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管控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投资管控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经济危机影响的背景下,企业经营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企业活动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必须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才能避免或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从而实现持续发展。总的来说,未雨绸缪,风险控制是企业生存的永恒主题。

第一篇:投资管控论文范文

企业投资管理与风险管控

摘要:在企业发展中,投资活动非常重要,给企业的持续成长创造出更多的机会,但随之也带来一定的风险,企业要想随时应对诸多不确定的投资风险和环境因素,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不断加强投资管理,建立健全内部风险管控体系,提高投资风险识别水平,提升投资风险处理能力,提高投资风险管理效益,进而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投资管理;风险管控分析

引言

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方式实现有意识控制和调节,保证企业投资处于合理范围内。但是投资行为是投资者心理活动的真实反映,通过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分析,可以了解其投资选择原因、期望以及风险考虑等内心活动,一旦在投资过程中出现失误将直接增加投资风险。而降低风险发生,保证企业投资行为的安全性,就要在投资过程中加强对风险的管控,通过对投资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协调风险与收益二者的关系。

1企业投资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就是投资,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投资管理力度,保证投资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对促进企业持续化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投资,能够提高资金利用率,获得更多的利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除此之外,还能够推动企业稳定发展以及规范化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规避投资风险,达到投资目标。

2企业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企业投资决策过于盲目

现阶段,缺乏科学合理的投资战略指导是企业投资管理最主要的问题,往往负责企业投资管理的决策者会出现盲目决策情况,无疑会严重威胁企业未来发展。如果企业没有根据自身实际财务情况和详细分析投资项目存在风险因素而盲目投资,必然会带来更多经济风险。一个企业在投资决策前需要全面了解企业自身财务情况,更要对发生不可预知的危机是否有充足企业资金情况进行确定,同时预测发生财务危机时是否有用于周转的流动资金,在上述两个条件均满足的情况下才能考虑投资。盲目投资除了会为企业带来不可预估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会造成企业财务危机,影响企业正常运转。

2.2风险管理不当

企业投资具有较强的风险性,但是在具体工作中,由于企业投资决策和运营的全过程涉及诸多内容和领域,增加了投资风险把控的难度,进而增加了投资的风险性。部分企业注重前期风险把控,有些企业注重后期风险管理,从整体情况来说,存在着风险管理不足的问题。

2.3投资监管缺失

投资活动涉及的内容很多,它涉及一系列经济、金融、管理知识,如果对投资及风险控制管理重视程度不足,配套监督机制也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将会出现投资管理事前缺乏敏锐的预警机制、事中缺乏实时跟踪监督管控、事后缺乏必要的奖惩及问责机制的情况,导致投资管理及风险控制出现一系列问题。监管失效,则易导致风险管理形同虚设;奖惩缺乏,则易导致员工缺乏事业心、责任心和积极性,一些内控问题屡查屡犯;权责不明晰,则易导致监管人员缺乏权威性,难以充分落实监管,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2.4企业缺乏投资管理人才

企业发展决胜条件在于是否拥有高素质专业人才,也是企业有序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前提。尤其在现如今社会发展大环境下,市场对人才要求相对于以往也越来越高,市场也不单单仅凭一张学历考察人才,更注重人才对外语言表达能力和工作经验。然而在企业投资管理和决策制定以及评价等环节中往往缺乏高水平专业人才队伍,大部分投资管理工作人员存在基础知识不牢固、缺乏基本投资管理道德素养以及职业技能缺乏完善等各种问题,甚至部分投资工作人员无法理解最基础的利润表、资产负债以及现金流量表等内容,投资与决策等信息能力更不知从何谈起。

3企业投资风险管控的有效策略

3.1.科学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确定合理的投资目标

企业战略是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关系到企业生存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特点。企业战略规划根据环境变化,依据本身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企业应该汲取历史的经验或者教训,根据市场的现状来对未来进行客观的预测,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并使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必须符合战略规划或者是为实现战略目标做努力。所以,企业的投资决策应该以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为出发点,明确投资的目标,保证投资是对企业发展做服务,而不是盲目投资。

3.2做好投资风险把控

企业想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就需要重视每一次投资,做好风险把控。在企业投资管理工作中,要突出财务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对企业运行的资金和项目,做好全面的跟踪调查,及时发现资金风险,采取规避措施。完善内部管理结构,配置充足的管理人员,做好人员管理工作,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资金风险。除此之外,企业要积极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进而获得银行以及合作企业的支持,在赢得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提高抵御投资风险的能力。管理人员要具有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做好投资全过程的风险把控。注重投资后管理,运行监管机制,成立专门的部门,设置专业的监管人员来负责此项工作。对于长期投资的项目,要做好定期审计,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做好内部审计以及外部监查的有机协调,为投资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3.3强化监督管理力度

第一,落实民主决策。根据“三重一大”制度,企业在进行重大事项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时,必须经集体讨论再做出决定。第二,有效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监事会要落实监督职责,对董事会的决策流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保证其决策不偏离法律和相关规定,保证决策表决的民主性和公平公正,避免董事会因个人利益而做出错误的决策。第三,对项目决策进行备案。在每一次进行投资决策时,企业都应该做好会议记录,然后存档备案,这不仅可以成为以后其他决策的参考材料,还给将来的问责提供依据。

3.4完善各项预算管理制度引入优秀人才

在企业投资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定期审计以及实施科学合理的监督。各个阶段投资目标运行可以说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较为准确的判断,便于其作出决策。企业需要对评价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保证投资项目运行稳定。资金运作是投资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涉及筹资、投放、回收等各个方面,资金管理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建立系统化资金管理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一般企业活动投资以对外投放资金为主,重点则在于回收资金以及获得经济效益,因而需要建立系统化运转制度将资金流动作为主要目标,从而保证资金安全。此外企业还需要引入高水平投资管理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投资管理处于不断创新当中,提高投资管理工作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投资管理及风险管控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只有不断加强投资前、投资中和投资后的风险管控,正确认識收益与风险并存的客观性,完善的投资管理制度和风险管控体系,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在投资中掌握主动权,降低经济损失,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振广.浅议电网企业基建项目投资预算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总会计师,2015(11):98-99.

[2]李玉.刍议企业投资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财会学习,2017,(23):233-233.

[3]刘欣.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角度优化Z集团投资风险管控体系[D].河北经贸大学,2016.

作者:金鑫

第二篇: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管控浅析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经济危机影响的背景下,企业经营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企业活动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必须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才能避免或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从而实现持续发展。总的来说,未雨绸缪,风险控制是企业生存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境外投资;财税风险;汇率风险;知识产权保护;海外并购;人才激励机制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快熟发展的时期。截止2011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超过

3 800亿美元,境外企业数量高达1.8万家。近年来,欧盟成为中国的头号贸易伙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将欧洲作为企业全球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海尔、联想、中纺、华为、TCL等众多国内知名公司以及众多的央企都已经或者正在进入欧洲市场。

然而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比国内要多,陌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文章主要从中国驻外企业的经营风险、未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管控以及驻外人才的管理与激励方面进行分析。

1 中国驻外企业的经营风险

1.1 财税风险

企业境外经营风险管控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财务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对企业生产经营有着重大的作用,企业想要发展,就要进行筹资、投资、资金使用以及利润分配等一系列活动。然而由于受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限制以及内部预测的偏差,使得企业资金及流动性往往呈现不确定性,最终导致企业未来的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久而久之,企业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就会产生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境内总公司以及境外主体机构都要对境外经营活动中的关键财务指标和高风险业务进行事前控制,完善严格的境外资产管控体系,降低境外企业盲目投融资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此外我们在关注企业财务风险指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税务风险所带来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纷纷加强在本国境内投资的境外机构的税收监管,国际税收管理分析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任何企业决定在境外投资经营前,都必须熟悉项目所在国的税收制度和本国的税收体制,研究其对企业经营可能产生的影响,从操作层面合法的规避双重征税的风险,在确保依法纳税的同时,保证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例如企业在境外投资时,需要充分考虑未来项目经营的运作模式和组织形式。中国驻外企业较常采用的组织形式有:代表处、各种形式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独资公司以及中外合资公司。项目是以母公司的名义直接在当地进行经营活动,还是进一步考虑设立代表处或其他直接或间接地持股机构,不同的操作模式,其所产生的税负效果是不同的。

总之,企业的财税风险的防控永远优于财税风险的应对。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海外经营过程中的财税风险一旦发生,企业损失的很可能不仅仅是单一的经营收益及项目利润,甚至企业的声誉和未来的市场准入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在实现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是每一个准备“走出去”的企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2 汇率风险

所谓汇率风险是指在企业的运营过程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在目前国际经济波动的大背景下,这种风险发生非常普遍,但却是企业最难把握的部分。他不仅体现在外币支付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以外币方式结算收入。

汇率风险主要有三种:即折算风险、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

折算风险(Converting Exposure)又称为会计风险,是指跨国公司在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在将功能货币转换成记账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呈现账面损失的可能。当功能货币与记账货币不一致时,编制财务报表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换算,由于功能货币与记账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动,财务报表中某些项目的价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动,折算风险在跨国公司经营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折算风险并不是真正的汇率风险,因为折算风险只是人为调整的结果,并且是对过去业务结果的反映,并不反映未来业务的不确定性。

交易风险(Transaction Exposure)是指在运用外币进行记价收付的交易中,从合同签订之日到债权债务得到清偿这段时间内,经济主体由于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这是常见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外汇风险。汇率决定着现金流价值,汇率波动对现金流价值造成的不确定,会产生损失和收益的可能性。汇率波幅越大,交易风险就越大。

经济风险(Economic Exposure)又称经营风险(Operating Risk),是指汇率波动特别是意外的汇率波动,通过影响跨国公司的投入和产出而使公司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益和现金流减少的可能性,经济风险是一种潜在的汇率风险。与折算风险和交易风险相比,经济风险对跨国公司的影响要复杂得多。经济风险不像折算风险那样只会产生账面价值的变化,而是会引起跨国公司未来经营活动所获收益的增加或减少。经济风险也不像交易风险那样只对应收和应付款项余额价值发生变动,而是对跨国公司的销量、价格、成本及投资、融资等都有影响,潜在的经济风险直接关系到跨国公司的预期经济效益。对经济风险的分析可以说是探索研究汇率变动对跨国公司的销售价格、生产成本等变量产生影响的过程,因此,对经济风险的分析非常困难。

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其连锁反应就是导致部分欧洲国家深陷债务危机。2012年由于希腊、西班牙等国走出困境的悲观估计,外汇市场出现了大幅波动,欧元持续贬值。那么在以外币结算和交易的业务中,较大的汇率波动就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汇率风险。

规避外汇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恰当选择合同货币,在签订合同时,应该适当的考虑货币汇率问题,在合同上明确的标识合同价款、货币付款方式等问题,尽量使合同的内容符合自身的利益,并为财务风险提供可靠的法律保证。二是通过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保值操作。三是运用经营多样化、筹资多样化和投资多样化的策略,使部分外汇风险相互抵消,从而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1.3 知识产权保护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发达国家越来越意识到知识产权是其竞争力的保障。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短短的30年间里中国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符合世界规则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201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然而中国在知识产权的竞争中仍处于被动地位,无论是从知识产权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知识产权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其中既有自主知识产权水平低、知识产权战略及管理体系落后的情况,同时又面临国外知识产权壁垒以及中国运用知识产权参与竞争和维权意识不强,欠缺经验,不了解相关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缺乏将知识产权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的长远考虑等问题。

首先,和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不但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而且水平相对低。仅以专利为例,我国申请的专利技术层次低,核心技术奇缺,大部分核心技术需要进口,近十年来,我国企业在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逐年上升,这无疑说明了我国高度依赖国外技术引进的事实。同时缺少世界知名品牌已成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软肋。其次,中国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体系都还不完善,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开放与运作知识产权的经验和技术都还相当薄弱。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联想品牌,就在企业准备将笔记本电脑打进欧洲市场时,其辛苦经营、享誉海内外的“LEGEND”商标在当地已被多家公司注册,可是回购商标的代价太大,不是一两个国家的事,联想最终不得已在国外市场启动另一个商标,并为此付出了重新打造一个品牌的市场成本。最后,在涉外经济中产生了大量的知识产权纠纷,针对中国的知识产权纠纷大多以中国企业败诉或妥协而告终,其代价就是要么退出国际市场,要么支付高额专利使用费。知识产权纠纷和专利使用费的支付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严重障碍,成为中国企业的不堪承受之重。

针对以上问题,企业应当做好有关知识产权的风险防范和救济工作。企业在引进技术和日常的生产销售过程中,要对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严格把关,通过订立公平的合同条款,努力把侵权风险降到最低,同时避免不合理的收费。企业还要灵活运用各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自觉维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合法利益。

企业应当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扩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企业一方面要积极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要利用知识产权对公众公开的特点,学会利用和借助已公开的技术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并通过知识产权提升产品质量和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管控

欧债危机下,欧洲部分企业市值缩水,资产贬值,为了缓解流动性短缺,金融或实体企业迫不得已低价出售自己的资产,这无疑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平台和机遇。2011年12月末,中国企业三峡集团成功收购葡萄牙电力公司控股权;1月10日,山东重工潍柴集团宣布收购全球最大的豪华游艇制造商——意大利法拉帝公司;1月末,三一重工宣布以3亿多欧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等。

海外并购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他不仅可以降低打开国际市场的成本,分散风险,还可以通过规模优势,创造企业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收益以风险为代价,在意识到海外并购的战略在取得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的同时,更应对相关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否则可能使自身的经营陷入困境。以下文章就企业海外并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简要的分析。

2.1 法律风险

企业跨国并购涉及的法律诸如公司法、劳动法以及反垄断法等,繁多复杂,中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时必须正视中外法律环境的差异,否则将会给并购带来较大法律风险。目前,世界上已有60%的国家有反垄断法以及相关规定。例如欧盟反垄断法规定,若收购方已控制了某一行业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或在收购完成后,其市场份额超过四分之一,则欧盟反垄断委员会有权对该并购协议进行审查。这将对并购的进程以及结果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中国企业对此务必高度重视。

2.2 信息不对称风险

海外并购的双方处于不同的环境当中,中国企业对目标企业进行的调查可能不充分,由于任何企业都可能有些无法披露或被忽视的信息,例如企业隐瞒债务以及或有负债的信息、企业身陷诉讼仲裁等纠纷的信息以及企业与其客户关系融洽与否的信息等,即使企业进行事前的尽职调查,但也难免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因此企业在签订并购合同时,不将这部分风险纳入考虑范围的话,其潜在的风险一旦变为现实后将降低目标企业的价值,给并购方带来极大地损害。

2.3 人力资源的风险

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之一,只是在不同行业,其作用大小不同而已。人力资源的整合在海外并购中异常复杂,因为一般一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一般都是受到普遍认同而又不易改变的,因此并购后如何安抚企业关键岗位和拥有核心技术的领导以及雇员,如何安置企业富余职工以及企业文化的整合,这些都是影响企业预期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有的甚至可能影响到并购的目的能否实现。

2.4 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跨国投资者在从事国际投资过程中,因东道国的政治体制、政策、发生变化或其采取的某些行为引起的投资者项目可行性和赢利性波动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使项目变得不可行或盈利能力下降,甚至使投资者彻底失去已经建成的项目。随着海外并购增多,东道国既想吸引外资,又要控制外资保护本国产业的安全。今年来欧盟成员国已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二大市场,但欧洲在国际贸易界向来以“欧洲堡垒”著称,对待中国投资的态度同样掺杂了太多的猜忌和限制,他们总会以各种借口对国外企业对本国企业的并购加以阻挠,

因此,我们在进行并购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不能将跨国并购简单的看成是一个单纯的价格谈判问题,而要从政治层面对并购环境进行把握。此外某些国家的社会治安和市场秩序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良好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境外投资的基础。

3 驻外企业的人才管理与激励

其实不仅企业的经营行为存在风险,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也可能存在很大风险,外派人员管理好坏,将是关系到子公司能否有效运营和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现在。企业人员流动较快,商业秘密、客户群都有可能因相关人员跳槽而暴露和流失,在这个环节上,不管是国内总公司,还是公司的驻外机构都不能忽视。

在我国驻外企业大多是有实力的公司,他们为达到获取商业信息、扩大业务范围和零距离服务客户的目的,在海外建立办事处、分公司或子公司等驻外机构。驻外机构的人事管理与激励政策必然是总公司企业管理的外延部分,由于驻外企业远离总部因此往往容易出现人才管理和激励的偏弱性,从而影响企业外派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企业绩效最大化。因此严格甄选外派员工,选择政治素质较高、业务素质过硬、个人道德品质好的员工赴海外工作,避免因员工个人问题引发不必要的管理风险。

此外,企业境外机构工作人员除了国内总部外派之外,对一般岗位的员工可推行属地化政策,逐步、适当扩大海外项目当地员工的雇佣比例,加强对当地雇用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尽可能减少外派员工数量。推行属地化经营的同时,需要规范雇用当地员工,充分利用当地政府或第三方资源建立雇用当地员工审查制度,同时要与当地雇用员工依法签订有关劳动合同,明确各自权利义务,避免日后产生劳资纠纷。

在强化企业驻外机构人员管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人才的激励机制。首先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是外派员工管理的关键环节。外派员工薪酬制定上应以所派驻的岗位、职务等为基础,参照所派驻地的消费水平并结合与母公司的差异,综合考虑到当地环境的特殊性(如政治环境安全与否等)、汇率波动的大小等多方面因素制定所派驻人员的薪酬标准,并充分考虑员工对公平性的感受和期望,来做综合设计。对外派人员来说,津贴、补贴极其重要,因为这是调节他们心理平衡和生活保障的有效途径。其次,如果想要真正激励员工,进行有效地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努力为其创造一个事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企业应该给予外派人员足够的晋升空间,在其完成工作回任后能够充分发挥其在国外所接触到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

4 结 语

总的来说,境外企业要充分认识国际经济活动的复杂性,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强化风险评估和防范意识,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做好规避、控制、转移和分散风险的准备,有效防范国际化经营中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 李小海.企业法律风险控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作者:王乐

第三篇:BT项目投资风险管控研究

BT(Build-Transfer,即建设—移交)模式,指政府或其授权的单位经过法定程序选择投资人建设基础设施或公用事业项目;工程建设期内,投资人行使项目业主职能,负责项目投资、融资和建设;工程竣工后,投资人向政府或其授权单位移交工程项目,政府或其授权单位按BT合同约定向投资人支付建设投资及合理的投资回报。

目前我国运行的BT项目大致划分为三种形式:施工二次招标型、直接施工型和施工同体型,其中又以直接施工型BT模式居多。在该模式下,投资人既具备与工程建设规模相匹配的投融资能力,又具有相应的施工资质。在政府通过公开招投标程序选定投资人后,投资人出资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BT项目公司,对项目进行融资、建设和管理。在该模式下,项目公司成立后,不需要再通过公开招投标程序选择施工单位,而是由具有施工总承包资质的投资人直接进行施工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过程一般包括如下步骤:项目发起和立项准备、竞争性谈判和签约、组建BT项目公司、项目速效建设、项目移交和政府回购。本文主要讨论在此模式下,投资人可能面临的风险及采取的控制措施。

一、BT项目投资风险分析

1、决策阶段风险分析

(1)可研论证风险。在投资决策前,投资人需对项目进行投资可行性研究,可研报告的结论直接影响投资人及其有权决策人对项目的判断。当业主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时,在招标前只会对计息利率、回购期限等给出一个区间范围,在投标时由多家投资人竞标,从中选择对业主最有利条件。而这些不确定的BT条件的细微变化都会引起项目最终收益的巨大变动。可研对于政府回购能力的判断,主要来源于对当地政府历年财政收支情况、业主资产负债情况的掌握和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判断,对上述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准确,都会引导BT投资人的错误判断。

(2)工程测算风险。在建安工程费采用清单计价方式时,业主会要求措施费由投资人包干使用。如果投资人对措施费考虑不足或漏项,将造成实际施工成本的大幅增加,突破概(预)算,且很难向业主索赔。

(3)合同风险。BT模式涉及业主、投资人、项目公司、勘察设计、分包商、监理单位、融资机构等诸多主体,而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将通过一系列的合同予以约定。对于BT投资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与业主签订的BT投融资建设合同,它基本锁定了投资人的收益和风险。而对合同条款理解不深刻、对关键节点把握不准确,都会给投资人带来困扰和经济损失。

2、建设阶段风险分析

(1)融资风险。融资是BT项目成功运作的关键。如果投资人融资工作准备不充分、业主提供的回购担保不符合银行贷款要求、国家对金融宏观调控力度增加,都可能造成项目融资困难。

(2)施工风险。由于工程技术复杂、工艺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等因素造成工程施工的潜在风险,进而影响工程安全、质量、工期和成本等目标。

(3)变更风险。施工过程中,当发现设计错误、设计缺陷、设计遗漏时,或需要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运营和维护成本时,或发生地质变化、不可抗力时,业主或施工企业会对施工图设计进行变更。工程变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无法避免,对项目建设的影响又是巨大的,往往导致项目工期延误、投资失控、返工增加以及劳动力和机械降效损失。

(4)涨价风险。一是指由于材料、人工和机械设备三大要素价格的上涨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二是由于贷款利率的上调造成项目融资成本的增加。

(5)征拆风险。征地拆迁工作一般由政府来实施,随着政府平台公司融资越来越困难,业主大多要求把征拆资金打包进BT项目中由投资人负责筹措,但征拆工作仍由政府负责。如果实际发生的征拆费用超预算较多时,会影响到投资人的资金筹措安排和投资总体收益。同时,如果政府征拆工作滞后影响到施工进度,也将造成人员和机械设备闲置、成本增加、工期延误。

(6)法律风险。BT模式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和规范,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以至于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地方、不同项目、不同招商方和投资人都有自己的合同文本和操作方式。由于不具备相关的法律环境和规范约束,会大大增加各个环节的风险。

3、回购阶段风险分析

(1)政府信用风险。BT模式适用的前提是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的真实增长。由于BT模式是建立在地方政府未来财政收入合理增长的预期基础上,如果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不能得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过多采用BT模式,在回购期将会出现政府信用风险,政府无力按时支付回购款,造成投资人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生存危机,也破坏了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

(2)税收风险。国内目前没有BT方面的税收法规,实务操作中缺乏明确的税收规定。BT方式下,项目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业主,如果认定为是一种资产转让行为,按现行税法,业主在向投资人支付项目回购价款时,投资人需要缴纳资产转让的营业税金。但是在工程施工环节,投资建设方已经缴纳了一次建筑营业税,如果转让资产时再缴纳营业税金,等于是双重纳税,将加大投资人的成本。

(3)审计风险。项目竣工后,政府审计部门对工程造价进行最终审计,并作为业主支付回购款项的依据。这种审计属于事后审计范畴,没有贯穿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结果往往与真实情况相偏离,会造成投资人的经济损失。

二、BT项目投资风险控制

1、决策阶段风险控制措施

(1)多方案可研论证控制投资风险。BT投资人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寻找和筛选投资项目。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应充分做好市场调查,根据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进行科学决策。同时配备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和经济人员精心策划施工组织设计,充分关注大型临时设施的工程量计算问题,认真测算工程成本,找出潜在的盈利点和风险点,选择对投资人有利的报价方式。制定可行的施工进度,以此安排建设资金计划。根据拟定的BT条件和资金计划,多方案测算项目收益情况,比较选出最有利的BT条件组合方案,为商务谈判夯实基础。

(2)积极寻找投资伙伴转移投资风险。鉴于BT项目投资金额大,单独投资风险高,投资人可以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组建联合体,共同投资建设,以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

(3)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完善内控流程。在签订BT合同前,投资人应组织法律、投资、财务、技术等专业人员仔细研究合同条款,召开合同评审会议,并聘请专职律师参与,实行合同会签制度,控制合同风险。同时由专业人员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按照公司内部控制流程履行投资决策审批程序。

2、建设阶段风险控制措施

(1)规范BT项目公司运作。对于专门设立的BT项目公司,投资人应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原则实施规范的公司运作,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制定适合项目特点的管理制度,对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实施有效监控。项目公司应配备经验丰富的生产人员,设置齐备的职能部门,加强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严格奖惩措施,针对施工难点制定相应的对策和保障措施,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的风险。

(2)多方筹措项目资金。资金是保证项目顺利运行的血脉。项目投资前,投资人应开拓融资渠道,多种方式并举,落实资金来源,达成贷款合作意向。建设过程中,投资人应合理安排项目自有资金投入计划,并争取实现项目公司以政府提供的回购承诺向银行质押融资,以减少投资人的直接投入。项目公司要根据工程进度制定科学的资金使用计划,据此筹措资金,并严格控制资金拨付。若业主要求提供征拆资金,需提前提供资金计划,以保障投资人合理安排资金,减少资金的无效沉淀。在项目公司融资困难时,投资人应动用自身资源为项目公司补充资金,以保障建设的顺利进行。

(3)有效应对工程变更、涨价和征拆风险。对于材料等涨价造成工程成本增加的风险,一方面,投资人应与业主在合同中约定:当材料价格波动超出基期价格一定幅度时,超出部分的损失或者收益均由业主承担;另一方面,若预测材料价格很可能上涨时,投资人可与材料供应商签订锁定价格合同,以及通过套期保值等金融衍生产品,转移材料涨价风险,实现对施工成本的总体控制。

对于贷款利率上调引起融资成本增加的风险,投资人可与业主约定,业主计息利率是在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即当银行贷款利率上调时,业主给予计息的利率也随之上调。

对于征地拆迁,投资人应表明可适当配合征拆工作,但征拆主体一定是地方政府。对于业主强烈要求的投资人负责筹措有关征拆资金,应在BT合同中约定资金上限,即以概算中所列征拆资金额度为限额,超出部分由业主负责。同时约定,由于征拆工作影响到工程进度的,工期应予以顺延,且业主应对投资人予以适当补偿。

3、回购阶段风险控制措施

(1)政府信用风险控制。BT项目最重要的风险是政府的按期支付能力,该风险投资人无法控制,但可以采用回避或转移措施。在选择BT项目时,投资人必须详细了解项目所在地政府近年来的财政收支情况。对于一般省会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快、经济发展前景好,投资人可优先选择;对于二线城市,虽然财政收入还不雄厚,但鉴于经济发展前景,投资人可以选择性地投资;对于经济落后地区或区、县一级政府,投资人尽量不去投资。

(2)税收风险控制。鉴于BT项目的特性,投资人在施工过程中作为施工企业已经缴纳了建筑业营业税,在取得业主支付的回购价款时,可以理解为按扣除施工企业工程总承包金额后的余额缴纳营业税;或者与业主约定,BT合同中的工程建设为BT投资人的代建行为,物权始终定义给政府或政府授权机构,从而减少税收负担;或者在业主回购时,作为业主分次收购项目公司的股权形式,而非单纯的资产转移形式。

(3)审计风险控制。投资人可与业主在合同中约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业主聘请审计单位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审计,跟踪审计的结果累加作为最终审计结果,决算审计不推翻跟踪审计的结论,以有效控制一次性最终审计结果与施工过程出现重大偏差而给投资人带来损失的风险。

三、结语

BT模式是政府和企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由双方合作采取的一种新型融资建设模式,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被广泛地应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项目。但由于发展时间短,至今没有明确规范BT模式的法律法规,同时整个行业对于BT模式的认识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运作经验可以借鉴,容易引发各种风险,给投资人造成收益的不确定性。同时BT项目一般资金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项目本身大多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更加剧了风险的影响程度。因此,对BT项目投资风险进行管理控制研究十分必要。投资人通过对BT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的风险进行分析,可以针对性地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收益,保障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刘龙:BT项目投资风险分析与防范[J].建筑与发展,2012(3).

[2] 张立茂等:BT项目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建筑经济,2011(5).

[3] 张玉魁、刘卫功:BT项目实施模式分析[J].市政技术,2007(4).

作者:史洁萍

上一篇:旅游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审判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