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歌曲的源起、发展及其概念界定

2022-12-29

艺术歌曲作为歌曲大家庭中的一员,是由文学性较强的诗篇、人声歌唱声部及钢琴声部组成的一种特定音乐体裁。作曲家用音乐表达诗的形象、内涵与意境,用乐器声部补足人声部分的未尽之意并衬托人声歌唱声部主线,通过这样一种创作,使艺术歌曲作品的各个部分成为丝丝入扣、水乳交融的有机艺术整体,能深刻且细腻地表达人的内心世界与情感。

众所周知,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歌曲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在当时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及音乐潮流的推动下,伴随着抒情诗歌创作上的兴起和繁荣,以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为代表的一大批音乐家为歌德、海涅等著名诗人的抒情诗歌谱曲,兴起了当时艺术歌曲创作与演唱的高潮。1814年,歌曲之王——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为歌德的《纺车旁的玛格丽特》(又称《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音乐史上称该年为艺术歌曲(lieder)的诞生之年。作为一种新的音乐体裁,艺术歌曲与一般的歌曲的区别在于“它表达了浪漫主义精神的抒情、细致而又富于诗意,内涵非常丰富。其伴奏(主要是钢琴)是整首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和声的衬托,更能发挥情景烘托、描述诗词内容和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这种短小的艺术歌曲的歌词,多系意蕴深刻而含蓄的优秀诗篇,并与曲调旋律紧密结合。[1]”

事实上,由于其作为一种特定音乐体裁所独具的先天优越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歌曲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至于在其并不长久的发展时期里在不同的国家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艺术歌曲流派。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德奥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俄罗斯艺术歌曲和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等等。这些艺术歌曲流派在保持艺术歌曲体裁基本规格、美学、样式等特定要求的基础上,在称谓、创作、表现、审美等环节均有自己的特色,并以许多不同风格作曲家用不同创作手法和语言所写作的经典艺术歌曲作品而著称于世。如德奥有舒伯特的《鳟鱼》、《魔王》、《圣母颂》、《致音乐》、《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舒曼的《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献词》、《莲花》、《月夜》,勃拉姆斯的《林中恬静》、《摇篮曲》,R.施特劳斯的《小夜曲》,莫扎特的《渴望春天》、《紫罗兰》等;法国有肖松的《蝴蝶》、《魅力》、《丁香花的时节》,德彪西的《曼陀林》,福雷的《月光》《梦后》,拉威尔的《西班牙之歌》、《练声曲》等;俄罗斯有拉赫玛尼诺夫的《春潮》、《别唱吧,美人》,格林卡的《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北方的星》、《云雀》等;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有《我亲爱的》、《阿玛丽莉》、《假如你爱我》等。这些经典声乐作品已然成为各国声乐教学的首选必唱或欣赏曲目,在我国也不例外。

由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复杂原因,艺术歌曲在中国的起步晚于西方100多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引进为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出现作了必要的前期准备,自青主在留德期间于1920年创作的《大江东去》被视为中国艺术歌曲的滥觞之作始,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在萧友梅、赵元任、黄自等“新音乐”前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模仿、吸收、探索、创新等一系列艰难过程,逐渐确立了艺术歌曲在中国音乐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成就了一批中国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作,如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听雨》、《教我如何不想他》以及黄自《玫瑰三愿》等等。尽管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与艺术歌曲发展较好的国家相比尚有距离,然而能有今天的成就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在并不长久的时间范围内,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一批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典范不仅见证了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有着浓郁中国民族特色与审美风格,而且具有能与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想媲美的较高的教学价值,成为被广大声乐工作者普遍认可、喜欢并重视的一种声乐教材首选曲目。尤其是上个世纪末中央领导同志发出了推广普及艺术歌曲的号召后,各有关方面积极响应,甚至引起了大众对艺术歌曲的广泛关注,使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更上了一个台阶。与此同时,人们对于艺术歌曲的界定也有着诸多的争论,关于艺术歌曲的概念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却难以达成共识,甚至是专家学者间也有着不同的见解。

事实证明,无论是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与内容,只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才会永褒其鲜活的生命力。艺术歌曲本身的发展也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艺术歌曲这一体裁自从产生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过。不说各个国家的艺术歌曲都有着本民族的特点和名称(如德国之Lieder、英国之Art song,法国之Chanson和俄国之Poma Ho),就是同一个国家内的不同作曲家对于艺术歌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诠释方式。德国的Lieder和法国的就有区别:德国艺术歌曲实际上主要是在德国市民阶层中流传,而法国艺术歌曲则是在沙龙的环境中产生的;德国艺术歌曲与德国民间传统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而且较为短小,而法国艺术歌曲则要求表现细腻,特别是要求赋予启示性,有些近似于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有许多富有启示性的音节,只有待全部演唱结束时,才能给人以完整的形象。舒伯特和舒曼的艺术歌曲也各具特色: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在做到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的同时,更注重音乐的表达,他的艺术歌曲更像是音乐的诗而不是诗的音乐;而舒曼的艺术歌曲则对选词的要求十分严格,由于内向的性格,他更侧重于情感与心理状态的表达,因而他的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也更加细腻、灵活。舒曼也很重视语言本身的音乐性,他根据歌词的内容、情绪、音节和语调起伏形成了舒曼独特的、朗诵性的歌唱旋律。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歌唱声部十分重要,有时甚至可以自成整体;而在舒曼的艺术歌曲中,歌唱声部和钢琴声部同样重要,甚至有时器乐的表达更为重要。另外,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学曲库》外国作品第三卷《外国艺术歌曲选》选编的全部是17至18世纪的独唱声乐作品甚至是歌剧选曲,而在当时,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艺术歌曲还没有被给以定义。以上陈述旨在说明这样一个问题:艺术歌曲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的,对于艺术歌曲的理解是可以发展的,它既可以特指,也可以泛指。因此在艺术歌曲的界定上根据国家的、民族的、时代的特别是人民的要求做适当的发展与外延是无可厚非的。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艺术视野得到了很大的开阔。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的音乐审美心理和审美要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欣赏高雅音乐的人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艺术歌曲“曲高和寡”的年代已不复存在,尽管达不到人人能唱的地步,人们的欣赏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本着在艺术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推广和普及艺术歌曲这一优秀音乐体裁也是合情合理的。至少促成这种做法的理想精神状态是值得支持而不应对之嗤之以鼻的。笔者以为,当代中国大众对于艺术歌曲的界定正走入一种心理误区——把艺术歌曲等同于有艺术性的或内容优秀歌曲,而把歌剧中的经典唱段、经过作曲家精心改编的优秀民歌甚至是广为人们喜爱的一部分电影音乐和通俗音乐作品都归属于艺术歌曲范畴的做法正是这种心理的突出表现,他们认为凡是艺术歌曲必定是优秀的,而所有优秀的、得到人们承认的歌曲也理应是艺术的。诚然,这种对艺术歌曲理解上的发展和外延,使得艺术歌曲在内容上更具丰富性和当代性,更加贴近人民生活且富有时代精神;在风格上更多元化和民族化,更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它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说明问题:“艺术毕竟不是自生自灭在深山野林里的怪物,它必须有生长、培育它的民众的广泛参与才能更加充分地显示其生命力和存在价值。”然而也正是这种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艺术歌曲的本质。在音乐历史的长河里,艺术歌曲毕竟只是一种音乐体裁,是表达音乐的一种载体、一种形式,尽管这种体裁本身具有很多优秀的本质,然而形式与内容终究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好的形式未必一定成就好的内容,而好的内容也未必非要冠以某种固有形式不可。事实上,“与舒伯特同时期的德奥作曲家,从事歌曲创作的有近百位,但众多内容贫乏、技巧单一的歌曲已被历史冲刷掉了。[2]”因此,我们可以把现已很少上演的优秀歌剧中的经典选曲及经过作曲家精心改编的符合艺术歌曲体裁特点的优秀民歌视为艺术歌曲,然而作为一种特定的、有着一定历史背景的音乐体裁,抱着尊重音乐的态度,我们也不能把艺术歌曲的概念无限扩大化。因为从历史上来看,艺术歌曲显然有其自己内在的指向性或独立性,我们决不能为了照顾“包容性”、“广泛性”而淡化甚至失去了其作为一种体裁样式而特有的体裁特征、艺术品格和美学规范等。艺术歌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这时毋庸置疑的。在中国,无论在领导还是老百姓心中,艺术歌曲都与传统意义上的西洋古典艺术歌曲有很大的不同。然而这种发展只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适度的。也正因为如此,它才受到了那么多人的关爱与追随,其在社会领域和教学领域的领袖风采与核心地位也稳如磐石、无与伦比。

所以,遵照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我们在观照艺术歌曲概念的时候,不能无视艺术歌曲作为一种独特的声乐体裁样式所必须具备的体裁特征、艺术品格和美学规范:高雅诗意的歌词、歌乐统一的旋律、独立表意的器乐声部、重于描绘诗情画意、室内乐的表达风格等。而一首合格的艺术歌曲必须体现音乐与诗歌的有机结合且具有旋律与歌词的高度溶解性、音乐创作的专业性、器乐与人声音乐表达的整体性和表演形式的室内性等艺术特点。只有如此认识艺术歌曲,我国的艺术歌曲在将来的发展才不会偏离正轨。让我们这些喜爱艺术歌曲的人群为之共同努力吧!

摘要:作为一种音乐与诗歌高度融合的声乐体裁,艺术歌曲受到了无数作曲家、声乐教育家、声乐学习者以及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与青睐。然而对于艺术歌曲的起源、发展甚至是概念的界定,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运用历史及比较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逐一梳理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艺术歌曲,源起,发展,概念

参考文献

[1] 颜蕙先,陈玉.声乐教学曲库.外国艺术歌曲选(教学总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8(1).

[2]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音乐卷/西方音乐通史[M]:225

[3] 莫纪纲.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2,1.

上一篇: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关系的探索与研究下一篇:服装色彩搭配与人物整体形象设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