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毕业论文范文

2022-05-15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互联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也需要不断地与互联网相结合。深入研究互联网与就业市场建设的关系,发挥互联网在就业市场建设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推动就业市场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从而切实为毕业生求职择业提供更加便利、更高质量的就业服务。

第一篇:互联网毕业论文范文

“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毕业生求职风险防范路径探析

摘 要:“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毕业生求职无疑将会面对更多的风险,这与高职毕业生个人安全意识匮乏、网络技术手段欠缺、维权意识能力不足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鉴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该仔细研究“互联网+”环境的特点,认真遵循高职毕业生心理需求,进而提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高职毕业生求职风险防范路径,构建高职院校“安全教育+技能培养+氛围营造”三位一体的求职风险防范模式,从而有效推进“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毕业生;求职风险;防范路径

近年来,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它作为一把双刃剑,以其开放、交互、隐蔽等特性,为高职毕业生求职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风险。针对此种情形,高职院校应该仔细研究“互联网+”环境的特点,认真遵循高职毕业生心理需求,打造出高职毕业生求职安全载体,强化高职毕业生求职安全教育,进而提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高职毕业生求职风险防范路径,切实促进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校园安全稳定。

一、 构建高职院校“三位一体”求职风险防范模式

在“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若要有效防范毕业生的求职风险,可以通过构建“安全教育+技能培养+氛围营造”三位一体的求职风险防范模式,进而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必然的联系,以增强求职风险防范教育的立体化效果。当然,在这个模式下,网络平台一定要多维度地发挥出作用,比如,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与社会部门、学生家长的联络与沟通,建立起互信互助的联动机制,更加优质、高效、快捷的预防及处理高职毕业生的求职风险问题。

因此,有必要加强高职院校网络安全平台的建设,并整合官微、校报、广播站等校园媒体,继而有效发挥出“互联网+”下高职院校对毕业生求职安全问题的应急处理能力,充分挖掘出网络的求职安全教育功用。同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更是重要一环,一是利用制度约束实现网络安全排查的常态化,二是利用舆情引导实现网络安全管理的体系化,使有害信息能被发现并消除在萌芽阶段。

二、 加强高职毕业生求职安全教育

(一) 开设高职毕业生求职安全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应该普遍开设求职安全教育课程,并注意课上与课下的互动与结合,广泛利用各个学生社团开展求职安全教育类活动,比如求职安全知识竞赛等寓教于乐的形式,就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求职安全教育的认识。同时,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主动性,比如要求学生举办求职安全教育板报展、宣传橱窗展,组织学生参加求职法律法规演讲赛、辩论赛,总之,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不断拓展高职毕业生求职安全知识储备。

(二) 举办高职毕业生求职安全防范讲座

高职院校应该针对大三学生开展求职安全教育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可涵盖人身伤害防范、财产损害防范、信息泄漏防范等。通过系列讲座的开展,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求职安全防范常识,增强求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求职安全防范能力,预防各类求职安全事故的发生,使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时能高度警惕求职陷阱,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信息安全。

(三) 加强高职毕业生社会治安形势教育

高职院校有必要开展毕业生社会治安形势教育,使他们认识到风险无处不在,求职过程亦是如此,因此尤其需要具备规避风险的能力和抵抗风险的心理素质。在社会治安形势教育中,要多用具体求职侵害事件说明问题,加强高职毕业生对求职风险的认知程度,不断提升其对求职风险的防范能力。

三、 开展高职毕业生求职技能培养

(一) 增强高职毕业生网络信息素养

当前,高职毕业生对网络娱乐有着空前的兴趣,但是自身的网络信息素养,他们却是极其缺乏的,一是对于信息的动向和需求不够明确,二是不能很好地将抽取实际问题与鉴别查找信息有效结合,三是不够具备掌握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基于此,表现在高职毕业生身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容易遭遇求职风险,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从思想意识层面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筑牢屏障,规避高职毕业生“互联网+”环境下的求职风险。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教育毕业生时刻保持浏览、查找信息的理性意识,清醒看待网络世界的扑朔迷离,客观筛选、使用海量发布的网络求职信息,从而不断提升“互联网+”环境下安全求职的信息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教育毕业生在求职时保持一颗平常心,锤炼自己的信息意识,既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也不贪图蝇头小利,保护自己远离网络求职风险。

(二) 强化高职毕业生法律维权意识

高职院校应该帮助高职毕业生树立法律意识,对毕业生开展求职相关的法律法规普及教育,引导他们学习和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人才市场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内容,教育每一个高职毕业生学法、守法、懂法、用法,在求职过程中规避求职风险,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三) 传授高职毕业生网络技术和维权技巧

高职院校一方面应该传授给毕业生一些网络技术手段,比如,如何进行软件加密,及时更新漏洞补丁,谨慎设置代理服务,如何关闭无用端口,做好防火墙拦截,合理进行网络监控等。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传授给毕业生一些网络维权技巧,比如,一旦遭遇网络求职诈骗后,首先应该做的是保护现场及时报警,不能进行删除、卸载、关机等错误操作。综合这两方面,才能更好地增强高职毕业生“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求职安全。

四、 营造高职院校求职风险防范氛围

(一) 建设高职毕业生求职风险防范教育队伍

高職毕业生求职风险防范教育需要有系统的制度和专业的师资作保障。第一,高职院校应该将求职风险防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给足求职风险防范课程的学时,开展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制定课程设计,关注课堂效果。第二,高职院校的求职风险防范课程不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既要授课,也要考核,从而督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采用主题活动或讲座的形式向学生灌输相关知识,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第三,高职院校要积极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师资优良的队伍,保证求职风险防范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务必要求教师多深入实践,对学生不一味采取理论教学,不仅仅依靠耳提面命,而是能够做到全方位、持续性的引导学生和监管网络,从而营造浓厚的求职风险防范校园氛围。

(二) 丰富高职毕业生求职风险防范教育形式

“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势力对于高职毕业生学习生活的影响不可小觑,作为高职院校,应该更好的调动起新媒体的影响力,借助这样的媒介更有效地开展高职毕业生求职风险防范教育,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比如建立专题网站、讨论组、微信群等,持续更新安全形势、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并发起热门话题讨论,从而搭建起校园求职风险防范教育的立体网络平台,从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防范与干预求职风险。同时,高职院校也要重视党团组织在求职风险防范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党团活动,增强与高职毕业生的互动交流,了解并帮助他们解决在“互联网+”求职过程中所遭遇的苦恼和困惑。

(三) 加强高职院校网络监管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对校园网络的监控及对相关信息的管理,重视并跟进毕业生求职使用校内网络的情况,量化考核学校网络中心对于此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并且强化校园网络的软、硬件配置,重视关键数据的加密,重视网络的安全认证,建立内、外网之间的隔离带等。另外,高职院校求职风险防范教育工作者,都要做到与时俱进,多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素养,熟悉网络沟通的方式方法,多深入高职毕业生群体,了解他们网络求职的动态,切实帮助学生提高防范意识与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梁远海.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

[2]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饶扬德.创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刘翱翔,河南省平顶山市,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刘翱翔

第二篇: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探析

摘 要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也需要不断地与互联网相结合。深入研究互联网与就业市场建设的关系,发挥互联网在就业市场建设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推动就业市场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从而切实为毕业生求职择业提供更加便利、更高质量的就业服务。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毕业生 就业市场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着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要求“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需求与日俱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保证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地位更显突出,作用不可替代。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当前情况

1.1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定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应届毕业生求职、联系用人单位,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媒介和平台,作为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联结纽带,以为其提供洽谈服务为目的,政府起主导性作用、市场机制起调配作用、整合供需资源,并且集公益性、专业性、服务性、典型性为主要特征,提供就业指导、政策普及、咨询服务和供需洽谈为核心的专业化的市场,在人才配置中起着基础性、导向性、综合性和调节性的作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政府和高校是服务的主导者,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是服务的受益者。在以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做好充分服务的前提下,政府和高校通过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不断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与信息化建设,在高校与用人单位间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和信息流动,从而实现良性循环、互动发展,促进人才的合理流通,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根本目的。

1.2 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当前问题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建设正处在一个逐渐规范和成熟的阶段,受多元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建设尚处在瓶颈期,一是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经费不足,二是信息化平台运营机制不够健全,三是市场流通信息不够通畅,这些问题都是目前亟待解决和研究的,成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核心问题。

1.2.1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就业市场也是市场的一种形式,高校是生产专业人才的社会性组织,而产品则是大学毕业生,大学生需要一个合理、高效、灵活有序的就业市场,去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然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处在培育发展中,还很不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社会人力资源市场以及省级就业指导中心举办的招聘会等之间缺乏有机融合和相互贯通的机制,缺乏有效的市场调配和人力资源的配置,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少直接的沟通与联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环境不健全,市场供求缺乏穩定性。

1.2.2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亟需规范化管理

政府及高校主管部门对开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细分的职能部门不够清晰,在经费投入、场所提供、召开招聘活动的流程和管理等方面不到位。迫于当前的就业压力,部分高校允许用人单位在学生课程还没有结束、没有到实习期就允许用人单位来校招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教学环节和教学秩序。部分高校对用人单位的资质审核机制缺乏,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与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融合互通不够。

1.2.3 就业市场建设的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

就业信息也就是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是毕业生在学校了解招聘企业情况、岗位职责、专业要求、薪资待遇的具体信息,对应届毕业生来说,就业信息是对求职岗位提前进行预判与准备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就业信息获取的渠道也显得尤为重要,部分高校就业信息发布和传播的途径较为单一,往往只限于校内的QQ群、网站发布等形式,一般较为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学校——学院——辅导员—学生的线性传播完成的。这种简单又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导致了招聘信息传达的时间长、失准性高、学生准备时间不足等问题,企业的信息有可能在到达学生处的时候就已经过了招聘期,这样就没有完成一次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

2 互联网环境给就业市场建设带来的挑战

2.1 互联网的特点

互联网开启了智能就业的新时代。互联网正在以颠覆性的思维重塑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互联网是个快速变化、快速创新的行业,互联网对中国的就业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就业方式、就业思维的不断变革。互联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大网民可以获得很多的信息资源;网民可以任意发表看法,通过点赞、反驳、批判及回复等,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分享,拉近了网友们之间的距离。

2.2 互联网让高校、企业和大学生之间实现了无缝对接

互联网机制纳入到就业市场,能够使高校、企业、学生通过相互联系来满足彼此的需求,从而保证就业市场的良性运作。利用互联网,建立三者之间长期稳定的沟通渠道,以实现就业市场中的合作与供应。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行为群体的信息共享机制。适应90后的大学生的需要,发挥网络沟通全天候、大容量、即时性的特点,帮助大学生获得充分的求职信息、提高求职能力,促进求职成功,达成就业意向。

2.3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就业市场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信息化建设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共享资源为目的,改善原有的成本高、信息搜寻繁琐、对接环节复杂等现状。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渐合并同地、同类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通过使用省级及国家级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大市场。

2.4 建设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无形的就业市场在高校逐渐变得流行起来,成为毕业生求职的主渠道。各地政府、省级就业指导中心及高校均通过加快网络就业信息平台,经常举办网络招聘会,发布就业信息、开展网上“双选会”,开展远程视频面试招聘活动等。无形就业市场以其信息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交易成本低等优势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无形就业市场可弥补有形就业市场的欠缺和不足,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 互联网环境下就业市场建设新举措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为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择业探寻新的运行模式,力求在就业市场建设中有所创新和突破。当然,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各级部门和高校相关部门明确各自职责、加大投入,进一步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重视和加强就业网络建设,及时高效地提供网络就业服务。以重点打造、示范带头、分类整合为原则,与国家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适度互通,合作共赢。

3.1 提高就业市场建设重视程度

积极推进各层次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针对自身办学特色,举办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双选会活动,充分发挥政府的示范带头作用。对于就业市场比较固定的学校,应该着重开发和培育,重点扶持,突出专业特色,创建符合学校自身毕业生就业特点的、针对性强、行业特色鲜明的公益类就业市场。加强行业与行业之间、社会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間的沟通与协作,针对目前尚存的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的现状,加强多方联系,建立政校企合作体,地区间同等院校合作体,行业院校协作体等就业市场,优化市场资源的多维整合。

3.2 规范就业市场建设机制

强化高校就业市场规范化管理,加强参会单位资质审核,规范就业活动组织流程。用人单位来校前,通过在线申请的方式,要求单位提交营业资质材料,安排专人对后台资质进行审核,通过后方可来校开展相关活动。同时,建立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库,系统整理不同单位不同时间的用人需求和岗位要求,便于长期的巩固和联系。规范校园招聘活动管理,包括毕业生的就业协议领取以及签约过程等环节,做好就业推荐和协议签约管理,强化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制度,提高校园招聘活动的实效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提供就业服务时,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坚持诚实信用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安排,选择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工作的适当时间开展双选活动,以便能够兼顾学生的学业。

3.3 建立和完善就业资源数据库

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信息资源整合,对于高校来说,学校可以形成一个企业库,便于常年的沟通联系,对于毕业生来说则能够有招聘求职的延续性。这个数据库要求学生和企业均进行实名注册登记,学校端可以将数据存到阿里云等云端数据平台,安全可靠,这些资料包括毕业生个人求职信息、用人单位组织机构档案以及招聘资料。通过平台后台的参数设置,企业可以查询所需专业的毕业生的情况,包括学习成绩、实践经历、求职意向等;毕业生也可以通过关键字搜索查找单位的基本情况、岗位要求和历年招聘用人情况,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

3.4 有效提高人岗匹配率和招聘效率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为校园招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更新工作方法和理念,不断提升校园招聘会的质量。网络招聘会可以节省校方、用人单位、学生的成本,就业洽谈高效快捷;可形成多时空的高校就业市场招聘形式,在符合招聘方、求职大学生与高校三方的要求与招聘规律的原则下,按照不同的招聘时间与地点,开展招聘活动,提高人岗匹配率。

3.5 搭建多样的就业信息平台系统

除了搭建校内的就业信息平台,还应利用传统的校内公告系统,强化就业信息网站的网络宣传,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通过政校企合作的关系,与各种行业网站,教育主管部门、人社部门、卫生管理部门、大型网络招聘媒体如智联招聘、51job等社会上的招聘类门户网站联结、合作,将高校自身纳入为全社会服务的就业信息服务系统,不断优化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

作者:刘凤臣 庄璐

第三篇:“互联网+”时代高校毕业生档案的现代化管理策略

摘 要: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以及主要的工作工具,正在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方式,与传统社会各种形态结合形成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业态。互联网+背景之下,为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并且带来了全新的工具。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融入信息化技术,是推动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网络化智能化的需求。借助互联网技术能够大大提升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在对互联网+概念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问题,并论述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工作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存在问题;管理策略

高校毕业生的档案当中往往包含了学生的学习信息、入学登记、毕业登记体检表、奖惩记录、党员或者团员材料、就业通知书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材料等翔实的档案信息,准确地展示了学生在高校期间的学习成绩、身心素质、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和综合表现。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档案既是一种记录,同时也是一种展现自我的机会,伴随其一生,不可或缺。当前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与互联网+时代背景互相融合,档案管理一直沿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信息化技術应用程度相对较低,这对提高毕业生档案管理的效率、信息的传输效率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信息技术与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的针对性结合,利用互联网+平台,全面翔实地记录毕业生的各项学习经历,准确地反映其综合能力。支持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方案的有效改进,同时为企业人才选拔提供更多翔实地信息。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几点问题

1.档案管理技术和制度建设比较落后

当前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尽管在高校的教学管理领域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但是对照互联网+的相关要求,不管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在制度建设方面,都存在着一定滞后性。在很多高校的毕业生档案管理体系当中,管理工作仍然以传统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为主,信息采集技术比较原始,信息和数据的收集以及录入过程还主要依靠手动操作方式。很多毕业学生的档案信息主要记录在Excel等非结构化的数据表格当中,造成了很多档案当中的核心信息内容时效性相对较差,更新速度较为缓慢,很多内容存在着错误或者信息不对称,信息更新不到位的现象。例如,在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考试数据、学习等相关信息进行收录过程中,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主要采用一级一级间的工作对接,这会大大增加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低下,很多及时性的信息得不到有效记录,往往被耽误,成为无效信息。另外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之下,各项信息沟通交流不顺畅不对称,很多信息得不到有效传播,单纯地采用电话、文件、邮件、告示等几种方式进行收集,对于一些学术信息考核反馈结果无法全面掌握,也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另外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形成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不管是在信息采集、数据录入,还是数据审核等方面,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约束作用相对较小,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经常会因为信息录入不到位,造成毕业生的信息失真。

2.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与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密切相关,其管理水平的高低、信息化能力的好坏决定着毕业生档案管理的水平。当前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了所配置的档案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相对较高,但是信息化素养一般,有些工作人员根本不是档案管理专业出身,对信息化技术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认知不到位。另外新招录的档案管理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高校只注重教学管理,对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高,专业人才建设不到位,整个工作队伍的信息素养不高,造成了档案管理工作队伍专业素质低下,无法更好地应对互联网+背景下对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档案管理质量低下

由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到位,以及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相对较差,专业素质不到位,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造成了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隐患,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档案资料鉴定的不确定性。例如不少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技术相对较为落后,造成信息更新速度较为缓慢,比较滞后,不能够鉴定某一个时间点的具体信息,在信息鉴定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甚至在很多高校毕业生的档案当中,用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较差,档案信息资料收集不规范,各项有价值的信息无法得到有效归档处理,造成很多错误信息没有及时补救更新,一些档案管理人员还会对某些档案信息的真实性选择性忽略,弄虚作假。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档案现代化管理对策

1.明确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的优化方向

高校毕业生毕业之后,档案会随着个人转到用人单位,档案当中的很多内容,如对学生毕业之后的考核职称评定、人才选拔晋升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完善的档案可以更好地获取毕业生在学习期间的具体成绩奖罚情况,同时也能够记录毕业生在工作之后的相关信息。从这个方面来看,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档案有着长期保存的共性需求。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人才中心应该加强与高校的有效联系,指导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档案资料以数字化的形式更好地保存下来,借助互联网实现信息资源的互联高效共享,构建完善的档案管理数据库,改变过去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的方式。同时还应该积极鼓励相关工作单位,积极应用数字化的档案管理系统,保障档案信息的储存传播更加高效,能够实现网络化,为用人单位提供各种便捷的信息查询服务,避免信息查询过程中的时间耽误这种保证精确快速的档案服务。

2.强化高校毕业生档案记录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在新时代背景之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几个方面入手,保障培养出来的高校毕业生专业素质过硬,具有良好的德行和品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要加强智力和能力培养之外,也需要更加关注思想道德教育。所以在高等教育开展过程中,当地的人才中心应该加强与高等院校的有效联合,指导高等院校按照立德树人的实际要求,毕业生档案管理记录内容也需要进行有效优化,除了原先的高考记录信息、大学课程成绩、社会实践、企业实习毕业生登记表以及党团组织相关信息之外,还需要增加新的内容,比如毕业生的技能竞赛获奖信息、顶岗实习企业评价、创新创业记录、政治素质和道德评价。通过将这些内容以电子化形式向用人单位呈现,能够更好地展现该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所以就要求高校的主管部门加强对本校档案管理部门的有效改革,应该体现出实践导向的相关特点,要将学生在实现过程中的德行、参与技能竞赛的情况、发明专利科技制作以及具体的获奖情况都纳入重点收集范畴当中,进行专门的记载和保存实时更新记录。

3.指导高等院校尽快实现档案系统的智能化和数据化

未来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必须以信息化发展为背景,要求高校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识别技术,构建专门化的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保证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精密性。同人才中心还需要指导院校将高校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当中,并划拨出专项资金,加快开发和建设高校毕业生的档案信息系统。在信息系统构建过程中,应该从深层次的数据分析和大数据库的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档案信息进行针对性的分类和有效的数据挖掘。一方面应该加快构建以大数据为主要需求内容的数据资源框架,选择图片、音频等数据载体,构建以人为本的用户管理体系,针对不同毕业生的差异建立具有差异化的权限列表。另一方面在数据挖掘过程中,要保证相关数据的安全性、隐私性、真实性,根据隐私的等级给予不同级别的安全保护,并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来设置相应的使用权限、使用密码等相关验证信息,为毕业生和就业单位提供更加准确快捷的检索途径。最后一方面应该加快构建共享性的档案管理系统。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应该保留专业的数据接口,为后续整个系统的高效共享奠定坚实基础,降低运行成本。

4.加快构建专业化的档案管理工作队伍

随着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越来越规范化和细致化,很多高校毕业生的档案往往需要从各个院系再转移到学校的档案管理室,整个信息的接收保存和查询过程中都可能会让现有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发生质变化,所以除了保证整个档案管理系统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之外,还要求院校能够集合人才中心的时机需求加快构建专业化的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队伍。对于综合性高校,应该要求其在二级院校当中构建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同时还应该配备专业化的档案管理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并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奖惩机制和专项预算机制,规范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要对授权范围作出明确,落实各项责任,将个人责任落实到档案管理人员身上,加强对整个档案管理队伍的针对性培训。另外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做好本职工作,确保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始终处于正常运行和安全运行的状态,及时做好毕业生信息的更新工作,实现对毕业生各项信息的动态化管理。

同时在数据挖掘和数据处理过程中,还应该进一步寻找不同档案数据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要从更多结构性数据,非结构数据和半结构数据当中挖掘出更有价值的信息,从多样化角度评价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更高地满足人才中心和用人单位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5.建立档案管理宣传激励机制

针对当前很多高校毕业生,对档案管理意识淡薄,认知不足,毕业生对档案管理的具体内容作用了解不够、认识不足的情况,人才中心应该参与到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的各项工作中,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和教育,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在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或者就业培训过程中,应该重点加强毕业档案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高校学生在入学时就需要开展档案普及教育,同时在对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对档案的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并借助校报、校园广播、公共选修课程、学校宣传板等多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了解档案的具体内容、工作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档案的具体工作内容、政策法规,以及对一个人成才发展的重要性。最为重要的是应该加强对相关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有效激励。高校的辅导员作为学生档案收集审核的第1把手,要加强对辅导人员的档案知识的有效普及,并进行系统化培训,要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班主任辅导员年度工作任务考核目标当中,设立相应的表彰项目,通过有效激励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确保档案数据的真实。

6.优化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操作流程

在很多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队伍当中通常是由专职的党员管理人员和在校的勤工俭学学生构成,专职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在实际的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每一名工作人员都有自身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方式,学生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相应的工作能力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工作效率低下,造成了档案管理当中缺乏专业性和统一性,这不仅会让高校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变得十分混乱,影响到工作效率,也经常会造成各种有价值的档案信息资源丢失损坏,引起材料和时间方面的浪费。所以在互联网+背景之下,就需要加快构建完善且合理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档案管理流程,实施统一化的档案管理标准。高校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往往包括了材料收集整理,登记移交,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细则。考虑到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整个学习期间会参与到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往往会进行顶岗实习,因此人才中心建议院校将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应该纳入档案管理流程当中,对档案管理工作所涉及的这些环节都应该进行有效的规范,包括高校毕业生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时间、归档方式、归档范围、工作内容、工作质量和工作数量,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全面展示该名学生的实际情况。档案管理所涉及的各项工作内容,应该结合人才中心对档案内容实际需求和高校的具体人才培养方案,将档案的工作范围进行适当的拓展,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档案、技能竞赛档案、诚信档案、个人发展材料通通纳入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范畴当中,实现统一收集统一管理,录入到学生的档案管理系统,切实提高档案管理的连贯性和真实性,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反映该名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实际学习情况。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为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选拔提供良好的信息依据。在当前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应用大背景下,將互联网信息技术引入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是提升档案管理质量、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鉴于当前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发挥当地人才中心的职能作用,辅助和引导高校毕业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方向,进一步优化档案管理的具体内容、工作手段、工作方法、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保障各个部门能够协同配合,多措并举,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詹罗成,戚 杨.高校毕业生档案机要投递探讨[J].云南档案,2013

[2]胡玉兰.高校毕业生档案托管的探讨[J].档案时空,2009

[3]谭书院,谭 湘.高校毕业生档案转交及档案托管[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4]陈 旭,李 林.强化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的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

[5]莫晓苏.关于高校毕业生档案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3

[6]甘 璐,张 曙,申 飞.“互联网+”时代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面对的挑战及对策探讨[J].城建档案,2018

(作者单位:陕西省黄陵县人才中心)

作者:贺小芹

上一篇:信息化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工程概预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