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政策专题论文

2022-05-14

小编精心整理了《形式与政策专题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分为全面从严治党、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国际四个专题。全面从严治党专题,重点讲授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贯穿其中的制度建设。

第一篇:形式与政策专题论文

政策出台的时机与形式

2004年7月,有两件大事特别引人关注,一是7月1日《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二是7月26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前者由国务院法制办负责起草,后者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起草。前者是具有更高效力的法律,后者只是国务院的一项决定。因此,根据法制统一原则,《决定》就有一个和《行政许可法》保持一致和衔接的问题。也就是说,《决定》必须考虑行政许可法已经生效这一“时机”问题和它必须符合《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这一“形式”问题。

时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7月1日之后,国务院部委不再具有行政许可的设定权,这意味着原来需要审批的绝大部分投资审批项目突然面临合法性危机。如果7月1日国务院412号令发布的确需保留的审批项目目录未将其纳入,这些审批项目必须停止执行。因此,从法理上讲,《决定》公布于7月1日之前与之后便具有了截然不同的性质。7月1日之前颁布,可以说是对传统投资审批体制的一次彻底改革,是政府的一次自我革命;7月1日之后颁布,对于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而言,间接效果之一等于是破解了其合法性困境,为其继续行使审批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时机之所以重要,还因为时机直接决定着形式合法性问题。7月1日之前,由于不存在作为基本规则的《行政许可法》,相关的审批改革措施可以归纳为是政府的一种自我革命。既然是革命,当然没有太多的形式要求可言。但是,7月1日之后,任何审批改革举措都必须符合《行政许可法》与法治政府原则的要求,而不能仅仅只是一种自我革命。与自我革命相比,法治政府更加强调改革举措的规范性和形式合法性。《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可以说使审批制度改革的性质从自我革命层面上升到了法治政府层面。

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行政许可法》制定过程中,据有关方面统计,现行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中规定的行政许可名称有74种之多。个别项目名称上叫审批其实不属于审批,而大量的项目虽然叫登记、核准甚至其他更好听的名称,其实仍然是审批。因此,为了防止行政机关借不同的名称混淆视听,规避法律,起草机关决定对行政许可进行定义和分类。凡是符合《行政许可法》的定义,不论名称为何,均属于行政许可,并相应归入特许、普通许可、认可、核准与登记五类之中。也就是说,对于审批项目,《行政许可法》有一套构成其核心和基石的概念体系和分类方法。7月1日之后推出的审批改革措施,应该符合《行政许可法》的这种“形式”要求,否则就极有可能使各个部门继续以自己的解释使用概念,造成概念体系的混乱,无法实现立法的初衷。

从这个角度分析,《决定》中采用的审批制和核准制概念,与《行政许可法》的概念体系并未衔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许可法》中的核准事项界定非常严格,是指按照技术规范、技术标准,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设备、设施、产品和物品;二是将所有者职能与审批制挂钩在理论上和法律上均难以自圆其说,因为审批是作为管理者的一种规制手段,与所有者职能无关。从《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来看,《决定》中的审批制和核准制其实并没有实质的区别,两者均属于普通行政许可,只是在审批环节和程序上有所不同而已。

为实现法治政府的目标,《行政许可法》对国务院的许可设定权也进行了限制。国务院虽然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但是,除了临时性行政许可事项,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规。尽管对“临时性行政许可事项”没有具体的法律解释,但是,考虑到《决定》所涉及的审批项目不但数量巨大(需要政府核准的项目包括十三大类,近百个子项),而且一般不会是临时性事项,因此,从法律“形式”上看,对这些项目最好的处理方法是通过单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一一明确其法律根据;次优的办法是在国务院412号令中具体加以列举,为每项审批提供法律依据。在412号令公布后不久,并且以比较笼统的形式规定众多的投资审批项目,可以说《决定》不论在出台的“时机”上还是在 “形式”上均有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另外,为了从深层次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行政许可法》第13条明确规定了个人自治优先、市场机制优先、自律机制优先与事后方式优先等原则。是否设定行政许可,要基于这些原则确定。《行政许可法》第18条规定了设定行政许可,应当规定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条件、程序和期限。在这些方面,《决定》也都可以与《行政许可法》有更好的衔接形式。

从中国的法制实践看,政策之间缺少衔接,法律之间相互冲突,绝大部分原因均在于部门管理体制。要避免出现这些现象,在下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有必要设立一个超脱、有权威、综合性的部门,统一把握政策出台的时机与形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周汉华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课“全面从严治党”专题课堂教学相关文献综述

摘 要: 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分为全面从严治党、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国际四个专题。全面从严治党专题,重点讲授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贯穿其中的制度建设。考虑到该专题的课堂教学特殊性,本文从“全面从严治党”主题内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形势与政策課课堂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路径、思政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三个方面,梳理相关文献,为后续深入研究如何有效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全面从严治党”专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文献基础支撑。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全面从严治党 课堂教学

一、形势与政策课“全面从严治党”专题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

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习近平同志对思政课的这一殷切期望,直接彰显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全面从严治党”专题的重要性及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迫切性。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是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党带领我们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建设的若干意见》里对“形势与政策”课“全面从严治党”专题的定位恰是,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与政策的专题,重点讲授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及贯穿其中的制度建设的新举措新成效”。这一定位表明该专题是及时、有效地向青年大学生传递新时代党的最新思想、解读党带领我们正在创造的伟大事业的直接途径,该专题授课效果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能否:(1)帮助青年大学生实现关于党的知识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2)带领青年大学生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3)能否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然而,与“国际形势”专题、“国情”专题等比较而言,“全面从严治党”专题具有内容、形势、严肃性等多方面的特殊要求。如何有针对性地上好该专题课程,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主题内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已有相关研究指出: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道路上,高校必须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和高度警觉(马贵生,2018),在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宗旨时,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高校每一个工作环节,包括课堂教育(韩卉,201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基础上,教好、传播好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刘书林,2017)。高校“全面从严治党”主题内容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敢于担当的勇气;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任新丽等,2016)。

三、形势与政策课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路径

目前,关于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萌芽状态。总结归纳现有的各类相关研究,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授课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大学生对该课重视度不够,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不健全,教学管理不到位、师资队伍综合水平有待提升等(张利民,邓翠薇,2008)。客观而言,形势与政策课尚未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蒲清平,朱丽萍,周莹莹,2016)

针对现存问题,学者及一线教学工作人员提出了对策:整体来看,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都是该门课程需要考虑的(王仙芳,2010)。在教学理念上,需要坚持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并且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着手推进课堂教学效果强化(王国庆,2014),而且应当秉持生成性课堂教学理念(倪佳琪,任雅才,2016)。对于该门课程而言,教学设计是重要的,在众多素材前如何选取是首要问题,材料的选取要能够体现出教学的目的所在。(边黎明,2017)具体到课上环节,互动式教学、“问答式”教学法是值得采纳的具体方法,能够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贾有姣,2012)将翻转课堂引进形势与政策课,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内容时效化和教学考核多元化的效果,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张亚峰,卢毛毛,2017)翻转课堂由课前讨论、课上参与与课后反馈三环节构成。(蒲清平,朱丽萍,周莹莹,2016)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相辅相成,应当是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有效性的可行路径。(张梅娟,何月珠,刘淑芳,2009;宁晓菊,2010)所有这些的实现要依赖教师,因此加强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和团队建设,是基础性要求。(马英芹,2015)教师的素质不仅是知识水平,语言风格、肢体动作也需要考虑在内。(张乐,2008)

四、关于思政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强化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如下方面展开:思政课教学应定位于价值塑造和信仰培育。(蔡瑶,2018)思政课教学中出现了“以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成长为中心”的教与学对分课堂的理念与主张。(陈志超,陈瑞丰,2017)在教师队伍上,建构“专题—教研—发展”三位一体的协同式团队,发挥教师团队的集聚优势、集群优势和集成优势,形成共进合力,引导教师自我革命。(赵中源,2016;蔡瑶,徐玉生,2018)在课堂话语体系上,在对思政课话语的更大话语背景达成“理解之同情”的前提下,形成与时俱进的、确有穿透力的思政课话语体系,最终体现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叙事方式。(谌林,2013)在课堂时间安排上,有学者提出1+1主题对话式课堂教学改革模式。1+1课堂顾名思义是基于2个小节时间的课堂里1节课以学生间对话为主,另1节课以师生间对话为主,先后顺序与比例大小视主题内容而变。(高良坚,2017)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即时性拓展成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可以重点从教学核心资源、链接资源和延伸资源等三个方面拓展(封莎,2018)。要实现的目标,是从根源上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使学生主动汲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封莎,2018)

五、文献评述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从以下方面为形势与政策课“全面从严治党”专题课堂教学提供了支持:一,课堂教学是受理念与目标引导的;二,将视角聚焦于形势与政策课“全面从严治党”专题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发现已有研究尚有进一步完善之处。在理论上直接研究形势与政策课“全面从严治党”专题课堂教学特殊性的成果鲜见;基于实证调查的形势与政策课“全面从严治党”专题课堂教学面临的具体困难与困难成因的解析有待补充;有针对性的形势与政策课“全面从严治党”专题课堂教学效果强化策略亟待提出。正是这些有待进一步回答的问题,为日后研究提供了空间。

日后的研究重点:一,精准阐述形势与政策课“全面从严治党”专题本身的特殊性及課堂教学要求的特殊性,唯有从特殊性上认清研究对象是什么,才能够深入理解研究对象的需求与定位,才能够为后续研究确立正确的方向导航;二,客观描述形势与政策课“全面从严治党”专题的课堂教学效果现状,是准确定位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扎实提出可行策略的基础保障。因此,教学现状的研究是基础前提。三,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从根本上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全面从严治党”专题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贵生.高校要做全面从严治党模范践行者[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33-35.

[2]韩卉.深刻理解“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8):24-29.

[3]刘书林.全面从严治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使命[J].红旗文稿,2017(8):23-26.

[4]任新丽,侯兰梅.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新疆社科论坛,2016(05):66-72.

[5]张利民,邓翠薇.“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方法探析[J].科教文汇,2008(9):61,65.

[6]蒲清平,朱丽萍,周莹莹.大数据时代基于APP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164-167.

[7]王仙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34-135.

[8]王国庆.建构主义视角下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改革探析[J].科教导刊,2014(5):136-137.

[9]倪佳琪,任雅才.形势与政策生成性课堂的构建策略与实施路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7):108-111.

[10]边黎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谈谈互动式教学[J].才智,2017:86.

[11]贾有姣.“问答式”教学法在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3):131-132.

[12]张亚峰,卢毛毛.“翻转课堂”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应用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1):58-59.

[13]张梅娟,何月珠,刘淑芳.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功能互补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73-74.

[14]宁晓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功能的互补融通——基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53-55.

[15]马英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艺术创新研究述评[J].教改探索,2015(12):128-131.

[16]张乐.优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构想[J].教育与社会,2008(3):16-17.

[17]谌林.课堂教学叙事与话语体系创新——以高校思政课教学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2):120-123.

[18]顾晓英.提升思政课课堂学生“抬头率”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9-41.

[19]蔡瑶.优化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启拓教学”改革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6):111-115.

[20]陈志超,陈瑞丰.对分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运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113-116.

[21]赵中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6(8).

[22]蔡瑶,徐玉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推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革命[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8(23):18-20.

[23]高良坚.论高校思政课1+1对话式课堂建构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65-70.

[24]封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拓展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08-115.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创新模式实践”(19JDSZK 139)支持。

作者:赵丽娜

第三篇:“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专题化教学的实践思考

摘 要:“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专门研究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政策性、丰富的思想性和较强的实用性,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核心课程。针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适时进行专题化教学,这不仅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民族理论;专题化教学;课程建设

专题化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时以专题为单位设计教材内容,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教学。以专题的形式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不局限于教材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限制,着重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论述了“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以下简称“教程”)课专题化教学的实践思考。

一、“教程”课实施专题化教学的依据

1.“教程”课实施专题化教学由其教学目标决定。“教程”课的教学目标是使新疆高校各族青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正确地认识新疆历史,全面系统地了解新疆区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四个认同”意识(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让学生深刻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自觉识破境内外敌对势力任意篡改和故意歪曲新疆历史的阴谋,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自觉同三股势力作斗争,为建设稳定、繁荣、和谐的新疆奠定坚实的基础。“教程”课的定位和性质应当说是十分明确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对教材当中的三大块内容仍然认识的不到位,往往出现不知从何谈起的问题。还有根据“教程”课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一些问题有时会有一些勉强,理论角度和逻辑性不够强大,缺少说服力。这就说明,我们仅凭“教程”课的教材去开展教学,教学目的是不能完全达到的,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补充大量相关理论知识,实现“教程”课专题化教学的转变。

2.“教程”课实施专题化教学由其教学内容的多学科特征决定。“教程”课是在“05方案”的原新疆高校地方课程“新疆地方史”、“科学无神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三门课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内容涵盖新疆地方史、新疆民族发展史、新疆宗教演变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涉及历史学(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地方史、专门史)、政治学、民族学、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国际法学等多种学科。而授课教师学科背景一般不可能如此宽广,调整和补充原有的知识结构也需要一个过程,只凭单个教师之力要想深入透彻地讲解“教程”课具有很大难度。这就容易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授课教师对于擅长的章节大讲特讲,不熟悉的章节照本宣科或略讲。通过集体备课及合作授课的形式,组建多学科背景和专长的教学团队,围绕课程教材,凝练教学重难点,实施专题化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对专题进行深入钻研,精心准备,同时授课教师之间还可以形成竞争机制,博采众长,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学术交流。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于重要问题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理论认識,培养缜密的思维方式,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入脑、入心的效果。

二、科学、合理设置专题是“教程”课专题化教学的关键

在“教程”课专题化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设置专题是其关键所在。一定要贯穿这么几个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根据专题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对教材讲授内容进行取舍,抓住重点,抓住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整合相关内容,构建客观独立、主题突出的专题。二是科学性原则,通过集体备课、共同制定教学专题,所运用理论观点一定是学术界公认的经过实践检验、唯物辩证的科学理论观点。三是针对性原则,专题的确定一定要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而设计。

“教程”课共计48学时,课外7学时,经过不断探索,吸取相关专家意见建议,笔者认为可以设置以下八个专题,二十四讲。

第一专题:了解历史,认识新疆。此专题包括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疆与祖国的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等三讲内容。

第二专题:中华民族,共建家园。此专题包括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新疆是各民族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民族及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等三讲内容。

第三专题:正视现状,认识问题。此专题包括民族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正确认识中国的民族问题等三讲内容。

第四专题: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此专题包括马克思主义是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型民族关系等三讲内容。

第五专题:依法自治,保障权利。此专题包括世界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正确认识民族自决和联邦制问题等三讲内容。

第六专题:认识宗教,崇尚科学。此专题包括当代宗教的现状及特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崇尚科学精神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等三讲内容。

第七专题: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此专题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繁荣中华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党和国家保护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等三讲内容。

第八专题: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此专题包括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共同团结奋斗,共建美好家园等三讲内容。

课外的7个学时作为实践教学课时,要求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和读原著的读后感,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伊犁州为例,如:汉家公主纪念馆、伊犁将军府、伊犁州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三区革命纪念馆、乔尔玛烈士公墓等爱国主义文化教育基地都是非常有教育价值的优质资源,在“教程”课的专题化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起来。

三、“教程”课开展专题化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综上所述,专题化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信息容量大,有利于解决现实中学生思想认识中的困惑和误解,从而对高校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明确要求。但真正通过专题化教学,把“教程”课上成一门好课:创新优质的课,这还需要各方面本着建设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措施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弥补不足。

1.编写学习指导资料,解决教学无参考书、自学无资料、钻研无指引的问题。一本好的学习参考书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编写“教程”课配套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已是当前新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界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希望自治区能抽调相关学科专家及各高校同行尽快着手此项工作,给一线的“教程”课授课教师提供一本比较权威的教学辅助资料,共同搞好“教程”课的专题化教学工作。

2.授课教师自身要不断更新知识,加强科研能力。“教程”课具有理论性、政策性难度较大,涉及面广、特殊区情面对的复杂的斗争形势的现实性较强的特点。采用专题化教学后,由于针对性、时代感强,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授课教师有相当的政治理论功底,有宽广的知识结构,有很强的政治洞察力和责任感,有较高的鉴别分析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一定要孜孜以求、刻苦钻研,不断更新知识,加强科研能力。

3.指导学生在课外自学教材内容及相关阅读书目。专题化教学过程中“教程”课教材中的章节体系被打破,为了使学生的学习不受到影响,我们在进行专题化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教程教材与专题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不同专题内容的连贯性,尽量降低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度。必要时,授课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重点阅读课堂上没有直接涉及但又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識和理论。使学生基本掌握学习教材的必要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重点纳入考试考核的范围。

4.“教程”课专题化教学方法需多样化、丰富化。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的外在形式,其多样化、丰富化才能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专题化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笔者发现,学生较喜爱的教学方法为课堂讨论、分组辩论、演讲比赛、社会调研与社会实践、多媒体教学、撰写心得体会或小论文等,应将这多种教学形式与“教程”课专题化教学结合起来,增强其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7.

[2] 吴恒同,陶小平.《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1).

[3] 杨玲,张生辉.《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法探讨[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3).

[4] 刘月华,柴中梅.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模式调研分析[J].时代教育,2010,(8).[责任编辑 魏 杰]

作者:许文艳

上一篇:新时代党建工作论文下一篇: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