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论文

2022-05-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财经学院为例,论述职普联合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人才,提出建立“双元管理、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实施现代学徒制、搭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加强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措施,分析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亮点,并针对课程体系、培养规模、配套经费和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第一篇: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论文

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析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作风、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为提高物流人才的市场适应性,该文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分析了其内容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等构成要素,以为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提供帮助。

[关键词]物流管理 实践教学 体系建设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物流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发展起步较晚,常常出现物流毕业生“找工作难”与企业“招人才难”的矛盾局面,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正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其核心要素应包括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保障措施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质量评价与监控等方面,本文对此作详细阐述。

1、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建设

1.1 实践教学目标

物流实践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工作能力。物流专业人才应能“通业务、善合作、精管理”。所谓“通业务”,即指通晓各类商品的性能及储运条件,熟悉现代物流作业流程及规范;“善合作”则指在现代物流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等环节中,需要不同领域人员的合作与配合,要求专业物流人才具备很强的合作意识;“精管理”,即所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是以成为管理者为职业发展规划方向,并非物流产业的一线人员,要成为合格的物流管理者,不仅要具备管理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敏锐的判断能力,具备较强的企业运营组织计划协调、人际交往与沟通。物流实践教学应达到这样的目标:通过实践教学的实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具备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专业能力,如物流流程设计能力、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决策判断能力、社交能力,以确保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物流企业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2 课程实践教学

为力促教学改革,教育部指出应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弹性学制。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对学生知识、能力与创新要素的综合分析研究,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培养目标、专业需求、知识积累、发展兴趣等),以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自主学习为目标的跨学科立体化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专业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但是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方能显现,实践课程则需要有理论知识作为主线贯穿其中。这意味着理论课程的教学可开展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为促进学生吸收理解理论知识,一般可在授课中通过运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等方式方法,借助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况,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纵观现有课程实践教学设计,通常是将具有内在关联性的的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整合起来,分为若干能力模块,有序开展课程教学及阶段性专业实训,实训课时占一部分,以此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如某物流学院根据物流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体系包括基本素质学习领域、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扩展学习领域等四个部分。

1.3 专业综合实践

专业综合实践是在专业课程有一定积累基础上,通过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来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模拟操作,如ERP模拟实验室、供应链管理系统、电子物流系统设计、物流管理模拟仿真等。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开发应用能力。因其综合性,通常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开展,以项目为导向,将物流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和技能串连起来,模拟真实岗位情境,如商品采购、入库、定仓、转仓、分拣、出库、调度、配送等环节进行操作。

本科阶段前三个学期因专业课程还未全面开始,一般可安排专业认知实习,通过安排每学期一两天的物流企业参观,了解物流管理职业的工作特性,接触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带着疑问到课堂上寻找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从第四学期开始,学生对物流专业有初步的认识,有一定专业知识积累,可安排一个完整周期时间(最短至少一周)进行社会调查或企业见习,以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能串成一个系统,而非仅是单独的知识点,~方面了解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是如何开展,另一方面也能发现实际操作中的困难与局限,引发学生深入研究实际问题的兴趣。在第五、六学期应安排综合性专业实习,帮助学生整体认识物流企业整体运作流程,培养学生系统看问题的能力,扩大其全局观,调动自主学习主动性。第七学期,专业课程开始接近尾声,应安排一个完整周期进行实训,至少一周时间,让学生在全真模拟企业环境下,在给定企业情况下,要求学生设计物流流程,以培养其判断、决策、组织协调及动手创新的能力。

1.4 工作岗位实践

工作岗位实践一般是指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两大部分。顶岗实习主要是在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毕业实习则侧重于学生到各种企业单位的实习活动。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长至少3个月,实践目标是要通过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锻炼,让学生明晰物流岗位的相关职责,并在企业员工这一角色中提升工作胜任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可让学生按自身的就业兴趣方向来选择相关物流企业及顶岗实习的岗位,并给予配套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全程参与。

毕业实习一般需要安排在第八学期,为期6个月,这是学生树立良好就业心态的重要时期。学生可自行寻找相关物流企业或通过学校推荐获得毕业实习机会,实践目标为充分认识企业具体物流功能的运作、物流设施设备操作及保养,发现企业物流管理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等,并最终以毕业实习报告的形式将自身在企业的各种收获记录下来,总结分析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建设

2.1 师资队伍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具备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操技能,针对目前这类“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可从“请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所谓“请进来”,是指可通过系列人事政策,引导教师来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可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物流企业相关管理者担任实践教学辅导教师,独立开展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或者与学校教师联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以将其经验传授给学生,充实教师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另外亦可通过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形式,聘请物流企业骨干作为名誉教师,定期为校内师生开设专题讲座,解疑答惑。这一模式在我国台湾地区得到大力的推行,如台湾大学的兼职教师占比近40%。

所谓“走出去”,是指物流学院应在不影响教学科研工作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建立健全机制,鼓励物流专业教师到相关物流企业或部门兼职,或让其脱产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参与物流实践工作,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在真实工作环境中体验物流工作,思考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探讨研究这些问题,以提高其实践指导能力。另外,也可在带领学生实训或实习中,深入了解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并收集丰富的实际案例,将企业真实场景引入课程,丰富课堂案例。

2.2 实验室设施建设

实验室是加深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理解、提高其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实验室建设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成效高低。物流学院应根据其所设定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在现代物流核心理论及流程基础上,结合自身教育特色,参考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及岗位,通过物流软件模拟与物流仿真实训的有机结合,完善校内仿真实验室建设。从培养学生能力上看,实验室建设应达到以下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更好理解物流流程及基本概念,并掌握各个操作环节;二是培养学生的关键物流技术能力,通过让学生操作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设备,锻炼其操作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分析物流的能力,强化学生对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各职能模块的掌握,提升对物流应用及分析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的物流职业基本素质,通过实验室模拟、角色扮演、问题研讨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物流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树立物流职业人的基本素养。

一般而言,不同的实践教学目标需要不同条件的实验室来实现。从功能来看,分为纯系统演示实验室、模拟操作实验室和配备一定物流设施及技术工具实验室。纯系统演示实验室通常是多媒体教室,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向学生提供投影模拟、软件演示等;模拟操作实验室则是通过条形码、电子拣选系统、RYID技术、物流仿真模拟等形式,以配置物流系统为模拟平台,以仿真技术为支撑,实现一个整体、先进、实用、经济的现代物流综合模拟实验室,以便学生能上机模拟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国际货代报关管理及配送管理等;配备一定物流设施及技术工具的实验室,通过实物演示加深学生对物流工具的认识,实现从模拟到学习实际操作。

2.3 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一般分为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种。校内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办企业,其组织管理较为方便,但因投入有限,可供学生实习的种类较少,无法完全展现现代物流真实环境,也就无法给以学生真实感。校外实习基地则能够弥补校内实习基地的缺陷,真正到物流企业现场,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给予学生真实的实践环境,锻炼其专业操作技能及沟通执行等能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对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物流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企业往往因担心引入学生实习不利于按计划进行作业,再加上宣导不足,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或仅接受少量学生,导致工作岗位实践质量不高。目前在“产学研”机制引导下,物流学院顺势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企业联系,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原则下,积极与物流企业或部门联系,建立合作关系,整合各种资源,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或成立校友会,促成实践基地建设协议的签订。

2.4 规章制度建设

科学管理有利于从根本上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确保实践教学有序开展。制度则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合理、健全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达到实践教学高水平产出。本科物流专业经过近几年对实践教学的探索,在吸收和借鉴其他以往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从实践教学的组织、教学计划执行、安全管理、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考核等全过程的规章制度,形成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建设管理制度、校内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学习管理制度等,以良好的制度条件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3、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建设

3.1 对实践教学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

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评价是对其实施情况的监督及改进,它贯穿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以反映出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并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实践教学实施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见图1)。

3.2 对实践教学参与主体的评价

3.2.1 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情况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考察学生在实践中参与的态度是否端正,学生物流操作技能有无得到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是否得到提升,学生对物流职业认知是否有提升等。通过教师的评价及反馈,让学生了解自身理论联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教师指导下能不断进步。目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常用的有三种类型:一是日常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差异进行不同评价;二是阶段性评价,教师定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并指出下一阶段的改进建议,一般在每学期的1/3或半期时间开展;三是期末评价,教师在期末针对某一学生表现情况进行讨论,并形成一致意见,指导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学生学习态度或工作态度、责任心与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情况、工作效率及效能、职业道德给出书面评价报告。教师要保证公平、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教师日记是其重要的原始资料,需要记录每个学生做得好与不好的事件记录。通过测评,能全面、系统了解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也能从这些反馈信息中获得不断自我提升的方向。

3.2.2 学生对教师实践教学情况的评价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评价,能检验教师领会实践教学理念的情况,实践教学让学生受益的情况。一般而言可通过教师课前准备情况、教学控场能力、教学质量、教学方式方法多样性、教师个人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实践教学体系构成要素,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分别分析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内容体系建设包括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及工作岗位实践;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则需要完善师资队伍、加快实验室建设以及健全实习基地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对结果的评定,是系统的重要一环节,包括对实践教学实施总体.情况的评价,对实践教学参与主体的评价,这些分析全面诠释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作者:陈少靖

第二篇:职普联合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研究

【摘 要】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财经学院为例,论述职普联合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人才,提出建立“双元管理、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实施现代学徒制、搭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加强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措施,分析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亮点,并针对课程体系、培养规模、配套经费和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职普联合 物流管理专业 高本衔接 人才培养

现代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作用和带动性作用。当今经济全球化驱动的网络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新技术、新业态对物流业发展提出更高的新的要求,“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为我国现代物流体系构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成为教育界迫切的任务。广西职业教育按照广西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的部署,积极主动助推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其中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财经学院联合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人才产教融合协同培养试点项目,在探索本科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实践经验。

一、举措与成效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财经学院在多年物流管理专业专升本合作办学经验基础上,双方基于广西财经学院城市配送物流和国际物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优势,联合开展“2.5+1.5”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班试点探索,共同制定2015级、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28人的专业教学团队,研发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实践课程体系。根据双方理实条件明确“仓储管理”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授课,“物流战略管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由广西财经学院授课,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

联合培养本科试点项目学生第一、二、三、四、八学期在广西财经学院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第五、六、七学期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学生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且考核合格,由广西财经学院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管理学士学位。截至2019年底,双方共培养79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双方开展本科试点项目的具体举措如下。

(一)建立“双元管理、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完善联合培养制度

1.建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企业联办本科工作机制。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财经学院联合建立四年制应用型本科合作办学试点工作组,明确双方权责利,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同时制定《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财经学院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物流联办本科学生管理制度》和现代学徒制系列制度10多个制度,建立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从专业教育到学生管理进行全方位合作,明确物流管理专业联办本科的学籍和管理主要由广西财经学院承担,学生的教学由2所学校依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分别承担,其中包括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校外实践学习、考核评优、请假制度等。

2.建立常态化校校、校企交流机制。进一步深化校企行合作,双方积极开展物流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工作论证,一方面双方多次互访考察,并就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及教学资源共享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修订。另一方面对接现代物流市场需求,双方多次前往广西玉柴物流集团公司和广西德邦物流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企业调研,了解物流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物流人才需求现状,提升本科人才规格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和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综合保税区等企业定期召开会议,协调和解决联合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整体推进试点建设工作,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二)实施中英现代学徒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探索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广西冷链物流企业急需应用型高端人才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班与广西防城港金桥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广西德邦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引入英国物流职业资质认证标准和冷链物流从业人员职业资质标准等国际标准,以物流企业人才的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院、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探索“企业+学校+第三方评估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四方联动的“中英现代学徒制”。首批10名学徒中有3名被提升为部门副经理、5名被提升为部门主管、其余2名学徒被公司确定为储配部门主管,实现了物流管理人才的精准培养,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规格与企业岗位的契合度。在全国交通行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长风杯学霸赛”中,物流管理联办本科班共有9名学生获得优秀奖。

2.制订现代学徒制培养系列标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财经学院联合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首批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从事跨境业务的主要工作岗位,制订了体现东盟跨境物流业务特点的现代学徒培养标准,包含8个单元、112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制订了现代学徒制各参与培养单位的准入、学徒出师、评估、岗位、课程等标准体系,规范现代学徒制培养,保障现代学徒制培养质量。同时,广西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逐步将学徒制系列培养标准向区内中高职院校和东盟国家推广。

(三)搭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提升办学资源利用率

1.共建共享合作平台资源。以广西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内43家中高职院校、物流企业、行业协会等成员单位资源为基础,以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为纽带,充分发揮广西财经学院的本科办学优势,以及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骨干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优势,双方不断深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实现师资、课程、校内外实训基地、网络资源等教育教学资源的行业、企业和学校三方间的共建共享,为应用型本科合作办学试点工作提供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材建设、实习实训等教育教学资源保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每年应邀参加广西财经学院毕业答辩工作。

2.共建共享立体化实训基地。校外,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财经学院联合广西优质物流企业建设“两沿”(沿海、沿边)实训基地群,支撑物流本科学生开展海陆空跨境物流业务实践。在广西钦州、防城港、北海三大“沿海”港口建设了跨境港口物流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广西主要陆路口岸的“沿边”地带,与凭祥市政府通过“校市合作”的模式,建设了陆路“国门实训基地”;在南宁空港,与广西德邦物流企业合作,建设空港实训基地。双方通过这些举措,将实训基地群前置到了沿海、沿边地区,在空间上形成以校内中国—东盟跨境物流实训基地为中心,辐射广西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和陆路边境口岸的布局,在功能上形成对海、陆、空三种跨境物流方式的立体式全覆盖,从而满足学生从事跨境物流业务实践从仿真操作到实战演练等不同阶段的需要。校内,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财经学院联合物流企业共建以冷链物流和跨境物流为特色,集聚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基地位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内,占地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设备仪器1035台套,资产价值793.73万元,与广西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见表1。

(四)加强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1.加强物化成果的总结与推广。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财经学院联合申报“联办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与“服务广西三农的冷链物流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等5项教育教学科研项目,发表职普联办本科相关论文10余篇,联合出版教材3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并且将形成的具有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物流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至有关高职院校,为广西物流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贡献力量;出版专著《面向东盟培育物流特色专业的研究与实践》1部,为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凝练专业特色,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2.组建师生联合科研团队,培养科研能力。开展专业理论研究,提高科研能力是本科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为提高联办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号召学生成立兴趣科研小组,将“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中心”办公室配备给科研小组,并引导科研小组开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创新研究。物流管理教研室骨干教师和10名学生联合申报了广西物流行业指导委员会“智慧物流背景下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研究”重点课题。

二、特色与亮点

(一)开展“四方协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行业标准

物流本科试点四方联动“中英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广西物流行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市场需求,实施了以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培养”为核心、以行业和第三方机构“双过程监督”为质量保障、四方协同创新、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四方协同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即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财经学院与本土规模最大、管理较规范、人才需求较多的物流企业广西德邦物流有限公司作为本科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对学徒进行精准培养;上海环众国际物流咨询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内审机构,负责现代学徒制项目设计、项目整合以及对合作企业、学校进行培训与项目考核;广西职业教育集团作为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学徒注册、项目考核、颁证的外审机构。校、企、行共同制定符合地方产业现状和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培养标准。第三方机构执行内部质量监督,第四方权威机构进行外部质量监控,保障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

(二)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形成跨境+冷链本科物流人才特色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财经学院紧紧抓住中国与东盟深化全面经贸合作的契机,主动对接区域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在广西物流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以广西物流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与广西区内外20多家跨境物流企业、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展开多方位、深层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围绕学生面向东盟的跨境物流业务“跨境运输方案设计能力”“海陆空通关能力”以及“东盟国家语言应用能力”三大专业核心能力,开发了融跨文化通识教育、跨文化语言交际和跨境物流职业能力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配套开发了《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等中英双语教材;建成了中英双语“集装箱运输实务”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外贸单证实务”等5门广西物流专业教学资源库双语慕课。立体化开展“分方向”人才培养,逐步形成物流本科人才跨境物流方向和农产品冷链物流方向,培养了一批面向广西及东盟地区的物流應用型人才,在广西区内外形成鲜明的培养特色。

(三)加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以冷链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和品质与安全控制(品控)技术三大物流科技技术集成为支撑,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建立“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研发中心”,双方在涉农冷链物流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广西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合作实验室”和“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发广西特色农产品在冷链工程整体设计、设备与保鲜工艺配套施工、智能信息技术和透明供应链建设等方面的冷链物流技术,制定涉农冷链物流和生鲜电商物流标准;推广现有科研成果,为广西及我国与东盟地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南宁无界冷链物流公司、华泰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龙眼、荔枝、葡萄3项冷藏技术标准,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关;与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开展“广西冷链物流紧缺人才培训”项目、与共青团中央开展“东盟冷链高端人才培训”项目,培训人数达到500余人。

三、问题和展望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财经学院联合开展物流管理专业应用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双方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受益于对方,双方合作实现了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共享和双赢,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课程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举办本科人才培养,应打破双方原有的课程模块,充分体现联合举办物流管理应用型高端本科人才的特色,后续合作双方应该就模块化教学、课证融通、学分银行探索等课程体系重点领域内容建设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第二,培养规模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截至目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财经学院联合培养物流本科试点项目已经开展了两届共79人,后续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办复合型技术技能型本科物流专业人才规模、质量的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第三,配套经费、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联办本科试点的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财经学院相关在招生宣传、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培训、合作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经费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广西教育厅层面和自治区层面鼓励联办本科院校、参与办学的行业企业等办学主体相关制度、优惠政策等还需进一步加强。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财经学院在联合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中,在师资共享、实训共建、课程共担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未来,双方应进一步提炼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人才产教融合协同培养试点项目成果,建成集实践性、创新性、应用性于一体的职普校校合作人才培养典范,辐射全国物流管理专业,深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清,吴立鸿.四方协同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评论,2018(6).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双高计划’建设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桂职院〔2020〕168号203103);广西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桂教职成〔2018〕65号)

【作者简介】刘雪梅(1983— ),女,陕西西安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李建春(1964— ),女,湖北麻城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专业发展;沈 云(1970— ),女,广西博白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及信息化应用教学研究。

(责编 卢 雯)

作者:刘雪梅 李建春 沈云

第三篇:财经类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建设构想

摘要:目前财经类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中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财经院校特色不明显、课程设置不合理及师资力量薄弱等方面的问题。办好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应突出财经院校特色,重新进行专业定位;应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应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同时重视教材建设。

关键词: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建设;问题;设想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由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学和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专业整合而成的,其专业发展各有侧重。哈尔滨金融学院是一所新升本的财经类本科院校。在本文中,笔者拟对财经类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建设谈几点建议。

二、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培养目标不明确,财经院校的特色不明显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专业建设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是以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它们的理工科的特色明显,侧重于培养系统开发人才,课程设置中有大量的计算机课程;第二是以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它们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前身是其科技情报学专业,侧重于教给学生以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分析与预测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从事信息与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第三是各类财经院校,侧重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等课程的教学,培养为社会经济服务的人才。从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目前该专业的教学并没有一个较固定的要求,而就财经类院校而言,其专业建设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财经类院校只是简单地照搬理工类或综合性院校的做法,即将经济管理类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做简单的叠加,并没有使其相互融合。这样,就导致学生对本专业在认识上不明确,也导致毕业生就业方向的不明确。这也就是说,目前财经类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较普遍地都存在一个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要通过合理而有效的课程教学来完成的。课程体系是由若干门课程组成的一个互有联系的整体,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某专业的课程体系能够直接映射出该专业的理念和特色。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很多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只是计算机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经济类课程和信息系统类课程的简单相加,没有必不可少的整合。这样,课程之间就难免有重复。另外,理论性的课程也较多,与实践结合也不够。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我院信息管理专业开设了大量计算机课程,但管理类课程就较少,这样它必然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其次,专业课的比重较大,人文课的比重较小;必修课的比重较大,选修课的比重较小。这些都是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3 师资力量薄弱

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教师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适应本专业的教学。但是,很多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要么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要么是管理专业毕业的,其学科背景不够合理。这极易形成教师的短视,不利于他们将有关知识加以统整。这样的教师在讲授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时,只能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系统地完成课程教学的任务。另外,有些教师还缺少系统开发的经验,即对于大型应用系统的设计缺乏掌控能力。

三、财经类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建设的设想

1 突出财经类院校特色,重新进行专业定位

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的波依尔博士指出:每所大学和学院都应为自己的特色而自豪,都应寻求弥补其他院校的不足,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因此,我们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应做到突出特色。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我院是黑龙江省唯一的一所金融类本科院校,金融特色明显。“十二五”期间,我院的目标是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的集经、管、文、法、工为一体的学院,并且要努力使之居于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如此,信息管理专业作为我院的一个老牌专业,就应该明确自己的专业定位,应该突出我院的特色。笔者认为,我院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致力于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交叉学科的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既具有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又掌握了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技能,从而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等部门从事现代信息管理及系统分析、设计、管理和评价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2 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

课程设置除了培养学生能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外,更要使学生能有较宽广的人文视野、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及独立成熟的人格。整体知识观是美国高等教育本科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目前国内很多大学都在效仿美国哈佛大学的做法,即使课程设置有其核心体系。笔者认为,这更适合于清华大学这类培养精英人才的研究型大学,而对于教学型本科院校而言,因为学生在自主选课时会有一定难度,所以我院并不适合建设核心课程体系的做法。但是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即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根据就业方向的不同,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模块来让学生自主选择。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涉及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系统科学三大类学科。根据专业定位,要优化课程结构,我们就应既突出财经类院校的特色,又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应用的特点。这样,笔者认为,财经类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应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通识教育课中应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法律基础与道德修养、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和科学史等。在这里,增加科学史的目的是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训练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选修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安排选修课,为的是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而宽厚的基础。

第二,专业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管理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运筹学和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等。

第三,专业必修课包括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互联网应用与开发技术、信息存储与安全技术及IT项目管理等。

第四,专业选修课。在专业选修课中,学生可任选下面任何一个模块:1)网站开发模块。该模块包括网站设计与开发、J2EE编程技术、SQL/ORACLE网络数据库开发、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和IT前沿选讲等。2)银行信息系统开发和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会计学、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学、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及银行信息系统开发等。3)面向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企业资源与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

3 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除了理论课之外,更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其二是增加参与管理与实践的机会。为此,可以设置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践模块。校内实践教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即相关专业课的实验课程,其中包括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信息系统开发等。第二方面是综合课程设计。在学习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之后再设置一个综合课程设计,让学生综合运用他们学习过的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和网络知识等,完成综合课程设计的学习。第三方面是对管理类课程的学习,通过MBA的学习,并采用分组研讨、导师指导等方式进行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校外实践主要是在学校和区域内的银行或相关企业进行。在毕业设计期间,允许学生到企业边实习边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4 提高教师素质

对于高校而言,人才是根本。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鼓励青年教师进行跨专业进修等手段来提高素质。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大多是先产生于国外,所以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等形式,邀请著名学者或有经验的开发人员来校讲课,以让教师能更多、更快地了解国外的相关教育教学理念,使之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此外,还可聘请外系教师或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里的专家来担任兼职教师,以为学科问的交叉渗透及新的教育思想的引入创造条件。

5 注重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体现,所以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方面。建设有财经类院校特色的专业,需要有有特色的教材来作支撑。目前,由于大多数院校信息管理专业所开课程都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课程的简单相加,所以建设适合该专业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适合该专业的教材应是既能涵盖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又能将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融合进去的课程体系。其次,在教材建设中,还应将各门课程中有重复的内容删除掉,应增加各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先进技术。最后,应在教材中增加较多的案例,同时也鼓励教师广泛收集金融机构和生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典型案例,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责任编辑:孙凯]

作者:郝春梅 吴波 张瑞雪

上一篇:形式与政策专题论文下一篇:大学寒假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