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凯绥·珂勒惠支版画艺术及其影响

2023-01-18

一、珂勒惠支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及其特点

凯绥·珂勒惠支出生于1867 年的德国, 1885 年在柏林学习绘画, 1889 年又前往慕尼黑深造, 学习铜版技法, 并开始用版画表现工人的生活。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这一时期正处于传统学院派艺术, 逐步被现代艺术所取代的历史进程中。她在学院接受美术教育的时期, 就有一些艺术家, 比如阿道夫·门采尔、马克斯·利伯曼, 已经开始尝试现代绘画语言, 但在珂罗惠支生活的德国依然是一些传统的风俗画和历史画占绘画形式的主流位置。当时的法国则不然, 印象派艺术已经被更多人熟知和接受, 包括现代主义艺术风格也粉墨登场。在这样的传统与现代交接的背景下, 珂勒惠支不断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 逐渐发展形成了她自己的艺术风格。

珂勒惠支喜欢用简单而又风格化的线条去勾勒轮廓, 形象概括而有力。“以一种感伤的诗性和言简意赅的表达姿态” (卡琳·托马斯) 。她注重表现人的形体, 忽略形体以外的束缚, 她所刻画的人物往往眼睛深邃, 结构突出, 形象概括有力, 带着深郁和压抑之感。她的作品风格粗犷朴拙, 多为黑白表达。在带有社会批判、社会参与、反资产阶级和底层关怀的艺术表现中, 她的作品可谓别具意味和力度, 鲁迅先生曾称其为“有力之美”。她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同情心, 有人评价其与爱德华·蒙克作品平分秋色。

在她的创作中特别强调光感, 运用聚焦的光线, 刻画在光线下人物的形态和表情,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引发观者对画面主题的深入思考。在她的作品《死亡》中, 桌面上残余的烛光的照射下, 使得孩子的睁大眼睛无辜凝视的表情和死神抓着母亲胳膊的那只手骨处于画面表现的中心, 这样的处理, 抓住观者的眼睛, 使其视线集中, 画面中除了这一聚焦的光线, 其他地方作者处理成灰暗的调子, 营造出了一种悲凉、死亡的气息, 父亲的背影也显得特别深重。她的木刻作品中刻画的人物的雕塑感很强, 这跟她巧妙地将刀法与光线结合, 刀法朴实粗犷, 强烈的黑白灰的对比。她的作品《哀悼李克内西》中, 劳动者悲痛的身躯和死者庄严的头颅, 作者大胆的处理成黑色, 哀悼者面部统一处理为灰色, 这与处理为白色的尸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光线的由上而下, 人物表情的刻画大胆概括又紧扣结构, 将哀悼的劳动者的悲痛刻画得撼动人心。整个画面黑白灰的布局又将气氛渲染得庄严而肃穆。

珂勒惠支热爱文学, 喜欢歌德的作品, 在她的艺术创作上, 她将文学与戏剧性融入到画面中, 采用戏剧式的构图, 这样的构图也可使画面更加饱满, 更具凝聚力, 使得画面中人物的形象、动态放大夸张更加生动。

二、珂勒惠支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珂勒惠支的作品所取题材大多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 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所表现的这些也都是在两战期间她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早年对底层人民的关爱与同情, 多表现无产阶级的愤懑不平与反抗斗争, 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

世界大战爆发, 珂勒惠支失去了以义勇军身份战死于彼得弗兰德战场的大儿子。她的作品《牺牲》中, 一位母亲将还在襁褓的孩子送出去, 带着盲目的神情, 珂勒惠支通过这个作品传达那一时期德国人对于战争的盲目推崇。儿子的牺牲给她精神上强烈的刺激, 从而创作了大量以“母与子”为题材的作品, 宣传反战思想。“慈爱和悲悯的母亲”成为她此后作品中的主要形象。

珂勒惠支曾说过“我同意我的艺术是有目的的, 在人类如此无助而寻求援助的时代中, 我要发挥作用。”对于这样一位曾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也曾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德国女性艺术家来说, 她的作品中透露的是强烈的同情心, 其对生与死、悲与喜、战争与和平, 尤其是对母爱及生命中那些闪耀着爱的光芒的瞬间之刻画, 深沉表述, 震撼人心。

三、珂勒惠支艺术作品对中国的影响

珂勒惠支作为现代美术史上最早以自己作品反映无产阶级生活和斗争的版画家之一, 她的作品最先由鲁迅介绍引入中国, 在我国革命美术运动中的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她的作品中所揭露的德国社会状况和当时的中国有一定的相似, 其透示出的对于社会苦难以及底层人民痛楚与反抗的强烈体认也触动着我们国内的艺术青年, 珂勒惠支的革命斗志对当时中国的革命艺术家们起到一定的鼓舞作用, 坚定了革命的信心, 对革命思想起到推动作用。

珂勒惠支的版画进入中国后被作为新兴木刻的范例, 出现在版画的教科书中, 她的作品作重点介绍, 她的自画像是学习版画的学生必临的作品。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与风格改变了许多中国艺术家的审美观念, 对中国的现代版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 世纪30 年代和40 年代, 中国的不少进步木刻青年, 在表现技法和创作思想上, 都受到了珂勒惠支的影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当时产生与发展于上海的中国新兴木刻版画, 那时的上海, 进步的美术青年, 在政治上随时随地会遭到迫害, 在创作上也饱受着资产阶级艺术的冲击。承受着政治上、生活上和创作上的多重压迫, 处境虽然困难, 但珂勒惠支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风格指引与影响着他们不断坚持奋斗, 以手中的刻刀为武器不断创作, 不断开展新兴木刻运动, 从而使得新兴木刻版画成为了中国木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吸收了西方的风格发展的变革,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木刻图画, 从唐到明, 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在的新木刻, 却和历史不相干。”

摘要:凯绥·珂勒惠支作为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女性艺术家之一, 她将自身传统的艺术修养与现代主义的绘画语言相结合, 以寥寥数笔生动的描绘对象、表达内心情感。本文以珂罗惠支为研究对象, 从其艺术风格的形成背景及其特点、作品美学意义上的社会性和其作品对中国的影响三个方面去分析阐述其艺术创作的魅力, 力图全面深入的理解其艺术作品所赋予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艺术风格,版画,同情,母爱

参考文献

[1] 谢子真.凯绥·珂勒惠支之画[M].香港:香港人间画会, 1949.05.

[2] 常勇.表现主义版画选[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2.

[3] 张丽华.创作与构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4] 苏林.中外黑白木刻精品库—德国黑白木刻[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6.

[5] 鲁迅.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6.

上一篇:豆浆机安全标准的初步探讨下一篇: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