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

2024-05-25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共10篇)

篇1: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

武云广

(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林业第一中学)

摘 要:随着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但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性。旨在探究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2: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新课程强调优化学习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提倡积极主动的参与;强调着眼于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情感,强调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满足了这一需要。

二、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师生角色的转变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教师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水平与需要,设计、组织、安排丰富多彩、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2.合理分组是实现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1)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别、能力、个性和学习成绩等因素,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分组原则,利于小组成员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2)小组规模不宜过大,4~6人为宜。规模过小,交往圈子小,提供的信息必然有限;过大,小组成员的参与必然受限。

(3)明确分工。每个学生都有明确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等,且不定期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

3.有效的小组活动要求教师活化教材,创设情境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活化”教材,把课本枯燥的知识转变为学生乐于参与并能接受的活生生的真实的语言交流活动,创设真实情境,吸引学生参与,以确保课堂的.交际化。

4.以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小组合作预习。新教材信息量大,涉及话题宽泛,以Book Ⅳ Unit 1 Freedom Fighters为例,涉及国内外很多自由战士(如Martin Luther King JR,Nelson Mandela)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上网、剪报和借助其他资料完成预习任务。

(2)小组合作表演。如,在热身环节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对话;在学习完课文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课文角色表演。

(3)小组合作纠错。对于常规作业和考试中存在的错误,可由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修改,取长补短,避免共性的错误;学生无法解决的难题可留待全班学生共同探讨或教师指点。

(4)合作采访调查。小组每个成员都承担一个角色,记者采访,记录员记录要点,主持人向全班汇报合作采访结果,检查员向其他成员小组提问。

5.将积极的情感注入小组合作学习中

情感是打动心灵的秘诀,是人行动的内在动力。教师要用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缩短师生距离,营造愉悦、平等、合作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情感,在学生胆怯、含羞时鼓励,在学生犯错延误时谅解、宽容,在学生进步时不吝啬赞美和掌声,排除学生焦虑、沮丧的不良情绪,让他们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6.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保证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不以“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将评价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活动中,以激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要目的,可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让学生自我评价。

7.小组合作学习依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保证学生参与的自主性与广泛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完整的个体,在心理、生理、习惯、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设置小组活动时,教师要照顾学生个体差异,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活动设计有梯度、有层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组合作学习正好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合作式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动机的激发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教师更应在实践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之路,让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同享快乐。

参考文献:

[1]沈弘耿。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定位[J].教学与管理,(06)。

[2]吕美兰。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师生互动学习[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04)。

[3]张美玲。浅谈中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模式创新[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7(07)。

篇3: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1.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一切为了每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关注每一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 每个学生可以同时参与活动, 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想法, 排解怕说错被人笑话的心理障碍,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参与面窄的弊端, 并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2.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体验知识构建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体现了这一新课程理念,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思考,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创设了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的小组合作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的情境, 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 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的愉快氛围中认识了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并且都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等知识.

3.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充分空间.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学习,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 既充满温情与友爱, 又体现关心与帮助, 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同时, 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互助、分享, 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也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 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力量大大超越个体力量, 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只有这样, 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创新、主动实践的天地,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例如在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 教师依次出示了以下几个极富思考性的问题与环节: (1) 小组合作, 用学具摆一摆、比一比, 独立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 请每名同学整理一下自己的发现, 准备小组汇报. (3) 小组交流. (4) 小组整理成果, 准备全班汇报. (5) 全班汇报.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汇报时的自豪更是溢于言表.这样有步骤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 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和对策

1. 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的角色把握

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如果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 不闻不问或察看各组做做样子, 我认为不可取, 教师应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参与学生的讨论, 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 为有效调控教学创造条件, 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指导,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切实有效.

2. 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的个体差异

小组合作学习中, 往往被优秀生“垄断”, 不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师要尽量使所有成员地位平等并彼此接受个体间的差异.首先, 要把“一人优秀, 大家光荣”这样一种团队精神灌输到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们欣赏彼此的差异其次, 把地位不一致的学生编在同一组, 对某些地位较低的学生优先培训, 以便使每个学生的成绩都能得到认可.第三, 在教学时, 当提出一个问题后, 首先给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时间,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形成一致意见后, 再到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再次形成一致意见, 使学生既形成正确认识, 也学会了新知.

3. 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缺乏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中, 很多学生缺乏合作技能, 因此, 教师应仔细观察一下学生们到底缺乏哪种类型的合作技能, 然后有意识地组织、指导, 让学生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1) 注意做好分工工作.可以采取轮换制, 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 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 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 报告员负责填写学习报告, 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 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交流时要善于倾听他人发言, 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努力掌握别人的发言要点, 对别人的发言作好评价.同时还要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 敢于修正他人观点, 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 各种不同意见难以统一时, 学会保留自己的见解, 以便在全班进行探讨等.

(3) 注意因材施教.如果有些学生拒绝合作, 或在合作学习时自以为是, 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谈话或召开班会, 也不失为提高合作技能的好办法.有些学生可能出现偷懒行为, 教师要试着指导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吸引他们的兴趣或引进激励机制, 即把每一名学生对小组所做的贡献记录下来要把学生个体可能出现的情况正确处理好, 力求不影响他们积极合作的态度.

篇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小组合作 高效课堂 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

高中数学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交流的情境中,师生共同面对的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

一、真正认识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观念。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作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采用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的重要特征,合作是现代社会人的重要活动方式。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方式,将过去的說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要求教学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关键,探究学习是目的,而合作学习,既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由于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关系,因此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以及交流勾通能力。可见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强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而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精心预设,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

数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过于简单、结构良好、只有单一答案的学习任务,如简单计算之类的学习内容就不适合于合作学习。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依据学生的数学认知,把那些具有思考性、开放性、趣味性,必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内容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通过画、剪、割、补、拼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小组交流将自已的观点、想法、收获告诉同学,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讨论、争辩、互助的过程中进一步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a+b)h÷2。

又如教学“统计”时,教师可设计“统计某路口1分钟通过的车辆的情况”,由于是播放录像,速度比较快,各种车辆目不暇接地从学生眼前通过,学生一时统计不下来,这正是教师的设计意图:让学生想到要寻求合作,这样既能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又能很好地感悟集体协作的威力。结果学生分工有的统计摩托车、有的统计小轿车,而写字太慢的学生就画“正”字来表示车辆通过数等等。许多办法都让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凑出来了。

三、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转变观念,迎接“合作”: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潜能,对学生们参与未来社会竞争能力培养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做法。对学生而言需要其认识到交往合作的必要性及感知模式转变带来的学习的趣味性和高效性,最大程度的投入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优化组合,增强合作信心: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为比较常见的:方块型、马蹄型、T型、蜂窝型等。这些形式以打破原有的两人同桌的排列方式为基本形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而构成,小组一般有5人或7人,也有4人或6人小组等等。小组的这种排列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间、小组间的相互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小组内、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比较求异。从而真正体验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总之,我们教师如果在课前能够考虑得越全面,准备得越到位,预设得越充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就越有保障。当然,我们教师如果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关注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合作学习中生成的问题,那么,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迎合课程改革需要而采取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陈静莉.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卫生职业教育

[2]白春元.合作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数学通讯

篇5: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而是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亦是如此。为了实现高效优质的初中数学教学这个目标,在新课改新理念指导下,针对新教材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一、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的特点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一)校内小组合作 “小组”一般是由邻座4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先由学习能力强、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员的分配要注意差异性和互补性,这是最常用的校内学习小组的分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整体教学思路的指导下,与全班的学习进程同步。在进行合作之后,展开组际之间的学习竞争,以求得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在小组合作进入轨道后,可以进行组长轮换制,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邻近小组合作 邻近小组合作是一种校外的学习形式,主要是由居住地址较近的孩子组织成学习小组,一般2至4人为宜。我在组建学习小组时选择责任心较强的孩子担任学习组长,较负责任的家庭作为学习的地点。利用这种小组合作方式,为学生高质量的完成预习作业和家庭作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数学实地调查和考察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如让学生调查建筑工人盖房如何取直角、如何测量河的宽度,这样既使他们进一步地了解实际生活,也培养了孩子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这种形式由课内的合作关系延伸到课外的合作,让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扩展了孩子求知的视野,也密切了同学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

二、在课堂上有效的应用小组合作。

(一)在新课时应用校内小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孩子们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达到了共识、共进,实现了教育学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时,要求学生课下寻找图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探索质疑和解答。在学习中,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边做实验边讨论,把他们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向全班学生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别的小组如有问题或异议,可以相互争论,直到问题解决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有自主学习的体验,还可获得互助合作探求真知的群体主体性的经验。

(二)在复习课中应用校内小组合作。

在实施小组合作以前,我认为复习课很难上,要讲的东西太多,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到了期末的时候,总是面面俱到,课上了很多,成绩却没有提上去,也令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现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每一单元的知识链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自己整理,学生通过动脑思考,翻书,交流会对知识结构有清晰的认识。这比我以前讲了一节课学生感到没有收获要好的多。

在期末复习讲评试卷时应用小组合作,效率非常高。尤其是九年级时,讲完一份卷子至少需要一到两节课的时间,但对于一些基础好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因为他们都掌握了,而对于基础差的孩子来说他们只能掌握一小部分。如果把订正试卷放到小组里,让小组长带领大家去订正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

1、4个人在一起的错误肯定比全班的错误少,可以节省时间。

2、孩子之间沟通的语言,他们彼此更容易接受。

3、优生给差生讲一遍的过程,也是自己复习巩固的过程。最后我把各小组提出来的集中的、典型的错误进行全班的纠正与强化。

三、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而,许多教学内容和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重新设计。

(一)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一: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的外角和分别是多少度?

问题二: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一定是正数吗?较小数减去较大数是否一定是负数吗?为什么?

问题三:正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 在问题一中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很快就可以解决。在问题三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很难进入合作角色。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而且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变的,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上面的问题一和问题三可以合成一个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操作的探索性问题。问题二中的问题有一定探索性,可操作性,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学生很快进入合作角色,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但当他们回答为什么时,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引导,如提示他们能否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探讨。

由此可见,设计问题情境,应具有层次感、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让它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二)教学方案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要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引导学生实验、实践并尝试发现,亲历知识的形成。数学实验、尝试发现、社会实践等探究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更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在讲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图像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对称轴、顶点都与谁有关,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密切合作,才能达成目标。又如:在学完概率后,我为课外学习小组留了以下作业:

1、统计本周每天本地的实际降水情况,做出相应记录;

2、查阅本周每天本地天气预报的资料,对所报降水概率作出记录;

3、对比两个记录,天气预报中降水概率较大的日子确实降水了吗?有没有例外的情形发生?怎样认识这中例外的存在?将学生按异质分组,进行实地调查、访问,把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合作完成课题的研究。在这个小组活动过程中,数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个人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发展。

四、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变成全员展示的舞台 在合作学习中,我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给学生组队,有的学生由于思维敏捷,言语流利,因此更乐于表达;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合作学习,使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目的。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时,讲完例题后,我提问:建筑工人在盖房子的时候,要看房梁是否水平,可以用一块等腰三角形放在梁上,从顶点系一重物,如果系重物的绳子正好经过三角板的底边中点,那么房梁就是水平的,为什么?在提出问题后很多反应快的孩子马上有了答案,我没有急于让他们讨论,而是允许他们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二)小组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我总是引导让孩子在互相尊重中把合作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三)让孩子感受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我把“激烈、鼓励”当作组织课堂的法宝,培养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生动的课堂气氛,把课堂变成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每次讨论结束后,我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我和孩子们每节课都会评出最佳合作小组和最佳进步小组,每月小汇总评出月冠军,每学期大汇总,评出学期总冠军,进行表彰。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我总是以平等的身份适时地参与小组的讨论,以灵活调整教教学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同时还要不断改变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

篇6: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要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打好基础。而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却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和意义,正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课堂教学及课后操作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这种学习方式通过组内学习主体之间互助合作,共同探讨与实践,组间相互竞赛、公平竞争的格局,增强了学生“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的兴趣和动机。然而在当前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当中,由于教师、学生、内在、外在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一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同时针对本文提出的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进行改善。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小组合作学习    历史与社会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冲击下,教育形势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变化,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求教师不能再一如既往地将现成的知识,强行传递给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20世纪80年代,随着构建主义理论的兴起,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具有明显的互动性;有利于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和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不仅是简单的课堂组织形式变化,而是彻底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多地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形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学习。但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谈谈这些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 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其中小组合作形式是许多教师常用教学方法。确实有些小组合作活动对于调节课堂气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有时一堂课教师要组织好几次小组合作讨论活动。如果过多会对课堂的教学效果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针对小组合作,我们要静下以来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这些课堂中的小组合作讨论活动的安排有无必要?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四课中“冷战”后的和平主题,专题探究中问题:“在图1-45上标出北约最近两次东扩的国家名称”,这样的问题就不需要学生之间开展讨论,因为学生可以根据书本上的地图1-45来解决。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并不适合所有的问题,教师需要深思熟虑后,对有必要的问题,才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样才能达到教与学完美结合,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这些课堂中的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有无真正达到目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有些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只给学生一、二分钟的时间,学生还没深入的展开讨论,教师要求学生停止,各个小组学生的结论尚未统一,教师就草草收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二、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缺乏合作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在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组合上,教师缺乏科学的安排(以学生自然座位随机组合的现象较多),在同一学习小组内部,各成员又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导致合作效率不高。在讨论学习时,往往出现这样几种现象:一、有些小组一片安静,小组成员默不作声,既不查阅资料,也不参与讨论,你看我,我看你,等待老师宣布讨论结束和出示讨论题答案;二、有些学习小组,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从讨论到回答问题,往往就成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滔滔不绝;三、教室一片吵闹声,热闹非凡,小组成员你说一句,他插一声,大家抢着说,发表见解无序化,没有人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到后来时把握不好,讨论结束了,小组观点还未统一,这种合作看似热闹,实质效果很低。

三、小组合作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缺乏必要的讲述,由于一有问题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同样由于缺乏必要的讲述,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会造成一、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同样由于单一方式方法的刺激,学生逐渐感到厌倦。二、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措施来进行纠正,达到这种教学方式的合理利用。下面就本人教学实践中采取的措施,进行阐述。

一、    科学合理的分组――是有效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基础。

为了便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教师必须对任教班级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根据学生人数和学科特点,每个小组以4-8人比较合适(有时合作学习不需要太多成员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多分几个小组),教师在进行指导分组时,小组成员的搭配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要考虑全面型与特长型学生互补、形象思维型与逻辑思维型学生互补、动脑型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优势互补、优秀生与“后进生”知识互补、性格外向型与性格内向型学生互补,达到组内互助学习的效率提高和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全班分成4-6小组,各小组之间整体素质基本一致,可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智慧,以保证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中,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问题。问题有两个分别一:你觉得郑和下西洋是否应该被禁止?为什么?二:你是如何看待“郑和为什么没有发现美洲”这个问题的?针对第一个问题,全班各个小组内互相进行讨论,各小组中形象思维型的学生就能根据当时的背景进行联想,而逻辑思维型的学生,就会与当前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通过小组学生之间互相的讨论合作,最后得出该小组的一致结论。同时小组中内向型的学生进行深思熟虑,而外向型的学生则对各种意见进行阐述,最后,由外向型的学生发表该小组的意见,参与对其它小组的辩论。针对第二个问题,各个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小组内的全面型的学生可以对郑和为什么没有发现美洲进行总体概括,而特长型的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对郑和为什么没有达到美洲的原因进行表述,两方面学生的互相合作,达到问题的解决。因此,科学的分组对小组合作的成功非常重要,只有这样,小组合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明确小组成员之间的平等团结、分工合作――是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的关键。

为了给小组合作学习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研究环境,教师要教导学生平等相处,做到互敬、互爱、互学、互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把学生个人能量凝聚为团队力量,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即: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有效地沟通;成员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主要包括: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学会小组讨论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量力而行的责任分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找到自己的舞台,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一节课中课堂小组讨论时成员分工应包括:组长:负责召集和组织讨论活动;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成员的观点;发言人:讨论结束后,代表本组成员负责在课堂教学上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介绍;记时员:负责掌握小组讨论时间和每个成员的发言时间,以防语言霸权现象,确保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交流机会;另外还可以安排噪音控制员等。至于人员的安排,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小组成员自我推荐,内部认定。在这些分工中,组长的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这一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与成效。为了使小组成员的分工只能是相对固定的。所谓固定指为便于教师召开组长会议或安排组织活动时的联系工作,每个合作学习小组都必须确定一名固定的常务组长。所谓相对指在讨论学习时,成员的分工应进行阶段性调整,一般以一周为单位调整比较合适,如第一周A同学为组长,B同学为记录员,C为发言人,D为记时员……,第二周则更换B为组长,C为记录员,D为发言人,E为记时员,依次轮流。

三、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顺利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就应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种良性制约机制主要是合理的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评价机制包括以下几类:一、定期评价小组共同学习的情况,检查小组功能发挥的程度,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合作学习的方式。二、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各组学习行为和效果,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三、教师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引导、调控和组织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保证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同时,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提高学生自我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以及一定的社交能力,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与价值。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心智,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扬长避短,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小组合作学习环境,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使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与活力。

篇7: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期待共同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构建;评价;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88-0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目标,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自新课改以来,这种方法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构建与管理

在传统的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往往没有明确的个人责任,这容易导致“责任扩散”,小组成员各自为战、一盘散沙,使合作流于形式。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使他们相互依赖。

(一)学习小组的构建

1.将班级学生分成8—9个学习小组,每组4—6(7)人,由不同学习能力层次、不同性别的学生均衡搭配组成,组内结成互教互学互帮对子,鼓励按学习基础“优—般”、“良—差”结对,形成合作学习的互补性。组内学生每人一个学号,例如3组1号,他的学号就是31号,7组6号,就是76号。座位安排必须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可就近前后就坐,也可对面就坐。

2.每个学习小组设组长1名,由组织学习能力较强或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负责该组学习的组织及管理。各学科在小组内安排一名学生担任该组的课代表,负责收发作业,督促相关学习任务的完成,并协助任课老师对该组进行管理。小组每个学生都应是相应科目的课代表,利于学生学科发展。

3.各学习小组自拟组名、口号,按照学习的状况及自我要求进行合理的小组学习分工。

(二)学习小组的管理

1.对上课发言的学生,根据发言质量给该组、该生加分,加几分由任课教师决定,一般一次发言加1—3分。班级的科代表负责记录本节课的发言、得分情况,课后交值日班长汇总,每天一公示,每周一汇总,一月表彰一次。

2.各班必须建立小组学习竞赛规章。班主任坚持每周对本班发言情况进行评比小结,为课堂教学改革创设良好的氛围。对在自主学习中表现积极的学生及时表扬,树立典型;对自主学习中不积极参与或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谈话和帮助,消灭自主学习活动的死角。

3.各学习小组自拟管理制度。由于学习小组的建立与管理尚在初试阶段,还没有成熟,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生活行为习惯的自我约束力还不是很高,所以还需要相应的制度去进一步的规范,为此,各小组在组长的领导下,发挥小组成员的集体力量,结合小组特点及各成员的自身特点,拟定出具有一定操作性、行之有效的组内管理制度(小组内通过),小组成员在此制度下全面进行合作学习。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一)课前的小组内合作学习

在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自主学习(预习)的过程中,有可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还会生成一些其它的问题,通过努力有些问题学生能够自行解决,但总会有一些不能独立解决,这种情况下小组成员将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汇总、分类,通过小组碰头会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交流,以期问题的解决,对讨论没有结果的问题进行分类归总,以小组为单位于课前反馈提交给科任老师。

(二)课堂的小组间合作学习

科任老师将各小组提交的问题进行分类重组,并结合教师预设的问题在课堂上直观展示(黑板板书或课件)给各小组,让已经解决相关提交问题的小组承担提交问题的小组成员的辅导(探讨、交流),以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达到取长补短的学习效果。对学生未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课堂精讲点拨。

(三)课后的小组内合作学习

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复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巩固练习是常见形式,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题目不能解决,这样,课后的小组内合作学习便是必不可少的,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生物课小组合作学习应以“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为主线。在教学模式中,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景

好的问题情景,会引发学生的兴趣。生物课一般会安排在下午进行,学生比较疲惫。如果一上来就讲课,会让学生感到平淡,没有意思。所以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二)小组间合作探究

根据学习任务,合作学习小组确定学习方向,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次小组活动:每人针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份适合青少年的“一日食谱”,并分析其原因。接着同学们在组内进行交流,并做好记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一份“一日食谱”,尝试提出一个主题鲜明,类似广告语的食谱名称。最后采用答辩的形式,小组之间进行交流;通过无记名投票评选全班的最优食谱。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的膳食是否合理,是否健康,再通过营养师的建议矫正他们过去不合理、不健康的膳食行为。同时通过小组讨论,除了解决疑问、完成学习目标外,还使学生的协作精神得以加强,也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成功与喜悦。

(三)小组间的总结汇报

小组的组长对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展示或者对其它小组提出质疑或答疑解惑。这样,小组成员倾听的能力得到提高,并且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反应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也增强,小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四)对合作成果的评价

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看汇报的内容,也应对小组成

员的合作学习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可以在小组内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竞争,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布置新的更高层次的任务。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在培养合作精神,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能够体现出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方针。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学会理解、倾听、尊重他人,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对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可以让不同特长和优势的成员在团体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得到加强,为完成某一任务,学生之间的合作、协调有所提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建立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例如在学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课时,笔者设计小组组装生物膜的模型,学生分工协作,进行分组合作的实验。照片显示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获得更多喜悦和成功的快乐,培养了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三)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更加要注重“导”,让学生自学、自思、自练。教师要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篇8:新课程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1 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的特点可概括成: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重在参与。它是指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 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 (David Koonts) 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 强调将常模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 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和互动来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 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而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它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有效的教学理论的策略。由于它在改变课堂内的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方面实效显著, 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成的教学活动, 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来促进学习,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2 合作学习的基础

2.1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合作技能。

人非生而知之。在课堂上, 学生并不是一分成小组就开始自动地毫无目的交流。合作技能需要传授, 就像阅读和写作一样。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接受与别人一起有效地工作的教导, 他们就不知道如何合作。

2.2 精心准备课堂实物, 合理安排空间。

如果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必须组织好活动以便他们能合作, 彼此有话可说。与人交谈时, 不可能是背对背或面对背进行, 必须是面对面 (face to face) , 友好轻松地愉快进行。

2.3 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伙伴的支持和小组的动力。

小组活动的效果如何是有所有成员决定的。小组里人人有机会发言, 不能只让某些成员独占时间。成员间应彼此尊重, 交流愉快。

3 合作学习的内容

3.1 课内掌握新识。

传统的英语课堂里, 一个英语教师教授几十个学生, 常常是学完新课后只有一部分优秀学生学会。那些没有学会的孩子们也常常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或基础较差等原因, 往往是“得过且过”。但是, 在小组活动中, 可以让小学生主动地要求自己学会, 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 朗读对话, 老师带读之后, 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小组长带读, 或通过小组朗诵比赛、同级选手朗读挑战赛的形式检查各小组的学习效果, 并给优胜的小组进行加分奖励。学生为了小组荣誉, 朗读时人人都能主动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 主动开口, 这使得本来很闷的朗读训练也热闹起来。

3.2 课后复习巩固。

老师要多为小组设计合作性、自主性、能动性强的课后作业。例如, 布置小组组员之间单词听写, 课文段落背诵, 进行会话练习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帮助, 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及时指导。教师也可以为各小组设计一个主题, 如英语书法大赛、阅读大赛等。每月举行一次小组间的超级英语课内剧比赛, 允许学生在课文原有内容上更改情节、自编剧本, 凡有创意的改动都可以在比赛中加分。从而促使学生积极运用所学英语, 起到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例如:牛津英语7BUnit4 Amazing things中阅读部分的The ghost in the park在课内剧大赛中就被学生们很有创意地进行了表演。有的小组续写了故事:那只可怜小猫被被送到队伍中心后, 居然成了“猫王”……同学们结合情景精心地加入了学过的英语句子。在比赛前, 学生们自主地利用课外时间反复练习自己份内的英语台词, 爱表演的天性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在每月比赛中达到空前的高涨。一个学期坚持下来, 连平时一说话就脸红的性格内向学生也敢大胆地说英语了。

4 合作学习的方式

4.1 重组。

重组活动通常要求学生把小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活动。教师应给予学生特别的指导以便完成任务, 教师尽可能少参与。这些活动是学生放弃他们希望的传统的、有教师控制课堂的想法。

“排队”就是重组活动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按照特别的要求, 比如按生日排好队。同龄的学生按出生月份依次排列, 同一月份的排在一列。当然也让学生凭自己的兴趣任意组合。这是一种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法, 每当我让学生自由组合伙伴时, 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学习的效果也较好。另一种是由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各方面不同的特点 (包括性别、个性、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和语言能力等等) , 把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把特点不同的学生编在一组, 可以促使不同学生的共同发展。组合后每个小组取一个成员认可的组名, 每个成员也为自己取一个英文名字。

4.2“一人中心”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 把一个学生置于注意中心几分钟。活动前必须认真组织, 以便每一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都能得到注意。这种“公众注意焦点”不仅肯定了那些活跃学生对小组的重要性, 而且确认了他们的位置, 使他们不会与别的成员“抢镜头”。“秀口难开”的学生在“一人中心”的体验更有可能使他们在接着的讨论中以及今后的活动中踊跃发言。

“焦点访谈”是这种活动的一个很好例子。所有学生都可以事先准备一张采访问题清单。每天由几个学生充当不同的“焦点”, 班上或组里的成员便问焦点学生清单上的问题。如果学生不想回答某一特别的问题, 可以说“It's my secret.”或“I'd rather not say.”

4.3 两人组合活动。

这种活动可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一对一地进行交谈。通过这种活动, 学生们彼此间更融洽, 更能舒畅地分享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可配对进行。

教师给出固定的操练内容, 由同桌两人小组完成, 时间一般在1分钟左右。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新授句型时, 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新句型, 操练必不可少。采取的是优、困生搭配坐位法, 这有利于学困生掌握基础知识。比如在教学:How many…s can you see?I can see….让同桌两人讨论, 让学优生帮助同桌掌握基本的句型, 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4.4 小组统一活动。

小组统一活动能促进小组内的默切合作。学生考虑的是小组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教师应多给学生表扬和赞许以助他们成功。这些活动要求全体成员都参加, 谁也不能退出。如果组内一人不愿参加, 这个小组便不能算成功。

下面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同一小组3人都有一幅南通市地图, 学生甲的地图上只标出部分城镇和公路名称;学生乙的地图上也有部分城镇名称, 还有铁路系统和机场位置;学生丙的地图上标有甲和乙的地图上以外的城镇、道路、商场和公园等的地理位置。三人的地图都是不完整的, 每人都有另两人手上没有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组合, 大家才能得到完整的地图。小组活动时彼此不能看对方的地图, 只能通过口头描述让另两人在他们的地图上标上原来没有标明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周锦秀.新课程校本校研问题与指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18-122.

篇9: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体育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策略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在中外的教育史上都可以发现其生动的实践例子。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又成为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设计并运用了这一教学策略。我们发现,课堂中进入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往往是三五个学生组成一组,讨论、练习,教师教得高兴,学生学得有趣,整个课堂似乎都“活”起来了。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实践。在对合作学习的概念、价值意义深入的解读后,我们要优化对高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体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等。从中可以发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即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学习体育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笔者最近在新课标教材改革实验区调研中发现,有些体育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教法多样化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体育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一个部分,广大体育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标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分组模式

在体育教学中,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以及身体素质实际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确定组长,组长轮流担任。由组长确定资料员、记录员、报告员,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资料员负责资料收集,归类;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记录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报告小组学习情况。让每个成员都要有参与的机会,同时注意关照配合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间互动互启,充分体现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

少量学生在个体先天的潜能、性格因素,心里倾向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在小组合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社交技能,一直处于被动的默默无闻的观察者和倾听者。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采用学生较为熟悉的二人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方法指导、合作训练、情感激励。让学生的内心心理活动、社交技能在简单的二人小组合作中建立和发展起来,形成心理安全感,满足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归属需要,从而提高學生的合作技能和社交技能,为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二、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明确合作目的

在高中体育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教授与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种体育项目中应给予指导,以免缺乏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本能地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前,教师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体育项目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展开?必须掌握什么!否则学生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而无法进行合作,从而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甚至严重削弱教学效果,至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则更无从谈起。

三、抓住合作学习契机,选准合作学习内容

在新课改的趋势下,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发生转变,体育老师由以前填鸭式的教学,转变为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以在体育课教学的内容选择上就应该很讲究科学性、合理性,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有一定的难度,是个人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通过合作讨论,学生能够形成对问题深刻,全面的认识,又能感受合作交流,听取各种观点的重要性,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人共处。其次,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的,并与他们的智力经验,知识结构等水平相当。一般情况下,像有些情况就比较适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学习田径短跑起跑方式,在解决起跑问题的方法比较多,有利于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短跑的多种起跑方式,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

体育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展示、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五、总结

通过师生间对所学内容的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教师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有利于提升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索红杰,魏旭波,贾西波《体育课合作教学对提高学生自尊的实验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篇10:基于教学案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金山实验学校高效课堂建设讲座

教学案,是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二者融为一体的教与学方案,使用教学案教学,可以促进课堂上师生的良好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我区五六年级语数英在全面使用教学案,使用两年来所带来的成绩变化有目共睹,校际间更均衡,区域整体教学质量在市调研中大幅提高,其使用经验也在丹徒、句容等部分学校中借鉴使用。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在看到教学案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在审视教学案使用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温故预习”作用发挥一知半解。

目前使用的数学教学案,数学是需要一定练习量的,但是不是练习量越多越好呢?几乎没人认为是。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又是尽量把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练习题设计进来。从难度上有基本题、综合题提高题。习题型形的设计也形式多样,既涵盖了知识的方方面面,又通过不同的题型对本节课学生的掌握进行验证。有时 尝试解决问题,并在后期的课堂学习中反馈、补充、纠正所学,能更好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在前置性学习中设计了以下问题:

自学课本80页,例3:先读懂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再试着寻找下面问题的答案,可以和同桌合作。(可以在成果分享下面的方框中作一些准备发言的记录)1.小猴的计算思路是怎样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小兔又是怎么想的,这样的式子运算顺序是什么?

3.你认为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与整数的四则运算有联系吗? 4.例3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一种方法比较简单?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适用吗?

因为已有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与使用运算定律简便运算的基础,所以课前放手让学生读懂例题,了解其运算顺序,并与整数运算对比中掌握分数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在对两种解法的重点研究中,知道整数的所有运算定律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同样适用。通过这样的自学活动,自觉地把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主动纳入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来,后期的教学以此为展开,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师生间对话交流,更加清晰其认识,克服原先零起点学习状况,使学生从学会更到会学。

2.课堂助学倾向于问题性解决。温故预习环节,学生根据自学提纲对新知的探究性学习,个体上对知识的理解不一定是全面深入的,个体之间理解掌握的程序也存在很大区别。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前置性学习中所提出的问题,借助于教材引领学生讨论交流,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中了解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相机进行点拔引导,小结提升,沟通体系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带有目的性的学习,自觉纠正前置性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深入,也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翻转课堂理论)

3.巩固练习倾向于分层性设计。

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反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训练,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做到保质保量,倾向于练习的分层设计。一是练习的难

度上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在设计或选择练习题时,关注此习题考察的是与本节课相关哪些知识或能力,避免习题知识点的重复练习,增加学生不必要的作业负担。二是学生做题上可以分层选择。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将练习题分为A、B、C三类,A类题侧重于与例题相似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B类题侧重于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能力训练。C类题侧于综合性、解题步骤较多,发散性思维要求较高的习题。这三类习题供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选择性的做题,以满足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二、合理分组,建立学习共同体。

我们按学生综合水习水平,四人一小组建立了学习小组。相对于四人组成中,一人为优等生,担任小组组长,另两个中等生和一个学困生为组员。初步运行一阶段后,根据小组合作的心理氛围,组长的领导力等凝聚程度,再合理调整成员构成。人员确定后,要对小组长进行专门培训,告之他们,课前作业收缴检查、课中合作研究、课后辅导的要求与方法,在后面实际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再加以引导,让他们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小助手,同学学习的好伙伴。同样在实际操作中,对中等生和学困生也提出相应合作学习的要求。

三、课堂合作,探究分解重难点。

教学案教学的优点,是教师二次开发教材,可以把学习的要点、习题等以书面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对于不适宜学生间探究解决的问题或重难点问题,教师在学案纸上也要加以“★”号提示,引导思考方向或注意课中认真听老师讲解。前一天分发学案给学生,个人预习,按导学提纲,阅读教材,尝试解决问题并以“√”和“?”分别表示已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疑惑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或独立安或合作,在师生交流应答中,解决导学提纲中存在的问题,尝试解决习题,检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一节课小组合作次数不宜过多,以一两次为宜。合作后教师要即时安排整班的反馈讨论,形成正确意见。这样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小组间的互助学,整班的反馈的学。不断的修正原先的认识,知识掌握的全面而深刻。最后安排“当堂训练”专项练习和“巩固练习一”形式的综合练习反馈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能力,让听懂到学会,从学会到会学。

四、小组帮扶,发挥学习自主性。

班级授课制,其优点是一人对多人开展教学,极大的提高的了堂教学的效益,但也弱化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开展。虽然我们也积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个别辅导,但教师的时间精力也必竟是有限的,如何弥补这一缺憾,同时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投入积极的学习活动中来,小组帮扶式的自主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实现这目标的过程中要注意一要注意组内结对,合理评价。在合理分组同的前提下,由优等生与学困生结成学习对子。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有意树立优等生一定的领导力,同时和学困生做好沟通,让他真切感受到遇到困难有人帮助。各个学习对子,学期阶段、期末时对其考核,看学困生与班级均分相差程度,差距最小,进步最大的设若干奖项,奖励优等生和学困生,在各组别内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氛围。二要注意明确事项,过程验证。有些学困生作业拖拉,优等生有责任有权利督促其及时完成作业。当学困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积极向优等生寻求帮助。优秀生除讲清知识外,更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向其介绍学习方法。如每次单元测试后,学生先自查错误所在,先期订正;教师针对共性问题,重点讲解;还有不会的问题,可向结对优等生或教师提问,弄清弄懂弄会。小组内互说,小结本次错误原因,针对错题,逐题讲应怎样算,并采对改动数字或形式的方法出题,学生间验证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巡回抽查学困生对错题的理解掌握情况,相机面向全班出题验证。发挥兵教兵的作用,教师并不是放任自流,相反更要教师有良好的把控能力,合理介入,积极指导。

五、评价积分,促其形成向心力。

上一篇:供水行业党员个人总结下一篇:什么花不能戴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