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力量——从美学角度浅析珂勒惠支的版画艺术

2022-12-19

当西方现代主义大师高呼喊“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割舍与社会的联系,让人们回到自己内心的栖居地,一个伟大的女性出生于一个德国资产阶级家庭——珂勒惠支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早在上一世纪三四十年代,她的名字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就连丢勒、蒙克以及许多美术大师都局限于某一领域,而凯绥·珂勒惠支早已中国的政治生活紧密相连。把珂勒惠支版画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个人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对她的在作品推崇备至,他精心搜集并整理了许多珂勒惠支的名作,多次撰文介绍她的作品,而且向青年木刻家推荐她的作品。他称珂勒惠支是“有丈夫气概的妇人”,称赞她那“强有力的,无不包罗的母性”。

珂勒惠支1867年出生于德国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先后在柏林艺术学院、慕尼黑女子艺术学院和珂尼斯堡学习绘画。专业学习为之后她的美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时各个国家的工业革命已经逐渐开始展开,而资本主义与封建社会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启蒙运动和自由主义是动摇旧的社会体系的先锋,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都开始爆发,而珂勒惠支在这样的大社会背景中开始成长。珂勒惠支的艺术作品包括了各种版画,素描,雕塑作品。作品中多为社会事件、人物、历史题材。画家作品中多以社会底层贫困劳动者为创作原型,描绘他们的贫困,疾苦,病痛,饥饿,死亡的悲惨生活,以号召、愤怒、战斗、抗争的内容题材来表达贫苦大众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抗。由于画家是拥有特殊的身份视角,是一个母亲,一名女性。她的艺术作品中还有表现母亲,女性,孩子的题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都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和死亡,然而也有呼声,挣扎,联合和奋起。”代表作品有《穷困》、《死亡》、《反抗》等。珂勒惠支所处的社会矛盾尖锐,一方面,在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让人同情,另一方面,她的儿子因战争而死去,丧子之痛使她的心灵蒙上了阴影,看到了战争的残酷,让无数家庭失去亲人。因此,珂勒惠支把悲痛的情感转移到艺术创作中,以大无畏的精神创作出富有深刻社会内容的艺术作品中。这是珂勒惠支将自己的同情审美化的结果,也是将个人的价值社会化的体现。这位伟大的女性以独特的视角创作出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作品深刻的记录着战争、死亡、母爱,阐释着比语言更有力更深刻的情感。珂勒惠支对待战争和暴力态度一直是否定的态度,她的作品不是某种革命的表现,仅仅是对内心深处对社会现状所情感的抒发。在她看来底层人民朴素的生活素材是创作的基础,是艺术的根本美的所在。珂勒惠支的审美是多角度的,她的画面中所表达的力量是内心渴望的力量,是人性美与善良的爱的力量,是母亲与孩子的母爱的怜悯的力量。

珂勒惠支的版画具有鲜明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刀法,以刻刀为武器不断创作出令人震撼的美术作品,她的作品黑白对比强烈,构图巧妙有冲击力,刀法苍劲有力粗矿,精准和豪爽的刀法,锐利而果断,刀锋所向,形神兼备。她用精简而具有风格化的线条勾勒轮廓,集中表现人物形状,没有一点多余,直通灵魂。作品的线条有力、粗旷、奔放,甚至还带着一份潇洒的凌乱。她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传达着对苦难、社会地位低下、被疾病缠绕、权利被剥夺的人民的同情,呼吁和号召人民反抗和斗争。站在爱的高度,用手中的刀刻出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珂勒惠支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先进的艺术思想以及精湛的版画技法影响了许许多多艺术家。她的版画作品受到中国人民的爱戴和喜爱,并对中国革命美术运动影响及其深远,推动了现代主义版画艺术的发展。

珂勒惠支的短暂的一生,用绘画记录的被压迫人民的悲惨生活,批判了压迫者的无道和呼吁号召人民反抗。她的艺术作品也附上了浓重的人道主义色彩,更是无私大爱与抗争精神的结合。珂勒惠支极具感染力和散发人性的的艺术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画家。而其中伟大的母爱与无私的社会责感和使命感更值得我所以人去学习和借鉴。

摘要:凯绥·珂勒惠支的艺术作品是一首伟大的诗歌,深刻阐释了穷苦大众人民的悲痛生活。怀着慈爱的心用画笔描绘她眼中的世界,用刻刀记录着那个战火纷飞的日子。她的线条有力、粗旷、奔放,甚至还带着一份潇洒的凌乱。她的每件艺术作品都流露着一个女子的真实情感,是表现语言与造型的“完美结合”。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对于传承版画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凯绥·珂勒惠支,版画作品,美学效果,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外国美术史》张夫也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08.

[2] 《美学原理》蒋孔阳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

[3]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07.

[4] 《浅谈版画艺术的时代特征》秦艺美术研究,2004.01.

[5] 《西方版画史》张奠宇中国美术出版社2000.04.

上一篇:浅析市政污水管网的施工及质量问题防治下一篇:浅谈虚拟仪器及传感器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