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贴息资金拨款

2024-04-17

财政贴息资金拨款(精选6篇)

篇1:财政贴息资金拨款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0]7号)第三条:

财政拨款结转资金(以下简称结转资金)是指当年支出预算已执行但尚未完成,或因故未执行,下年需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财政拨款资金。“财政拨款结转”一级会计科目下设置“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和“以前财政拨款结转”两个一级明细科目,分别核算年末事业单位的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和以前财政拨款结转资金数额。

财政拨款结余资金(以下简称结余资金)是指支出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由于受政策变化、计划调整等因素影响工作终止,当年剩余的财政拨款资金。

篇2:财政贴息资金拨款

财政部、林业局 财农[2005]45号

第一条为加强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根据《中央财政资金贴息管理暂行办法》以及《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则》,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财政贴息资金是指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用于林业贷款贴息的资金。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林业贷款是指各类银行(含农村信用社)发放的,符合以下规定项目的贷款:

(一)林业龙头企业以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形式,立足于当地林业资源开发、带动林区、沙区经济发展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林产品加工业贷款项目。

(二)各类经济实体营造的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连片的工业原料林贷款项目。

(三)国有林场(苗圃)、集体林场(苗圃)、森工企业为保护森林资源,缓解经济压力开展的多种经营贷款项目。

(四)林农和林业职工个人从事的林业资源开发和林产品加工贷款项目。

第四条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变化情况适时调整。

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利率为3%(含)一5%时,中央财政对地方单位和个人使用的林业贷款项目,按年利率1.5%给予贴息;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贷款项目,以及中国林业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的工业原料林贷款项目,按年利率3%给予贴息。

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含)一7%时,中央财政对地方单位和个人使用的林业贷款项目,按年利率2%给予贴息;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贷款项目,以及中国林业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的工业原料林贷款项目,按年利率4%给予贴息。

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利率高于7%(含)时,中央财政对地方单位和个人使用的林业贷款项目,按年利率3%给予贴息: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贷款项目,以及中国林业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的工业原料林贷款项目,按年利率6%给予贴息。

第五条各类经济实体营造的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连片的工业原料林以及种植业林业贷款项目,中央财政贴息期限为三年,其余林业贷款项目贴息期限为二年。

第六条在确定的贷款规模之内,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采取据实核拨的办法,对上年第4季度和当年前3个季度林业贷款项目贷款额,按全年计算贴息。贷款期限不足一整年的,按贷款实际期限计算贴息。

第七条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于每年12月31日之前,向国家林业局申报下林业贴息贷款项目计划。国家林业局对各省(区、市)上报的林业贴息贷款项目申报计划审核、筛选,并经财政部同意后,下达林业贴息贷款项目建议计划。

凡不符合银行信贷条件,需调整林业贷款计划的,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必须报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否则不予贴息。调整后的项目报国家林业局备案。

第八条各省(区、市)财政厅(局)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应于每年10月31日之前,向财政部报送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申请报告及申请表(详见附表),并抄送国家林业局;同时,各省(区、市)林业厅(局)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向国家林业局报送经审查、核实后的新增贷款项目借款合同,借款凭证和银行进帐单复印件,以及重新核实的贷款余额。

国家林业局于每年10月31日之前,向财政部申请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和中国林业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的中央财政贴息资金。国家林业局应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和中国林业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的林业贷款项目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申请报告、申请表、借款合同、借款凭证以及银行进帐单复印件等审查核实后再申请贴息资金。

第九条国家林业局对各省(区、市)林业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上报的有关材料进行审查确认后,于11月10日之前向财政部建议拨付贴息资金。财政部对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上报的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申请报告及申请表进行审查,并根据国家林业局的贴息建议,审核拨付贴息资金。

第十条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按照预算级次拨付。地方各级财政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的管理,明确责任,层层负责,严格审查,确保申报材料真实、准确。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贴息资金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单位和个人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贴息资金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对截留、挤占、滞留、挪用贴息资金的单位和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三条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财政部原《林业治沙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规定》(财农[2002]137号)同时废止。

篇3:财政贴息资金拨款

一、结余资金的管理现状

从审计署对各中央部门历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中可以看出, 结余资金居高不下困扰着许多单位, 有些单位甚至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将结余资金零增长设定为目标。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2009年12月18日就财政支出预算执行情况答记者问时指出:09年前11个月, 全国财政支出56236亿元, 完成年度预算的73.8%。从历年预算执行情况看, 财政支出进度均呈“前低后高”走势, 一季度各月支出进度都较低, 二、三季度逐步回升, 第四季度则进一步加快, 其中12月份的进度通常都在20%以上。前三年12月份财政支出占全年预算的25%以上。

这种财政支出模式很容易形成结余。对于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管理, 财政部2006年12月专门出台了《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办法》 (财预[2006]489号) , 该办法对结余资金分为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结余, 并对这两类结余区别管理。但是该办法没有考虑结余资金的形成原因, 而是一概而论。

二、结余资金形成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结余资金的形成原因分析, 可以分为合理原因形成结余和不合理原因形成结余。

(一) 合理原因形成结余主要有:

(1) 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形成结余。预算单位通过加强财务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各项支出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的范围、时间进行, 从而有效堵塞漏洞, 避免了财政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浪费等问题, 加强了财政资金的有效管理,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而形成财政拨款资金结余。

(2) 单位提高行政效率形成结余。现行许多单位引入企业的管理思想, 使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化, 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投入”相同、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产生最大的效益, 形成结余。

(3) 外界压力使单位厉行节约形成结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纳税人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支出的监督意识加强, 逐步要求单位支出公开、透明。这就使得单位不得不厉行节约, 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形成结余。

(二) 基于预算管理循环分析, 结余资金形成的不合理原因主要有:

(1) 预算编制不科学、准确性差形成结余。目前单位在编报预算时出现虚报、多报预算, 从而形成结余。另外, 虽然基本支出定员定额体系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 但项目支出定额体系还未建立, 这就使得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没有一个相对标准, 单位在编制项目预算时有一定的随意性, 从而形成结余。

单位预算编制不细化、上级单位代编下级预算和单位预算由财务部门代编等现象时有发生, 导致预算执行缓慢, 资金留滞, 也是造成结余的原因之一。

(2) 预算批复不及时形成结余。这主要是体制因素导致, 并主要形成项目结余。目前我国部门预算“一上”大约于每年8月份开始, 经过完整的“二上二下”这个程序后, 预算下达到实际执行单位大概在4、5月份, 预算拨款时间要更晚。这就导致预算执行时间只有8个月左右, 资金安排不及时, 造成一些项目无法按时完成, 形成结余。

(3) 项目预算执行中缺少绩效评价和风险控制形成结余。现行单位项目管理中由于没有引入绩效评价和风险控制或执行不严格, 致使有些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够就匆匆上马, 最后由于实施条件不足等原因而停止, 形成项目结余。

(4) 决算不及时形成结余。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水平不高, 使得决算不及时, 特别项目完工不及时进行验收、办理结题手续, 造成项目成本核算不实, 经费长期挂账, 形成结余。

三、完善结余资金管理的措施

(一) 有区别的激励政策

通过前面对结余资金形成原因分析, 可以将相应结余资金分为合理结余和不合理结余。对于合理结余, 应该提倡, 并给予单位一定的奖励;对于不合理结余, 主管部门应该予以相应的惩罚。

对合理结余, 可以区别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进行激励。对于行政单位, 主要以精神奖励为主, 如财政部表彰单位为部门预算先进单位、审计署减少部门审计时的抽审单位数量等。对于事业单位, 主管部门可以考虑按照一定的比例甚至考虑部分项目的结余全部留给单位使用, 以作为激励, 具体比例可以由双方协商确定或者由财政部专门出台一个文件规定各项目的具体比例, 各单位在年末决算时, 按照相应比例计算留给本单位使用, 多余部分则上缴财政或者暂留本单位, 在编制下年预算时估计合理结余, 优先考虑。

对于不合理结余, 由于它的形成原因不合理, 因此应该全部上缴财政, 并且财政部门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惩罚, 如通报批评、不予拨款、在下年预算中减一定数额, 加强审计等。

这种处理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区分合理结余与不合理结余。为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引入绩效和绩效考核思想, 同时假设预算制度是科学的, 单位的预算编制是准确的。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 建立各项项目支出的追踪问效机制, 对单位的各项支出进行绩效考核, 如果单位在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达到预期目标后, 仍有结余, 则认为是合理结余, 即在绩效合理、风险适当的条件下形成的结余, 可以按照前述规定执行。若单位因工作没有达到预定目标而形成结余 (除不可抗力外) , 则认为是不合理结余, 全部上缴财政。

(二) 基于预算管理循环的综合措施

(1) 加强对预算编制的审核。预算编制是源头, 如果编制不准确, 则会导致后续环节的连锁反映。因此, 要严格审查单位预算编制范围是否真实、完整, 预算编制依据是否合理, 预算编制程序是否适当, 预算编制方法是否科学, 以确保预算编制准确。同时要逐步建立项目支出定额体系, 确保项目预算相对真实、准确。

(2) 完善预算制度。在我国的预算制度下, 单位真正执行预算的时间大约为预算年度的三分之二, 这就使得有些预算无法按时执行, 是形成结余的原因之一。与美国相比, 美国的预算年度为每年的10月1日到次年的9月30日, 但美国预算编制周期很长, 历时18个月左右, 给中间环节留有足够的时间, 允许各方沟通交流, 有利于保证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完整性。预算执行为整个预算年度, 有利于单位按计划执行预算, 从而减少结余。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适当提前预算编制的时间, 使得“二上二下”这个程序有足够的时间。改变预算年度, 比如说设为每年的4月1日到次年的3月3 1日, 正好是人大批准预算后开始执行, 单位执行预算时间则为整个年度。

(3) 以绩效评价和风险控制为导向进行项目管理。对于项目要在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前期准备工作充分的基础上, 才能启动, 以控制项目风险, 不能匆匆上马, 并进行追踪问效。

(4) 提高单位财务会计管理水平

这项措施旨在解决单位决算不及时、不实和项目完工后未能及时进行验收等问题, 以确保结余资金的计算准确。

(三) 其他措施

(1) 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扩大财政直接支付业务的范围, 同时加强对单位银行账户的管理, 可以减少单位直接接触财政资金的范围, 从而可以减少结余。

(2) 结余资金总额管理与分项管理相结合。单位在对结余资金进行总额管理的同时, 根据结余资金的类型、特点、原因、期限等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 使之更具针对性。

(3) 提高预算的公开和透明度。公共财政的预算应该向公众公布, 反映公众的意见, 接受各界的质疑, 这也可以督促单位提高公共财政意识, 减少结余。

参考文献

[1]、刘喆.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的编制方法及特点[J].财经科学.2006, (2) :117-124

[2]、金荣学.财政拨款结余资金原因分析[J].财政监督.2008, (7) :73-74

篇4:财政贴息资金拨款

一、县级财政结转结余资金形成原因

县级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是指与县级财政有缴拨款关系的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含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企业在预算年度内,按照财政部门批复的本部门预算,当年未列支出的财政拨款资金。其形成原因主要有:

一是部门预算编制欠完整。有的部门单位没有按规定将上年的结转结余资金编入下一年的预算,财政预算安排也未考虑部门的上年的结转结余,导致结余资金不仅没有重新安排或收回,反而逐渐增大。

二是预算执行欠到位。部门预算约束力不够强,年中特别是年末调整频繁、追加较多。政府部门有强烈的预算最大化冲动,想方设法争取资金,争取了远远超过自身消化能力的预算,最终却花不出去。部门单位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不少部门认为财政预算一经下达或资金一旦到账,财政资金就属于单位所有,预算执行快慢则由单位自行把握;或者认为只要做到专款专用、不挤占挪用就可,没有考虑如何处理结余,甚至有意“隐匿”专项经费结余。

三是项目申报分配欠规范。项目资金是“唐僧肉”,人人都想分得一杯羹,加之分配过程缺乏规范、透明的制度体系,部分专项资金缺乏科学合理论证。为了得到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各地各部门以各种名义大量包装、申报项目,出现了一些项目重复申报或不实申报等问题,项目资金到位后却无法按要求实施,形成大量项目结余资金。

四是专项资金拨付欠合理。上级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多,但资金到位普遍缓慢,往往集中在下半年,还有不少在12月份才到位,存在“上半年等钱用,下半年催用钱”的现象。由于项目资金拨付不及时,很多项目当年难以完成项目建设,有的甚至当年难以开工,项目资金结转下年支出的比例较大。

五是会计核算欠准确。一些单位核算年度收支结余时,把本年收入支出对冲后,把经常性结余和专项资金结余,一并纳入“结余”科目,滚入下年使用,用于弥补工作经费。专项收入进账时不记专项收入,而是记作暂存款,年终结转把暂存款调收入,进入经费结转,从而达到当年占用专项资金的目的。一些单位项目已经实施、支出事项已经发生,但不在规定时间内结算、报账,形成账面结转结余资金。

二、加强县级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的建议

当前,县级政府一方面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大量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长期留存在部门和单位,未纳入财政统筹安排、有效利用,影响预算执行的效率,造成财政资金闲置、浪费,甚至被挪用。必须下大力规范和完善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用好用活财政存量资金。

一是规范预算编制。将部门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每年应对部门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进行清理摸底,统计上报,将其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支出,避免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长期留存在部门和单位。上级财政部门应减少专项转移支付规模,或尽可能提前下达专项转移支付指标,做到“一年早知道,送钱到基层”,便于县级全额编入地方年初部门预算,提高预算年初到位率、完整性和精细化程度,减少预算调整和追加,提高预算精细化程度。认真核实跨年度项目规模及实施情况,对虚报项目规模、套取财政资金的项目要坚决核减该项目支出预算,直至取消。

二是严格预算执行。加强预算执行特别是项目支出管理,强化预算对项目的“硬”约束,促进预算指标的合理使用,严格预算指标追加管理,切实减少年度预算结转。因政策变化等原因,对预计年底可能形成资金结转的项目,应及时提出调减当年预算或调整用于本部门执行中新增重点支出项目的建议,并履行规定审批程序。对部门预算安排的财政资金,因特殊原因已无法支出或已不需要支出的,应通过调减部门预算等方式,将资金收回县级预算。对年度执行中上级追加的专款,要及时制订安排使用方案并尽快拨付,防止年终集中突击办理。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制度。在预算执行动态监管机制方面,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各部门和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指导和督促,建立预算支出执行情况通报、跟踪分析、考核奖惩等多环节联动的制度,强化部门支出责任和效率,提高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通过奖补和收回资金等方式,既要鼓励部门和单位按预算规定及时有效执行,避免形成大量的结转结余资金,又要鼓励部门和单位在预算执行中,精打细算,努力节约财政资金,防止大把花钱、突击花钱、恶意减少结转结余资金。在绩效评价机制方面,加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项目预算金额50万元以上的,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必须同步编制项目绩效预算,并在实施阶段适时开展绩效评价。对执行进度慢、可能形成较多结转结余资金的项目,及时调减预算,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实施分类管理。按照部门结转结余资金的不同性质,分为基本支出结转结余和项目支出结转结余,并分别进行管理。基本支出结转结余资金下年度部门继续使用,并通过部门预算安排逐年消化,可用于部门增人增编等人员、公用经费支出,结转两年以上的基本支出结余资金原则上由县级预算统筹。属中央、省专项补助项目支出结余,中央、省有明确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明确规定的,原则上全部收回县级预算。

五是强化监督检查。各单位要对历年往来款项、各种不同类型的结转结余资金进行分类清理排查,摸清底数。财政部门应对部门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结转结余资金管理中有违规行为的,应责令其纠正,并相应压缩下年度部门预算控制数。审计部门要在日常审计中加强监督,对挤占挪用结转结余资金问题加大处理力度,确保结转结余资金及时消化和有效利用。

篇5:财政贴息资金拨款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精神,进一步强化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责任,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发展策略,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并有效履行“规划统筹、投入保障、公共服务、监督规范”的政府职能,促进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各地纷纷制定相应办法,对符合要求的民办幼儿园实行公共财政补助。该要求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学校设施设备添置、幼儿园教职工的专业发展培训等,同时可以使各普惠性幼儿园适当降低原有的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但由于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措施,随着公共财政补助的下拨,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公共财政补助的钱直接进入办园老板或法人的手中,幼儿没有享受到补助资金带来受教育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教职工感受不到补助带来的培训上的改善;幼儿家长享受不到保教费的优惠。所以如何有效加强民办幼儿园中财政拨款资金的监督就迫在眉睫。下面我就分“谁来监督”和“如何监督”这两块内容谈谈我的看法:

一、谁来监督?也许有人觉得那不是个问题,不是有各级政府的审计、财政、物价和教育内部的审计在吗?可由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补助资金刚刚开始实施,而且相对义务教育来说这块资金并不大,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数量却比较庞大,几年来各级部门在审计和监督时并没有对这块资金引起重视,即使有所关注也只是偶尔抽查。这也是这块资金经常被办园老板或法人私吞的根源。因此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审计和监督就尤为重要。由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数量庞大和补助资金的相对较小的现状,要求省、市、县各级的审计、财政、教育等对每个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补助资金每年进行审计那是不可能的。但省、市、县一级的审计、财政、教育各部门要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审计纳入到自己的工作范畴,抽样审计那还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各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对辖区内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有监督和管理的权利,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资金也是通过各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审核、上报和下拨的,对每个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补助资金经常审计的任务可以落在乡镇(街道)一级的中心幼儿园的头上,这样可以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员和时间上的保证,使审计更及时有效。因此各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应每年组织人员对辖区内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定期进行审计,把问题尽量在本辖区内解决,并定期把审计结果上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备案,遇到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二、如何监督?监督分为事先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

1、事先监督。事先监督是预算编制的监督,把各个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补助性资金分成弥补保教费的差额、教师的培训经费和改善教学设施这三块。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在审核辖区内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各项批文健全后,根据物价部门批准保教费收费标准与上学年的保教费的差额来编制本的保教费补助预算,剩余的资金根据各个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分教师培训和改善教学设施这两块编制预算。编制预算时要求尽可能的考虑教师培训的需求。另外,在编制预算时要告知各个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老板或法人资金不能超范围使用。

2、事中监督。事中监督是各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对各个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补助经费进行拨款监督和使用监督。

补助经费的拨款监督:把享受财政经费补助的民办幼儿园分成健全会计及相关制度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和无健全会计及相关制度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有健全会计等相关制度的普惠性幼儿园,除对重大项目的拨款按工程的进度进行拨款外,其余的补助性经费按预算额予以一次性拨付,并进行不定期抽查。无健全会计及相关制度的普惠性幼儿园,按照预算编制的具体数额,要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供相关的拨款依据才予以逐项拨付相关款项。

补助经费的使用监督:①弥补保教费的差额使用过程的监督,审计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有没有按物价核定的要求收取保教费,如发现超额收取保教费的中心幼儿园有立即将其情况上报相关部门,对其年初的预算进行停止执行。要求其立即纠正,并根据其纠正的情况决定是否恢复其年初的预算。②教师培训费使用的事中监督。教师培训费预算的执行也要进行专项审计;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要跟踪审查监督。对达不到度、使用不规范的单位应立即纠正。③改善教学设施的监督,大宗物品的采购要招标投标议标,程序要规范。对购进物品数量、质量要进行审核。

3、事后审计监督,这是整个审计的重要保证。按照补助经费预算编制方案的执行进行审计。对弥补保教费的差额、教师的培训经费和改善教学设施这三块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实行审计;对挪用、截留、滞留专用经费的相关人员必须依纪依规严肃处理,加大对违规问题责任人员的处理处罚力度,继续坚持并规范将违规责任人移送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司法部门处理;完善监督审计信息披露和通报制度,将监督审计计划、检查结果、处理处罚决定、整改意见、对策建议等在本辖区内园长会议上公布,对提出的意见和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整改落实,中心幼儿园经审部门采取跟踪督办,确保监督审计成效。

篇6:财政贴息资金拨款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省直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以及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参照财政部《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直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以下简称部门结余资金),是指同省财政有缴拨款关系的省行政、事业单位(含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企业在预算内,按照省财政厅批复的本部门预算,当年尚未列支出的财政拨款资金。

第三条部门结余资金按支出性质划分为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结余。

省直部门应当对部门结余资金中的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结余分别进行统计、核算,并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单位会计账表相关数字进行核对。

第四条部门结余资金按形成时间划分为当年结余和累计结余。

当年结余是指部门当年财政拨款形成的结余;累计结余是指部门截止到某年底形成的累计财政拨款结余资金。

第五条部门结余资金原则上仍由省直部门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安排使用。省直部门在部门预算执行中,确需追加支出的,应优先使用结余资金予以安排;在编制部门预算时,要将当年预算安排资金与以前结余资金统筹考虑。省财政厅可以提出统筹使用省直部门结余资金安排该部门新增支出的建议。

第二章基本支出结余的管理

第六条省直部门基本支出结余包括省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结余和公用经费结余。

基本支出结余原则上可以结转下年继续使用,用于增人增编等人员经费支出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但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间不得挪用,不得用于提高人员经费开支标准。

事业单位按现行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由财政拨款提取转为事业基金的结余,也纳入本办法关于基本支出结余资金的管理范围。

第七条在部门预算执行中,省直部门零星增人增编等人员经费支出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应首先通过基本支出结余资金来安排,并将基本支出结余资金动用情况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八条在编制下年部门预算时,省直部门新增基本支出,应优先动用基本支出结余资金,结余资金不足以安排时再向省财政厅提出申请增加预算。

第九条对累计基本支出结余资金规模较大的省直部门,省财政厅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对其结余资金进行统筹,作为安排该部门下年基本支出预算的资金来源。

第三章项目支出结余的管理

第十条省直部门项目支出结余资金分为净结余资金和专项结余资金。

(一)项目支出净结余资金包括:

l.项目当年已完成形成的结余资金;

2.由于受政策变化、计划调整等因素影响,项目中止或撤销形成的结余资金;

3.某一预算安排的项目支出连续2年未动用,或者连续3年仍未使用完形成的结余资金;

4.其他项目支出净结余资金,如不可预见费结余资金。

(二)项目支出专项结余资金包括:

1.项目当年已执行但尚未完成而形成的结余资金;

2.项目因故当年未执行,需要推迟到下年执行形成的结余资金。

第十一条在部门预算执行中,省直部门动用净结余资金安排项目支出,或调整项目支出专项结余资金使用用途的,均应报省财政厅审批。

第十二条在编制下年部门预算时,有项目支出净结余资金的省直部门,应将净结余资金全部作为本部门下年预算的首要来源,统筹用于本部门重点项目支出。

第十三条省直部门连续安排预算的延续性项目,有专项结余资金的,在申报下年预算时,应结合项目进展情况主动统筹部分结余资金,再向省财政厅申请增加预算。对延续性项目专项结余较多的部门,省财政厅在下年可适当减少有关项目支出预算。

第十四条省直部门基本建设项目结余资金,在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通知》(财建〔2002〕394号)有关规定上交省财政后,剩余部分应按照本办法有关项目支出净结余资金规定条款执行,按照规定范围使用,使用时报省财政厅审批。

第四章结余资金的审核确认

第十五条预算结束后,省直部门应对本部门和所属预算单位的结余资金情况逐项清理、逐级汇总,并对形成结余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于次年1月底以前,将本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情况表》和有关说明文件报送省财政厅。

第十六条国库集中支付形成的结余资金,省直部门必须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向省财政厅报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实施单位年终预算结余资金申报核定表》。

第十七条省财政厅负责对部门结余资金数额和有关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审核确认,并于2月底以前将审核意见通知省直部门。

第五章结余资金的安排使用

第十八条在预算执行中,省直部门确需追加支出时,应结合本部门结余资金情况,优先动用本部门结余资金。上年部门结余资金和当年预算安排不可预见费不足以安排时,再向省财政厅申请追加支出。

第十九条在编制预算时,省直部门结余资金使用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按照关于编制部门预算的要求,省直部门在省财政厅对本部门结余资金审核确认后,将本部门结余资金(包括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专项结余)结转下年安排使用计划,以及拟动用本部门项目支出净结余资金统筹安排下年有关项目支出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省财政厅;

(二)省财政厅根据财政预算平衡情况,结合该部门“一上”预算、累计结余资金情况、提出的结余资金结转下年安排使用和统筹安排项目支出计划等情况,对该部门结余资金结转下年安排使用和统筹安排项目支出计划进行审核并提出建议,随“一下”预算控制数下达省直部门;

(三)省直部门根据省财政厅“一下”预算控制数和结余资金结转下年安排使用及统筹安排项目支出计划建议数,调整编制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上”预算。

第六章结余资金消化的激励约束措施

第二十条对累计结余资金比上年减少的省直部门,允许其在不违反部门预算管理规定和财务制度的前提下,动用一定金额的净结余资金解决应由省财政负担的本部门历史遗留问题的支出,具体动用时报省财政厅审批。

第二十一条对累计结余资金比上年增加较多的省直部门,省财政厅在下达“一下”控制数时,可以视部门结余资金增加情况,适当减小部门项目支出预算增幅或压缩部门财政拨款预算总额。

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净结余连续3年超过当年财政拨款总额5%的部门,应向省财政厅书面说明情况,省财政厅汇总后报省人民政府。

第七章结余资金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省财政厅、省审计厅按照有关规定,对省直部门结余资金管理情况进行调查或者检查。被调查、检查的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拒绝、阻挠、拖延。

第二十三条对省直部门在结余资金管理中违反本办法的,省财政厅、省审计厅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相关规定,责令其进行纠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通过调减部门预算等方式将结余资金收回财政总预算。

对违反本办法的部门和单位,由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省直部门可根据本办法规定,结合部门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结余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

第二十五条对财政预算内非税收入安排的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结余,在核实收入的前提下,视同经费拨款结余资金处理。

第二十六条对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政府性基金项目结余资金,按照各项基金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所有涉及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预算管理均按本办法执行。

上一篇:猇亭生态公园策划书下一篇:2024河海大学环境科学工程专业考研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