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论文范文

2022-05-13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互联网保险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主要以互联网保险平台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商业养老险发展中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如平台上养老险产品少、同质化现象严重、后续理赔服务不到位、客户信息存在泄露风险等。并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缩短养老金领取上限、加强险种创新、深化保险科技研究、普及养老保险知识、政府加强网络信息监管等对策。

第一篇:互联网保险论文范文

我国保险业与互联网保险融合动因、困难与策略

摘 要:发展互联网保险是现阶段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互联网保险具备的明显优势使其对传统保险构成了颠覆性改造。保险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将位居同一起跑线并互相融合,保险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互联网“基因”方能在互联网保险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保险企业与互联网保险融合策略就是保险企业为适应互联网保险带来的巨大的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应对市场竞争,在分析、评价自身经营和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基础上,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经营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策划与谋略。

关键词: 保险业;互联网保险;风险;策略

由于我国保险行业存在较高的资金门槛和政策性限制,创新性企业想进入这一行业困难重重。因此,我国保险业务主要集中在人保、平保和太保等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垄断地位的构在,使得大量保险机构收入更多来源于信息和资源优势,而非服务质量;导致市场失灵,金融资源大量向优势行业和区域集中,致使低收入区域、弱势群体出现金融服务的可及性障碍(包括地理障碍、价格障碍等),阻碍了人们自由、平等地获取金融服务的权利。[1]诸如此类日益显现的弊端既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更与分享、协作、民主、普惠、自由、平等的互联网精神格格不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广泛普及,蕴涵着无限商机的互联网保险开始茁壮成长,发展互联网保险是现阶段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一种以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基础的新型商业模式,互联网保险彻底改变了传统保险业产品提供和服务方式,为保险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一定程度上缓释了传统保险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高了销售、管理和理赔的效率,强化了客户关系维护,实现了全天候随时随地服务,使规模经济更加突出,有利于保持保险企业的经营稳定性。保险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将位居同一起跑线并互相融合,保险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互联网“基因”方能在互联网保险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一、我国保险业与互联网保险融合的动因

对于金融创新的动因,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一般而言,在不同历史阶段及不同经济环境、管制环境、技术环境下,金融创新具有不同的动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转嫁金融风险;(2)规避金融管制;(3)降低交易成本;(4)技术推动;(5)需求拉动;(6)制度改革。互联网保险创新同时具备了以上六个方面的动因,每个动因既有与历史相似的方面,又有其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其中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是互联网保险创新的主要动力。

第一,互联网拥有巨量的活跃用户群。从我国互联网用户的发展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44.1%。我国网络购物网民规模达到2.71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5.9%。从地域看,互联网已基本渗透到全国所有城市和大多数农村地区。从行业看,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也已经广泛应用互联网。网民的互联网应用也不断深化,以网络购物、网络支付为代表的个人商务交易应用保持快速增长。从最初简单的信息浏览、电子邮件,到信息搜索、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电子银行、影音娱乐、购物、社交等,在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信息流和资金流都通过互联网应用来完成,互联网用户的活跃程度在不断深入。[2]根据百度统计数据,2013年第二季度保险行业日均搜索指数为106.3万人次,同比增长11.4%,网民对保险的关注度明显提升。

第二,利率自由化主导了金融结构的全面洗牌。相对于过去三十多年的各个领域的改革,资金价格的市场化真正深入到了市场经济的骨髓和血脉,这才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所有的产业、企业和家庭的资产定价基础都会重新调整,如同美国和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利率自由化一样,中国也有可能会迎来一个全新的资本市场结构的变革与产业的洗牌。

第三,个性化、碎片化金融需求爆发。在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去中心化环境中,个体的个性化、碎片化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和满足。互联网庞大的用户群体的规模优势以及较低的交易成本优势,可以降低个体个性化和碎片化需求的边际成本,从而有效满足个体的个性化和碎片化需求。传统金融体系中没有得到满足的金融需求会在互联网中爆发,如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个人小额融资需求、小额理财需求等。[3]这些需求理论上可以在互联网中实现点对点配对,从而摆脱传统金融中介,实现资金供求平衡。这种以“大众金融”、“自金融”为特点的互联网金融需求成为诸多非金融企业涉入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重要动力,并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迫使传统金融机构进行改革,通过互联网满足个性化和碎片化金融需求。

第四,从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如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云”金融服务,基于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支付,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金融服务、社会信用评价模型等,将对未来金融创新带来强劲的推动力,可以突破垄断金融制度的严防死守,自下而上地在底层(普通消费者、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群体)破土而出,撼动并瓦解了传统金融体系几乎所有支撑点,包括支付、信用、监管及财富形态等。

最后,规避金融管制,降低交易成本。尽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金融发展呈自由化趋势,但金融管制依然不可或缺,各国根据自身金融发展情况,实行不同程度的金融管制。金融管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活动,互联网保险成为规避金融管制的主要路径。互联网保险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了保险市场供需信息的对称性,降低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通过供需双方直接配对,以及低的交易成本实现供需平衡,帮助保险市场帕累托改进。利用互联网保险的网状、分散特征,把金融风险分散到互联网保险庞大的用户群体中。

二、我国保险业与互联网保险融合面临的困难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我国互联网保险市场带来了新机遇,但必须认识到基于当前的发展条件和现状,现阶段我国互联网保险市场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清醒的认识到这些问题,发挥行业能动性解决这些困难,才能确保我国互联网保险市场充分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在全新的历史时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互联网保险产品有待升级

互联网保险市场蕴藏的巨大商机引发各种互联网保险产品层出不穷,然而,现阶段我国互联网保险产品主要以“低价值、低粘度、标准化”的产品为主。首先,网销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性。各家保险公司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大同小异。寿险公司的产品包括个人意外险、医疗健康险这两类保险的全部险种,产险公司的产品包括个人短期意外险、机动车辆险、货运险这几个类型。理财类保险产品“低门槛、高收益”,市场对其风险控制的质疑较大;网销产品除了车险,主要是一些简单的意外险、健康险、小额保险理财产品,复杂寿险、健康险、医疗险等产品仅在小范围试点中。互联网保险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责任却是非标准化的。理赔无法标准化,这是因为理赔过程需要大量调查和复核工作;其次,产品的附加服务没有得到挖掘。保险产品的附加服务是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的除基本保险责任外的额外服务。附加服务是一种差异化服务,能体现出保险公司的服务特色和水平,其目标是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4]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客户的个人信息数据库,然后通过深度数据挖掘,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我国这样的附加值还没有被保险公司重视和挖掘。目前,保险公司很难将网上咨询、网上投保、网上核保、网上支付、网上出单等一系列流程全部自动化,很多国内保险公司还是停留在网上查询产品资料阶段,其实只是简单的金融公司互联网化。

(二)互联网保险商业模式有待创新

由网销逐步进入互联网保险已成为行业共识,但综合考虑成本、控制权及相关影响因素,大型险企倾向于自建网销渠道或依托官网,而中小型险企则选择“借力”第三方。官方网站模式存在推广宣传困难、浏览渠道有限等问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模式是一种较快捷的获取目标客户群的方式,缺点是会损失一定的销售控制权并面临监管缺失的局面;网络兼业代理模式饱受市场秩序混乱效率低下的指责。通过自建网站销售,保险公司可以对营销方式、产品设计、价格等有完全控制权,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形象、贴近消费者,但网站建设、维护、营销、客户培育等都需要企业付出较大资金和精力。真正的互联网保险意味着将保险产品真正搬到互联网的大环境中,切实解决在这个大背景下可能遇到的风险问题,提供相应的财务解决方案,目前,互联网保险商业模式与真正意义上的的互联网保险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互联网保险服务体系有待提升

各大保险公司目前都认识到,电子商务不仅是保险公司的一个营销渠道,更是公司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一个新的平台,并开始着手搭建互联网自助服务体系,但目前此种服务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从客户服务来看,目前大部分公司都尝试使用EDM、短信、电话、微信和微博等多种互动手段和客户进行接触,此种接触贯穿于整个投保流程和后续服务。但是服务主要是不分群地经营,尚未实现精准化,不能根据客户需求来进行服务的推送,同时也尚未实现与客户的完全互动,保险公司只能把自己想给客户的服务发送给客户,客户无法直接将自己的想法通过此方式反馈给保险公司。从运营角度来看,纵观各大公司,大部分只实现了通过互联网这种新渠道完成前端的产品介绍、投保和支付,但是后续的保全、理赔还都需要借助线下的柜台来承接和完成。

(四)互联网保险发展面临复杂的风险

当前,互联网保险在井喷式发展的同时蕴含着风险。互联网保险风险来源于互联网和保险两个方面,这集中表现在信息安全风险、政策与法律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方面。同时,由于互联网保险业追求速度,依赖技术和算法,也会为保险行业带来额外的风险。第一类是数据的获取风险。在全面数据化的趋势下,描述一个用户的数据无穷无尽,到底哪些数据适用于描述用户特征,哪些不适宜,需要精细摸索、严谨验证,需要金融知识与数据知识的结合;第二类是技术缺陷风险。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技术是互联网保险赢得低成本差异化优势的关键,风险控制算法是否准确、成本估算法是否精确、执行过程中是否无偏差,直接决定了产品的风险,尤其是当数据越来越多,产生的速度越来越快,各种算法越来越复杂的时候。[5]第三类风险在于技术迷信。计算机越发聪明,程序越发强大,容易引起人们的错觉:自动化技术无所不能。盲目的相信算法将使人们忽略算法的缺陷、忘记算法的存在。此时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就是致命的问题;第四类风险在于迷信速度。“快”是互联网企业的标签,显然会注入互联网保险的基因,快速经常意味着效率,但也可能意味着缺陷。互联网保险必须在速度与质量方面寻求合理的折中,避免因为一味求快而累积系统性风险。第五类风险在于网络安全。数据随时在更新,算法随时在变化,互联网保险从产品设计开始就很难脱离网络进行,若保险机构的业务系统被攻破,数据或算法被篡改,其产品将立刻变成危害经济的毒药,退一步来讲,即使单个用户的系统被侵入,造成的损失也会远远超过前互联网保险时代,这意味着互联网保险时代的网络安全更关键。

三、我国保险业与互联网保险融合的策略

鉴于互联网保险业务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巨大的利润空间,保险公司应加快在这一领域的战略部署。

(一)重视产品创新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及大数据技术的兴起,消费者的行为、个体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各类数据均能较为有效地被记录、分析,使基于大数据开展定制化保险产品设计成为可能,能根据一类人群的各方面的特征,精细化地推出与之相适应的产品。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设计及营销不应该与传统产品重叠,保险公司应该把比较简单的短期险种放到互联网营销,其他渠道则营销比较复杂的保险产品。这样既能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又能调动其他销售渠道的积极性。首先,进一步推广简单的个险产品。标准化的个险产品(人身意外险、旅游险、健康险、车险等)保险条款通俗易懂、保单标准化程度高、保费低廉、无须核保或能够网络自动核保、与传统营销渠道没有明显冲突,并因此适宜于网路直销;其次,发行投资理财类保险产品。投资理财类产品的保险金额一般不高,核保也比较简单。目前,在多家险企针对个人消费市场推出的险种中,除了消费型的意外险、车险等外,销售火爆的产品多半是主打理财型的保险产品,而且电子商务平台营销的保险产品门槛都很低,这与很多金融机构动辄5万元起的理财产品形成了鲜明对比;再次,树立互联网保险品牌。树立互联网保险品牌的关键在于保险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其核心则是要开发出一系列能够满足网络客户需求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因此,保险公司在开发互联网保险产品时,要始终贯彻树立网络品牌的理念,以客户为中心,在产品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精益求精,以优质的服务满足网络客户的需求;另外,加强模块化设计。保险产品的个性化设计可以通过一个个标准化产品模块的组合来实现,这种模式在国外已非常普遍;最后,开发团购保险产品。由于团购的风靡,互联网也逐渐出现了保险产品的团购营销。目前的团购保险产品主要集中在意外险、旅游险、留学保险、家财险、健康险和车险等金额小、手续简单的品种,而平安、泰康、华安、阳光等多家保险公司已参与其中。未来的保险团购模式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展:一是保险供应商垂直团购平台,也就是保险公司自身设立团购网站,通过网络团购的方式销售自身产品,比如泰康人寿于2011年4月率先推出国内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保险团购网站——“聚保团”;二是其他独立保险网站通过已有互联网保险平台推出合作保险公司的保险团购产品;三是专业团购网站与保险商家合作推出保险团购产品——也就是目前最流行和最普遍的团购模式。[6]

(二)重视社会化营销

社交网络的用户广泛,信息传播及时、迅速,爆发力强,亦是大量草根获取信息的主要场所。已有大量成功案例证明社会化营销是捕获海量用户的重要途径。保险公司应该树立与消费者共赢的思想,与消费者分享网上交易所带来的成本节约。保险电子商务可以使保险公司降低包括销售、保单管理、赔款支付以及索赔管理等在内的总成本。据统计,在个人险种的成本上能够降低15%左右,在企业险种的成本上能够降低10%左右。因此,保险公司应该从互联网交易节约的成本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鼓励消费者在线购买保险产品。具体措施是在价格上提供一定的优惠折扣,在服务措施等方面提供一些附加服务,比如,定期在风险管理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一些建议、发放一些实用的电子小册子,及时在网上发布与消费者有关的信息,为消费者提供电子邮件服务、创建网上社区等。

(三)提高保险公司应对互联网保险的能力

首先,提高保险公司应对海量数据冲击的能力。保险公司可以借鉴目前市场上成功的电子商务如淘宝、京东等企业的IT架构,可从服务器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软件、Web Server、数据库、开发框架等几个方面来完成互联网保险的硬件建设;其次,提高鉴别客户身份的能力。互联网环境下无法进行亲笔签名,保险公司进行网销时要时刻关注如何解决客户身份认定与法律保护的问题,具体措施如对于被保护人要尽量限定与投保人为同一人,或者为其子女;建立电子保单系统和客户保单验真系统,从而保证电子保单的法律效力等等。从长远来看,发展个人电子签名技术、建立法律认定制度和调整相应的再保规则是解决客户身份识别的根本途径。再次,提高保护客户信息和业务数据的能力。保险公司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数据进行保护:“两地三中心”信息系统灾备策略、全面的外网防护策略、严格的网络隔离与监控策略和周全的数据备份与监控策略;最后,提高建立用户友好的服务体系的能力。保险公司可以从页面设计和自动化服务两个角度设计网上商城。[7]一个友好的页面,将引导客户愉快地完成购物体验,提升客户对公司的印象,增强客户对公司的忠诚度。同时,一个友好的页面需包括以下方面:清晰的页面设计,简明的产品说明,简单的投保流程。网上自动化服务体系是保险公司网络的延续,应建立承保查询、理赔申请、客户咨询等模块。

(四)完善运营体系支持能力

运营体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承保的效率和客户的体验度。众多开设网销渠道的保险公司专门优化了运营流程,使用了电子保单,应用网络在线退保等承保和客户服务的手段,采取相应的升级优化举措,保证客户通过网销渠道买保险产品获得良好的购物和服务体验,如泰康人寿、太平洋保险、国华人寿这类在线投保功能完善的网络直销平台吸引了大批用户。以泰康人寿的在线投保为例,用户选择好产品后只需进行保费测算、填写保单信息、确认条款、在线支付保费即能完成在线投保,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同时,在线投保更有利于用户对各家保险公司的产品详情、价格、条款等进行深入比较,而且可以使用网站上的保费测算工具便捷地测算出某些投资产品的收益,从而帮助用户选择能够满足需求,且性价比高(保费低保障高)的保险产品。在互联网环境下,运营部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防备网销环境下的承保风险;二是探索适合互联网的回访方式和评价标准;三是完善网销渠道的退保、理赔服务。整个在线服务系统需要具备方便报案、操作安全和及时理赔的特征;四是打造7×24小时在线客服系统。[8]保险公司在线客服系统的设计思路应遵循两项原则:一是从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角度出发,将客服工作的服务流程进行优化,为保险公司抢占互联网先机;二是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出发,区分不同消费群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分层客户服务。

(五)互联网保险创新与监管平衡

互联网保险必须创新,互联网保险的创新呼唤互联网保险监管的创新。互联网保险的出现,保险行业在技术、结构、权力多个层面的改变,将为监管带来巨大挑战。互联网保险监管基本原则是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前提,坚持透明和公开,实现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是在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互动配合之下实现的,因此有必要对现在的监管规则予以重新审视。一是适当给政府减负,划清政府互联网保险监管的边界,采用多样化的监管手段;二是给市场以充分空间。政府、保险公司内部治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管都是有效互联网保险监管制度不可或缺的依靠力量,它们所共同组成的互联网保险监管体系是互联网保险创新和互联网保险监管创新的必然选择;三是注重技术监管。基于大数据的算法监管、基于模型的自动监管将逐步取代目前的人工审核和监管,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四是注重行为监管和事实监管,弱化行政审批与硬性门槛。更多从交易行为的实际性质确定其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存在重大风险;五是注重程序监管。要求保险服务和保险产品交易满足一定的规范、步骤和程序,以程序安全促进实质安全;六是注重规则监管,尤其是对于技术金融和自动化保险服务,审查规则要保持一致性,督促保险机构的自我监管;七是注重信息监管。强化消费者隐私保护,督促保险机构信息披露,从程序、规则等层面提高信息透明性,消除信息不对称,保障交易双方的信息对等地位;八是注重投资者教育。多元化的交易渠道和丰富的金融服务带来多样化的风险,投资者需要对各类风险有清晰的认识,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方能真正自由地选择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巴曙松,杨彪,朱海明.中国网络支付安全白皮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47-83.

[2]高雷,杨爱军.欧美网络保险的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保险研究,,2010 (11):75-80.

[3]李耀东,李钧.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357-458.

[4]罗明雄,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289-364.

[5]芮晓武,刘烈宏.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6-186.

[6]孙宝文.互联网金融元年:跨界、变革与融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144-216.

[7]唐金成,韦红鲜.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研究[J].南方金融,2014((5):84-88.

[8]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3-52.

(责任编辑 夏菊子)

作者:李红坤 李子晗

第二篇:互联网保险平台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以互联网保险平台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商业养老险发展中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如平台上养老险产品少、同质化现象严重、后续理赔服务不到位、客户信息存在泄露风险等。并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缩短养老金领取上限、加强险种创新、深化保险科技研究、普及养老保险知识、政府加强网络信息监管等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 商业养老保险

一、引言

随着老龄化危机的日益临近,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社会养老保险远远无法提供足额的保障,普及商业养老保险很有必要。但当前我国商业养老险的保费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由于公众保险意识薄弱,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遇到了障碍。随着互联网技术对保险业的不断渗透,互联网平台拥有大流量,可以近距离接触大众客户,准确把握用户的喜好,也有更高的风险控制能力。保险行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突破发展瓶颈,其中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是一个突破口。

二、相关概念介绍

(一)互联网保险平台的定义

互联网保险平台实质是保险代理人,指以蚂蚁保险、微保、水滴保为代表的具有保险中介合法资格的互联网平台通过从多家保险公司汇聚险种齐全的保险产品,受保险公司委托与客户订立保险合同并提供各种保险服务。

(二)商业养老保险的定义

商业养老保险指由商业保险公司承保,投保人按时缴纳一定的保险费,被保险人达到一定年龄或期限时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年金保险,在我国主要以期间保证终身年金为主,即有一定的保证期,若在保证期内被保险人身故,则可由其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领取年金至期满为止。若保证期后被保险人仍然健在,可领取年金至身故为止。

三、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

在互联网思维中,流量就是金钱,各种产业思维也终归是为流量服务,流量已然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命脉。以技术换取流量,通过流量进行变现的互联网企业渐渐成为时代的宠儿[1]。一个好的产品首先只有紧紧吸引公众眼球才有可能普及。以蚂蚁保险所在的支付宝、微保所在的微信和水滴保所在的水滴公司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他们都有庞大的流量来源。其中支付宝和微信的覆盖人数分别过10亿,水滴保所在的水滴公司目前独立付费用户2.5亿。它们就是占据流量制高点的三大互联网保险平台。保险公司可以借助其平台上的巨大流量,推动产品的销量。

四、互联网保险平台优势

(1)平台为保险公司与客户间“牵线搭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公众保险意识。

(2)保险公司可以借助平台庞大的用户数,可以适时向用户传达养老理念,促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

(3)保险公司基于平台采集的大数据,设计定制化险种,打破保险产品同质化现象,取得行业优势。

(4)保险公司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可以有效缓解困扰保险业多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控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五、互联网保险平台存在的问题

(一)平台上的养老险产品相对较少,可供选择的不多

目前在支付宝蚂蚁保险板块中,养老金产品有全民保-终身养老金、国民月领养老金升级版、终身养老金升级版这三种险种可以选择,而在微信中的微保版块有一款孝亲保-孝顺金保险,这是一款定期寿险+养老年金保险。而在水滴保中却没有,在平台上的养老险产品较少,削弱了公众的购买意愿。

(二)保险产品缺乏针对性,同质化现象严重,陷入价格竞争恶性循环

一家保险公司的某个产品在市场上打响,其他公司纷纷跟进模仿,有的甚至只是稍微更改一下条款。保险公司在争取客户方面更多拼价格,而不是产品或服务,顾客体验感偏低。同时好多保险公司只是将自己原有的险种借助平台扩大销售量。这实在是有点浪费资源,保险公司应该加强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基于其能够提供的客户大样本数据,精准把握用户需求,联合定制满足用户急需并且性价比高的保险产品。

(三)当前在平台上购买保险,虽然在投保阶段简化了购买流程,但是保险公司对于后续的理赔等客户服务还不到位

在线下销售一般都是精准营销,都有指定的代理人,承保后客户可以找指定代理人咨询相关问题,即使是“孤儿保单”也会指定续保专员,而在线上自主购买,未指定代理人。所以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加大对人工客服的培训力度,选拔保险专业人才,及时为客户解答疑问。

(四)保险条款专业性较强,内容多,线上自主购买保险存在较大困难

由于保险条款专业性较强,加上公众保险知识薄弱,存在看不懂保险条款,且每一种保险产品介绍内容多,没有能力对多种保险产品进行比较,无法购买真正适合自身需求的产品。甚至存在看似价格便宜,但保险条款规定的责任比较苛刻,客户没有能力识别,造成销售误导。

(五)客户信息存在泄漏隐患,风险较大

由于互联网获取信息成本较低,许多保险公司包括其他金融机构,都想利用用户数据来扩大业务量,甚至存在一些极致追求利益的不法分子,不择手段盗取客户信息,冒用信息给客户带来很大的困扰,从而犹豫是否在线上购买保险,不仅影响商业养老保险的销量,也影响保险公司收集用户数据,从而影响改进险种。这将会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带来很大挑战。以“微保”所属微信平台为例,一是客户信息存在安全风险。由于微信是基于位置信息的社交平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泄露位置和其他信息。微信本身也不够完善,客户信息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二是微信个人用户实行非实名制,会造成保险用户身份确认存在难度,易造成交易风险。三是微信支付存在安全隐患[3]。

六、对策与建议

(一)可以适当缩短养老险领取上限

由于在养老险市场存在“劣质客户驱赶优质客户”的情况,所以为了公平,可以适当缩短养老金领取上限,一方面让大多数客户,尤其是健康较差的客户可以享受到养老险的福利。另一方面是可以减少保险公司所必须承担的长期利率風险,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养老险产品的设计开发。

(二)保险公司要改变经营思维,加强险种创新,力争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保障

保险产品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只要客户需要的就是所能提供的。当前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最主要考虑的险种是重疾险和意外险,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医疗险和防癌险,对于养老,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想,所以可以借鉴国华人寿的孝顺保-孝顺金定期寿险。这是一款定期寿险+养老年金保险,由于定期寿险的“利他而不利己”的属性,所以在市场上不如重疾险和医疗险受欢迎。但是由于附加养老年金保险,可以为父母养老提供保障,满足了部分投保人的保险需求,受到了市场认可。所以可以在医疗或重疾险中附加养老险,在工薪阶层中打响知名度,助力养老险的发展。

(三)保險公司要加强金融科技研究,推动互联网技术与保险深度融合

保险科技的未来发展核心在于数据,通过数据的搜集可以得到客户个人基础信息,明确信用评级,减少欺诈行为。以保险科技作驱动推动保险创新,将会为保险公司赢来不俗的竞争能力[5]。当前保险科技已经成为时代趋势,在这方面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2008年成立的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通过科技+互联网+金融模式,实现“科技引领金融”的发展路径。例如在智能核保这方面,不仅减少人工成本,而且提高审核效率,提高客户体验感。

(四)大力普及养老保险知识,提高公民保险素质和养老意识

保险公司与平台合作,投放有关养老保险产品的广告,政府也应鼓励电视、网络等媒体播放有关“应对老龄化危机,保险在努力”等的主题公益广告,大力宣传养老保险。公众应该意识到“养儿防老”观念已经过时,同时对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金,每月缴费尽量多缴,若还有富余钱,可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为自己以后的养老多一份保障。

(五)国家要加强网络信息监管,严厉打击冒用和盗取客户信息行为

网络上不法分子盗取客户信息,一方面给准保户造成困扰,影响投保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数据的缺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影响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所以国家要加强监管,严厉打击盗取客户信息的行为,为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因此,除了修订和出台相应监管细则来规范业务行为之外,监管部门也应思考如何借助新科技助力保险监管,利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并提升市场主体的合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6]。

(六)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与互联网保险平台的合作,掌握客户健康状况信息

互联网企业亦可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向保险公司提供大数据、区块链等相关技术支持,帮助保险公司在保险产品定价、风险管控等方面取得进展,使得互联网企业代理的保险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7]。加强合作,加大对保险公司数据、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精准定位,助力保险公司设计出切实满足顾客需求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要基于客户身体状况设置保费,切不可“一刀切”,这样只会加重逆向选择,降低养老险在大众中的满意度。对于健康状况较差的客户,可以通过降低保费、提高领取额度等方式来解决“劣质客户”赶走“优质客户”的不良趋势。

(七)政府加强对互联网保险平台和保险公司的监管

政府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依据相关法律解决在互联网平台出现的纠纷,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各级监管机构要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合作,避免出现监管空白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对于商业养老险保费制定,政府要把好关,防止保费过快增长或增长不合理。

参考文献

[1]沈煜航,肖文,李甜.新现代互联网热度流量思维探究[J].中国商论,2019(12):13-14+21.

[2]周晓颖.浅谈保险专业中介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商业,2017(08):179-180.

[3]唐金成,曾斌.保险微信营销及其平台建设研究[J].西南金融,2016(02):53-57.

[4]唐金成,韦红鲜.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研究[J].南方金融,2014(05):84-88.

[5]芮晨瑶,孙嘉禾,刘畅.我国互联网保险的现状、模式及存在问题[J].金融经济,2018(10):43-45.

[6]徐徐,陈皎月.对第三方网络平台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的思考[J].中国保险,2019(05):13-17.

[7]陈铭豪.对互联网公司参与保险中介市场的探讨——以“微保”为例[J].河北金融,2018(06):21-25

岳赛系广西大学商学院2018级保险硕士研究生

作者:岳赛

第三篇:“三农”保险如何“+互联网”

农业是承受較多风险的产业,农村也是信息较为不对称的市场。在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涌现,进一步加剧了“三农”中的市场风险、生态风险、技术风险等。

利用现代保险服务措施,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相结合,是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新形势下规避、化解和分散各类风险的有效途径。

对此,保险行业应肩负时代使命,跳出传统思维理念,紧紧围绕中央“三农”工作的热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农民生产生活的关注点,不断创新保险产品、服务和技术,将“互联网+”“三农”保险做大做强。而创新适合“三农”发展的保险产品,是实施“互联网+”“三农”保险行动的核心。

以大农业保险为主线

所谓大农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覆盖农业全产业链,大农业保险是在现阶段农业保险基础上的延伸、拓展和升级,保险产品的创新要以实现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双安全”为目标。

一是以履约保证保险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适度流转。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农业生产服务平台,使土地转出户和转入户利益公平,价格合理,促进土地合理、有序、适度流转;通过履约保证保险保障土地转出农民的合法权益,支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适度、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稳固现代农业发展。

二是以创新价格指数保险促进农业保险保障程度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程度体现在保障内容、保障金额、责任范围三个方面。在保障内容上,只保障农产品的物化成本,不含劳动成本,不是完整的成本保险;在保障金额上,有些产粮大省保障水平较低,保障金额只占农作物生产物化成本的60%左右;在责任范围上,以气象灾害和病虫鼠害为主,很少考虑到市场变化因素。

改善这种状况,应以市场价格波动为衡量经营者损失标准,保险公司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对农产品市场景气指数进行测算,以确定农产品基期价格,开展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同时规避气象指数保险的平均赔付,也避免产量保险受不同耕作制度因素的影响。

三是以开发地方优势农产品保险产品为目标,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包括参保面积、参保品种、参保主体三个方面,现实中没能做到应保尽保。在参保面积上,有的地方规定了参保范围,范围以外无法享受农业保险的优惠政策;在参保品种上,2007年国家农业保险试点之初,中央财政补贴保险标的为5个,目前已增加到15个,但仍有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农作物没有纳入国家财政补贴;在参保主体上,主要是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疆和黑龙江等生产建设兵团,许多地方农垦企业没有纳入农业保险范围。缺失的这三个方面都为国家农产品安全做出了贡献,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在做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保险公司要利用互联网采集大数据,运用云计算创新地方优势农产品保险产品,促进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四是以质量和责任保险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大农业保险针对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保险公司通过农业保险、质量保险、责任保险等手段,严格执行保险的“代位追偿”制度, 保障生产经营上下游的利益,保障农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安全。充分利用天地一体的农业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展化肥、农膜、农(兽)药、饲料等投入品质量保证保险,开展主要农作物、畜禽和蔬菜价格指数保险,开展农产品流通、加工、储藏、消费责任保险。构建贯穿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测控体系、风险防范系统、灾害评估机制,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上嵌入现代保险产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走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五是以信用保证保险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和资金安全。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征信活动,采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户的信用信息,建立信用评级系统及信用户档案,解决银信部门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保险公司充分利用现代保险服务的资金融通功能,构建银、保、社(户)联动机制,结合信用保证保险等现代保险产品,从解决“三农”发展“融资难、融资贵”入手,保障贷款资金安全,使“三农”发展的核心问题得以逐步缓解。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保障农村社会稳定是政府关注的焦点,保险公司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现代保险风险管理手段,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强农民的幸福感,是现代保险服务业承担社会治理功能责任所在。

一是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在加速,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不可避免地出现土地被征占状况;由于农民自身缘故,在土地流转中也可能出现以转让形式出让土地承包权,这两种情况处理不好都可能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因此,一方面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档案,开展线上职业技能培训、拓展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建立失地农民档案,充分发挥现代保险服务的社会治理功能,大农业保险系统应为失地农民开发保险产品,为他们的生活、养老、医疗给予充分保障,保护他们的切身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是关注进城务工农民及家庭的保险保障。以雇主责任保险保障农民工权益;针对农村孤寡老人推送意外健康保险;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中小学生平安保险;开展农村社会治安综合保险,创建“平安乡村、幸福家园”。

三是确保农民安居乐业。通过“互联网+”“三农”保险平台与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合作,以现代保险产品保障进城的农产品和下乡的工业品质量安全和责任追溯,实现广大农民丰富多彩生活和安居乐业。

作者:黄琭璐

上一篇:大学生友情论文范文下一篇:老年心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