。老师教得苦,学生憋得慌。要成才,就得十年寒窗,就得头悬梁,锥刺股。难道学习就真是一件费力的苦差事吗?其实学习要花时间,花精力,这是肯定的。但学习可不可以变成为一件有意思、让人快乐的事呢?学习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快乐的、有趣味的、能让人充分体验成功快感的过程。 例如:打台球来说,哪怕一次次的打不中,但还是照样一次次的打下去,乐此不疲。为什么?因为有趣,因为每打一次,有新的发现,有新的体验,又找到了如何去打中目标的新认识,新感觉,因为打中了,又有成功快感,激励着他去获得更多的成功,从而得到更多的快乐。其它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现代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是复合化的,是充分体现人本原理的,更人性化的。

今天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的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是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寻得快乐的根本方法。为此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更多的随堂实验、分组实验、集体讨论、家庭实验、角色扮演、师生对话、科学调查、信息收集与整理等,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当然教师的教学方法必然是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为准纯,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说有,那么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来选择和设计: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能为这个目的服务,这个方法就好,不能为这个目的服务,这个方法就不好。

十.新评价观

许多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受“考试”、“补课”的折磨,其目的只有一个:上大学,而怎 样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素养的公民,却往往被忽视,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 之一,就是教育评价的错误导向所致。

教育的评价功能有多种,但主要表现为甄别功能和发展功能两种,人们历来对评价的甄

5 别功能比较重视,通过它来体现教育的人才分配作用,而对评价的发展功能研究得不够,人 们希望通过甄别选拔考试,对学习者按智力水平层层选拔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堆砌“象牙 宝塔”,因此,学习者的升学竞争异常激烈,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由于评价 的甄别功能被不恰当地提高,造成了我国中学教育围绕考试评价运作的情景,教师为考试而 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满堂灌,作业满天飞,为追求高分而牺牲学生的兴趣,生活追求, 价值目标和情感生活,用题海把学生训练成解题和应试的机器,所以,把升学作为教育的根 本目标,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要,由此可知,考试评价作为左右教育的指挥棒,其对教育 的制约和干扰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教育的评价观念的更新主要表现在应从重视评价的甄选功能转变到重视评价的发展功 能上来,让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评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要注意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调节教与学的进程,让评价促使学生萌生成就感,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在我们教学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手段,但不论是形成性评价,诊断性 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和系统性评价,都应遵循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说的“评价作为一种反馈— 矫正系统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上判断该过程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则必须采取什么变 革,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

在评价的方式上,适当地将学生个人自我评价的“自控”,小组同学相互评价的“互控” 及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评价反馈矫正网络的“调控”三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学生 自身,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三维主体评价反馈矫正网络,促进教学中主客体适时的相 互转换,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总之,没有观念上的革新,新的课程改革就不彻底,就必然会流产。有了新的理念,如果停留在口头,不落实到行动上,新课改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让我们一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的改进自已,从观念上到行动上,真正融入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的未来而推波助澜。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晓明 王丽荣.《 新课程与教师新理素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2 重庆教育委员会. 《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远程通识培训辅导资料》 3 柳菊兴主编. 《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4 张仁贤主编.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1999年3月第8次印刷

5 张大均主编 《 教学心理学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附:

作者简介:何德云,男,44岁,苗族,大专学历,西南师范大学彭水研究生班结业。现为彭水县民族中学化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学化学教学二十三年,从事高中三年级化学教学。

第二篇:初三化学新课标新学习心得

通过这些日子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感悟颇多,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目标的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走进化学新课程。现将其总结如下:

转变教学行为,树立 “ 以人为本 ” 的教育观念,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加强了安全和环保意识的教育,培养尊重生命的意识。新教材中对人有可能产生危害的都有提醒的“!注意”内容。 删除了有危险性的原P21探究实验“给物质加热”。加强了方法引导和实验教学,体现能力为重的理念,P6做化学实验时,应重点观察试剂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实验前后发生的变化,思考为么发生变化。 增加了八个必做的学生实验。加强了对化学价值的正向引导。加强了化学史知识的教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 。由于长期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的实验能力是通过笔试来体现的。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如果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小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改革化学学习活动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探究性实验为突破口,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实验教学氛围三个层次:引导探究、合作探究、自主探究。以多样化实验为拓展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动力。以日常教学渗透实验教学,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印象。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外,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评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化学意识包括化学学科感、符号感、时空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参与意识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欲望、创新的素养等。

化学素质是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认真学习《化学课标》,深刻领会《化学课标》中的教学基本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第三篇:学习历史新课标新的心得体会

参加酒泉市历史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敦煌二中 王辉俊

今年七月,本人有幸在我校参加了酒泉市历史新课标的培训,并较为成功的上了一堂示范研究课。此次培训感触很多,也颇有收获,现小结如下: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2.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3.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4.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一堂课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三.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3.探究性(创新)学习: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二○一四年一月

第四篇:初中数学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开发区实验中学

纪晓丹

2017年12月1日至2日,我参加了河南省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跟进培训。

这次培训,我感受最大的是,数学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目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教书走向育人,而原来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的提炼与整合也就是现在核心素养。新教材也做了很大的调整,删掉了一些计算繁杂,缺乏实用性的内容,增加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来源于生活的例子,且更具有时代气息。

与之相适应,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也具有新的特点: 一是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射。

二是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三是教师要善于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四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两天的培训学习和研讨,为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教学一线教师,我将积极投身于新课改,切实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五篇:初中物理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学习心的

XXXX实验学校XXX

2012年8月

24、25日我参加了XX市初中物理新课标新教材培训,作为东道主,我竭诚为这次在我校举行的培训活动做好会场布置与后勤工作,并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认真学习,做好记录。

在培训过程中,首先是符XX老师对本次培训做了思想动员以及课标解读,强调了培训的纪律与意义,XX校长对新教材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修订做了简明扼要的分析,后面通过林XX、羊XX、符XX老师的教学设计案例展示、分析,以及颜昌盛、彭锦裕、苏日仁等教师的精彩点评,整个培训过程全体教师专心致志,认真学习、记录,收获颇丰。

通过这次培训,了解到修订版教材的编排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人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就可换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和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物理课程依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为了达到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

同时有些内容做了增减,删去了一些与物理关联不强或较难的内

容。如在“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中删去了“颜料混合”的内容。

这次修订中最大的变化应该是练习题的修订,以往的教材中课后练习题量少。它也能够帮助我们教师对如何选择符合课标要求的习题,提供良好的建议和方向。

总之,现修订的目标更为明确,更利于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更切合学生的认识发展特点,更加重视“过程”与“情感”,对行为动词的界定更为清晰。

新课标的修订将为今后的物理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依据,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认真的研读新课标,落实课标的要求与任务。

上一篇:新课改地理教学行为下一篇: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