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背景下的警察权与人权的关系

2023-02-14

十八届四中全会贯彻落实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 并将“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加强宪法实施”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 意义深远。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是要坚持依宪治国, 实现依法执政的基础是要坚持依宪执政, 宪政作为新时代的产物, 对于警察权和人权的规制与保障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宪政的基本内涵

宪政, 是指将政治运作纳入法律框架的政治形态, 也就是政府一切权力的行使都要进入宪法的轨道并且受到宪法的制约。简而言之, 宪法与宪政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法律和法治之间的关系:重视法律, 使之成为公民行为的基本规则, 社会便实现了法治;重视宪法, 把宪法真正的视作为“法”—更高形式的法, 并且控制政府所有的权力—包括警察权, 国家就实现了宪政。

法治中的法律如果以宪法为核心, 并保证宪法实施, 法治就自然地变成了宪政。以此作为视角, 宪政则是法治的最高表现形式。警察机关在行使权力并做出影响其他公民自由与权利的行为时都必须来自法律的授予。宪政之下的法治思想进一步的明确了警察机关从属于法律的性质。我国在建设宪政国家的过程中, 要把处理警察权与人权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

二、警察权概述

警察权是国家权力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是国家权力中关于警察机构管理和设置、警察公务活动等各种权力的总称。宪法是警察法的立法根据, 警察职能、警察制度、警察文化、警务趋势的发展都离不开宪政。

对警察权概念的认知, 我国学术界有多种观点, 最主要的两个观点是广义的警察权与狭义的警察权。两个观点从国家权力的不同层次非警察权的概念做出了界定。但理解警察权的概念的关键是从何种角度、持什么原则和观点来进行认识。警察的发端并存于国家的起源。可以说, 警察权是与国家同起同源, 相生相随的。警察权作为公共权力, 其诞生之初就是一种国家权力, 并且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一直被作为国家权能落实的重要保证。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公共秩序一直是警察权的主要目的。只有正确认识到警察权在现代政治国家中的使命所在, 才能得出警察权概念的正确定义。

警察权具有多重含义。有学者认为, 根据我国法治现实与实践的要求, 对警察权的概念可以这样概括, “警察权是指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的, 国家警察机关执行警察法律规范, 实施警察事务的权力。”

根据这个概念, 我们可以知道警察权包括警察刑事司法权和警察行政执法权, 其具有广泛性。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 可能对别的公权力不甚了解, 但是都会与警察权打交道。警察权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与民众的联系时间最长, 涉及的人权内容最多, 范围最广, 产生的影响也最强。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深化改革, 社会矛盾开始不断凸显, 警察行政执法权不断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及各个角落, 从交通管理到户籍制度管理, 从日常的警察执法到专门案件的侦办, 都离不开警察的参与和警察行政执法权的行使。另外, 由于警察权包含警察刑事司法权, 警察还大量的参与刑事司法程序, 从大部分案件的立案到侦查, 以及刑事强制措施的执行, 再到警察出庭作证, 都是警察刑事司法权的内容。

警察权还具有主导性和强制性。警民关系中, 警察占据主导位置, 警察权是搭建警民关系、掌控警民关系的关键力量, 虽然警民关系中从方式上更多的体现了警察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但是从工作内容上来讲, 警察执法的对象是民众, 民众更多的处于被动地位。不仅如此, 警察作为国家武装力量, 警察权作为一种国家的公权力, 其具有其他公权力所不具有的特殊强制手段来维护国家和法律的尊严。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 警察权都被深深的刻上了暴力与强制的印记。

警察权所具有的广泛性和主导强制性, 决定了宪政背景下警察权和人权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界限。警察权行使过多, 会造成对人权的侵犯;行使过少, 可能会造成消极执法, 执法的效率大打折扣。

三、宪政背景下警察权与人权之间的关系

人权, 就是一个人仅仅作为“人”所应当具有的权利。人权是欧洲中世纪以后产生的概念, 在此之前将人权表达为“自然权利”。每个人都应有人权, 但是人权在现实中却受到各种阻碍, 这些阻碍除了来自自然还来自社会。由于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外交的需要, 我国曾经长期排斥人权概念及其观念, 反对人权的普遍性。但80年代后期, 人权概念逐渐得到了“正当化”, 我国政府也逐渐积极参加了多项国家人权保障公约, 并积极立法保障人权。1991年的时候我国出台了第一份人权白皮书, 1997年、1998年分别签署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这之后由于孙志刚案件的影响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目前《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因为侵犯人权及违反宪法规定等因素也面临着被废止的境况。

人权问题在当下备受关注, 警察权与人权的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警察权与人权的关系, 笔者认为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它们互相区别, 各自都具有不同的内容, 不同的特点, 甚至在某些时候会出现冲突, 另一方面国家设置警察权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秩序, 保障人民权利。它们相互制约, 相互依赖并相互促进。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其进行理解:

(一) 警察权是保障人权的坚实后盾

宪政要求在宪法和法律的制度框架内, 政府对于人民和人民的合法代表负有义务和责任, 以保证能更好地保障公民权益。警察是国家和政府行使公权力的代表, 警察行使警察权的目的不仅仅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其终极的目的更是人权的保障。警察不仅要打击犯罪保证公民的生命和财产不受侵犯, 更要做好危害公共安全和个人权益行为的预防工作。警察权的充分行使也是保障人权的坚实后盾。而宪政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民主与人权。

(二) 警察权与人权两者的界限

在宪政理论中, 各国对国家的功能理解上的不同, 我国在国家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 国家可以主动地做出行为, 虽然警察机关所作出的职权行为还需要法律的授权, 但其职能范围过于广泛, 也必然导致警察自由裁量权的范围极大地扩展, 进而使得其运用更加的富有弹性。但是警察权力的过度扩张, 必然导致人权的衰竭。那么, 如何限制好和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呢?。警察以人民为本, 权力就必须平衡, 警察权弱小, 则犯罪就可能猖獗, 警察权滥用, 人民权利的使用将战战兢兢。所以, 必须善于用警察权, 并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 把人民的满意度, 视为调整警察权力界限的控制器。根据警察责任原则和警察比例原则, 警察在做出不理处分之时, 不能对负有侵害责任以外的人进行处分, 而且要从价值层面进行考量和权衡来选择最小使用武力的方式进行。同时, 根据我国宪法第51条 (1) , 说明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是民主宪政的基石, 不能将宪法第51条理解成是对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剥夺。

(三) 警察权的行使受到人权的制约

根据警察程序原则, 警察权的行使不但要依照法定的权限, 而且要与法定的程序相符。随着人权观念的愈来愈深入人心, 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 在警察刑讯逼供、辱骂、体罚、任意搜查公民住宅和扣押公民物品滥用权力、践踏人权等违反警察公共原则的行为发生之后, 人民群众可以及时的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这样迫使警察权的行使越来越规范化, 减少了人权被侵害的可能, 更是对警察滥用权力的制约。警察权力的权威性不仅仅是法律所赐, 更体现了“警权民授”。相信随着人民群众法治信仰的增强, 必然会促进我国宪政制度的发展。

摘要:我国宪政国家建设过程之中, 要尤其注重处理警察权与人权的关系。本文对宪政的基本内涵、警察权、人权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 笔者将在宪政背景下, 通过分析警察权是保障人权坚实的后盾, 警察权与人权的界限, 以及人权对警察权的制约三个方面, 阐释警察权与人权的关系。

关键词:宪政,警察权,人权

参考文献

[1] 张琴, 王峰.宪政背景下警察权力的限度[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2.

[2] 齐小力.宪政视野下的警察执法[J].法学, 2006.

[3] 师维.警察法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工程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的现场管理思路解析下一篇:民生思想的价值意蕴与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