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矿业集团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2024-04-24

淮南矿业集团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精选8篇)

篇1:淮南矿业集团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淮南矿业集团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董事长、党委书记

王 源

(2012年10月11日)

淮南煤矿1903年开矿,今年109岁了。淮南矿业集团基本是在原有框架下,没有进行大的重组,自己发展壮大起来的。

过去十年,是中国煤炭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年。我们按照中国政府科学发展的要求,探索符合行业和地区特点、具有企业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子,成为中国14个亿吨级煤炭基地、6大煤电基地之一。2011年主要指标与2001年相比:百万吨死亡率0.1,下降40倍。原煤产量6751万吨,增长3倍。电力权益规模1200万千瓦,增长160倍。销售收入694亿元,增长21倍。缴纳税费68亿元,增长20倍。资产总额1283亿元,增长10倍。从这个意义上讲,淮南煤矿是中国宏观经济高速发展的受惠者。

随着煤炭市场的变化、煤价的变化,当前中国煤炭产业正处在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亚高速阶段的转折时期。最近,我们在认真回顾过去十年的工作,哪些做对了,哪些做得不对?哪些做对了但还没有做到底?我们也在思考,未来十年淮南煤矿将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发展?我们还能抓住机遇做些什么?我们认为,未来有四种情况需要大家关注。

未来十年,中国煤炭经济发展阶段与以往不同了。

过去十年,中国GDP增长平均在9%以上,2003-2007年连续五年在10%以上,预计今年8%左右,未来的增速可能就在8%上下。这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不仅仅是经济周期性波动。

全国煤炭产量1949年为3000万吨,2000年10亿多吨,2010年上升到32亿多吨,年均增长2亿吨。2011年产量35.2亿吨,预计2030年50亿吨。过去十年年均增长2亿多吨,未来十五年年均增长1亿吨,增速趋缓。煤价过去十年也涨得比较厉害,预计未来煤价很难再回到去年的高位。

宏观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进入亚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冷热交替、市场上下起伏、震荡发展将是常态。现在有不少企业夸大困难,丧失信心,甚至发生恐慌。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对未来国家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今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国家稍微采取措施,拉动经济增长效果就十分明显。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对待未来遇到的困难和机遇,看得透,想得清,目标明,做得好。特别要保持投资的理性,做到战略以外的,再赚钱的项目也不干。战略以内的,不赚钱的项目不干。战略以内的,新产业也好,新项目也好,投资回报率低于同期利率的不干,四年内不交利润的不干。

未来十年,中国煤炭经济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未来我们要面对的是,膨胀的市场经济,主要工业产品阶段性过剩的市场经济,生产要素溢价的市场经济。这三个特征过去就有,但未来更鲜明。

1、膨胀的市场经济。

2002年以来十年高速增长期发生三次通胀,分别为2004年、2007-2008年和2010-2011年。从煤炭行业的切身感受来讲,通膨压力是前所未有的。未来十年,国家肯定要采取措施抑制通胀,但通胀仍然存在。我们要考虑把资产负债放在合理的区域,负债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企业战略内的新产业、新项目,投资回报率一定要高于利率,凡不高于利率的,一律不投资。

2、主要工业产品阶段性过剩的市场经济。

2002年全国钢材产量1.92亿吨,2011年8.83亿吨,目前产能过剩超过1.6亿吨。2002年全国水泥产量7.25亿吨,2011年20.85亿吨,目前产能过剩超过3亿吨。铝冶炼行业产能利用率仅65%左右。氮肥、电石、氯碱、甲醇、塑料等化工产品,铜冶炼、铅锌冶炼等有色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风险。煤炭也是过剩的,只是产能尚未完全释放。这些情况,注定了煤炭市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将处于买方市场。下游产业日子不好过,煤炭行业日子想红火也难。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

3、生产要素溢价的市场经济。

以淮南煤矿为例,人工成本2001年1.36万元,2011年12.6万元,上涨了8倍。吨煤成本中,资金成本2002年6.59元,2011年42.99元,增长了6倍。资源成本2002年1.44元,2011年19.42元,增长了13倍。土地成本2002年1.13元,2011年2.76元,增长了2倍。现在煤炭企业成本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工成本、安全成本、环境成本、税费成本、资金成本、资源成本等日益增大。目前淮南煤矿吨煤成本中,安全成本50元,税费成本约100元,如果加上资源性支出,吨煤约150元。时代进步带来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负担很大,但压缩的空间也同样很大。未来十年生产要素溢价有增无减,企业成本还要加大。煤炭企业应确立强烈的效益观念,算细账,反浪费,降成本。

未来十年,我国煤炭行业将分化形成三个方阵。

从全国来讲,煤炭企业大致要分化形成三个方阵:第一方阵是资源好、规模大、效益佳的煤矿,主要是晋陕蒙的主力煤矿。第二方阵,主要包括冀鲁豫皖的煤矿,处在中等状态,不好不差。第三方阵,是一些比较困难的煤炭企业。当前煤价下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煤炭行业分化。资源条件较差的第三方阵一些困难企业将难上加难。企业差距将拉大,大的更大,小的更小,强的更强,弱的更弱,富的更富,穷的更穷。今后,国家出于稳定考虑,可能不再一把尺子量到底,对煤炭企业实行地区级差政策。困难企业应积极争取国家的有利政策。

未来十年,我国煤炭产业可能出现十个变化。

1、控总量。国家将加大“打非治违”力度,一部分煤炭企业将被迫停产限产。

2、从明年开始就将取消重点合同,电煤价格实现市场化。

3、政策级差化。国家将根据矿井的资源状况,区别对待,实行地区级差政策。

4、企业重组步伐加快,更加理性。

5、清热。煤炭以外的产业投资过热,特别是煤化工投资过热的问题将得到遏制。

6、资金成本还要上升,部分煤矿资金资本可能不再宽松。

7、通道、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加强。

8、减负。目前增负的问题已暂时止住。

9、煤炭行业利润将减少,走向社会平均利润水平。

10、伴随科技进步,煤炭行业的整体素质将提升。

这些变化,或早或晚、或大或小都会出现。我们应当顺应这些变化,做好自己的工作。对淮南煤矿来说,有五件事要下功夫做好。

一、瓦斯治理

淮南煤矿是行业公认的瓦斯治理难度最大的矿区之一。过去十年,我们治理瓦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永远不能松懈。

2005年和2011年国务院两次在淮南召开全国瓦斯防治现场会,这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未来尤其是在煤炭经济发展阶段转折时期,煤矿安全投入不能减,用的力气不能减。

未来十年,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瓦斯治理方面继续进行新的探索和攻关。主要方向是:瓦斯治理在治得住的前提下,向治得快、治得省提升。探索千米深部井瓦斯、地压治理技术和管理的标准、规范。探索千万吨级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单产500万吨以上工作面瓦斯治理技术和管理的标准、规范。将增透卸压、巷道法揭煤、抽采监控信息化等技术提升成熟。对打钻喷孔、钻孔突出难题立体性进行研究,取得实质性突破。低透气性煤层地面抽采技术走向成熟。提高低浓度瓦斯利用技术水平。研制煤矿瓦斯治理、地压治理等方面仪器仪表和装备。打造类似美国杜邦文化那样的淮南煤矿瓦斯安全文化品牌。

我们在治理瓦斯过程中出标准、出规范,取得了一批技术创新成果,及时被国家推广到全行业,实现技术商品化。向山西、陕西、黑龙江、新疆等省(区)30多家企业提供瓦斯治理综合服务,形成了产业化。未来我们还要实现技术资本化,以技术作股权,参股已建或在建煤矿。目前已与新疆优派能源集团合作,技术入股比例12%。

我们将把设在企业的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深部煤炭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整合建成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积极开展基础性和理论性、行业及国家层面的重大课题研究,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提高自己,为行业服务。

二、参与城市化城镇化建设

作为国有大型企业,淮南煤矿不仅直接参与了所在的安徽省和淮南市的现代化工业化建设,还积极参与了当地的城市化城镇化建设,成为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市场主体,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主力军。以旧城改造、建设保障性住房为主,参与城市化城镇化建设,是未来十年淮南煤矿发展方式的创新。

参与安徽省城市化建设共10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淮南本土建设50平方公里以上。包括旧城(棚户区)改造10平方公里。泉大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和城市建设22平方公里。城市新区一二级联动开发14平方公里。城市工业集中区13平方公里。淮南本土以外城市化建设50平方公里左右。已经参与铜陵市城市建设16.6平方公里。合肥市城市化建设250万平方米。芜湖市旧城改造200万平方米。下一步还将参与皖北地区重点市县城市化建设。

我们把城镇化建设与采煤塌陷搬迁、生态环境治理“三合一”,选择不压煤的地方,并村入镇、并村扩镇、并村建镇,使采煤塌陷搬迁农民一次性城镇化。迪沟镇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安置1.4万户5万人,是全国煤矿塌陷安置建设示范点。凤凰湖新城规划安置2.6万户8万人,是安徽省最大的采煤塌陷搬迁安置区。

2009年以来,地企统筹建立村庄搬迁居民安置点44个,搬迁居民2.5万户、8.3万人。未来几年,规划再建成2个新城区,扩6个镇,建4个中心村,把需要搬迁的3.1万户、13.6万人全部安置进去。

截至目前淮南煤矿已完成的970万平方米住房,占淮南市同期商品房投放量的70%,其中50%是刚性需求。户型大多是90平方米左右,每年投放市场近100万平方米。由于这样做,淮南市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2006年以来,淮南市人均工资水平连续六年在安徽省辖市当中最高,房价则居中等水平。2012年与2008年相比,淮南市房价涨幅38%,比蚌埠市低65%,比铜陵市低53%,比马鞍山市低36%,比芜湖市低14%,比合肥市低9%。

将来,沉陷治理、生态修复、循环经济、平原水库等,都要纳入城市化城镇化建设的框架中,切实加以推进。

三、围绕实体经济做资本

做资本,虚拟经济也要做,但淮南煤矿做资本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实体经济做资本,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做资本。

十年前,我们以煤炭资源作资本,分别与上海电力股份公司、浙江能源集团均股合资办煤电公司,打破行业和区域界限,成功创建煤电一体化。以资本为纽带,对安徽省优质电厂进行均股,对江西、湖北、浙江部分优质电厂均股参股,实现产权链接,产业融合。均股参股18个电厂,权益规模945万千瓦。以股权收购方式,收购芜湖扬子商业银行20%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兼并收购西部3个煤矿,获得资源量25亿吨。以实物资产作资本,重组芜湖港。并以芜湖港为中心,建设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和区域煤炭交易中心,形成东中西三路铁水联运通道和港口。以技术作资本,参股已建或新建矿井。以资本运作为主要方式,抄底收购房地产项目,发展房地产。

将来做资本还要继续这样做,但适当时候,虚拟经济也要进去,与实体经济结合起来。

四、煤电一体化

国家批准淮南矿区资源量285亿吨,可支撑1.4亿吨规模,服务年限200年左右。2011年,安徽省原煤产量1.37亿吨,其中两淮煤炭基地四家大型煤炭企业产量1.31亿吨,淮南矿业一家占52%。我们在淮南矿区建立了煤矿群,十年来新建了7个矿,连同原有煤矿技改,共13个矿,今年产量7100万吨,预计2015年9000万吨。另有内蒙古鄂尔多斯开发的矿井规模3000万吨。

我们企业自办的职业技术学院与鄂尔多斯联合办学,煤炭专业,大专层次,今年招生300人,变招工为招生。准备设立瓦斯治理等科研分支机构。国家建设蒙西至华中煤运通道,创新融资模式,我们积极参与,是该线主发起单位之一,股权10%,是副董事长单位。

我们企业按照自己生产的煤炭规模,量入为出地发展电力,有多少煤,办多少电,先坑口、再省内,兼顾华东、蒙西,采用独资、均股、参股三种方式,探索煤电一体化,2011年电力股权规模1200万千瓦,预计2015年达1500万千瓦以上。

2011年底,淮南矿区已经形成坑口电站群共9个电厂,装机规模1062万千瓦,其中我们企业的权益规模591万千瓦。到2015年,淮南坑口装机规模1858万千瓦,我们权益规模1089万千瓦。

通过煤电一体化探索实践,淮南矿业集团将建设成为中国黄河以南最大的煤电能源企业,华东地区影响力最大的煤电能源企业。

五、内部管理创新

现在煤炭企业成本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2011年,我们吨煤安全成本61.91元,资源成本12.52元,环境成本45.19元,资金成本42.66元,税费成本82.95元。这五项内容,是时代进步带来的变化,在由计划经济时期沿用至今的煤矿原煤成本费用表中没有全面反映。我们设计新的成本要素管理表,全面反映企业安全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资金成本等变化情况。将来,减轻企业负担,降低资源成本、资金成本、税费成本等新生成本应该是煤炭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

我们在企业内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未来十年,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市场、不同的价格下,每吨煤能赚多少钱,每度电能赚多少钱,每平方米房子能赚多少钱,都有精细的展期预算。企业所有产业、所有产品,都计算出边际收益、边际利润。我们规划“十二五”末把淮南矿业集团建设成为千亿元收入、百亿元利润的企业,其中煤类利润50亿元左右,电力、房地产、物流、技术服务、金融等利润50亿元左右。

借此机会,对各位领导和同行给予淮南煤矿的支持表示感谢!对行业内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将认真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提高自己。

篇2:淮南矿业集团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编者按:10月27日,2010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开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同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现将根据录音整理的讲话刊登如下,供大家参阅。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目前,国际社会空前关注气候变暖和减排问题,煤炭行业也受到很多的诟病。煤的清洁利用,煤层气开采,瓦斯抽采利用,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综合利用,沉陷区治理,碳捕捉和封存等,以科学发展理念来指导煤炭的开发使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煤炭液化、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炭地下气化等新的煤炭使用技术日渐成熟,正在得到推广应用。煤矿瓦斯防治、煤炭直接液化的装备研制、现代化矿井设计和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7%和70%。“十一五”以来,在《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的指引下,经过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及行业协会共同努力,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煤炭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煤炭供应能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29.73亿吨,接近30亿吨,比2005年增加了7.68亿吨,年均增长1.92亿吨。预计今年煤炭产量超过32亿吨。二是煤炭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成长。像我国的神华集团,煤炭年产销量已经达到4亿吨,这个产销量世界排名前两位。同时,淘汰煤炭落后产能也成效显著,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取得了新的进展。前两天,国家能源局专门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我国今年就要兼并重组1300多个煤矿,淘汰落后产能达到1亿多吨。三是煤炭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园区迅速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渐成规模,煤层气开发利用进展加快。四是煤炭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煤矿设计理念与时俱进,煤矿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煤炭液化、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炭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也稳步推进。比如在包头的6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和在宁夏的宁东煤制烯烃项目均已投产,神华集团在内蒙古100万吨煤炭直接液化的生产线也运行正常。五是煤炭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全面实施,《煤炭法》修订工作稳步推进,煤炭法规框架体系初步确立。最近,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能源局上报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方案,不久我们还要通过媒体贯彻宣传这个政策。

从以上可以看出,煤炭工业的成绩是巨大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几十人的矿难仍然没有能够有效遏制,影响恶劣,使煤炭工业的成就说起来感到苍白。其实,我们的成就非常大,例如中国煤炭工业装备水平已经是世界一流。我国现代化的矿井,像宁夏的羊场湾矿井、神东的矿井等,都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矿井,年产都在1000多万吨,而下面的用工人数只有几十个人,操作工人平均文化程度都达到中专水平。但是一说到我们还有几十人死亡的矿难事故,我们去谈自己的煤炭成就就觉得说不出口,感到苍白无力。但是,中国矿难的死亡人数和重大矿难发生的起数是每年都有所下降的,问题是几十人死亡的事故在世界上已经很少有,如果发生1起就影响巨大,可在中国还时有发生。实际上,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遏制住煤矿的矿难是十分重视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从2001年开始,已经连续10年,每年从国家掌握的预算内资金中拨款30亿元来治理煤矿瓦斯,10年累计就是300亿,加上企业自筹和社会筹集的资金,用于矿难防治的资金早已超过1000亿,不能说是不重视。但是几十人的矿难还是没有能够消灭掉。所以我们不仅要在投入上下大功夫,还要在别的方面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加强煤炭的管理,在煤炭的体制上我们也要想一想。煤炭行业管理体制变化频繁,每次变化都在简政放权,职能分散,多头管理,权责不清,行业管理弱化,监管监察不到位仍然没有改观,是事故多发的深层次原因。

安全发展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切实转变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安全可靠资源开发利用,限制安全风险大、治理难度高的资源开发。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矿,对重组后的矿区进行整体规划,全面改造,实现合理集中生产,提高矿井的安全可靠性。关于矿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国煤炭产量大、煤炭地质条件和自然禀赋差、高瓦斯矿井多等等客观因素,也有管理体制上的因素,也有技术上的因素,人类对煤矿瓦斯突出机理的认识和掌握现在还有差距。但是我们可能更应该在煤炭的管理上多寻找自己的原因,比如说现在煤炭资源分配和大型煤矿规划实际上是脱节的。前些年,鉴于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国家也曾经提出过“有水快流”的方针,各个地方为了解决当地的经济发展,办了很多村、乡、县的小煤矿,而这些煤矿的整合需要花大的代价,也涉及到很多法律方面的问题。前一段时间,山西进行煤炭资源整合,受到了一些社会舆论的指责和批评,但是我支持山西采取的措施,如果不是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谁愿意去捅这个马蜂窝?但是,大量小煤矿的存在,不仅破坏了资源,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而且矿难也不能有效地遏制。遏制矿难,我想一定要搞现代化的矿井,一定要搞机械化,现在同时下井几百人的矿井还有很多,比如河南这次矿难,当时在井下有200多人,大部分人员升井了,但是还有33人遇难。我曾经提议,能不能把下井人数控制在100人以下,可能有些人认为这是不懂行,但是我想如果都能实现机械化,这也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在国外的一些矿井同时下井几百人的并不是很多。

科学发展是煤炭工业前进的方向。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兼并重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准入门槛,实行更严格的资质管理,提升生产力水平。推进《能源法》出台,修订《煤炭法》。完善煤炭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46号),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提高煤炭生产集约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促进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提高大基地煤炭产量比重。推进煤炭成本完整化,取消不合理收费,清理违规收费项目,稳定煤炭经济发展态势,提高煤炭经济运行质量。煤炭在井口最多也就是300多块钱,但是到了港口就变成700多块钱,到了消费地就变成900多块钱,在各个环节上收费,还是很普遍的事情。

节约发展是煤炭工业发展的全新理念。我们要根据国家总体战略和各地资源条件、能源供需等,合理确定各地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在前几年取消电煤指导价格的基础上,加快建立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的资源定价机制,用市场手段控制煤炭资源开发节奏,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矿区生态环境。这一点非常重要,其实也是困扰我本人和国家能源局工作的一个大难题。各地都有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都想把自己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所以现在探明的煤炭都想在本届政府开发出来。凡是来找我们的煤炭产地,都说要搞煤炭大基地。但是如果已知的煤炭储量都在本届政府开发出来,我觉得可能是不行,我们还要为子孙后代、为可持续发展留下一些财富。怎样在煤炭工业中真正贯彻科学发展理念,喊口号容易,做起来很难。我们面临很大压力,比如新疆也有大量的煤炭,储量占全国40%,新疆也很愿意把煤炭的开发作为发展新疆经济的一个推动力,也规划了很多类似于哈密、伊犁等大煤矿,但是如何使用、如何运输、如何消化都是大课题,有的说要把它变成电,那要长距离地送出来;有的说要搞煤化工,那搞出来的产品销售到哪里去?有的说要把它运出去,那铁路怎么修?都不是一句话说得那么简单。所以,在“十二五”期间,煤炭行业贯彻好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各级干部真正把思想转变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这句话口号好说,做起来很难,关键是转变的动力。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大力推进煤矿瓦斯(煤层气)的产业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谈到煤层气开发,这几年我们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和美国等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美国现在开发煤层气至少800亿立方米,几乎等于我们全国天然气的产量,相比之下,我们还是很微乎其微的。那么是什么影响我们大规模地开采煤层气?除了基础比较薄弱外,比如矿权的重复设置,煤层气开发与煤炭开采分设不同矿权,如何使两者协调一致,把矿权合并成一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非常难。

我想利用这个平台,谈几个观点:

第一,关于“十二五”煤炭产量指标。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昨天已经公布了,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根据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把原则意见具体化,紧锣密鼓地制定“十二五”规划,提交明年的人民代表大会审定。那么,就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的能源开发到底要多少,在建议书讨论中也是有争议的,有人主张应该设立“天花板”,就是说一定要制定一个“十二五”能源消费总量,作为控制指标,也有人不主张这样,最后这句话写到了“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去。说到煤炭产量,今年有可能超过32亿吨,但是按照旺盛的需求,每年增长2亿吨,到“十二五”末就是40多亿吨。从我们的资源量来看,开采到40亿吨也是可以的。但是从开采的强度、运输、排放、结构的转换,包括能源结构的转换来看,是不是一定要搞到40亿吨?今天来参加会的都是搞煤炭的,可能愿意听到煤炭大发展,但是我要讲一点科学发展的话,发展不仅是量的增加,包括了结构调整、科学开发、安全生产、清洁利用。就我个人观点来讲,我不主张搞到40亿吨。不能“有水快流”,有了煤炭资源都要规划成矿井,都要开发出来,我们要科学地设定一个“十二五”煤炭生产和开采的总量目标。

第二,关于煤炭的利用。最近这几年煤制烯烃、煤制油示范工程都陆续开展,但是煤制烯烃到底该不该发展也是有争议的,现在规划部门把煤化工划分成传统煤化工和现代煤化工,传统煤化工用煤做化肥和甲醇,现代煤化工把煤制成油、烯烃、天然气等,目前现代煤化工领域非常热,各个地方都争相要上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项目。我要讲一个观点,作为一个煤炭清洁使用的方向,今后煤炭在这方面的应用肯定会增加,特别是煤制烯烃,我是持看好的态度。过去制烯烃的大量产品都是走石油化工的路线,现在中国用于石油化工的原油消耗量大概一年是7000万吨。现在每桶油价涨到80多美元,今后油价会怎么走?我觉得作为一种资源类产品,尽管是会有震荡,但总体上呈震荡中上升的态势。煤制烯烃与原油相比,在成本上肯定具有竞争力。所以搞石油化工的同志也应该冷静、客观地来看待煤制烯烃这个行业的竞争。关于煤制天然气,现在我们批准的有鄂尔多斯到北京的40亿立方米,有内蒙古到阜新、从阜新到沈阳的40亿立方米,新疆在伊犁地区也规划了几个煤制天然气项目,其他各地也纷纷报来要核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我要说一下,煤制天然气在技术上是成熟的、可靠的,但是在世界上应用是很稀少的,真正在国际上投入产业化运营的只有美国大平原一家,并且至今为止也只有一家。技术上完全可以行得通,但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争上煤制天然气的项目单位也应该客观、冷静、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个产业。对于拾遗补缺,适当地搞一些我是赞成的,但是遍地开花,各个地方都搞煤制天然气是不妥的。

中国始终坚持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煤炭领域的合作。中国是世界煤炭生产的第一大国,中国煤炭企业在煤炭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部分企业在井工矿与露天矿开采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加大煤炭的国际合作。如果讲到“十一五”期间煤炭工业的变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就是“十一五”期间,我国从过去传统的煤炭出口国变成了煤炭进口国,去年净进口已超1亿吨,预计今年净进口达1.2亿吨。多年来,我们一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目前,中国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蒙古、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在煤炭(包括煤层气)资源的勘探、设计、开发、加工转化、贸易与服务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愿意通过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等平台,与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一道,进一步加强煤炭领域全方位合作,积极开创互利共惠的双赢局面。我们坚信,中国与各国的煤炭合作必将更好地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造福于各国人民。

篇3:淮南矿业集团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加强流通经济理论建设, 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中外经济形势中的“七个变与不变”

加强流通经济理论建设离不开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世界和中国经济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世界各国都在为经济复苏而努力。中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 正致力于转方式、调结构, 实现科学发展。尽管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是仍然有些东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对于当前的中外经济形势, 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这个基本判断就是“七个变与不变”, 它们是: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 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有所变化, 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政府维护市场运行的职责有所强化, 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会改变。

——国际货币多元化有所推进, 但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有所上升, 但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领先的格局没有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取得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成就, 但是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综合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

深刻认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外经济形势中的“七个变与不变”, 有利于我们清醒地研判形势、把握全局、探索规律, 既不妄自菲薄, 也不妄自尊大, 而是坚定自信, 在发展中遵循经济规律, 强化理论探索, 在创新驱动、和平崛起、共同发展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增长不是一切, 却是一切的基础”

20世纪后半期至今的50多年, 中国等一批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 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由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指导当今世界丰富的实践, 继续加强经济学理论建设应该是时代的当务之急。2008年5月22日, 在国际金融危机即将爆发的前夜, 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主席、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提出了一份世界银行的“增长报告”, 这是一份可能已经被人遗忘的报告。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经四年多, 但今天读此报告仍然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成立于2006年4月。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 委员会主席迈克尔·斯彭斯就“如何取得经济高速增长”问题, 对世界各经济体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研和考察。该委员会拥有21位国家及地区领导人和专家, 一个由11名成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和300名学界专家, 耗资400万美元预算, 召开了12场研讨会和进行了13次磋商后, 提出了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的“增长报告”。报告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 有13个国家或地区至少连续25年取得了年平均7%的高经济增长率, 这些国家和地区是博兹瓦纳、巴西、中国大陆、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买来西亚、马耳他、阿曼、新加坡、台湾和泰国。

这份增长报告认为上述国家和地区存在五个共同特性:一是充分利用了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二是保持了宏观经济的稳定;三是维持了较高的储蓄和投资率;四是由市场配置资源;五是政府尽责、可信、有能力。报告列举了快速增长的若干“因素”, 包括至少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25%的投资, 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内储蓄, 其中包括将大约5%至7%的GDP用于基础设施投资;通过私营或公共部门, 将另外7%至8%的GDP用于教育、培训与医药卫生项目;利用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机遇, 促进外来技术的消化吸收;接受竞争、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至少在边际领域实现有竞争力的劳动力市场;需要从一开始将环保议题纳入发展之中;机会均等, 尤其是妇女的机会均等, 等等。

“增长报告”发表后在西方经济界引起了广泛地关注, 仅新华社就转发了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法国《世界报》等新闻报刊和研究机构的多篇专访和评论。有的说“是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指导”, 有的说“华盛顿共识”已死, 也有的说报告“为经济发展流行的全面自由政策敲响丧钟”……, 等等。尽管评论各抒己见, 见仁见智, 不一而足, 但其中谈到对增长与发展的关系时, 比较经典与集中的评论是:增长不是一切, 却是一切的基础。

当前, 跌宕起伏的国际金融危机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 我国经济发展稳增长的任务艰巨繁重。经历了30多年高速发展的中国可能已进入7%-8%的中高速发展阶段, 创新驱动、实现科学发展仍然必须以一定地增长为前提。因此, 要实现科学发展, “增长不是一切, 却是一切的基础”。

世界银行的《增长报告》和华盛顿共识都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当初快速成长的13个经济体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日本就出现了“20年的停滞”。走什么路只有靠自己去探索, 我国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发展观, 已经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有了更加全面而科学的认识和论述。结合中国的国情实际, 我国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具体情况, 并且已经用实际行动实实在在地开创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制度和理论。

三、加强现代流通经济理论建设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经说过“分工的原因是交换”, 包括商业在内的流通业就是从事交换的产业, 交换的规模越大, 社会分工就越细;交换的水平越高, 分工的社会化程度就越高。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丰富实践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步, 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要加快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 西方经济学也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因此, 加强我国现代流通经济理论建设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中国流通经济理论的研究源远流长, 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在《史记》的《货殖列传》中就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和记述, 并介绍了知进退、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商圣范蠡。范蠡用“计然之策”强国、富商, 主张“旱则资舟, 水则资车”, “贵出如粪土, 贱取如珠玉”, “务完物, 无息币, 无敢居贵”等理念指导经商。这些内容涉及如何稳定市场, 遵循价格波动规律, 强调质量、资金周转速度和薄利多销等等。这些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形成的朴素的经商之道, 今天读来仍然令人感慨不已、发人深思。

时间荏苒, 斗转星移。我国告别了计划经济主导的时代, 进入了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传承历史, 借鉴他人, 使我们快步行进在改革开放的大路上。以互联网、卫星通讯等技术支撑, 实现扁平管理的沃尔玛, 以农超直供零对接、生鲜管理业绩突出的家乐福, 以倡导绿色低碳的乐购及麦德龙等零售巨头进入中国市场为契机, 中国零售业企业与“巨人”同行, 快速成长。我国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从零起步, 如今已经行成不少具有区域优势的大企业正在覆盖城乡, 原来只从事贸易的企业正向供应链发展, 单纯的货物买卖企业正向综合服务型企业延伸。消费者的利益受到空前的尊重, 开始成为真正的“上帝”。

近年来中国和全球的零售企业加快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 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首先, 重视宏观发展环境的建设, 完善法制, 改革税制, 创新体制机制;其次, 企业关注自己的文化建设, 认识到资本可以使企业做大, 但只有文化才能使企业做强;第三, 重视品牌建设, 零售商正以设计为支撑, 培养专业买手, 加快自有品牌的发展;第四, 实现多业态经营, 拓展多渠道销售;第五, 在全球采购及生产, 实施全球供应链管理;第六, 电子商务“井喷”式成长, 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网上零售与移动零售并驾齐驱;第七, 绿色消费、低碳生活, 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商品需求不断增长;第八, 在全球范围内开发新市场, 等等。

女士们, 先生们:

篇4:在中国四库学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关键词] 四库全书;新抄四库全书;传承文明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6—0005—03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a speech made at the first Summit Forum on Chinese Siku Studies. The paper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concerns the questions of how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Siku Quanshu and how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Siku Quanshu. The second part devotes to the promotion of re-copying the Siku Quanshu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phenomena based on Siku Quanshu.The research of Siku Quanshu is itself a process interpreting Chinese Civilization. Re-copying Siku Quanshu means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stud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reading texts from ancient people and learning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Siku Quanshu ; recopying Siku Quanshu ; inheritage civilization

今天这个会我想讲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如何推动《四库全书》研究,也就是以《四库全书》为底本的中华文化研究如何开展。二是在新时期推动新抄《四库全书》活动,也就是以《四库全书》为底本的文化现象怎样光大。

一 研究《四库全书》

《四庫全书》是历史的存在和宝藏,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我们今天不是为《四库全书》正名,而是要推动《四库全书》的深入研究,探微深奥、传承文明、启教后人、奉献世界。

1.对《四库全书》的看法

《四库全书》是一座文明殿堂,那里圣贤满座,哲思深奥、文采飞扬,是一部活着的中国史。四库卷卷册册都是先人的足迹、思想,是文明的史鉴。《四库全书》所藏,是我们之精神,我们之根,是我们的家。

《四库全书》所载的中华文明、中国文化,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波折、灾难而始终统一、绵延至今的精神渊薮。

“四库”是中华民族的一张特殊的证书和名片,是一部纵横五千年、横亘世界的珍宝;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2.必须研究《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命运多舛,屡遭天灾及人祸,散遗毁亡多矣。这是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国的憾事,更是中国人难述、难隐之伤痛。今天要尽一切努力保护好,昭之后人,传之永世、流之世界。保存和流传的最好办法,就是研究。研究也是和历史对话、和先人对话,研究《四库全书》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解说。

保护《四库全书》就是保护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就是传承我们祖先之灵魂、思想。保护、研究就是对祖国文化之尊崇、爱戴,就是一种文化和精神之自信、自豪。

作为中国人,必须研究、必须继承《四库全书》这座宝藏。必须靠中国人、也只能靠中国人自己发掘它、发扬它,别无他法。中国人必须有这种民族自强和自信之精神。

《四库全书》成书已两百多年了,今日盛世之中国,无理由不研究。这是民族的呼唤,也是时代的责任,今天的中国人必须肩负起这个使命。中华复兴,少不了这项研究,中国梦中早已包含这一义。

3.以论立学

《四库全书》体现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和文明。前人也有提出过建立“四库学”,我现在想提出的是,以《四库全书》为对象,对中国文明、中国文化研究的学科,就叫“四库学”。“四库学”能不能确立,能不能为世人乃至后人认可呢?这就要以论立学,没有研究,没有理论,没有论说,“四库学”就建立不起来。《四库全书》可能始终躺在书柜之中,成为虫鼠啃食之物!只有立学、立论,才能传承《四库全书》、传扬《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的,也只有中国人能建立“四库学”。

4.怎么研究

要以现代科学行致学之道,从多角度、多层面来研究。研究可宽大、可精微,可论、可述,可广、可狭,论之不设限,争百家之鸣,放百花之艳。研究就是功,俗语说:“只要走,就能到家。”功在研究之中,果在研究之后。

第一,打开“四库”之大门,从象牙塔里走向社会。首先要打开《四库全书》的大门,让所有愿意研究的学子,都可以进到门里面,获得想研究的书章。要大量翻版《四库全书》电子版,可全书,更多的是专项专卷。要大量出版《四库全书》中的专辑、专卷、单行本,有的可附研究论说,以享学人。

第二,构建“四库学”研究平台。要建立杂志、网站、报告会、讲座、论坛,以彰研究成果。讲座、论坛、杂志要有明确的研究,无论是古人的研究,还是今人的研究。每年可出版研究年鉴,建立当代研究数据库、档案,以助众人之研究。

第三,要和大学、社科院等研究机构以及海内外有志、有兴者共同研究。文责自负,争论、辩白、评说都正常。我们应该奉行开放包容的政策,鼓励百家争鸣、百花争艳。建议湖南大学要抓住这个发展机遇,加强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第四,拓展研究领域,推进研究深度。目前的一些研究,多数是关于文献方面和编纂过程的研究,对禁书、毁书、删书也做了不少研究。但是现在我们推进《四库全书》的研究,就要对某些专题和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四库全书》是大泽大海,真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

二 新抄《四库全书》

历史上的《四库全书》就是手抄的,这也是它的价值的一部分。现在影印本、电子本、高仿本都已经有了,并收藏在社会。作为书籍来说,不会再有失传的风险。

新抄不是印刷书籍,也不是保存书籍,而是保存文化。是新时期的一种社会文化行为,新抄就是继承和弘扬。世界上只有汉字有特殊的文化底蕴,可书、可法、可究、可议(我也提倡研究“汉字学”)。凡学书之人、凡抄书之人,都有感于汉字深厚的内涵、奥妙、情趣。很多人一进入书写汉字之门,就如醉如痴,不舍昼夜地去写,就乐在其中,终生不辍。

汉字,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载体,没有汉字,也就没有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现代社会,用键盘代替了书写,对于我们许多年轻人来说,写字是难事。对于他们来说,汉字之美妙、深奥,都没有了,文化怎么传承?中国文化对他们而言是“天花板”,可望而不可及。

中国若要复兴,我们的后代就必须学习中国文化,必须会认读写汉字!作为中国人,必须有足够的中国文化修养。不会写汉字,中国文化就成了域外文化。这岂不成了一种文明悲哀、一种精神残缺?

新抄《四库全书》就是要写汉字、识繁体、读古人、学文化。抄书就是“写、识、读、学”,通过抄进入殿堂,这也是弘扬汉字之美、理解汉文之妙奥的一种方法,更是传承与弘扬中国文化的必要途径。

抄书是一种大众式、社会式的研究方式。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学习中华文化的方法,抄写就是在学。

新抄将培养一批新文人、一批研究者、一批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不仅影响中国,也必将远播海外,增进了解,促进友谊合作。

三 新抄《四库全书》的几个问题

1.接触难,规模大,时间长。新抄《四库全书》和练书法是一回事,只不过以《四库全书》为底本而已。当然,对于一般大众来说,接触《四库全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四库全书》规模宏大,要全部抄写,非一宏大工程不可为。但我以为,抄书属于个人之心愿、情怀,愿者书之。对于怎么写,不设限、不设格。八岁顽童可写,耄耋老人可书;正字、行草、隶篆都可以。大到一阁可书,微至卷秩可写。抄不在一章一册,不在一月一年,随愉而乐之,成为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情趣方式,重在参与,重在过程。

2.为谁抄书的问题。练书法的人、写字的人都是为自己写的,只是成名之后有人要,才有为谁写的问题。我提倡的是以《四库全书》作为底本的书法行为,写的好的有人要,有人藏;写的拙者,可经年累月终成正果。抄者可赠、可捐、可送、可藏!藏可以藏一册、一卷、一本。主要是练写!

3.藏书家与藏书。收藏的時候,藏书家将提出收藏的要求规格,如纸笔之规、字体之法,这是抄藏双方的契约。藏书家可以是图书馆、博物馆、企业、个人等等。收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收藏者有功于社会、历史!没有收藏,《四库全书》在哪?没有收藏,中华文明之史鉴在哪?藏家之藏,都是为了社会、为了后世、为了历史!他们的收藏,将全都留在社会后世,这就是收藏家之功、之献!

收藏家收藏的不仅仅是个物体,收藏的更是文明和文化本身。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饱蘸文化思想的人文精神之作不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蘸之愈满、载之愈多,社会将越珍爱之,历史将更珍藏之。现在的古书,多为雕版印刷的,手抄卷罕有,只见断章残片,已成珍宝。

今天中国人之手抄书,承载的是当代人之精神、思想,是当代人的文化艺术!今日国人抄书无非是给后人、给世界的朋友一份中国人的证件,一朵红牡丹。

四 小 结

《四库全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先人的,也是当代的,也必将是后人的。研究《四库全书》,就是解说中国文化,就是传承中华文明!

篇5:淮南矿业集团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上的演讲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

(2012年3月17日)

受国际经济环境、国家主动调控和一些深层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国经济从去年以来开始逐渐减速,今年1月和2月也基本上延续了这一趋势。在这样大背景下,大家在议论中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吗?我想谈一点看法,三句话。第一句话,推动中国经济几十年较快发展、较快成长的基本因素总体还没有变。第二句话,但是制约中国经济较快成长的限制因素在增加。第三句话,所以中国经济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进程。下面我用一些数据来详细解释一下这三句话。

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基本因素是什么?我的认识是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先看看中国的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保持了一个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之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每年提高0.83个百分点,尽管这样,中国的城市化率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我国还不到50%,但是发达国家都在66%以上,所以中国的城镇化仍然有很大空间。

城镇化将极大改变中国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先从消费方式上看,在农村的居民如果转移到县城,如果再转移到县级市,如果再转移到

1地级以上的城市,人均消费型支出增长很快。换句话来讲,城镇化率将包含着提供强大的需求力量。经济体如果有强大的需求拉动,这个经济能不增长吗?伴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基础设施的投资也一定会较快增长。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从空间上讲就是城镇化,从行业上讲,它就是工业化,非农产业化。中国这个过程结束了吗?没有。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大学一些专家对中国工业化进程进行了研究,这个研究也还是一个初步的东西,所以我不是在这里正式发布数据,也不要说我这个数准还是不准,这是内部的研究报告,不是法定的数据。内部的研究报告讲,2010年中国工业化进程指数还不到60%,中国的信息工业化进程指数35%,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还没有结束?为什么近20年,近10年,中国的工业增长速度很快,致使中国二、三产业比例没有像三产比例那样高?我认为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进程当中,工业仍然发展很快,同时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相当大的比重是为世界市场服务的,所以不能简单的把中国工业结构、三产结构的比例套用国际上的水平。从东、中、西制造业占的比重看,2006年以来西部地区制造业投资占的比重不断增加,中部地区也如此,而东部地区是不断下降的。为什么?因为中部、西部工业化进程相对东部来讲阶段更低,它的工业化需求更加强烈,所以它就孕育着比较强的投资需求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需求。

市场化。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中国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方方面面的改革。中国的改革一定会更加激发活力,一定会更加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根据加拿大一个研究所的研究,198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自由度在逐步提高,所以改革就一定能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体制完善的活力。

国际化。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利用两种资源也一定为中国发展提供助力,当然我们不能一方面享受国际化好处,不去分享国际化经济波动带来的难处,它也会对中国经济带来短期波动的影响。

第二句话,过去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优势有所弱化,中国经济高速成长、较快增长面临的约束在增强。首先是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弱化。改革开放初期,几乎处于无限供给状态的丰富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目前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在弱化,人口红利在减少。中国的老龄人口在不断提高,少儿比例占人口比重在下降。2011年,中国劳动力资源占中国总人口比重第一次出现下降。这里讲的是比重不是总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值得认真研究的变化。从中国老年人口抚养比(每一百个劳动适龄人口所抚养的老年人)看,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011年100个就业人口或者是劳动适龄人口抚养老人20个,而且这个比重在以较快速度增长。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在减少,需要负担的老龄人口在增加,这不可能不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产生影响。

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中国经济高速成长背后是对能源资源强大的消耗,2011年中国经济所消耗的标准煤35亿吨。和世界相比,我国人均占有资源量是少的,能源消耗是大的,而且资源利用率偏低。

污染防治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污染物排放还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环境污染严重,治污成本增长很快。所以,无论从资源环境的角度看,还是从资源环境的供给角度来看,中国经济高速成长面临的约束在增强。怎么办?只有一条路,进一步加大转方式、调结构的力度,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篇6:淮南矿业集团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 王炳华 二○一○年九月二十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对岭澳核电二期工程一号机组的顺利投产,暨我国电力装机突破9亿千瓦,表示热烈的祝贺!

“十一五”以来,我国确立了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核电开发建设不断取得突破。随着核电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在我国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落实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当前,正值我国核电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关键时期,国家能源局举办这样一次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核电行业的一员,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借此机会,我与大家分享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处理好规模、速度、安全、效益的关系是核电行业的共同责任

核电发展越快、规模越大,人们对安全、质量和效益的关注度就越高。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国外的经验教训警示我们,一旦出现核事故,不但当前核电发展的大好势头不复存在,而且将危及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球核电发展也将受到影响。核电行业的每一家单位、每一位员工,都应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精神状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作为核电发展的百年大计来抓。坚持从源头抓起,确保核电研发、设计、制造、建设、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道核安全的屏障,把所有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隐患坚决消除在萌芽状态。

效益是核电的生命力。核电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取决于经济性。随着核电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化,现有的核电电价的形成机制也将逐步调整,与火电竞价上网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核电行业,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电站设计,简化电厂配套设施,提高标准化设计水平和设备国产化比例;采用先进建造技术缩短建设工期;实行专业化管理,提高电厂运行维护水平,形成较强的综合成本优势。总之,只有科学处理好规模、速度、安全、效益的关系,才能保持当前核电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才能实现核电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核电产业国家竞争力 必须发挥协同效应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美、法、日等传统核电强国和韩国等新兴核电国家,纷纷将核电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先选择和大国技术、强国技术的标志,不但政府加大干预力度,整合核电行业资源,而且企业主动加强合作,谋求互利共赢,以占领技术和市场制高点。这些变化启示我们,核电正在从单一技术的竞争扩展到全产业链的竞争,从竞争主导转变为合作与竞争并重,从企业之间的竞争上升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我国核电经过四十年的积累,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但是,面对国际上核电产业的激烈竞争和核电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核电产业需要在国家调控和市场调节下,进一步加强协同和改革整合,努力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设计、制造、建设、运行及核燃料循环保障”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不但满足国内核电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支持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是核电自主化的重要任务

实现设备国产化是我国核电规模化建设和自主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实施的核电自主化战略,既为装备制造业创造了重大的历史机遇,也对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三代核电AP1000关键设备和部件的研制成功,证明了我国核电装备工业的基础能力,增强了实现设备国产化的信心。但是,核电设备国产化的关键不仅在于首台套的突破,更在于后续批量化生产所需的技术积累、工艺控制、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和人员素质。要实现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需要装备制造企业与核电技术研发设计、工程建设等相关方面共同努力,实现核电企业与装备制造企业在关键技术研发、质量管理控制、核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深入合作,进一步形成利益紧密相关、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并以持续开放的产业政策 加强与国外企业的长久合作,同时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全面促进装备制造业的 持续创新发展。

四、实现核电规模化发展 需要相关配套措施及政策支持

实现核电的规模化发展,需要在核燃料循环供应、核废物处理、电网规划配套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比如,核电所占电源的比例日益加大,需要电网配套充足的调峰能力,确保核电机组带基荷稳定运行。因此,一方面要做好核电厂址规划,同时也要规划好配套的电网调峰容量和能力,要认真研究利用抽水蓄能、水电、燃气发电和大型燃煤火电机组深度调峰,为核电机组配套进行调峰辅助服务,在政策上出台调峰电价或补贴等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核电装机规模的扩大提供必要的支持。

当前,伴随我国核电的快速发展,三代核电自主化工作也进入了关键时期。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将在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下,充分发挥主体、载体和平台的作用,主动加强与核电、装备制造企业、高校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推进三代核电自主化发展、提高我国核电国际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7:淮南矿业集团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上的演讲

国家商务部部长陈德铭

(2012年3月18日)

我感谢多年来主办方邀请我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感谢邀请我围绕“追求内外均衡增长”的主题发言,这是一个十分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题目。

长期以来,经济理论界就均衡、非均衡增长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形成多种派别,并随着实践的深入对这一理论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从现实来看,近百年来,正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失衡导致了经济危机频发。所以我们在讨论均衡、非均衡发展问题时,不能不想到目前我们正在经受着金融危机的考验,欧洲主权债务问题还在发酵,世界经济正处在艰难的复苏之中,非洲还有很多饱受饥荒的人们,全球能源资源争夺激烈,不排除触发战争的可能。因此说,内外均衡增长这个主题也很有现实意义。

均衡增长是相对的,不均衡是绝对的首先我谈谈对这个主题的认识。论坛的主题是:追求内外均衡的增长。在中国的语言文字中,所谓“追求”的,往往是一种比较完美、可望而又难以企及的目标,比如崇高的理想等。从哲学的观点看,追求均衡就是实现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的统一是相对的、暂时的,而对立是绝对的、永恒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不统一,相互排斥和斗争,从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经济发展的规律亦如此。经济均衡增长是相对的、短暂的,非均衡增长是绝对的、长期的。非均衡始终围绕均衡的中心线上下波动,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无限接近均衡增长的目标。

内外均衡应具有更广泛的涵义

关于内外的均衡增长。我认为,当前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主要是以国家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所谓“内外”的概念应该是以国界划分,“内”指国内,“外”指国外,另外也有一些国家联合体、区域经济共同体等“内”的形式。从这个角度讲,从狭义的定义上,内外均衡或非均衡增长是指各国或国家联合体的国际贸易、跨国投资、自然人移动等要素是否均衡,以及在这些要素流动基础上的国际货币收支均衡与否等。从广义的角度看,我们应当看到,考量一国的经济均衡与非均衡不仅应当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国际贸易、跨国投资、自然人移动等,还应包括资源所有、财富分配、消费能力以及教育、养老、医保等方面是否均衡。这些要素均衡与否决定着一个国家老百姓的人权,不仅是言论自由权,首先而且更重要的是生存和发展权。因此,衡量经济增长均衡与否,还要综合、全面地分析多种要素。

全球化下经济均衡增长在发展中实现

经济全球化无疑是当前世界的一个主要特征。世界经济原有的均衡不断被全球化、被经济发展打破,但全球化又不断创造出新的、更大范围的、发展中的均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源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近而推动全球生产关系的调整,如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海运成本的大幅降低。全球化已不仅仅是货物贸易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大规模地到境外投资,其生产要素禀赋在全球实现最佳组合布局,资本全球化发展迅速。一些新兴国家其经济的起飞得益于跨国公司全球化投资,同时也催生了这些国家本国工业的发展,及随后的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

以占世界人口19%以上的中国为例。30多年前中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不及1%,而2010年这一数字已超过10%。中国这30多年的发展打破了30多年前世界贸易的均衡,然而中国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增长,新的均衡。30年间,中国的进出口基本是平衡的,前

期逆差较大,后又出现顺差,近几年的趋势是越来越平衡。2011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约2%左右,即使加上资本收益项目,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只占GDP的2.8%左右。

西方一些人经常批评中国不顾全球经济平衡,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是他们从来不提中国同时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年内,中国进口将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不仅给全球生产了物美价廉的生活必需品,而且也吸纳了世界各地的消费品。在北京及一些大城市的商场里,全世界的各种品牌、高档消费品都可以找到。最近几年,中国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年均15%-18%的速度增长,这一速度高于中国GDP的增幅。这就是中国在发展中创造出的新的均衡,如果没有这个新的均衡,世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难度可能会大得多。

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内外均衡增长目标

追求均衡增长是各国的共同目标,尽管增长总是表现出非均衡的特性。各国应该共同围绕均衡增长的目标采取一致行动。为此,我提三点建议:

一是确保非均衡增长的有限度和可控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国的非均衡增长一旦不能控制,超出限度,不仅会影响本国经济,也会给其他国家甚至世界经济带来负面甚至灾难性影响,反过来又加重本国经济的受损程度。我们从至今仍然在蔓延的金融危机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因此,我十分赞成G20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参考性指南的研究和监测。我们需要加深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求得共识。

二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新兴国家的崛起。新兴国家的发展是全球化的结果,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必然。对发达国家而言,新兴国家的崛起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而且机遇将远大于挑战。但是,一些发达国家应对新兴国家崛起,采取的是限制出口、阻止投资

入境,甚至大搞贸易保护主义。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既对他国不公,也对本国公民和企业不公,效果也将是负面的。

三要共同努力开放市场,扩大本国消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国家,都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扩大市场开放,促进贸易便利化,把扩大内需、尤其是最终消费作为实现内部均衡增长的基本立足点。中国正在这样做,愿意和各国交流合作,为实现均衡增长共同努力。

篇8:淮南矿业集团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论坛的主旨是推动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进程和煤炭深加工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加快煤炭深加工先进的“三废”治理技术应用与推广,提升科技创新对煤炭深加工产业环保的支撑作用,构建清洁、高效、低碳、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煤炭清洁能源体系。

本次论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化工专家委员会2016年会暨大型煤气化技术研讨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田会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张绍强理事长出席了研讨会,煤化工技术委员会相关专家及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总裁何平博士、美国zeeronox公司代表苏慧伦女士应邀出席本次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咨询中心主任汤家轩主持。田会副会长在致辞中着重介绍了当前煤炭行业发展情况、现代煤化工的最新技术进展以及煤炭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制约与挑战,强调煤炭行业要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抓住能源革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机遇,优化产业布局,深化自主创新,增强煤炭高效环保转化利用,提高行业科学技术水平,促进煤炭行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

本阶段共有7位专家分别围绕煤气化技术的现状及运用情况,典型煤气化技术对煤质的要求、工程案例分析,煤化工高端专用化学品市场预测分析,美国脉冲电子束(PEB)技术去除氮氧化物等内容作了报告。

第二阶段为煤炭分质分级利用及散煤清洁化治理技术与经验交流专题论坛,议题内容涉及煤炭(低阶煤)分质分级利用的最新行业动态、关键技术进展及工程实践,当前民用散煤的源头控制方法和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等。河北省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黄涛副局长介绍了河北省洁净型煤推广经验、问题及建议;神木县兰炭产业办贾建军主任就兰炭替代散煤的环境与经济效益分析与代表们进行了分享;另有13位专家在会上作了演讲。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淮南矿业集团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在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相关文章:

淮南矿业集团范文05-27

淮南矿业集团瓦斯07-03

淮南矿业集团机构07-03

淮南矿业集团公司07-03

淮南矿业集团领导简历12-14

淮南矿业集团专版合同12-14

淮南矿业集团历届领导12-15

淮南矿业集团处级干部12-15

淮南矿业集团社保中心12-15

淮南矿业集团董事长08-14

上一篇:邮政银行管理办法下一篇:吉他协会动员大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