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财政资金“报销难”的成因及对策

2022-10-24

1 引言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有目共睹, 高校在为社会输送着大量的人才, 2016年高校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0%, 就业率达到91.7% (1) 。与此同时, 政府对公立高校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 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为14163.90亿元, 占公共财政支出89874.16亿元的比例为15.76%, 2015年全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为25859.2亿元, 占公共财政支出175877.77亿元的比例为14.70%;而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了近40%, 人均占比是最高的。据统计,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为9589.73元, 2015则为18143.57元;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为4632.73元, 2015年则为8280.08元 (2) 。可以看出, 自2010年至2015年财政对高校的生均投入翻了一番, 总量也随之增长, 也实现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4%的目标。财政对高校拨款在逐年增加, 但同时财政的精细化管理对高校会计的核算要求也越来越高, 监管的力度也不断加大, 高校的内部管理程序和流程不尽相同, 信息不对称, 教师和学生对财政资金报销的时间过长, 怨声载道, 财政资金“报销难”的问题已然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这始终是制约高校发展的一大困扰, 它不但影响了资金使用者的积极性, 影响了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甚至会影响学校的发展, 这成为各高校财务管理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2 高校财政资金“报销难”的成因

2.1 政府投入加大, 财政拨款总量增加, 使得高校财务核算工作的任务加大

在我国, 各级政府对公立高等学校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以西南某省为例, 2011年省财政投入42亿元 (不含学费) , 2016年投入67亿元, 增加25亿元, 增长近60%, 年增长12%以上, 增长的态势非常明显。这些经费的收付管理, 均由各高校的财务部门统一完成, 当然, 这是顺应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的, 也符合高校财务“集中管理”的要求。

但是, 不断增加的财政拨款资金, 势必使得高校财务部门的核算工作量呈“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态势。从经费的到账, 到经费的立项管理, 再到经费使用的具体报销和经费的使用绩效评价乃至审计, 在财务人员有限的前提之下, 这无疑是形成“报销难”的潜在原因之一。

2.2 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有明确的要求, 使得资金有了更多的监督

目前, 政府投入高校的财政资金大体上可以分为基本支出预算拨款和项目支出预算拨款, 其中基本支出预算拨款又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只不过有的省份是以生均拨款的形式出现, 有的省以包干经费的形式出现等等不一而同;此外, 高校还有财政部门返还的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学费收入和住宿费收入。

对于不同类别的资金, 财政部门对其使用有不同的要求。其中, 基本支出拨款中的人员经费拨款只能用于高校的人员经费支出, 公用经费拨款则不能用于人员开支。项目支出拨款则只能用于相应的项目, 并要求遵守相关的专项资金管理规定, 做到专款专用、专人管理、专账核算, 比如《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质量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 对资金的使用范围、内容甚至时间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财政资金的使用有监督作用。高校的资金使用者必须在这些要求规定之下使用资金, 尤其对于非财务专业的人员而言, 遵守各种各样的规定势必会在主观上造成“报销难”的思想出现。

2.3 政府财政资金拨款的信息不对称, 使得学校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沟通受阻

目前, 我国政府的部门预算一般是头一年的9月开始编制下一年的预算, 经过“两上两下”的程序后形成部门的正式预算, 并由同级财政部门按照经过批准的预算拨款。对于基本支出拨款一般是按照季度拨付或者预拨付, 而对项目支出拨款则不是特别固定, 此外财政专户返还的学费住宿费收入也要在学校收到并上缴之后, 按照相关的程序进行拨款。基本支出的拨款方式有利于高校安排基本支出, 保障了高校的人员开支和公用经费开支, 使得高校在这类经费的安排支出上有规律可循。项目支出的拨款则根据不同的项目申报进行拨付, 甚至有的项目从通知申报到申报完成只有几天的很短的时间。一方面, 如果高校和财政部门的沟通不及时, 会大大影响项目资金的申请;另一方面, 如果高校自身的建设项目没有充分的准备, 项目申报部门没有充分的论证, 面对极短的时间要求, 必定会大大影响申请的成功率。这些尤其需要高校财务部门保持与财政部门、与项目申请部门或负责人的联系沟通, 一旦信息沟通受阻, 势必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 而在资金使用有时间限制的背景下, 经费“报销难”的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

2.4 高校财政资金使用受审批和报销等信息化水平的限制, 使得报销过程过长, 滋生矛盾

随着我国政府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 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部门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均是为推动我国财政建设而进行的, 高校在积极配合着财政的各项改革的同时, 也按照政府的要求和自身管理的需要不断提高着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这包括建立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财政资金使用, 尤其是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一支笔”的审批要求下, 多数高校都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分类管理、分权限审批, 从项目负责人到职能部门, 再到分管校领导甚至校长都是按照使用资金的金额大小进行审批。这种审批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一旦高校不重视资金审批的流程设计, 资金使用者对这些要求不清楚或者面对不同的审批权限, 辗转不同的职能部门、找不同的领导, 可能会由于时间过长、程序复杂等原因, 使资金使用者产生焦躁不满的情绪, 容易滋生矛盾。而财务部门作为财政资金报销的最终聚焦点, 在报销方式等信息化水平不高、不健全的情况之下, 资金使用者经历长时间的报销, 或者审核不能通过又重新补充材料或手续等, 可能会将不满的情绪发泄到财务部门, 财务部门必会成为“报销难”的矛盾焦点所在。

3 构建高校财政资金的报销流程

高校的财政资金报销效率的提高是众望所归, 一方面经费报销人员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经费的报销, 另一方面财务人员也希望加快报销的速度, 提高审核速度和会计核算的效果。由此笔者认为, 要解决财政拨款资金“报销难”的问题, 无论是在报销前、报销中, 还是报销后, 经费的使用报销流程都需要不断优化, 它们是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下面是围绕专项资金在报销前、报销中和报销后进行的流程设计。

可见, 高校财政资金的使用, 从项目申报到经费使用完毕, 涉及使用前、中、后三个阶段, 资金的报销体系是一个连贯的过程, 无论哪个阶段都不容忽视。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优化不同阶段的报销流程, 这就要求高校的财务工作者积极投身其中, 站在经费使用者的角度和学校的高度去多思考、多学习、多创新, 真正实现高效率的财政资金的使用和报销。

4 缓解高校财政资金“报销难”的对策

4.1 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送渠道, 完善财政资金拨款和使用的信息沟通机制

高校作为财政资金的接收者和使用者, 对上联系着财政部门, 对下联系着资金使用人, 对财政资金信息的“上情下达”, 负有着绝对的责任和义务。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现今, 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为财政资金的拨款和使用创建有效的沟通机制。

一方面, 高校应该与财政部门随时保持密切联系, 掌握财政资金拨款的动向和要求, 未雨绸缪, 为学校使用财政资金创造条件。高校对于部门预算的填报要及时、准确, 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对于财政专户返还资金的信息要核对准确无误;对于项目资金的申报要“有料”可报, 确保把资金用在刀刃上……这些都离不开有效的信息沟通。另一方面, 高校对财政部门下达的各类资金, 尤其对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 财政部门不仅要在年末收回的财政零余额资金, 而且每个季度对专项资金的都有执行进度的要求, 因而一旦有资金下达, 就要及时通知用款部门和经费使用者, 使得他们对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时间、内容等有清晰的认识, 以便统筹安排资金的使用, 不能因为信息传达的不及时而给学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高校在“大数据”建设的背景之下, 可以切实整合相关信息, 不但可以为政府采集信息提供可靠的依据, 也能够为高校随时提供准确的信息;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办公, 甚至是QQ、微信等信息手段, 随时随地与上级部门保持联系沟通, 及时传达财政资金的相关信息给学校内部的经费使用者;高校可以通过学校网站, 利用灵活且易于为老师、学生接受的方法, 如Flash等来宣传财务业务知识、报销程序要求、经费使用要求等。高校只有建立了有效的信息传送沟通机制, 才能为财政资金的使用创造基本的条件, 也才能为解决财政资金“报销难”的问题提供基本条件。

4.2 建立健全财务人员的服务意识, 完善财务人员的配备, 切实提升服务质量

对于财政资金的“报销难”, 学校内部的经费使用者最终都会把焦点放到财务人员身上, 财务人员也确实容易成为矛盾的聚焦点。作为连接财政资金拨付和财政资金使用的财务人员, 除了对外要对财政资金拨款进行收入确认管理之外, 对内还肩负着资金核算监督的重任。这就需要高校的财务人员确实建立并加强服务意识, 及时与资金使用者进行联系沟通, 为财政资金的使用提供专业性的指导, 在符合财经纪律的要求之下, 尽可能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 高校也应该重视财务人员的配备, 坚持“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的选人和用人原则, 增加财务人员的编制, 注重对新人的岗前培训和“传、帮、带”作用, 培养业务过硬、能吃苦、服务意识强的合格、高效的财务人员, 确保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可以顺利地履行。高校财务部门可以建立重大项目负责跟踪制度, 在财务人员充足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为经费负责人指定专门的财务人员, 从经费的申报、到位、使用和验收等提供全方位的财务支持, 为财政资金的有效执行提供高效的服务, 从而为财政资金“报销难”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4.3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提高财政资金的“报销”效率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信息化手段的丰富, 使得人们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这对高校的财务部门提高“报销”效率仍然有所启示。高校可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 用好用活财务软件, 提高“报销”效率。近些年的政府会计制度日新月异, 财务软件应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了财政资金的“报销”。高校财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财务软件, 尤其是有后续维护, 开发能力较强, 并能够根据制度的变化及时的体现财务要求的软件, 可以根据需要为后续的网络报销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提供接口或者奠定基础;可以对财政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 对财政资金的校内使用者及时提示相关经费信息, 等等。只有这样, 高校才有了可以提高财政资金“报销”效率的信息化基础。

高校可以信息化手段为条件, 整合财务报销的模式, 提升“报销”效率。高校财务部门采用的报销模式不尽相同,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单一的报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日益高效复杂的学校管理要求。在学校“大数据”的建设进程中, 财务部门必须与时俱进, 建立包括网络报销模式、现场排队报销模式、预约取号模式以及报销前的预先审核模式等在内的多元化的报销模式, 从而才能提高财政资金的财务“报销”效率。

高校可以信息化手段为抓手, 优化报销流程, 提高“报销”效率。各高校都有自身的管理要求和特点, 为适应高校不断提升的要求, 在信息化手段日益丰富的情况下, 高校财务部门可以以信息化手段为抓手, 梳理并优化财政资金的报销流程, 建立网络审批流程和系统, 在一定的条件下简化签批手续和流程, 减轻资金使用者往返各部门和领导签字过程中的无功而返的情况, 也为财务人员的审核报销赢得更多的时间。

5 结语

随着我国政府对高校投入的不断增大, 各高校的财务工作任务要求越来越多, 经费的“报销”效率直接体现着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高校通过优化报销的流程, 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送渠道和机制, 积极进行各方面的信息沟通, 建立健全财务人员的服务意识, 完善财务人员的配备, 并借助于适应高校发展的、先进的财务软件, 采用多种报销方式共存的报销模式, 解决财政资金“报销难”的现状, 从而提升高校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更好地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摘要:我国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正在逐年增加, 且实现了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4%的目标, 同时对财政资金的管理也不断加强, 各种制度规定的出台, 高校内部管理的诸多问题的存在等, 造成了高校财政资金“报销难”的现状。本文分析了高校财政资金“报销难”的原因, 提出了构建经费报销三个阶段的流程和对策, 期望能够为财政资金“报销难”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财政经费,报销,对策

参考文献

[1] 于江波, 赵汪洋.高校事业经费支出审批与报销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5 (5) .

[2] 倪雪梅.高校科研经费报销过程中的问题及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 2015 (2) .

[3] 陈军.无现金报账模式下高校财务报销业务流程再造[J].财会月刊, 2012 (26) .

[4] 王志成.网络报销-高校财务报销的新途径[J].教育财会研究, 2011 (6) .

[5] 侯利敏.高校财务报销审核中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 2010 (29) .

上一篇:“快乐体育”教学之探索下一篇:浅析煤矿测量中数字测量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