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

2022-05-13

第一篇: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学生批判性、创新性思维课程创设理论研究

[摘 要]当下,互联网与各行各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涉及在内的成员有着比以往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要求会越来越高。早在2015年,我国已启动并推进了“互联网+”这项建设工作。“互联网+”需要“互联网+思维”予以保证,而“互联网+思维”又需要批判性、创新性思维予以支撑。因此,学校既需要确保学科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又要运用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理念去创设相关课程。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课程创设

早在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也随之成为年度热词。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并对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规划,对政府工作提出建议。此次报告数次谈到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亮点颇多。多位专家学者也点赞中国互联网,并认为中国“互联网+”正当其时,大有可为[1]。

“互联网+”与教育相融合的新模式还处于不断发展的初步阶段,但基于此产生的教育变革新模式,对于解决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等问题有着重要参考价值[2]。基于对教育的思考,在此提出的“互联网+思维”是指个体或组织处于互联网大环境下,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的不断总结完善以更好地适应自身发展的理念。“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根本区别是前者要具备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一、学生的“互联网+思维”

将“互联网+思维”与学生联系起来,主要价值是帮助学生不断地汲取、总结、完善,以更好地实现提高自我的学习。这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这样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远路,更快地达到自己的目标;二是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的经验并分享或推广。在“互联网+”背景下,资源是开放共享的,所以对其进行科学利用可以更好地提升自我,而“互联网+思维”对于学生而言意义更加重大。

《宣传舆论学大辞典》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扬有弃的辩证思维形态,其主要特征是批判和继承,否定和肯定互相包含和统一。批判性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在思考的过程中对所获取的资料持有怀疑的态度,但不是“怀疑一切”或“否定一切”,而是学会辨别是非与正误,严选过程与方法,有依据地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否定错误中发现认同。这样,学生才能借助批判性思维更好地提升自我。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能力和方法。具体地讲,重要的是创造性,要想别人没有想过的,以超越常规的方式想,朝着创新的道路实践。创新的核心在于创造,创新是创造的某些部分和某些表现,特别是具有经济效果或其他效果的表现。因此,所有的创新都是创造,但创造不一定全都是创新[3]。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将创造变为创新,创新性思维的构建与运用与“互联网+思维”形成了统一,即通过自身不断的总结与完善创造出新的方法。

学生未来需要掌握的“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由于互联网已经融入生活中,这种思维的表现不仅直接体现在教育过程中,也体现在生活中。因此,教育者要在实践中帮助学生获得“互联网+思维”能力,其中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通过课程教学。

二、基于“互联网+思维”创设培养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的专业课程

在“互联网+思维”的背景下,创设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的专业课程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课程创设要有一套可用的系統

众所周知,理论的形成是要建立在一定的范围、基准之上。而“互联网+思维”的产生也是基于这个准则,其中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又是“互联网+思维”的展现形式。因此,创设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的课程需要构建一套可控、可用的系统予以支撑。课程系统也可称作“课程工程”,以表示课程的系统和系统内部的动力状态,包括输入、维持系统的内容与过程以及产出三项要素[4]。构建课程系统的目的是对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监控和优化,以使系统能够支撑运转模式的逻辑顺序,让每一位学生更好地获取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技能。

2.课程创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互联网+思维”是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因此相关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创新思想,以发展的眼光去对待。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从教师更好地教过渡到学生有效地学,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强调教育参与者“向内收或向外散”。向内收是指汲取可用之中适用的,向外散是指推广可用之中可靠的。目前,对于“互联网+”的认识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该过程难免会出现无法预测的因素及后果,其中比较严重的情况是弄虚作假,其所带来的影响是大范围的。美好的教育是教育者孜孜以求的,但不可否认,追求美好教育的道路却并非坦途。而“互联网+思维”下批判和继承的出现,则是为了尽可能地降低不可预测问题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为此,课程创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批判性、创新性的理念为指导,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循序渐进地施教,保证在“互联网+”环境下满足所有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3.课程创设要有一定的战略性

强调战略性是为了更系统、全面地思考,以便准确把握事物的全面发展规律。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涵。

一是课程创设要有科学引领的意识。《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严禁出版、销售、播放渲染凶杀、暴力和不健康内容的文化作品,坚决清除各种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垃圾[5]。伴随互联网而来的不仅仅是创新与文化,还有各种负面信息。因此,课程创设必须要坚持科学引领,尤其是要具备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意识,这不单是培养批判性、创新性思维课程需要遵守的,也是其他课程必须严格遵守的。

二是课程创设要有范围及标准。学校课程的最基本元素,是一定的知识、技能[6]。这里的“一定”暗含了范围及标准的意思。基础标准是指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或包含一个特定领域的通用条款的标准[7]。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要在课程设置上规定标准,并努力让每位学生都达到这个标准。

三是课程创设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要在创设课程时对未来有一个预测,从而能够提前把握在当下环境中具有发展潜力的目标。例如参考腾讯曾组织的一个“想象未来2045年报纸上头条会登什么样的新闻”的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类似讨论,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未来的批判性思维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又能创新出什么,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何,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的挑战与应对等。只有对未来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有所准备,才能从容应对未知或突发事件。

4.课程创设要以达成学生发展为目标

教育干预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包括一切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影响的介入手段[8]。课程干预就是用合理的教育手段使学习者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课程创设如果没有干预效果,则形同虚设;如果不能进行正确干预,则无法达成发展的目标。简言之,课程干预包括三个要素:条件支持、进行干预和修正干预。互联网能够提供差异化的资源和条件支持,当学生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充分挖掘时,便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人[9]。知识是贯通的,发展是永恒的,要想实现学生的发展并且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必要让学生接受正确合理的干预,不断地进行修正与创新(见图1)。

5.课程创设要尊重时间规律

建立一整套系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既包括从理论到实践的时间,还包括资源获取的时间、课程实施的时间、课程打磨完善的时间、课程产生效果的时间及向外推广所需要的时间。此外,在“互联网+思维”的理念下,知识、技能不能是单一死板的,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是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因此,课程创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尊重时间规律。

三、引入课程的第三方评价

评价课程的有效性有多种方法,不同评价方法针对的评价内容和评价对象有所区别。在此,主要简单介绍第三方评价。

最早的第三方评价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欧洲。我国的第三方评价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在《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教育现代化监测和教育满意度测评”[10]。第三方评价是撇开原有“评价”所涉及的双方而言的,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管理活动,由正式的专业机构来执行[11]。冯虹教授认为,第三方评价具有独立性、公正性与专业性的特点。第三方评价能够避免与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在感情、价值取向方面产生接触,所以评价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可以充分发挥诊断与调整、激励与反馈的作用,不断重复批判、创新的过程,指向明确,针对性强。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不同课程的目标、侧重点和对象各不相同,因此第三方评价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课程。因此,对基于“互联网+思维”创设的培养学生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的专业课程的评价,教育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第三方评价。

四、建立课程反馈与调整的机制

1.要提供及时的反馈通道

课程创设难以保证万无一失,及时反馈的目的在于可以及时作出调整。具体来说,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多数信息是通过网络传播的,由于信息的传递往往是快速且多次的,那么就需要维护好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渠道,同时必须要求信息在此前提下不能是滞后或缓速的。因此,及时的反馈通道是课程长时间存在的保证。

2.要开通必要的舆论窗口

开通舆论窗口的目的在于听取大众的意见。互联网本就是一个公开的环境,“互联网+思维”更是要求具有开放性和批判性,因此课程创设需要赋予他人发表意见的权利。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课程更要经得起社会的检验。然而,舆论窗口的开通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这是因为舆论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既有基于事实的也有虚构的。而且开通舆论窗口就难免受到攻击,尤其是恶意攻击。为此,需要做好舆情管理,既要善于听取外界的声音,努力提高课程质量,又要善于转化负面信息,促进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顺利进行。

3.要建立大数据的优化策略

在信息化时代,大数据的优势不容置疑。大数据依托互联网好比不断得到开发的“大脑”,可引发数据快速处理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和软件产品的发展。利用大数据可以获取用户的需求、习惯、学习时间、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被转化成数据并通过电脑进行分析。随着数据量的增长以及质的优化,所获取的信息对于课程创设将起到传统方式难以媲美的作用。因此,大数据的优化是课程创设的推进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利用大数据开设针对性更强、专业性更高的课程。

五、结语

课程创设从理论搭建到实际操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但是人力、物力和财力要由谁来监管?监管人员又由谁来监管?要知道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广大儿童青少年,他们是国家的未来,不能因过于追求高速发展而疏忽其需求,甚至损害其身心健康。换言之,在互联网时代,更应坚守教育初心。在课程创设方面,教师要主动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要注意把握自身和学生的特点,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研发出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的课程,为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叶子.专家学者点赞“互联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3-23.

[2]梁俊伟,潘曾伟.对“互联网+”推动幼儿园课程创新的思考[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55-58,109.

[3]胡珍生,刘奎林.创造性思维学概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6]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1(4):6-11.

[7]胡海波.标准化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8]李彤彤,黄洛颖,邹蕊,等.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学习干预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6(6):16-20.

[9]孙先亮.“互联网+”撬动教育未来[N].中国教育报,2016-08-11.

[10]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201401/t20140124_163169.html.

[11]宁业勤.教育评价实践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张慧籽)

作者:潘曾伟 梁俊伟

第二篇:当招聘遇上互联网思维

网络招聘细化是大势所趋

马年一到,与“马”相关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F1车王舒马赫可能成植物人,熟悉的香港演员午马去世,马航客机失联,马云余额宝遭围剿,马化腾的股票乱跌,据说还有个姓马的女明星家里也不安宁……不过大家请勿悲观,最近就有消息称,以互联网思维做招聘的马德龙,其创办的拉勾网获得了3000万的A轮投资。

如今,互联网思维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力、出租车、餐饮、金融等众多传统行业也深受影响。到底何为“互联网思维”?阿里巴巴首席战略官曾鸣认为,互联网精神是平等、开放、互动、迭代;黄太吉创始人赫畅则标榜互联网思维是文艺复兴、小时代、社群、势;小米的雷军认为专注、极致、口碑、快以及群众路线就是互联网思维。尽管“互联网思维”尚无准确定义,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利用它改造点什么,譬如网络招聘。

近年来,网络招聘呈现出爆发式发展,其模式基本趋于成熟,国内的人力招聘市场被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和中华英才网等几大传统招聘网站所瓜分,并且网络招聘从来不缺新玩家,从定位较低的51job和智联招聘,到定位较高的猎聘网,基于社交的大街网、尚班族网和美丽人生网,甚至基于新浪微博的周伯通招聘,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据某第三方数据平台显示,国内新兴的招聘平台大街网、猎聘网、举贤网和美丽人生网发展较快,其访问量逼近以51job为首的三大传统招聘网。

传统招聘网站存在双方不对等、信息繁杂冗长、信息筛选过滤不足等诸多缺陷,在中高端人才招聘市场,几乎所有的人力资源工作者(以下简称“HR”)都对其疯狂“吐槽”,甚至有不少HR抱怨,在传统招聘网站上收到近百份简历,勉强入围面试的却只有一二人,传统招聘网站高成本低效率的弊病显露无余。

随着职业社交网站和猎头招聘网站的服务模式、盈利模式日渐清晰,招聘市场针对低端(传统招聘)、中低端(传统招聘和职业社

交网站)、中高端(职业社交网站)、高端(职业社交网站和猎头网站),四大领域细分的趋势也日益明朗化。这促使招聘行业不得不加速进化,衍生出一种新的形式——细分的招聘网站。比如,金融领域的金融圈,电子商务领域的派代网,IT领域的海丁网,技工、普工群体的中劳网,生物医药领域的丁香人才网,畜牧领域的中国畜牧行业招聘网,等等。虽然这些专业招聘网站良莠不齐,但细分市场的大趋势从中可见一斑。

企业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招聘,需要通过将招聘信息商品化,对招聘与求职进行精准的匹配和推送,从而提高招聘信息的可用度、用户黏性和用户体验,这对于一直徘徊在传统网络招聘模式中的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难得的契机。

平台细分更专精,招聘渠道更人性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互联网思维下的招聘亦应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在网络招聘模式逐渐成熟后对市场进行细分。这种细分既可以是行业的,也可以是区域的,甚至可以是求职者从业经验的细分。细分之后,企业只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能更好地提升招聘服务的针对性与专业性。对个人求职者来说,一个专业招聘网站更可能为其提供心仪企业,从而提高获得满意工作的几率;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细分的招聘网站对其所在领域更专精,提供的人才信息更专业、质量更高。

以“垂直细分”为标志的拉勾网,其推出的职位就具有高度细分的特征。所谓垂直细分,就是专门满足某一类型需求。拉勾网就是专门针对互联网行业的招聘网站,几乎囊括了互联网领域所有专业、职位;大街网、庞果网只针对特定人群,前者针对大学生,后者面向程序员;猎聘网、天际网、优士网则只针对中高端用户。这些网站的共性就是根据不同属性对目标人群进行细分,企业HR可以按照自己的招聘需求和岗位性质选择不同渠道发布招聘信息,其目标性更强。

网络招聘平台要做到专业细分,必须集中精力在某个特定目标用户群体,站在用户角度去思考和理解该领域问题,从海量的用户数据中抽取关键词,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度专业挖掘,通过用户在网站上留下的痕迹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规律,继而与求职群体的需求进行适配,通过大数据分析保持对用户群的吸引力。

与传统网络招聘相比,互联网思维下的网络招聘更重视在供需双方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HR快速发布招聘信息,求职者迅速获取求职反馈。在这里,求职者除了可免费获取企业招聘信息外,还能通过微信等即时通讯方式获取自己的简历动态,随时随地了解其他与之匹配的职位信息。HR的招聘也将变得高效、迅速,自动化、无纸化运作以及便捷的简历管理都将一一实现。

在拉勾网上,HR将收到的简历按照待处理、可面试、已通知面试、已拒绝简历和按照关键词自动过滤等类别进行分类管理,各项操作仅通过鼠标即可完成,某些岗位甚至可以采用“24小时极速入职”这种高效直招。因此,拉勾网在上线短短9个月里便接收用户简历超过60万份,入驻企业超过5000家。

用户体验更友好,黏性更强大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透明的时代,强调公开、平等、互动,推崇体验为王,在产品同质化形势下,用户体验变得尤为重要。对于求职者来说,希望招聘网站能为他们提供精准的招聘职位信息、企业信息,希望自己精心准备的简历能够得到尊重,甚至希望简历递出后,能像实时查询快递进度一样查询简历进程,最终快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运用互联网思维做招聘,需要企业站在求职者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体察了解用户需求,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职位信息,而不是批量职位推介的狂轰滥炸。在拉勾网服务平台上,通过为求职者提供最真实、最精准的企业信息,包括企业老板、企业规模、融资状况、福利待遇等,便于求职者将自身求职意愿与企业招聘需求进行比对,并对有意向公司的未来前景进行判断。用户在注册拉勾网账号后,网站主页会弹出许多与之相匹配的职位推荐,网站通过后台计算,将职位与求职者简历的匹配度精确到百分之一。

此外,在未来的招聘市场上,求职者与招聘企业之间信息越来越对称,地位越来越平等,求职者越来越有主动权和话语权,以往的薪资面议等状况也将随之改变,公布薪资区间将是新趋势,这一方面能促进双方的信息对称,让求职者了解岗位价值及其对自己的吸引度,增强议价力度,提高企业招聘与用户求职效率,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

互联网思维崇尚用户至上,它首先强调的不是如何获得收入,而是如何获得用户。在互联网上,很多服务和产品不仅不需要付费,商家甚至倒贴钱将质量上佳的产品提供给客户试用。比如不久前极火爆的“嘀嘀”和“快的”两款打车软件,前期的免费推广就是为了后期更大的收益。因此,如何形成强大的用户黏性,这也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做招聘的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发挥互联网的“圈子”资源优势,给求职者带来独到的可利用资源,提升求职者的体验度,这些都是形成用户黏性的关键,其中人脉招聘是一个极佳的切入点,而人脉招聘又是社会化招聘的核心。谈到社会化招聘,许多人对国外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有所耳闻。据调查显示,60%的企业表示通过Facebook、LinkedIn等社交网站寻找更多高质量的职位候选人,将成为他们招聘策略中的关键举措;52%的企业认为社交网络是他们吸引求职者的重要平台。由此可见,通过职业社交网站寻找高质量的候选人已经成为国际企业的一个重要招聘渠道。

六度分割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认为,一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的间隔不会超过五个人,最多通过五个中间人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与世界上的所有人联系,而社会化招聘正是基于该理论。互联网思维下的社交招聘模式,其真正价值就是通过与社交网络用户的互动,达到用人企业与求职者的双赢。

需求匹配更精准

在招聘面试过程中,HR有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老板非常看好一份简历,但HR却对候选人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心存忧虑。此时,具有互联网思维的HR,可以通过采集更多的数据来辅助科学决策。比如,可以汇总企业内部相似岗位人员的历史数据,构建一个能力素质模型,与候选人的相关信息进行比对,并运用这些辅助资料与老板进行深入沟通,最终做出正确的用人决策。虎嗅网推出的“我要我有”模式非常值得大家思考借鉴,该模式要求招聘网站放弃粗放的信息发布方式,将传统招聘网站杂乱冗长的信息进行梳理与精简,让企业需求与应聘者需求进行更精准的匹配,让应聘者更加便捷高效地获取招聘信息,企业也可以从海量大数据中精准地找到特定求职者甚至潜在求职者来推送职位。

当下,最新的招聘发展趋势是利用大数据精准招聘,这个技术趋势将会再次改变商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时代,人们不可避免地接触网络,并在网络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就是所谓的数据,累积得多了,就形成一个记录着人们行事风格、喜好、经历、社会关系的个人数据包。招聘的最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简历和面试来预测求职者是否适合岗位要求,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自带一个数据包,HR就不需要再频繁面试,企业通过数学模型构建出求职者和岗位的匹配算法,一旦数据包分发给企业进行测试,也许几分钟就能获取求职者与这个岗位的匹配度分数。

互联网思维带来人们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改变,从消费到储蓄,从产品到梦想,从求职到招聘……但要警醒的是,以互联网思维做招聘并不是包治企业招聘百病的万能解药,企业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互联网思维,在持续改进产品与服务的基础上与用户做朋友,以洞悉用户需求为出发点,保持高度敏感与积极参与的行动力,才能将互联网思维更加炉火纯青地运用到人力资源招聘环节中。 责编/张晓莉

作者:欧海燕

第三篇:互联网金融监管需互联网思维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增强金融服务普惠性、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开始暴露出一些风险,甚至产生了一些以互联网金融为名的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

去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10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总体要求、原则和职责分工。随后,人民银行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業务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对网络支付业务的监管。据了解,有关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等方面配套的监管办法也将陆续出台。

互联网金融包括网络借贷(P2P)、互联网支付、互联网保险、股权众筹等多种形式,业务形态多元化,也推出了众多创新型跨界金融产品和综合金融服务等。这就导致现在的分业监管模式难以有效监管其中一些从业人员和机构从事的违规甚至违法经营手段。不少业内专家提出,对于互联网金融,“穿透式”监管尤为重要,即透过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表面形态看清业务实质,将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投向穿透联接起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甄别业务性质,根据业务功能和法律属性明确监管规则。

监管互联网金融,要融入更多互联网思维。比如,传统的金融监管更多强调资质、牌照,采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方式,但这并不完全适用新金融业态。与之相对应的,可以采取考察新金融的技术门槛的方式,包括大数据分析技术、风险控制技术以及数据基础设施等方面,从而避免一些违法人员通过互联网从事非法行为,进行监管套利。

防范风险,内控机制也必不可少。现在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内控机制并不健全,风控技术和信息技术水平都较为欠缺,在身份识别和交易记录保存等方面都存有问题。这就需要监管部门要求其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包括严格执行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完善审计与测评认证制度等。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查,引导其加强自身约束,主动做到合法合规,维护投资人的利益。

行业自律也是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业界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比如不久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已经正式成立。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迫切需要在建立自律机制、行业标准等方面加以完善和规范,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共享系统,尤其是违规者黑名单应实现共享,从而构建起行业风险预警体系,营造行业诚信规范发展的氛围,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此外,社会的第三方监督也应成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一个有益组成部分,通过建立违规处罚机制和有奖举报机制等方式,鼓励社会大众参与进来。这也符合互联网时代透明化的特征。

只有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打造一个更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和良好发展氛围,避免过去出现的危机和教训重演,才能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钱箐旎

上一篇:科技信息传播论文下一篇:大学生休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