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论文范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互联网时代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互联网和各种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取、散播、分享和反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危机管理带来了新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危机管理模式应针对互联网时代特点进一步优化,这也需要政府、企业等各种类型的组织研究相应的对策,从而有效地管理危机、降低损失和维护品牌及声誉。4R危机管理理论危机管理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

第一篇:互联网时代论文范文

农业跑步进入“互联网+”时代

【摘要】农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柱,对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也以非常快的速度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传统农业市场逐渐呈现出一种网络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的特征,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传统农业将实现从生产、销售到配套领域的一系列改变。

【关键词】农业 “互联网+”时代 营销策略

“互联网+农业”已经成为时下最热的创新产业,包括联想、网易、阿里巴巴、京东、苏宁、国美在内的物联网电商巨头都已开始布局。这对于中国这个拥有九亿农民的人口大国来说,带来的将会是怎样的机会与挑战呢?

当前市场上的“互联网+农业”

当前“互联网+农业”市场已经进入大肆圈地阶段,从农业生产到销售,从田间到餐桌,整个产业链条上都能看到各种新型商业模式,改变着人民的生活。

产业跨界资本融合方面,早在2013年就有联想、网易等IT、互联网巨头投资农业产业,整合第一、二、三产业,打通各环节,实现了产业深层融合的战略布局,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条。

农产品销售环节方面,阿里巴巴、京东、苏宁、国美等电子商务航母纷纷抢占市场。有数据显示,2015年京东将开办500家县级服务中心,实现7亿农民的一县一中心网络体系建设。阿里巴巴则计划投资100亿,在未来3至5年内建立县城与农村建立线下服务点,即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苏宁规划未来5年内将建超过10000家服务站,在全国四分之一的乡镇建立有机粮油销售平台。

除此之外,在模式创新上还有很多新兴企业不断涌现。如小毛驴CSA有机农场的模式、沃土工坊的源产地农产品团购的模式、梅子淘源的众筹模式,通过“众筹+直播+监测”等方式提高了信任度,对采摘的全程进行了跟踪直播;通过试吃、预售、体验等方式将农民、买手、消费者整合在一条产业链上,与权威检测机构合作,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个产品,对消费者负责,保证安全性。

农业市场“互联网+”新特征

目前,“互联网+”行动已经从市场行为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从目前多产业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已经从消费互联网逐渐向产业互联网进行转移,目前互联网已经对教育、汽车、能源、零售等传统产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对于我国的传统产业农业而言,其在目前的市场中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如农产品价格高、农产品过剩以及受到国外农产品冲击等。

而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农业产业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则会形成一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而是否能够把握住机遇、是否能够实现农业发展的飞跃,其核心就是传统农业在向着智能化、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中能否同互联网实现密切的结合。

通过农业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则有望对以下几个传统农业所面临到的问题进行解决:首先是我国现今逐渐增大的农业市场空间同产业发展的差距,以及农业生产、需求间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现象;其次是现今农业市场较为分散、且规模非常大的用户需求问题;最后是原有农产品交易环节长、交易成本高以及交易可持续性强等特点。而随着我国未来农业同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渗透融合,在“互联网+”形势下我国的农业市场则会呈现以下特征:

改变信息不对称现象。随着我国农业市场的发展,产品体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提及,其可以说是在农业产品基础上所形成的上层建筑,具有着提升产品附加值的作用。在现今互联网时代,用户对该体验非常注重,以往较为单纯的农产品供应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而通过农产品体验方式,则能够帮助用户对其所需求的农产品在购买之前就获得更为全面的体验与沟通,并在对产品具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增强购买意愿。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将农产品同市场服务捆绑,则能够在提升用户需求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如农产品溯源、农产品生产过程网络监控以及农产品定制等。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虚拟化农业产品如农场生活体验等也能较好的满足城市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开拓全新销售渠道。同以往传统农产品销售方式比较来说,“互联网+”时代中的农产品销售方式能够对全网覆盖渠道,如订单农业模式、品牌影响模式、网上团购模式以及多平台营销模式等,以上几种模式,都是在以往互联网产品销售中非常成熟的销售模式。

其中,网络团购模式通过吸引多人团购方式的应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农产品的销售,且在产品销售时间上具有着较强的优越性,能够在短期内对某个地区的农产品滞留问题进行解决;订单农业模式则可以使用户先通过互联网对产品需求量进行确定下达订单,之后,农户在农业生产区则可以根据用户订单所需产品的数量进行采摘,并通过集约化物流模式的应用降低产品从农户到用户的运输成本,不仅能够节约运输时间,也会在“销售多少、采摘多少”的情况下避免因对农产品的过早采摘存放而出现变质、腐烂现象,减少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抢先购”模式则可以让消费者提前尝鲜,在双方提前对销售价格进行谈妥的基础上避免出现纠纷,更有利于双方的长期合作;特色农产品模式中,则是指用户先对自身产品的销售旗舰店进行建立,从网店做起,从农产品销售的基础上逐渐实现自身农业品牌的建立,在树立农业品牌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顾客合作,对于销售者来说也因此具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多平台销售则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建立较多的商贸平台,借此能够以实时、全方位模式满足较为分散、且总体规模较大的用户农产品需求。

降低经营成本。在“互联网+”环境下,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以及传感器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以往传统农业生产中较为粗放的发展模式,并逐渐向数据化、精准化、智能化以及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正是这部分特点的存在,使得农业因此具有同工业较类似的属性。

通过农业产业链中不同要素的重组,使得农业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具有更高的耦合度,这种情况的存在对农业经营模式所具有的想象空间进行了极大的拓展。在未来的互联网大数据发展中,将通过科学指导方式的应用帮助农户对下一年生产计划进行制定,并通过良好组织协调方式的应用实现需求同供应的平稳性。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的农业发展中,仅仅具有互联网经验,或者是仅仅具有农业经验都是行不通的,需要两者通过有效的融合实现更好的发展。

传统农业市场网络营销情况

在近年来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网络营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营销模式。而在农业方面,其所具有的网络营销水平同其他开展较早的行业而言,还较为落后,但在现今新形势下,农业市场中的个体与产销单位也对网络营销的重要性产生了更为积极的认识,并在不断的努力下使得农业市场网络营销不断完善。

目前,中国茶叶网、中国蛋鸡信息网、中国水果网以及中国农产品交易网已经得到了建立与运行。对于这部分已经运行的农产品交易平台来说,其非常致力于对于用户日常需求的服务,并在提升农户经济收入的基础上使农业产销流转速度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不仅对以往我国农业市场“市场信息不灵、交易成效较低、销售渠道单一”的特征进行了实现,还根据农业产业链条逐渐增加了农产品行业动态、产品需求信息、市场分析以及价格行情等非常实用的功能模块,该项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对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以及网络化进行实现。但也应当认识到,我国现今农业市场在网络营销方面才刚刚起步,同其他行业的网络营销相比存在着发展缓慢、水平较低的情况。

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现今农村教育文化水平以及网络体系建设较为落后,对于传统的农业来说,其由于自身互联网技术的缺乏很难成为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主体,而具有一定网络技能的农民数量又非常少,即能够使用网络的农民在我国农民总人数中所占据的比重非常少,且这种情况具有着分级化的特点: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其所具有的网络化、数字化程度非常高;而在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农村,其所具有的网络化程度往往就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截止2014年6月,在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总网民比重为28.2%,农村网民规模数量为1.78亿,同2013年年底相比增加了169万人。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中相对发达地区人口也逐渐变为城市人口,这种情况的存在也使得我国农村网民在全国整体网民中的比重下降。

对于这种呈梯级分布的互联网技术使用情况来说,其不仅不利于我国农业市场网络营销的发展,也不利于农业市场信息技术的推广。而在未来,我国农民所具有的教育水平则会对我国农业市场网络营销发展产生一定制约。截至2014年6月,整体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的占比为12.1%,同2013年年底数据相比上升了0.2%,大专及以上人群占比下降0.3%,这种情况的存在,则显示出我国网民有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

而从整个农业市场特征看来,很多农业品季节性较强、现货周期端、产品产销分散情况较为严重,再加上物流系统问题,我国农业市场网络营销要真正的对产销对接进行实现,就需要在现有信息守法、宣传推广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更为科学、高效的智能物流配送系统,以此突破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枷锁。

“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农业市场营销的发展策略

在“互联网+”环境中,农业互联网具有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以及促进智能化经营的作用,通过同互联网的连接,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并实现我国农业的标准生产化。在对以往农产品销售中间环节进行有效减少的基础上创建起更为高效、廉价的营销入口,并通过对产品经营模式的升级获得更为透明的产品、销售信息。通过上述功能的实现,则能够在有效保障农产品安全性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产品的使用效率进行提升。在今后我国农业发展中,互联网也能够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的基础上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环节。在“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能够从生产环节对农业进行彻底的改造,在使农业具有精准化、自动化特征的基础上实现降低成本以及减少人力的作用,并最终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

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无线传感器的应用对农业生产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等参数以及不同类型农产品实际生长状况等信息进行采集,在将这部分参数信息进行整合、汇总的基础上,通过智能系统的应用定量、定位、定时进行处理,并能够以精确、及时的遥控对农业设备进行操作,以此实现“智能化农业”。

流通环节。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实现新形势下的农产品销售,通过农产品信息平台以及农村电商的建立,在以新渠道销售农产品的基础上使用户能够在更为舒适、便捷的情况下,在家中就能够对自己所需的农产品进行选择与购买,并在大大缩短产品销售流程的基础上,较好的发挥本地产销企业安全控制能力较强、企业流半径较小的优势。同时,该种方式也是一种新型的销售模式,不仅能够为用户、农户带来新鲜感以及关注度,且能够有效的保证本地农产品优质、优价的销售。而除了这种基础电子商务方式以外,也可以通过更多先进途径实现该项目标,如QQ、微信、SNS以及微博等,都是非常便捷、范围较广的信息传播途径,且在上述方式具体营销方面成本非常低。

经营环节。在“互联网+”农业营销工作中,其对市场细分理念进行了充分的应用,在通过大数据对目标客户进行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有效避免了泛化营销的出现。同时,其通过无障碍方式的应用对互联网沟通工具进行自由的沟通,以此在实现客户同商家密切互动的基础上,对产品质量进行不断的改进。而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则能够对传统农业生产、销售间的关系进行彻底的改变,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对消费者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定位的基础上,根据消费者实际需求对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行组织,以此在加速货物销售的基础上对农产品销售的零库存目标进行实现。可以说,互联网农业有效促进了生产商向服务商的转型,以此使消费者、农民与市场紧密融合。

配套环节。在智能化、现代化的“互联网+”农业经营模式,其对资金也有更高的要求,对于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来说,并不能满足农民的该方面需求。未来,我国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小额借贷。农村信贷主要服务对象为餐饮、零售、养殖等规模较小的经营者,在具体借贷工作开展中存在着资金分散以及信贷额度小等特点,同大额信贷相比借款人在资金安全方面具有着更高的保障。在具体实现方式上,该种小额贷款首先从互联网中对借款人以及投资者进行聚集,并通过科学控制体系与标准的应用对能力合乎标准的投资人以及借款人进行筛选并实现两者的对接。

第二,农业保险。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所具有的农业保险服务无论是险种还是积极性都较低,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业保险赔付率高、生产经营风险大。而通过互联网技术中大数据分析以及信息采集能力的应用,则能够有效解决农业保险赔付率高的问题。

人才培养环节。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对互联网技术与思维的充分利用,则能够使中产阶级新知识农民投资创业,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农业产供销的全程追溯,创造出真正的现代化互联网农业。

综上,在现今互联网时代下,我国的农业面临着非常大的机遇与挑战。在上文中,我们对“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农业的特征与营销策略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研究,希望我国农业在未来发展中能够充分联系实际,以更好方式的应用借助互联网力量获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责编/周晓燕

作者:李罗

第二篇:互联网时代的危机管理

互联网和各种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取、散播、分享和反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危机管理带来了新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危机管理模式应针对互联网时代特点进一步优化,这也需要政府、企业等各种类型的组织研究相应的对策,从而有效地管理危机、降低损失和维护品牌及声誉。

4R危机管理理论

危机管理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近年来众多案例表明,危机管理不当,不仅会为组织带来资产和声誉的损失,严重时会直接导致组织倒闭。因此,有效的危机管理在互联网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危机管理专家危机管理大师罗伯特希斯(Robert Heath)在《危机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危机管理4R模式,即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四个模块。作为危机管理的基本框架之一,4R理论在危机管理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危机管理模式。

缩减: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目标是降低风险、加快危机反应速度并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和负面影响。缩减模块一般从环境、结构、系统和人员几个方面进行持续管理,包括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风险评估、识别风险并进行管控,同时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等。

预备:强调预警和监控的作用,目标是防范危机的发生。预备模块一般会通过监控特定的环境,对潜在的危险变化进行反应并发出预警。同时,组织还需要组建危机管理团队,制定危机管理计划和危机预警系统,并通过演练提升危机反应的能力。

反应:在危机发生后通过策略性的措施应对危机,包括危机确认、隔离、处理和总结,以及与大众的沟通、媒体管理、决策及执行等工作。目标对危机进行有效应对,降低损失和负面的影响。

恢复:危机得以控制以后,组织应该对危机产生的影响和后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恢复计划,目标是恢复组织运营及声誉,并总结经验和教训。

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将4R的各模块系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缩减模块是整个危机管理的核心,将贯穿于危机管理的整个过程。运用缩减原则,在预备模块中进行风险评估法,可以优化预警系统;在反应模块中,可以协助管理者识别危机根源,寻求应对危机的方法;在恢复模块中,可以对恢复计划的风险进行评估,从而提升恢复计划的效果。

互联网时代危机管理的新挑战

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公众获取和散布信息的方式、速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电台、杂志影响依旧存在,但影响范围更广的网站、社交媒体、微博、视频网站等,提供了即时的新闻访问、传播、评论及反馈,同时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极大增加了危机管理的难度:

危机诱发因素复杂化:在网络环境中,个性化言论有时候虽然不一定能够代表大众的意见,却有可能吸引公众注意、挑动公众情绪并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占据社会意见的主导地位,并最终影响舆论的导向乃至政府的决策,使得危机的诱发因素更加复杂。

大众意见表达庞杂化:网络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公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表达意见、发布和传播信息、评论甚至裁判,机构与个体的话语权更平等,公众既是受众也是传播源,信息传播成本低、速度快、范围广。

信息获取方式多样化: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甚至比传统媒体更迅速,传统媒体也会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跟踪报道以迎合大众的兴趣,搜索引擎、论坛、社交媒体更可以引导舆论的导向。

信息传播速度裂变化:网络传播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通过用户互动,像病毒一样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广泛传播和扩散,在较短时间内影响数以十万乃至百万计的大众,引发全球关注,存留时间可以很长甚至反复传播。

信息可信程度差异化:网络的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得发布的信息不一定是真实、客观的,甚至会为了吸引公众关注而使用夸张、不符事实的陈述。

网络传播内容碎片化:传统媒体传播的往往以传播线性叙事为主的完整信息,网络传播的却往往是重新排列组合的信息碎片,这种非线性的信息传播结构,虽然方便了受众获取信息并提高了效率,但同时也使得受众获取的信息往往是不完整的,甚至会受到传播源的主观倾向性影响而变得片面、曲解。

网络逐渐取代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提升了危机的突发性、紧迫性、危害性和未知性,组织在互联网中的公众性、聚焦性,又会增加危机管理的难度。但也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并未从本质上改变危机产生的环境和结构。从这个角度来说,互联网时代危机管理的新挑战,更多地在于如何应对互联网导致的危机信息传播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危机管理

互联网的特点增加了危机管理的难度,但这并非颠覆4R危机管理理论。事实上,4R模型依旧为危机管理提供了比较好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尤其是互联网线下的危机确认、隔离、处理,并未发生本质的改变。但是,针对互联网特点,组织也应更多地结合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优化4R模型来进行互联网环境下的危机管理,从而降低损失和维护声誉。

缩减

缩减依旧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这包括降低风险、加快危机反应速度并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其中对加快危机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环境、结构、系统和人员的持续管理依旧是这一模块的重点,同时针对互联网的特点,组织也应采取额外的措施来有效地贯彻缩减原则,这包括:

建立针对网络的危机管理机制:应建立网络危机管理机制并持续监控,范围包括网络舆情、新型的危机及特点、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危机应对措施的有效性等。

组建跨部门的危机管理团队:危机管理是跨部门的行动,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参与,应引入网络及社交媒体发言人作为核心成员,法律顾问需对网络及社交媒体的动态有清晰、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迅速公开地反应:这一点十分重要,即使在很多情况下,危机管理团队可能还未完全了解危机的状况,也需要通过表达关注、阶段性信息发布等方式迅速响应。缄默是互联网时代最不应采取的危机应对措施。

多渠道信息发布和应对:网络应是和社交媒体同等重要的信息发布渠道。危机管理团队还要对网络中的信息失真、谣言、谴责及攻击等有所准备,同时信守对公众的承诺。

预备

预备模块的目标依旧是监控和预防引发危机的风险,包括建立危机管理计划、成立和培训危机管理团队、并对危机管理计划和团队进行测试和演练。

危机管理计划:不是详细的行动计划,而是一个索引工具,包括危机发生时的主要联络人信息、应对要点及应记录的文档。危机管理计划通过预先分配角色、任务和收集信息,从而节省危机管理的时间。

危机管理团队:危机管理团队应是跨部门的,通常包括发言人、法律、安全、运营、财务和人力资源等部门的人员组成,也会根据危机特点变化,网络及社交媒体发言人应作为核心成员之一。团队的成员应经过系统培训,并经常演练以培养应对危机的能力。

危机管理培训: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危机管理培训和发言人培训。危机管理培训的目的是增强危机管理团队监控、识别和管理危机的能力,发言人培训则专注于危机发生后对公众及媒体的发言及互动沟通。

危机公关机制:危机管理团队应提前准备针对危机的公开发言模板,包括:高层声明、新闻发言等。另外,针对危机后的公开发言,还应建立相应的机制。较好的做法是:

避免缄默:公众会觉得组织是内疚或者隐瞒信息;

准确清晰:发言少用专业术语或者专有名词,否则公众会认为组织是有目的混淆或隐瞒信息;

表现自然:在公众场合应表现得自然、自信,不要过于紧张;

充分沟通:对所有发言人应充分沟通危机相关信息,确保一致。

信息发布渠道:设定一定数量的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作为信息发布渠道。针对网络,可开通特别的网站和社交媒体来进行信息发布,也可在现有网站或社交媒体上开辟单独的专栏,最好能提前就设计完毕。这要求危机管理团队对危机有一定预估和对发布内容有相应的设计。

反应

反应模块关注的是危机发生后组织应对公众的发言和采取的行动,目标包括争取更多的时间应对危机、获取全面真实的信息了解影响范围及程度、降低危机损失及消除危机。危机管理团队在这段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协助管理层起草发言并与公众进行沟通。

传统的危机反应往往采取的是“自己讲故事”的策略,即从舆论层面控制危机相关信息的发布和解读,从而塑造公司的公众形象。在互联网时代,这一模式是不可取的,因为公众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信息,所以组织更应该采取的是全方面的互动反应模式。

反应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三部分:

迅速响应:危机发生后若未能迅速反应,就可能会在网络中产生各种传闻、谣言,甚至引起部分人或竞争对手对组织进行谴责和攻击,进而误导公众。因此,迅速响应要求危机发生后的几个小时内做出行动,并向公众提供信息,这将对危机管理团队产生较大压力,所以提前准备公开发言模板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危机发生后,公众很希望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因此组织很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披露一些公众不了解但导致危机发生的原因。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发布,组织也可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对危机的看法、处理等。缄默在这一阶段是不可取的,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迅速响应的工作包括:

确认危机是否与组织相关;

通过危机信息传播的渠道对危机情况做全面的简报和索引;

公开发言,提供更多信息或表达对事件及受影响者的关注。

对话沟通:迅速响应后,组织应结合新闻发布制度,努力建立与公众对话的途径,包括论坛、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和与公众对话。这部分的工作包括:

建立问答清单,以便系统化组织相关信息和统一口径;

创建针对危机的对话与交流平台;

如有必要,尽量将危机转移到线下;

对公司所有员工通告事件进展,即使他们并没有直接的责任。目的是确保员工能了解并提供危机的真实完整信息。

声誉补救:并非所有的危机管理都需要声誉恢复,至少在相关信息或大众舆论对组织的声誉是积极和正面的时候,不需要进行声誉恢复。需要进行声誉补救时,相应的行动应该从反应阶段一直持续到恢复阶段。针对互联网特点,常见的声誉补救策略包括:

质疑:直接质疑此前谴责组织的某些个人或者组织可能别有用心。

否认:公开否认发生了危机。

转移:指出其他个人或组织才是危机的责任方。

推卸:推卸导致危机的责任,通常做法是强调非主观因素或超出能力范围,包括:

挑衅:危机是其他个人或组织的挑衅行为导致的;

局限:缺少某些事件的相关信息,从而导致了危机的发生;

意外:某些事件的失控导致了危机的发生;

善意:组织的意图是好的,只是产生了不太好的结果。

辩解:指出危机造成的负面后果并没有那么严重。

提醒:强调组织以往为此所做的努力和措施。

赞扬:赞扬相关方为处理危机所采取的行动。

补偿:为受影响者(或受害者)提供金钱或者物质补偿。

道歉:宣称组织将承担危机的全部责任,并希望得到公众谅解。

恢复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恢复组织正常的运营,危机本身不再是管理层关注的重点,但依旧需要注意。声誉恢复会在这一阶段持续进行,危机管理的后续沟通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

在反应阶段,管理团队通常会向公众承诺提供更多的信息,在恢复阶段应完成承诺,否则可能失去公众信任。

组织需要及时公布恢复工作、补救措施或危机的调查结果。

从危机中总结经验是恢复模块的另一个重点。危机管理团队需要评估哪些措施是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应在后期的演练中进行相应的测试。

结束语

互联网极大地增加了危机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很难用一套流程化或标准化的方式来管理互联网时代的危机。但也需要看到,一些基于网络的新技术应用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其实也为组织应对危机提供了新的支持,这些新技术应用一方面可以提升组织对环境、结构、系统和人员的监控和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组织不断地优化现有的管理模型和寻找最佳实践。组织只有深刻地理解网络的特点并优化管理机制,方能有效地管理危机。

总之,危机管理的理论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面对危机,需要危机管理人员有更好的舆论素养,熟知各种传播媒介,并且有着更强的平等意识和反应性。而组织也需要优化自己的危机管理机制和管理团队,吸收更多的新生力量,借助更多的新技术手段,借助社会化资源整合成自己的危机管理体系。危机一方面是风险,另外一方面也很有可能成为是强化企业品牌的好机会。而这需要更好的媒介素养,善于有出去致胜的思维发掘危机的内涵,把握大众心理的走向。

作者:田圣海

第三篇:互联网时代与整合传播

2008年年底,在媒体传播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新浪成功收购最大的户外楼宇广告霸主——分众传媒,两个巨头之间的优势互补将使新浪加速成长为一个强势的新媒体大亨。

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消费者的需求日趋差异化、多元化和个性化,导致了新兴媒体也出现了差异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媒体多元化使得信息分流严重,跨媒体的整合传播成为发展的必然。

整合传播的定义

传播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语Communis(community),直译为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整合传播是指运用多种媒体手段传播同一个新闻事件的传播方式,延伸来说,围绕一个企业公关事件运用常规媒体传播手段以及非常规媒体传播手段的传播方式都称为整合传播。例如,围绕一项公关策划活动,除了运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常规媒体传播手段,还运用手机、会议、沙龙等非常规媒体传播手段。这就是现代的整合传播概念。

其中的两个关键因素就是多种多样的媒体传播方式与对这些方式的整合,满足这两点才能称为整合传播。整合传播的三驾马车

纵观大众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从印刷媒体时代到电子媒体时代再到如今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媒体时代,传播技术一直推动着传播形态的变化。正如美国传播学家丹契斯·麦奎尔认为:“真正的‘传播革命’所要求的,不只是讯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或者受众注意力在不同媒介之间分布上的变迁,其最直接的驱动力,一如既往,是技术。”因此技术是整合传播这种新型媒体传播形态产生的第一驱动力。但同时,技术只是一个支持力,为整合传播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究竟什么驱动了整合传播的产生?还要从受众消费需求、新闻传播机构、市场商家等方面去寻求答案。

当今社会正经历着一场信息技术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信息技术就像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一样重要,它带动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信息、资讯、娱乐等媒体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只有通过整合传播,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消费需求,因此驱动整合传播的第一架马车是传媒受众的信息宿求。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媒体的传播手段、传播规律、传播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受众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信息接收方式,而是想更方便、更快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地自主地享受各种信息服务。同时,受众也希望参与到内容的制作、信息的传播等信息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显然,任何一个独立的、孤立的媒体都无法满足受众这些内在的需求。因此,时代呼唤媒体间的整合传播。

随着受众对于信息宿求的改变,新闻传播机构要满足受众的需求,必须不断自我改变,与其他媒体融合,充分借鉴与运用其他媒体的传播方式与手段,因此驱动整合传播的第二架马车是新闻传播机构的需要。例如,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借鉴新媒体的互动特性,而不再是依循原始的电视传播规律。许多电视娱乐节目通过手机媒体现场连线的方式与观众互动;一些现场访谈节目通过网络媒体与网友互动;而朝闻天下与第一时间等读报节目整合了传统纸媒的内容,形成与报纸的互动。同时,网络媒体等新媒体也在整合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例如视频类网站将广播节目、电视节目搬上了互联网,通过点击收听、收看;2008年奥运会时,手机媒体也实现通过终端收看奥运赛事。

伴随着受众改变的还有商家与企业的策划宣传,为了让自己的产品获得更加广泛的关注,仅仅依靠单一媒体的传播效果是做不到的,只有利用多种媒体传播手段进行传播,才能增强信息的分量,吸引更多的眼球。因此驱动整合传播的第三架马车就是市场驱动。通过整合传播,不仅能为客户提供丰富的媒体形式,更能为客户提供灵活多变的组合投放方式,使媒体的产品和服务更加高效和人性化,最终实现1+1大于2的整合效应。

整合传播时代到来

以互联网的兴起为标志,在此之前的媒体传播时代称为传统媒体时代或单媒体时代,其标志是各个媒体根据其自身的传播规律、读者接受方式等进行传播,彼此间相互独立。

同时,这期间也已经存在整合传播的早期雏形,例如,国庆35周年,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种媒体都在传播同一个新闻事件,不过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各个媒体之间还是彼此独立的,但从某种意义上却又反映了早期媒体整合传播的宿求。

在互联网兴起之后的媒体传播时代称为新媒体时代或多媒体时代,其标志是各个媒体在传播中既有分工又有融合,媒体间相互不再彼此独立。这反映在几个方面:

手段的融合——新媒体善用的是互动手段,而现在的传统媒体正在越来越多的借鉴新媒体的互动手段,例如交通广播电台在广播节目中已经融合了新媒体的短信方式进行互动;电视台的节目也融合了新媒体的网络方式进行互动。网络媒体同时也在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例如视频网站、网络电台等。

效果的融合——针对同一事件,所有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都在同时报道,报道的效果逐渐呈现出融合的趋势。例如,“两会”报道。中文国际频道牵头,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央视国际、人民网、国际在线、种新网及新浪网强强联手,形成电视、广播、纸媒体、通讯社、网络媒体优势对接的超强组合。中文国际频道与合作伙伴共享选题和稿件,协调发稿步骤,以形成互相呼应的舆论场。央视国际网、人民网、国际在线和中国新闻网大量采用CCTV-4“两会”报道的新闻和《中国焦点2007》的视频及文字,形成二度传播的声势。最终使得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这一事件的报道效果上是一致的。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竞争不仅仅是在各自传播的内容差异性上寻求突破,更主要的是将内容生产放置在多媒体渠道中,进行内容和渠道的有效整合,通过整合信息的传播方式提升受众体验、满足受众在新媒体时代的多元化信息消费需求与习惯。整合传播的时代已经到来。

整合传播时代网络媒体的发展

网络媒体具有诸多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与特点,包括海量信息、时效优势、打破地域、互动^生强、多媒体化等,这些都是网络媒体的突出优势。同时,网络媒体也存在一些劣势,包括缺乏权威性、缺乏影响力等。那么在整合传播时代,网络媒体必须扬长避短,依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整合运用各种媒体变现形式,实现新时期的战略发展。

报网互动。任何一个媒体由于一些自身特性所决定,都会有优缺点,需要与不同媒体合作才能取得最优的传播效果。网络作为新一代崛起的媒体,传播力已越来越被国家、社会及媒体关注。报网互动不仅提升了网媒的权威性,同时也拓展了纸媒的传播渠道,塑造立体的传播模式,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双赢。美国网上最大的报纸品牌《纽约时报》已经拥有1600万注册用户,《纽约时报》网络版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彰显活力,除了150余年创立的品牌影响力外,该报管理者的网络运营思路和网络版自身的特色也是网站取得骄人成绩的重要原因。

网网互动。在整合传播时代,不仅要实现与传统纸媒的互动,同样也要注重与其他网络媒体的互动,例如新浪、搜狐等综合类门户网站。现在网络媒体之间已经越来越重视彼此的互动,以合作媒体等形式出现的网网互动已经越来越多,成为大势所趋。通过网网互动,可以相比提升网站自身的影响力。

多媒体互动。既然在多媒体传播时代,网络媒体拥有互动性强与多媒体化的优势,就要充分利用,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PLASH等手段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与传统媒体形成差异化,多样化的报道形式可以避免受众的审美疲劳,同时,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获取需求。

作者:申江婴