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

2024-04-28

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篇1: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略)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 :欣赏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殷秀梅演唱)[投影]

“你是春雨的亲姐妹,你是春天的使节;你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你把生命溶进土地,滋润道边的麦苗,迎春的花叶”歌曲用拟人、比喻等手法歌颂了塞北的雪的无私奉献精神

今天我们走进从另一角度、手法、情感写雪的现代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投影]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老师板书:指爪 暴戾 啮啃 饥谨 絮聒 蜷伏 家畜

2、播放配乐朗诵

纠正读音

重音

停顿 传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美感

语速

语调

3、简要介绍背景[投影]

(三)诗歌鉴赏

1、合作交流一:诗人所关注的对象及他们的遭遇[投影]

(“遭遇”先用课文已有信息而后再用成语、四字短语或者熟语概括)

2、学生个读(中国的农夫;少妇、年老的母亲;土地的垦殖者)

3、补充“我”

4、思考:诗歌中还有哪些意象?他们有什么作用?

5、老师小结

(四)搜集积累

1、学生“关于雪的诗句”积累比赛(分成两大组,最后哪组累计最多哪组获胜)

2、教师归纳整理[投影]

(五)课外扩展阅读:《我爱这土地》(练习卷)

篇2: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思考过关于你们身份的问题吗?你们的身份是——

生:学生——(羞涩的,不自信的)

师:学生!可大家想过没有,你们不是一般的学生哟。去年啊,老师在一个省最著名的一所中学上课,他们的文科试验班,就是专门冲刺北大清华的那两个班自称为“共和国支柱班”(生笑),那你们呢?你们可是北京一流的中学的文科实验班,据说你们这个班大部分同学是肯定上北大清华的,那你们是啥班? 生:宇宙支柱班!(生笑)生:共和国总理班!(生笑)生:共和国主席班!(生笑)

师:别笑,同学们。我相信,未来的总理主席说不定就出在咱们这个班上呢。我敢肯定地说,你们会是未来社会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今天,我们就以未来社会精英的身份来学习艾青的这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应该怎么学呢?我们应该从中读出些啥呢?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请注意,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1937年12月,这是一个什么背景?

【投影展示】 1937年12月

生:抗日战争时期。

师:对。记住这个背景。现在我们来先欣赏一个朗读视频,欣赏完后你来评评这个朗读者的水平。(师放完整的朗读视频)

师:好。你觉得朗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不错,挺有感情。

生:朗读者很有激情,还是很打动我的。

师:你用了一个词语“还是”,我觉得有点儿勉强啊,为什么不是“非常打动我”呢?

生:我就是觉得这个朗诵还有点儿欠缺。朗读者从始到终都在激情状态,有点儿缺乏抑扬顿挫。

生:我也是这样的感觉。朗诵者显然自己很感动,他的感情一直在高潮,我觉得处理得还不是很完美。师:老师很佩服你们,不仅提出了反面意见,而且用词还很注意分寸。老师也有同感。我要给这个朗诵评分的话,我想可能给80分左右。为什么有了激情还会处理不好呢?因为这个朗读者还没有真正读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也还没有真正读懂艾青。同学们,这首诗语言非常浅显,小学生可以读,初中生也可以读,但是我们作为高二年级的文科重点班的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精英来读这首诗,老师希望大家能够读出这首诗的精髓,能够真正走进艾青的心灵深处。

请大家先快速浏览全诗,看看艾青在诗中涉及到了哪些人物?

(生答:农夫、小妇、母亲、垦植者„„)

师:再找找,诗人是用什么样的人称去称呼这些人物的? 生:他们 生:你们 生:我,我们 生:你,你们

师:这就怪了。按一般道理,诗人的主体并没有变,那人称就应该是一致的。可是为什么在同一首诗中人称却在不断地变化呢?这变化当中是不是就有诗人情感的奥妙呢?我们今天的学习就从这些人称代词入手。

第二部分:美读品味 【投影】 那丛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几句。(一生读)

师:读的时候发现有什么别扭没有?

生:有。好像“你中国的农夫”的“你”字有点儿多余。

师:对,没有这个“你”诗句表达的意思也是完整的。可诗人偏偏用了这个字,我想诗人一定有他的用意。请你尝试着用朗读处理一下这个“你”。(生读,重读“你”,并着意停顿)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

生:我想强调这个“你”,我感受到诗人在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心很痛,很着急,有点儿不忍心不相信,这么大的雪还有农夫在外面奔波。

生:我觉得也可以轻读这个“你”,更能够表现心疼,把重音放在“中国的农夫”上。师:你来试一试。

(一生读,轻轻地读“你”,而且读出了颤音。另一生读,在“你”字后加上了一个轻轻的“啊”延长,都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

师:读得好!这是心疼的询问,这是不忍心的询问啊。来,齐读。把你的情感送到“你”当中去。(生朗读)

师:好一个“你”,好一个“你啊”,这一声“你”,我们听到了诗人内心的焦灼和痛楚已经像大雪一样纷纷扬扬了啊!再看下面这个“你”。

【投影展示】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师:这里也是“你”,请问,又应该怎么读?(两个学生分别读,一个重读“啊”和“你”,一个轻读“啊”和“你”)

师:我记得刚才视频中的那个朗读者的处理是读得很重的。大家议一议,“——啊,你”重读还是轻读好? 生:我觉得应该重读,要表达出诗人的义愤填膺。生:我也觉得应该重读,表现出诗人的惊讶,不相信那位少妇受到了践踏和凌辱。

师:这样,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平日里大家非常信任的,比较成熟的,特别是让班上的女孩儿感觉有安全感的男同学来读。

(众笑,推荐。一男生站起来)

师:孩子,据说你是一位成熟男性。假如此刻,那蓬发垢面的少妇就是你的亲人——你的姐姐、你的妹妹、甚至,是你的爱人,请问,你会怎么样去问她。(生读,读得很轻很轻,众鼓掌)

师:大家都觉得你读得很好。你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 生:我觉得这个地方绝不能够义愤填膺地吼出来。诗人当然是愤怒的,但是,面对一个受到欺辱的女性,他的内心一定有很多很多的怜惜。他的心理应该非常复杂。想问却不敢问,想问却不忍心问。所以,他问得小心翼翼,只有那种迟疑的唯恐再次伤害了这个女子的语气才最准确,最符合人性。(生鼓掌)师:孩子们啦,我们常说于无声处听惊雷,有时候极度的悲哀和极度的愤怒都不一定非要通过响亮的声音表达出来啊。我非常欣赏你们的选择,女孩子们,你们推荐出来的这个男同学是未来也值得你们选择的(众笑,鼓掌),因为他不仅懂得弱者的心理,而且他还懂得女性弱者的心理啊!(众笑)

师:来,孩子,你再来读一读,教教大家,也教教视频中的那个朗读者,他有激情但没有柔情,他是一个爱国者但还不是一个最体贴的男人啊!(生动情教读,全班一起读)

师:这里的一声“你”,是柔情万转的一声“你”,是千回百折的一声“你”啊!同学们,这一声“你”,非经历沧桑或者洞穿人生之人不能读得到位啊!请继续看——

【投影展示】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师:人称变化了,变成了—— 生:我们!,师:怎么读?

(先后有五名同学起来深情朗读“我们的年老的母亲”一句,老师不断强调重读“我们”,并指导朗读,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师:从这变化了的“我们”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生:我读出了诗人对天下所有母亲的怜惜。

生:诗人完全和人民融合在了一起了,他把所有受难的母亲都当作了自己的母亲。

师:是啊,同样是面对女性,爱母亲和爱姐妹总还是有些不同吧,同学们,你们怎么用朗读来表达这个不同? 生:对姐妹是怜惜,对母亲,还应该有敬爱。读这个“我们”,要读得有热度。

生:要读出一种誓死保卫母亲的坚定,要给天下所有母亲以安全感。

生:要读出生为人子却无法保护母亲的心酸。师:是!我们愿意为母亲挡住一切的苦难,我们愿意为了拯救母亲而付出一切。读这个“我们”,不在于声音要多么大,而在于读得热,读得深切,来,再读„„(组织生读,读得感情饱满)

师:人称从“你们”变化到“我们”了,接下来呢?同学们,好好体会啊,艾青情感的流转是怎么样的!接下来请继续读。

【投影展示】

透过雪夜的草原,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师:同学们,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多么热烈多么挚诚的称呼啊,诗人为什么不把这个称呼坚持到底,突然又换成为了—— 生:他们

师:来,边读边想。(生朗读)

生:我觉得“他们”一下子就拉开了诗人和“垦植者”们的距离。

师:感觉准确。可是按照我们前边分析的,诗人是要和受苦受难的人们融为一体的啊,可他为什么这个时候偏偏却要拉开距离呢?

生:我觉得这个时候诗人就像是一个证人,在为垦植者们的悲惨命运作证。

师:有道理!当事者如果和证人适当拉开距离会让证词更有说服力。

生:我还感觉到有这样的一种意味,诗人内心很不安,垦植者们失去了一切,生活在绝望的污巷里,可是诗人自己还没有,诗人为自己和“他们”的命运不同而悲痛。

生:我感觉到了诗人的惭愧,诗人因为自己的生存环境比垦植者们好而惭愧。生:从前面的诗句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当时诗人也经历了“流浪”和“监禁”几乎是流离失所了。诗人和垦植者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但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感受到诗人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师:因为感同身受所以融为一体,同样地因为感同身受所以拉开距离。不管是远是近,都是因为内心的疼痛和责任感,都是因为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诗人在诗歌的结尾才问: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人称的变化折射出诗人一种自觉。这样的自觉对一名知识分子而言何等的珍贵。因为,作为一名年轻的知识分子,此时此刻,他已经主动超越知识分子的身份,或者说他已经主动地脱下了知识分子的外衣,而以一个普通的平民身份来观察和感受生活了。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何等的大觉悟大担当啊!除了直接写人以表达感情,诗人笔下的很多景也耐人寻味,直抵人物的内心深处。比如诗人写到了冬天的风。1937年的寒冬的风啊,如果我来写,我会这样写:

【投影展示】 风

像一个疯狂的暴君 扬着他威严的权杖 声竭力嘶地 发号司令

(组织生读)师:写得好不好。

生:写得不错。(众笑)

师:当然写得不错,想象力很丰富,也非常符合当时的情景不是?(众笑)

【投影展示】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师:可是诗人是这样写风的。谁写得更好?

生:我觉得艾青比老师写得好。因为老师写出了残酷,而艾青写出了悲凉。

师:孩子们,想象一下这个画面,这个老妇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啊? 生:乞丐的形象。

师:在抗日战争年代,乞丐的形象就是—— 生:平民的形象。

师: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连风都是乞丐的形象,那么在艾青的眼里,首先是什么人最先出现在他的视野中填满了他的心灵啊?

生:是人,是在战争中饱受忧患的人!

师:对,是饱经忧患的平民啊!同学们,再看——

【投影展示】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师:仅仅是人吗?来,同学们,请读这几句。(生读)

师:这是艾青眼中的中华大地的形象。请同学们伸出手来,把诗歌中描绘的景象表现出来。(生表演,体会)

师:我们中华大地又是什么形象啊? 生:也是乞丐的形象。

师:同学们,这就是1937年的时候我们的国土,这就是1937年的时候我们的国民啊。当时的艾青作为一名年轻的知识分子,面对这片贫瘠的伤痕累累的土地,面对着这土地上可怜的百姓,他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投影展示】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组织学生朗读,特别指导学生努力读好第一、二句)师:哪个词语应该重读才能够最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情怀?

生:“我也是农人的后裔”的“也”。(再反复指导学生读好这个“也”)

【投影展示】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指导学生重点朗读好“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两句)

师:同学们,综合刚才我们的朗读和讨论,从人称的变幻,从景物的描写,从作者的呼唤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艾青? 生:爱国爱民的艾青。生:忧国忧民的艾青。

生:对人民爱得深沉的艾青。

生:和人民完全融合在了一起的艾青。

师:是啊,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一个艾青——

第三部分:提升总结

【投影展示】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

我敬你!爱你!

(请学生动情朗读)

师:我们看到的艾青,是这样的一个艾青——

【投影展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指导学生动情朗读)师:那么同学们,回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的激情中包含有哪些情? 生:对江山遭到涂炭的痛心。生:对残酷的侵略者的愤怒。生:对父老兄弟的怜惜。

生:对自己不能为国雪恨的惭愧。„„

师:是啊,同学们,这些丰富的感情,是不能够仅仅靠激情就表达出来的啊。艾青的情感多层次多纬度,而朗读视频中的那个朗读者却仅仅只有单一的高亢的声音,这怎么能够塑造出丰富的艾青呢?那个朗读者还不完全懂诗,不完全懂语文,不完全懂诗人啊!同学们,什么是语文,有人说„„

【投影展示】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指导学生朗读前面部分)

师:写得好不好?当然好!但是还不够啊!有人说——

【投影展示】

语文是一颗泪珠,从大秦流到大汉,从大汉流到大唐,然后写成的一部厚厚的春秋。语文是一段春秋,纵然在岁月的欺瞒中,仍然像胡杨,命定一千年不倒的一种魂魄……(指导学生朗读)

师:写得好不好?当然好!但是还不够啊!

【投影展示】

语文不仅是高雅的唐诗宋词,浪漫的汉宫秋月,语文更是黄土地上的稻谷香气……是祖辈的苍颜发发,是父辈的伛偻腰身,是孩子的笑涡,是青年的血气……

(指导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语文有多重境界,诗歌也有多重境界啊。诗可以是风花雪月,诗可以是英雄传奇,但最动人的诗,一定会有平民情怀百姓担当。艾青的这首诗之所以感人,就感人在这个地方啊。但是,现在的知识分子们,是否都还有艾青的那样的平民情怀呢?

【投影展示】

这些所谓知识精英就是这样由读书人不断演变为以知识作为敲门砖的投机者。他们不断追逐个人或集团经济利益,丧失了知识分子的人格,也丧失了对公共领域的历史责任。面对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国知识分子的全面溃退是令人深思的。

——选自诗哲魂《知识分子众生像:背叛、逃亡、消极、沉沦》(组织生朗读)师:这是当今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哀。优秀的知识分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投影展示】

知识的纯粹品质告诉人们:真正的知识分子必能担当天下道德与良知,懂得百姓冷暖民生疾苦。为民争,为民爱,为民呼,为民死,这才是天下读书人的本份。

——选自诗哲魂《知识分子众生像:背叛、逃亡、消极、沉沦》

(组织学生浏览,师简单点拨)

师:孩子们啊,在当下来读艾青,我们就要读出知识分子的担当啊——

【投影展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需待合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组织学生朗读)

师:孩子们,艾青的头上有许许多多桂冠,但最为荣耀的一顶是“人民诗人”。邓小平曾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对无法顺利开进灾区救援的部队大喊道:你们看着办吧,是人民养活了你们。孩子们,未来的社会精英们,读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希望小小的你们能够读懂艾青,能够拥有像艾青一样的知识分子情怀,能够像艾青一样——

【投影展示】

写诗吧 为时代立言 为人民请命

篇3: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 是广为传送的名篇。新诗对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不应被漠视。

1.1 钻研学情, 突出重点

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把握新诗的美学意味。我在一所著名中学的高二文科试验班讲这首诗。教学对象是一群非常优秀的孩子。那么, 对这首诗的挖掘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艾青的爱国情感上。因为在这个层面上的理解对普通学生而言也不是难事。面对“高端名校”的“高端学生”, 我对这首诗歌必须有进一步地开掘, 否则无法形成教学磁场。

1.2 研究诗歌的特点

这首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和其他同类诗歌的不同点在何处, 他打动人的地方到底在哪里。这是艾青早期的诗歌, 单从诗歌的艺术层面来看, 通过钻研, 我感受到:这首诗歌并不能够代表艾青的最高水平。这首诗感染人震撼人的是情感——作为年轻的知识分子, 艾青和普通百姓同呼吸共命运, 他表现出了一种自觉的清醒:扎根在祖国土地上, 让自己的血液和平民的血液彻底地融合在一起。而且, 最让人动容的是, 这种情感的表达是无痕的, 是可能连艾青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恰好是这种在“无意识”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的自觉感人至深。因为是一首散文诗, 而且是一首情感热烈的散文诗, 所以教学方法毫无疑问首选朗读。诗歌教学也缺不了咬文嚼字, 但用朗读来承载“咬”和“嚼”是必由之路。教学方法要将朗读贯穿始终, 这是新诗教学的“魂”。一首情感热烈的散文诗, 静听、涵咏、感悟、创新、拓展、环环相扣。

1.3 新课程理念的实施,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感受现代诗歌的独特情怀单从语言层面论, 此诗极为通俗。艾青早期诗歌动人之处何在?是感染震撼人们的情感, 是青年知识分子表现出的一种自觉地清醒。研究诗歌的现实意义。知识分子平民情怀的丧失甚至人格的沦丧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基于以上的认识, 我最后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了感受艾青这样的优秀知识分子的平民视角和平民情怀上。面对优秀的中学生群体, 通过一首诗引发对这些问题的初步思考应该是有现实的警世意义的。

1.4 诗歌主题的挖掘

开展训练和拓展, 将读诗引向课外, 读出当代知识分子的担当, 平民情怀。

2 教学实录——师生共进, 全面发展

2.1 第一部分:导入蓄势

(师) 引言:同学们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日本侵略者暴虐的扑向了中华大地, 黑压压的枪口对准了成千上万手无寸铁的我们的同胞。黑暗笼罩着大地, 寒冷封锁着中国, 在这大雪覆盖着的满目疮痍的土地上, 人们在绝望中哭泣……老百姓们流离失所, 诗人艾青也成了逃亡的难民, 先是从杭州逃到老家金华, 然后带着妻子, 从金华逃往武汉。可他到武汉后才发现这里全然没有全民团结、紧张抗战的氛围, 到处都是饥民和流民、凋敝和困顿。在这民族存亡的严重关头, 作为一个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深切关怀的诗人。艾青他以深广的忧愤、饱满的激情, 创作了震撼人心的杰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同时播放图片和背景音乐)

2.2 第二部分:美读诗行

师:现在请同学听读全诗, 思考贯穿其中的主旋律的是哪句?

老师示范配乐朗诵, 注意节奏、重音、语速等方面的控制。学生体会萦绕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师:感谢同学们的掌声, 但我想这掌声更应该给诗人艾青, 正是他给我们的带来了如歌般深情的诗作。诗如歌, 那么贯穿其中的主旋律是哪一句?

生:主旋律,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封锁着中国呀!

师:主旋律中的“雪”和“寒冷”仅仅是当时自然环境的如实描写吗?我们注意到这首诗歌的写作时间是什么时候? (1937年12月) 九一八之后, 东北已沦陷日寇之手, 几千万同胞成为亡国之奴。七七事变之后华东华北也是一片硝烟炮火。

生:“雪”和“寒冷”带给我们的是阴冷、荒凉、凄怆自然界寒冷, 中国北方惨遭战乱的现实, 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的暗示。

2.3 第三部分:合作探究

师:在这片大雪覆盖, 寒冷封锁的中国土地上, 我们的人民诗人艾青用饱蘸热泪的笔触, 选择了哪些典型情景来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现在请大家在以同桌为单位, 赏析、交流。

学生讨论, 四场景逐一交流分享, ppt同步展现, “农夫苦行:艰难前行、前路渺茫” (在当时的战争年代, 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安全感。中国的农夫, 中国的农民, 几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 受尽了剥削与压迫, 从未真正摆脱过受奴役的枷锁。此时又遭到外族的侵略, 内忧外患, 最后的一个问句:“你要到哪去?”看似是一个疑问句, 实际上是作者的反问“能去哪?”, 中国的农民, 你的出路在哪?)

生:同桌合作, 以不同形式诵读。

师:诗人选取的形象有着怎样的共同特征?作者对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 (发言, 答案丰富, 教师及时点评根植在这片土地上的饱受苦难中国人民的典型, 同情、怜悯、担忧、关心。)

师:所以作者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种情感都是基于作者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

师:这样的爱不仅仅是对苦难的中国、受难的人民, 在文中也有诗人直接而浓烈的内心的自白。请同学快速寻找相关小节。

生:憔悴的农人的后裔, 不快乐的受难者……

师:“我”是谁?诗人对“我”身份的定义什么?总结, 所以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诗人身份、知识分子的身份就与广大人民割裂开来, 而是通过这样的自白表示他不仅祖国与人民苦难命运的目击者, 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患难的赤子。面对“中国的路是如此的泥泞, 如此的崎岖”“中国的苦难像这雪夜一样的广阔而又漫长”, 诗人就此忧郁的沉沦下去了吗?不, 诗人是要讲“忧郁和愤怒化成一种力”, 唤醒那些仍沉浸在纸醉金迷中的人们, 那些麻木的同胞们, 所以才在诗文最后写到“在没有灯光的夜晚,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

2.4 第四部分:读出当代知识分子的担当

师:带着对祖国和人民这样诚挚的爱, 诗人还写下了这样的作品——《我爱土地》, 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

生:全班齐读。

师:我们的人民总理邓小平也曾经深情的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温家宝总理也曾经引用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来表现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如今的中国早已远离战争、远离饥馑, 作为21世纪中学生的你们, 虽然生活的中心就在这方寸的校园,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的公民的担当、赤子情怀又该如何体现呢? (同学讨论一分钟, 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

让我们齐声朗读, 在诵读中去回想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体味诗人的赤子情怀吧!

3 教学反思——现代诗歌如何教出韵味?

3.1 创设“感悟的课堂”, 教师研究学情, 因势利导

语文教师的“激情”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 爱国诗“激情”的展现当监理在教师充分理解诗意上的情感引导。现代诗语言凝练, 意境灵动, 生命的激情是现代诗歌教学的情感动机。

3.2 打造“交流的课堂”, 学生展示自己, 合作探究

新诗教学不可以照本宣科、以诗论诗。重在引导学生领悟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形成能力。开放式的课堂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战火纷飞的时代的情感, 学生自然会从他们的阅历出发来发表意见和感受。教师切不可将教参和资料中的赏析看法和盘托出, 强加给学生。教学时学生的体验、探究和感悟。

3.3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个人的教学顽疾、不足之处尚待改进

环节设计过于紧凑, 某些环节流于肤浅。如合作探究时学生练习时间太短, 显得过于紧张。讲的太多, 不敢完全放手。貌似“完整”公开课, 但势必干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堂气氛需进一步调整, 学生预习不够充分, 诵读还有待加强。在出现“兴奋点”的时候, 没有趁机提升课堂气氛, 急忙转入下一环节, 未做到“收放自如”。

篇4: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丛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1937年12月28日 夜间

(选自《北方》,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版,

篇5:艾青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你土地一样古老的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痫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篇6:艾青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篇7: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②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③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篇8:月光落在左手上

巴巴地活着, 每天打水, 煮饭, 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 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 茉莉, 玫瑰, 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 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 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2.我养的小狗, 叫小巫

我跛出院子的时候, 它跟着

我们走过菜园, 走过田埂, 向北, 去外婆家

我跌倒在田沟里, 它摇着尾巴

我伸手过去, 它把我手上的血舔干净

他喝醉了酒, 他说在北京有一个女人

比我好看。没有活路的时候, 他们就去跳舞

他喜欢跳舞的女人

喜欢看她们的屁股摇来摇去

他说, 她们会叫床, 声音好听。

不像我一声不吭

还总是蒙着脸

我一声不吭地吃饭

喊“小巫, 小巫”把一些肉块丢给它

它摇着尾巴, 快乐地叫着

他揪着我的头发, 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

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

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 他无能为力

我们走到了外婆屋后

才想起, 她已经死去多年

3.下午, 摔了一跤

提竹篮过田沟的时候, 我摔了下去

一篮草也摔了下去

当然, 一把镰刀也摔下去了

鞋子挂在了荆棘上, 挂在荆棘上的

还有一条白丝巾

轻便好携带的白丝巾, 我总预备着弄伤了手

好包扎

但十年过去, 它还那么白

赠我白丝巾的人不知去了哪里

我摔在田沟里的时候想起这些, 睁开眼睛

云白得浩浩荡荡

散落一地的草绿得浩浩荡荡

4.我以疼痛取悦这个人世

当我注意到我身体的时候, 它已经老了, 无力回天了

许多部位交换着疼:胃, 胳膊, 腿, 手指

我怀疑我在这个世界作恶多端

对开过的花朵恶语相向。我怀疑

我钟情于黑夜

轻视了清晨

还好, 一些疼痛是可以省略的:

被遗弃, 被孤独

被长久的荒凉收留

这些, 我羞于启齿:我真的对他们

爱得不够

5.南风吹过横店

这几天, 南风很大。万物竞折腰

你看见秧苗矮下去, 白杨矮下去, 茅草矮下去

炊烟也矮了, 屋脊没有矮, 有飘摇之感, 一艘船空着

鱼虾进进出出。哦, 谁嗅到了此刻的横店村

溢出的腥味

有时候, 我盘坐在星光灰暗的地方, 不在意

身上的衣裳

一个村子没有那么容易倾塌, 一个村民没有那么容易

交出泪水

嗯, 我在的几十年, 它就在。我消失的时候

它会给出一部分, 让我带进泥土

但是不知道在哪个夜晚它又会长出来

一个村民没有那么容易说出爱,

也不轻易

把一棵树从这个地方

篇9: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

关键词:对战争的控诉 对人民的担忧 对抗战的呼唤

20世界30年代艾青从浙江投奔到当时抗战中心武汉,然而武汉混乱、困顿与凋敝的情况让艾青大为失落。在武昌的一间阴冷的屋子里,艾青写作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人牛汉曾说这“雪”“厚重得使人透不过气,直想吼出一腔的闷气”。

这是一场怎样的雪?诗人在诗歌开头就写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和平年代的雪是孩子冬天的玩伴,是“瑞雪兆丰年”,是美好和希望的象征。然而在那样一个战争年代,人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却还要时刻担心自己会在下一刻遭遇生命的威胁。此时的雪,已不再是单纯的雪,而是当时国内环境的真实写照,像寒冷的雪遮盖了整个中国,再找不到一寸土地和温暖。“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一个感叹句,是有着不可抗拒的气势的陈述;是感慨国内动荡局势;是对日本侵略恶行的愤怒与抗争;是对中国那些苦难的人民的担忧;更是对抗战的深情呼唤。

诗人此时听到了风,像是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也像那寒冷的雪一般,一刻也不停息地拉扯行人的衣襟,一刻不停地絮聒着。诗人看到的景色首先都是基于诗人独特的心境。在艾青眼中风是北方恶劣天气的写照,是灾难的象征。它是凄冷、是冷峻。诗人写风像老妇,瘦骨嶙峋、冷若寒冰,让人不敢触碰。然而诗人却说它“拉扯”行人衣襟,惟妙惟肖地刻画出“风”狰狞恐怖的面貌。风的老妇形象,是因为诗人此时看到的中国也如同一个老妇一样,佝偻着背,嘟囔着听不清楚的话,没有一丝生气,没有一丝希望。难道寒风会随着一场雪而离去吗?难道还能寄希望于所谓的命运吗?

诗人此时正受着“流浪与监禁”的困难,他的青春里的那些可贵的日子已消失殆尽,他的生命也变得憔悴不堪。可是诗人此时却担忧着中国那千千万万的百姓,“心事浩茫连广宇”,诗人已经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困顿,但是让他更困苦和担忧的,是在这一路的颠沛流离中,他看到了无数苦难的同胞流离失所的场景。那“赶着马车的中国的农夫”,天降大雪你要去哪里呢?诗人担忧农夫在饥寒交迫,但诗人的内心更加疑惑:农夫,你能去哪儿呢?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已经封锁了中国呀!虽然诗人此时自豪地说出自己是农人的后裔,但是农夫的脸刻“满”了“痛苦的皱纹”,岁月的艰辛已经在农夫们的脸上留下了痕迹,而那痛苦却是源于失去土地。草原是他们时代生活的地方,而战争却使那养育自己成长的农人无家可归。“躺在时间的河流上/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流浪与监禁/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可贵的日子/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啊”漫长的时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现状,反倒加剧了人们的痛苦。诗人曾经被苦难的波涛吞没,但是面对纯真的、质朴的农夫,面对这深爱着的劳动人民,诗人依旧选择与现实、与困苦、与侵略做斗争。诗人说自己的生命也如农夫的生命一般憔悴,农夫为生活而憔悴,现如今,农夫为土地憔悴,而诗人,却为这农夫不能回归家园、土地被掠夺、中华民族被外族的铁蹄践踏、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憔悴!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想到自己生命的憔悴,想到中国农夫的憔悴,诗人此时已感觉不到快乐,但是日本侵略者的步伐并没有停止,中国的灾难并没有结束,时间的长河依旧在缓慢地记载着今日中国的惨痛历史。同祖国、同人民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人并没有就此被“吞没”,此时国内人民的反抗正在逐渐兴起,带着对国家的深切担忧、以及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苦难的浪涛将诗人吞没同时也将他卷起。

诗人的笔端触碰到了温润的南方,但此时雪落在中国南方的土地上,寒冷也在封锁着中国南方,“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已不复存在,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温润的南方河流里,却见那“破烂的乌篷船”里一个“蓬发垢面的少妇”,她在一盏小油灯的映照下,垂着头。“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而她却在这样的夜间,在死亡的恐怖里,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这一切,都发生在这寒冷的下雪的夜晚,雪与寒冷掩盖了敌人的罪行,然而这一切都被这雪夜的河流一一记住。诗人故意将这一切轻描淡写,看似不在意,甚至还用十分舒缓的语调描绘小油灯在雪夜河流下的徐缓前行,但真的是这样吗?诗人甚至还有疑问句“是不是?/你已经受尽了敌人刺刀的戏弄?”真的是诗人对目前的现状仍不知情吗?实际上,诗人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祖国同胞正在经历着的苦难,但是诗人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同胞、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祖国竟然是如此的脆弱不堪,于是诗人只能用疑问句的形式来安慰自己,来强迫自己不去接受这样的现实。但即便诗人自己欺骗自己,诗人还是充满了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仇恨。因此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诗句其实是诗人的愤懑、是诗人无声却强烈的斥责、是诗人强忍着自己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下的严厉控诉。“乌篷船”是江南水乡的象征,而“破烂的乌篷船”更是山河凋敝的南方的象征。“少妇”则代表了正在遭受苦难的中国青年一代。此时中国的南方同中国的北方一样被战争破坏了,也变得山河零落。而中国的年轻一代们,却因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而遭遇着痛苦。诗人的内心充满忧虑,正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正是在如此寒冷的冬夜,中国的北方已不再和平宁静,中国的南方也支离破碎;然而不仅仅是那戴着皮帽冒着大雪的农夫在逃亡,不仅仅是那蓬发垢面的少妇在恐惧,就连那“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像是异邦人充满对明天的恐惧一般颠簸在崎岖泥泞的路上。面对这样的情况,诗人悲愤的热血在心中沸腾,悲愤的雷火在心头燃烧。诗人真挚而又深情地发出了“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啊”的呼喊。诗人的呼喊声中,蕴含着诗人对中国社会的冷静思考,也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如果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句是诗人为了提醒人民思考中国现状,那么“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啊/”这一句则是诗人给全国人民的一记警钟,诗人直言中国道路的崎岖泥泞更能震撼人心,给人以更加深刻的思考:我们的国家正在被侵略,我们的土地正在被掠夺,我们的人民正在遭受着苦难。诗人是要呼唤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对抗日本侵略者。诗人的一个感叹句,既体现着诗人对家国的担忧,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人民奋起抗战的满腔希望。

与此同时,诗人“透过雪夜的草原”满腔愤怒地历数了侵略者的种种暴行:被烽火所啃噬的地域,无数土地垦殖者失去了饲养的家畜、肥沃的田地;并且满怀深情地描述了挣扎在水生火热之中的百姓的苦难生活:“生活在拥挤的污巷里”。“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那只是大地在伸手吗?那是被侵略过的大地,那是苦难的农民,那是挣扎在死亡边缘线上的百姓在对命运无知的恐惧下的求救!

诗人再一次发出自己的呼喊,那代表了百姓的呼喊声正在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两臂。诗人对可怕战争的控诉,以及对统一战线对抗日本侵略者的呼吁正通过那颤抖着的两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然而“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啊”却留给人更深的思考。诗人的内心是复杂的。诗人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强烈严厉的愤恨,面对国家的灾难,民族的灾难之时,诗人内心十分哀痛的。诗人想到全民族共同对抗侵略者,赶走敌人,将土地、和平还给人民时,诗人的内心是充满希望的。但是当诗人看到武汉并没有团结抗战,而是凋敝萧索之时,诗人的内心却又陷入了无限的失望之中。正是面对国家大敌当前而国内局势混乱的现状,诗人的内心才苦痛地意识到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如这漫漫长夜。

与前文的感叹相同,这个感叹句,感叹的不仅是中国的苦痛与灾难,不仅是对敌人的控诉,更是因为诗人对国家、对民族的赤诚之心。

最后,诗人凝聚着自己的热忱,把发自内心的对国家的诚挚、对祖国的希望诗句说给中国听:“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这是诗人对满目疮痍的中国说的,这是诗人对满手掠夺与伤害的人民说的。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一颗滚烫的心。

万家墨面没蒿菜,敢有歌吟动地哀。心思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诗人对祖国、人民的感情通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苦难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一主旋律反复回荡,逐步推进,把自己对侵略者的控诉、对人民的关怀抒发地淋漓尽致。诗句字字都扣人心弦,字字都告诫人们:抗战之路是漫长的、寒冷的,但只有经过如此漫长而又寒冷的雪夜,只有经过如此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能都到光明的彼岸。

篇10: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

2、从意象和表现手法方面分析,诗歌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

3、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1、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1)以风、雪等自然意象渲染氛围,苍茫而悲凉。

(2)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突出民族苦难之重:无家可归的北方农夫,我,失去了家庭和丈夫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垦殖者。

(3)象征、比喻、反复咏叹、叙述、描写等手法的运用。

3、“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诗人把自己的苦难和广大农民还有祖国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对祖国的苦难抒写得更加深刻而真切。

篇11:雪落在北方的土地上诗歌

也许我还没长大啊

那窗子里照着的

可是母亲点燃的灯光?

雪地里真还有兔子和狐吗

广阔的森林里

还有那拖着长尾巴的狼?

花喜鹊还在松树背后做窝吗

静静的.后园里

可还走着长辫子的姑娘?

覆雪的小路上

有轻轻的脚步响

是父亲取酒归来

还是哥哥们掷雪打仗

在奶奶的怀抱里

我可还嚼着那甜甜的焦米糖?

在奶奶的故事和谣歌里

篇12:时光落在香樟上散文

三月春雨的性子总是任由着充满柔弱的味道,似乎三月是一个容易叫人变得柔弱的季节。这样的季节和天气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能开花的植物没有提前放出花骨朵,发了芽的种子又都藏在一半是泥土一半是凉风的粗犷天地中,山川河水的样子没有改变多少,改变的都是些穿梭在春光明媚外的景致。

说香樟树吧,这座城市里的香樟树能够给我无限的遐想和憧憬。说遐想是因为香樟在城市里的确普遍,甚至不用仔细思考也能答得上身边香樟树的种类和数量,是在哪一条街上,或者小区里外,香樟作为最让人熟悉的行道树,有时甚至都不会太引人注目。香樟的叶子四季常青,冬天的淡青色会持续一段时间,大概是因为树和人一样,总免不了休息时刻的到来。

说香樟带给我的憧憬,有点文艺腔调。艺术家总是在最平淡的生活里,捕捉不寻常的点滴作为创作的素材,香樟树给人的创作灵感,大概也要算上由一棵树联想到的某些人。树的故事可能很平淡,无非是春生夏盛秋收冬泯的季节转换,再变换下参差模样。相比之下,人的故事更显波澜和触目惊心,香樟伫立在街头,人从树下走过,许多故事即是由此而来。多少年的依稀光阴里,故事里的人都是先先后后,在香樟树下消失然后出现,面带着可能的表情,做着惊天动地却又静谧异常的举动。

我初到这座城市里联想到的过去,目送的今昔,甚至遥想到的未来,联想到的那些十分古典又浪漫的表情,很多都是由香樟树引起的。或者是望着蓬松绿叶想起的生命张力,无限澎湃;或者是仔细触摸凹凸树干引发的陈旧情怀,悠远有边。香樟总是安静地垂着零碎叶子,在有春风细雨的天气里,发出“铃铃”的矮小声音。树的轻灵,空旷有时候不需要用多少的言语或文字去形容修饰,很多古老的香樟树会自然而然地扎根在某一处小区里外,白发苍苍的老者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杖走过来,虽步伐不如当年矫健,然而情怀总是如一。

时光特别容易让一位本是壮汉的年岁人突突地变作华发老人,小区里的.香樟树下就会时常端坐着那样的人和人群。午后时光最是安宁,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下棋听曲,偶尔对着时政品头论足,后半生的光景如此平凡而动人。再有什么震天动地的追求都会渐渐熄灭,变作小小的孜孜追求。

在老者的眼里,香樟很像一位半世纪的知己亲人,光阴流转的宁静中,香樟的颜色不变一二,长者的容颜却是相隔两边。长者的心境总是由意气风发变作平凡意境的,他心里思考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沉重,像香樟树的苗子由青涩到茁壮的过程一般。

转过韶光年头,抚走青烟风尘,传说里的字字笔墨总是风化两端。见过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幅画,来自这座城里的某位名人故居,他的画作里,表现最多的当属《华城枝头香樟红》。众所周知,香樟树是不会有红色叶子的,画家善于观察时节和时辰的变化,又擅于寻找独特的视角,选取了夏日午后和傍晚,在西斜光线照耀下的树。画作的主题色自然换成红色,与创作暗示的主题不谋而合,一品画作,因为香樟,足可美名流传。

画作中的香樟挂在墙上,自然也要算上定格在胶卷里的香樟了,在彩色相片风行起来的那些时光里,香樟树的颜色都是单一的黑白。拉着黄包车(只是这样称呼而已,实际上看不到色彩)的车夫,面带辛苦,在一棵樟树下定格动作,古建筑和古样式的服饰,让镌刻着民国字样的整幅旧报纸看起来墨香十足。有行人的背影是黑色的,沉默的年代里,大概多数斑斓的人和事都是黑色的,更加纯粹而已。

三月的汉水之滨,来往城市和郊区码头间的行人络绎不绝,一些生在江边长在江边的人因此学会了卖力气的活计。每当有船家靠岸的时候,光膀子露肌肉的人就会蜂拥而至,争抢第一趟的活儿,小伙子哼着口哨,抡上厚重的行李就走开了。雇主悠然地跟在后面,反而没有丝毫的担忧,嫌弃光线扰人空气沉闷时,他就会随便往路边的樟树上抓去,扯断一支绿叶衣就盖在头顶上……

看故事的人虽然都在故事之外,却一定会被故事的情节所牵扰,只有心似空明的孩子会用清澈的眼睛仰望。有人说心无杂念即是空明,这会不会也将幼小个体的孩子也包括进去,他们的内心至少没有怀念的定义,说空明也就言过其实。所有快意的人,只会记住孩子的思维,寻找自己的意识。

篇13:阅读推荐:月光落在左手上

几周前看了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只是因为那张海报极具美感,那个纪录片获了奖,那篇推文实在是令我心动。看完久久无言,脑海里只有导演一个又一个的长镜头,尤其是在风里摇摇晃晃的树,好像就是余秀华。我良久无言,只有两行清泪。

过了好久,就在昨天,我终于有勇气看她的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我不停地做小动作,企图让我的心得到安慰,不要因为这些诗而这么心痛。我不敢走进那个世界,我深知自己没有能力救赎自己。

我把这本诗集读完,久久难以平复心情。只得在这么一个上午,手抄,再细细的品味一番。我应该道歉的,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的脑子里只有《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只有对媒体不停炒作的厌恶。只是作品无声,情感高贵。

篇14:读《把月光落在左手上》有感

前段时间,十分幸运的看了一本书,是余秀华的《把月光落在左手上》。这是一本诗集,初读时稍感目涩,看了几遍之后,被深深地打动了。

这本书一共收录了一百多首余秀华的诗作,诗歌的主题包含了爱情、亲情、生活的困难与感悟,生活的瞬间的意义等感动。她说:“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的。”她说,诗歌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

提起余秀华,我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1976年,余秀华出生于湖北钟祥的横店村,因出生时倒产、缺氧造成了脑瘫,使其行动不便,说起话来口齿不清。因为身体的原因,余秀华在高中毕业后便赋闲在家。2009年的时候,余秀华正式开始写诗。她的诗真真切切充满故事,十分的打动人,在2014年的11月,《诗刊》发表了她的诗作,这对余秀华来讲是一个重要的事件。《诗刊》发表了余秀华的诗作后,余秀华和她的诗便迅速的引起了诗歌界,甚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其出版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同年2月,湖南文艺出版社为其出版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在2015年1月28日,余秀华当选湖北省钟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16年5

月15日,余秀华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诗集《我们爱过又忘记》。2018年6月,出版散文集《无端欢喜》。

2019年1月,推出首部自传体小说集《且在人间》。

她在《一只水蜘蛛游过池塘》中写道:“水面没有一丝波纹,它如同趴在一块玻璃上,嵌进了天空,云朵,树影的玻璃。此刻,风也不动了。为了成全这一份小小的美好和梦。”她在《那么多水,汇集》中写道:“她以为遇见了一个让生命能寿终正寝的人,可那也只是“她以为”。鱼怎么可能永远在相同的水里?水不停的流动,时间也是。别人会变,自己也会。”她在《床》中写道:“冬天的时候手脚整夜冰凉,如同一个人交出一切之后的死亡,但是早晨来临。我还是会一跃而起,夜晚昏暗寒凉,但是我依旧惦念着第二天的太阳。”她在《背景》中写道:“麻雀儿一阵阵的,落下又旋起。它们落在横过麦田的电话线上,那么轻,不忍惊动远方传来的零星的消息》。”

余秀华说:“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我也做不到逆来顺受,但是我所有的抗争都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我没有理由完全脱离它的劣根性。但是我根本不会想到诗歌会是一种武器,即使是,我也不会用,因为太爱,因为舍不得。即使我被这个社会污染的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而回到诗歌,我又干净起来。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

上一篇:大靳中学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范文下一篇:淬炼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