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经济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法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创业制度研究

摘要:自德鲁克提出创业型经济的概念以来,创业型经济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具创造力的组成部分,创业创新是提高各国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这是我国第一次将鼓励创业纳入国家战略层面,也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事实上,大力推进创业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也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的主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创业制度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创业制度研究,探索鼓励创业的制度,充分发挥创业效应,以创业带动就业,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择了“创业制度”为研究对象,以“创业制度的历史变迁”为线索,以“制度”、“创业制度”、“成本收益”、“供给需求”等概念为分析框架,以国外创业制度、中国创业制度的历史变迁为借鉴,从法经济学的视角探究中国创业制度变迁的规律,实证分析中国创业制度的成本收益和供给需求的现实情况,并尝试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中国创业制度的现状系统分析,剖析当前我国创业制度在设计和体系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改进创业制度效率和均衡的政策建议,尝试从法经济学角度为完善创业制度提供一个可供分析和利用的框架体系和制度建议。本文综合运用了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以法经济学制度变迁的方法为线索,以成本收益分析和供需均衡分析为核心,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对创业制度进行了分析。在研究中既注重对法经济学理论在创业制度宏观层面的应用,也注重对具体创业制度在微观层面的具体分析,进而综合分析创业制度存在的具体问题。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选题的价值、理论和实际意义,然后对全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整体阐述和分析,是全文的总纲部分。第二章是创业制度文献综述和法经济学相关理论解析。文献综述从研究视角和学科分类出发,系统整理了关于创业制度的主流研究成果,按照递进关系从创业概念、创业活动类型、创业环境研究、创业制度研究等方面对文献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国内外创业制度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针对研究的现状综述得出本文研究创业制度的视角和着力点。法经济学相关理论解析则对创业理论、交易成本、制度变迁、成本收益和供需均衡等相关学术理论及分析工具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以期对本文的法经济学分析提供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国外代表性国家创业制度和中国创业制度的对比分析。本章主要分析了世界上代表性较强的美国、日本、英国和我国的创业制度,并从制度供给需求和制度内容上对比分析了各国创业政策制度各自内在的特点,从国内外的制度的对比中总结出了国外创业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并对这些启示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从而为推进我国创业制度改革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借鉴。第四章是我国创业制度的历史分析,本章系统回顾了我国创业制度变迁中的重要阶段,以重要法律制度的出台为分界追寻中国创业制度的发展轨迹,发掘制度变迁背后的动力,考察制度演变过程的特点,以便对目前我国创业制度的现状做出客观的评价和改进的建议。第五章是我国创业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分别从政府和创业者两个角度对创业制度成本进行了分析。从政府角度的成本分析引入了创业财政投入指标,同时结合创业制度的数量和涉及到的政府机构对政府创业成本进行了界定和分析,这也是学界首次从政府视角考量的成本分析,增加了创业成本的内涵,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从创业者角度本章按创业过程系统分析了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成本及其影响因素,依次考察了创业规制成本、创业融资成本、创业运营成本和创业税收成本。针对创业各阶段的成本分析文章提出了部分核心指标并对我国创业制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又从经济和社会收益方面对创业收益做了简要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显示,政府规制是造成创业成本过高的根源。第六章是创业制度的供给需求分析。本章分析了创业制度的供给模式、影响因素和供给现状,并在供求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创业制度失衡的内在原因主要是结构失衡而非供应不足。这个结论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与理论和实务界继续增加创业制度供给的主流观点有显著的差别。第七章是创业制度改进的制度安排。本章针对前述分析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从成本、收益、供给、需求角度对创业制度提出了改进的制度安排。并全面设计了我国创业制度改进的制度框架。第八章是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本章系统回顾了全文的核心论点和论证过程,对文章要阐述的观点进行了概括,进一步表明了作者对我国创业制度的研究结论和基本观点,也指出了文章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研究的方向。综上所述,我国创业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创业的过程和创业者的激情,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降低政府规制,进一步释放广大民众的创业激情,进而降低创业成本,实现制度均衡,促进创业的收益和效率。本文试图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第一,从法经济学研究创业制度是创业研究角度的创新。在目前国内外的创业研究中,大多来自于创业管理或传统的经济学视角,研究侧重点多为创业机会识别、创业环境要素、企业家精神等微观层面。但从相对宏观的角度看,无论是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创业制度,还是运用成本收益方法、供给需求方法分析创业制度都是一个创新,在国内从法经济学的视角看待创业研究是全新的视角,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本文重新界定了创业成本的内涵,并尝试性系统提出了创业成本的核心指标。传统研究在考察创业成本时均是从创业者的角度出发考察成本,在指标设置时也是零散地选取。而本文则首次从政府和创业者两个角度界定了创业成本的范围。本文首次从政府角度界定和分析了创业制度的设立和执行成本(选用了创业财政支出的指标),这在国内外创业制度研究上尚属首次。同时,本文还以创业者角度对创业全过程中成本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创业各阶段还选取了一套创业成本指标体系,这也是创业研究首次运用指标系统地归纳和界定创业成本的范围。第三,本文的研究发现,创业制度的首要核心制度应为放松规制,规制过严是我国创业成本高企的根源;创业制度失衡原因不是制度供给不足,而是制度结构失衡,这将是今后政府制定创业政策和制度时注意的方面。这也是一个创新之处。第四,本文首次对我国创业制度进行了法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和供需均衡分析,对于不是独立学科的创业学来讲,运用这两种工具分析尚不成熟的创业制度,探究分散在政府各部门涉及创业规章和制度背后的法经济学追求的公平和效率的精神,也是一个选题和分析方法的创新,同样的选题在国内还从未有人研究。由于诸多的原因,本文在研究上还存在一些不足,这将是本文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对法经济学理论方法论和分析工具运用上尚显欠缺,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实际上法经济学方法论从其产生、发展再到完善也需要一个过程,本文的分析仅仅是将法经济学运用到创业制度的分析中,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需要对这种理论和分析方法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使其逻辑体系更严密、分析工具更合理。本文在对创业制度的实证分析上有待深入。特别是在成本收益的量化分析和供需均衡上还存在研究空间,如可以尝试建立一套指标体系,通过揭示我国创业制度的内在变量考察其制度演进的过程,评估现行制度的绩效。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对创业制度进一步研究,也进一步落实到具体创业实践中。

关键词:创业;法经济学;成本收益;供给需求;制度均衡

学科专业:政治经济学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1.1 选题价值

1.1.2 研究意义

1.2 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2.1 创业概念及理论研究

2.2 创业活动类型和创业环境

2.2.1. 创业活动类型

2.2.2 创业环境

2.3 国内外创业制度研究

2.3.1 创业制度的出现

2.3.2 创业制度的内容

2.3.3 创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2.3.4 创新领域的创业制度

2.4 创业研究文献述评

2.5 相关理论分析

2.5.1 创业相关理论:分析创业制度的基础

2.5.2 交易成本:创业制度法经济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2.5.3 制度变迁:创业制度变迁和演进的理论支撑

2.5.4 成本收益:创业制度效率分析的理论工具

2.5.5 供给需求:创业制度均衡的分析工具

2.5.6 小结

3 国内外创业制度的比较研究

3.1 美国的创业制度:公私合作

3.1.1 美国传统的创业制度

3.1.2 美国创业制度的最新发展:“创业美国”蕴含的创业理念

3.1.3 美国创业制度综述

3.2 日本的创业制度:政府主导

3.3 英国的创业制度:专业分工

3.3.1 政府:出台法案和成立机构

3.3.2 学校:创业教育和技术转化

3.3.3 社会:资金和服务支持

3.4 中国创业制度简况

3.4.1 创业制度供给:单一供给和多头管理并存

3.4.2 创业制度目标:为特殊群体为核心

3.4.3 创业制度内容:以降低规费和提供服务为主体

3.5 国内外创业制度对比的启示

3.5.1 创业制度政府作用的启示

3.5.2 创业制度供给主体的启示

3.5.3 创业制度内容的启示

3.6 本章结论

4 我国创业制度的历史分析

4.1 我国创业制度实践的回顾

4.1.1 第一阶段(1978年12月-1986年9月)

4.1.2 第二阶段(1986年10月-2002年5月)

4.1.3 第三阶段(2002年6月---2006年6月)

4.1.4 第四阶段(2006年6月-今)

4.2. 我国创业制度的特点

4.2.1 创业培训补贴制度

4.2.2 创业信贷支持制度

4.2.3 其他制度

4.3 我国创业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

4.3.1 和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4.3.2 渐进型推进,由强制性制度变迁到诱致性制度变迁

4.3.3 以单一的政府供给主导

4.4 对当前创业制度的评价

4.4.1 创业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创业氛围不浓

4.4.2 创业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但核心制度缺失且效应单一

4.4.3 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创业制度有高度契合性,但结合度不足

4.4.4 创业者创业能力是创业制度改进的动力,但创业教育脱节

4.5 本章小结

5 创业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

5.1 创业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与制度的演化

5.2 创业者的理性选择:基于成本收益的视角

5.2.1 创业者的理性分析

5.2.2 创业过程的博弈分析

5.3 创业制度的成本分析

5.3.1 创业制度设立成本

5.3.2 创业制度实施成本

5.3.3 创业制度机会成本

5.3.4 创业制度边际成本

5.4 我国创业制度成本的实证分析

5.4.1 从政府角度的创业成本

5.4.2 创业者角度的创业成本

5.5 创业制度的收益分析

5.5.1. 经济收益

5.5.2. 社会收益

5.6 影响创业者成本收益的因素

5.7 本章结论

6 创业制度的供给需求分析

6.1 创业制度供给的涵义

6.2 创业制度的供给方式

6.2.1 创业制度的政府供给

6.2.2 创业制度的市场供给

6.2.3 创业制度的自愿供给

6.2.4 创业制度的PPP供给

6.2.5 创业制度四种供给模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3 创业制度供给影响因素

6.3.1 创业制度的基本属性对供给的影响

6.3.2 需求对创业制度供给的影响

6.3.3 供给主体对创业制度供给的影响

6.3.4 供给方式对创业制度供给的影响

6.3.5 制度环境对创业制度供给的影响

6.3.6 文化因素影响创业制度供给

6.4 我国创业制度供给内容的分析

6.4.1 我国创业制度供给的现状:以山西省为样本的考察

6.4.2 创业制度供给问题分析

6.5 创业制度的需求分析

6.5.1 创业制度需求的涵义

6.5.2 创业制度需求特征

6.5.3 创业制度的需求分析: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角度

6.5.4 创业制度需求影响因素

6.5.5 我国创业制度的需求现状

6.6 创业制度供求关系分析

6.6.1 创业制度供求均衡分析

6.6.2 创业制度局部均衡分析

6.6.3 我国创业制度的均衡分析

6.7 我国目前创业制度供求关系失衡的原因分析

6.8 本章结论

7 创业制度改进的制度安排

7.1 创业制度对创业活动的重要作用

7.1.1. 规范作用

7.1.2. 导向作用

7.1.3. 保障作用

7.2 促进创业制度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7.2.1 创业支持制度体系构建的目标

7.2.2 创业支持制度体系构建的的基本原则

7.3 优化以成本降低为目标的制度支持体系

7.3.1 改进以放松规制为核心的创业进入制度

7.3.2 加强以融资服务为主的创业融资制度

7.3.3 完善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创业运营制度

7.3.4 推行以税收优惠为核心的创业税收制度

7.4 逐步确立收益目标重叠的创业制度目标体系

7.4.1 创业活动与产业集群发展互动

7.4.2 创业活动与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

7.4.3 创业活动与创新活动互动

7.5 逐步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创业制度多元化供给格局

7.5.1 坚持政府在多元化供给格局中的主导地位

7.5.2 加快推进创业制度的市场供给

7.5.3 鼓励和引导创业制度的自愿供给

7.5.4 积极探索创业制度的PPP供给

7.6 逐步确立以需求导向的创业制度

7.6.1 针对创业需求优化创业制度供给结构

7.6.2 针对创业内容细分创业制度

7.6.3 针对创业过程特点完善税收优惠制度

8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中学生网络环境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