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供应链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理解供应链范文

语文阅读理解《礼物》的理解

1、在最后一小节空白处加上标点。

“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

2、请仔细地读一读文章,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女孩买了一座雕像送母亲。

经过:却让母亲感到很失望。

结果:雕像破碎了,女儿流泪了.

3、“勾勒”的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用心勾勒,想象推测事物的大致情况。

用笔勾勒,描摹事物的大致轮廓。

4、两次流泪

第一次:为含辛茹苦无私付出的母亲而感动;第二次委屈伤心,无奈与心痛,让女儿流泪了。

5“小山似的”

答:是母亲全部的心血和艰辛的付出,为了女儿的前程,母亲不顾一切地奔波忙碌酬的学费,这是母亲爱心的结晶。

6、失望

答:母亲误解女儿不珍惜自己的劳动,不体谅自己的艰辛,更不懂得欣赏美丑。

7、雕像破碎

答:母亲的厚爱无以回报,女儿心碎了。虽感到委屈更为母亲感到痛心。母亲已被艰苦的生活折磨得粗糙简单,已经不懂得欣赏艺术。那个曾经为她撑起一片天,而如今依然默默付出的母亲已渐渐与女儿有了隔阂。如此厚重情深的母女情,在生活的重压下变得如此沉重。孝心无价,却让母亲忽略了,母爱厚重,却无以回报,无奈之下,心也跟着破碎了,流着泪。

第二篇:【供应链管理案例】苹果供应链管理

苹果供应链管理

(2013年5月)乔布斯+库克=苹果。乔布斯学不会,中国企业仍然可以从苹果身上获得关于供应链管理的教益

近年来,苹果公司的成就举世瞩目。这家创建于1976年的公司,成功推出iPod、iPhone、iPad系列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重新“发明”了移动智能终端。苹果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不断攀升,2012年已位列第55位。

苹果成功的秘密究竟是什么?一直以来,中国企业都慨叹:那是因为苹果拥有乔布斯,一个深谙商业哲学和引导消费者需求的天才。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苹果这样的企业,是因为不可能存在另一个乔布斯。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领袖人物是无法复制的。

然而,苹果成功实际上应归因于两点:一是革命性的创新产品,二是卓越的供应链管理。现代企业的竞争其实也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IT产业的微利环境下,苹果能够独占业界70%的利润,除了创新的产品设计之外,隐藏在幕后而未被人们广泛认知的是能够通过供应链管理实现优秀的软硬件集成,为消费者提供超乎想象的体验。业界公认,苹果产品中采用的技术并非是概念性的技术变成现实,而是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技术的集合。苹果能够将这些优秀的单个技术集成起来,渗透到手机上游所有元器件的开发、生产和制造的过程中,始终领先竞争对手一到两年,大杀器正是供应链管理。在Gartner“2012全球最佳供应链管理25强排行榜”中,苹果依旧力压群雄,再次排名第一,以庞大的物流体系建设闻名的亚马逊则屈居第二。

作为一个供应链领域的后来者,苹果在短短几年内发展出了竞争对手羡慕不已的全球化供应链。其中,许多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和大胆的做法都值得正学着建设全球化供应链的中国企业借鉴。即便乔布斯学不会,中国企业仍然可以从苹果身上获得关于供应链管理的教益。

供应链的极简主义

苹果产品的设计惊人地崇尚极简主义。供应链也如此。

简洁性是供应链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一个复杂的供应链,再细心的管理也难免统筹不当,产生失误。为了使供应链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供应链的每个节点都应是精简的、具有活力的、能实现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尤其是对于苹果这样的产品形象高端、专注于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企业,供应链的灵活快速响应十分重要。

为了实现供应链的极简化,苹果采取了两个措施。

第一,简化公司业务。苹果以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保守者,自己生产芯片、主板等零部件,自己组装产品,但这种供应链在IT产业分工精密、技术和设备要求日渐提高、从纵向产业结构演化为横向产业结构的情况下早已不合时宜。在蒂姆·库克进入苹果之前,苹果公司库存臃肿、制造部门效率低下,1997财年苹果损失超过10亿美元。

蒂姆·库克开始大规模减记公司的制造资产,将一些简单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他公司。这样,苹果能够将自己最擅长的设计和营销的价值发挥到极致。苹果公司只设计外包,而将生产交给其他公司来完成。苹果过去一直生产PC机主板,但在1998年的调查中,苹果发现,一些生产商的主板已经好于苹果生产的主板。因此,苹果决定将这一业务卖掉,并将生产外包给这些生产商。

现在,苹果将全部精力都投入整个产品链中的设计和品牌两个关键环节,从世界各地网罗零部件厂商以及组装厂商进行生产。这一举措不仅给苹果带来巨大利润,而且强化了苹果的竞争优势,使得强者越强。

第二,简化产品线。199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时,苹果仅台式电脑就有12种。乔布斯画了一个象限,横轴的一端是高端用户,另一端是一般消费者;纵轴的一端是台式机,另一端是笔记本,每个象限只有一种电脑,将12种简化成4种。苹果还尽可能使用更多标准化部件,从而大大减少了产品生产所需的备用零部件数量和半成品数量,能够将精力集中于定制产品,而不是搬运存货。例如,iPod实用了通用IC,减少了元件准备上的时间和库存。2007年,苹果的存货周转水平达到50.8,业绩增长38.6%。

简化产品线有三个好处。

首先,至繁归于至简。产品线越简单,制造就越容易,供应链就越简洁,管理就越容易做好。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产品简化之后计划、执行、采购、物流等环节的管理也会随之简化。

其次,苹果产品高度定义,型号非常单一,让苹果在供应链上获得其他厂商难以获得的规模优势,使其成为各个供应商的最高规格客户,议价权远高于其他订货商。得益于庞大的采购量,苹果在零部件成本、制造费用以及空运费用中获得了巨大的折扣,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率。

最后,客户需求是企业价值实现的源泉,是供应链一切活动的起点。供应链最难的是需求的预测和计划,远远不是目前的技术可以解决的。无论采用多么先进的模型和方法,都只能是获得接近准确的结果。因此,产品线太长就增加了预测的难度,从而产生供应链中魔鬼般可怕的存货。目前,中国的运动服装产业就正在经历这样的冲击。而像苹果这样引领消费需求、产品线短、销量巨大的产品,销量的预测和计划就变得比较容易,剩下的只是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生产和最迅速的全球铺货。

构建生态系统

一个全球化的供应链的基本逻辑是集优互补,即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是强强联合,每个企业只集中精力致力于各自核心的业务过程,成为自组织的独立制造岛,根据需求信息的传导,高效整合资金流和物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苹果将制造等非核心业务外包后,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全球化的供应链。但他们并不满足,而是致力于将供应链升级为一个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生态系统”。这可以说是苹果供应链

管理的一个核心智慧。供应链实际运行的效率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因此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合作企业关系模型是实现最佳供应链管理的保证。只有充分发挥系统中成员企业和子系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系统与环境的总体协调,供应链生态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

分析苹果的全球化供应链,可以发现其供应链设计非常符合IT产业的现实环境。

首先,苹果实行单一制造策略,公司绝大部分的硬件产品都在亚洲制造。而目前,苹果产品的市场重心正是在新兴市场。在接近销售市场的地点,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进行制造,辅以少数零部件的空运和海运,完全能够满足苹果的市场需求。这使得苹果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而且只需在少数地点协调物流和出货业务。

其次,苹果公司的供应商遍布全球,分布在中国台湾地区和美国、韩国、德国等地,在中国大陆主要是台资企业的生产基地,最后主要由富士康组装成机。即使在单一地区因缺乏某种关键组件而在全球造成整个系统中断的情况下,苹果这种分布式电子制造也能使其免受冲击。

再次,苹果也不是完全放弃本地制造。对于一些高端的定制产品,苹果使用爱尔兰的自有组装厂自己组装。事实证明,在满足非常个性化的高端需求方面,完全由自己掌控的制造单元能够保证产品完美的质量。

最后,苹果的供应链中包括三种类型的供应商——负责组装生产的富士康、负责生产IPS屏幕的供应商LG及夏普、负责CPU内存等配件生产的三星电子等。其中,富士康负责组装生产,但苹果其实把很多零部件的谈判权和定价权都交给了富士康,充分发挥了富士康集成组装的能力。因此,在苹果公布的全球156家官方产品和零部件供应商之外,还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供应商,有的甚至只生产一个螺丝钉或者一种特殊涂料。苹果通过这样有层次的供应链结构,减少了管控幅度和难度,提高了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现在,苹果的供应链已经演化成一个由芯片、操作系统、软件商店、零部件供应厂商、组装厂、零售体系、App开发者组成的、高度成熟和精密的强大生态系统。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苹果几乎可以控制供应链从设计到零售的方方面面。那么,苹果是如何发挥系统成员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协调的伙伴关系的呢?苹果的关键就是“共赢”。

一方面,对于供应商特别是中国的制造企业来说,打入苹果的供应链是一个了不得的成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因为,进入这个系统能够给他们带来很多好处。

首先,苹果将资金流前移,为供应商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障。这对于接下一笔订单就要提前付出一大笔采购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供应商来说简直是福音。苹果对工厂说,所有设备我来买,但只能干我的活。这样一来,供应商就免除了设备和折旧的投资风险,消除了业务的不确定性。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大型代工厂,70%到80%的设备是自费购买,而对于规模较小的代工厂商,苹果会购买其中50%的设备,免费提供给这些代工厂使用。

其次,服务于苹果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这对于制造商来说十分重要。对于供应商来说,

客户的稳定订单流至关重要。如果供应商刚刚为一个客户扩充了产能,而客户产品销售出现大的波动,那么供应商的投资就是打了水漂,利润率就会随之下降。而苹果的销量很大,订单流比较稳定。尽管为苹果打工的利润较低,但是苹果的每一款产品的销售周期较长,因此一旦生产线开动,利润就源源不断,管理上也更容易、更清晰。相比之下,如果给三星供应元器件,三星的手机型号众多,每款产品的市场反应各不相同,这对供应商的生产管理十分不利。即使暂时没有活干,工人也可以不离岗,因为苹果为他们开工资。如果在产能上有瓶颈,苹果情愿等待也不愿意为了抢时间把订单交给临时找的工厂。

再次,获得的利润较高。尽管苹果对供应链的整合,给苹果带来巨大的利润,其代工厂商分得的利润份额相对渺小,但在绝对额上并不低。以iPhone4为例,中国公司(包括中国台湾企业)在产业链条上所占的份额都非常小,而且多是在芯片(台积电)和组装(鸿海精密、富士康)等环节,仅占iPhone4总成本187.51美元中的6.54美元,不到零售价的1%。据此,很多评论认为苹果是在压榨供应链利润以自肥。但他们没有看到为什么供应商对苹果的召唤趋之若鹜,对苹果给的价格甘之如饴。实际上,苹果给供应商的价格都是允许他们有合理利润的价格。对于享有下层供应商谈判权的富士康,利润空间还要更大一些。

最后,和苹果这样的强者合作,能够大大提高供应商的水平。苹果通过严格的标准控制,提高了代工厂商的生产水平和技术开发水平,教会了他们如何生产一个高质量的产品。同时,与苹果合作将极大地提升厂商在业界的地位:如果它们是苹果的供应商,那么它们就会被看作业界一流的厂商。替苹果做过代工的工厂由于发展出了顶尖的设备和流程控制,所以也比较容易接到其他品牌的订单。

因此,不少元器件供应商由开始给苹果、三星、HTC供货,变成最后“只给苹果一家供货”。每当苹果推出新产品之际,“苹果概念”就推动部分上市元器件厂商股价大涨。

另一方面,通过构建供应链生态系统,实现最靠近生产线的研发,苹果极大地降低了研发成本,快速将创新设计转化为产品,获得了强强联合的产业链创新优势。这让对手望而生畏。

苹果和富士康、三星、LG、TPK等厂商合作多年,在许多技术上存在交叉授权,并共同开发出了一些短期内领先对手的生产工艺。iPad2之所以能做得那么薄,和富士康多年的代工积累有密切关系。iPad2所需要的铝镁合金重达2公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挖空90%的原料,最后真正用到的只有200克。这对加工工艺要求非常高。iPhone4的表面玻璃加工技术要求工艺非常高,中国湖南的蓝思科技和苹果一起开发出一套加工工艺,才有了iPhone4这么漂亮的外壳。iPhone的电容式多点触摸屏,背后是TPK宸鸿和苹果多年来通过交叉授权开发出的一系列专利。

苹果甚至与供应商一起研发制造设备。由于MacBook机身使用了unibody一次成型工艺,需要用一块完整的铝片制成,因此在生产这种新设计时,苹果的设计师与供应商共同开发了一种专用的新设备。这种专注于产品线并对设备进行定制的能力,成为苹果的一大优势。

在苹果的新产品研发中,大部分工作是供应商完成的。苹果自身的研发费用在整个IT业来看并不靠前。苹果的相对研发投入比例远远不及三星,绝对研发投入金额更比不上微软。

苹果2012年研发费用为34亿美元,这个数字还比2011年的24亿美元大幅提高了10亿美元,此前的2010年仅为18亿美元。而苹果在2012年财年的营业额为1750.39亿美元,也就是说苹果的研发投入销售占比只有2%。事实上,2005年开始,苹果公司的研发支出比就年年下降。相比之下,三星电子每年把大约6%的营收投入到研发之中,比例为苹果的三倍以上;微软在整个2012财政的研发费用则达到了98亿美元,研发部门在微软员工总数中的比例高达51%,比苹果高出39%。

苹果的产品创新设计竞争优势必须通过供应链来实现,而领先市场的设计导致很多时候苹果产品的元器件要求超出了供应商企业的能力。对这些元器件的供应需要供应商研发并试产,初期不仅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而且良品率也很低,通常只有20%左右。即使在苹果验收合格之后,良品率也只有80%。以触摸屏为例,宸鸿的触摸屏刚投产时良率仅有8%,经过反复改良生产线也仅提升至80%左右,其他厂商的良率比这还要低得多,短期内很难达到同样的品质。而通过对供应商的设备投资,进行合作研发,苹果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将在竞争对手看来还是概念的技术变成了商业化的现实。

苹果构建供应链生态系统的成功对中国企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一方面,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要非常通畅,才能运行顺畅。如果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只是一纸硬性合约,不考虑他们的现实困难,就等同于推卸责任,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不会好,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定会出问题。这就是很多中国服装(000902,股吧)企业所面对的情况:强制经销商订货,不管能不能卖出去,结果形成渠道存货危机。另一方面,整个供应链的“链主”要考虑从增加价值的角度把产品做好,而不能只专注于把价格降得很低,否则就会导致企业间战略严重趋同,产品同质化,没有创新。因为被压榨的供应商当然没有能力创新,结果只能是损害供应链。没有国际一流的供应商,就没有国际一流的产品。

严格的管控

苹果的全球化供应链,是一个层次分明的结构。总体上看是一头大、一头小。苹果作为整个供应链的“链主”,主导着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分配和运行协调。在保证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苹果还有一整套管理和控制措施,以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质量和标准进行管理,帮助各个环节优化、创造价值。这套制度现在看来还是行之有效的。在苹果美国总部总揽大权的情况下,苹果克服了一对多的管理难题,实现了多年的高品质、高出货量、高创新频率。

从挑选代工制造商开始,苹果就秉持了极其审慎的态度和超高的标准。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苹果美国总部会派出专门团队到工厂考察,考核项目众多,要求严格。零部件的生产工艺要求非常高,供应商要具备一定的生产实力,产量要稳定、充足。因此苹果只对占据所属加工业前五名地位的制造商感兴趣。苹果对企业是否注重信息系统建设很重视,因为如果一个制造企业有信息系统,那么就证明这个企业实力很强,对流程管控也比较重视。通过信息系统,苹果公司的美国总部就能通过远程控制获得工厂的产品信息。

一旦选择了供应商,苹果对代工厂商的控制力就开始体现出来。从厂房的规划建设到如何培训工人,再到生产监控所需的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原材料,代工厂都会得到苹果的建议,而且这种建议是带有强制性的。有时,苹果甚至会指定原材料的供应商和尾端外包的代工厂。

凡被苹果选中的代工厂商,必须使用苹果指定的生产设备,以保证每一个产品模具的质量。苹果选定代工厂商以后会进行试量产,每次试量产的时间持续长达两三个月,根据产品结果重复进行4到5次,以给代工厂商充裕的时间提升产品品质。

一般公司下单后就等着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苹果则深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事无巨细,都要过问。IT产品的生产过程繁复而精密,牵涉数万零件和设备,其中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导致最后产品的不合格。苹果相信,只有了解一线的情况,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并防患于未然,及时应对。苹果有一支非常庞大的驻厂工程师队伍,仅在富士康工厂就有近5000名驻厂工程师负责保障苹果产品一流质量和生产效率。

每天,苹果的驻厂工程师都要到生产现场了解情况,与工厂的一线负责人实时沟通。为了保证工程师和工厂之间的顺畅沟通,在苹果位于中国的代工厂,驻厂工程师都是30岁以上的中国人,只有少数是新加坡等地外派来的。驻厂工程师的人数按照工艺的复杂程度配备,工艺较为复杂的生产环节会配备两到三个工程师,工艺简单的则只要一到两个。他们整天负责代工厂的指标考核,为流水线上的产品质量打分,并严格控制交货期限。如果一个零件有不合格的嫌疑,就要叫停这条生产线。然后,工程师要与厂方和总部沟通,在短时间内对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做出定义,在不影响生产进度的情况下改善质量。由于工作压力很大,驻厂工程师流动性很大,有时一个工艺环节一年就换2到3次。

每次供应商出现问题,苹果会要求他们在12小时内做出根本原因分析和解释。此时,供应商必须加班加点地解决问题。每个季度,苹果会对所有供应商进行打分、排名。排名靠后的,未来获得的订单配额将会越来越少。

由于苹果的研发是和供应商共同完成的,出于营销和保密的需要,代工厂所有人员都会被要求签署保密协议。从产品图纸到人员管控流程,尤其是产品外观这个苹果的最大秘密,都不能有丝毫泄露。这种保密控制的压力对于代工厂来说属于高压线。如富士康,为了履行保密协议,实施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安检制度。为了追踪生产效率,并确保产品在发布前夕对外保密,苹果还会在部分包装箱内安装电子监视器,使得该公司的总部员工可以追踪中国工厂的状况,防止泄密。为了逃避检查,苹果曾经将产品装在土豆包装箱内运输。当iPad2发布时,苹果将所有成品都放在包装箱内,并由该公司的员工监视每一个传送点(码头、机场、卡车仓库以及分销中心),以确保每台设备不出问题。

在供应环节,苹果做到了细节上的无缝把控。苹果在管理供应商的过程中遵循一个原则,即必须完全控制手机生产的每道环节,要了解每一个元器件的来源、研发、生产、测试等过程。当苹果索取触摸屏等零部件的报价时,会要求厂商提供报价的所有细节信息,包括材料和人工成本估算,以及厂商自身的预估利润。由于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变化,手机产品以及元器件的价格也日趋下降。根据市场变化,苹果每个季度会与元器件供应商总结上一季度的合作,并谈判新的价格。所以,苹果手机的成本每个季度都会下降,从而保证苹果手机的利润率。

为使苹果和供应商能获得准确的信息流,苹果设置了与富士康等零部件供应商共享的关于生产计划和进程的数据库。这样,供应商的交货管理人员不用等待苹果的通知,就可以直

接在网上获取苹果的最新需求,直接投入生产;生产管理人员不断将交货日程和数量等关键信息传到数据库中,苹果的少量管理人员只要根据关键指标,就能利用数据库的信息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和评估。信息的集成化打破了传统供应链的线性和多层结构,形成了一种端对端的、共享、动态的伙伴关系网络,极大地加速了苹果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使得苹果的供应链具备更大的伸缩性和敏捷性。

占据专用性资源

苹果的巨额利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供应链的战略性使用。库克这位新CEO曾经送给同事们多本《与时间竞争》,这本书讲述的是如何将供应链作为一项战略武器来使用。

IT产业变化迅速,同时产品制造复杂精密,产业供应链中存在许多关键节点,这就产生了一种将供应链变成战略行动的可能:占据专用性资源,牢牢抓住供应商,并打击竞争对手。这就是苹果大手笔的供应链战略投资的动力所在。

专用性资产是指,只有当该项资产和某个特殊的用途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种资产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它的价值基本上体现不出来,或者即使有价值,与为了获得这项资产所进行的投入相比,资产的所有者也是受损失的。资产的专用性越强,其所有者在和别人进行谈判时的“筹码”也就越少。在这种情况下,苹果就能抓住主动权。

曾经,苹果设计师决定给下一代MacBook增加一项新功能:在屏幕上方设计一个小绿灯,穿过电脑的铝制外壳指示摄像头的位置。但存在一个问题,从物理学上讲,光线是不可能穿过金属的。专家发现,可以利用激光在铝制外壳上打一个人眼几乎无法识别的小孔,足以让光线穿过。要将这种解决方案大规模付诸实施,苹果需要大量的激光器。苹果发现,有一家美国公司为微芯片制造厂商提供的激光设备经过一些改进后,可以胜任这项工作,每台设备售价通常为25万美元左右。苹果说服卖家签订保密协议,并购买了数百台设备,用于为绿灯打孔。

这些设备是免费提供给供应商使用的,供应商往往也对此表示欢迎:不用自己为专用性资产投资。苹果的初衷也是为了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但事情发展到后来,供应商会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苹果的独家供应商,并且在苹果大笔预付款、设备和技术投资的诱惑下不断开发苹果需要的技术和制造工艺,而这些通常都不是自己独享的。结果就是,不想为单独客户投资于专用性资产的供应商,却不自觉地把自己变成了专用性资产。

苹果通过对创新节奏的把握牢牢控制了供应商。在新生产线量产后,根据苹果和供应商的协议,苹果可以低价采购。苹果不断推出新产品,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提升了用户体验,而且将供应商拉上了自己的战船。在技术更新换代迅速的IT产业中,放弃创新无异于等死。供应商不愿意放弃和苹果合作的机会,就必须投入非常大的力量来改善生产线,研发制造技术。如果苹果提出了下一代产品的要求,供应商必须集中精力到下一条生产线上。

独占了供应商资源非常值回票价。在市场容量有限并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供应链的争夺将决定终端出货量的数字,随之影响后续的供应链地位,形成循环。

IT制造业新生产线投资巨大,必须达到很大的产量才能收回投资。目前,还只有苹果有底气能够和供应商签订大批量的长期供货协议。苹果可以对一家供应商砸下数十亿美元的预付款,要求该供应商承诺将多数生产能力提供给苹果。苹果甚至为供应商支付工厂建设费用,以获得新零部件的独家采购权。如果业界最优秀的供应商的精力都用于满足苹果的不断提高的要求,就没有太多机会去扩张产能以服务于其他企业。因此,从这一个角度说,苹果实际上垄断了IT制造业的创新。其他企业的产品不仅在质量和性能上赶不上苹果的产品,而且往往因为缺乏关键零部件而产量缺乏,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例如,苹果在推出iPodShuffle之前和三星签订了长期协议,以极低的价格预订了三星的大部分闪存。闪存占iPodShuffle总成本的三分之二,此举极大降低了iPodShuffle的成本。在苹果推出低价的iPodShuffle的同时,闪存价格却因缺货而走高,给了其他MP3厂商很大压力。

iPhone上市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没有其他手机的电容屏具有类似的触摸性能。苹果的竞争对手只能到其他厂商那里去采购这些零件,那里的良率更低,质量在短期内也很不稳定。当其他厂商的工业逐步改善时,通常已经过去半年到一年时间了,这时苹果的下一代产品已经上市了。

苹果最热门的产品iphone4的屏幕,采用的是IPS技术的960*640超高分辨率屏幕,最终供应商主要有两家:拥有IPS技术最大产能的韩国LGDisplay以及日本老牌屏幕制造商夏普。由于iPhone4的大量订单,这两家供应商将其几乎所有产能都用于供给iPhone4,致使其他手机制造商如摩托罗拉及HTC等无法获得此型号的屏幕订单,只能向其他屏幕供应商采购技术相对落后的普通TFT屏幕,导致屏幕显示效果远远落后于iPhone4。苹果仅靠屏幕这一方面的优势就赢得了大量的市场,加上CPU内存等其他供应商部件的优势,大大拉开了与其竞争对手的差距。

黑莓早在2010年9月27日就发布了备受瞩目的Playbook平板电脑,但是消费者真正买到这款平板电脑已经到了7个月后的2011年4月——这时苹果iPad2已经上市一段时间,第一代iPad价格开始猛降,还有多少人会考虑这款平板电脑呢?

此外,苹果在供应链管理的细节上有很多类似的创新,领先业界。在多数电脑制造商都通过低价的海运获取零部件的时候,为了确保新款半透明iMac能在次年圣诞节期间全面铺货,苹果花了5000万美元买断了圣诞购物季期间所有可用的空运空间。此举令康柏等临时想要增加空运订单的竞争对手陷入绝望。

苹果公司有1000亿美元现金的储备,完全可以财大气粗地买断关键供应环节。最近几年,在库克的规划下,苹果正在供应链投资上不断加码。据专家预测,苹果对自身供应链的投资,再加上不断增长的规模,以及为锁定内存和显示器等关键部件供应而预先付款这一惯常做法,意味着该公司每年的成本将减少15%到20%。

而更妙的是,这些投资苹果都可以从竞争对手丢掉的市场上挣回来。

第三篇:供应链案例之金星啤酒供应链管理

2007-06-04uns56.com

作为国际化程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啤酒工业供应链管理的加强对于提升啤酒企业整体竞争优势,保持旺盛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四强之一的大型啤酒企业集团,金星啤酒通过建立科学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全面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日益加剧的国际化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加强载体建设

金星啤酒集团供应链管理的载体有两个:

1.计算机信息系统

金星啤酒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分为两部分: 其一是企业内部网, 也称局域网( Intranet),对企业内部的财务、营销、库存等所有的业务环节进行管理。金星啤酒集团于2003年底一期工程投资460多万元建设了企业内部局域网,并在全国14家子公司全部开通,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实现了全集团内部财务、营销、原料和成品库存数据的实时查询、交流与共享。

其二是运用企业外部网(一般使用Internet),与上下游企业建立起快速沟通、迅速解决问题的网络体系,包括定单体系、管理体系、库存查询等。通过Internet金星集团实现了与原料供应商、大型经销商的电子商务、库存数量、需求计划的实时查询和传达。并计划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一级经销商的电子商务应用率90%。

2.物流配送中心

早在2000年金星啤酒集团就建立了先进的物流配送中心,到2004年底金星啤酒集团各子公司均实现了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除公司自备车辆、客户自提车辆外,集团还与当地大型物流公司合作,实现产品和原料的24小时即时配送。为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率,金星啤酒集团还投入巨资建设了铁路专用线,负责大麦、大米、酒花、煤炭等原材料以及麦芽、瓶子、商标等物资的运输。同时集团还重视信息流管理,重视物流信息的交流和共享,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二、加强原材料、设备供应商的管理

原材料、设备供应商是供应链的第一链,他们的整体素质、与企业的关系紧密度直接决定了所供应的原材料和设备的品质和效率,也决定了金星啤酒的品质和供应市场的效率。尤其在啤酒的销售旺季,加强原材料、设备供应商的管理显得尤其重要。金星啤酒集团的具体做法是:

1.加强供应商的质量评估

金星啤酒集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供应商评估体系,每一季度都要对所有供应商从诚信度、产品质量、合同执行、物流效率等方面进行质量评估,不合格的供应商随时被淘汰。目前生产金星啤酒所用的大麦、大米全部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效地保证的原材料品质。

2.实现阳光采购,开展公平竞争

金星啤酒集团对大宗原材料如大麦、大米、酒花、煤、大型设备均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给供应商提供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确保采购的阳光化,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原料品质。

3.加强原材料入库检验

原材料入库检验关是原材料入库前检验的最后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金星啤酒集团对原材料入库检验标准非常严格,比如要求大米供应商供应的大米从稻子脱壳到成品米入库时间不能超过一周。集团采用非常先进的电子仪器对所有入库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抽样检测,一旦发现问题,整批货物将被全部退回,如果累计发生两次这样的退货事件,供应商将取消供货资格。为了确保与金星啤酒的长期合作,供应商都严格地按金星啤酒的质量标准收购和生产大米,而且自备仪器进行供货前检测,确保批批原料质量保障。

4.重视合同执行,维护企业诚信

“诚信经营,顾客至上”是金星啤酒集团的企业经营理念。“经销商、消费者是我们的顾客,供应商同样是我们的顾客,我们只有对供应商也坚持诚信至上的原则,才能保证供应商的诚信和品质的保证”。这是金星啤酒集团采购部的员工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按合同办事,按合同标准验收产品,按合同规定期限支付贷款,长期以来金星啤酒集团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了诚信合作的良好关系,实现了战略的双赢。

三、加强分销渠道体系管理与创新

高效的分销渠道体系是提高产品分销效率,提高产品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的必要前提,也是金星啤酒集团加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提高经销商素质,推进电子商务建设

金星啤酒集团对地级以上一级经销商加强宣传和专业素质培训,通过公司内部网络体系实现分销商下级渠道档案管理,对各级渠道当日销售量、回款额、库存量等的实时查询和管理以及分销商对产品供求计划进行及时上报。

2.渠道体系创新:提高渠道物流效率

集团通过加强渠道体系创新和整合,实现了渠道扁平化和高效化。

(1)传统渠道的变革:金星啤酒集团通过加强对一级经销商的交流与沟通,对其进行思想的改造,并为一级经销商提供车辆、人员、策划等方面的支持,提升一级经销商加强二级商管理的意识,提高二级商开发终端的能力和对一级商的忠诚度,同时提高一级商开发终端的积极性和能力。

(2)办事处渠道模式的发展: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终端市场的开发力度,金星啤酒集团在县级市以上市场普遍推广和建立办事处渠道模式。通过企业投资,在当地建立办事处,利用人员、车辆、资金优势,一方面建立直销模式积极开发终端市场,提高对区域市场终端的覆盖能力和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当地分销商开发和管理市场,将一部分办事处开发的终端交给分销商配送和管理,帮助分销商发展,有力地提升了区域市场渠道体系的整体竞争优势。

3.渠道职能创新:提高品牌传播效率

要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不仅要实现渠道体系的健全,还要实现终端渠道销售效率的高效化,这必须依靠终端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因此必须实现渠道的职能多元化,即不但要实现产品的分销职能,还要实现品牌的高效传播职能,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为此,金星啤酒集团在POP广告投放、产品生动化陈列、人性化的促销活动等方面不断加强终端的品牌生动化管理。为重视品牌的口碑传播效应,集团还专门印制下发了《金星啤酒品牌口碑传播手册》,以此提高分销商和营销人员的品牌传播意识和积极性,从而提升消费者的口碑传播效率。

4.渠道关系的创新:建立战略双赢的伙伴关系

各级分销商不是企业的外部资源,而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一员。必须建立加强渠道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渠道成员不但提供利润最大化的产品和服务,更要提供持久的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在建立与渠道成员的交流方面,金星啤酒集团加强每月以地级区域市场为单位召开客户座谈会、免费为客户提供人员培训、为客户提供市场策划和管理等方面的智力支持,从而加强各级分销商的交流和沟通,增进了解和经销商关系,增强信任度和忠诚度。

第四篇:英语阅读理解:用知识和生活经验理解短文

英语阅读理解:用知识和生活经验理解短文

如根据化学知识,可以理解科普读物Water is made from oxygen and hydrogen.;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理解Green plants let out oxygen and breathe in carbon dioxide.。

根据逻辑推理理解短文

逻辑推理实际上就是文章的“弦外之音”、“言下之意”。如闸北区中考模拟卷阅读C篇回答问题中,根据Have the police taken your driving licence away,too?可以推断问题6:Why was the other man riding a bicycle instead of diving a car?的答案为:Because the police had take his driving licence away.。

再如Then they cam e to the second picture. The assistant was going to draw the cloth ashe did before.As soon ashe touched the cloth,he cried,Prime;Wonderful Its the best picture I have ever seen!Prime;据此可以推断出第二张画画的是一块布。

条分缕析理解长句

长句是初中生阅读理解的难点之一,长句中通常包含并列、复合、倒装等结构,对于这类句子要分清主次,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再找出修饰它的从句或短语等。如,Parents whose children show a special interestina particular sport have a difficult decision to make about their childrens career.,先找出本句的主、谓、宾为Parents have a cision.,再找出修饰语W hose children show a special interestina particular sport为Parents的定语从句,difficult修饰decision,to make about their childrens careers为不定式做decision的定语。经过分析,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此句就不难理解了。

完型填空解题技巧

完型填空主要测验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对整个文章逻辑联系的理解,在情景中辨析词义的能力以及词组短语搭配的使用能力,这是大部分考生认为难度最大的考查项目。有些考生的听力基础知识部分做的还比较好,但是完型填空却只能做对一两道,有的甚至对完型填空产生了恐惧心理,导致全军覆没。其实只要我们有信心,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再加上一定的技巧,完型填空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平心静气不急不躁

对完形填空心存恐惧,是导致失误的根本原因,有些考生满脑子的畏难思想,殊不知这种情绪只会使得自己的全部思想游离题外,根本无法进入思维,还谈何理解文章的内容呢?所以,集中思想、树立信心、平心静气、去除杂念才是做好完型填空题的保证。

[page title=英语阅读理解:浏览全文把握大意 subtitle=] 浏览全文能获得更多的上下文提供的信息,并根据文章的内在逻辑意义、贯穿文章始终的主线以及作者行文的走向,把握文脉,调整并定位自己的解题思路,从而做出最终的判断。如在Compuer一文中,作者贯穿文章始终的主线为Computers are important for human beings,但到了最后,作者笔锋一转,提出Are you afraid if computers can really think one day?作者的行文走向是一种担心和忧虑,所以读者既要善于听话听音,也要把握准文脉,及时调整、定位自己的思路,就会发现上述问题的正确回答应该是Yes,we are afraid.。

第五篇:【供应链管理案例】中国外运的供应链管理历程

中国外运的供应链管理历程

(2013年6月)中国外运的供应链管理历程

——访中国外运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魏世奇

“中国外运物流是一家具有国际业务背景的国有企业,业务能力强,信誉度高;2006年成立独立的公司,人员构成趋向于年轻化,所以区别于其他国企的是,中国外运物流是一家有朝气、有活力的公司。”中国外运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外运物流”)技术总监魏世奇,如此总结中国外运物流的特点。

通过对魏世奇的采访,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能让这家公司具备持续活力的内在引擎,不是其他,正是对IT技术的重视。据魏世奇介绍:“技术是公司战略中的重要部分,在技术与产品的创新应用方面,中国外运物流一直持有开放态度,公司领导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中国外运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魏世奇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运输企业——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中国外运物流以综合物流为主业,集海、陆、空货运、仓储管理、增值服务、国内分拨、多式联运及货运代理业务为一体,服务网络覆盖中国、遍及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在电子高科技、快速消费品、零售、轮胎、汽车零配件、时装物流及国际物流领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规模如此庞大的物流企业,必然离不开有效的供应链管理。

从MK到Infor WMS

为了改变传统手工录入订单导致的信息滞后、企业内部信息不能共享的现象,中国外运物流于1999年使用了WMS(仓库管理系统),即当时美国CA公司的MK系统(现已被Infor公司收购)。

1999年,中国市场上还没有成熟的WMS产品。当时,中国外运物流曾考虑过自己开发,但又担心完全定制化的产品在将来公司业务拓展中的应变能力不够,而购买一套标准产品,产品本身就会让公司借鉴很多成熟的经验。通过选型,中国外运物流选择了MK。当时,只上了两个项目,后来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MK系统在上百个项目上得到应用。

到了2009年左右,中国外运物流的业务发展比较快,MK的弊端凸显,产品开始老化,批属性控制和界面操作的便利性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公司开始考虑用新的产品替换部分MK系统。2010年,中国外运物流进入了新系统的选型阶段。由于Infor收购了MK,很多系统理念、使用流程和习惯都更接近原来的MK系统;此外,还从系统架构和实施团队等各方面综合考虑,中国外运物流最终选择了Infor为合作伙伴。

2011年5月开始,中国外运物流陆续上线汽车零配件入厂、快速消费品、高科技电子等几个物流项目,这几个项目均替换掉了原来的MK系统,由原来MK的仓储管理,变成现在Infor的仓储管理,Infor WMS9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Infor的WMS模块与中国外运物流自己定制开发的OMS(订单管理系统)TMS(运输管理系统)、BMS(费用管理系统)无缝集成,共同组成了公司完整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据悉,目前中国外运物流70%以上的大型合同物流项目使用了Infor的WMS产品。系统操作人员有60多个,每天有30-40人接触到Infor的系统。

魏世奇介绍,从外部来看,中国外运物流以单独的子公司形式存在;但从股份公司内部来看,中国外运物流是一个重要的业务部;股份公司80%的合同物流业务都由中国外运物流来执行。Infor和MK也是由股份公司层面购买,给中国外运物流和其他地区二级公司使用。

Infor WMS实现一体化供应链管理

“原来MK的操作界面比较简单,操作人员需要培训,要记住一些命令,Infor的界面比较丰富,操作人员无需培训和记命令;现在的系统应用对批属性控制比较方便,原来MK系统的批属性就1-2个,能记录的信息比较少,现在我们可以记录更多,包括产品的状态、库存的状态、生产日期、保质期、原来单号的追踪等,都可以在我们的批属性里面记录。此外,先进先出,后进先出等其他方面的周转,报表、订单管理以及对于RF的支持都比较方便。”魏世奇介绍了Infor WMS与之前MK系统的使用效果对比。

此外,中国外运物流通过部署Infor WMS仓库管理解决方案,并与众多上、下游系统进行集成与整合,为中国外运物流的高科技、快速消费品、零售、汽车零配件等行业客户提供了专业化的合同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Infor帮助中国外运物流采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集中部署的策略,提供了端到端的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综合来看,Infor WMS仓库管理解决方案,对多客户、多行业产品、多管理模式提供了一体化支持,这也是该方案获中国外运物流青睐的主要原因。

魏世奇表示:“中国外运物流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方案设计能力强,实施团队经验丰富,能有效提高供应链运营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并且通过Infor的行业深度、扩展性、优异功能,以及嵌入的最佳业务实践价值,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据介绍,中国外运物流还计划到2015年为止,将公司的MK系统全部替换为Infor WMS,并考虑最新版本的升级应用。

魏世奇指出:公司不排斥任何新技术,但也不会直接拿来用,会先进行尝试应用。中国外运股份公司的各层领导对IT技术都非常重视,只要对技术应用进行使用前和使用后的效果评估对于业务有帮助,就会支持相应投入。比如:中国外运物流原来的GPS使用和TMS是脱节的,要在GPS平台上看车辆跟踪,现在中国外运物流借鉴行业经验,和运营商进行沟通,把GPS和TMS对接,订单的跟踪和监控都非常方便。包括回单、订单前端的扫描和采集,公司也都积极的去做一些营运和尝试,2011年公司的TMS应用获得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魏世奇透露:2013年,中国外运物流有两大工作重点:

一、Infor的平台迁移,把原来重要的大客户数据和业务从MK迁移到Infor,并把Infor WMS老版本和InforSCM10.0新版本做对比,考虑迁移到新平台。此外,由于任何产品都不是为某个公司定制的,是面向多个行业的,公司会考虑与升级相关的一些问题,比如:要在周转、查询订单、上货和验货分配等方面做进一步沟通,进行具体的定制开发。

二、对TMS的升级和改造,不只是作为第三方物流的电子商务应用端,还包括与大的电商平台进行整合。因为电子商务应用订单量非常多,为了提高效率,企业必须要建立大型的信息平台和高效的分拨中心,公司正在这方面进行投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理解供应链范文】相关文章:

供应链管理不能理解为12-07

供应链论文范文05-08

材料供应链范文05-18

钢材供应链范文05-19

供应链蒙牛范文05-19

供应链汽车范文05-19

供应链营销范文05-19

海运供应链范文05-19

随机供应链范文05-21

未来供应链范文05-21

上一篇:灵山导游词范文下一篇:论语中君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